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有效教学案例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8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掌握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和作用;3.了解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4.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和应用;5.学会使用计算机进行常见应用软件的操作。
二、教学内容:1.计算机基本概念1.1计算机的定义和分类;1.2计算机的特点和基本原理。
2.计算机硬件组成和作用2.1计算机的主要硬件设备;2.2计算机硬件设备的作用和功能。
3.计算机操作系统3.1操作系统的作用和功能;3.2常见的操作系统。
4.计算机网络4.1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4.2计算机网络的分类;4.3计算机网络的应用。
5.常见应用软件的操作5.1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5.2表格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5.3幻灯片演示软件的基本操作;5.4图像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5.5数据库管理软件的基本操作;5.6网页浏览器的基本操作。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和举例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
1.1提问:大家平时都使用过计算机吗?计算机是什么?有哪些种类?1.2举例:举一个计算机在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2.讲授计算机基本概念2.1讲解计算机的定义和分类;2.2讲解计算机的特点和基本原理。
3.讲授计算机硬件组成和作用3.1讲解计算机的主要硬件设备,如中央处理器、内存、硬盘等;3.2讲解计算机硬件设备的作用和功能。
4.讲授计算机操作系统4.1讲解操作系统的作用和功能;4.2 介绍常见的操作系统,如Windows、Mac OS、Linux等。
5.讲授计算机网络5.1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如局域网、广域网、互联网等;5.2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如以太网、无线网络等;5.3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如电子邮件、网页浏览、在线聊天等。
6.讲授常见应用软件的操作6.2讲解表格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如数据输入、公式计算、数据筛选等;6.3讲解幻灯片演示软件的基本操作,如幻灯片设计、动画效果设置等;6.4讲解图像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如图片剪裁、调整亮度对比度等;6.5讲解数据库管理软件的基本操作,如数据表创建、查询、报表生成等;6.6讲解网页浏览器的基本操作,如网址输入、页面导航、等。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了解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组成,学会使用常用的办公软件,如Word、Excel、PowerPoint等,并能进行基本的操作。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和案例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和爱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计算机基础知识:介绍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组成,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常用功能。
2.常用办公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等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和使用方法。
3.计算机网络基础: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功能,学会使用互联网进行信息检索和交流。
4.计算机安全与维护:介绍计算机安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学会进行计算机的日常维护和故障排除。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计算机基础知识、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方法等。
2.演示法:通过实际操作演示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常用功能。
3.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进行讨论和操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教学安排1.第一阶段:计算机基础知识(2周)1.1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组成1.2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常用功能2.第二阶段:常用办公软件(6周)2.1Word的基本操作和使用方法2.2Excel的基本操作和使用方法2.3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和使用方法3.第三阶段:计算机网络基础(2周)3.1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功能3.2互联网的使用方法4.第四阶段:计算机安全与维护(2周)4.1计算机安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4.2计算机的日常维护和故障排除五、教学评价1.过程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2.终结性评价:通过期末考试,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进行评价。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及对策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职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为他们将来的就业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不断涌现出新的应用和工具,这就要求教育者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以适应这一变化。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及对策,为教育教学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是课程教学中的关键因素,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通过对该课程特点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为教师提供更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对于课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挑战,我们也需要提出相应的对策,以确保教学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本研究将通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进行分析,探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能够为该课程的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分析当前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措施。
通过本研究,旨在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推动该课程的持续改进和发展。
通过案例分析和评价,总结教学实践经验,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研究还旨在进一步探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探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设置,加强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改进,为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专业素养提供有效的教学保障。
通过研究和探讨,最终达到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1.3 意义和作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中职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这门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为他们今后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应用计算机打下坚实的基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掌握计算机知识已成为每个人必备的能力。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化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和创新意识,为他们未来的就业和发展奠定基础。
案例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应用探讨一、引言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其教学内容涉及到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办公软件的使用、计算机网络和信息安全等方面的知识。
针对这一课程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本文将就案例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探讨案例教学法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及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提升等方面的作用。
1. 为什么选择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实际问题为基础,以实例为载体,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
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更加贴近实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学生需要掌握的不仅是各种软件的具体操作方法,还需要具备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案例教学法能够很好地提供实际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是一种非常适合该课程的教学方法。
2. 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应用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法来教授各种软件的操作方法、网络安全知识等内容。
在教学Word软件时,可以设计一个实际的文档处理任务给学生,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Word的各种功能;在教学网络安全知识时,可以以实际的网络攻击事件为例子,让学生分析并提出防范措施。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并且培养起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是非常有效的,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并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通过教学实践和学生学习情况的观察,可以发现学生在案例教学法下的学习效果更好,更有主动性,更愿意思考和讨论问题。
学生在实际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这对于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三、案例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问题与对策1. 学生学习兴趣不够高在案例教学法下,学生需要通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来学习知识,这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可能会感到困难和疲惫。
2023REPORTING 《计算机应用基础》职高教案•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 操作系统及应用•Word 文字处理软件应用•Excel 电子表格软件应用•PowerPoint 演示文稿软件应用•计算机网络基础及应用•信息安全与职业道德教育目录20232023REPORTINGPART01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课程背景及意义信息化时代的必备技能计算机应用已渗透到各行各业,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对于职高学生未来就业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提升综合素质通过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0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01知识目标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网络基础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02技能目标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使用办公软件处理文档、制作表格和演示文稿,具备基本的网络应用能力。
教学目标与要求包括计算机的发展、分类、应用领域等基本概念,以及数制与编码、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等基础知识。
计算机基础知识介绍操作系统的概念、功能和分类,重点讲解Windows 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和管理功能。
操作系统详细讲解Word 、Excel 、PowerPoint 等办公软件的使用方法,包括文档编辑、排版、表格制作、数据处理和演示文稿制作等。
办公软件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组成和分类,以及Internet 的基础知识和应用,包括网页浏览、电子邮件、文件传输等。
网络基础教材内容及结构2023REPORTINGPART02计算机基础知识电子管计算机,使用真空电子管作为逻辑元件。
第一代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使用晶体管作为逻辑元件。
第二代计算机集成电路计算机,使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作为逻辑元件。
第三代计算机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使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作为逻辑元件。
第四代计算机计算机发展历程计算机系统组成硬件系统包括中央处理器、内存储器、外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等。
案例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中职教育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中职计算机教学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成为了中职计算机教学的重要课题。
研究案例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案例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期为进一步推动中职计算机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案例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一直备受关注,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案例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分析其优势和挑战,进一步探讨案例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重要性。
通过对案例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实际运用进行分析,旨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为中职计算机教学的改进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际支持。
本研究也将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旨在促进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提升,为培养更多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做出贡献。
2. 正文2.1 案例教学法的概念和特点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注重实践操作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
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解决。
案例教学法的特点包括以下几点:1. 实践性强:案例教学法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解决问题的过程。
通过实际操作案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识,加深印象,并提高技能水平。
2. 问题导向: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
3. 综合性强:案例教学法通常会结合多个学科知识和技能,让学生综合应用各种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有效教学案例分析教学有没有效,是低效还是高效,不仅体现在教师的教上,还体现在学生的学上,让每一个学生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不仅是教师追求的目标,也是有效教学的基本理念所在。
笔者通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有效课堂教学的理念、方法、策略等进行分析,并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把这些理念和策略融入到课堂教学过程当中,进行了有效课堂教学的应用实践。
Word软件的应用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较为重要的内容,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应用较为广泛,因此笔者选取Word这一章中的内容作为案例,运用有效教学策略进行实践并进行了有效教学效果分析。
教学案例:电子板报的制作教材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Word的基本操作,为了能让学生创作出丰富多样、更具个人特色的电子板报作品,插入恰当的图片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学生也会十分感兴趣。
教学中安排了对有无文本框下的不同图文排版方式作综合对比应用练习;增添了运用“衬于文字下方”版式时对图片的淡化处理,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还鼓励学生从网上搜索、下载图片,对图片版式设置的分类进行置疑等。
这些都是对教材的深入挖掘和拓展。
学生分析:经过前三章的学习和训练,学生已初步掌握了计算机的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通过进一步的学习会加深学生的操作能力。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通过学习和制作“电子板报”,学生理解、掌握并能熟练运用WORD软件的相关知识。
过程方法目标:1、熟练运用WORD 软件进行复杂图文排版。
2、培养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传输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兴趣和意识。
2、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3、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养成良好运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案设计教案标题: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和常见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
3.学会网络基础知识和网络安全问题的防范措施。
二、教学内容1.计算机基础知识1.1 计算机的定义与分类1.2 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概念1.3 计算机的工作原理1.4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1.5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其功能2.操作系统2.1 操作系统的定义与作用2.2 常见操作系统介绍(Windows、Linux)2.3 桌面操作系统的使用方法2.4 文件管理与维护3.常见应用软件的使用3.1 办公软件的概念与使用3.2 文字处理软件(Microsoft Word)的使用方法3.3 电子表格软件(Microsoft Excel)的使用方法3.4 演示文稿软件(Microsoft PowerPoint)的使用方法3.5 图像处理软件(Adobe Photoshop)的使用方法4.网络基础知识4.1 网络的定义与分类4.2 网络的基本组成与拓扑结构4.3 网络协议与通信机制4.4 IP地质的作用与分配方式5.网络安全问题与防范措施5.1 常见的网络安全威胁5.2 防火墙的原理和配置5.3 防护软件的安装和使用5.4 密码的设置和管理5.5 安全意识与信息安全管理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来达到教学目标。
2.实践操作: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自行操作计算机并掌握相关技能。
3.讨论交流: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评价1.个人作业:布置相关任务,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包括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练习。
2.小组项目:组织学生分组完成一个小型项目,要求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知识。
3.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的综合掌握能力。
五、教学参考资料1.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出版社:。
2.参考书:《计算机基础教程》,出版社:。
第1篇一、背景介绍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已经成为中职教育中一门重要的专业课。
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我国中职学校普遍开设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
本文将以某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例,分析该专业教学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为同类学校提供借鉴。
二、案例介绍某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于2018年开始招生,现有在校生200余人。
该专业旨在培养具备计算机应用技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以下是该专业教学实践中的几个案例。
(一)课程设置与教学大纲1. 课程设置: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程序设计基础、网页设计与制作、图形图像处理等。
2. 教学大纲:根据教育部和中职教育发展规划,结合社会需求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明确了各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
(二)教学实施1. 课堂教学:教师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学到实际操作技能。
2. 实践教学:学校建立了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校内实验室、校外实训基地等。
学生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实际操作,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 考核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过程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度、合作精神等;终结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技能水平等。
(三)校企合作学校积极与当地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
企业参与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制定、实践教学等环节,确保培养的学生能够满足企业需求。
三、案例分析(一)成功经验1. 课程设置合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充分考虑了社会需求和学生实际情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 教学方法灵活: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计算机应用基础中职PPT学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2、使学生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如文件管理、窗口操作等。
3、培养学生熟练使用办公软件,如Word、Excel、PowerPoint 等。
4、提高学生的网络应用能力,包括浏览器使用、电子邮件收发等。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计算机硬件组成和软件系统的理解。
常用办公软件的操作技巧。
网络资源的合理利用。
2、难点操作系统中文件系统的管理和权限设置。
办公软件中函数的应用和复杂文档排版。
网络安全意识的培养和防范网络风险。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和操作要点。
2、演示法:通过实际演示操作过程,让学生直观了解。
3、实践法:安排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展示一些计算机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场景,如办公自动化、电子商务、智能家居等,引起学生对计算机应用的兴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计算机应用基础。
(二)计算机基础知识1、计算机的发展历程简单介绍计算机的发展阶段,从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到现代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强调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社会和生活的巨大影响。
2、计算机的组成硬件组成:展示计算机主机内部的硬件,如 CPU、内存、硬盘、显卡等,介绍它们的功能和作用。
软件系统:讲解系统软件(如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如办公软件、游戏软件等)的区别和联系。
3、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计算机如何通过输入、处理和输出完成任务。
举例说明,如用户在键盘上输入文字,计算机进行处理后在显示器上显示出来。
(三)操作系统的使用1、 Windows 操作系统简介介绍 Windows 操作系统的常见版本和特点。
展示 Windows 操作系统的桌面、开始菜单等界面元素。
2、文件管理讲解文件和文件夹的概念,如何创建、复制、移动、删除文件和文件夹。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案设计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案设计教案名称: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
2. 掌握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和软件应用。
3. 学习常用的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使用方法。
4.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和应用。
教学内容:第一章:计算机基础概述1.1 计算机的定义和发展历程1.2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1.3 计算机的分类和应用领域第二章:计算机硬件2.1 中央处理器(CPU)的结构和功能2.2 内存的类型和使用方法2.3 存储设备的种类和使用2.4 输入输出设备的种类和使用第三章:计算机软件3.1 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和分类3.2 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方法3.3 数据库和网络应用软件的基本知识和应用第四章:计算机网络4.1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分类4.2 局域网和广域网的特点和应用4.3 互联网和万维网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教学方法:1. 授课法:通过讲解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原理来帮助学生建立整体认识和框架。
2. 案例教学法:通过解析实际案例,让学生熟悉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应用。
3. 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来巩固学习成果。
评价方法:1. 课堂讨论:结合课堂讨论,考察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一定数量的实验,并写实验报告,评价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资源:1. 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幻灯片等附件:1. 《计算机基础概述》课件2. 《计算机硬件》课件3. 《计算机软件》课件4. 《计算机网络》课件5. 实验材料和实验指导书法律名词及注释:1. 计算机软件:指的是计算机程序、程序设计和文档等,在计算机上运行的各种程序。
2. 版权:指的是作者对其著作享有的独占的经济权利和道德权利。
在使用计算机软件时,必须要遵守软件的版权规定,不得擅自复制、传播或修改他人的软件。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案教案标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概念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2.掌握基础的计算机技能,包括操作系统的使用、文件管理、办公软件的应用等。
3.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和信息素养,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内容:1.计算机应用基础概述:计算机硬件与软件、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辅助设计等。
2. 操作系统与文件管理:介绍常见的操作系统,如Windows、Linu 某等,教授文件管理技巧。
3. 办公软件应用:教授常见办公软件的应用技巧,如Microsoft Office、WPS Office等。
4.网络与信息安全:基本网络概念、互联网应用、信息安全意识等方面的知识。
5.综合应用实践:进行计算机应用相关的综合实践项目设计与实施。
教学方法:1.授课讲解法:通过教师讲解的方式,介绍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相关概念和操作技巧。
2.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亲自操作计算机进行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3.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开展小组作业和项目设计,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案例研究法: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与讨论,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举例等方式引起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兴趣和思考,引出本课主题。
2.讲解:教师讲解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相关概念和操作技巧,重点讲解操作系统的使用和文件管理的方法。
3.操作实践:学生跟随教师进行实际操作,熟悉计算机操作系统的界面及相关功能。
4.小组合作:分组进行办公软件应用的实践,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与协作,提高实践能力。
5.案例研究:通过案例分析与讨论,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综合应用实践:进行计算机应用相关的综合实践项目设计与实施,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7.总结复习:总结本节课的要点和重点,与学生共同回顾所学内容并提出问题。
教学评价:1.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学生的问题提问、讨论参与度、实践操作表现等。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案设计教案设计: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目标:1.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方法;3.学会使用常见的办公软件进行文字处理、表格制作和演示文稿设计;4.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重点:1.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办公软件的使用技巧。
教学难点:1.巩固计算机基本操作方法;2.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准备:1.计算机教室;2.计算机和投影仪;3.办公软件教材;4.课堂讲义和习题。
教学过程:第一课:计算机基础知识1.导入:向学生介绍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讲解计算机的组成部分,包括硬件和软件;3.介绍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计算机的分类;4.给学生分发讲义,让他们进一步了解计算机。
第二课: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方法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复习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讲解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方法,包括打开和关闭电脑、使用鼠标和键盘、文件管理等;3.给学生演示一些基本操作,并让他们跟着做几个练习;4.给学生分发习题,让他们自行完成。
第三课: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1.导入:让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并复习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方法;2.介绍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3.给学生演示文字处理软件的一些常用功能,并让他们跟着做几个练习;4.给学生分发文字处理软件的常见问题,让他们自行解决。
第四课:表格制作软件的使用1.导入:复习前几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回顾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2.介绍表格制作软件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3.给学生演示表格制作软件的一些常用功能,并让他们跟着做几个练习;4.给学生分发表格制作软件的常见问题,让他们自行解决。
第五课:演示文稿设计软件的使用1.导入:回顾前几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复习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方法和表格制作软件的使用;2.介绍演示文稿设计软件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3.给学生演示演示文稿设计软件的一些常用功能,并让他们跟着做几个练习;4.给学生分发演示文稿设计软件的常见问题,让他们自行解决。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案教案标题: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为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提供指导和建议。
通过本教案的实施,学生将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技能以及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1. 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组成和功能;3. 学会使用操作系统进行基本的文件管理和系统设置;4. 掌握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技巧,如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和演示文稿;5. 培养学生的信息搜索和处理能力,了解互联网的基本使用方法;6. 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安全意识,学会基本的网络安全知识。
教学重点:1. 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组成和功能;2. 操作系统的基本使用方法;3. 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技巧;4. 互联网的基本使用方法;5. 计算机安全知识的学习。
教学准备:1. 教学用计算机和投影仪;2. 教学用的计算机软件和教学资源;3. 学生用的计算机和互联网连接。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引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和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步骤二:讲解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概念(15分钟)通过图示和实物展示,讲解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组成和功能,如中央处理器、内存、硬盘、操作系统等。
步骤三:介绍操作系统的基本使用方法(20分钟)讲解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界面、文件管理和系统设置等功能,通过演示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巧。
步骤四:教授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技巧(30分钟)以文字处理软件为例,讲解基本的文字输入、编辑、格式设置等技巧,并通过练习和案例分析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步骤五:介绍互联网的基本使用方法(20分钟)讲解互联网的基本概念、浏览器的使用和网页搜索技巧,引导学生了解互联网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
步骤六:学习计算机安全知识(15分钟)介绍计算机病毒、网络钓鱼等常见安全威胁,教授基本的防范知识和安全使用技巧,提高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有效教学案例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电子板报的制作》一节的教学案例,分析出有效教学的基本操作步骤和方法,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从而把有效教学的理念推广到所有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019-02
教学有没有效,是低效还是高效,不仅体现在教师的教上,还体现在学生的学上,让每一个学生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不仅是教师追求的目标,也是有效教学的基本理念所在。
笔者通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有效课堂教学的理念、方法、策略等进行分析,并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把这些理念和策略融入到课堂教学过程当中,进行了有效课堂教学的应用实践。
Word软件的应用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较为重要的内容,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应用较为广泛,因此笔者选取Word这一章中的内容作为案例,运用有效教学策略进行实践并进行了有效教学效果分析。
教学案例:电子板报的制作
教材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Word 的基本操作,为了能让学生创作出丰富多样、更具个人特色的电子板报作品,插入恰当的图片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学生也会十分感兴趣。
教学中安排了对有无文本框下的不同图文排版方式作综合对比应用练习;增添了运用“衬于文字下方”版式时对图片的淡化处理,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还鼓励学生从网上搜索、下载图片,对图片版式设置的分类进行置疑等。
这些都是对教材的深入挖掘和拓展。
学生分析:经过前三章的学习和训练,学生已初步掌握了计算机的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通过进一步的学习会加深学生的操作能力。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通过学习和制作“电子板报”,学生理解、掌握并能熟练运用WORD软件的相关知识。
过程方法目标:1、熟练运用WORD 软件进行复杂图文排版。
2、培养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传输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计算机技术
的兴趣和意识。
2、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3、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养成良好运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格式设置(文字、图片)、表格制作
教学难点:版式设置(页面、分栏、文本框)
三、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
对于 WORD 这一章的教学,我采取的是:布置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自学→教师穿插介绍知识重点和难点→归纳结论、评价成果,即学生通过制作一份电子板报,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并在其中要求融入审美情趣、网络技术、社交能力的展示。
教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指导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综合能力的发挥。
四、教学过程设计(开放型、小组协作学习)
1、新课导入
教师: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报纸和杂志,我们在汲取它们精彩知识的同时,有没有想过这些知识是通过什么软件、什么途径和什么方法编排在一起的?咱们想不想看一些网上的电子板报和你们师姐师哥们制作的优秀电子板报?(学生兴趣大增,急切地想看电子板报)教师演示:网上学生制作的电子板报(通过百度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电子
板报”,点击“图片”,显示搜索结果,选择一幅有代表性的电子板报展示给学生,并讲明此电子板报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提高审美能力);教师:这些电子板报整体如何?是用什么软件编排的?学生:设计得真好,内容真丰富,用 WORD、WPS 软件制作的。
教师:你们有没有信心办一份能和它们相媲美的报纸呢?学生:有,比他们做的更好!教师:现在各小组根据给定的主题,运用WORD 软件完成任务。
2、教与学的过程
各小组聚集在一起讨论,自主合作学习WORD 软件;有的小组成员聚集在一起,一个同学在讲解,其它同学在听讲,并不时地记笔记和提问,互相学习,气氛融洽活泼又严肃。
教师在巡视辅导过程中,密切注意各组对各知识点在理解和运用上存在的共性问题,并及时在学生自学过程中穿插讲解。
对于这章中的重点和难点:格式设置(文字、图片)、表格制作;版式设置(页面、分栏、文本框),教师要根据全班同学掌握知识的程度,及时讲解,学生反而很愿意听,有一种恍然大悟的表情。
教师在教室内走动,融入到学生中,随时点拨他们在完成电子板报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
有时候,教师发现学生提出的问题,连教师都没有遇到过。
此时,教师学生共同去
查资料或互联网解决,真可谓教学相长,又增强了师生间的朋友伙伴关系。
各小组有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遇到不懂的问题,互相讨论,互相监督。
这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3、资源整合、素质整合
电子板报制作运用的是 WORD 一章的知识,但整个过程涉及并整合了美学、文化知识、计算机网络技术、社交能力、组织能力和自学能力等等。
要制作一份内容详实的电子板报,就要找资料,网络技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各组同学能熟练从网上下载文字、图片、动画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看到别人的作品,能极大地刺激学生的创作灵感和欲望,所以许多学生利用软件制作和处理个性作品。
在电子板报制作过程中,也出现过学生没有预料到的许多问题,如有的小组已完成近一半的任务时,因不同原因造成数据丢失,全班同学为之惋惜,也由此认识到“网络需要文明,文明就在你的一举一动中”,有的小组在采访中,因遇到拒绝而丧气,不过最终因自己的诚恳和锲而不舍的精神使采访成功。
正是在这一系列的学习、追求、尝试、失败中,学生不仅学到了书本上的知识,而且也学到了书本以外的知识。
4、教学成果评价
在规定的时间内,各小组完成了任务。
作品风格各异,布局、审美、制作无不体现了各小组成员的智慧和汗水。
作品在教室展示,请了一些教师来评价、指导。
每个小组派一名同学,讲述自己小组电子板报制作过程,介绍如何学习WORD这一章的重点难点的方法,并对教师和其它同学现场提问给予回答。
从学生的介绍和回答中,我了解了各组已掌握WORD 这一章节知识点,基本已熟练运用WORD综合排版。
最后由同学选出从内容到版面都优秀的作品,推荐到报刊或网站发表。
所有作品在学校的网站发表,极大地鼓舞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的兴趣。
5、教师总结
同学们做的电子板报都非常好,每个同学在制作电子板报过程中,肯定都学到了课堂上的或课堂外的知识。
下面我们一起把WORD这一章的重点和难点再简单回顾一下,还要讲解各小组在完成任务过程中遇到的关于WORD 的难题。
6、教学延伸
通过WORD这一章的学习,学生已较熟练地运用各种资源,希望能通过这种方法,联系身边的事、景、情、自然界等等,选择研究性学习的课题。
有效教学效果分析
本节从日常生活出发,让学生认识到知识在生活中的
实际应用,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知识、技能与情感的有机结合,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能力,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分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本节课采取了适当的有效教学策略来促进教学:首先,给学生布置任务并演示一些电子板报模板,帮助学生学会对信息的搜集及处理。
其次,通过组织学生合作、交流以及自主学习,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而激发学生更高的学习热情。
第三,在知识的掌握过程中强调知识的综合运用,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所学知识得到最大程度的应用、延伸和迁移。
第四,在结果评价上注意让学生也成为评价的主体,这样既能全面评价学生又能激励学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整堂课在融洽而又热烈的课堂气氛中进行,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参考文献:
[1] 周敦.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第二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2] 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2009
[3] 河北大学.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有效教学研究.教育硕士论文.2012
[4] 李兴洲.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有效教学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