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护理学常规学习知识
- 格式:doc
- 大小:63.52 KB
- 文档页数:22
康复护理学重点第一章概论1、亚健康:一般是指机体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或者有病症感觉而临床检查找不出证据,但已有潜在的发病倾向,各种适应能力不同程度减退,处于一种机体结构退化、生理功能减退以及心理失衡的状态。
一、亚健康与临床的区别1)亚健康与亚临床的区别:①亚健康有主观临床表现,但缺乏客观检查证据②亚临床有客观检查证据而没有主观临床表现。
2)亚健康与慢性疲劳综合症的区别:亚健康至今还没有统一的诊断标准,而国际上已经建立了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诊断标准,通过积极有效的干预30%的慢性疲劳综合征病人可以恢复健康状态。
2、康复: 是指综合协调地应用各种措施,消除或减轻病伤残对个体身、心、社会功能的影响,使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方面达到或保持最佳状态,从而改变病伤残者的生活,增强其自理能力,使其重返社会,提高生存质量。
二、康复对象包括病伤残者,老年人群和亚健康人群三、康复范畴:①医学康复或称为医疗康复②康复工程③教育康复④职业康复⑤社会康复。
3、康复医学:是以研究病伤残者功能障碍的预防、评定和治疗为主要任务,以改善躯体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存质量为目的的一个医学专科。
四、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临床医学是康复医学的源头,康复医学是临床医学的延续,临床医学是保命治病、稳定病情;康复医学则是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五、康复医学服务方式:①机构内康复(IBR)②社区康复(CBR)4、残疾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广义的残疾包括残损、残疾和残障。
①残损: 发生在器官水平上的残疾。
是指心理上,生理上、解剖结构上或功能上的任何丧失或异常。
如骨骼残损,言语残损,听力残损,视力残损等。
残损不是疾病,是疾病的后果。
②残疾: 发生在个体水平上的残疾。
是指由于残损导致机体的功能障碍,以至于个体不同程度的丧失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一种状态。
③残障: 发生在社会水平的残疾。
是指由于残损或残疾限制或阻碍了个体发挥正常的社会作用,不但个体生活不能自理,而且影响到不能参加社会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一种状态。
康复护理小知识
当涉及到康复护理,以下是一些小知识:
1. 早期康复:早期介入和康复是非常重要的。
尽早开始适当的康复措施可以帮助恢复患者的功能,减少并发症,并提高生活质量。
2. 身体定位:正确的身体定位对于康复至关重要。
护士和护理人员应确保患者的姿势正确,以避免压疮、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等问题。
3. 功能训练: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功能训练计划是很重要的。
这可能包括肌肉强化、平衡训练、步态训练等,旨在帮助患者恢复或改善日常生活中的活动能力。
4. 定期评估:康复护理需要进行定期评估,以监测患者的进展和调整治疗计划。
这有助于确保康复方案的有效性,并及时采取必要的调整。
5. 心理支持:康复过程中,心理支持同样重要。
护士和护理人员应倾听患者的需求和情感,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鼓励。
6. 家庭参与:家庭的支持和参与对于康复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
护士和护理人员可以教育家属如何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支持,以促进患者的恢复。
请注意,以上只是一些基本的康复护理小知识,具体的康复护理措施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医嘱来制定。
如果您有特定的问题或需求,请咨询专业的康复护理团队或医生。
1。
关于康复科护理知识1. 康复科护理的基本概念康复科护理是指在医疗团队的协作下,为患者提供针对康复和康复管理的护理服务。
康复科护理的目的是帮助患者恢复功能、降低疾病风险,并提高生活质量。
康复科护理基于多学科合作,包括医生、护士、物理治疗师、职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等。
他们共同制定康复计划,并提供全面的护理服务,以促进患者的康复过程。
2. 康复科护理的目标康复科护理的目标是帮助患者从疾病或损伤中恢复,并尽量恢复到最佳的自理能力。
具体目标包括:•改善身体功能:通过物理治疗、运动疗法等手段,帮助患者恢复肌力、灵活性和平衡能力。
•提高日常生活技能:通过职业治疗、日常生活训练等手段,帮助患者重新学习和提高自理能力,如进食、洗漱、穿衣等。
•改善言语和吞咽功能:通过言语治疗、吞咽训练等手段,帮助患者恢复语言表达和吞咽能力。
•提供心理支持:通过心理咨询、心理疏导等手段,帮助患者应对康复过程中的情绪困扰,提高心理素质。
3. 康复科护理中的常见护理措施3.1 转床护理转床护理是指将患者从病房转移到康复病房或特殊床位,以接受专门的康复治疗和护理。
在转床护理过程中,护士需要注意以下事项:•确保患者的病情稳定,能够承受转床过程中的身体负荷。
•安全转移患者,避免意外伤害。
•协助康复治疗师进行特殊护理操作,如康复训练、康复按摩等。
3.2 健康教育康复科护理中,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
护士需要向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相关康复知识,包括:•康复目标和计划:向患者和家属解释康复的具体目标和计划,增强他们对康复的信心。
•康复维持和管理:教授患者和家属如何维持和管理康复成果,预防二次伤害。
•康复资源和支持:介绍康复资源和支持,如社区康复中心、自助康复平台等。
3.3 康复疼痛管理康复科护理中,疼痛是常见的问题。
护士需要了解患者的疼痛状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疼痛管理,包括:•评估疼痛程度和特点,并记录相关信息。
•使用非药物疼痛缓解措施,如热敷、冷敷、按摩等。
《康复护理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康复护理的定义与内涵1. 定义:康复护理是指在康复医学的框架下,运用护理学的理论和技术,针对患者的功能障碍,进行全面的评估、干预和评价,以促进患者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实现社会回归的护理实践活动。
2. 内涵:(1)康复护理的核心:关注患者的功能障碍,包括身体、心理、社会和认知功能。
(2)康复护理的范围:涵盖急性期、恢复期、维持期和长期护理各个阶段。
(3)康复护理的方法:采用护理程序,包括评估、诊断、计划、实施和评价。
(4)康复护理的目标:促进患者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帮助患者回归家庭和社会。
二、康复护理的目标与任务1. 目标:(1)恢复和改善患者的生理功能。
(2)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3)增强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4)减少并发症和二次残疾的发生。
(5)促进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
2. 任务:(1)收集和分析患者的健康资料,进行康复护理评估。
(2)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护理计划。
(3)实施康复护理措施,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
(4)监测患者的康复进程,及时调整护理计划。
(5)教育和培训患者及其家属,传授自我护理知识和技能。
(6)参与康复护理研究和质量控制,推动学科发展。
三、康复护理的基本原则1. 人本原则:尊重患者的个性,关注患者的需求和愿望。
2. 功能训练原则:通过训练和康复活动,促进患者功能的恢复。
3. 全面关怀原则:提供生理、心理、社会和精神的全面护理。
4. 连续性原则:确保康复护理在患者整个康复过程中的连续性和一致性。
5. 个性化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和实施个性化的康复护理计划。
6. 社会参与原则:鼓励患者参与社会活动,促进其社会功能的恢复。
四、康复护理的发展历程1. 起源:20世纪初,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康复护理作为其分支逐渐形成。
2. 发展:20世纪中叶,康复护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得到快速发展,主要服务于战争伤员。
3. 成熟: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康复护理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形成了独立的专业体系。
《康复护理学》复习资料1.康复治疗: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病、伤、残者身心健康与功能恢复的重要手段,也是病、伤、残综合治疗的一个组成部分,常用药物治疗、手术疗法等临床治疗综合进行2.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治疗,文体疗法,康复工程、康复护理、中国传统治疗、职前训练、社会服务。
3.康复医学在整个医学体系中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与保健、预防、临床共同组成全面医学4.康复心理学:针对康复患者和慢性躯体疾病患者研究和应用心理学知识和技能,帮助其最大程度的获得健康、福利,机遇,功能和能力,社会角色参与的科学。
5.心理治疗师必须具备如下条件:①系统掌握心理学知识,受过心理治疗专门训练②工作态度热情,善于理解同情患者③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善于分析问题④要有健康的心理和态度保持中立的立场⑤要有严格的保密观念6.心理治疗的方式有个别心理治疗,集体心理治疗和家庭心理治疗7.心理治疗的作用机制:安慰和支持作用,疏导作用,自我反省作用,重建行为作用,暗示作用。
8.心理治疗的原则:尊重原则,保密原则,程序原则,针对性原则,综合原则,灵活原则。
9.注意事项: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熟练掌握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技能,建立适于治疗的条件和环境10.躯体疾病患者的心理特征:负性情绪反应,自尊心过强,情绪不稳定,依赖性增强,疑心加重、适应性降低,孤独感增强。
11.残疾心理变化过程及心理治疗方法:①震惊阶段:即刻反应,属于心理休克期,持续几小时或几天,②心理治疗:情绪疏导,安慰和鼓励。
③.否定阶段:此阶段的心理治疗主要是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采取适当的方式。
逐步的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及可能产生后果,树立理性纪念。
④抑郁或焦虑反应阶段,此阶段心理治疗的重要阶段,可采取支持疗法。
帮助患者树立信心,用理性的信念去看待所面临的问题。
⑤对抗独立反应阶段,患者认识到自身的残疾后,有时会出现心理和行为倒退,不相信自己能够独立。
此阶段的心理治疗主要是与各种康复活动训练相结合。
康复初级知识点总结归纳康复是指协助患者恢复或改善生理、心理、社会功能的过程,是一种综合性的治疗手段。
康复包括物理康复、职业康复、心理康复等多种形式,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和丰富的理论基础。
在康复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以便为患者提供有效的康复服务。
本文将就康复的一些初级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并介绍相关的康复理论和实践技能。
一、康复的概念和原理康复的概念是指协助患者在疾病、伤害或残疾的影响下恢复或改善生理、心理、社会功能的过程。
其原理是通过一系列的康复措施,促使患者充分利用自身的潜能,恢复或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康复的目标包括恢复受损功能、减轻疼痛、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工作能力等。
康复的原则是全面性、综合性、系统性和阶段性的,即通过多种手段综合干预,使患者在不同阶段都能获得有效的康复效果。
二、康复的分类和形式康复按疾病、伤害或残疾的不同,可分为物理康复、职业康复、心理康复等多种形式。
1. 物理康复物理康复是通过运动训练、物理疗法、辅助器具等手段,促进身体功能的恢复和改善。
常见的物理康复技术包括运动疗法、热疗、冷疗、电疗、按摩等。
2. 职业康复职业康复是指通过职业训练、就业指导、职业咨询等手段,帮助患者恢复工作能力,重新融入社会。
职业康复需要结合患者的职业技能、兴趣爱好和社会需求,为患者提供适合的职业培训和就业机会。
3. 心理康复心理康复是指通过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支持等手段,帮助患者解决心理问题,恢复心理功能。
心理康复可应用于各种疾病、伤害或残疾的康复过程中,对患者的康复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
三、康复的评估和计划康复评估是指通过系统的评估工具和方法,对患者的功能状况、康复需求和康复潜能进行客观、全面、科学的评估。
常见的评估工具包括生活功能评定(ADL)、功能独立性测定(FIM)、康复效果指标(RBI)等。
康复计划是按照康复评估结果,在医生、护士、物理治疗师、职业治疗师、心理治疗师等专业人员的指导下,为患者制定的康复治疗计划。
康复护理常规【概述】康复护理是护理学的一部分,是针对损伤、慢性病和残疾的患者在其生理功能、心理功能、家庭与社会生活、经济状况、职业等方面发生功能障碍或改变时,能够及时满足他们的需求,提供有效的专业知识服务,积极预防并发症,恢复自我照顾能力,并能维持其理想的健康状态。
【一般护理】1、入院宣教。
2、保持病室整洁、安静、安全、舒适。
3、按医嘱分级护理。
4、按医嘱给予饮食护理。
5、生活规律,保证足够的睡眠。
6、指导患者正确服药,观察药物疗效及副作用。
7、做好基础护理,协助患者生活护理。
8、按时翻身、拍背,预防压疮及肺部感染。
【专科护理】1、评估患者的残疾状况(智力、心理、运动、脏器功能等)和ADL(日常生活能力),制定相应的康复护理计划。
2、鼓励患者进行自我护理,加强主动训练。
3、注意保持良好的体位摆故。
4、加强二便护理。
5、熟悉各类康复治疗及程序,配合康复医师、治疗师做好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的协调工作。
【健康指导】1、根据康复治疗和疾病类别、特点,制定适合患者的饮食计划。
2、加强心理护理,帮助患者克服各种心理障碍,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促进功能恢复。
3、重视患者个人卫生,预防并发症(压疮、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等)发生。
4、做好健康宣教,指导患者掌握自我护理及功能训练的方法,指导家属督促患者实施康复计划,巩固治疗效果。
脊髓损伤护理常规【概述】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是指由于外界直接或间接因素导致脊髓损伤,在损害的相应节段出现各种运动,感觉和括约肌功能障碍,肌张力异常及病理反射等的相应改变。
脊髓损伤的程度和临床表现取决于原发性损伤的部位和性质。
【一般护理】1、卧硬板床休息,保持脊柱平直位。
2、根据Braden评分和跌倒评分结果,床旁悬挂预防压疮及跌倒警示牌。
3、为脊髓损伤患者翻身时,应在固定好颈、胸、腰、双下肢情况下进行同步协调翻身。
4、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保持床单元整洁,预防压疮发生。
康复护理学知识归纳总结康复护理学是指通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对病患进行康复护理,促进其身体功能和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维持和提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康复护理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一、康复护理的定义和目标康复护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旨在通过医学、护理、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综合运用,为有各种疾病、残疾或手术后需要恢复的病患提供专业的护理服务。
其主要目标是促进病患的身体功能、精神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恢复与提高,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生活。
二、康复护理的基本原则康复护理的实施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包括:1. 全面性原则:康复护理应该以病患为中心,从整体上考虑他们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需求。
2. 个体化原则:根据每个病患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制定相应的康复护理方案,实施个性化的护理服务。
3. 多学科合作原则:康复护理需要医生、护士、康复师、心理学家等多个专业的合作,以提供全方位的护理服务。
4. 连续性原则:康复护理应该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从早期介入开始,贯穿于病患的整个治疗过程。
三、常见的康复护理技术与方法康复护理学涉及到多种技术和方法,下面列举一些常见的康复护理技术与方法:1. 运动疗法:通过运动训练和锻炼,帮助病患增强肌肉力量、提高关节活动度,促进康复。
2. 作业疗法:通过指导病患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帮助他们恢复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3. 物理疗法:如理疗、按摩等,通过物理手段促进病患的康复,缓解疼痛和肌肉紧张。
4. 言语疗法:主要针对言语障碍的病患,通过训练和辅助工具,帮助他们恢复语言能力。
5. 心理疗法:帮助病患应对情绪问题和心理困扰,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心理状态。
6. 社交技能训练:针对社交障碍的病患,通过模拟社交场景和辅助训练,帮助他们改善社交能力。
四、康复护理的常见病症和适应症康复护理适用于多种疾病、残疾和手术后的康复,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情况:1. 中风后康复:对中风患者,康复护理可以帮助他们恢复运动功能、语言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
护士康复知识点总结归纳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康复护理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康复护理是一种全方位的护理模式,旨在帮助病患康复,减轻病痛,提高生活质量。
作为护理工作者,掌握康复知识点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护士康复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
一、康复护理的概念康复护理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护理干预措施,为患者提供全面的康复护理服务,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和环境等多个方面。
其目标是帮助患者最大程度地恢复健康和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尽可能实现自理能力。
二、康复护理的原则1. 个性化原则:针对患者的病情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满足患者的具体需求。
2. 综合性原则: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技能,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护理干预。
3. 连续性原则:康复护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关注和干预,确保护理效果。
4. 客观性原则:护理记录要客观准确,数据收集要充分,以便及时调整护理计划。
三、康复护理的内容1. 生理护理:包括疼痛管理、营养支持、体位转换、皮肤护理等,旨在维持患者的生理功能和舒适度。
2. 心理护理:包括情绪支持、心理疏导、社交活动等,旨在帮助患者调整心态,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
3. 康复训练:包括物理治疗、职业治疗、言语康复等,旨在促进患者的肌肉功能恢复和功能训练。
4. 社会护理:包括康复机构安排、社会资源整合,帮助患者重新融入社会,重建社会关系。
四、康复护理的工具和技能1. 评估工具:包括生活能力评估、压疮风险评估、认知功能评估等,用于评估患者的康复需求。
2. 护理技能:包括安全转移技能、康复训练技能、心理护理技能等,提供全面的护理服务。
3. 沟通技能:与患者、家属和其他医疗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良好的护理关系。
4. 康复设备:包括平衡训练器材、康复器械等,用于康复训练和功能锻炼。
五、常见病症的康复护理1. 中风康复护理:包括卧床护理、神经功能训练、语言康复训练等,旨在帮助中风患者恢复功能。
2. 骨折康复护理:包括康复护理咨询、康复锻炼、外伤护理等,促进骨折愈合和功能重建。
康复护理常规【概述】康复护理是护理学的一部分,是针对损伤、慢性病和残疾的患者在其生理功能、心理功能、家庭与社会生活、经济状况、职业等方面发生功能障碍或改变时,能够及时满足他们的需求,提供有效的专业知识服务,积极预防并发症,恢复自我照顾能力,并能维持其理想的健康状态。
【一般护理】1、入院宣教。
2、保持病室整洁、安静、安全、舒适。
3、按医嘱分级护理。
4、按医嘱给予饮食护理。
5、生活规律,保证足够的睡眠。
6、指导患者正确服药,观察药物疗效及副作用。
7、做好基础护理,协助患者生活护理。
8、按时翻身、拍背,预防压疮及肺部感染。
【专科护理】1、评估患者的残疾状况(智力、心理、运动、脏器功能等)和ADL(日常生活能力),制定相应的康复护理计划。
2、鼓励患者进行自我护理,加强主动训练。
3、注意保持良好的体位摆故。
4、加强二便护理。
5、熟悉各类康复治疗及程序,配合康复医师、治疗师做好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的协调工作。
【健康指导】1、根据康复治疗和疾病类别、特点,制定适合患者的饮食计划。
2、加强心理护理,帮助患者克服各种心理障碍,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促进功能恢复。
3、重视患者个人卫生,预防并发症(压疮、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等)发生。
4、做好健康宣教,指导患者掌握自我护理及功能训练的方法,指导家属督促患者实施康复计划,巩固治疗效果。
脊髓损伤护理常规【概述】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是指由于外界直接或间接因素导致脊髓损伤,在损害的相应节段出现各种运动,感觉和括约肌功能障碍,肌张力异常及病理反射等的相应改变。
脊髓损伤的程度和临床表现取决于原发性损伤的部位和性质。
【一般护理】1、卧硬板床休息,保持脊柱平直位。
2、根据Braden评分和跌倒评分结果,床旁悬挂预防压疮及跌倒警示牌。
3、为脊髓损伤患者翻身时,应在固定好颈、胸、腰、双下肢情况下进行同步协调翻身。
4、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保持床单元整洁,预防压疮发生。
5、预防并发症发生,注意观察呼吸及排便情况,鼓励患者进行主动或被动运动,循序渐进地进行上下肢、翻身、坐起、轮椅、站立、行走训练。
6、指导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多纤维素饮食,适量饮水。
7、预防泌尿系统感染,保持大便通畅。
【专科护理】1、饮水计划:和病员一起制订合适的饮水计划,并指导和监督病员执行。
2、清洁间歇导尿:评估患者残余尿量,制订导尿频次,实施导尿计划,记录残余尿量。
3、膀胱、直肠功能训练,每日1-2次。
【健康指导】1、指导患者按计划饮水,每日饮水总量1650-1800ml。
2、多进食粗纤维食物,如香蕉、芹菜、韭菜等,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及饮品,如:浓茶、咖啡等。
3、每日1-2次自我检查皮肤情况。
4、指导病员正确选用轮椅,教会病员轮椅维护相关知识。
5、每日作呼吸训练2-3次,预防呼吸道感染。
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概念】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是指各种原因导致自主神经受损,使膀胱排尿功能絮乱或者丧失,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可分为无抑制性膀胱、反射性膀胱、自主性膀胱、感觉麻痹性膀胱、运动麻痹性膀胱等。
【一般护理】1. 保持会阴部清洁。
2. 保留导尿期间按保留导尿护理常规。
3. 每1-2周行尿常规检查一次,注意有无尿量感染。
4. 保护患者的隐私。
【专科护理】1. 和患者共同制定饮水计划。
2. 合理安排间歇导尿时间,避免影响日常生活及日间其它康复治疗,避免影响夜间睡眠。
3. 准确记录残余尿量,根据残余尿量安排导尿次数。
4. 膀胱功能训练每日1-2次。
5. 指导并教会患者或照顾者行自家清洁导尿。
【健康指导】1. 膀胱功能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鼓励患者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
2. 保留导尿期间适当多饮水,达到自行冲洗膀胱的目的。
3. 定时开放尿管,每次排尿时有意识的做正常排尿的动作,同事叩击耻骨上区。
4. 行间歇导尿期间,严格按要求饮水(饮水计划),应保持每次膀胱残余尿量不超过500ml。
5. 导尿前先自排小便。
神经源性大肠功能障碍【概念】神经源性大肠功能障碍是指与排便相关的神经损伤后,由于排便中枢于高级中枢的联系中断。
缺乏胃结肠反射,肠蠕动减慢,肠内容物水分吸收过多,最后导致排便障碍,神经源性大肠功能障碍分为反射性大肠和迟缓性大肠。
【一般护理】1. 保持床单整洁,保持会阴部清洁,预防压疮发生。
2. 营造一个适合排便的环境。
3. 肠鸣音回复后,不论损伤平面如何,都应鼓励患者行排便训练。
4. 尽量少用药物,可使用大便软化剂,用量个体化。
【专科护理】1. 行直肠功能训练:腹式呼吸、腹式按摩、穴位刺激、肛周刺激、肛门内外括约肌刺激等,坚硬的大便应该用手抠出。
2. 使用栓剂(如开塞露)时应越过括约肌,贴近肠壁上,注意勿损伤肠壁。
3. 每日1-2次模拟排便。
4. 如果患者能坐直到90°,应让患者坐在便池或坐便椅上,让重力协助排便。
【健康指导】1. 指导患者进食高纤维、高容积和高营养的食物。
2. 尽量沿用伤前的排便习惯,根据出院后的情况适当调整排便训练时间。
3. 避免长时间使用缓泻剂。
4. 鼓励并愿积极参与排便训练,并坚持长期训练。
四肢骨折护理常规【概念】四肢骨折是由于暴力、创伤和骨骼疾病所造成的上下肢骨折。
常见的有肱骨干骨折、肱骨裸上骨折、尺桡骨干双骨折、Colles骨折、股骨颈骨折、股骨干骨折和胫腓骨骨折。
【一般护理】1. 卧床休息,保护骨折部位,避免在损伤。
2. 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多纤维素的食物,多饮水。
3. 安医嘱采取止痛措施。
【专科护理】1. 观察肢断血液循环及活动情况,注意有无神经、血管损伤及肢体肿胀。
2. 做好石膏固定的观察和护理。
3. 做好骨牵引的护理。
4. 鼓励患者对换肢近端与换肢远端未被固定的关节进行功能训练。
根据患者的能力逐渐从被动运动、助力运动、主动运动到抗阻力运动。
【健康指导】1. 保持环境的安全性,预防跌倒等再次损伤。
2. 长期坚持功能锻炼。
3. 讲解夹板、石膏、外固定支架的应用注意事项,指导患者使用轮椅,步行辅助物,提高患者自我照顾能力。
4. 定期复查。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护理常规【概念】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指用人工髋关节代替和置换病、伤的髋关节,是僵硬、强直或畸形的髋关节恢复无痛、有运动功能的一种手术方法。
其适应症包括:股骨头坏死、髋关节骨关节炎、类风湿和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发育不良或脱位的晚期病变、髋关节创伤、股骨头、颈部及股骨近端的骨肿瘤截除术后、髋关节感染临床治愈而遗留关节功能障碍者、对病变髋关节的其他手术失败者等等。
【一般护理】1. 鼓励患者增强康复信心,兵接扫康复训练的目的,使其能主观主动地参与到康复训练中来,避免急于求成和过于谨慎。
2. 体位指导:可平卧或半卧位,患侧髋关节屈曲<90°,患肢外展30°并保持中立,两腿间放置外展支架或厚枕,必要时准备合适的防旋鞋。
3. 预防压疮的发生:可利用健肢活动带动患肢,每小时抬高臀部离床,停顿5-10s后放下。
4. 训练床上排便:注意放置便盆时,臀部抬起足够高度并避免患者的外旋及内收动作。
应用女士尿壶因避免过多食用便盆,增加髋部运动。
【专科护理】1. 指导下肢及训练方法:等长收缩训练:踝关节背屈,绷紧腿部肌肉10s 后放松,在绷紧,放松,每日2-3次,每次20分钟。
等张收缩训练:作肢腿抬高、小范围的屈膝屈髋活动,小退下垂床边的踢腿练习。
支腿抬高时要求足跟离床20cm,空中停顿5-10s后放松。
2. 关节活动训练:指导其健肢、换肢旳足趾及踝关节充分活动,患肢屈膝屈髋时,髋关节屈曲度<90°,并避免内收、内旋。
3. 指导正确用拐杖上下楼练习:上楼时,患者健腿先上,患腿后上,拐杖随后或同时。
下楼时拐杖先下,患腿随后,健腿最后。
4. 密切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如股骨骨折、髋臼骨折或磨穿、神经血管损伤、假体脱位、血栓、感染、异位骨化、假体断裂、假体松动等。
【健康指导】1. 拐杖使用至无疼痛及跛行时方可放弃,最好终生使用单手杖,以减少术侧髋关节的磨损。
2. 预防和控制感染。
3. 术后6-8周内避免性生活,性生活时要防止术侧下肢极度外展,并避免受压。
4. 避免重体力活动及需要髋关节大范围剧烈活动的运动项目,以减少术后关节脱位、骨折、假体松动等问题。
5. 避免髋关节放置在易脱位的姿势。
6. 避免在不平整或光滑路面行走,以防跌倒。
7. 保持换肢经常处于外展中立位,术后6-8周内屈髋不要超过90°。
8. 出现数测髋关节任何异常情况,均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护理常规【概念】全膝关节置换是指用人工膝关节代替和置换病、伤的膝关节,使僵硬、强直或畸形的膝关节恢复无痛、有运动功能的一种手术方法。
其主要适应症包括:退变性膝关节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的膝关节病变晚期、创伤性膝关节炎、大面积膝关节骨软骨坏死、感染性关节炎后遗的关节破坏、涉及膝关节方面的肿瘤等。
【一般护理】1. 鼓励患者增强康复信心,并介绍康复训练的目的,使其能主观主动点参与到康复训练中来,避免急于求成和过于谨慎。
2. 体位指导:抬高患肢、鼓励肢体活动,休息时肢体保持在伸直位,以防屈曲挛缩。
3. 深呼吸锻炼,预防肺部感染。
4. 保持负压引流通畅并记录。
5. 密切观察有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发生。
【专科护理】1. CPM机训练:持续被动运动时早期膝功能锻炼的主要手段,一般在术后第二天开始,初次活动范围为0-45°,每天2次,每次1小时,每天增加活动范围5-10°。
2. 被动锻炼同时要加强主动锻炼: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练习,仰卧位,做大腿肌肉屏紧放松运动,直腿抬高运动,每日2-3次,每次3组,魅族运动10次。
术后3天,患肢无明显肿胀是可取坐位,在床边做小腿运动。
3. 术后5天,可下床战力,扶助行器行走,患肢不负重。
【健康指导】1. 小腿部垫枕,膝关节悬空,使膝关节保持伸直位,防止膝关节屈曲挛缩。
2. 术后6-12周,膝关节活动度0-125°,可行自行车、踏车、散步、游泳练习,术侧下肢逐步负重。
3. 术后24周。
换肢无肿胀,平稳良好后,可缓慢跑步,可参加适度体育活动。
4. 术后2、6、12个月,及以后每年一次拍摄X线片复查膝关节。
截肢术后康复护理常规【概念】截肢是指肢体全部或部分切除,其通过关节者称为关节离断。
截肢的目的是将已失去生存能力、危害生命安全或没有生理功能的肢体截除,以挽救患者的生命,并且通过残肢训练及安装假肢,以代偿失去肢体的部分功能,使患者早日回归社会。
【一般护理】1. 心理护理:与患者及家属建立互相信任、互相支持的关系,有利于咨询、讨论和治疗。
2. 保持合理的残肢体位:膝上截肢,髋关节应伸直且不能外展;膝下截肢,膝关节应伸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