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回指的心理空间理论解释
- 格式:pdf
- 大小:300.91 KB
- 文档页数:4
中英文化空间心理距离与跨文化交际(一)中英文化空间心理距离与跨文化交际(一)摘要]与言语交际一样,非语言交际在人们的交际中同样起着巨大的作用。
由于地域的不同,中英人的归属、个人观不同,使得两种语言对于非语言交际行为会产生交际之间的误解。
因而分析文化心理距离、研究其与文化习俗的关系,使得我们能进一步了解非语言交际行中文化距离行为以消除交际中的障碍。
关键词]非言语交际文化心理距离文化习俗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中由于国家历史发展、文化背景、民族心理特点不同,人们的空间领属观念因此而不同,其影响往往就产生了文化的差异。
本文试图从心理空间距离着手,解析其与文化习俗的关系,进一步分析东西方心理空间文化行为以说明心理空间文化在跨文化非言语交际中的重要作用。
一、文化心理距离人的文化心理及行为是一种行为有机体的表现形式。
当个体的文化心理行为成为社会中普遍观念和行为模式时,它才能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表现为寒暄方式、待人接物中的心理距离、身体接触距离、领属观念以及与时空有关的态度、观念及感受。
二、文化心理距离与人的关系由于文化心理因素的不同,东西方人们表现出的亲和关系在文化上就有差异。
以下为其所反映的几个方面。
1.个体观与集体观。
英美人一般重个体,中国人重集体,这就形成了中西文化交际上的差异。
“美国人把自我看作是与其他人、与整个世界分离的独立整体”(萨姆瓦,1988:98跨文化传通)。
英美人重视个体价值,认为人类是构成社会秩序中的独立成员。
他们讲究个体主义,保持自我主体地位。
他们常常把自己与其他人分开,包括家人。
但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国人尊重的是“儒家的道”,儒家思想的精髓是“家制”思想。
于是形成了横向大家族结构。
中国从古到今“同族”思想相当强烈。
儒家的群体原则与其它主张观念相结合,取得了主导地位的传统价值观,使中国文化观形成了重群体,轻个体的特征。
中国人把自己和“自家人”视为一体。
这表示了中国人的亲切及亲和。
说明中国人重视群体关系,群体距离近。
第一部分:心理空间理论一、概述“心理空间”是认知语言学家Gilles Fauconnier在他的第一部专著——《心理空间》(mental spaces)(Fauconnier,1985)中提出来的。
这部著作也是心理空间理论产生的标志。
心理空间理论是关于语篇生成和阐释的认知语言学理论, 它旨在用虚拟的心理空间来解释词际、句际语义关系。
根据Fauconnier(1985),理空间是指人们进行交谈和思考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的目的而构建的概念集合(conceptual package) , 它不是语言形式本身或语义结构本身的一部分, 而是语言结构中相关信息的“临时性容器”, 是语言使用者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分派和处理信息的虚拟概念框架。
心理空间理论的一个主要观点是:语篇的加工与处理过程是一个包含若干相互关联的心理空间构建网络的过程。
在该过程中, 语言使用者利用多种空间构造语(space builder)构建出与现实空间(reality space)相对的一系列心理空间, 如时间、信念、愿望、可能性、虚拟、空间位置等。
空间内有各自的语义结构元素, 相同的语义结构元素之间可以通过跨空间映射(包括投射映射、语用函数映射或图式映射)建立对应关系。
跨空间映射的基本原则是身份认同原则(ID: Identificat ion Principle), 又称可及性原则(Access Principle)。
二、理论术语及实例分析2.1 空间构造语(space—builders)根据心理空间理论,我们在思考和交谈时也在建构心理空间,而心理空间是通过空间构造语(space—builders)构建起来的。
空间构造语是这样的语言单位:它要么有助于构建新的心理空间,要么有助于在先前已经建构好的心理空间之间来回更换注意视点。
空间构造词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介词短语如:in 1966, at the shop, from their point of view。
不同语境下语言的心理空间建构差异研究摘要::心理空间理论认为,心理空间的建立受到语言语境和情景语境的制约。
而每一语言表达的意义,则同时取决于它的语言语境和情景语境。
本文拟在英汉两种语境下,探讨语言的心理空间建构差异。
进而指出:差异的存在为不同民族进行有效地沟通交流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但同时也形成了文化多元、语言各具特色的状态。
关键词:心理空间语境建构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心理空间理论同莱考夫的认知语义学、兰盖克的认知语法一样,都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产生标志是福柯尼耶于1985年出版的专著《心理空间》。
“心理空间是人们在进行思考、交谈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之目的而构建的小概念包(conceptual packet)。
”(陈家旭,2007:28)心理空间建构和连接的基本思想是:当我们思维和交谈时,不断建立心理空间;而心理空间的建立受到语法、语境和文化压力的制约。
随着话语的展开,不同的心理空间相互连接,创造出一个心理空间网络。
认知语言学家寇尔森(coulson)和兰盖克(langacker)都认为背景在概念整合和心理空间建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寇尔森(coulson,2005:1517)指出,背景区包括话语事件、话语事件参与者,时间、空间维度;背景区是表征空间输入、所指空间输入的动因,是一系列重要语境假设认知话语表征的起因。
可以把背景区看作是整合网络中的心智空间模型,通过符号或手势形成的心智模型,使概念者得以在心智空间中去结构背景知识及建立空间映射。
寇尔森还强调了语境对于心智空间模型构建的重要性。
语境对于心智空间模型构建而言,同样十分重要。
语境对于发话者和受话者的透明程度是不同的。
要充分考虑背景认知中的语境信息角色作用,出现在意义结构中的空间结构需要编码意义的背景和语境信息的整合。
语境理论发展主要体现在对语言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语言自身系统,更多的是把语言使用作为更广义的社会过程的一部分来研究,而这一社会过程存在于情景之中,即每一语言表达意义的同时取决于它的语言语境和情景语境。
浅议英汉语社会关系空间隐喻化认知分析论文关键词:英汉语社会关系空间隐喻认知论文摘要:空间隐喻对人类的概念形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文章从认知的角度,通过大量的语料,主要从权势关系、亲疏关系两个方面来探讨英汉语中社会关系的空间化隐喻现象。
我们发现,空间隐喻其实直接来源于人们的身体体验和共同的物质经验。
人们将自己亲身体验的表示空间的意象图式投射到表示社会关系的抽象事物中去,进行抽象化认知,从而达到认识事物的目的。
一、引言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其实还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
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是新的语言产生的根源。
它与人类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发展密切相关。
莱考夫和约翰逊(1980)认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是无处不在,隐喻不但存在于语言之中,而且存在于思想和行动之中。
我们赖于进行思考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在本质上也是隐喻的。
从不同角度对隐喻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莱考夫和约翰逊(1980)根据始源域的不同,将概念隐喻分为三大类:空间隐喻、实体隐喻和结构隐喻。
根据莱考夫和约翰逊(Lakoff & Johnson,1980:14)的观点,空间隐喻来源于直接的身体体验,因为人类在最初认识世界的时候,可能是从自身在空间环境中的位置和运动开始的。
在空间隐喻化认知的工作机制中,意向图式(image schema)起着关键的作用。
意象图式是人类在对事物间基本关系的认知基础上构建的认知结构,是人类的经验和对事物的理解中形成的联系抽象关系和具体意象的组织结构,是人类理解和认知更复杂概念的另一种基本结构。
人们将自己亲自体验的上下、内外、前后等表示空间的意象图式投射到表示数量、状态、范围等抽象事物中去,进行空间隐喻化的认知,从而达到认识事物的目的,因此空间隐喻化认知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主要的隐喻认知方式(Lakoff&Johnson,1980:14)。
空间隐喻充分体现了人类认知世界的规律。
人们能用视觉、听觉等感官直接感知空间的上下、高低、大小、远近及内外,而时间、范围、状态、数量、社会地位等抽象概念是看不到、摸不着的,所以人类就用空间概念描述这些抽象概念。
心理空间的历史渊源和概念解析心理空间是一个概念,它是指一个人体验、想象、思考或感知的统一整体,或者说是一个人的心理发展过程的集中体现。
它被描述为一种具有不同层次的空间,可以用来描述社会、情感、文化和思维方面的维度。
心理空间可以理解为一种肉体上的空间体验,它可以超越物质空间,因为它包括我们把自己看做一种意识状态。
心理空间的最早提出来源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哲学家爱德华艾尔斯和神经学家费利克斯埃里克森首次提出了学习心理空间和行为空间的概念,它们是表征了心理空间的维度。
其后,心理空间的研究为结构概念的辩证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也为人们更全面地理解心理空间概念提供了一种方法。
随着近年来心理空间的研究的发展,得出的结论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方式,这就是心理空间的发展是一种复杂的过程,发生在人物、任务与其他环境因素之间。
心理空间可以被概括为一种参与者,任务,和环境之间以及个体与环境因素彼此间的关系。
关于心理空间的研究和理解尚待更深入地探究,一些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学者更强调以经验为基础的心理空间研究,即,以个体体验为核心的心理空间发展,而不是抽象的叙事。
此外,有关心理空间的探究也开展了一些抽象的方法研究,比如构思心理空间,对对象的心理空间有更深入的了解。
最后,心理空间被广泛用于实践、教育、咨询、治疗等领域,以更有效地探索和理解人类社会环境和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在原理。
另一方面,心理空间的发展还可以为人类行为的深入理解提供一种更加实证的过程性方法。
因此,心理空间的概念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研究方法,可以用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的社会成长过程。
总之,心理空间是一个概念,它涉及一个人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统一整体,在行为科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学科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心理空间的发展也使得人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人类心理发展过程,为我们解答关于心理空间和社会发展的许多问题提供了一种有力的途径。
- 210 -校园英语 /英汉语篇中照应衔接手段对比银川能源学院外国语学院/闵翠【摘要】语篇中通常使用衔接手段来达到语篇的连贯。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结构的不同,形合英语和意合汉语的差异影响了各自语篇的衔接手段。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英汉语篇中的照应衔接手段,以说明两者之间的异同,更好地在翻译实践实现双语之间的转换。
【关键词】衔接 形合 意合 照应衔接手段 异同语篇是“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
(胡壮麟1994)衔接是语篇的重要标志,借助于各种衔接手段,语篇才能成为一个语义完整的聚合体,照应是体现这一手段的主要方式,总体分为人称照应,指示照应和比较照应。
(朱永生,郑立信,苗兴伟 2001)一、人称照应人称照应主要体现在人称代词上的照应。
中英有各自的人称照应,二者在形式上虽无法一一对应,但在功能上却没有太大的差异,即便存在差异,也是很明显的。
1.英汉人称代词的对比。
(1)相同点。
英汉中都存在第一人称的复数形式,并且都包括两种:一种只包括说话人,排除了听话人,另一种说话人和听话人都包括在内。
汉语中的“我们”和“咱们”之间大体上就存在这种差别。
用王力先生的话说,咱们= 我+你 (或再和别人),我们= 我+他或他们(但没有你在内)。
(王力 1985)在英语中,这样的差别则间接地体现在“let us ”和“let ’s ”这两种形式上。
其中,“let us ”听话人可能包括在内,也可能排除在外,而“let ’s ”一般只包括听话人在内。
英汉中,第二人称指的是听话人,表示说话人已经将听话人选为交流对象。
如:You ,come here!b.你,过来!英汉中都以第三人称来指示说话人和听话人以外的人。
如:He won the game.b.他赢了那个游戏。
(2)不同点。
英语存在人称代词的性、数、格的变化,并且很明显的体现在形态变化上,而在汉语中,人称代词的性、数、格并没有明显的体现。
心理空间的历史渊源和概念解析心理空间是一种概念,它涉及到一个人在与别人和环境进行交往时会有什么样的情绪和反应。
心理空间被认为是一种象征性的表达,它不仅仅是个体的心理表达,还可以也被视为一种特定的情感状态,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情绪和思想,甚至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和态度。
最早关于心理空间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那时,美国研究学者威廉哈斯特斯(William H. Hastie)在他的著作《社会心理学》中提出了“心理空间(psychspace)”这个概念。
他把心理空间描述为“一种受社会关系影响的个体权力状态”。
他认为,在社会交往中,人们是会有不同程度的权力,这种权力可以对人们产生影响,也可以对社会中的关系有一定的影响。
随后,1960年,美国研究学者马尔比里(Malcolm Brady)开始研究心理空间的概念,提出了“心理空间”的概念,它不仅是一种心理过程,也是一种社会现象。
他认为,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会有一种本能的关系,即人们的行为会受到对方的影响,也会对对方产生影响。
随后,研究学者比尔克雷斯顿(Bill Clinton)提出了更加具体的心理空间概念。
他把心理空间看作是一种关系,这种关系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保持自我认知、自尊以及建立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角色的一种方式。
他认为,人们是可以操控心理空间的,也可以改变自己的做法,以适应不同的社会关系。
此外,研究学者乔治丹迪斯(George Dandis)提出了一种关于心理空间的新概念,他把心理空间定义为一种可以控制和影响一个人的心理态度和情绪的影响力。
也就是说,心理空间是一种被动的行为,它可以影响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交往的态度和反应。
总之,心理空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它不仅仅包括一个人在社会交往中的心理表达,还可以指的是一个人的精神境界,一种情绪之间的关系,以及一个人“与他人”的态度。
它不仅仅可以反映一个人的个性,还可以反映他的社会状态,他的心理状态,乃至其他各个方面,包括他的思想,行为,甚至文化等都可以通过心理空间来反映出来。
概念整合理论视阙下的英诗汉译心理映射研究论文导读:概念整合理论以心理空间理论为基础,并由该理论发展而来。
概念整合理论是关于意义构建的重要理论,在认知语言学研究中自成体系。
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整合理论为依据,通过分析罗伯特•佛罗斯特TheRoadNotTaken的汉译本,来探讨该理论是否在英诗汉译中具有生命力。
关键词:概念整合理论,认知语言学,英诗汉译,心里映射(一)问题的提出概念整合理论以心理空间理论为基础,并由该理论发展而来。
心理空间理论由Gilles Fauconnier(1985)提出,他从认知角度对该理论进行界定,之后心理空间理论获得广泛关注。
以心理空间理论为基础,Fauconnier(Fauconnier1997; Fauconnier & Turner 1994,1996,2002)又进一步提出并发展了概念整合理论。
概念整合理论是关于意义构建的重要理论,在认知语言学研究中自成体系。
诗是人类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 是文学中的瑰宝,它不仅为人们展示了语言的精深与魅力,而且是以最凝练的形式把现实与理想,时间与空间,情感与理智,情趣与感悟融为一体,英语诗歌也是如此。
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整合理论为依据,通过分析罗伯特•佛罗斯特The Road Not Taken的汉译本,来探讨该理论是否在英诗汉译中具有生命力。
(二)概念整合理论的基本概念概念整合理论又称概念合成理论。
论文格式。
该理论模型包括四个心理空间: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即普遍空间,一个合成空间④。
每个空间之间通过跨空间映射进行对应连接。
论文格式。
在概念整合中,类属空间包含两个输入空间共有的抽象结构,这些结构形成普遍结构;而合成空间除了包含类属空间中的普遍结构外还包括两个输入空间选择性投射的特定结构以及合成空间自身通过组合,完善,扩展而建立起的新创结构(emergent structure)④。
概念整合中的任何一个空间都能够随时得到调整,不仅输入空间可以影响合成空间,合成空间也可以影响并调整输入空间。
英语语篇中回指的认知分析【摘要】本文将篇章中的回指作为研究对象,以传统语言学对回指研究成果为基础,利用现代认知语言学的心理空间理论和观念参照点模型为研究框架,对英语语篇中的回指现象进行了分析,并用认知语言学的观点对此进行了解释。
【关键词】回指;语篇空间;心里空间;参照点回指的解释对英语语篇的理解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在语篇中话题的建立、保持和转换都主要通过回指关系来实现。
根据回指的语言表现来判断,它由两部分组成,即,回指词和它的照应词。
回指的定义为:一个词指代之前出现在同一文本或语篇中的词所表达的实体或意义,这种现象就叫做回指。
从这个角度看,回指几乎包含了所有语篇中参照、替代、省略的词汇衔接关系。
认知语言学中的回指:认知语言学关注语篇作者所构建的意识模型中回指词和照应词之间的语义关系。
在这种方法中有一些基本的语义概念,其中最重要的是“概念参照点”和“域”。
一、当前语篇空间当前语篇空间涵盖作者和读者一部分知识。
这部分知识是双方所共享的部分,而且立即可用于理解和交流。
图中白色方框中代表作者的知识,左斜线方框代表读者的知识,中间的点状方框代表当前语篇空间。
那么,如果当一个指代对象在当前语篇空间中被激活,就可以使用一个代词来指代,无需考虑这个代词在之前有没有照应词。
如:we all like miss wang because her lessons are always interesting. 这句话中we虽然是第一次提及,但是从语篇中可以推断we 指的是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在内的miss wang 的学生。
换句话说,前指词的存在仅仅是一个充分条件,而非必要条件。
这就能解释有些代词没有预设也可以直接使用。
二、心理空间心理空间是由fauconnier(1994)提出,是一种研究自然语言意义的方法。
这种理论认为,为了能够理解语言的组织结构,有必要研究在写作和阅读中建立的域和由成分、角色、策略和关系构成的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