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律》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50.50 KB
- 文档页数:6
1.4.1 有理数的乘法第3课时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律一、导学1.课题导入:在小学的数学学习中,学习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与分配律,那么学习了有理数后,这些运算律是否仍然适用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内容.2.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并能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使之计算简便.(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问题的探索,培养观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3)情感态度能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3.学习重、难点:重点:乘法的运算律.难点:灵活运用运算律进行计算.4.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教材第32页“练习”以下到教材第33页的内容.(2)自学时间:7分钟.(3)自学要求:认真阅读课文,体验运算律在计算中有什么作用.(4)自学参考提纲:①乘法交换律是: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相等,写成数学式子为ab=ba,举两个数(至少有一个是负数)验证乘法交换律.3×(-4)=(-4)×3=-12②乘法结合律是: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相等,写成数学式子为(ab)c=a(bc),举三个数(至少有一个数是负数)验证乘法结合律.[3×(-4)×5]=3×[(-4)×5]=-60③分配律是: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写成数学式子为a(b+c)=ab+ac,举三个数(至少有一个数是负数)验证分配律.3×(-4+5)=3×(-4)+3×5=3④例4中,比较两种解法,他们在运算顺序上有什么区别?解法1、2运用了什么运算律?哪种解法更简便?解法1先算加减法,再算乘法;解法2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运用了乘法分配律;第二种更简便.⑤下列式子的书写是否正确.a×b×c ab·2 m×(m+n)三个式子的书写均不正确.二、自学同学们可结合自学指导进行自学.三、助学1.师助生:(1)明了学情:深入学生中了解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2)差异指导:指导困难的学生,并引导小组讨论.2.生助生:学生相互帮助解决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四、强化1.解题要领:①观察算式;②看是否可以进行简便运算;③运算顺序.2.代数式的书写要求:①数与字母相乘;②字母与字母相乘.3.计算:(1)(-85)×(-25)×(-4)(2)(-78)×15×(-117)(3)(910-115)×(-30)(4) (-65)×(-23)+(-65)×(+173)解:(1)-8500;(2)15;(3)-25;(4)-6.五、评价1.学生的自我评价(围绕三维目标):交流本节课学习中的得与失.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1)表现性评价:对本节课学习过程中的积极表现与不足进行总结. (2)纸笔评价:课堂评价检测.3.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学习乘法运算律在有理数乘法中的运用,教学时要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乐趣,形成主动探索问题的习惯.一、基础巩固(60分)1.(10分)计算(-100015)×(5-10)的值为(D)A.1000B.1001C.4999D.50012.(10分)下列计算(-55)×99+(-44)×99-99正确的是(C)A.原式=99×(-55-44)=-9801B.原式=99×(-55-44+1)=-9702C.原式=99×(-55-44-1)=-9900D.原式=99×(-55-44-99)=-196023.(40分)计算.(1)(-19)×(-98)×0×(-25)(2)(-0.2)×(-0.4)×(-212)×(-15)(3)15×(-56)×145×(-114)(4)(-100)×(-4)×(-1)×0.25解:(1)0;(2)0.04;(3)2258;(4)-100二、综合应用(30分)4.(30分)计算.(1)4×(-96)×0.25×(-148)(2)(8-113-0.04)×(-34)(3)(+3313)×(-2.5)×(-7)×(+4)×(-0.3)(4)791314×(-7)(5)(-14)×23-3.14×(-27)+(-13)×14+57×3.14解:(1)2;(2)-4.97;(3)-700;(4)-11192;(5)-10.86三、拓展延伸(10分)5.(10分)利用分配律可以得到-2×6+3×6=(-2+3)×6,如果用a表示任意一个数,那么利用分配律可以得到-2a+3a等于什么?类似地:2ab-5ab又等于什么呢?解:-2a+3a=(-2+3)a;2ab-5ab=(2-5)ab.学习小提示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明白什么道理?时间就像日历一样,撕掉一张就不会再回来。
2024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有理数的乘法》一、教学目标1.理解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掌握有理数乘法的运算规律。
2.能够熟练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理解和运用。
2.教学难点:符号法则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那么大家思考一下,有理数的乘法应该怎么进行呢?生1:我觉得可以参考加法的规则,但是乘法可能会有一些不同。
生2:我觉得乘法可能和符号有关,正数乘以正数,负数乘以负数,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
师:很好,大家提到了符号,这正是我们要学习的重点。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理数的乘法。
2.学习有理数乘法法则师:我们来看一下有理数乘法的法则。
当两个有理数相乘时,它们的积的符号由这两个有理数的符号决定。
(1)正数乘以正数,积为正数。
(2)负数乘以负数,积为正数。
(3)正数乘以负数,积为负数。
(4)0乘以任何数,积为0。
师:请大家注意,这里的“符号”指的是正负号,而不是数字本身。
3.练习有理数乘法(1)3×4(2)(-2)×(-3)(3)(-5)×2(4)0×7师:大家完成后,可以相互检查一下答案。
我来选取一位同学来讲解一下自己的解题过程。
生3:我完成了题目,第一题是3×4,因为都是正数,所以积也是正数,答案是12。
师:很好,你的理解很正确。
其他同学的呢?生4:我做了第二题,(-2)×(-3)。
因为两个负数相乘,所以积是正数,答案是6。
师:很好,大家都掌握了有理数乘法的法则。
我们再来做一些更复杂的题目。
4.解决实际问题(1)小华向东走了3米,然后又向西走了4米,求小华现在离起点的距离。
(2)小王从地面开始,每上升1米,他的高度增加1米;每下降1米,他的高度减少2米。
如果小王上升了3米,然后下降了4米,求小王现在的高度。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的乘除法-乘法运算律》教案
《乘法运算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在掌握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基础上,能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简化运算;
2、通过探索有理数乘法运算律及其应用的过程,培养学生猜测、验证、推理等能力;
3、通过运用乘法运算律来简化运算,让学生体会有理数乘法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学
生理解的深刻性,拓展思维。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熟练运用运算律进行计算;
难点:灵活运用运算律。
三、学法指导与教学准备:
问题自主探索----类比学习----学生合作交流----探索与创新
四、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
在小学里我们知道,数的乘法满足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引进负数以后,这些运算律是否还成立呢?
活动二、探索归纳
(一)探究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1、试一试:
(1)任意举出两个有理数相乘的例子,并比较两个运算结果:
_________×_______
(2)任意选择三个有理数相乘的例子,分组先把前两个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相乘,并比较两个运算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上面例子你能发现什么?请评判自己的猜想。
3、概括得出结论:
通过上面例子说明有理数的乘法仍满足交换律、结合律,对于交换律,结合律不仅要会文字表达,也要会用字母表示:
ab
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相等ba。
第2课时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律【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并能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使之计算简便.【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问题的探索,培养观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情感态度】能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点】熟练运用运算律进行计算.【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运算律.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想一想上一节课大家一起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法则,掌握得较好.那在学习过程中,大家有没有思考多个有理数相乘该如何来计算?做一做你能运算吗?(1)2×3×4×(-5)(2)2×3×(-4)×(-5)(3)2×(-3)×(-4)×(-5)(4)(-2)×(-3)×(-4)×(-5)(5)-1×302×(-2012)×0由此我们可总结得到什么?【归纳结论】几个不为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的个数是偶数时,积为正;负因数的个数是奇数时,积为负,并把绝对值相乘.需要注意的是,只要有一个因数为0,则积为0.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教学说明】运用上面的结论,教师引导学生做教学中的例题.例 计算:(教材第31页例3)(1)(-3)×65×(-59)×(-41); (2)(-5)×6×(-54)×41. 【分析】(1)先找出其中负因数的个数为3个,故积的符号为负,再将绝对值相乘.(2)同理,我们可以找出其中负因数的个数为2个,故积的符号为正,再将绝对值相乘.(1)(-3)×65×(-59)×(-41) =-3×65×59×41=-89 (2)(-5)×6×(-54)×41 =5×6×54×41=6. 试一试 教材第32页练习.像上面的例题那样,规定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后,就可以使交换律、结合律与分配律在有理数乘法中仍然成立.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乘法运算律在有理数中的运用.探究 学生活动:按下列要求探索:1.任选两个有理数(至少有一个为负),分别填入□和○内,并比较两个结果:□×○=________和○×□________2.任选三个有理数(至少有一个为负),分别填入□、○和◇中,并比较计算结果:(□·○)·◇=________和□·(○·◇)=_________3.任选三个有理数(至少有一个为负),分别填入□、○和◇中,并比较计算结果:◇·(□+○)=_______和◇·□+◇·○=_______【归纳结论】有理数的乘法仍满足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用式子表示为a ·b=b ·a.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积不变.用式子表示成(a ·b )·c=a ·(b ·c ).乘法分配律: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用字母表示成:a (b+c )=ab+ac.三、典例精析,掌握新知例1 计算(-2009)×(-2010)×(-2011)×(-2012)×2013×(-2014)×0【分析】不管数字有多么复杂,只要其中有一个为0,则积为0.例2 计算:(1)-43×(8-34-1514); (2)191918×(-15). 【分析】(1)利用乘法分配律.(2)将191918换成20-191,再用分配律计算. 学生板演、练习.试一试教材第33页练习.2.计算题.【教学说明】以上两大题,均可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第1大题可让学生举手回答,第2大题可让4位学生上台板演.【答案】1.(1)±9或±6(2)ab>0 ab<0(3)6.2832(4)101(5)-0.004(6)-15 141 -15 141 -5975 (7)0 (8)< <2.(1)-151 (2)68.78 (3)8 (4)-35995389 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的成果是探究出多个有理数的算法,以及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律并进行了应用.可见,运算律的运用十分灵活,各种运算律常常是混合应用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有较好的掌握运算律进行计算的能力,要寻找最佳解题途径,不断总结经验,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1.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1.4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3.选做题.(2)已知x、y为有理数,如果规定一种新运算※,定义x※y=xy+1.根据运算符号的意义完成下列各题.①2※4;②1※4※0;③任意选取两个有理数(至少一个为负数)分别填入下例□与○内,并比较两个运算结果,你能发现什么?□※○与○※□④根据以上方法,设a、b、c为有理数.请与其他同学交流a※(b+c)与a ※b+a※c的关系,并用式子把它们表达出来.【答案】①9 ②1 ③相等④a※(b+c)+1=a※b+a※c本节课主要学习多个有理数相乘结果的符号的确定,乘法运算律在有理数乘法中的运用,教学时要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乐趣,形成主动探索问题的习惯.良好的学习态度能够更好的提高学习能力。
1.4.1 有理数的乘法第2课时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及运用教学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并能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使之计算简便.教学重难点:熟练运用运算律进行计算.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想一想上一节课大家一起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法则,掌握得较好.那在学习过程中,大家有没有思考多个有理数相乘该如何来计算?做一做(出示胶片)下列题目你能运算吗?(1)2×3×4×(-5);(2)2×3×(-4)×(-5);(3)2×(-3)×(-4)×(-5);(4)(-2)×(-3)×(-4)×(-5);(5)-1×302×(-2004)×0.由此我们可总结得到什么?(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交流讨论不难得到结论:几个不为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的个数是偶数时,积为正;负因数的个数是奇数时,积为负,并把绝对值相乘.几个数相乘,如果其中有因数为0,积等于0.(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例1】计算(-3)××(-)×(-)×(-8)×(-1).【例2】计算(-1999)×(-2000)×(-2001)×(-2002)×2003×(-2004)×0.导入运算律(1)通过计算:①5×(-6),②(-6)×5,比较结果得出5×(-6)=(-6)×5;(2)用文字语言归纳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相等;(3)用公式的形式表示为:ab=ba;(4)分组计算,比较[3×(-4)]×(-5)与3×[(-4)×(-5)]的结果,讨论、归纳出乘法结合律;(5)全班交流,规范结合律的两种表达形式:文字语言、公式形式;(6)分组计算、比较:5×[3+(-7)]与5×3+5×(-7)的结果,讨论归纳出乘法分配律;(7)全班交流、规范分配律的两种表达形式:文字语言、公式形式.【例3】用简便方法计算:(1)(-5)×89.2×(-2);(2)(-8)×(-7.2)×(-2.5)×.【例4】用两种方法计算(+-)×12.(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本节课我们的成果是探究出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律并进行了应用.可见,运算律的运用十分灵活,各种运算律常常是混合应用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有较好的掌握运算律进行计算的能力,要寻找最佳解题途径,不断总结经验,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五)课堂跟踪反馈夯实基础1.计算题:(1)(-)××(-)×(-2);(2)6.878×(-15)+6.878×(-12)-6.878×(-37);(3)×(-16)×(-)×(-1)×8×(-0.25);(4)(-99)×36.提升能力2.若a、b、c为有理数,且│a+1│+│b+2│+│c+3│=0.求(a-1)(b+2)(c-3)的值.后序亲爱的朋友,你好!非常荣幸和你相遇,很乐意为您服务。
第2课时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律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并能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使之计算简便.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问题的探索,培养观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
能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熟练运用运算律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运算律.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想一想上一节课大家一起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法则,掌握得较好.那在学习过程中,大家有没有思考多个有理数相乘该如何来计算?
做一做你能运算吗?
(1)2×3×4×(-5)
(2)2×3×(-4)×(-5)
(3)2×(-3)×(-4)×(-5)
(4)(-2)×(-3)×(-4)×(-5)
(5)-1×302×(-2012)×0
由此我们可总结得到什么?
【归纳结论】几个不为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的个数是偶数时,积为正;负因数的个数是奇数时,积为负,并把绝对值相乘.需要注意的是,只要有一个因数为0,则积为0.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教学说明】运用上面的结论,教师引导学生做教学中的例题.
例 计算:(教材第31页例3)
(1)(-3)×
65×(-59)×(-4
1); (2)(-5)×6×(-54)×41. 【分析】(1)先找出其中负因数的个数为3个,故积的符号为负,再将绝对值相乘.(2)同理,我们可以找出其中负因数的个数为2个,故积的符号为正,再将绝对值相乘.
(1)(-3)×
65×(-59)×(-4
1) =-3×6
5×59×41=-89 (2)(-5)×6×(-54)×4
1 =5×6×54×41=6. 试一试 教材第32页练习.
像上面的例题那样,规定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后,就可以使交换律、结合律与分配律在有理数乘法中仍然成立.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乘法运算律在有理数中的运用.
探究 学生活动:按下列要求探索:
1.任选两个有理数(至少有一个为负),分别填入□和○内,并比较两个结果: □×○=________和○×□________
2.任选三个有理数(至少有一个为负),分别填入□、○和◇中,并比较计算结果: (□·○)·◇=________和□·(○·◇)=_________
3.任选三个有理数(至少有一个为负),分别填入□、○和◇中,并比较计算结果: ◇·(□+○)=_______和◇·□+◇·○=_______
【归纳结论】有理数的乘法仍满足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用式子表示为a ·b=b ·a. 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
积不变.用式子表示成(a ·b )·c=a ·(b ·c ).
乘法分配律: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用字母表示成:a (b+c )=ab+ac.
三、典例精析,掌握新知
例1 计算(-2009)×(-2010)×(-2011)×(-2012)×2013×(-)×0
【分析】不管数字有多么复杂,只要其中有一个为0,则积为0.
例2 计算:(1)-43×(8-34-15
14); (2)1919
18×(-15). 【分析】(1)利用乘法分配律.
(2)将191918换成20-19
1,再用分配律计算. 学生板演、练习.
试一试教材第33页练习.
2.计算题.
【教学说明】以上两大题,均可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第1大题可让学生举手回答,第2大题可让4位学生上台板演.
【答案】1.(1)±9或±6
(2)ab>0 ab<0
(3)6.2832
(4)101
(5)-0.004
(6)-15 141 -15 141 -597
5 (7)0 (8)< <
2.(1)-15
1 (2)68.78 (3)8 (4)-35995389 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的成果是探究出多个有理数的算法,以及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律并进行了应用.可见,运算律的运用十分灵活,各种运算律常常是混合应用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有较好的掌握运算律进行计算的能力,要寻找最佳解题途径,不断总结经验,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
1.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1.4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3.选做题.
(2)已知x、y为有理数,如果规定一种新运算※,定义x※y=xy+1.根据运算符号的意义完成下列各题.
①2※4;②1※4※0;
③任意选取两个有理数(至少一个为负数)分别填入下例□与○内,并比较两个运算结果,你能发现什么?
□※○与○※□
④根据以上方法,设a、b、c为有理数.请与其他同学交流a※(b+c)与a※b+a※c的关系,并用式子把它们表达出来.
【答案】①9 ②1 ③相等④a※(b+c)+1=a※b+a※c
本节课主要学习多个有理数相乘结果的符号的确定,乘法运算律在有理数乘法中的运用,教学时要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乐趣,形成主动探索问题的习惯.
作者留言:
非常感谢!您浏览到此文档。
为了提高文档质量,欢迎您点赞或留言告诉我文档的不足之处,以便于对该文档进行完善优化,在此本人深表感
谢!祝您天天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