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第五讲:词品与人品
- 格式:ppt
- 大小:5.17 MB
- 文档页数:29
王国维:《⼈间词话》全⽂余念收藏于2019-03-02《⼈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部词话著作。
他⽤传统的词话形式及传统的概念、术语和思维逻辑,较为⾃然地融进了⼀些新的观念和⽅法,其总结的理论问题⼜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这就使它在当时新旧两代的读者中产⽣了重⼤反响,在中国近代⽂学批评史上具有崇⾼的地位。
《⼈间词话》,在理论上达到了很⾼的⽔平,⼀些问题上颇有创见。
王国维:《⼈间词话》全⽂〔⼀〕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成⾼格,⾃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派之所由分。
然⼆者颇难分别,因⼤诗⼈所造之境必合乎⾃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三〕有有我之境,有⽆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鞦韆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斜阳暮」,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寒波澹澹起,⽩鸟悠悠下」,⽆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彩。
⽆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
然未始不能写⽆我之境,此在豪杰之⼠能⾃树⽴⽿。
〔四〕⽆我之境,⼈惟于静中得之。
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故⼀优美,⼀宏壮也。
〔五〕⾃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
然其写之于⽂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
故写实家亦理想家也。
⼜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然,⽽其构造亦必从⾃然之法律。
故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六〕境⾮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中之⼀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境界。
〔七〕「红杏枝头春意闹」,着⼀「闹」字⽽境界全出;「云破⽉来花弄影」,着⼀「弄」字⽽境界全出矣。
〔⼋〕境界有⼤⼩,不以是⽽分优劣。
「细⾬鱼⼉出,微风燕⼦斜」,何遽不若「落⽇照⼤旗,马鸣风萧萧」?「宝帘闲挂⼩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迷津渡」也?〔九〕严沧浪《诗话》谓:「盛唐诸公唯在兴趣,羚⽺挂⾓,⽆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澈玲珑,不可凑拍,如空中之⾳,相中之⾊,⽔中之影,镜中之象,⾔有尽⽽意⽆穷。
在品评词人中构筑词学理论大厦——对《人间词话》中词人品评的定量分析院校:中山大学中文系专业:中国古代文学姓名:黄纯攻读学位:博士[摘要]《人间词话》的大部分篇幅是用来品评历代词人的得失,这些评论是王国维词学理论提出和阐释的重要载体,也是理解和把握王国维词学理论的重要突破口。
本文通过对《人间词话》中涉及对历代词人词作的评论进行定量分析,得出结论:从朝代划分来看,王国维推崇唐五代、北宋词,而贬低南宋、明清词;从品评标准来看,王国维追求“真景物,真感情”之境界;从词派认同来看,王国维注重词人间的师承关系,力图革除清代词坛流弊。
[关键词]《人间词话》王国维词人定量分析词学理论引言《人间词话》是王国维词学理论的重要著作,在近代词学和文学理论批评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长期以来有关它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
纵观以往的研究,既有论及《人间词话》的诗学思想、美学思想和哲学思想,也有涉及书中重要概念范畴的。
可以说,较之中国词话史上的其他著作,《人间词话》的研究者之多,持续时间之长是非常突出的。
这部词学理论批评著作是采取“词品”这种中国典型的感悟批评式的词话形式。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品评了从唐代到近代的众多词人词作,点摘佳句,在三言两语中指出其得失、层次。
可以说,王国维词学理论的提出离不开对历代词人词作的欣赏品评,同时又通过大量的词人词作反复印证其词学观点。
词人词作是王国维《人间词话》的主要论述对象,是其词学理论提出和阐释的重要载体。
反过来,这些对词人词作的品评,也是我们理解和把握王国维词学理论的重要突破口。
叶嘉莹先生在《从<人间词话>看温韦冯李四家词的风格——兼论晚唐五代时期词在意境方面的拓展》中论及《人间词话》对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煜等四位词人的评价。
但是,在《人间词话》手稿中,谈及的词人多达60多位,而且褒贬不一。
罗忼烈先生曾在《试论宋代词选集的标准和尺度》一文中说:“在古今著名的词话书里被提出的是哪些人最多?一人之作而被评论的个别篇章又是哪些人最多?如果我们不惮烦,统计一下,得到的数字就是历史的见证。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集锦13篇)人间词话读书笔记1《人间诗话》是王国维关于诗词之学的著作,这只是说对了一半,可以说,王国维其实是以评词的方式,在言说着一种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归结到“境界”这一词上来说,境界不仅仅是对于词、文学艺术创作和欣赏的要求,其实更反映在人生的意义上。
大多数人接触到王国维先生的评词是从他的“三种境界”开始的:“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在这里,王国维将这三种境界讲的似乎很透彻分明,阐述了那些成就大业,有大学问的人所需奋斗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体现在“独”和“望尽天涯路”上面,指一个人在孤独中寻求自己的梦想,意为人生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第二个阶段,体现在“为伊消得人憔悴”上,确立目标后,应为之付出无悔的努力;第三个阶段,体现在“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上,就是说付出了努力,所追求的的目标便会自然的实现。
在这里,作者用评词的方式说明了人生哲学的道理。
在文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地方,例如:“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然二者颇难分别。
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这可以归到理想与现实的讨论;而“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
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的论述可以作为自身修养对于处事的影响的论证。
在《人间词话》中,作者大量的使用“境界”一词来描述所要表达的事物以及情感,“境界”是《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我想,王国维先生之所以用“境界”一词来描述,是因为看重于其可以真切生动地表达感受,对于内在的情意和外在描写的景物而言,没有比“境界”更好的词语了,但“境界”在文中到底该做怎样的.解释,从自己的理解以及在对别人的评价做参考之后,似乎有了一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味道,但终究只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那种朦胧的感觉,可能还是没有读懂的缘故吧,不过从叶嘉莹著的《王国维及其文学评论》中关于境界的讨论来看,似乎有了一点可以自我安慰的理由,作者认为王国维选择“境界”一词来作为他的评词的特殊用语,是因为这种选择符合中国文人在用词时强调“有出处”的惯例,所以尽管语义含糊模棱到足可以概括一切作品、衡量不同艺术,但也依然为读者所接受。
浅析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作者:郭瑞英来源:《文学教育》 2012年第19期内容摘要:评价一篇文学作品,依据和标准有很多,但什么依据才是主要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给出了答案。
“词以境界为最上”,其它都在其次。
作品的优劣,词品的高低,都是由境界决定的。
境界的深浅又折射出作家人品的高低。
王国维这种重作品的思想内涵和人品的文艺评论方法,非常值得赞赏和研究!关键词:境界意境真情实感思想内涵人品《人间词话》是王国维关于文学批评著述中最为人重视的一部作品,是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的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但他又脱离西方理论的局限,力求运用自己的思想见解,尝试将某些西方思想中的重要概念,融入中国固有的传统批评中。
所以,从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的诗话、词话一类作品的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别。
实际上,它已初具理论体系,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一部屈指可数的佳作。
甚至在以往词论界里,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很是深远。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以境界说为中心,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可以说,“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核心,统领其他论点,又是全书的脉络,沟通全部主张。
王国维不仅把它视为创作原则,也把它当作批评标准,论断诗词的演变,评价词人的得失,作品的优劣,词品的高低,均从“境界”出发。
因此,“境界”说既是王国维文艺批评的出发点,又是其文艺思想的总归宿。
本人尤其对《词话》中用“境界”说来评价词人的得失、作品的优劣、词品的高低感兴趣。
作者在评价作品时,非常重视作品的思想内涵,而且还非常重视作品创作者的人品。
作者重作品的思想内涵和人品的文艺评论方法,非常值得赞赏和研究!一.“境界”就是渗透在作品中的真情实感王国维在《词话》中很准确地阐述了“境界”的基本涵义,王国维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浅谈《人间词话》中王国维对柳永的评价作者:姚湘依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20期摘要: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有五处论及柳永,可以窥察出王国维对柳永其人和创作的评价共包含三个层面:在本质上对柳永词品的肯定;对柳永人品的否定和以人品代全部词品从而对柳永的全盘否定。
王国维贬抑柳永,有失之偏颇之处。
关键词:《人间词话》;柳永;评价纵观王国维《人间词话》全书,有五处提及柳永和柳词。
分别是定稿六十四则中第二十六则“三境”说,未刊稿五十则中第十六则“词家多以景寓情。
”未刊稿第十七则“长调自以周、柳、苏、辛为最工。
”未刊稿第四十三则“屯田,轻薄子,只能道‘奶奶兰心蕙性’耳。
”和第四十四则“(龚自珍)其人凉薄无行,跃然纸墨间。
余辈读耆卿、伯可词,亦有此感。
”其中褒三贬二。
而“三境”说和“以景寓情”说以柳永《蝶恋花》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论据,实为误引。
王国维张冠李戴,认为这两句为欧阳修所作。
其原因见于未刊稿第四十三则,他认定柳永“轻薄”,无法作出此种佳句。
综上种种,我们可以将王国维对柳永的评价归为三类,一本质上肯定柳永的词作,二否定柳永的人品,三以人品代全部词品,全盘否定柳永。
一、本质上肯定柳永的词品三境说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被王国维用来形容“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的第二种境界。
后代学者多阐释为追寻人生理想过程中锲而不舍,虽败不馁的精神。
柳永本人可能并不表此意,但正如王国维所说“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能够让读者在读到词句时有高远的启发与联想,进而脱离词句本意领悟更阔大的境界,柳永的词作功力是不容忽视的。
“以景寓情”说中,柳永此句也被重复提及。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前诗中的景物,无一不浸染了作者强烈的情思。
每一笔都为最后感情的抒发做了力量的积蓄。
除此之外,王国维也曾肯定过柳永的长调,说“长调自以周、柳、苏、辛为最工。
⼈间词话原⽂及翻译
《⼈间词话》是王国维所著的⼀部⽂学批评著作。
该作是作者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学所作的评论。
下⾯就是⼩编整理的⼈间词话原⽂及翻译,⼀起来看⼀下吧。
原⽂:〖⼀〗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成⾼格,⾃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翻译:评论诗词以境界为最⾼标准。
⼀⾸词如果有境界,⾃然显得格调⾼迈、超逸不群。
这也正是五代和北宋期间的词之所以独到绝妙的地⽅啊。
原⽂:〖⼆〗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派之所由分。
然⼆者颇难分别。
因⼤诗⼈所造之境,必合乎⾃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翻译:从词⼈的表现⼿法上看,境界可以分为“造境”和“写境”两种,这也是西⽅“理想
派”和“写实派”得以区分的缘由。
但两种境界⽐较难以分别。
因为⼤诗⼈通过想像所构造出来的境地,是⼀定要与现实⽣活相符的;⽽通过写实所描摹出来的境地,也必定是接近于理想化的。
原⽂:〖三〗有有我之境,有⽆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斜阳暮。
”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寒波澹澹起,⽩鸟悠悠下。
”⽆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彩。
⽆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我之境,此在豪杰之⼠能⾃树⽴⽿。
翻译:从创作的主体关系上看,境界⼜可以分为 ..........。
一.【三种境界】晏殊、柳永、辛弃疾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1. 蝶恋花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2. 蝶恋花柳永伫倚危楼风细细。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
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
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3.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二.【无我之境】陶渊明、元好问「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
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1. 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 颍亭留别元好问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
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
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
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
壶觞负吟啸,尘土足悲咤。
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画。
三.【有我之境】欧阳修、秦观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鞦韆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
1. 蝶恋花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2. 踏莎行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人间词话全文注释
《人间词话》是唐代文学家刘义庆所写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全文共分为七卷,收录了当时的文学作品及作者评价。
以下是对《人间词话》全文的注释解读:
第一卷:本卷主要介绍了诗歌创作的基本原则,以及对一些著名诗人的评价。
比如对杜甫的评价就是“忧思最深,亦常出奇”,而对王维则称赞道:“王维脱古立异,美则美矣。
”
第二卷:本卷主要讲述了唐代诗歌的开创者及其作品,重点讨论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刘禹锡的《望洞庭山水甚忆赵端公文章》等作品。
同时也对李白和杜牧等著名诗人进行了评价,认为他们的作品在豪放奔放的气势上不及王之涣和刘禹锡。
第三卷:本卷主要讨论了词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对一些著名的词人作品的评价,如李重之的《丑角》,晏殊的《念奴娇·春情》,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等。
第四卷:本卷主要探讨了唐宋以来的词人和词赋的兴盛。
作者对于吴文英、李煜、周邦彦等人的词作都有较高的评价。
第五卷:本卷主要讨论了元曲的发展和特点,对元代写作的刘基、郑光祖、郑思肖等人的作品进行了评价。
第六卷:本卷主要介绍了元曲、散曲的继续发展,以及明代词赋的兴起。
作者对于修饰较多的作品评价较高。
第七卷:本卷主要探讨了明代以来诗赋的发展,作者对当时一些著名诗人如徐祯卿、杨基、戴表元等人的作品进行了剖析和评价。
总体而言,《人间词话》是一部全面介绍了唐代至明代文学作品的批评著作,对当时的文学风格、创作技巧以及不同诗人和词人的作品都有较为深入的解读和评价。
这些评价一方面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作品,另一方面也对后人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人间词话》全赏析(一)1《诗?蒹葭》①一篇,最得风人②深致。
晏同叔③之“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④意颇近之。
但一洒落,一悲壮耳。
注解:①《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遡洄从之,道阻且长。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遡洄从之,道阻且跻。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遡洄从之,道阻且右。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②风人,即诗人。
《诗经》中有十五国风,其作者被称为为风人,后成为诗人的代称。
③晏同叔,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少年时即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
宋仁宗的时候,官至宰相。
死后谥号元献,因又被称为晏元献。
他是北宋初期的重要词人,欧阳修、范仲淹等著名词人或出其门下,或为其幕僚,因此晏殊又被后人推为“北宋倚声家初祖”。
晏殊工于造语,其一生安逸富贵,故而他的词作雍容和缓,温润秀洁。
虽然内容多是抒写相思离别之苦,含情凄婉,但是忧愁之中往往透露出对人生的反思和感悟,深为后人称许。
④《鹊踏枝》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
天长水阔知何处。
词牌解:《鹊踏枝》:本唐教坊曲,玄宗开元、天宝间人作。
唐人以鹊声报喜,乃命为曲名。
又作“雀踏枝”。
在敦煌曲子词中还保留有《鹊踏枝》的原貌:“叵耐灵鹊多满(谩)语,送喜何曾有凭据。
几度飞来活捉取,锁上金笼休共语。
比拟好心来送喜,谁知锁我在金笼里。
欲他征夫早归来,腾身却放我向青云里。
”此词七言八句,多加衬字,自五代起则完全演为杂言(如晏殊词)。
入宋以后,则易名为《凤栖梧》、《卷珠帘》、《蝶恋花》、《黄金缕》等十余种。
其中以《蝶恋花》之名最为通行。
晏殊所作此词,实际上即宋人所谓《蝶恋花》。
)今译:《诗经?蒹葭》一篇最能体现诗人深远的情致。
晏殊的词“昨夜西风凋碧树。
10odern chineseXIANDAI YUWEN2017.05文姜夔的词品与人品○周一帆摘 要:姜夔是南宋颇有特色与典型性的文人。
文章从他的词品入手,主要分析了历代批评家对其清空词风的推崇。
并从人品入手,分析其骚雅之人品,及其超尘脱俗的人格精神。
并总结姜夔词品与人品的关系,以期对姜夔有一个更全面客观的评价。
关键词:姜夔 词品 人品 清空 高雅词品与人品的关系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个引人注目的论题。
所谓词品与人品的关系,是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与词人的人格、情操、思想、品行之间的关系。
古人认为,诗以言志、文以载道,创作主体对文学创作起决定作用,故通过阅读品评文学作品即可窥见作者的人格性情、气节操行。
北宋中期苏轼诗化词论的提出播下了词品与人品论的种子,他认为词为诗裔,同样是用来抒发性情的,从而开拓词域,改革词风,使词从专营儿女私情的狭窄“小道”走向了“虽嘻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的通衡大道。
紧承北宋而来的南宋词学批评,同样注重人格因素与词学创作的关系。
曾丰认为词就是道德积蓄的产物:“胶于根而盎于华,不能不为词也。
”很重视个人德行品节在创作中的决定作用。
尹觉也认为:“吟咏情性,莫工于词”,其在为南宋词人赵师侠的词集所作序中说:“观者当自识其胸次,”意在让读者从作品中体会词人的人格襟怀。
陈廷掉经过对众多词人词作的考察,得出“诗词不能尽定人品”的结论。
这些是词学批评史上明确针对词品与人品的关系所作出的理论表述,标志着人品与词品论的渐趋成熟。
南宋词人姜夔,以清空峭拔之词风闻名于世。
他一生漂泊,寄人篱下,却仍自尊自爱、孤傲高洁,也为世人所赞赏。
本文就姜夔之词品与人品作一探析。
一、清空之词品南宋陈氏的《燕喜词序》中客观描述了对于词品的高低的评价:“造意正平,措词典雅,格清而不俗,音乐而不淫,斯为上矣。
高人胜士,寓意风花酒月,以写夷旷之怀,又其次也。
若夫宕荡于检绳之外,巧为淫亵之语,以悦俚耳,君子无取焉。
”上等好的词作应该还是内容雅正,用词典雅,追求的仍然是内容和风格的雅。
《人间词话》全文及名家点评原文及翻译〔一〕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二〕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三〕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鞦韆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
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四〕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
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五〕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
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
故写实家亦理想家也。
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律。
故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六〕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七〕「**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八〕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九〕严沧浪《诗话》谓:「盛唐诸公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澈玲珑,不可凑拍,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余谓北宋以前之词亦复如是。
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十〕太白纯以气象胜。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
后世唯范文正之《渔家傲》、夏英公之《喜迁莺》,差足继武,然气像已不逮矣。
〔十一〕张皋文谓飞卿之词「深美闳约」,余谓此四字唯冯正中足以当之。
论刘熙载《艺概·词曲概》正统文学观念摘要:《词曲概》是《艺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间词话》问世前最重要的词学批评著作。
中国古代便有“词为小道”“胡夷里巷之曲”的说法。
刘熙载在《词曲概》中是将其视为与诗、书、赋一样的正统文学范畴,词曲的正统文学特性在书中有鲜明的体现。
本文采集自网络,本站不保证该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关键词:《词曲概》正统文学道德观念刘熙载,字融斋,清末著名学者,一生以治经学为主,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集大成者。
他著述丰富,《艺概》是其文艺批评的专著,其中《词曲概》是关于古代词曲的专论。
在古代曾被视为“艳科”“小道”的词曲一直都没有诗、赋一样的文学地位,而在刘熙载的《词曲概》中却以正统文学的观念来品评词曲,这是刘熙载的独到之处。
一、给词曲以正统文学地位词和曲都是“倚声”而作。
所倚的“声”大部分是“开元以来”的“胡夷里巷之曲”。
因为其不够“雅”,所以曾被视为“艳科”“小道”。
刘熙载在前代文人对词曲给予肯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词曲的文学地位,从词曲的起源方面证明二者同诗、赋的关系。
如“乐歌,古以诗,近代以词”{1},“词导源于诗”和“词如诗,曲如赋”。
此将词曲和诗赋联系在一起,从源头提升了词曲的地位。
除了在起源上说明词曲乃正统文学之外,还从风格方面予以肯定。
如“太白《忆秦娥》,声情悲壮,晚唐五代,惟趋婉丽,至东坡始能复古。
后世论词者,或转以东坡为变调,不知晚唐、五代乃变调也”。
在词的发展史上很多人认为苏词为“变调”“别格”。
而刘熙载却一反此说,认为“晚唐、五代乃变调也”,言下之意苏词方为正宗,这正是从词发展史的角度提升了词的文学地位。
二、强调“词品”与人品中国古代的正统文学以品格的的高低作为评判标准。
刘熙载说:“论词莫先于品。
”就是说将词的品格作为论词的最高标准。
近代诗人词人王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做人.求学等三种境界是什么王国维《人间词话》三种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这是王国维对历史上无数大事业家、大学问家成功的深刻反思,并作出了核心的概括,又巧妙而形象地结晶在文学意象中.他发现,伟人的成功有共同的内在逻辑,而那种逻辑正在这晏殊的、欧阳修的、辛稼轩的三首词三句话中.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是一种什么样子的情景啊?昨天晚上,猛烈的西风刮来,碧绿的大树上,一片一片树叶凋落.有一点迷茫,有一点凄凉.这是一种变化的意象,时序在变,物象在变,世事在变,心态也在变.遥远的天涯路在眼中,无尽的迷惘在心底.第二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他在执着地在既定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追求目标,而为之“不悔”,而为之“憔悴”.这里不仅有躯体上之苦乏,亦有心志之锤炼,甚至如王国维所说的可以“不悔”到这样的地步,即是可以为追求和理想而“牺牲其一生之福祉”,宁愿下“炼狱”的功夫.第三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说,寻找到方向对头的道路,又执着地追求,经过千百劳作,必有所成,最终豁然开朗,求得“真”与“是”,从而将自己的发现汇流入真理之长河中去,这是何等的欣慰!王国维在这里机智地活用了这一十分诗意的境界.本是元宵佳节,游人如织,灯火如海,就在这样的情景寻觅心里的理想佳人,当然难找,因此虽然千百度地寻寻觅觅,可怎么也找不到,然而最后在蓦然的一次回首时候,却发现那人就在灯火阑珊处,佳人在冷落的灯火处.这是何等的欢欣鼓舞!何等的喜出望外!何等的出乎意料之外又正在情理之中!这种喜悦是一般人不容易体会到的,正如王国维曾经说过的:“夫人积年月之研究,而一旦豁然悟宇宙人生之真理;或以胸中惝恍不可捉摸之意境,一旦表诸文字、绘画、雕刻之上,此固彼天赋之能力之发展,而此时之快乐,决非南面王之所能易者也.”这是连南面称王者也享受不到的,也是无法交换的。
品读《人间词话》(五)格调与意境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
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
终不能与于第一流之作者也。
南宋词人,白石有格而无情,剑南有气而乏韵。
其堪与北宋人颉颃者,唯一幼安耳。
近人祖南宋而祧北宋,以南宋之词可学,北宋不可学也。
学南宋者,不祖白石,则祖梦窗,以白石、梦窗可学,幼安不可学也。
学幼安者率祖其粗犷、滑稽,以其粗犷、滑稽处可学,佳处不可学也。
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
即以气象论,亦有“横素波、干青云”之概,宁后世龌龊小生所可拟耶?南宋的词之美不过是格式文辞之美,是格调之美,是很好模仿的;而北宋的词之美是气象境界之美,是意境之美,是学不来的。
辛弃疾之胸襟气度是其内美,内美是学不来的,但内美决定词品。
赝品即使与正品无二,但终究还是赝品,因为作者没有真品作者之胸襟。
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
读东坡、稼轩词,须观其雅量高致,有伯夷、柳下惠之风。
白石虽似蝉脱尘埃,然终不免局促辕下。
苏辛,词中之狂。
白石犹不失为狷。
若梦窗、梅溪、玉固、草窗、西麓辈,面目不同,同归于乡愿而已。
写词便是写自己。
没有苏东坡与辛弃疾的胸襟,而去模仿他们,只能是东施效颦,止增笑耳。
王国维对词人的要求更高于词本身,根据词的格调(内美)与意境(修能)将词分为三等:狂、狷、乡愿。
伟大的诗人必须有高尚的人格,人格卑下者不可能创造出伟大的文学作品。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文学之事,于此二者,不能缺一。
然词乃抒情之作,故尤重内美。
无内美而但有修能,则白石耳。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文学上之天才者,所以又需莫大之修养也。
王国维《人间话》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
王国维是我国近、现代相交时期的著名学者,功力之深、治学之广,为近代所仅见。
《人间词话》是一部文学评论,宣统庚戍九月脱稿于京师定武城南寓庐,1908 年在《国粹学报》上公开发表。
一直以来,该著极受学术界重视。
【上卷】一、词以境界为最上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二、造境与写境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然二者颇难分别。
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注】欧阳修(一作冯延巳)《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度,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陶潜《饮酒》第五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元好问《颖亭留别》:‚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
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
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
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
壶觞负吟啸,尘土足悲咤。
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画。
‛四、优美与宏壮无我之境,人唯于静中得之。
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13篇)人间词话读书笔记1曾经,有“秋波横欲流”“魂迷春梦中”的绮丽浮靡;亦有“无泪可沾巾”“飘零事已空”的悔恨悲戚;然后,有了“垂泪对宫娥”“回首恨依依”的亡国之哀。
倾尽“一江春水”,换来牵机毒药。
南唐李煜。
王国维谓:“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
”“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一个笔力纵横,他豪放超逸、恬淡旷达;“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一个,笔力雄厚,他壮志难酬、慷慨悲壮。
北宋苏轼、南宋辛弃疾。
王国维曰:“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读东坡、稼轩词,须观其雅量高致。
”“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
”“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
他,至情的楞伽山人,面对富贵可以轻看,面对仕途亦会厌倦,面对凡能轻取的身外之物无心一顾,但,面对心与境合的自然合谐状态,他却流连向往。
“如鱼饮水,冷暖自知”,这才是他的《饮水集》。
满清纳兰性德。
王国维评:“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
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学者,在文学、美学、史学、古文字学领域的成就极为卓著。
他的《人间词话》一书,突破了传统文化思想的束缚,用新的思想与眼光去鉴赏词话。
“境界”,是《人间词话》的核心——“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自由名句。
”由此观之,“境界”才是根本,只有根深方可叶茂。
恰如国画一般,意在“神”,所以王国维说“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2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多年前读到这段话,才知道出自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参加完4月份最密集的跑马后,终于静下来完整的阅读这本书。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人间词话》读书笔记1王观堂在人间词话中阐述了他关于词的理论,语言往往短小精辟。
如“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一切景语皆情语”、“诗词者,物之不得其平而鸣也”;读之,似乎也如入境界,在慢慢细品中由“独上高楼”而至“人憔悴”,最终达到“蓦然回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在阅读中有了点滴收获——与观堂先生一起读词,词之差别与境界豁然开朗。
一、有境界与无境界“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真情最为动人。
没有真实情感的赋予,再华丽的辞藻也显得肤浅虚伪,再精巧的构思也显得空洞无味。
境界,原来全在一个“情”字上。
写词如此,写诗、散文、小说,不都是如此吗?文学如此,做事、为人,不都是如此吗?真情的道理都是相通的,秉着一颗真心,才能打动别人的真心。
二、造境与写境“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现实二派之所由分。
然而二者颇难分别。
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中国文学自古就有现实主义的《诗经》与浪漫主义的《离骚》。
《诗经》虽然写实,却不觉得其晦涩或枯燥无味;《离骚》虽然想象,也不觉得其怪诞而不可理喻。
我们不可能将真正伟大的作品完全归于哪一派——它们在主体上属于某一派,然而在另一方面,另一种风格的补充又使其具有自然之美,而不是僵死在某一个框架里。
诚如王观堂先生所言,一个诗人往往既是理想家又是写实家,因为他活于物质的世界中,必然心存实物;而只有当他人保存着不竭的想像之泉,他才能掌握文字的灵性。
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
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有我和无我之境并无高下优劣之分,只是为写诗的心态和情感所决定。
无我之境如佛家,置身事外,写景得以淡然悠远;而有我之境便是一个感情丰富的歌者,随心吟咏之中使得情景交融,人与景交相呼应。
四、境界之大小“境界有大小,不以事而分优劣。
”同样,“写什么”往往决定了境界的大小。
然而并非写大场面、颂大事业就是境界高人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