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要诀--慧灯之光
- 格式:docx
- 大小:32.62 KB
- 文档页数:14
见着性光是功夫*导读:习练传统静功到一定程度,跟前就会自然而然现出一种光体,古人称为,本性灵光,简习练传统静功到一定程度,跟前就会自然而然现出一种光体,古人称为,本性灵光,简称性光。
最近,笔者接到一些读者来信询问这个问题,故特在这里介绍一下有关性光的古典理论和实践经验,供读者参考。
古人对性光的评价是十分高的。
清柳华阳在其《慧命经》一书中说:成佛作祖,是本性灵光。
他解释道:盖本性灵光者,其名虽二,源头则一也。
在定则谓之性;定中慧照,则谓之光矣。
这就是说,静定就能看到自己的本性(本来面目),所谓明心见性;静定中观照(回光返照)就能看到光。
所以古人说:垂帘明心守祖窍,见着性光是功夫。
儒、释、道三教都承认性光的客观存在及其无上的功能。
儒称之为仁;释称之为珠,亦称圆明;道谓之为丹,亦曰灵光。
《易经》则叫它做无极。
他们以○这个圈来代之,并认为,这个○是由先天真一之炁所凝成。
古人又称不空为灵光。
他们说,观空不空为真道,观空而空是伪道;有灵光之虚空为不空(真空),无灵光之虚空为顽空。
所以古人说,知此一窍,则金丹大道之能事尽矣!若练功久之,练不出性光,见不着性光,就是古人所说的顽空,也许是练不得其法,也许是功不精进,也许是功力未到,总之,比练功能见到性光者差一筹矣!那么,这个呈现在眼前的性光究竟是什么形象呢?历代佛经,丹经、道书、多谈得隐隐约约,不肯明言,因为这是道门、佛门的奥秘。
虽然这个○也算是一种形象,但未免过于抽象,过于含糊。
实际上,古人按练功节次、进程中性光的不同表现,把性光大致分为慧光和蟾光两种,中、下乘功夫所见的性光多属慧光;上乘功夫所见的性光属于蟾光。
如以道门丹功来说,炼精化炁至炼炁化神阶段所见多为慧光。
炼炁化神至炼神还虚阶段所见为蟾光。
看光的圆明程度和颜色可以察知练功的进度,可以测知精炁神是否充足,可以知道舍利子或金丹炼得完足与否。
古人用金机飞电,虚室生白,圆圆陀陀三者来形容性光的形象。
这是笼统而言之,也是练功到高级层次之所见。
三种修空性的方法特别提示:许多博友问到究竟应该怎么修行,其实,对于我们凡夫而言,就是修三个: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
证悟了空性,就从凡夫位登上了圣位,所以证悟空性是我们的最大渴望。
本文(一、二)综合了大德慈诚罗珠堪布多篇博文,从“《修心七要》略释(一)”到“《修心七要》略释(四)”。
本文虽然篇幅较长,且缺乏故事性,但对所有想证悟空性的朋友来说都至关重要,所以博主在此隆重推荐,希望各位渴望早日脱离凡夫位、登上初地以上菩萨果位的朋友要耐心阅读。
以下内容全为转载。
《修心七要》略释(三)《修心七要》的修法,可以归纳为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两种修法。
虽然本论不是特别强调胜义菩提心的修法,而是以世俗菩提心的修法为主,胜义菩提心只是蜻蜓点水般地一笔带过,但我们最后所必需的,却是胜义菩提心的修法。
对于我们来说,如果不修行,特别是不修空性的修法,就离解脱还有十万八千里,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这遥远的路途当中,因为业力所感,所以还充满了无法想象的各种痛苦。
基督教说世界是由上帝创造的,佛教并不认为世界是由什么万能神所创造的,而认为一切的一切,都是由因果,由自己所造的恶业创造的。
无始以来,我们造作了深重的恶业,所以即使以后在轮回中过得再好,也只是像搔痒之乐一般不是什么真正的快乐。
不管我们目前认为轮回痛苦也好,幸福也罢,都只是主观认识而已,轮回实际上却是充斥着各种痛苦的苦难之地。
虽然佛也不排除轮回中的有漏幸福,但这些有漏的幸福快乐既短暂又不可靠,其后还会导致一系列的痛苦,从胜义或无漏的角度而言,根本谈不上是什么幸福快乐。
既然如此,我们又怎能不作充分的准备呢?有些佛教徒从来没有打过坐,平时只是念念佛、放放生、作些好事,在实际的修行上没有花过功夫。
在此提醒大家,做这些善事固然很好,但如果没有修行,出离心和菩提心是不能生起的。
而在坚持修行的人当中,也存在着一些修行不到位,修行深度不够的情况,如果能在接下来有限的三、四天内修一修空性,也可以在心中播下修行的种子,以便能逐步培养出修行的习惯,以后就能慢慢适应以打坐修行为主的生活方式。
點燈功德點燈功德海濤法師輯前⾔壹、點燈功德與感應貳、點燈的意義與經典中記載的感應故事附錄資料:藏傳點燈的功德及利益前⾔點燈能滅千年闇,積聚無量無窮盡「過去佛陀在世時,有許多傑出的弟⼦,他們的⾧處各有不同,例如舍利弗是智慧第⼀、⽬犍連是神通第⼀,⽽阿那律則是天眼第⼀,他能清楚的觀看到三千⼤千世界,連⾮常微細的地⽅都能夠看得很清楚。
阿難知道了,就問佛說:『世尊,請問阿那律前世有何因緣,使他今世能夠有如此的天眼呢?』佛回答說:『在過去約九⼗⼀劫前,毘婆⼫佛⼊涅槃後,那時阿那律是⼀個盜賊,他便到佛塔中去,想盜取財物。
當他來到佛塔時,佛前的燈⽕已經快要熄滅了,他⾒了便趕緊以劍將燈蕊撥正,使燈⽕⼜恢復了光明。
盜賊看著燈⽕,忽然感受到佛燈光明的威⼒,⼼裡不覺肅然起敬。
他想,別⼈都願意拿物品來供佛了,我哪裡有偷盜的道理呢?因此,他就放下偷盜的念頭離去了。
就是因為他將佛前的燈調整好,使燈⽕能繼續散發光明的這個因緣,所以之後的九⼗⼀劫都能夠⽣在好⼈家,並使他逐漸除去原來的習氣,福報也不斷增加。
到了今⽣,還能夠遇到佛,並且出家修道,得阿羅漢果,⽽在眾⼈之中也是天眼第⼀,能夠⽬清⼀切。
阿那律尚且都能夠從盜賊獲如此殊勝的果報,更何況是誠⼼在佛前點燈供養之⼈,其所獲得的福德更將是無量無邊了!』」—改編⾃《譬喻經.第⼆卷》壹、點燈功德與感應「燈」是光明與智慧的表徵,亦為⼗種供養之⼀。
祈望透過燃燈的說明和意義,能點燃您⼼中的「⾃性燈」。
燈是智慧、光明的表徵;燃燈供佛始以佛說燈是光明與智慧的表徵,是佛⾨中重要的供養具之⼀。
在佛前燃燈,是⽤以標幟佛的智慧波羅蜜。
《無量壽經》說:「為世之燈明,乃⼈間最勝之福⽥。
」《菩薩藏經》中也說:「百千燈明,懺除悔罪」,因此在佛前點燈,是藉著佛的智慧之燈所放出的光明,照破我們的無明,使我們⼼⽣慧解,成就我們的智慧波羅蜜。
《⼤集經》中就這麼說過:「因為有許多眾⽣⼼⾏無明愚痴,佛⾒了,乃教他們同修智慧,令⼈⼈點燃智慧之燈。
虚云老和尚伏天8月祈雪致千里冰封的奇事(2009-10-23 21:10:47)转载标签:分类:奇人异事杂谈光绪二十六年(1900),外敌侵略北京,京城大乱,皇帝、太后、大臣、太监、宫女逃难长安(今西安)。
庆亲王闻虚云老和尚是得道高僧,请虚云老和尚伴驾西行,以保平安。
此时的长安,饿殍遍地,活人生吃死人肉,到处是腐烂的尸骨。
虚云老和尚立即奏请皇上,亲谕禁止活人吃死人,并发动所有富户捐出存粮开办施粥厂救济灾民。
当时正值伏天8月,腐烂的尸体臭气熏天,瘟疫流行长安。
虚云老和尚怜悯众生,愿在卧龙禅寺组织一场长达7天的祈雪大法会,望龙天垂护,降雪降雨消除瘟疫。
事前有好心者私下劝阻:“大灾大难不同寻常,众生业力不可违,万一乞雪不灵,龙颜大怒判你个欺君之罪拉出去砍头岂不适得其反?但求无过,你还是一走了之为好,一走了之为好。
”虚云老和尚将生死置之度外。
在卧龙禅寺方丈东霞和尚的相助下,寺中全体僧人一起动手,搭台的搭台,准备法器的准备法器……虚云的德望感召来了西安各寺的僧人近千人,终南山终年隐修的师父也出山相助,佛教信徒闻之也从四面八方赶来……法台高宽三丈三,上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
法台两侧竖立两根高高的旗杆,上面悬挂的三丈多长的金字佛幡,一面写“南无娑竭罗龙王菩萨摩诃萨”,一面写“南无随方普应行雪龙王圣众菩萨”。
佛台上铺黄布,鲜花、供果、香烛一应俱全。
虚云带领9名法师身披红色袈裟跏趺禅坐在台上结印施法7昼夜。
台下两侧108位僧人,昼夜不停持诵《祈雪陀罗尼神咒》,360位僧人带领信众拜《大悲忏》,其余僧尼带领信众念弥陀圣号,昼夜六时,佛号不断。
第7日上午,果然乌云密布。
下午飘起了鹅毛大雪。
大雪降后,僧尼们各自回寺。
虚云仍然坐在四周无遮拦的法台持咒施法,又7日,长安内外千里冰封。
慈禧太后在宫女、卫队的陪同下冒雪来到了卧龙禅寺,看到坐在风雪中持咒施法的虚云老和尚,感动的落下了热泪。
并跪在了雪地里,给这位“呼风唤雨的活菩萨”叩下了高贵的头颅。
八步骤三种禅修(下)八步骤三种禅修(下)三、观察修与安住修(1)对禅修的误解:只有闭上眼睛,盘腿坐在那里才是禅修。
禅修是心地功夫,关键是改变我们的心,打坐只是辅助手段。
真正的用心,贯穿在一切时,一切处,包括行住坐卧,吃喝拉撒。
只要保持正念,随时随地都是修行。
(2)佛教中,禅修的方法很多。
止观:通过培养定力获得观智;内观,通过培养觉知获得观照力;观想,通过想象来调整心行。
书院的修学比较重视观察修,也是《道次第》倡导的修学方式。
通过听闻法义,运用理性思维,建立对世界的正确认识。
学习佛陀的言教,是常规修学途径。
1.2.观察修的心理基础(1)人有理性(2)我们今天接受到觉醒智慧的文化。
否则,将永远看不清世界的真相,找不到生命的出路。
(3)佛陀不但找到了这条路,还为我们施设种种教法,尽管有方便,我们也有幸得人身闻佛法,但佛法浩瀚,很多人穷其一生上下求索,不得要领。
(4)有鉴于此,根据现代人的特点,安立三级修学模式,只要真诚、认真、老实遵循这一次第,下多少功夫,就能有多少受益。
3.4.观察修的教理依据:如理思维(1)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
/八正道,首先是正见,其次是正思维。
我们接受了佛法正见,就要落实到心行,以此观察世界,思考人生,而不是一味随着妄念跑。
/唯识:四种寻思才能引发四种如实智。
(2)参禅也好,念佛也好,都是在众多经纶基础上浓缩的修行手段,而不仅仅是我们看到的表现形式。
这些方法背后,还有完整的理论和修证体系。
(3)正见:为什么只有佛法能将人导向解脱?正是因为知见不同,对这些概念的分析和解读不同,由此发展的修行原理也不同。
这才是佛法真正的不共所在。
3.凡夫心是依观察修而建立(1)凡夫心通过观察修和安住修建立起来,可以说,我们无始以来一直在做观察修和安住修。
(2)观察修就是针对某个问题,通过各个角度反复思考。
形成相应心念,并使此心念增长广大。
我们曾经因为错误的观察修和安住修带来烦恼,流转生死。
⾏禅步骤⾏禅步骤⼀步三观操作:前10分钟,禅修者每次1、觉知左步迈出的全过程;2、觉知右步迈出的全过程。
接下来的10分钟,禅修者每次1、觉知左脚迈出、接触地⾯的全过程:左、触;左、触;左、触。
2、觉知右脚迈出、接触地⾯的全过程:右、触;右、触;右、触。
最后10分钟,禅修者每次只是1、觉知左脚提起、左脚放下、左脚接触地⾯的全过程;2、觉知右脚提起、右脚放下、右脚接触地⾯的全过程。
⼀步四观前15分钟,⾏禅的时候,每⼀步观察两个所缘即可:1、左步、触;2、右步、触。
每步都要缓慢地移动,⽽且步伐不要太⼤。
脚跨出去时,要知道是左脚还是右脚;脚落地时,要知道脚与地⾯的接触。
观察触时,当⾚⾜时脚底和地⾯的接触,有时候会感觉地⾯冷,有时候会感觉地⾯热,这些也都是要觉知的⽬标。
⾏禅⼗五分钟后,如果培养出定⼒的话,就可以改为三段式地观照:提起、放下、触。
脚提起时,⼼知道脚在提起,也就是脚的移动和⼼的觉知保持⼀致;脚放下时要知道在放下;接触地⾯时要知道在接触,以及接触地⾯时感觉到冷热等都要去观察。
观察的过程中如果有妄想⽣起,也要去觉知,默念“妄想、妄想”。
⾏禅15分钟后,禅修者可以再增加⼀个观照,⽤四段的⽅法观察⼀个脚步:提起、推前、放下、触。
⽆论提、推、放、触都要很缓慢,并且觉知要和⾝体的移动保持⼀致。
如果⼼散乱了,就去觉知散乱。
⼀步六观⼀、“举起”:1、“举起”右脚时,右脚后跟先从地⾯上轻轻举起,此刻我们的右前脚掌和地⾯有⼀个充分接触,但右脚趾头是轻轻地虚扣着地⾯,同时⾝体有⼀个微微向前倾的趋势。
2、当右脚跟抬起时,为了保持平衡,左腿慢慢⽤⼒仅仅压住地⾯。
⼆、“抬起”:1、“抬起”右脚时,最明显的感受是:左腿在承受所有的⼒量,左脚的脚掌和脚跟是⽀撑点,脚趾受⼒很轻,脚趾和脚掌、脚跟共同稳定⾝体重⼼的作⽤;2、同时,抬起的右脚明显有⼀个向上提起的感受,同时⼜有⼀种向下的⼒量拖着脚向下坠,但是向上提起脚的⼒量明显⼤于向下的坠⼒。
禅修需调五事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作者:明一法师发布时间:2011-12-23 16:26:17繁體版禅修需调五事:第一,调饮食;第二,调睡眠;第三,调心;第四,调身;第五,调呼吸。
第一,调饮食。
在我们初学打坐的时候,尽量吃得清淡一些,少量多餐。
我们寺院里打禅七的时候,总要准备点心、茶水,就是不让你吃得太多,因为吃得太多,容易昏沉,也容易使你妄想多(也叫掉举)。
因为初期打坐就是调伏两种状态,一个是昏沉状态,一个是掉举状态。
我们通常一打坐的时候,不是昏沉(打瞌睡),就是掉举(打妄想),在那里胡思乱想。
如果这两种状态基本上没有问题的话,你打坐就上路了。
饮食清淡些、少一些,能够使您的身体处于最佳状态,有助于做到身体的意识最清明的状态,避免昏沉。
吃得清淡一些,少一些,也就是七分饱或者是随饥随食,如果是太饿,饿得发慌,那么肯定是妄想纷飞。
如果吃得太多很容易发困。
调饮食要根据每个人的状态,一般的就是清淡不要吃辛辣,这是调饮食的重点,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基本方式,按照自己的情况去处理就行了。
第二,调睡眠。
睡眠好是让我们能够在坐上最清醒,昏沉最少,妄想最少,使你的身体调整到最佳状态,这就是调睡眠。
睡眠不足上座发困,这是必然的,谁都会这样。
有的时候,睡眠太多也反而发困。
所以睡眠也是不能多也不能少。
有些用功的人,总觉得我要少睡觉多用功,这样以来,你一上座就发困,与其这样,还不如退而求其次,先睡个痛快,然后再上座。
所以调睡眠也是根据每个人的情况。
第三,调心。
调心就很难讲了,因为整个佛教就是教你如何安心,如何把自己的心安定下来。
佛教的八万四千法门都是让你如何安心。
安心过程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我们这几分钟时间肯定是讲不出来的,那么我们这个地方讲的调心就只是给大家说一下如何在我们打坐的时候,以什么的心态来禅修,这是佛教里面的禅修和其他气功、其他的宗教里的打坐所不共的,因为修定,也就是修四禅八定的法门不是佛教独有的,是所有的修身养性所共用的方式。
《三主要道论》讲记作者:堪布慈诚罗珠发布时间: 2011-05-09 来源:慧灯之光四我随己力而宣说,欲解脱者之津梁,诸佛经典精华义,一切菩萨所赞道。
不贪三有之安乐,为使暇满身具义,勤依佛悦之正道,具缘者当喜谛听!无有清净出离心,求有海乐无寂法,贪执世间束缚众,故当首先寻出离。
人身难得寿无常,修此可断今生执,无欺业果轮回苦,修此可断后世执。
修后于诸轮回福,刹那不生羡慕心,日夜欲求得解脱,尔时已生出离心。
倘若于此出离心,未以菩提心摄持,不成菩提乐因故,智者当发菩提心。
思为猛烈四瀑冲,难挡业索紧束缚,困于我执铁网内,无明黑暗所笼罩,辗转投生三有中,不断感受三大苦,成此惨状诸慈母,是故当发殊胜心。
不具证悟实相慧,纵修出离菩提心,亦不能断三有根,故当勤证缘起法。
谁见轮涅一切法,永无欺惑之因果,灭除一切所缘境,此人踏上佛喜道。
何时分别各执著,无欺缘起之显现,远离所许之空性,尔时未证佛密意。
一旦无有轮番时,现见无欺之缘起,断除一切执著相,尔时见解即圆满。
了知以现除有边,以空遣除无有边,缘起性空显现理,不为边执见所夺。
如是三主要道论,自己如实通达时,当依静处而精进,速修永久之佛果。
此乃多闻比丘罗桑札巴(宗喀巴)对擦阔温波阿旺札巴之教言。
一、总述对一名向往解脱的修行人来说,最主要的必经之路,就是出离心、菩提心与证悟空性的智慧。
除此之外,没有别的更重要的途径,所以宗喀巴大师称之为“三主要道”。
我们都知道,在数以百函的《大藏经》当中,包含了佛陀亲口所说的教言——《甘珠尔》,以及佛菩萨化身的诸位大德所著论典——《丹珠尔》。
其中最重要的精华,包括在这三个主要道当中。
宗喀巴大师从难以计数的经论当中,归纳出三个最主要的次第。
这三个次第,又是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包括藏传佛教当中的格鲁派、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等所有教派的必修课。
因此,讲述《三主要道》很有必要。
很多汉地居士都想修行,却不知道从何入手。
有些人虽然懂得一些佛教理论,但具体的修法却不太清楚,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
慧灯之光一四谛——脱离生死的出路四谛与二谛(世俗谛及胜义谛)有什么不同呢?二谛是见解的对境,四谛虽然也有见解对境的成分,但主要是以修持方法为重点,始终围绕着如何修持才能获得解脱的主题而宣讲的。
所以二谛与四谛在佛教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常识,如果能够了解,就会对自己的修行有一定的帮助。
当然,如果不广学二谛或四谛等佛教的太多理论,而只是在学到适当的理论后便专修也可以,但除了一些极利根的人以外,就很容易出差错。
譬如,如果只知道人身难得、轮回痛苦的道理,往往在修行的过程中就会产生一些疑问:我修这些到底能不能得解脱?如何得解脱?修的是不是正法?这些疑问一旦出来,由于没有闻思的智慧,自己就无法解决并由此产生困扰,从而成为修行的违缘。
但是,智慧却可以帮助和鼓励我们,所以,作为修行人,还是应该有一些应有的知识,这些知识对于实修的人来说也不但是需要,而且是不可或缺的常识。
一、概述四谛的修法就是从出离心、菩提心开始。
出离心让我们超越轮回,菩提心让我们在超越轮回后却不离轮回。
这二者之间是否矛盾呢?并不矛盾。
如果没有出离心、不能超越轮回,我们就与六道众生无异,谁也没有能力去度化他人。
如果要超越轮回,就必须断除贪欲轮回的念头,但在超越之后,却不能脱离这个轮回世界。
所谓“脱离”的意思,就是得到涅槃后不度众生,只追求自己的解脱。
声闻缘觉就是不但超越而且脱离了轮回,他们安住在灭定中,因定力有限,所以既没有能力,也没有愿望度化众生。
但大乘佛法则要求超越却不能脱离轮回。
因为大乘菩萨不论是修空性、无我或大悲心,其目的并不是要逃避轮回的痛苦,而是为了具有更强大的能力,能够更有效、更完整地去利益众生,能够更无私地付出。
凡夫因为没有超越轮回,所以没有任何选择余地,他们身不由己地要流转轮回。
而大乘菩萨虽然超越了轮回,却自愿不离轮回,因为他们深知,要度化众生就必须身处其中,因为在涅槃中并没有众生,所以大乘菩萨不能脱离轮回。
在这点上最重要的,是要将世俗谛与胜义谛分开来看。
禅修的十种方法The saying "the more diligent, the more luckier you are" really should be my charm in2006.禅定有无相禅定和有相禅定,这里先讲有相禅定; 第一种方法一般修禅定,都要先皈依、发心;这个心容易动摇,会突然出现一些分别念,我们可以把注意力放在一些物质上,可以先找一些东西,比如一块石头、一块木头、一个茶杯或一支笔等,放在眼前,然后把一切注意力放在这个所依上面,别的什么也不想;这样坐一会儿,分别念就会起来,这时候不要让它想这想那的,注意力放在这个所依上;例如,如果所依是一块木头,注意力就放在木头上;如果所依是一块石头,注意力就放在石头上;如果所依是一个茶杯,注意力就放在茶杯上;如果所依是一支笔,注意力就放在笔上;眼睛盯着所依,心里也只想着这个所依,这样就可以了;不能闭眼睛,要睁开眼睛盯着所依,心放在所依上,不能散乱;通过眼睛,内心专注不散乱;这个时候,一定要保持不紧不松的状态,这是很重要的;若是太紧了,会出现障碍,如昏沉;若是太松了,心就会跑到其他的事物上;第二种方法:观想:在自己的眉间有个像豆子一样大小,白色、透明、发光的光团;心专注于这个对境中不散乱;若要专注,要有个对境、所依;专注而不散乱,就是禅定;时间不要太长,出定、入定,再出定、再入定……这样修炼;时间短,这样就不容易出现内收、外散等过失,不容易出现这些禅定的障碍;次数多,可以很快速、顺利地产生禅定的功德;这个方法中,主要是观想一个白色的光团,这个光团是透明、发光的,心专注于这个对境上不散乱;具体修持禅定时,可以在三天中连续以这种方式修持;每个人自己的修行状况不同,至少在三天中这样观想修持;第三种方法:观想自己的身体像只白色的气球,特别轻,是透明的,但不是圆形的,里面是空的,没有五脏六腑等;在心间的位置,有一个红色的光团,大小像中等酥油灯的灯光一样,红色中透着蓝色的光;光团是热性的;这个光团代表风与心融为一体的自性;这个光团在身体的中部悬着,后面没有碰到脊椎,前面没有碰到胸部;心安住于这个光团上,不散乱;这几种方法中,所讲的所依或对境有所不同,其他都是一样的;比如,前行都是一样的,调整好身口意,保持一个适当的状态,皈依、发心等;然后,自己观想,将自己的心、注意力放在这样的对境或所依中,不散乱;第四种方法:,这是观想佛像,心专注于佛像上面不散乱;比如观想金刚萨埵佛;首先要了解金刚萨埵像,若是不了解,你观想不出来金刚萨埵像;可以先看唐卡,查阅书里面的描述,通过这些去了解;然后心里观想金刚萨埵像,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佛像上面,不散乱;再如,可以观想释迦牟尼佛;金刚萨埵佛的身色是白色的,释迦牟尼佛的身色是金黄色的;可以观想释迦牟尼佛,注意力放在佛像上不散乱;还可以观想观音菩萨,将注意力放在观音像上不散乱;依此类推,你喜欢哪尊佛、菩萨,心里就可以观想哪一尊,这也是修禅定的方法;这个方法比前面的那些方法更殊胜一些;这里所专注的対境不是木块、石块等物质,也不是红色或白色的光团,而是佛菩萨的像;如果你对佛菩萨有信心,能观想、忆念,其功德是不可思议的;佛在经中讲过,若是心里能忆念或观想一下佛菩萨,所得到的功德利益是不可思议的,既可以消业,也可以增长福德,同时能够遣除种种违缘,获得吉祥;这是非常殊胜的;这也是修持禅定的一种方法;第五种方法:观察分别念自身;在相续中生起烦恼、分别念的时候,看它的自性;每个人的烦恼都不一样,有的贪心重一点,有的嗔恨心重一点;若是贪心重,可以先去观察贪心的所依对境,看看是对何人何物生起了贪心;然后去观察贪心本身的自性,这个时候所有的烦恼、分别念自然就会消失,即“自然解脱”;这种“解脱”不是真正的解脱,只是分别念暂时消失了或烦恼暂时息灭了,称为“解脱”;自然解脱后,不要去想其他的,什么也不想,在这样无缘的状态中放松、安住;当烦恼、分别念再次生起的时候,又与先前一样;先观察它的所依对镜,然后再看它的自性,这时它就会消失,在这样没有分别念的无缘状态中安住,保持这种状态,能持续多久就持续多久;当烦恼、分别念再次生起的时候,再继续如是修持;这也是一种禅定的方法,主要是以心看心,以分别念对治分别念,也可以说是以毒攻毒;这是一种最好的方法,麦彭仁波切也特别赞叹这种方法;不需要外境上的所依对境,主要是直接看自己的心,直接看分别念的自性;一看它的自性,它就会消失,这叫自然解脱;第六种方法:心专注于宝瓶风气;风”和“气”是一个意思;正行:首先排浊气,共排三次;先用左手指按住左鼻孔,从右鼻孔呼气;然后用右手指按住右鼻孔,从左鼻孔呼气;接着两个鼻孔同时呼气;一共三次呼气;这跟前行里的九次排浊气一样,也是排浊气,即把不好的、残留的气都呼出去,呼干净;在呼气的同时,心里观想把自己身口意所造的恶业、业障,从两个鼻孔里排出去;这些恶业都以蝎子一种毒虫的形状从两个鼻孔里排出去,排到前面的虚空中,这时空中突然燃起了智慧之烈火即火是智慧之自性,把刚才呼出去的那些蝎子样的业障全部烧尽;接下来是吸气;吸气的同时,咽一口唾液;通过咽唾液,把气往下压,压到肚脐下面,但是这个气不能从下面出去,下气同时向上提,令气风停留在肚脐下;这样心自然就静了,烦恼分别念自然就会消失、没有了;和心的所依对境是一致的,是同一个;气风停了,心也就停了;心依这个风,气风停了、没有了,心自然就静下来了,分别念自然就生不起来了;然后保持这种状态;分别念没有了,就继续保持这种状态,即安住,就是禅定嘛;所谓禅定,就是心专注不散乱;保持这种状态,然后可能开始要呼气了;这也是要练的,刚开始可能一会儿就要呼气了;但慢慢练,就可以好长时间不用呼气;最后就不用呼气了;但是这要慢慢来,刚开始肯定谁都做不到,但是慢慢通过修炼,最后可以做到的;这些和“气功”差不多,但它跟气功的意义不一样;呼气的时候,要呼干净,身体里不能残留那些气风,否则对身体不好,对心的安静也有影响;呼出去之后,又要吸气了;吸气的时候,跟刚才讲的内容一样,同时咽一口唾液往下压,通过这种方式,把气压到肚脐下面,然后下方的气向上提,让它停留在肚脐下面,这叫宝瓶风;气风停了,心也就静了;然后保持这种状态;保持、保持、保持……要呼气的时候,又重复这样做,这样练;这也是一种很好的修禅定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让气风停下来,心自然就静下来了;第七种方法:把注意力放在“嗡啊吽”三个字上面;正行:首先也要排浊气,排三次,方法与前一种是一样的;然后吸气,观想吸进来的气是白色的“嗡”字,代表诸佛身的加持;然后将吸进来的气往下压,下气向上提,至肚脐下方位置;也可以说,上气往下压,下气往上拽,然后停留在肚脐下方,这个风气叫“宝瓶风”;在上气和下气中间有空间;在这里空间里,观想有一个红色的“阿”字,代表诸佛语的加持;这个红色的“阿”字也是显而无自性的;将注意力放在红色的“阿”字上,不散乱;风气停了,心分别念也就消失了,然后保持这种状态;过一会儿就要呼气了;将呼出去的气观想成蓝色的“吽”字,代表诸佛意的加持;观想有很多很多蓝色的“吽”,变成了化身佛,去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在这个方法里,吸进来的气是白色的“嗡”字,停留在肚脐下面的气是红色的“阿”字,呼出去的气是蓝色的“吽”字;“嗡啊吽”三个字,分别代表诸佛的身口意;此处主要为了修禅定,通过这三个字来修炼,也是修禅定的一种方法;平时也可以运用这个方法,这样我们每天的呼吸都可以变成一种修行,变成金刚诵,对自己、对众生利益都非常大;还有这样一种说法:若每天早上做21次,一天的呼吸都可以变成念咒或变成殊胜的修行,对自己的消业积福都有直接的利益;修持禅定的方法有很多,前几天讲了共七种,但都属于有相禅定;今天讲无相禅定,也有三种方法;前行:首先,通过一些方法将身、口、意三门调整到最适当的状态,让身口意三门清净下来;然后,皈依、发心;这些内容和前面讲的一样;第一种方法正行:双目凝视前上方的虚空,心里不着任何所缘,即什么也不想;将心放在前上方的虚空中安住;双眼睁大盯住前上方的虚空,注意力要特别集中,内心特别专注;双眼凝视的方向是前方、上方的虚空,向上看;入定的时间不要太长,要从那个状态中出来;这里说的入定,也可能有这种情况:阿坝曾有一个修行者,他在森林里修持禅定;有一次,他也不是特意入定的,是自然入定的;当时他正准备吃饭,突然入定了,在入定的状态中很长时间没有出来;当他出定的时候,碗里的东西已经腐烂了;他自己不知道,觉得就是一瞬间;入定时间不要太长,还是要出定,放松一下,然后再以刚才我所讲的那种方式专注;但是有的时候,也可以先不专注,先观察一下专注的这个心,看看这个心在何处在体内,还是在体外有形状,还是无形状有颜色,还是无颜色其实,当我们一去观察这些分别念的时候,它就会自然消失;会出现这种情况;但是,也要去以观察而了解这个心在何处、有没有形状等等;仔细地去观察,然后又以前述方式去内心专注;心专注,有时候也观察专注的这个心,以二者轮番交替的方式去修练;看前上方的虚空时,眼睛不是闭着,要盯着看,注意力要集中;看起来是很精神的状态,而不是很放松的状态;后行:与前面所讲的那些方法的后行都是一样的,不再重复;第二种方法:放松;前行和后行与前面所讲的都是一样的;正行:双目垂视着前下方的虚空;眼睛往下面看,并非盯着看,而是自然地垂视前下方的虚空;内心全然地放松,但是不散乱;心里什么也不想,保持自然、清净,没有任何改造,自然安住;这种方法跟前一种方法有些不同;前一方法强调注意力要特别集中,内心特别专注;而这种方法是全然放松,内心保持自然、清净,眼睛看前下方的虚空,从表面上看很放松的样子;接下来跟前一方法所讲的一样,观察和安住轮番修持;放松不是散乱,放松的意思是保持自然、清净;观察的时候,要看放松的这个心在何处,在身体内还是身体外,在房屋内还是房屋外;也可以观察这个心有颜色,还是没颜色有形状还是没形状这是一个例子;要通过各种方式去观察;这样,根基比较好、相续比较成熟的人容易见性,容易找到心之自性;这里的词句,跟正行里讲的差不多是一样的,都是“自然安住”等这些词句;二者有什么区别呢这里讲的是一个单独的寂止;若是你没有见性或心里没有明白,它就只是一个寂止;若是你明白或见性了,就是正行;其实仅仅从词句上看,所用的“明明了了”“如如不动”等等,这些与大圆满正行或禅宗那些大德所讲的都是一样的;但是这些你要明白,否则没有用,只能当做一些寂止或这样的境界而已;若是明白了,就是大圆满正行,也就是真正的本来面目;这就是差别;关于二者的差别,也许你们还很难分辨;我经常讲,应当对大乘、小乘、显宗、密宗都要精通;若是精通了,任何时候都不会糊涂的,自己能分辨出来,能正确地取舍;现在有的人只精通显宗而不精通密宗,或者只精通密宗而不精通显宗,或者仅精通大乘而不精通小乘,或者仅精通小乘而不精通大乘,这样都不行;最好是全然精通大小乘、显密宗等佛所讲的一切教理,这样自己修行的时候不会迷惑,不会糊涂,不会误入歧途;所以精通教理很重要;若是自己没有这样的能力,还是要好好地依止上师,听上师的话,不要耍小聪明;若是想耍“聪明”,你得精通教理;如果你通达大小乘、显密宗,也可以;如果不通达,就要听话;你自己不明白,你得听上师的话啊得让上师带着啊就像小孩子一样,自己不能自立的时候,要拽着母亲的衣角,跟着母亲走,母亲会把你带到任何的地方,这样你不会迷路,也不会丢失;否则,一个无法自立的小孩子,若是一个人单独跑,就特别危险了;也许你们一听“了了分明”“如如不动”“自然安住”“保持本来的清净”,就想:啊,这不是大圆满正行嘛,这不是禅宗的境界嘛;不是这只是一些寂止而已;当你去观察心的时候,这其实就是大圆满正行;上师给你大圆满窍诀的时候也可能是一样的,让你找心:这个心在哪你根本找不到;若是你找到了,那就是自性;虚心肯定是找不到的,最终找到的是真心,那叫见性、回归当初、回归自性;这样也容易见性;“见性”是禅宗的一种说法,大圆满里讲你会认识自己的“心之自性”,有这种可能;第三种方法:专注和放松轮番交替;一会儿专注,一会儿放松,以轮番交替的方式修炼;怎样专注与放松,这些内容在前面已经讲了;专注一会,再放松一会儿,再专注一会儿,再放松一会儿……这时双目要变,有时候注视着前上方,有时候注视着前下方,有时候注视着左边的虚空,有时候注视着右边的虚空;有时候注视着前上方的虚空专注安住一会儿,然后出定;双目继而再注视前下方的虚空放松安住一会儿,然后出定;继而再目视左边的虚空安住一会儿,继而再目视右边的虚空安住一会儿,就这样以轮番交替的方式修持;其实心是要驯服的,令它怎样都可以,不是迷迷糊糊得什么也不想;真正的禅定,放也可以,停也可以,住也可以,非常自在;在这个方法中,也同样要聚精会神地观察专注和放松的心;观察心在何处有形状,还是没形状有颜色,还是没有颜色是某种物质的,还是其他就这样观察;在安住时,有时候把心放在心间安住,有时候把心放在虚空里,跟虚空融为一体;虚空是无边无际的,心跟虚空是一体的,如是安住;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这是真正好的方法,就是真正驯服内心;真想修出禅定,就要这样练;普通禅定有三个特点,无论是大乘还是小乘里都是这样讲;所谓普通禅定,即不分世间和出世间,心在一缘中专注而不散乱,也就是“寂止”;我们经常讲“胜观和寂止”,胜观就是见解、智慧,寂止是一般的禅定;普通禅定的三个特点:放、停、安;“放”,即随时放飞,怎么都行,往哪儿专注都行;“停”,随时停止,让它停就停;“安”是随时安住;随时放飞,随时停止,随时安住;内心达到这样,内心特别自在的境界时,才有寂止了;若你放也放不出去,停也停不下来,安更安住不住,那就没有禅定;即使你在那边闭着眼睛装修行人,也没有用,你没有禅定寂止;我们这次共讲了十种禅修的方法;禅定寂止的状态就是专注、明了、不动摇;专注;明了,即不糊涂,特别明白;不动摇,即没有被动摇;大家看看自己是不是这种状态;虽然坐在那里没有想别,但却糊里糊涂的,这就不是禅定;虽然在那里很明了,但总是妄想、分别,东想西想,这也不是禅定;无垢的寂止,就是指最正确、最如法的寂止;它有四个特点或功德;第一,不动摇;安住于任何地方都不动摇;无论是安住在木块上、石头上,或是安住于金刚萨埵像、观音像上,都一样不动摇;第二,没有被散乱、昏沉等染污,非常清净;散乱外散、昏沉内收都是寂止的过患;第三,安住于任何所依对境中都不糊涂,特别明了;第四,没有被突然生起的分别念改变,特别正;我们现在修持的时候,一旦分别念突然生起来,本来还安住的心一下子就又不行了;这样还是不对的; 具有这四个功德的寂止是正确的寂止,也叫无垢的寂止;这种寂止如同没有被风吹动的酥油灯的灯火一样,有种安然;像没有被风吹动的水面一样;这是通过这些比喻来说明什么叫寂止禅定; 今天讲了寂止的特征,大家可以通过这些特征去判断;也讲了很多寂止的功德,每个人可以如是对照自己是否具有这些功德;若是有这些功德,就说明有禅定寂止了;寂止很重要;若是没有寂止禅定,修大圆满正行、大中观、大手印,包括修禅宗,都不会见性,不会证悟;即使你明白了,但也是口头上明白,就是“口头禅”,停留在形式上;现在很多人讲禅,就是“口头禅”,相续中没有,只在口头上有;也有很多人打坐、禅修,却只是在形式上,而实际上没有;若是没有寂止,很难真正明白,很难见性;其实,明白很重要,明白了就行;主要是不明白若是不明白,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很难见性;如果你有禅定寂止的基础,就容易明白,也容易得到上师给你的窍诀,否则是很难的;比如,水里会映出月亮的影子,若是想看月亮的影子,就要找特别清澈、没有被风吹动的水;若是找瀑布、大海,特别浑浊的水,怎么都看不到月亮的影子;同样的道理,若是心里不安静,心不定,告诉你也没有用,给你窍诀也没有用;我们现在为什么不传大圆满窍诀因为告诉你也没有用,你也不会明白;犹如混浊的水面或被风动摇的水面根本看不到月亮的影子一样;所谓“定中生慧”,若是有禅定,自然产生智慧;如果有禅定,佛或上师告诉你,你很快就能明白,很快就能见性;也有一种情况,即先给窍诀让你明白,然后再修禅定,这是慧中修定;这固然很殊胜,但是除了一些上上根基、根基特别特别好的人之外,其他人很难明白;先告诉你,让你明白心之自性,先见性,然后在这当中安住,慢慢再修出禅定,这是慧中修定;主要是怕你不明白,见不到这个心之自性;这是个问题;在历史上也只有很少几个人能做到,其他的人都做不到;现在我们讲寂止禅定;先修寂止禅定,有这个基础, 再告诉你窍决,让你明白心之自性,这样很容易就能见性,能明白心之自性,这也是很稳定的;否则,我们现在很难明白,即使明白了,也坚持不了、保持不住这种状态;为什么保持不住因为没有定;一旦遇到对境,心里就散乱,很难保持这种状态;所以先修寂止,再修胜观,这是最稳妥、最好的方法; 在修寂止时,若是没有窍诀,上师不在身边,也很容易出问题,这也是要注意的;不能瞎修瞎炼不过,我现在还不担心这方面,因为人都太散、太懈怠了,没有真正能下功夫的人啊,所以还很放心,否则这真的也是个问题; 这两天讲了很多禅修的方法;大家可以通过这些方法修禅定寂止;这些方法都是很殊胜的;前面也讲过,无论显宗、密宗讲的都是这些方法,没有别的;即使有,也是大同小异的; 我们共讲了十种方法;如果自己有意乐,都可以运用;如果没有意乐,也可以选其中一个方法修持;。
圣严法师《禅修的要领》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作者:圣严法师发布时间:2011-2-22 19:03:43繁體版身心放松禅修者的第一个条件,是把身心放松。
头脑放松、神经放松、肌肉放松;放松之后,再用方法,便能著力。
用方法时,不要紧张,而是有意无意把注意力放在方法上,这样,就不会消耗太多的体能。
禅修期间,一天能有五、六个小时的睡眠是足够的,除此之外,饭后会有一些昏沉,那是因为胃部正在消化,头脑血液不够,请诸位不必担心。
我有一本在英国伦敦出版的书《Catching a Feather on a Fan》。
它的意思是用扇子接羽毛,不能急,而且要非常地小心。
当你的心放在方法上时,就像把羽毛放在扇子上,不是用扇子搧羽毛,而是用扇子轻巧地接着羽毛,慢慢地移动,这样,在扇子上的羽毛是不会动的。
不会用方法时,好比拿着扇子在羽毛后面追赶,那么,羽毛永远在空中飞舞,不会停留在扇子上,因此,如果以紧张的态度用方法时,就会愈来愈累,妄念地愈多,心自然无法安定。
请诸位好好的体会以怎样的态度用方法。
诸位要用悠闲的心情,来努力用功;这二种心态本来是不相同的,但是,禅的修行就是在练习着如何付出耐心,若以轻松自然的心情用方法,很快就能进入安稳的状态,用方法时,不要担心妄想及昏沉,知道有妄想和昏沉时,回到方法上就好。
正在禅修中头脑虽无妄念,还是要有正念,那便是不离方法。
随时随地注意你的正念相继,身与心合,忘却身心而只有方法。
关闭六根我们有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身体、心,但是,在禅修期间,除了用鼻孔呼吸、用嘴巴饮食、用眼睛看示范的动作、用耳朵听老师的开示、用身体禅修、用心思惟观照之外,其他一切不用。
六根勿被六尘干扰,六识勿向心外缘境,时时用心眼看你自己在用方法,时时用心耳听你自己正在参话头,或在数息、或有念佛的无声之声。
佛教自称为内明之学,要我们用宁静的心,向内心的深处观照。
向内用功的第一步,是用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识,而不用六根。
性光修炼1-4 行者明心见性与性光修炼”这个专题,准备分为八个问题来讲。
(一)什么是明心见性?什么是性光?(二)性光在修炼中起什么作用?(三)性光到底什么样?它有什么特性?性光有层次之分吗?(四)你为什么没有修出性光(无明的原因)?下面,我将分别讲解。
一、什么是明心见性?什么是性光?明心见性与性光都是修炼到高级阶段的现象,是进入高级阶段的标志,也是人体修炼的阶段果位。
在静修入定时,修炼进入虚空状态,察觉不到身体的存在,但又似乎身体在气中包裹着,忽然,全身光明透亮,眼前现出光体,这,就是明心见性,也叫见到了本来面目,见到了真我,见到了本性。
宇宙中万事万物都可分为阴阳,人体亦分为显性系统和隐性系统,难道人体这部显隐双运的系统中除了我以外,体内还有一个比我能力大的,未显现的主人?那这个“我”是真的我,还是我看到的躯体是真的我?到底谁是我?我到底是谁?“真我”到底是可见状?还是不可见状?是身体形?还是气体形?是实态的,还是虚态的?人体内既然还有一个“真我”,那它为什么不出来主事?修炼奥秘之一就是使人类能看到本来的我!这个“我”,既不是可见状,又不是不可见状,既不是身体形,又不是气体形,它究竟什么样?它,就是那一团灵光,在常态下看不见,在修炼到一定层次时,自然显现,它变幻无穷,既可以以生物体的形状出现,又可以以星光,雾状出现,但常态是一团灵光,它是由虚态的灵光构成,它既是宇宙的本质,也是人的本性,所谓的见性,就是见到这团灵光,所谓明心,就是在真我显现时,身心光明洞达的状态。
人类通过修炼达到生命自主,我命在我不在天,就非得请出这位“真我”不可,只有它才能驾驭人体的显隐双运系统,超越天年,合道永恒。
二、性光在上乘修炼中起什么作用?性光是人体内光的一种,又称天光、本性灵光,先天灵光,亦称“法身”,他是人的真性,是人的本来面目,是元神示现的光像,简称神光。
性光不在阴阳的范畴,它是阴阳之祖,是阴阳的根源,常态下,它深藏在人体内,要靠修炼才能显现。
大安法师:光明彻照十方愿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作者:大安法师发布时间:2011-8-29 0:25:29繁體版第十二愿光明彻照十方愿。
法藏菩萨是这样发愿的:若我成佛的时候,我所放射的光明,可以照无量无边的刹土,彻照无量无边的佛土;如果这一愿不能够兑现的话,我就不成佛。
那么阿弥陀佛为什么要发出光明无量的愿呢?这是由于阿弥陀佛要救度所有的众生。
所以他大悲心,心缘一切苦难的众生,有众生的地方必然要有光明。
他为什么要有光明呢?因为四十八大愿的愿力的体现要靠一个中介的力量,这个中介就用光明来传达,就好像现代高科技所讲的光通讯。
所以有光明所在的地方,就有弥陀的悲心愿力产生作用。
那么阿弥陀佛光明当中,具有无量的功德,不仅仅是简单的照明和温暖。
无量的功德,帮助我们对治烦恼,帮助我们解决轮回的苦难。
所以无量寿经讲,阿弥陀佛称为十二光如来,无量寿佛又称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这十二光如来对我们都很重要。
比如我们看到无边光,这是解决我们知见上错误的。
我们众生总是在边见当中,不是执有就是执空,于是阿弥陀佛光明照过来,让我们获得圆融中道的智慧,正知正见,无边光。
我们内心有很多的障碍,所以阿弥陀佛放出无碍光,这个光明没有障碍啊。
我们世间的日月的光,日月星三光包括这个人造的电灯光,有墙壁有高山就被障碍住了,那么阿弥陀佛光明是障碍不住的,无论是铁围山,喜马拉雅山种种的山壁墙壁,它都能够透显过来。
不仅物质上的东西不能障碍,我们厚重的烦恼也障碍不了,所以只要念佛就透过我们厚重的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大放光明。
无碍光,这种无碍光甚至可以直接透到阿鼻地狱里面去,来救拔无间地狱的众生。
那么阿弥陀佛就凭着这种无碍光和炎王光照触到地狱,这个地狱的众生蒙光照摄也是身心柔软,宿世如他有善根,就可以。
这是光照过去,他能够发出音声,光和音整合在一起,令这个地狱的众生生起深信愿往生的心。
马明鉴道长讲经说法之戒定慧The following text is amended on 12 November 2020.马明鉴道长讲经说法 之——戒、定、慧皈依道、经、师三宝之后,在修行当中修持戒、定、慧是净化我们身、心、意,完善自身道德品行,达到智慧圆通的无上至真妙法。
戒:就是戒律,在修行当中要放在第一位。
戒是修道的起点,守住戒律才能去掉所有的贪心、嗔怒、嫉妒、傲慢和怨恨。
要时刻以戒律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和起心动念,通过守戒的方法来净化自己的心灵,开启智慧。
我们入道之后最基本的五方便戒是:杀、盗、淫、妄、酒。
首先是戒杀,杀生得短寿和伤残恶报。
万物皆有灵性,草木昆虫犹不可伤。
当你去掉杀念戒杀以后,会生慈悲心和爱心,吃素戒荤也就容易了。
自己受到伤害会感到痛苦,那又怎么会忍心伤害其它的动物呢上自钱财金银,下至一针一草,不是属于自己却不告而取都是犯了偷盗戒。
盗窃是贫穷的根本原因,偷盗的人都是自身懒惰,又羡慕怨恨别人比自己强才去不劳而获,但是取财途径与道相悖,求也难得。
心性悭贪、自私自利、造下偷盗恶业的人会导致贫穷窘迫或财富被他人侵占劫夺的苦报。
能戒除偷盗,就会生怜悯心,心起于善、心系万物、广行布施,自然得富贵充足、子孙福厚的善报。
戒邪淫可得家庭圆满、身体健康、子孙婚姻顺利的福报。
反之则得事业衰败、诸事不顺、家庭不和、子孙折损、易患多病等诸多恶报。
戒妄即戒除妄语和两舌之后,是非就少了;猜忌心就少了;怨恨心就少了。
人无信不立,常以至诚之心待人,言语诚信,自然为人敬重、声名远扬、成就非凡。
酒是惹祸的根苗,酒后乱性、神智昏昧、无威仪、损名誉、戒律本分全失,还容易伤身致病。
所以酒之危害甚重,不可不戒。
除了上述五戒之外,戒还有另外一层意思,是界限,即限度、范围、分界线的意思,现实当中无论做什么都应该守好界限。
父母之间、夫妻之间、朋友之间、事业伙伴之间、上下级之间、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等等,都各有界限,守好了界限而不逾越就是顺应道法,自然身心清净、诸事平安、进退有度。
2010年09月22日禅修要领:收摄六根净化心灵开启智慧今天是八月十五中秋节,我们前半段也进行了中秋节的联谊会、联欢会。
后半开始进行禅修,前面是动态,后半是静态。
我们要能够来到能动、能静,能开怀大笑,也能够很庄严。
当然如果你是开怀大笑的时候也是很庄严,我们要能够来到能提能放,你生命要这样才能够洒脱自在。
本来今天晚上是可以完全开放过中秋之夜,但是因为我们时间的关系,如果我不是从晚上开始禅修的话,那会向后延,时间会不够,所以我们会从晚上来进行禅修。
我们晚上大家进行中秋节联欢会以前每一次来大陆不管是在南方、华中或是到北方当我们办一段期间闻思或是禅修之后,大家都会有一些办一些联欢会。
大家可以感受到当我们在联欢会的时候大家都很快乐,情结也很高昂,每个人在这时候几乎都没有什么忧悲恼苦,就是快乐欢笑。
那你看在这个时候没有所谓的勾心斗角,没有所谓的我慢,没有所谓的尔虞我诈。
大家就是真诚、真心的流露,把喜悦跟众生分享,把大爱跟众生分享。
所以大家去体会在没有贪、嗔、痴的世界,那是多么的安祥、快乐、自在。
我常常能看到我们学员在表演的时候,表演节目的时候,大家就这样流露没有贪嗔痴的天使的脸孔。
所以我常常都是很陶醉的欣赏大家的纯真,也分享你们的喜悦。
所以大家好好体会,人与人之间会有冲突会有痛苦,那是因为我们离开了清净的本心,我们落入了二元对立,落入了身见、我见、我慢的世界。
我们的修行解脱之路就是要把这些逐渐的超越,逐渐淡化、淡化,来到有一天回复我们清净的本心,回复我们的佛心、佛性,让我们回复到那些没有贪嗔痴的世界。
那是真正的心灵的清净,那是大家都是真诚真心的对待。
生命是多么地快乐生命是多么地安祥和谐,生命就是分享,分享我们的成果,分享我们的喜悦,分享我们的大爱。
这就是真正的净土,真正的极乐世界。
所以解脱之路不是越修越厉害,解脱之路是越修越柔软越慈悲越懂得感恩。
我相信这些都是每位学员也是全世界的人所在追求的共同理想、目标。
进入初禅过程中的正确修持法一、正确修行的条件:1、修习止观的必要条件:(1)具五缘:持戒清净,衣食具足,得闲居静处,息诸缘务,近善知识。
(2)呵五欲:呵色声香香触五欲。
(3)弃五盖:应弃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五盖。
(4)五调:调正饮食,睡眠,身体的坐姿,呼吸的出入息和心态。
(5)方便行:希望自己进入圣境,精进修持,念佛法僧三宝加持和正修禅定的尊贵,善巧智慧修禅定,一心分明决定修习止观。
2、修禅定的前行法:欲界定、粗住、细住、未到地定。
在进入初禅前相继出现八触和十功德。
3、修习止观法门的身理基础:(1)双盘莲华坐,可获得五种利益:A、易得轻安境界,感觉身体很轻,很舒服,修行人所做的每一件事均可以欢愉和轻易的完成。
B、长坐也不紧张也不酸麻。
C、内心宁静。
D、人们对行者产生信心。
E、易得佛菩萨的加持力。
(2)在双盘前,先学单盘。
(3)经常练习弯腰、后仰和转身、踢腿运动。
增强身体的柔软性。
(4)在修习止观前,除炎热的夏天外,最好要用毯子覆盖双腿和膝盖,保持腿部暖和,防止双腿受凉生风湿病。
二、修持息道法是修习四禅八定的正行:1、息道法:注重呼吸,思想集中在呼吸上,观想吸进的是带有白光的佛菩萨加持过的真气,进入体内散布到全身八万四千毛孔之中,呼出的是体内无明的污染之黑气。
呼气后,有可长或短的间隙,身心清净,眼不见外色,耳不闻外声,呼吸细长绵软,无声无息,唯见真气遍布全身。
只要清心,气自然真,真气才是息,清心便是道。
(1)数息法:只数呼,意守呼,呼后暂停(以数至36、72、108表示时间)。
也可只数吸。
(2)随息法:意念随气进出观想。
(3)止息法:呼后暂停。
(4)观息法:内观真气遍布全身毛孔。
又观无明的废气呼出体外。
2、达到初禅过程中的四个阶段的区别:(1)欲界定:觉受清静和轻安。
定力可较长,但仍有色身和心念存在。
(2)粗住:有短时间的安静,不散乱,但心念较粗,有时会失去专心一致的专注力,导致心念不定。
(3)细住:身心清静,思想渐趋集中。
禅修要诀作者:堪布慈诚罗珠发布时间:2013-03-26来源:慧灯之光九一、禅定的五种过患修禅定的时候,有一些障碍会影响我们的修行,归纳起来,大致为五种:(一)懈怠。
懈怠,是贪着吃喝玩乐而不想修行的念头。
修行没有成果,都是因为懈怠。
如果懈怠,就根本不能进入禅定,根本不可能修行。
(二)遗忘圣言。
圣言,也即上师教给我们的修行诀窍与方法。
修禅定的时候,把上师讲的诀窍都给忘了,致使无法正常修行,就叫遗忘圣言。
(三)昏沉和掉举。
昏沉属于无明烦恼,因为头脑迷糊、神志不清,所以不能专注于修行目标或所缘境;掉举属于贪心烦恼,思维曾经吃喝玩乐的景象而心向外散乱,故而无法专注于目标。
这两个是所有禅定最大的障碍,甚至会影响到禅定的本质。
(四)不行对治。
在修行的过程中,心里已经开始昏沉、掉举,不是昏昏欲睡,就是胡思乱想,心根本不在目标上了,却不采取任何措施,根本不控制、不对治,任其发展。
即使前面修得不错,后面也会变得很糟糕,就叫不行对治。
(五)无沉掉时行对治。
当心安住在平静状态,没有昏沉、掉举的时候,却强行去扰乱这个状态。
比如多此一举地去观察:我现在安住的境界是阿赖耶识还是心的本性光明,是无常还是痛苦等等,强迫让自心离开禅定境界,这叫无沉掉时行对治。
五种障碍当中的前两种,会影响进入禅定;第三种,会影响禅定的本质;后面的两种,会影响禅定的发展。
所以,作为修行人,首先一定要设法对治、祛除这五种障碍。
二、五种过患的八种对治方法五个障碍怎么样对治呢?可以用八种方法,也即八对治行来对治五种障碍。
(一)信。
也即对禅定的信心。
信心有三种:第一是相信禅定的方法,能够清净、净化我们的内心,并让我们得到智慧等等;第二是在每次修禅定的时候很有兴趣。
其实,世间任何一个工作都是如此,做喜欢的工作和做不喜欢的工作,效果是截然不同的;第三是渴望、追求禅定的境界。
(二)欲。
也即欲望,意思就是追求、希求禅定。
(三)勤。
也即精进、努力。
(四)轻安。
开始修禅定的时候,心里会觉得很枯燥,身体坐久以后,会感到腿痛、不舒服等等。
但是,当禅定训练好以后,就会产生禅定的喜悦——心里很平静、很舒服,不但内心快乐,而且身体保持毗卢七法的姿势坐了很长时间,也不但没有不适应的感觉,反而很轻松,这就叫轻安。
在禅定境界比较高的时候,才会有轻安。
依靠信、欲、勤、轻安四者,就能驱除懈怠。
其中前三种是方法,轻安是结果。
还有四个最重要的对治方法:正念、正知、作思、舍。
禅定效果不好,往往是因为不知道何时需要用怎样的方法去对治。
就像木匠首先要准备好所有的工具,到时候需要什么就用什么一样。
修行人也要先准备好对治的方法,以备不时之需,所以,后面四个工具非常重要。
(五)正念。
正念的意思,就是一直不离开、不遗忘修行的目标。
比如,在修菩提心的时候,不知不觉就走神了,去想工作、家庭、婚姻等事情,走神很久自己都没发现,这就是因为没有正念。
如果有正念,不管修什么,意识一旦离开目标,立即就会发现,马上就可以调整回来,中间一分钟都不会浪费。
(六)正知。
“知”的意思,就是知道。
在《修心七要》和《四法印》(见《慧灯之光》)当中,讲过一个侧面的监视或者观察,这就是正知。
正知非常重要。
如果有了正知,在修行的时候,有没有昏沉、掉举,都清清楚楚。
否则根本不知道有没有掉举、散乱、昏沉,虽然修了一两个小时,但这一两个小时怎么过去的,却完全不清楚,这都是因为没有正知。
(七)作思。
如果发现有昏沉、掉举,一定要采取措施控制、对治,这叫作思。
《阿毗达磨》当中讲过五十一个心所,其中一个心所就是作思。
其实,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会有动机:我要去上班,我要去吃饭,这些念头怎样产生的呢?因为在我们内心当中,有这样一个心所、动力或功能,就叫做作思。
(八)舍。
“四无量心”当中的“舍”和禅定八对治行当中的“舍”是不一样的。
八行当中的舍,是禅修时,如果没有昏沉、掉举,就要保持心的平等、平静,不要去扰乱、动摇这个状态,让它一直保留、持续,这叫做舍。
以上八个对治,可以去除五个障碍:“舍”可以作为无沉掉时的对治,作思则对治不行对治。
正念则可以对治沉掉、遗忘圣言等等。
三、六力(一)闻力。
也即听闻的力量。
(二)思力。
也即思考的力量。
如果不听闻、思考佛法,就既不懂得不修禅定的过患,也不知道修禅定的好处,更不知道修禅定的方法。
就像盲人一样茫然无措、一头雾水,其他力量都谈不上。
所以,首先听闻、思维非常重要。
(三)正念力。
(四)正知力。
(五)精进力。
(六)串习力。
串习就是修行。
这些内容不需要一个一个解释,大家基本上应该知道。
四、四作意四作意,也即禅修的四个过程。
(一)力励运转作意,这是佛教标准词汇。
刚开始修禅的时候,修行人心静不下来,很痛苦,这时候需要费很大的劲,所以叫力励运转作意。
(二)有间缺运转作意。
在此阶段中,即使中间会间断,如果用心、用功,采取措施对治,还是可以继续禅修。
(三)无间缺运转作意。
这已经是很高的禅定境界了,此时无论任何障碍,都不能间断我们的禅定,所以叫无间缺运转作意。
(四)无功用运转作意。
这是更高的禅定境界了。
之前的三个阶段都需要用功才不间断,但此阶段根本不需要用功,自然而然就能安住在禅定当中,根本不会间断。
这些都不是具体的方法,而只是禅修的阶段。
此处最高的无功用运转作意,都没有到四禅八定的第一禅。
在此基础上继续修行,获得很明显的轻安以后,才修到四禅的第一禅。
我们经常说四禅八定。
大家似乎都觉得四禅八定很简单,其实四禅八定不是那么容易抵达的。
按照《俱舍论》的说法,无功用运转作意,也叫欲界一境心。
欲界是三界当中最低的层次,而四禅却是位于欲界之上的色界之心。
欲界一境心只是欲界当中比较好的状态而已,还没有进入四禅的第一禅,更没有进入无色界的禅定。
五、五种验相(一)陡山水刚开始修行的时候,我们的内心一刹那都不能停下来,平时没有的杂念,这时候都会纷然出现,比不修行的时候还厉害。
所以,此时的内心,就像陡坡上流下来的水一样,故称为陡山水。
修禅定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第一个阶段,所以一定要设法超越。
有些修行人在这个阶段就被打败了,最后连看到自己修行的地方都会生起厌烦心。
因为缺乏勇气,过不了这个关,反说自己没有福报,和这个法没有缘分等等。
其实这不是福报不够,也不是和这个法没有缘,这是心的自然规律,因为从无始以来,我们从来就没有调伏过自己的心。
就像运动员在刚开始接受训练的时候,如果怕苦怕累,就不可能成功一样。
在遇到修行障碍时,也要有足够的勇猛和信心,决不能轻言放弃。
(二)峡谷水虽然峡谷的水流很急,但和陡山水比较,还是好多了。
此时的念头,也比上一阶段稍稍平静了一点。
(三)大江河虽然大江河的水在流动,但远没有峡谷水那么湍急,已经缓和多了。
此时的念头,也比上一阶段平静了很多。
(四)离涛大海远看大海,似乎一动不动,没有什么海浪,但到近处一看,它一直都在动摇。
此时的心,也像看似没有波涛的大海一样,但已经比前面几个阶段平静多了。
(五)须弥山王须弥山王,是佛经所讲的一座很大、很高、如如不动的山。
虽然此时的心已经非常稳定,所有的思维都放下来,身体像融入了虚空一样。
出定的时候,身体就像从虚空当中突然间产生了一样,但这种境界也只是欲界一境心而已。
修四禅八定的外道苦修者,也可以达到这个境界。
如果在此基础上,有出离心、菩提心和证悟空性的智慧,那就很不错了。
如果没有出离心、菩提心与证悟空性的智慧,仅仅是山王一样稳定,就可能和解脱根本没有关系。
所以,我们不要以为心静下来就很了不起。
虽然这个境界和证悟的境界有些相似,但却不是证悟。
六、九住心禅宗会用“十牛图”,来形容普通人的散乱之心慢慢得以驯服,最终趋于平静的过程。
藏传佛教的密宗,会用一幅来自于印度的“大象和猴子图”,来形容这个过程——从大象的全身都是黑色,然后逐一部位慢慢变白,最后通体纯白。
(一)安住心以修空性为例:在通过中观的方法修空性时,首先用中观推理的方式去推理,从而断定一切万法都是空性。
当对空性有了很强烈的感受以后,心就一直停留在这种状态当中,不离开、不散乱,这叫做安住。
修无常等等也是一样,当深深体会到一切都是变化无常的时候,心就安住在觉悟变化无常的境界当中,这就叫安住心。
或心里什么都不想,处于很平静的状态当中,不去扰乱,让它保持,这也叫安住心。
这时候,我们的内心会冒出各种各样的念头,随即这些念头又消失无踪,像闪电一样一刹那都停不下来。
此阶段,需要用六力中的第二力——思力。
我们要去思考:虽然我现在安住有这么多的困难,但这是我必须经过的阶段,所有修行人都是如此,我一定要突破、超越这个阶段,要度过这个难关,否则生生世世都没有希望。
从无始以来到现在,自己每天除了晚上深度睡眠以外,都在思维贪、嗔、痴。
贪、嗔、痴的结果,就是地狱、旁生、饿鬼。
所有的机会、所有的时间都浪费了,这是多么可怕啊!之后进一步去思考修禅定的利益:就像治病也要承受动手术、针灸的痛苦一样,修行虽然有点枯燥,但是还是要忍受,因为暂时的枯燥、痛苦,可以换来以后的解脱。
“安住心”阶段,也是“四个作意”当中的“力励运转作意”阶段。
此时在五种过患当中,对我们影响最严重的是懈怠。
八个对治力当中,我们最需要的,是信、渴望、精进三者。
“六力”当中,此时最重要的是思力。
(二)摄住心虽然一开始心很散乱,一秒钟都不能停歇,但一定要设法采取措施,把心摄收回来,让修行的心持续不断,就是摄住心。
此时还不会有什么修行结果,还是杂念纷纭,很难维持平静的状态,哪怕能有一分钟、两分钟、五分钟,已经很不错了。
此阶段,属于力励运转作意阶段。
(三)解住心就像修筑渠道,把河流的水引到需要的地方一样,通过思维正知、正念,就能让心停留在目标上,这叫做解住心。
此时需要正念、正知与作思。
以修空性为例,心一直不离开空性,一直专注于空性,就叫做“有正念”。
假如空性的观念在心中消失,被遗忘了,就是失去正念。
正念消失的时候,如果没有意识到,就叫没有“正知”。
若能及时察觉,就叫做具备正知。
察觉以后,就要“作思”。
当心比较平静,但观修的感受已经不存在了,就像发呆的状态一样时,要立即采取措施,重新思维、恢复刚才的境界,这个过程叫做作思。
本来发呆是比较平静的,也可以算是一种寂止。
但因为其中既没有证悟空性的体会,也没有观想佛像等所缘境,更没有思考人身难得、死亡无常、菩提心、慈悲心等主题,没有胜观,就不叫真正的禅定。
在前三个阶段,修行的力度非常微弱,而杂念却强壮有力。
我们的心就像被风吹在空中的一张纸,根本没有自由。
风往哪里吹,就往哪里飘,即使一个小小的念头,都可能会摧毁我们的禅定,所以一定要用功,要像修筑堤坝抗洪一样,去奋力抵抗、调服各种各样的杂念。
此三阶段,也属于五个验相当中的“陡山水”。
在前面这三个阶段当中,最重要的是解住心。
因为安住心只是刚刚开始安住,摄住心只是坚持而已,而解住心却是将散乱的心收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