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2010年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141.00 KB
- 文档页数:9
2016年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2016 年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简介
2.获奖项目及单位
3.获奖项目的科技创新与实际应用
4.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对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的推动作用
正文
2016 年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是我国地理信息产业领域的一次重要表
彰活动,旨在奖励在地理信息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这一奖项的设立,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地理信息产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在今年的获奖名单中,涵盖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地理信息企业和科研单位。
他们的获奖项目涉及地理信息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应用等多个环节,充分体现了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态势。
在这些获奖项目中,有许多项目在科技创新和实际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例如,某公司的地理信息数据采集系统,通过引入无人机等先进技术,大大提高了数据采集的效率和精度;另一个获奖项目则是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城市规划管理系统,该系统成功应用于多个城市的规划实践中,有效提高了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的设立,不仅表彰了在地理信息产业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更在全社会范围内提升了地理信息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第1页共1页。
北京超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简介北京超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是亚洲领先的地理信息系统平台软件企业,从事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研究、开发、推广和服务。
企业简介北京超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超图软件”,股票代码:300036)是中国和亚洲领先的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平台软件企业,主要从事GIS基础平台和应用平台软件的研究、开发、推广和服务。
超图软件注册资本1.2亿,总部设于北京,在上海、广州、杭州、成都、西安、长沙和沈阳设7个分公司,在香港设立全资子公司,并由香港公司参股日本超图株式会社。
总部、分公司和全资子公司员工超过1000名,其中84%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20%有硕士以上学历,含14位博士。
超图软件自1997年成立以来,始终坚持自主创新,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面向专业应用的多种大型GIS基础平台软件和多种应用平台软件—SuperMap GIS系列。
该系列软件在高性能跨平台、海量空间数据管理和多重服务聚合等方面具有核心技术竞争优势,先后获得2008年度“信息产业重大发明奖”、200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3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6项国家和省部级奖励,还获得3项“国家重点新产品”认定。
超图软件为政府单位和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专业的GIS平台。
SuperMap GIS系列软件已经广泛应用于数字城市、国土、水利、环保、海洋、测绘、农业、林业、应急、交通、能源、市政管线、金融、通信、电力、自来水、石油石化等数十个行业,在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构建了数千个大型成功应用案例。
本着“国际视野,自主创新”的理念,超图软件坚持发展国际市场。
目前,SuperMap GIS已成功进入日本、韩国、东南亚、南亚、中亚、欧洲、非洲等国家和地区。
超图软件正在向“中国智造”的国际性GIS品牌方向发展。
超图软件一直倡导“开放合作,共同发展”的理念,与四百多家合作伙伴展开了广泛合作,为合作伙伴提供GIS基础平台和应用平台软件,支持合作伙伴开发应用软件和承接GIS技术开发服务项目,与合作伙伴共同推进GIS产业的发展SuperMap GIS 6R产品系列超图软件立足自主创新,研发了服务式GIS、组件式GIS、嵌入式GIS和桌面GIS平台,形成了SuperMap GIS系列软件产品,并结合行业应用,研发了SuperMap应用平台系列软件.SuperMap GIS 三大技术体系二维与三维一体化的Realspace GIS技术体系Realspace GIS(真空间GIS)技术体系能保证二维与三维GIS技术的无缝融合,包括:二维与三维在数据模型、数据存储方案、数据管理、可视化和分析功能的一体化,提供海量二维数据直接在三维场景中的高性能可视化、二维分析功能在三维场景中的直接操作和越来越丰富的三维分析功能。
2016年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一、2016年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的背景和意义2016年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是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的一个重要奖项,旨在表彰在地理信息领域取得卓越成果的单位和个人。
这一奖项的设立,既是对我国地理信息产业技术水平的肯定,也是对广大科研人员的鼓励和激励。
二、获奖项目的概述和特点在2016年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评选中,共有若干个项目脱颖而出。
这些项目涵盖了地理信息产业的各个领域,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导航定位技术等。
获奖项目具有以下特点:1.技术创新:获奖项目在关键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为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应用广泛:获奖项目在国土监测、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取得了广泛应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3.产业引领:获奖项目在行业内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引领了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方向。
4.协同创新:获奖项目注重产学研结合,形成了创新链条,推动了地理信息产业的整体升级。
三、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对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的影响2016年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的评选,对我国地理信息产业产生了积极影响。
首先,奖项的设立提高了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的技术水平,推动了产业技术创新。
其次,获奖项目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地理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推广。
最后,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的评选,有助于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提升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在国际市场的地位。
四、获奖项目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和意义获奖项目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很高的价值和意义。
以某导航定位项目为例,该项目研发的高精度定位技术,为我国北斗导航系统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推动了我国卫星导航产业的快速发展。
又如某地理信息系统项目,通过整合各类地理信息数据,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了智能化决策支持,提高了城市治理能力。
五、总结与展望2016年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评选,展示了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应用水平。
2016年中国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奖近年来,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地理信息产业在中国的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为了表彰在地理信息领域中做出杰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每年都会评选出中国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
本文将介绍2016年中国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奖的相关情况。
2016年中国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奖是由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主办的一项评选活动。
评选的对象主要是在地理信息领域中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工程项目。
这些优秀工程项目在技术应用、数据处理、系统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并对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获奖的优秀工程不仅在技术上具有突出的表现,而且在实际应用中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比如在城市规划和管理方面,一些优秀工程项目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实现了城市规划的精细化和智能化,有效提升了城市管理的水平。
在交通运输领域,一些优秀工程项目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实现了交通拥堵监测和优化交通路线规划,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便利。
在环境保护方面,一些优秀工程项目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实现了对污染源的监测和污染物的溯源,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评选过程中,专家评委会根据优秀工程项目的创新性、实用性、技术水平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排名。
最终评选出的优秀工程项目将获得中国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奖的荣誉称号,并在相关领域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016年中国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奖的评选结果显示,获奖的项目涵盖了各个领域。
比如在测绘地理信息领域,某优秀工程项目通过全球定位系统和卫星影像技术,实现了对地球表面的高精度测绘,为地图制作和地理空间分析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
在地理信息系统领域,某优秀工程项目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构建了一个高效、可扩展的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为各行各业提供了地理信息服务。
在遥感技术领域,某优秀工程项目利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和遥感算法,实现了对农作物的精准识别和监测,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
2018年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摘要:一、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的设立背景二、2018 年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获奖情况概述三、获奖项目在地理信息领域的意义和价值四、我国地理信息科技发展前景展望正文:2018 年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是我国地理信息领域的一项重要荣誉,旨在表彰在地理信息科技进步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团队和个人。
该奖项的设立旨在推动地理信息科技创新,提高我国地理信息技术的整体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在2018 年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的评选中,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多个项目脱颖而出,获得了奖项。
这些获奖项目涵盖了地理信息领域的各个方面,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等。
这些项目的获奖,不仅是对项目组成员辛勤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我国地理信息科技进步的认可。
获奖项目在地理信息领域的意义和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推动地理信息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获奖项目在技术研究、产品开发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地理信息技术的进步。
2.促进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普及。
获奖项目在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为推动地理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发挥了积极作用。
3.增强我国地理信息技术的国际竞争力。
获奖项目在技术水平、应用效果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有力地提升了我国地理信息技术的国际地位。
展望未来,我国地理信息科技发展前景广阔。
随着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地理信息领域的研究将会得到更多的支持。
此外,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地理信息技术将与其他领域技术深度融合,为地理信息科技创新带来更多机遇。
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是我国地理信息领域的重要奖项,以表彰在地理信息技术创新和应用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单位和个人。
服务类一等奖是该奖项中的重要奖项之一,专门奖励在地理信息科技应用服务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或个人。
本文将介绍一等奖的评选标准、历届获奖情况以及对地理信息科技应用服务的推动作用。
一、评选标准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服务类一等奖的评选标准分为技术指标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
其中技术指标包括技术创新水平、技术成果实用性和先进性等;社会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等。
评选标准既要求在技术创新上有突出表现,同时也要求在社会效益方面能够取得显著成就。
只有在技术指标和社会效益两方面都取得突出成绩的单位或个人才能够获得一等奖。
二、历届获奖情况自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成立以来,服务类一等奖的评选一直备受关注。
历届获奖单位和个人在地理信息科技应用服务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通过技术创新和实际应用,推动了地理信息服务的大众化和产业化进程,提升了地理信息科技在各行业中的影响力和应用价值。
三、地理信息科技应用服务的推动作用地理信息科技应用服务在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其中一等奖获得者们所做出的贡献更是不可忽视。
他们通过地理信息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为农业、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领域提供了科学的决策支持和技术保障,为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为社会各界提供了优质的地理信息服务,推动了地理信息科技的普及和应用。
一等奖的获得者们不仅在技术上取得了显著成就,同时也为推动地理信息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今后的评选过程中,我们期待更多优秀的单位和个人能够不懈努力,以地理信息科技的创新和应用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多贡献,为地理信息科技应用服务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希望通过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的评选,能够激励更多的科技工作者投身到地理信息科技的研发和应用中,共同推动地理信息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2010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名单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项目名单如下:一等奖:1. 特大型超深高含硫气田安全高效开发技术及工业化应用2. 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3. 特大型镍矿床创新勘查关键技术与评价研究4. 高效自动化港口装卸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5. 青藏铁路工程6. 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工程二等奖:1. 宽带移动多媒体关键技术与应用2. 高效环保节能内燃机关键技术及应用3. 高效能棉纺精梳关键技术装备及产业化应用4. 先进核反应堆关键设计技术研究及重大实验装置的研制5. 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重大关键技术与总体方案6. 铝合金高速船舶关键技术及系列船型研发与应用7. 大飞机相关配套高可靠性基础器件与设备研制8. 大气污染减排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9. 核电站核岛大型铸锻件制造技术研究及应用10. 复杂艰险山区高速公路大规模隧道群建设及营运安全关键技术11. 大运量长距离带式输送系统关键技术与装备12. 新疆海相火山岩油气勘探的关键技术与评价方法13. 中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防控体系构建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14. 中国陆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评价与试采关键技术及应用15. 数字航空摄影测量关键技术与方法研究及系统实现16. 空间数据质量检查关键算法及应用17. 超高层建筑抗风的关键理论、技术与工程应用18. 高强钢筋高强混凝土推广应用关键技术研究19. 基于可持续性的城市规划设计关键技术及应用20. 中国遥感卫星辐射校正与定标关键技术及标准化产品21. 中国高分遥感卫星数据处理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22. 中国中强地震预警观测与保障关键技术及应用23. 航天器机构状态监控与故障诊断技术研究及应用24. 复杂航天器机构多学科协同优化设计方法与软件平台研究及应用25. 中国高精度位置网及其在交通领域的重大应用26. 高温超导体的迄今最高磁场限值的高场特性研究及其科学内涵的探索27. 高速铁路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28. 公路在役桥梁检测、评定与加固成套技术及工程应用研究29. 血管钙化发病机制与干预的基础和临床研究30. 基于肝细胞生物学特征的肝癌早期干细胞标志物发现和干预技术研究与应用31. 人源基因重组单克隆抗体药物“泰欣生”的研制及临床应用研究32. 人源细胞因子重组产品临床试验关键技术创新与重大产品创制及其产业化与应用33. 新发传染病防治中的医-研-企协作模式创新与实践34. 中国人群出生队列建立和儿童早期发展综合干预研究及应用35. 纳米抗菌新材料的创制及其在血液净化与介入器械中的应用基础研究与产业化开发36. 基于微纳结构光纤的光子晶体光纤器件及其在光子信息器件中的应用基础研究与产业化开发37. 碳纳米管宏观材料构建及其在电化学能源储存与转化中的应用基础研究与产业化开发38. 基于全固态电解质的高效储能材料与器件的研发与应用基础研究及产业化开发39. 基于光诱导电荷分离的有机/无机杂化太阳电池材料和器件的研究与开发40. 基于多肽结构导向的抗肿瘤药物发现和制备新方法及其应用研究41. 食品中化学性有害物检测关键技术的创制与应用-基于色谱、质谱及化学发光新原理新技术新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研究42. 基于组学和结构生物学的前沿技术药物发现研究新方法及其在原创药物发现中的应用-以抗PD-1抗体和原创小分子药物候选物为例的探索和实践43. 基于临床创新药物分子实体发现平台的建立和应用-针对新靶点药物作用机制验证、活性分子筛选和先导化合物优化的集成化药物发现平台的建设和应用。
一、简介2021年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是由某某机构评选出来的,旨在表彰在地理信息科技领域取得突出成就和创新工作的团队或个人。
该奖项对于促进地理信息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推动相关领域的持续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二、获奖项目今年获得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项目是某某团队的《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流域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技术研究与应用》。
该项目主要针对流域生态环境的监测与评估进行了深入研究,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开展了一系列重要工作,取得了突出成果。
三、研究内容1. 流域生态环境监测技术该团队在项目中运用了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建立了流域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并利用该技术体系对目标流域的生态环境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监测和分析,为生态环境的动态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2. 生态环境评估方法研究团队还针对流域生态环境的评估方法进行了探索和创新,利用遥感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构建了流域生态环境评估的量化模型,并将该模型成功应用于目标区域的生态环境评估,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3. 应用案例除了理论研究外,该项目还在实际中进行了应用验证,在某某流域进行了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决策参考。
四、创新成果1. 技术突破该项目在流域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领域取得了多项技术突破,成功将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相结合,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监测与评估技术体系,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
2. 应用效果通过在某某流域的实际应用,该项目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效果,为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决策支持,受到了当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好评。
3. 学术贡献该项目不仅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还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相关成果发表在多个国际学术期刊上,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关注。
五、影响和意义《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流域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的获奖,不仅对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有重要推动作用,更加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测绘地理信息行业主要的科技类奖项目前我国测绘地理信息行业主要的科技类奖项(全国范围,部省级)主要有以下7项:一、中国测绘学会麾下的三大奖项1.测绘科技进步奖(中国测绘学会、国家测绘局)测绘科技进步奖分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三个等级,每年度评选1次。
一般每年度评选一等奖5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20项。
2.优秀测绘工程奖优秀测绘工程奖每两年评选1次,分设金、银、铜奖三个等级。
获奖总数不超过当年送评数的70%,其中金奖数不超过8%,银奖数不超过22%,铜奖数不超过40%(即数量不限)。
3.优秀地图作品裴秀奖按照大型类、小型类和电子地图类分别进行评选,每两年评选一次。
设立金、银、铜三种奖项。
2.3.两项属于测绘科技专项奖,主要奖励在实施测绘工程、编制出版地图作品以及推动我国测绘事业发展以及开展学会活动等方面做出优异成绩的有关组织、单位或个人。
二、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原名中国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应用协会)麾下的两大奖项1.卫星导航定位科学技术奖卫星导航定位科学技术奖分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共三个等级。
具体授奖项数可根据当年的报奖情况确定,原则上一等奖不超过报奖项数的5%,二等奖不超过15%, 三等奖不超过30%(也是总数不限的奖项)。
2.卫星导航定位优秀工程和产品奖分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共三个等级。
三、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China Association for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ociety,简称中国GIS协会(CAGIS),前身是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麾下的两大奖项1.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根据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2010年出台的《地理信息科学技术奖奖励条例》和《地理信息科学技术奖实施细则》,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分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3个等级,每年评审、奖励一次,每次奖励成果总数为30~50项。
2.中国地理信息系统优秀工程奖中国GIS优秀工程评选每年进行一次,奖项设置为金、银、铜奖。
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公告——2015年测绘科技进步奖获奖候选项目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公布日期】2015.09.21•【文号】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2015年第1号•【施行日期】2015.09.2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测绘正文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公告2015年第1号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和《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进行了2015年测绘科技进步奖评选工作。
现将评选结果公告如下:按照《测绘科技进步奖评选实施细则》,经形式审查、评审专家初评、项目答辩、评审委员会投票评选等程序,共评选出“2015年测绘科技进步奖”获奖候选项目106项,其中:“面向综合决策的电子政务地理信息主动服务关键技术与应用”等4项为特等奖,“高精度陀螺经纬仪国产化成套技术研发及推广应用”等9项为一等奖;“基于测绘地理信息的河北省涉地税收一体化平台研究及应用”等41项为二等奖;“地理国情普查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等52项为三等奖。
评选结果已经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定批准,并报国家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
为保证评选结果的科学性、公正性和权威性,现通过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网站()、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网站(),对2015年测绘科技进步奖获奖候选项目向社会公示(详见附件)。
自公布之日起30日内,任何单位或个人对公示的获奖候选项目持有异议的,均可用真实身份通过书面形式向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奖励工作办公室提出。
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奖励委员会将按规定的原则和程序,对异议的内容进行核实、查证和处理;但不受理匿名异议。
联系方式: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奖励工作办公室,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莲花池西路28号,邮编100830;电话:************,63881410(兼传真)。
附件:2015年测绘科技进步奖获奖候选项目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2015年9月21日附件2015年测绘科技进步奖获奖候选项目序号项目名称完成人完成单位特等奖(4项)1 面向综合决策的电子政务地理信息主动服务关键技术与应用刘纪平张福浩王亮石丽红王勇董春郭庆胜仇阿根赵荣朱翊栗斌坤陶旺孙立坚1.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2.武汉大学3.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局4.云南省测绘苏德国康风光徐胜华刘晓东李青元李玉祥金宝轩刘斌杨军李兵刘志芳何望君罗安马钰许萍钱新林陈卓地理信息局5.疆新维吾尔自治区测绘地理信息局6.湖北省测绘地理信息局2海岛礁测绘重大关键技术与集成应用党亚民章传银程鹏飞欧阳永忠周兴华汪舟平李斐薛树强罗建军秘金钟史绍雨杨强卢秀山柯宝贵张全德暴景阳张利明马毅张洪文成英燕吴太旗杨一挺周龙君林旭波方书山茹仕高谷守周欧阳斯达易慧陈利军1.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2.海军海洋测绘研究所3.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4.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5.武汉大学6.山东科技大学7.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8.海南测绘地理信息局9.浙江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局3 航空航天遥感影像摄影测量网格处理关键技术与应用张永军张祖勋段延松孙明伟万幼川张勇柯涛王博程若奇曹辉胡晓东胡翔云雷一鸣鲁妍林岳雄季铮1.武汉大学2.苏州中科天启遥感科技有限公司3.武汉适普软件有限公司4 全球30米地表覆盖遥感制图关键技术研究与产品研制陈军陈晋廖安平唐娉陈利军曹鑫张宏伟王杰彭舒武昊陈卫平徐开明蒋红兵翟亮韩刚陈学泓何超英俞乐刘耀林吴文斌谭炳香江洪牛振国徐新良李玉俭郭秋燕杨爱玲王萍胡昌苗桑会勇1.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2.北京师范大学3.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4.清华大学5.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第一航测遥感院6.黑龙江基础地理信息中心7.四川省遥感信息测绘院8.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9.国信司南(北京)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10.武汉大学1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12.中国农业科学院13.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14.南京大学一等奖( 9项)1高精度陀螺经纬仪国产化成套技术研发及推广应用李广云刘思伟龚建李宗春范百兴田育民杨再华张冠宇宋建鹏刘智超易旺民白云超冯其强蒋庆仙杨振1.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西安测绘研究所3.西安航光仪器厂4.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5.中国人民解放军61365部队6.地理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2全国林地资源空间信息遥感更新技术与应用张煜星黄国胜许等平韩爱惠王六如罗鹏智长贵王雪军党永峰史京京任怡侯瑞霞王威徐茂松陈新云郑冬梅夏朝宗蒲莹程志楚唐小明刘斌刘永杰王晓丽杨学云杨英1.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2.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3.北京中林地信科技开发有限公司4.北京易伟航科技有限公司5.北京地林伟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深空探测视觉导航定位与环境感知技术研究及工程邸凯昌刘召芹彭嫚万文辉刘斌刘一良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应用胡文敏吴凯李巍岳宗玉赵强孙义威梁健徐斌孙喜亮4国家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体系建设与应用王桥申文明江东侯鹏李静王昌佐刘晓曼万华伟高彦华徐新良刘慧明肖桐肖如林黄耀欢王勇1.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3.南京师范大学5全球地表碳水通量和大气CO2浓度遥感时空模拟张丽雷莉萍田向军蒋金豹柴沙驼刘斌林卉王迅臧艺周宇张炳华刘春静曾招城侯小丽1.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2.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研究院4.新疆测绘科学研究院5.江苏师范大学6.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6移动测量型激光扫描系统-R-Angle系列张珂殊张智武魏占营王留召钟若飞陈楠王健杨燕林王晓星蔡海永张涛鲁勇梁作前刘宇陈学霞1.北京北科天绘科技有限公司2.首都师范大学7 海洋无缝垂直基准及其转换模型构建理论.方法与应用赵建虎张红梅田淳周丰年董江柯灏王真祥许宝华吴敬文王爱学陈志高黄家勇王晓尚晓东李治远1.武汉大学2.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长江口水文水资源勘测局3.交通运输部北海航海保障中心8 高等级公路路域植被信息遥感定量反演及生态环境监测评价郭云开唐前松熊旭平张进会冯超李健王杨苟叶培张源曹小燕曾繁董胜光秦桂香丁美青张龙其石自桂周铮鹏张文博张洪姚瑶长沙理工大学章志新安冠星谢琼周烽松朱禄宏9中国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统计遥感测量业务系统潘耀忠张锦水朱秀芳朱文泉王晓东程立君邬皛頔李晶云1.北京师范大学2.北京天合数维科技有限公3.北京吉威数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二等奖( 41项)1 基于测绘地理信息的河北省涉地税收一体化平台研究及应用刘建修王兴坤赵英志吕建勇胡晓曦刘凯马会林宋红甫马亮王敬泉河北省第二测绘院2智能架构下地理信息自适应云平台关键技术研究曾元武林良彬吴永静练栩蔡娟娟陈泽鹏陈鑫祥钟远军方晓乐万宝林1.广东省国土资源技术中心2.广东省国土资源测绘院3.广东省地图院4.武大吉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3土壤墒情卫星遥感监测技术研究与应用李小涛胡健伟宋小宁赵兰兰李蓉冷佩孙龙马建威侯爱中尹志杰1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3.中国科学院大学4陕西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王凯曹建成王乃生张智高瑛赵绍兵苏梓璇郭朝阳郭勇申玮玮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陕西基础地理信息中心5超高层建筑第三方监测技术体系研究及应用秦亮军刘洋徐亚明林鸿王天应赵小阳徐卫东段鹏张国锋朱腊腊1.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2.武汉大学测绘学院6古建筑园林三维激光测量建模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宋杨王峰谢武强李长辉黎树禧林鸿欧海平丘广新张荣高志国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7中国近海地形地貌成果集成蔡锋周兴华吴自银许江鲍晶晶李守军吴承强刘晓瑜曹超姜伟男1.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3.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信息中心4.国家海洋局海岛研究中心8地理信息融合与增量更新技术体系构建及应用相恒茂毛继军魏国忠韩海丰仲佳臧柯王海姚金明王静王永山东省国土测绘院9 重大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邹进贵向东张鹏花向红黄海兰邱卫宁虞晖徐进军李琴宣伟武汉大学10海域海岛无人机监视监测技术体系与应用谢伟军刘洪岐崔丹丹赵新生曹可吕林朱瑞顾云娟雒燕飞王恩泉1.中测新图(北京)遥感技术有限责任公司2.江苏省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中心3.连云港海域使用保护动态管理中心4.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5.浙江中测新图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11长江漫滩沉降监控关键技术研究储征伟张涛岳建平李永泉常永青张凤梅张颖杰曾宝庆王鸣霄刘斌1.南京市测绘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2.南京市规划局3.河海大学12运营高速铁路基础变形综合监测技术王长进石德斌杨云洋李亚辉李新增卜庆颢徐明伟林勇威许磊康占龙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13土地利用变化的多尺度预测与未来情景制图的关键邓祥征翟亮刘纪远黄季焜战金艳岳天祥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技术及应用张增祥宋伟吴锋张英2.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3.北京师范大学4.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5.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6.北京林业大学7.华中农业大学14北斗高精度定位定姿产品的研制与产业化文述生李华翁书清龙腾王偲仲董蕾闫少霞王江林鄢尤帅潘伟锋广州南方测绘仪器有限公司15 基于多模卫星导航定位的矿区边坡变形在线监测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吴浩张建华李先福叶海旺黎华安庆徐正全池秀文周春梅王伟军1.武汉理工大学2.武汉光谷北斗控股集团有限公司3.武汉工程大学16典型工程变形监测预警系统研究与应用梁龙昌卢松耀王世彪梅文胜陈荣波李静荣徐晓宇余井泉陈雪丰卢凌燕1.广东有色工程勘察设计院2.武汉大学3.广东省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17 客运专线无砟轨道全几何参数精密检测技术及装备研究任晓春罗文彬田社权邓川周东卫夏朝龙朱郭勤张齐勇武瑞宏吕慧玲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18SGJ-T-CEC-Ⅲ型轨道动态测量双车系统马文静袁玫方杨李纯雷巨光刘召才桑明智王磊田丰瑞王红咏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19 应急测绘多源时空数据处理.集成管理与网络化服务关键技术研究甘泉耿丽丽张尧任春雷杨军张云刘建川高文娟郑全红曹振宇1.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四川基础地理信息中心2.四川省第三测绘工程院3.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局测绘技术服务中心20宁波市智慧位置服务体系研究与示范应用倪炜梁寒冬张荣华史秀保唐云王海江吴秀芸付蔚霞刘彬李琴1.宁波市测绘设计研究院2.宁波市规划局(市测绘与地理信息局)3.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4.宁波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5.海曙区经济和信息化局6.宁波市民政局7.宁波市东部新城开发建设指挥部21 室内外位置服务信息一体化管理.集成.融合理论与方法研究危拥军许朝晖陈应东陈荣国吉国杰张晓辉苏永宪李世忠杨学伟张硕1.西安测绘研究所2.北京博阳世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2基于地理要素本体的语义信息转换技术熊顺苏永宪刘志芳王峰徐道柱欧国敏王秀莲杨云刘少毅岳志兰1.西安测绘研究所2.地理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23地图数据缺陷智能识别与自动消除技术研究吴芳华吉国杰张跃鹏曹亚妮张德丁丹丹周洪斌黄利民柯希林王蓉西安测绘研究所24智慧城市房屋全生命期管理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温宗勇骆远骋杨伯钢孙怀强任海英曲晓英冯学兵陈啸林郑源任垚1.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2.北京市海淀区房屋管理局3.城市空间信息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5测绘地理信息行业专题服务模式与关键技术杜清运赵勇孙薇蔡忠亮彭子凤任福梁实雷明军白亭颖亢孟军1.武汉大学2.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3.深圳市规划国土房产信息中心4.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5.交通运输部北海航海保障中心天津海事测绘中心26三维智慧规划决策支撑系统陈翰新陈良超唐相桢王昌翰王国牛薛梅胡颖余军王阳生何兴富重庆市勘测院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7卫星与微惯性高精度组合导航理论及应用孙伟徐爱功高扬车莉娜刘涛郭晨光熊悦丁丁伟李瑞豹闫慧芳1.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阜新高等专科学校3.哈尔滨工程大学4.辽宁省阜新水文局28 三采区近距离厚煤层提高开采上限覆岩及湖底变形规律研究余进荣郭喜田朱耿臣栾亨宣邹范祥刘亚东栾元重朱纯强张长琦孙善伟1.微山崔庄煤矿有限责任公司2.山东科技大学29智慧西安地理空间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甘斌张周平张春奎郑建功李继园吴创奇汪彬李文博李庚泽张曼西安市勘察测绘院30全极化InSAR数据地物分类与解译技术研究钱方明楼良盛李真芳刘志铭杨娜张笑微索志勇高力牛瑞袁军1.西安测绘研究所2.西安电子科技大学3.地理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312000中国大地坐标系框架网坐标解算陈永祥杨华忠欧阳桂崇朱璇徐新强赵庆海周巍张英利苗岳旺程广义西安测绘总站32多源地理信息数据综合应用服务平台一沃图徐丽萍宁宪富朱继东唐丹玉齐明于洋洪利春杜学祥张来波高福东1.北京航天世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中国四维测绘技术有限公司3.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院33徐州市三维基础地理信息王军孙维志周伟1、徐州市勘察测绘系统平台研究与建设李建青银志敏吴刚田鹏罗娇梁苗周晓波研究院2、北京睿城传奇科技有限公司34 预备役应急信息平台张伟谭明建田礼乔王艳东程多祥朱齐华苏科华龚竞周兴霞廖小露1.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四川基础地理信息中心2.武汉大学3.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局测绘技术服务中心35 基于三维环境的山西省测绘档案及多元空间数据综合服务系统张维娜段志宏赵长虹刘晓云李瑞芳顾绘晓任玉伟王凌李惠刚邢淑芳1.山西省测绘资料档案馆2.北京创时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36重庆市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建设关键技术及示范应用谢征海陈良超王国牛吕楠何兴富杨本廷胡章杰刘寓李劼胡颖重庆市勘测院重庆数字城市科技有限公司37地理位置大数据分析方法在交通巡逻警务管理中的刘寓张国胜向华廖汝秋向煜徐占华蒋程艾1.重庆数字城市科技有限公司2.重庆市勘测创新与应用珂韩熙邓剑峰院3.重庆市公安局交通巡逻警察总队38 廊坊市二三维地理空间资源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王亮李明赵健行马涛刘旭赵金海徐继勇张晓峰张向前宋旭1.廊坊市空间资源数字化信息管理中心2.北京帝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北京苍穹数码测绘有限公司39地理信息高性能计算服务平台关键技术与应用邢汉发宋杨陈焕然李长辉谭喜成罗峰高志国王峰梁子震严丽敏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40 基于“时空信息云”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梁友法李苏东曲海涛贾华峰王天仓密长林吴红梅陈永波陈晨张永玉1.正元地理信息有限责任公司山东分公司2.正元地理信息有限责任公司3.山东科技大学41测绘地理信息“十三五”规划研究张辉峰周星阮于洲贾丹熊伟刘芳宁镇亚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测绘发展研究中心三等奖(52项)1地理国情普查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陈华刚梁建国胡开全周智勇张燕张俊前马红重庆市勘测院2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申遗与保护管理技术服务体系研究与应用许礼林赵云雷莹姜师立赵玉光张景景禚柏红1.国信司南(北京)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3.山东省文物局4.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大运河联合申遗办)5.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建筑历史研究所3 基于CGCS2000的武汉城市坐标系建立与启用技术研究严小平王祥白洁周剑李江卫孙伟黄兵杰武汉市测绘研究院(原武汉市勘测设计研究院)4重庆市三维地理信息平台建设及规划管理示范应用张泽烈周弘文王斌邓仕虎梁星金贤锋贾敦新1.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2.重庆市规划信息服务中心3.重庆知行地理信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5 全过程信息化电网技术在川藏联网工程中的应用研究代宏柏邹立李志斌王瑞崔章顺谢芳毅项伟北京洛斯达数字遥感技术有限公司6天绘一号卫星正射影像产品成果转化与应用开发郑团结柳丽徐振尧辛国栋包中文廖耀庭安文中国人民解放军61618部队7城市潮洪河流水文监测技术创新与应用实践刘东生李键庸熊明徐剑秋吴良冰刘泽文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梅军亚8智慧排水综合管理信息平台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牟乃夏时念武张恒才傅新张灵先戴洪磊刘加波1.山东科技大学2.山东泰华电讯有限责任公司3.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4.济南大学9基于PPGIS的无障碍设施建设管理平台建设余丽钰谢晓云吴飞邓淑丹黄梦龙陈兴华许业辉福建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10时空DLG数据多序可视化表达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肖建华王厚之何伟彭清山曹文涛李黎刘昊武汉市测绘研究院11 《中国电力设计标准与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比较研究》(工程测量专业)程正逢胡吉伦张济勇王海亮李建国罗全华薛艳东1.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中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2.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3.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4.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东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5.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12国家现代测绘基准工程外业生产监控与管理系统张鹏武军郦王孝青张庆兰武思杰刘磊李志才1.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2.国信司南(北京)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13山东省连续运行参考站网服务管理系统张海平郭际明周长志陈钰冯彦同伍孟琪寻妍1.山东省国土测绘院2.武汉大学14大跨度带状控制网建立与地理信息坐标转换聂建亮王斌王小瑞韩买侠李东马新莹陈俊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大地测量数据处理中心15 海南省连续运行卫星定位胡兴树李富强韩雪华熊小青林韬钟辉成国家测绘地理信息综合服务系统冯学胜局第七地形测量队16建设工程全生命周期信息在线集成及应用陈良超薛梅王阳生李锋詹勇王国牛王俊勇重庆市勘测院17重庆市国土资源调查与监测信息系统张孝成马泽忠胡渝清李爱迪杨凯陈华李爱美1.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勘测规划院2.武汉大学3.重庆欣荣土地房屋勘测技术研究所4.北京四维空间数码科技有限公司18省域系列比例尺基础土壤地理数据库建设与应用吴嘉平陈红金荆长伟俞洁傅庆林沈阿林王友富1.浙江大学2.浙江省耕地质量管理局3.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4.浙江省农业科学院、5.浙江省土地资源调查办公室19 面向物联网的自适应振弦式安全监测系统研制与应用滕德贵谢征海向泽君王大涛胡波石东虹周成涛重庆市勘测院20省级测绘基准框架构建及高精度动态维护陈现春包海李冲鄢中堡谭理张芯余银普1.四川省第一测绘工程院2.四川省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21国产小型化智能RTK测量系统曾祥华赵瑞东文述生张润嘉王智明徐文生王刚1.广州南方测绘仪器有限公司2.广州卫星导航仪器有限公司22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生产中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王荣宝李爽郎永刚张楠楠孙娜刘炜李潇潇辽宁省基础测绘院23测绘应急保障中的无人机航摄关键技术研究胡可程多祥周兴霞赵桢晋良高高文娟周云波1.四川测绘地理信息局测绘技术服务中心2.四川省土地统征整理事务中心24 基于A3摄影测量系统DOM及三维成果生产与应用的研究马华山王冬韩振镖刘玉财仉明周奎杨玉忠1天津市测绘院2天津金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5 高精度倾斜摄影测量及快速三维后处理系统采购及集成项目徐保龙丁勇杨兰英司玉琴王婧严冰周利平北京四维空间数码科技有限公司26NTS391R10 1+1高精度激光全站仪刘占义马国甫刘俊静涂飞车建仁朱建伟梁政宇1.广州南方测绘仪器有限公司2.北京三鼎仪器有限公司27 数字表面模型DSM滤波生成数字高程模型DEM的关键技术研究高德俊缪剑赵桂华邹晓亮李志勇尚大帅唐新科西安测绘总站28 海潮负荷效应在重力和GNSS数据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赵德军张敏利田亮王强闫志闯楼楠姜鹏远西安测绘总站29云南省自然保护区遥感监刘俊鹏陈学文彭希斌汪志刚南旭史凯男北京数字空间科技。
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优秀工程奖证书一、引言在我国科技产业的蓬勃发展之中,地理信息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这一产业的优秀企业和项目,更是成为行业内的典范。
本文将围绕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优秀工程奖证书,探讨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奖项的含金量以及如何争取这份荣誉。
二、地理信息产业简介1.定义与发展历程地理信息产业,是指以地理信息技术为核心,融合遥感、测绘、导航定位、地理信息系统等多种技术,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地理信息产品与服务的产业。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经历了从起步到快速发展的过程,现已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2.产业规模与现状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地理信息产业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产业规模逐年扩大。
目前,国内地理信息产业企业数量已超过万家,涵盖了遥感、导航、地理信息系统、数据采集与处理、软件开发等多个领域。
与此同时,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逐渐增强。
三、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优秀工程奖简介1.奖项设立背景为了表彰在地理信息产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和项目,推动产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设立了优秀工程奖。
这一奖项旨在鼓励产业内的企业和个人追求卓越,提高地理信息产业整体水平。
2.评选标准与流程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优秀工程奖评选,主要依据项目的技术创新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等多方面指标进行评价。
评选流程分为申报、初评、复评和终评四个阶段,最终评选结果将在每年一度的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大会上公布。
四、优秀工程奖证书的含金量1.行业认可度作为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最高荣誉之一,优秀工程奖证书在行业内具有很高的认可度。
获得这份证书,意味着企业在项目实施、技术创新、经济效益等方面得到了权威认可。
2.企业与个人荣誉优秀工程奖证书的获得,不仅是对企业实力的肯定,也是对企业员工的鼓励。
在求职、招标、投资等方面,这份证书将成为企业和个人的一项重要荣誉。
2023年度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奖和科技进步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地理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为了表彰在地理信息产业领域取得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推动该产业健康发展,促进科技进步,我国自1999年起设立了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奖和科技进步奖。
本文将对2023年度的相关评选工作进行介绍。
一、评奖背景1. 鉴于地理信息产业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科技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我国科学院和我国工程院等单位成立了评奖委员会,承担对地理信息产业相关奖项的评选工作。
2. 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奖和科技进步奖旨在推动地理信息领域的技术创新,提高地理信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评选范围1. 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奖和科技进步奖的评选范围包括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导航定位技术、数字地图制图技术、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等领域。
2. 评选工作也将纳入地理信息产业应用领域中的优秀工程和科技进步成果,如在城市管理、环境保护、资源调查、灾害监测预警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
三、评选条件1. 评选工作将优先考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项目、成果和个人,重点关注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的突出表现。
2. 进入评选的项目、成果和个人应具备较高的科研水平和技术水平,获得重要的技术成果和产业效益。
四、评选程序1. 评选工作将分为提名、初评、复审、终审等环节,由评奖委员会负责组织具体实施。
2. 提名阶段,评奖委员会将向全社会公开征集相关项目、成果和个人,接受推荐和申报,并由专家组进行初步评审,确定初评入围名单。
3. 初评和复审阶段,评奖委员会将邀请专家学者对初评入围名单进行深入评审,并进行现场考察,评选出候选奖项。
4. 终审阶段,评奖委员会将对候选奖项进行最终评选,确定获奖名单,并组织颁奖活动。
五、相关政策支持1. 获得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奖和科技进步奖的单位和个人,将得到相关政策扶持和奖励,包括资金支持、技术支持、推广应用支持等。
科技统计报告第1期科学技术部发展计划司 2011年1月31日2010全国及各地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一)一、全国科技进步基本状况评价过去的一年是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经历考验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全面实施并不断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较快扭转了经济增速明显下滑的局面。
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实现了国民经济总体回升向好,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领域也取得新进展。
(一)科技投入强度再创历史最高水平统计显示,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总支出为5802.1亿元,比上年增加1186.1亿元,增长25.7%,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达到1.7%,再创历史最高水平。
按R&D活动人员(全时当量)计算的人均经费支出为25.3万元,也比上年增加了1.8万元。
分活动类型看,基础研究经费支出为270.3亿元,比上年增长22.4%;应用研究经费支出为730.8亿元,增长27.0%;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为4801.0亿元,增长25.7%。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所占比重分别为4.7%、12.6%和82.7%。
分执行部门看,企业经费支出为4248.6亿元,比上年增长25.6%;政府部门属研究机构经费支出995.9亿元,增长22.8%;高等学校经费支出468.2亿元,增长20.0%。
企业、政府部门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经费支出占全国总支出的比重分别为73.2%、17.2%和8.1%。
国家财政科技支出为3224.9亿元,比上年增加643.1亿元,增长24.9%,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为 4.23%。
在国家财政科技支出中,中央财政科技支出为1648.6亿元,增长28.3%;地方财政科技支出为1576.3亿元,增长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