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威海的来历
- 格式:ppt
- 大小:529.50 KB
- 文档页数:5
地名来历渊源话说威海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标记,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符号,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名字。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谈一谈“威海”的历史渊源。
“”倒峡千寻山泽通,岠嵎名胜海门东。
梨花历历秋容冷,环佩珊珊明月空。
淡冶白云疑出岫,依稀素练岂追风。
高山流水深人仰,不借胭脂一树枫”,写的正是威海的美景。
威海,是山东省地级市,位于山东半岛东端,北、东、南三面濒临黄海,北与辽东半岛相对,东与朝鲜半岛隔海相望,西与山东烟台接壤。
东西最大横距13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81公里,总面积5797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777平方公里。
海岸线长985.9公里。
辖环翠区、文登区、荣成市、乳山市。
威海是中国大陆距离日本、韩国最近的城市、中国近代第一支海军北洋海军的发源地、甲午海战的发生地,甲午战争后被列强侵占并回归祖国的“七子”之一。
威海是“三海一门”之一。
1984年,威海成为第一批中国沿海开放城市。
1996年被建设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
威海市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变化和季风进退都较明显。
与同纬度的内陆地区相比,具有雨水丰富、年温适中、气候温和的特点。
威海市位于山东省胶北断块隆起的东端,其南侧与胶莱坳陷的东部边缘接壤。
威海市的海岸线,东起牛鼻嘴(北纬37°25′12″,东经122°17′40″),西至双岛港(北纬37°25′42″,东经121°58′21″),长达95公里。
沿海有大小岛屿20个,岛岸线长29.2公里。
海岸线绵延曲折,岬湾交错,地形复杂,多为天然良港。
那么,“威海”的名字怎么来的呢?我们一起来聊聊。
威海原为滨海渔村,汉初时,威海叫“石落村”,是一个偏僻的小村,后来又称为“落柑村”,据后人推测,之所以改为这个名字可能是因为这里遍地布满了柑橘树的缘故,至于是否如此,无从考证。
到了元代,改为“清泉夼”。
改名原因无从知晓,但从字面看“清泉”是“清清的泉水”的意思,作为威海这样一个沿海而多薄山的地方来说可以想见水的重要;“夼”是洼地的意思,可能也有因卫城在北棉花山南佛顶山西古山环绕之下而得名,依这样理解这个名字是依地势而取的名字。
威海历史高考必备知识点威海是山东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位于山东半岛东南部。
今天,威海是一个美丽宜居的城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者。
然而,了解威海的历史背景对于高考历史科目的考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威海的几个历史知识点,帮助考生了解这座城市的发展过程。
一、鸦片战争与威海卫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也是现代中国与西方接触的开始。
威海卫在这场战争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1841年,英国侵略者占领了威海卫,成为英国人占据的重要据点之一。
1842年,经过《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割让威海卫予英国,成为英租地。
这一事件导致了威海卫的被侵占和中国领土失去。
二、威海世界巡航训练基地威海不仅有历史悠久的过去,还是当今国际航海训练中心之一。
威海世界巡航训练基地源于1985年,当时英国皇家海军带领多国海军舰船来到威海港进行围堵入侵行动。
此后,威海港成为了一座重要的舰队基地,各国军舰常驻其中。
在经过多年的发展后,威海世界巡航训练基地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巡航训练基地之一。
三、威海补习班历史历史上威海也曾经是一个重要的补习班发源地。
20世纪初,一所名为“威海补习班”的学校在威海卫设立。
这所教育机构迅速发展,并吸引了大量的优秀教师和学生。
威海补习班以其优质的教学质量和独特的教育理念在全国范围内声名鹊起。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该补习班在20世纪30年代停止运营,但其对当地教育事业的贡献和影响仍然深远。
四、威海的地理位置与发展威海作为一个位于山东半岛东南部的城市,其地理位置对于其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威海拥有得天独厚的港口资源,能够实现陆、海、空多种交通联运的条件,使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经济和对外开放的门户城市。
此外,威海还坐落于黄海之滨,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优美的海滩景观,成为了一个受欢迎的旅游胜地。
总结:本文简要介绍了威海的一些历史高考必备知识点。
从鸦片战争到威海补习班历史,再到威海的地理位置与发展,检视威海的历史背景对历史科目的考生至关重要。
威海行政区历史沿革1、夏商时期——夏朝无文字可考,殷商时地分九州,威海域属古青州。
2、周朝时期——初期,唐虞时为隅夷之区莱子国,周分封诸侯国齐国后,齐国统一疆土至渤海、黄海边,遂为齐国之属地。
3、秦朝时期——实行郡县制,境内为胶东郡陲县地。
4、汉朝及三国时期——西汉时属东莱郡不夜县(县治在今荣成境内);东汉初,省并不夜归昌阳县辖;三国时由曹魏统治,仍属昌阳县(县治在今文登宋东村)。
5、西晋至东魏时期——属莱国牟平县、东牟县(县治在今烟台福山区古现村);北齐时属文登县(县治在今文登县城)。
6、隋朝时期——境内属东莱郡文登县。
7、唐朝时期——唐初,属河道南登州,后改属莱州,再后复属登州(州治在今文登)。
麟德二年置牟平县,威海属之。
唐五代时期延续唐制。
8、宋朝时期——北宋时,境内属登州府;南宋属宁海州(治所在今牟平)。
9、金元时期——属宁海州。
10、明朝时期——属宁海州文登县。
1398年,设立威海卫,行政仍归属文登县。
11、清朝时期——乾隆年间,裁威海卫,卫城废。
初附新设之荣成县,继之划归文登县。
英人强租威海卫时,1898年,辟为自由贸易港。
1900年设威海卫行政长官公署,直属英国殖民部。
威海卫城内仍归文登县管辖。
12、民国时期——⑴1930年,中国政府收回威海卫,设立威海特别行政区,直属国民政府行政院。
⑵1938年,日军占领威海卫,建日伪政权。
⑶1940年至1945年,属中共胶东行政公署。
⑷1945年设威海卫市(地专级),属胶东行政公署。
⑸1948年改为县级市,属东海专区。
13、建国以后——⑴1950年、1951年先后改为威海县、威海市,属文登专区。
⑵1958年,属烟台专区。
⑶1983年,改为省辖县级市,由烟台市代管。
⑷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地级市,属山东省政府。
威海威海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背靠大陆,三面临海,西与烟台接邻,东与朝鲜半岛、日本国隔海相望,北与辽东半岛成犄角之势,并以“山光海色美、果香鱼肥虾”而闻名全国。
半岛之端的这块土地十分古老,远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
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明政府将文登县辛汪都三里东北近海处划出,设卫屯兵,名曰“威海卫”,寓“威震海上”之意,由此形成了今日威海市区的雏形,威海这个名字也就是这样而成。
1888年,清朝北洋海军成立,威海卫又成为北洋海滨海军的基地。
但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威海便进入了饱受侵略与欺凌的屈辱历史。
1895年,英国借口与俄国均衡势力,用武力胁迫清政府订立了《议租威海卫专约》,租期长达32年之久。
1930年,中国又将这块失去的土地收回,7年后日本又再次入侵,1945年收复。
1987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威海升级为地级市,辖荣成市、文登市、乳山市和环翠区。
全市总面积5436平方公里。
总人口243万。
1988年,国务院将威海刘公岛、成山头和烟台蓬莱、长岛确定为胶东半岛海滨国家风景名胜区。
威海市正处我国南北平分线上,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海洋、山林的调节作用,使这里具有典型的海洋性气候特征。
年平均气温12℃,平均降水量800多毫米,四季分明,气候宜人。
市区依山傍海,环境优美,大气质量、水质和噪声等环境质量指标达到了国家标准,是我们国家第一个“国家卫生城市”,也是“国家园林城市”,1998年,又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威海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兼备。
有着城市景观、海岛风光、海岸沙滩、民俗风情、地下温泉、文物史迹、名山古刹、奇石异川、公园、水库湖泊等十多种类型的旅游资源。
还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3处,文物保护单位51处,省级旅游度假区4处,游览景区(点)80多处。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刘公岛,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距市区码头二点一海里,乘游船只需要20分钟。
威海的历史典故威海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有许多典故与其相关。
1. 威海英烈故事:威海历史上有不少英勇抗战、保家卫国的英雄人物,比如郭凌霄、黄海英等。
他们的英勇事迹被广为传颂,成为威海的光荣历史典故。
2. 红海滩:红海滩是威海的一个著名景点,也是一个历史典故的来源。
红海滩是指威海市环海公路沿线的一片红色的海滩,这片海滩在抗日战争期间曾发生过一系列著名的战斗,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场。
红色的海滩代表着威海抗日英烈们的鲜血与牺牲,成为威海的象征。
3. 威海卫:威海卫是威海的古代城堡,也是威海古代城市的核心。
威海卫始建于明代,曾是明、清两朝的重要军事防御要塞。
威海卫的兴衰沉浮见证了威海市的历史变迁,成为威海历史文化的象征。
4. 威海水师:威海水师是中国近代海军的发祥地之一,这支水师的建设和发展对中国海军的崛起有着重要的影响。
20世纪初,威海水师曾经是与南洋水师齐名的中国两大水师,为保卫国家海疆立下了赫赫战功。
5. 威海路:威海市中心的一条主要街道,被称为威海的“黄金大街”。
威海路最早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曾经是威海的商业繁华地带。
如今,威海路仍是威海市的繁华地段,保存了许多历史建筑和风貌,反映了威海的历史变迁。
6. 石乡:威海市曾经是一个石材资源丰富的地区,因此被誉为“石乡”。
威海的一些地标建筑,如威海卫和威海水师等,都使用了当地产的石材。
石乡的典故也体现了威海的传统产业和石雕工艺。
7. 对台抗英:1841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舰队进攻中国大陆。
威海是其中一处被攻占的城市。
威海守军面对英军的进攻,在城市的抵抗战中表现出英勇无畏的精神。
此次对台抗英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抗英战斗,也展现了威海人民抵抗侵略的勇气和坚毅。
8. 威海口:位于威海市东部的威海口是一处著名的自然港口。
自古以来,威海口就是商船和渔船的停泊地。
在清朝年间,威海口设立了海防局,成为防备外来侵略的重要据点。
威海口因其地理位置和军事重要性而成为威海历史上的重要典故。
威海市隶属于山东省,地处山东半岛的最东端,属于半岛中的半岛——其北、东、南三面临(黄)海,东与朝鲜半岛隔海相望。
“威海”一名,源于明初设置的“威海卫”,意为“威震海疆”。
威海地处东北亚咽喉之地,是中国大陆距离日韩首都最近的城市,自古便是战略要地。
因此,明代在此设卫所(卫所制度,为明代特殊的军队编制,平时屯田,战时攻防),清代在此设北洋水师(中国近代第一支海军)。
威海卫是中日甲午海战(1894年)的主战场。
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英国于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强租威海卫(民国十九年,中国收回威海卫),即被列强掠夺的“七子”之一。
威海拥有约1000千米的海岸线,海域宽广,海产品(盛产海参、鲍鱼、对虾、海带、牡蛎等)丰富,被誉为“中国海鲜之都”、中国海洋食品名城。
此外,威海境内有刘公岛景区、荣成大天鹅自然保护区、大乳山滨海旅游度假区等风景名胜区。
自然地理威海市所处的大地形区为山东丘陵(与华北平原关系密切,但以行政区划分而言,其与山东全省同属于华东地区),多为起伏缓和(大部分地区海拔在200—300米之间)、谷宽坡缓(坡度多在25°以下)的波状丘陵,滨海及山前有少量的平原威海的山体主要由花岗(闪长)岩构成,地表多为风化残积物形成的棕壤(发育在温带落叶阔叶林下,剖面具有鲜棕色的淀积层,土层较厚,质地黏重,表层有机质含量高,自然肥力较高。
在中国分布区域为长江以北的四川、甘肃、陕西、山东、河南、辽宁等地),土层薄,但通透性好。
受地形(河床比降大)及季风(降水量大且集中于夏秋季)影响,威海市河流源短流急,暴涨暴落(径流量季节及年际变化大,枯水季多断流),但整体河流较畅通,地表排水良好。
三面环海的威海,海岸类型属于基岩(港湾)海岸,即具有岬角(突出)和海湾(凹入)的一种海岸(海岸类型有三:一是基岩组成的基岩海岸,二是泥沙物堆积而成、海岸线平直的平原海岸——淤泥质海岸和沙质海岸,三是由珊瑚礁或红树林组成的生物海岸。
威海历史六年级上册知识点一、威海历史概述威海,位于中国山东省东部,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
在威海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重要的事件和知名的人物。
通过学习威海的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个城市的发展变迁。
二、威海的起源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威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时期。
当时,威海是一个渔村,以渔业为主要经济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威海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海港城市。
三、威海的重要事件1. 英国租借威海卫事件19世纪末,由于中国政局的动荡和列强的侵略,中国政府被迫将威海卫租借给英国。
这一事件对威海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使威海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城市。
2. 威海卫保卫战1938年,中国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军试图攻占威海卫。
中国军队和威海市民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最终成功保卫了威海。
这场战斗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坚毅和勇气。
四、威海的知名人物1. 王昆仑王昆仑是威海的著名军事将领,他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指挥了威海卫的保卫工作。
他用智慧和勇气赢得了这场关键战斗,成为了威海及全国范围内的英雄。
2. 齐白石齐白石是中国著名的画家,也是威海的名人之一。
他的画作以独特的笔触和饱满的情感而闻名,为中国艺术界作出了重要贡献。
五、威海的传统文化威海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其中包括威海民俗、威海方言、威海饮食等。
这些文化传统代代相传,使威海拥有了独特的魅力。
六、威海的旅游景点威海作为一个历史名城,有许多著名的旅游景点值得游客探访。
比如威海卫景区、刘公岛、花石村等,这些景点展现了威海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
七、威海的未来发展如今,威海正面临着快速的城市发展。
政府已经提出了许多发展战略,包括推动经济转型、加强环境保护等,目标是建设威海成为一个现代化、宜居宜业的城市。
总结:通过学习威海的历史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这座城市的发展历程和文化传统。
威海的历史、名人和旅游景点都展示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未来,威海将继续努力实现现代化发展,为人们提供更美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