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西游记境界
- 格式:docx
- 大小:49.43 KB
- 文档页数:3
《西游记》佛教境界《西游记》所表现的虽然是道教全真道的教义,但全真道中却包含着儒、释、道三教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精髓。
而三教合一,最根本的焦点便在于“心性”二字。
儒家要“存心养性”,道家要“修心炼性”,佛家则是“明心见性”。
《性命双修万神圭旨. 大道说》云:故三教圣人以性命学开方便门,教人熏修以脱生死。
儒家之教,教人顺性命以还造化,其道公;禅宗之教,教人幻性命以超大觉,其义高;老氏之教,教人修性命而得长生,其旨切。
教虽三分,其道一也。
《西游记》第二回《悟彻菩提真妙理》中,菩提祖师: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
开明一字皈诚理,指引无生了性玄。
那么,《西游记》到底表现了禅宗的什么样的境界呢?禅宗讲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要人觉悟,首先在于“明心见性”。
孙悟空西游求法之时,来到祖师洞前,见:洞门紧闭,静悄悄杳无人迹。
忽回头,见崖头立一石碑,约有三丈余高,八尺余阔,上有一行十个大字,乃是“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
这个说法,就是佛教的“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而彼岸就在此心。
而“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十字,则又是中国文字的道家游戏。
“灵台”是脊柱上的一个穴位,正好对着心脏。
《性命双修万神圭旨.涵养本源救护命宝》云:儒曰“灵台”,道曰“灵关”,释曰“灵山”,三教同一法门,总不外此灵明一窍。
释教曰:“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论其所也;玄教曰:“大道根茎识者稀,常人日用孰能知。
为君指出神仙窟,一窍弯弯似月眉。
”论其形也。
同上《普照图》中,明明把心脏部位称做“灵台”、“灵关”、“灵山”、“方寸”等名称,且画一偃月,上挂三星。
而元代萧廷芝的《金丹大成集.天心图》画了一个“心”字,东边一点写“龙”字,西边一点写“虎”字,下边一弯钩写“偃月”,只有上边一点空白而无字。
有四句话云:钩横偃月,三点台星。
斗杓斡运,虎啸龙吟。
王重阳有两句诗云:“莫问龙儿与虎儿,心头一点是明师。
西游记真正实力排名前20位西游记真正实力排名前20位1 镇元子地仙之祖,道号镇元子,住在西牛贺洲的五庄观上,道术深厚精深。
他种的人参果,九千年成熟一次,闻一闻人参果,就能活三百六十岁;吃一颗,就能活四万七千年。
镇元大仙三绺美髯,貌似童颜,手无兵器,只有一只玉尘麈。
在与孙悟空打斗中,一只玉麈抵得住千钧之力的金箍棒,只两三个回合,他施展袖里乾坤的法术,把唐僧师徒连人带马装进袖子里,本领着实厉害。
但大仙心胸开阔,气度不凡,当孙悟空请来菩萨救活人参果树后,他不计前嫌,与孙悟空结拜为兄弟,并且慷慨举办人参果会,用人参果宴众仙和唐僧师徒,颇有大仙气度。
首先我们来看他弟子对他的评价。
他的弟子解释:“三清是家师的朋友,四帝是家师的故人,九曜是家师的晚辈,元辰是家师的下宾。
”镇元子只将“天地”二字侍奉香火,为此其弟子还说:“这两个字,上头的礼上还当;下边的还受不了我们的香火。
是家师诌佞出来的。
”镇元子是地仙之祖,所以敬天“礼上还当”,敬“天地”可能取其和谐。
可见三界之内值得他拜的人已经没有了,所以只能拜天地。
排他第一那是有道理的,何也?大家还记得西游记中唐僧师徒路过五庄观不?首先我们来看看猴子对镇元子的态度。
对镇元子可谓称得上“恭敬”二字了,平时猴子都是大大咧咧的,好像整个天下老子第一似的,除了在她师傅老人家(菩提)那这么恭敬过还有在谁那这么恭敬过?就是对着如来也是这般。
还有就是当时去偷人家人参果猴子受了气,把人家果树也给砍了,也只敢挑时间乘人家镇元子出去论道这个时候去发泄,砍完之后就马上拉着师傅人跑路,跟赶着投胎去似的。
这几点就可看出猴子对镇元子的顾忌有多深了。
当然仅此一点还不足以说明镇元子的牛叉之处。
大家还记得镇元子是怎么把她师徒5人抓回来的么?乾坤袖....只是轻轻一挥,就把他们师徒5人都装了,比之如来还要潇洒万分。
而且当年如来五指山压猴子的时候可是差点就给猴子跑路了,后面还得在加多个封印符才压的住猴子,所以如来实际上是用了两招才把猴子制住的。
西游记实力排行榜大全,顶峰级别三人,祖师级别六人,超一流五人西游故事百家谈!西游记的主角是孙悟空,原著中整整用了七回的篇幅,介绍孙悟空从遇风问世,到其偷吃蟠桃御酒大闹天宫的整个过程,为了降伏孙悟空,天庭势力派出了许许多多的大神。
自从孙悟空被如来降伏在五行山后,唐僧救出后又开始了西天取经之路,预计三年时间走个来回的西天取经,取经队伍整整耗时十四年,一路上群魔乱舞,孙悟空也到处搬救兵,取经路上妖界,仙界,魔界,神界,佛界皆参与,又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大神。
西游记角色众多,这么多大神中,排名如何呢?为此,笔者总结网友们的想法,斗胆给西游记角色排个了名次,取名曰——西游记实力排行榜大全。
顶峰级别——玉帝,元始天尊,燃灯古佛。
西游记中,玉帝的实力是有目共睹的,他是西游记中,修为最长的角色,整整两亿年修为,也是西游记中历经劫难最多的角色,唐僧师徒仅仅历经九九八十一难难就能成佛,玉帝历经的劫难是取经队伍的几万倍,你说他的实力该有多强大?元始天尊为三清之首,实力也是登峰造极的,其中最有力的证明,就是元始天尊住在三界最高天,三十六重天上。
玉帝是神界顶峰级别的人物,元始天尊是道教的顶峰,而佛教的顶峰,则是燃灯古佛,这一点,想必没有争议吧!祖师级别——如来,镇元子,太上老君,酆都大帝,菩提祖师,荡魔祖师。
如来是西天取经的策划者,没有实力是不敢策划这三界瞩目的大行动的,西天取经中,孙悟空搬救兵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是如来。
镇元子为地仙之祖,西游记中长生不老药极其珍贵,他能独霸人参果树而不被三界惦记,可见其威名远播,三界对其敬畏三分。
太上老君为道祖,是道教的祖师爷,同时老君也是三界宝物制造专家,仅仅凭借着金刚琢,就足以号令三界。
孙悟空大闹阴曹地府,只有一个地方不敢踏足,那就是酆都城,酆都城中住着无数的厉鬼,实力不容小觑,酆都城的主人酆都大帝,也是一个不好惹的人物。
菩提祖师是三界中最神秘的人物,仅仅用了三天时间,就教出一个能够大闹天宫的角色,可见其自身实力之强大。
《西游记》里你不知道的三点国学知识作者:来源:《小读者之友》2019年第09期打开电视,许多经典电视剧又被各个电视台拿出来轮番播放,其中就有我们熟悉的不朽的经典作品《西游记》。
在《西游记》这部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名著中,有很多有关中国经典文化的内容,这部作品也可以说是我们的国学启蒙教材之一。
其实,《西游记》当中有很多被大家忽略的有关国学的细节,一起来看看吧。
1.唐僧肉为什么要蒸着吃?——关于我国的经典烹饪手法在《西游记》中,我们都能记着的一个细节就是,抓住唐僧的大妖小妖们常常会说:“把这和尚洗净了,然后蒸熟了。
”为什么从东到西,各处的妖怪都对这蒸肉情有独钟,都没有说要煎烤烹炸的呢?这与我国经典烹饪手法——蒸的特性有关。
蒸菜是中国农耕文明发展过程当中产生的具有东方特色的烹饪手法,蒸最大的特点,就是以蒸汽而非火、油、水作为热传递介质。
蒸菜的特点包括肉质细嫩,口感软滑,以及菜肴形状完整。
《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在写作时,必定也是受到生活经验的影响,才屡次对蒸进行描写。
对于那些要吃唐僧肉的妖怪们而言,蒸菜能够让他们大快朵颐,同时也能多化些汁水分给小妖。
另外,蒸这种烹饪方式流行于唐代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炼铁技术在当时还不够发达,没有办法制作用于煎炒的铁锅。
2.王母娘娘和玉皇大帝究竟是什么关系?——中国古代的神话体系很多人都曾经疑惑过这样一个问题,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究竟是夫妻还是母子?他们在天庭中的地位究竟孰高孰低呢?事实上,对于这个问题的说法有很多,有母子说、夫妻说,也有兄妹说、同事说,并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
我国古代神话是在几千年中不断发展演变的,作者可以说是来自历朝历代各个阶层的人民,自然没有唯一准确的说法。
王母,即西王母,最早见于《山海经》中,是所有女仙及天地间一切阴气的首领。
西王母原是掌管灾疫和刑罚的上古女神,现多传为护佑婚姻和生儿育女之事的神女,也是全真教的祖师。
此外,西王母还是瑶池的主人,掌管蟠桃园。
西游记个人感悟与收获西游记个人感悟与收获(通用27篇)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我们时常会因不同的人和事内心会有所触动,产生不同的想法,想法有时候一闪而过,不如写一篇感悟的文章,及时的记录下来。
那么,感悟的文章一般都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西游记个人感悟与收获,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西游记个人感悟与收获篇1小朋友们,也许你们只看过电视是播放的《西游记》,没有看过书上的《西游记》吧!今天就让我来告诉像你们吧!《西游记》是吴承恩写的,主要讲了《西游记》里面的主人公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在去西天的路上,遇到九九八十一次难,最后取到了真经,拿到了有字经书。
我想,孙悟空以前是不懂道理,但它很机灵,忠诚的保护着唐僧。
唐僧心地善良,但有时候傻乎乎的,一点都分不清哪个是好人哪个是坏人......但是他们在取经的路上一直在一起,永不分离,修成正果。
平时我们在学习上,总会遇到不会的题,但是没有关系,老师讲的时候只要你认真听,就学会了这到题,就相当于过了一关,慢慢的知识广泛了,所有不会的题会被你解开了。
我要说,恭喜你,你也取到真经了,取到了“人生中的”真经。
西游记个人感悟与收获篇2《西游记》是一部古老的神话,也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
我喜欢看这部电视剧。
《西游记》里又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几个主要人物,主要讲述了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他们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不畏艰险,打败妖魔鬼怪,终于取得了真经。
其中我最喜欢唐僧的大徒弟——孙悟空。
他神通广大,可以七十二变,腾云驾雾,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他火眼晶晶,能够分辨出谁是妖魔鬼怪,经常看穿妖怪伪装的伎俩,但是唐僧因为心善,经常误会孙悟空,念紧箍咒,可是仍然不能阻止他与妖魔斗争。
我们要学习孙悟空天不怕地不怕,顽强不屈,敢于黑恶势力做斗争的精神。
我要学习他们师徒四人锲而不舍,坚强执着的精神,不怕苦不怕累,坚持不懈地做好每一件事。
西游记个人感悟与收获篇3《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其作者是明代的吴承恩,这一本章回体神话主要讲述了师徒四人历经千辛万苦,取得真经的故事。
名著阅读《西游记》知识点整理《西游记》:探索古典名著的瑰宝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是一部充满了奇幻、冒险与哲理的经典小说。
本文将带大家深入剖析这部传世之作,为大家整理出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文学杰作。
1、背景与作者《西游记》是由明代作家吴承恩创作,于16世纪初出版。
它以唐朝的玄奘大师西天取经的历史事件为蓝本,经过作者的巧妙构思与润色,成为一部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古典小说。
2、主要人物(1) 孙悟空:一只顽劣的猢狲,拥有惊世的神通,后被唐僧收为徒弟,护送其西天取经。
(2) 唐僧:俗名陈玄奘,前世为金蝉子,修成十世金身,是西天取经的主要角色。
(3) 猪八戒:原为天蓬元帅,因调戏嫦娥被贬下凡,错投猪胎,与唐僧共同取经。
(4) 沙悟净:原为卷帘大将,因打碎琉璃盏被贬下凡,后在流沙河成为唐僧一行人的护法。
(5) 观音菩萨:西天佛国的代表,是《西游记》中重要的角色,对主角一行人给予了诸多帮助。
3、故事情节《西游记》以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为主线,途经九九八十一难,历尽千辛万苦。
在漫长的旅程中,他们与各路妖魔鬼怪斗智斗勇,展示了各自的性格特点和神通能力。
4、主题思想《西游记》以宗教为主题,强调了修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通过孙悟空等角色的塑造,传达了惩恶扬善、克服心魔、坚守信念等深刻道理。
同时,小说中的诙谐幽默和讽刺也反映了明代社会的某些现象。
5、艺术特色(1) 人物形象:《西游记》创造了众多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孙悟空等主要角色,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魅力。
(2) 语言风格:《西游记》运用了生动的口语化语言,使得小说具有较高的艺术感染力。
(3) 叙事结构:《西游记》采用了灵活多变的叙事结构,如元话本的形式和章回小说的形式,使得故事情节更加引人入胜。
6、影响力《西游记》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影响了后世许多文学作品。
它不仅在国内广为流传,还传播到了海外,成为世界文学的一部分。
西游记读后感(15篇)西游记读后感1最近,我看了《西游记》这本书。
看完后,我感触颇深,想要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西游记》,作者是吴承恩。
这里面的主要人物是: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憨态可掬的猪八戒,任劳任怨的沙和尚和意志坚定的唐僧。
他们一同去西天取经,一路上他们斩妖除魔,经过了九九八十一难才取得真经。
取经的路就像我们的人生道路,每个人的人生道路都是一条取经路。
那一个经,就是我们的梦想,我们的追求。
有些人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最后,他们取到真经,完成了自己的梦想。
这个样的人,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我可是非常敬佩他们。
我们的人生都有一个理想,我之前就没有,做事自由散漫。
我读完后,发现这一个行为很可怕,以后我一定改正。
西游记读后感2西游记是讲述齐天大圣孙悟空不平凡的出生,与其在花果山,水帘洞的生活,后来,与师父唐三藏,师兄弟猪八戒,沙悟净展开前往西天取经的艰辛旅途.这本书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章节是第二回-三星洞访仙学道,虽然只是短短的一小章节,但孙悟空与菩提祖师之间的暗语互动却令我印象深刻,也佩服行者的聪明伶俐,竟能知晓祖师给他的暗号,并且学会了七十二便等通天本领.还有第二十三回-「唐僧八戒饮水怀胎」,哇!只是喝了河水,竟然就怀孕了,不论男女都会生呀!八戒的一句话「我的妈呀!这孩子从哪里出来呀!」堪称一绝,令我不禁捧腹大笑.幸好,后来悟空和悟净两人到了解阳山,和如意真仙大打一战后,取得泉水,才消除了胎气.西游记,真不愧是中国四大名著之ㄧ,真的非常好看.每一个章节都有许多不同的惊险冒险,让人不由自主的一页一页看下去.虽然大家都认为悟空法力高强,是最厉害的,但我却有点不以为然.他法力高强是无庸置疑的,但我认为西天取经的旅途之所以会如此有惊无险的顺利,而非悟空一人的功劳.不管怎麼说,西游记真的很好看,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西游记读后感3暑假我读了西游记这本书,非常喜欢这个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悟空、八戒和沙僧护送唐僧去西天取经。
1、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
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
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
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2、将一元分为十二会,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也。
3、此山乃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自开清浊而立,鸿蒙判后而成。
4、势镇汪洋,潮涌银山鱼入穴;威宁瑶海,波翻雪浪蜃离渊。
5、峰头时听锦鸡鸣,石窟每观龙出入。
6、林中有寿鹿仙狐,树上有灵禽玄鹤。
瑶草奇花不谢,青松翠柏长春。
仙桃常结果,修竹每留云。
7、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
8、一派白虹起,千寻雪浪飞;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依。
冷气分青嶂,馀流润翠微;潺湲名瀑布,真似挂帘帷。
9、翠藓堆蓝,白云浮玉,光摇片片烟霞。
虚窗静室,滑凳板生花。
乳窟龙珠倚挂,萦回满地奇葩。
10、又见这一竿两竿修竹,三点五点梅花。
几树青松常带雨,浑然相个人家。
11、刮风有处躲,下雨好存身。
霜雪全无惧,雷声永不闻。
12、烟霞常照耀,祥瑞每蒸熏。
松竹年年秀,奇花日日新。
"13、三阳交泰产群生,仙石胞含日月精。
借卵化猴完大道,假他名姓配丹成。
内观不识因无相,外合明知作有形。
14、春采百花为饮食,夏寻诸果作生涯。
秋收芋栗延时节,冬觅黄精度岁华。
15、天产仙猴道行隆,离山驾筏趁天风。
飘洋过海寻仙道,立志潜心建大功。
有分有缘休俗愿,无忧无虑会元龙。
16、料应必遇知音者,说破源流万法通。
17、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
只愁衣食耽劳碌,何怕阎君取勾?继子荫孙图富贵,更无一个肯回头!18、千峰开戟,万仞开屏。
日映岚光轻锁翠,雨收黛色冷含青。
枯藤缠老树,古渡界幽程。
19、奇花瑞草,修竹乔松。
修竹乔松,万载常青欺福地;奇花瑞草,四时不谢赛蓬瀛。
20、幽鸟啼声近,源泉响溜清。
重重谷壑芝兰绕,处处巉崖苔藓生。
起伏峦头龙脉好,必有高人隐姓名。
21、相逢处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
西游记中神仙的五个等级《西游记》是⼀本神话类型的⼩说,整部书⾥充斥着神⼈⿁怪。
⽽且西游记中的修仙要求很低,太⽩⾦星曾对⽟帝说“上圣三界中,凡有九窍者,皆可修仙。
”这句话肯定不是随便说的,但是也从侧⾯说明了想要成仙要求的确不⾼。
但是神仙也是有等级的,⽽且地位悬殊很⼤,看天庭的座次排名就可见⼀斑。
神仙共分为五等,天地神⼈⿁。
我们就来看看这五个等级吧。
第⼀等:天仙天仙是神仙的最⾼等级,那些如雷贯⽿的⼤仙基本都是天仙。
三清四帝,五⽅五⽼,以及各位天尊和三⼗三重天的管理者,都是天仙,⽽且是天尊。
包括我们熟知的太上⽼君、⽟皇⼤帝、如来佛祖、观世⾳菩萨,都属于天尊,他们寿命⽆穷⽆尽。
再往下就是普通天仙,就是⾚脚⼤仙,太⽩⾦星之流。
第⼆等:地仙地仙是神仙中的第⼆等级,最为代表性的⼈物就是镇元⼤仙。
镇元⼤仙不同于⼀般地仙,是地仙之祖,地位实⼒远超过⼀般天仙,甚⾄天尊,连观⾳菩萨都要忌惮他三分。
天庭的许多将领和中层仙⼈都属于这⼀等级,包括哪吒、⼆郎神、天蓬、李靖等等。
还有下界很多本领⾼强的妖魔以及⼗殿阎罗,如⽜魔王等也属于地仙。
第三等:神仙神仙处于第三等级,是真正意义上的神仙。
很多普通的天兵天将就属于这⼀级别,包括李靖⼿下的巨灵神,鱼肚将等。
⼀些天庭的普通仙⼥,像采摘蟠桃的七仙⼥就是神仙。
实⼒较低或者刚刚修炼成精的妖怪也属于神仙。
还有任职弼马温的孙悟空,也是神仙。
他们寿元有限,有⼀定的神通,需历三劫。
第四等:⼈仙⼈仙是第四等级的神仙,他们还是⾁体之⾝,只不过有些修为,寿命较之常⼈多很多⽽已。
最具代表意义的就是观⾳禅院的⾦池长⽼了,他活了⼆百多岁,如果没发⽣⽕灾,应该能活的更长。
⼀些有修为的凡⼈术⼠,有⼀点点神通,⽐如沙僧在流沙河吃的九个取经⼈,也是⼈仙。
第五等:⿁仙⿁仙是神仙的最低等级,寿命极低,⽽且法⼒低到难以想象。
代表⼈物就是各地的⼟地和⼭神。
⼈参果⼀回,孙悟空质问⼟地,⼟地回答“这宝贝是地仙之物,⼩神是个⿁仙,怎么敢拿去?就是闻也⽆福闻的。
《国学经典》读后感《国学经典》读后感1通过诵读国学经典__,让我在这很美好的春天里感受别一样的情怀。
古代的诗人们也写了不少赞美春天的诗呢!我知道不少呢!比如说《咏柳》、《早春》等等。
《咏柳》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于春天的赞美之情,借柳树来抒发春天的美。
其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句是把二月的春风比作了剪刀,多恰当的比喻啊!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瑰宝,传承国学有利于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质,使人们共享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接受教育,提升境界。
现在就请你跟着我们一起进入这诗歌的世界吧!我不仅了解了春天的诗歌,而且也学到了不少夏天的诗歌呢!就说《小荷》吧,诗人把初夏到来的时候写的惟妙惟肖。
荷花刚开始的时候在诗人笔下变得更美了。
“小荷才露尖尖角”就是荷花刚刚开的时候样子。
夜晚来临,月亮也随之出来。
让我们来看看诗人中的月亮是怎样的吧。
《中秋月》、《关山月》这些都是描写月亮的诗歌。
让人感觉到空中皎皎明月的美丽。
国学经典读后感总之,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意识绚丽的奇葩,他的无穷魅力值得我们长久而深入的探究。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文学百花园中一朵怒放的齐葩。
自问世以来,不胫而走,风靡文坛,故事流传,广及民间,真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雅俗共赏。
如此之宏著怎一个"梦"字解决呢?不错,《西游记》它的艺术成就,人物塑造,思想内容等是多方面,多角度的。
而在这儿,我只从弗洛伊德的"梦"论入手,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来解析《西游记》。
国学经典读后感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创立初期,由于他得天独厚的文学素养,他选择了与"语言"有密切联系的"谈疗法"来救治他的精神病人。
在他看来,精神病人被封闭压抑了的内心障碍,可以经由语言交谈而得以宣泄或净化。
可见,精神分析学说在初期阶段就与文学理论结下了不解之缘。
为了能使《西游记》的创作与梦联系上,我们先来看一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
《西游记》的意境极高,真正看懂的人寥寥无几!国学西游记境界吴承恩在《西游记》开篇写到“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意思就是“要想知道人生的真谛,那就必须看西游记!”。
可惜,看懂《西游记》的人实在太少!有人说,当你有一天真正读懂了《西游记》,你也就懂得了世间所有苦难的真谛,也就懂得了整个人生的真谛!小孩子是根本读不懂西游记的。
个人认为,《西游记》可排在四大名著之首!而且它还是世间最伟大的一部成功学!看似是打妖怪的故事,其实是告诉人们如何战胜心魔的成功学。
吴承恩通过西天取经的神话故事,引领我们在人生路上不断地去克服内心、战胜心魔,最终取得真经、成就人生。
《西游记》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这师徒五人只是一个人!孙悟空是人的心,唐僧是人的身,猪八戒是人的情欲,沙和尚是人的本性,白龙马是人的意志力。
孙悟空是斜月三星洞中菩提祖师的弟子,“斜月三星”就是个心字(斜月不就是那一勾吗?三星不就是那三点吗?),所以孙悟空是心的弟子,也是心。
这一颗骚动不安的心,于天堂地狱善恶之间自由穿梭。
《楞严经》上说心有七十二相,悟空也就有72变,世人的心非常善变,瞬息间七十二变。
金箍棒一万三千五百斤,《黄帝八十一难经》上说“人昼夜呼吸一万三千五百息”,所以金箍棒是气。
什么东西能够上至三十三天,下至十八层地狱;大能通天,小之则如绣花针呢?不就是人的气度吗?炼心能使人的心眼明亮,灼亮心眼,所以八卦炉烧不死反而能让孙悟空炼成火眼金睛(悟空的眼睛明亮了,象征着心眼明亮了)。
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
五行山压住悟空,象征着世俗世界的金木水火土那样强大地压住了那颗上天入地的心。
五行山也象征着佛学中的“贪、嗔、痴、慢、疑”,佛祖说这五个字概括了一切人的身行心念,即便是孙悟空,依旧逃不出这五个字。
闹天宫时的孙悟空正是被这五毒所困。
现实中,又有多少佛门弟子,自以为有所悟,精心力修“戒、定、慧”,到头来依旧不离“贪、嗔、痴”,只因不了解“贪、嗔、痴”的本质。
五行山后为两界山,过了这一山,曾经那颗骚动不安的心终于跳出三界了。
孙悟空一个筋斗就十万八千里,正好是灵山的距离,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灵山再远也就是心的一个念头就到了!善恶只在一念之间,一念就可成佛,一念也可成魔。
师徒五人在西天路上打妖怪,其实指的就是一个人在人生路上除心魔,取经就是一个修心的过程。
真正的灵山,就在我们的心中。
这也就是孙悟空常常对唐僧说的那句话:“只要你见性志成,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还有唐僧刚开始踏上取经路时,乌巢禅师传授他一部《心经》,并且也对他说:“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但是唐僧听不懂啥意思,最后直到抵达灵山,由孙悟空点醒了他之后,他才明白。
因为要靠心来点醒自己,才能明白,而且那时候心魔全都除掉了,也就领悟了。
“定心真言”紧箍咒能定心、约束心,让心疼了又疼。
收伏悟空之后,也就归正了那颗七十二变的心。
孙悟空一上路就打死了六个强盗,在原著中,六个强盗的名字分别是“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身本忧、意见欲”,这就是六根。
孙悟空打死了六根,说明六根清净乃取经之本。
白龙马是意志力,人的意志起初就像野马,只有确定了前进的目标,才能专心专意的取得真经。
收伏小白龙,达到心意合一,只要心意合一,志向坚定,没有到不了的西天。
后来又收了八戒和沙僧,“身、心、情、性、意”这个最完美的团队就组成了。
西天路上,悟空化斋前经常在地上划一个圈,这是心给人定的界限,但人的身体(唐僧)总是会被欲望(猪八戒)牵着走!于是人(师徒几个)就容易离开内心(悟空)设定的界限(划的圈),于是一出界限便遇上种种心魔(妖怪)。
心(悟空)引领着人(师徒几个)不断前进,一路上悟空降妖,说的就是心去降心魔。
西天路上的每一个妖怪都是有含义的!所有的妖怪全都是一个比喻!全都是心魔的幻化。
每一个妖怪所代表的都是世间那些牵绊人的东西,都是一个人自己的心魔!西天取经的过程就是一个人去除心魔的过程。
师徒五人在取经路上不断的去除妖怪,指的就是一个人在人生路上不断的战胜心魔!例如,黑熊怪是心魔,悟空的嗔念使他催火烧了观音禅院,于是出现了阻碍他成佛的心魔,于是黑熊怪就来了。
牛魔王也是悟空心魔所变,红孩儿、牛魔王、火焰山都是心头上的火焰。
牛魔王与悟空为结拜兄弟,又势均力敌,所以发火就是自己跟自己较劲。
火焰山形成原因是早年孙悟空踢下一块火砖,火焰山大火正是悟空出八卦炉后为出一口恶气而放的,到头来却烧伤了自己。
火焰山这一难是由孙悟空早年顽空之心所生,所以说“牛王本是心猿变”,要“打破顽空参佛面”,在这里孙悟空剪除了顽空之心。
红孩儿象征着仇恨之火,一个人活在仇恨中,到头来只会烧伤自己的心(红孩儿烧伤了悟空)。
此外,红孩儿还象征着“赤子”,我们要保住赤子之心。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在人生路上保住赤子之心,不要被自己的“三昧真火”烧毁了,要保住那份童心(赤子被菩萨保住了)。
黄风怪会吹三昧神风,他代表社会风气,社会风气能使人心(悟空)迷失方向。
白骨精的三个形象分别代表了一个人的情、爱、欲,心将它们全部打死,说明在人生的路上我们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爱、欲,不要让其成为我们前进的障碍。
此外,白骨精也象征人皮面具,人皮面具(白骨精)能引出人的本能欲望(所以猪八戒开始挑拨离间),使人迷失了自己的内心(所以唐僧把孙悟空赶走了),人总是会被世间种种美丽表象所迷。
金钱(金角大王、银角大王)能把人心捆住、封住,难以逃脱。
作者将这个道理比喻成了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用幌金绳把孙悟空捆住了,用紫金葫芦把孙悟空封住了。
后面在小西天,冒充佛祖的那个黄眉怪用金铙把孙悟空封住了,金铙这个法宝也象征金钱,金钱能把心困住。
七个蜘蛛精代表人的七情六欲,七情六欲就像蜘蛛结的网一样,能把人困住。
世人因思(丝)生情,被情丝缠绕。
蜈蚣精身上有千只眼睛,乃是人眼所见的各种物质欲望的象征。
蝎子精代表美色,美色就像蝎子一样会勾人,所以师徒几个都敌不过她。
真假美猴王,一个真心向佛的悟空击败了一个不真心向佛的悟空,其实是自己的两种意志互斗,是一个人的两颗心。
书中很明确的说到这一难是由师徒四人的心魔所生,孙悟空的“神狂之心”,唐僧不辨真假的“道昧之心”,猪八戒沙僧不肯说情的“嫉妒之心”,师徒师兄弟之间的“猜忌之心”。
生出了“二心”,就必须除掉第二颗心,只有打消二心,一心一意,才能取得成功!所以假孙悟空被打死了,师徒几人才得以继续上路。
在比丘国,鹿精要吃一千个小孩的心,象征“多心”。
孙悟空变做假唐僧,比喻这时的唐僧和悟空合二为一,他剖开自己的肚皮滚出了一堆心来,也是象征“多心”。
我们常说“心头鹿撞”,人有“二心”就会生出灾祸,更何况这多心。
收服了这个鹿精,心头也就没有鹿撞,“多心”就会变成“一心”,只有一心一意才能成功。
悟空三兄弟好为人师,在玉华州收了国王的三个儿子为徒弟,教他们习武。
好为人师,不谦虚,因此惹出一窝狮子精。
狮者,师也。
九灵元圣是西天路上最厉害的妖怪之一,是一只九头狮子,可妙擒孙悟空。
九头狮子象征“九思”,孔子曰:“君子有九思。
”,一个人如果做到了九思就可以成圣,九思成圣,所以叫九灵元圣。
九思分别指的是:1)视思明:当我们看事物时,要看清事物的真相,不要被事物的假像所蒙蔽。
2)耳思聪:如果我们能管住我们的耳朵,辨别出真假是非,那我们将不再被外物所伤。
3)色思温:色代表情绪,温代表喜怒哀乐皆不发。
成大事,情绪控制要达到喜怒哀乐皆不发。
4)貌思恭:貌代表形为,恭代表恭敬心,做任何事都应有一份恭敬心去对待。
5)言思忠:言代表言语,此句意为不说谎话。
6)事思敬:敬代表全力以赴,做任何事都应全心全意的去做。
7)疑思问:“君子不耻下问”就为此理。
8)忿思难:忿代表忿忿不平,生气的时候要想到后果灾难,不可以意气用事。
当我们遇到别人对自己发火时,也应该换位思考一下他的难处,可能就不再生气了。
9)见得思义:君子看到的都是义,小人看到的都是利。
无论别人给予了我们多少,我们都要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做到了这九思,就可成圣了。
孙悟空代表的只是世人之心,怎么可能打得过已成圣的九灵元圣?师徒在寇员外家里借宿,遭遇打劫,寇员外被强盗打死,唐僧被冤枉入狱。
寇员外姓寇而被寇,唐僧求道而得盗,因为善恶不过是一念间。
最后的玉兔精,真假公主,求真去假之后,离真理也就不远了。
对唐僧师徒而言,历经磨难,去除了一路上的妖魔鬼怪,终于到达灵山了,也就成佛了。
对一个人而言,克服了自身的种种习气,魔障消灭,即见灵山。
最后心(孙悟空)被封为斗战圣佛,无论我们从事什么,只要懂得约束自己的内心,终可成功。
身体(唐僧)被封为旃檀功德佛,做人要心身合一,才能得真经。
情欲(猪八戒)被封为净坛使者,情欲是戒不掉的,所以最终只被封为使者。
本性(沙和尚)被封为金身罗汉,因为本性像金一样珍贵。
意志力(白龙马)被封为八部天龙护法,我们要时刻捍卫自己的意念,所以被封为护法。
至于书中那些形形色色的国家里所发生的荒诞怪事则是对当时社会的辛辣讽刺。
狮驼城是一个巨大的妖精王国,也是黑暗时代的一个巨大折射。
最后佛祖之所以给师徒无字经,是因为无字经才是真经,无字经的“经”是“经历”的意思,这一路上的“经历”才是更重要的“经”,远远胜过那些个文字。
一个人,若在经历世间一切事之后,依然能保持一颗真心,即使未到西天,而心中早已成佛。
坚定不移,寓为金刚,既然心已成金刚,那么心头(悟空的头)上的金刚箍便不必存在了。
佛之经典,正为《金刚经》。
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读同一段文字,他的体会是不一样的。
比如《西游记》,同一个人在几岁时读和二十几岁读,他的体会是完全不同的!再过二十年再读,体会又会不同!作者吴承恩在开篇写到“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意思就是“要想知道人生的真谛,那就必须看西游记!”。
可惜,看懂《西游记》的人实在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