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主城区(城市规划区)各组团人口规模、用地规模1
- 格式:doc
- 大小:52.00 KB
- 文档页数:1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年)》(2011年修订)概况一、总则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市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富民兴渝、建设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规划范围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为重庆市行政辖区,面积8.24万平方千米。
主城区规划范围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南岸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九个行政区,面积5473平方千米。
适用范围在重庆市行政辖区内从事各项城乡规划编制、进行规划管理和各种与城乡规划有关的建设活动必须符合本规划。
二、城市性质与城市职能城市性质重庆是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
城市职能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职能,具体包括:(一)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内陆开放的重要门户和科学发展的示范窗口;(二)我国内陆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三)我国内陆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基地,长江上游地区的金融中心、创新中心、商贸会展中心和科教文化信息中心;(四)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贸易大通道;(五)全国重要的旅游集散地、西部著名的旅游目的地。
三、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域人口与城镇化水平至20年,总人口3250万人,城镇人口228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70%左右。
区域协调发展构建“一圈两翼”的区域空间结构,即以主城区为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以万州为中心的三峡库区核心地带为渝东北翼,以黔江为中心的乌江流域和武陵山区为渝东南翼。
分别发挥三大区域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争创特色,实现错位发展:渝东南和渝东北两翼地区实施生态移民和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依托一小时经济圈带动渝东南和渝东北两翼地区发展,逐步缩小市域的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形成大城市带大农村的整体推进格局。
重庆市主城区分区规划编制导则(试行)重庆市规划局二○○九年八月前言2007年6月,重庆市被批准为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9月,国务院又批准了《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2009年1月,国务院正式出台了《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进一步为重庆发展指明了方向,重庆的城乡规划也随之研究确立了新的编制体系。
主城区分区规划是总体规划目标原则得以空间落实的一种形式,是上承总体规划,下启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的重要规划层次,在《重庆市城乡规划条例》中,也明确了其应有的法律效力。
为进一步加强对主城区分区规划编制的指导,重庆市规划局组织相关单位制定了《重庆市主城区分区规划编制导则(试行)》,明确了深度要求,规范了成果形式,在此重点强调重庆市分区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一是分区规划是覆盖全部行政辖区、统筹城乡的全域规划。
需要加强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规划的衔接,在城区部分规划需符合国家《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关于分区规划的深度要求;二是分区规划是指导城市建设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镇、村规划的重要依据。
需要进一步对总体规划及密度分区规划等提出的片区-街区职能定位、规模分解、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布局、城市形态分区等内容进行调校;三是分区规划在空间上按照建设用地规模、建设用地范围、备选控制用地范围统筹布局,在时间上按近期(2012年)、远期(2020年)、远景(x年)分期规划,既加强规划的刚性,也加强规划的包容性和适应性;四是按照《重庆市统筹城乡规划综合改革试验方案(纲要)》及其相关部委回函的要求,结合重庆实际,实事求是地分析解决因地形条件等因素制约造成影响重点地区发展的问题;五是分区规划要在城乡空间统筹、一体化布局上,以及实施动态调控机制上进行探索。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在城镇建设用地和集体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集中流转等政策创新方面做好空间准备。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一、总则(一)编制背景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对指导重庆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部分发展目标已提前实现。
经过直辖以来的建设,重庆已整体步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适应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引导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据2004年3月建设部《关于同意修编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特编制《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
(二)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市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富民兴渝、建设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规划期限近期:2007-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四)规划范围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为重庆市行政辖区,面积8.24万平方千米。
都市区规划范围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南岸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九个行政区,面积5473平方千米。
(五)规划区都市区的规划区范围与都市区范围一致。
都市区以外的各城市、镇、乡、村庄的规划区范围由有关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的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中,根据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划定。
二、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一)城市性质重庆是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
(二)发展目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等机遇,把重庆加快建成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第三章城市性质与城市规模第四章城镇体系第五章都市圈用地布局第六章主城及社区建设第七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第八章环境保护第九章环境卫生第十章园林绿地与风景旅游第十一章城市交通第十二章对外交通第十三章城市能源第十四章城市水源、供水和排水第十五章邮电通信、广播电视第十六章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第十七章市场建设第十八章蔬菜、副食品基地第十九章城市防灾第二十章主城近期建设与中期安排第二十一章总体规划的实施第二十二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进一步指导重庆在本世纪末和二十一世纪初的城市建设和发展,实现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和现代化城市的战略目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特编制1996---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
第二条总体规划修编的原则:(一)贯彻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重点控制城市中心地区的人口规模。
协调城市群的发展,实现市域范围内大、中、小城镇的有机结合;(二)遵循"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在城市发展的同时,努力提高土地的使用价值,节约用地,保护耕地。
合理配置城市空间资源,优化城市用地结构,综合部署各项建设,促进人口的合理分布;(三)坚持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控制环境污染,增加城市绿地,注重城市景观,建立与城市和人口发展相适应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四)加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保护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科学和文化艺术价值的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和传统街区,弘扬优秀的城市文化传统,充分体现山城和江城的特色。
第三条1983年编制的《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和1990年的调整规划,是本次总体规划修编的基础,它所确定的城市结构形态、城镇体系发展战略及重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等,对重庆市十多年由改革开放带动的城市高速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万州城市总体规划(2011年修改)的批复发布: 2011-9-01 15:24 | 作者: 沐猴而冠| 来源: 经典社区万州区人民政府:你区《关于审批万州城市总体规划修改的请示》(万州府文〔2011〕6号)收悉。
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重庆市万州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2011年修改》(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二、万州区是重庆第二大城市,三峡库区经济中心,和谐稳定新库区的示范区。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引导城乡产业分工协作,统筹做好万州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项工作,大力促进万州区城镇化进程,引导乡镇与新农村建设。
要肩负“守住一库清水”的历史责任,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努力构建生态、高效、和谐的产业体系。
逐步把万州区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生态文明、富有历史传统文化、独具三峡平湖风貌的现代化特大城市。
三、科学引导城乡空间布局。
充分发挥规划对城乡统筹发展的先导作用,引导城乡生产力要素合理配置,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中心镇为重点,沿渝万云、西开万交通干线为发展主轴,达万利交通干线和长江为发展次轴的“点―轴”城镇空间结构。
中心城区规划形成“一江四片,一主两副,十大组团”总体布局结构,主要向南北方向发展,带动分水、武陵、龙驹、龙沙、余家等5个中心镇,以及响水、长滩、白土、孙家等21个一般建制镇协调发展,逐步缩小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
要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原则,优化和完善区域城镇和乡村发展布局,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发展。
四、合理确定城市人口和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到2020年,全区城镇人口168万人,其中城市人口15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30.12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78%。
要坚持集中紧凑的发展模式,切实保护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
根据城乡发展需要,按照国家和重庆市有关规定使用城乡建设用地。
山地城市空间结构的生态学思考山地城市空间结构的生态学思考ﻫ针对中国多山和多山地城市的国情,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运用生态学的基本方法,探索中国密集人口和文化背景下的山地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模式.在作者四十多年规划设计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机分散与紧凑集中相结合的原则,就地平衡、多中心组团结构原则,绿地楔入原则,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原则,个性特色原则等6条基本原则和发展理念,以指导山地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并结合多座山地城市规划实践,总结出多中心组团型、新旧城市分离型、绿心环形型、夹层型、指掌型、环湖组团型、星座型、藤蔓型等多种空间结构类型。
逐一讨论了它们的可实施性和在山地城镇发展中的作用。
作者高度肯定了生态化发展在山地城镇规划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广泛前景,并试图建立适应中国山地地域环境的高密集、立体文化特点的山地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模式,实现城市持续协调发展,作者预言,未来最精彩的生态城市将会出现在某些山水交融的山地区域.ﻫ关键词山地城市空间结构高密集立体文化生态学思考ﻫ1、山区和山地城市—一个值得重视的研究领域1.1全球重要的生态环境系统山区——是复杂和相互依存的生态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生态系统,对维护全球生态系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环境变化的加剧,山区和山地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197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MAB)中把“人类活动对山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列为该计划中的一项重大课题.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对“全球脆弱生态系统的管理:山区的可持续发展”作了专门论述,指出:“地球上绝大部分山区正面临环境恶化,需要立即采取行动,适当管理山区资源,促进人民的社会经济发展”。
而在大会通过的其他四个重要文件(《里约宣言》、《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关于森林问题的政策声明》)中都与山区问题密切相关。
联合国经济与社会委员会的1997∕45号决议中指出,地球至少1∕5的陆地表面为山峦覆盖,大约10%的世界人口居住在包括高地在内的多山区域,而比例远远大于10%的世界人口的生活完全依赖山区资源.山区为全人类提供一半以上的淡水,山区还为全球提供分额巨大的木材、矿物和牧场.山区容纳着数量巨大的多民族群体,保留着多种多样的文化传统、环境知识和与山区环境相适应的人居方式;山区又有世界上最复杂的土壤文化基因库,还有传统的管理经验,山区提供着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并使旅游业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重庆市主城区走马功能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重庆市主城区走马功能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一、规划背景1二、现状概况1三、规划依据1四、规划原则1五、规划区性质与规模2六、规划结构与用地布局2七、配套公共服务设施2八、道路交通规划3九、工程管网规划4十、城市设计导则6十一、古镇风貌保护规划6十二、环境保护规划7十三、防灾规划8十四、相关规划说明8十五、规划实施9一、规划背景本规划区位于九龙坡区走马镇,西部槽谷地带的中南部。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确定将位于缙云山与中梁山之间的西部片区作为重庆城市空间拓展的重要区域之一,并依据走马独特的资源优势,将其定位为以居住功能为主,主要发展都市旅游服务业的功能区。
同时,走马镇因其优越的区位关系、独特的历史人文资源,城镇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提速,城镇自身也具有了加速发展的内在动力。
在外部宏观环境优势以及内部城镇自身发展动力的促进下,走马的开发条件日趋成熟,急需编制走马功能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以指导走马的规划管理与开发建设。
二、现状概况(一)区位关系规划区属于九龙坡区走马镇,位于重庆市九龙坡区西部,地处中梁山与缙云山之间的西部槽谷中南部。
规划区北部为金凤,南部为江津双福、九龙坡巴福,东部则为白市驿、石板,西临缙云山。
规划区北部有成渝高速公路贴界而过,东部有在建外环高速公路经过,西部则有走津线,交通联系十分便利,区位优势明显。
(二)规划区范围规划范围东以走马老镇区东部边界线为界,南以规划32米城市次干道的道路中心线为界,西以走津线的道路中心线为界,北以规划的走白路的道路中心线为界。
其用地属九龙坡区走马镇行政辖区范围。
规划面积89.71公顷。
(三)用地条件规划区地貌属风化剥蚀浅切丘陵地貌。
规划区内地势呈明显的中部山脊突起,两侧地势较为平坦的地貌特征。
最高点在规划区中部山脊线上,地面标高425.47米,最低点在规划区东北部,地面标高346.90米,相对高差78.57米。
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及依据)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重庆市城乡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本市城市、镇规划区内的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下同)编制,以及本市城市、镇规划区内国有土地上的各类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
在本市城市、镇规划区外国有土地上实施建设的,其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应当符合本规定。
临时建设、城镇房屋解危等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按照市人民政府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在本市制定城市规划和实施规划管理应当采用重庆市平面坐标系统和国家高程基准,并与国家坐标系统相联系。
第二章建设用地― 1 ―第四条(用地分类)本市城市建设用地的分类按照国家有关标准执行,其详细规划编制应当符合本规定主城区容积率、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附表1)和远郊区县(自治县)容积率、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附表2)的规定。
第五条(用地功能混合)鼓励居住用地(R)和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B)功能混合布局。
用地性质编号排在首位的为主要用地性质,其后的为次要用地性质。
控制性详细规划未明确建设地块中各类建筑的建筑面积比例的,按以下规定执行:(一)非居住用地不得用作住宅功能;(二)居住为主要用地性质并与其他性质混合布局的用地,居住计容建筑面积不得大于总计容建筑面积的70%;(三)商业服务业设施(B)等为主要用地性质并与居住混合布局的用地,居住计容建筑面积不得大于总计容建筑面积的40%。
第六条(零星用地)城市建设用地应当符合集约利用、整体实施的原则。
零星用地应当与周边用地整合使用。
不具备整合条件的零星用地,禁止实施经营性居住、公建项目,可以实施解危改造、市政基础设施项目,鼓励实施绿地、广场等公益性建设项目。
实施其他建设项目的,应当先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依据依法审定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确定规划条件。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一、什么是城市总体规划(一)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形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二)城市总体规划如何制定城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城市规划,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在报请审批之前,须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
根据实际需要,在编制总体规划前可以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三)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和范围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同时对城市远景发展作出轮廓性的规划安排。
总体规划中包含近期建设规划,对城市近期的发展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作出安排,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一般为五年。
城市规划区范围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
(四)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发展规模,城市主要建设标准和定额指标,城市建设用地布局、功能分区和各项建设的总体部署,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和河湖、绿地系统,各项专业规划,近期建设规划。
二、重庆历次城市总体规划概况(一)陪都十年计划重庆陪都建设计划委员会在1946年4月,完成了现代重庆的第一个城市规划---《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提出了疏散市区人口,降低人口密度,发展卫星城镇的设想,在渝中半岛以外规划了弹子石、沙坪坝、铜元局等12个卫星市,香国寺、杨家坪、新桥等18个卫星镇和五里店、歇台子、九龙坡等12个预备卫星市镇。
(二)重庆城市初步规划重庆于1960年编制完成了解放后的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重庆城市初步规划》。
城市用地继续“大分散、小集中、梅花点状”的布局原则,强调将工业在更大范围内分散,规划了市中区、大杨区、大渡口区、沙磁区、中梁山区、江北工业区、弹子石工业区、南坪工业区、李家沱—道角工业区等9个片区,在外围规划了北碚、歇马、西彭和南桐4个卫星城。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重庆市主城区西永组团K标准分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08.18•【字号】渝府[2006]165号•【施行日期】2006.08.1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建设综合规定正文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重庆市主城区西永组团K标准分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批复(渝府〔2006〕165号)市规划局:你局《关于报请审批重庆市主城区西永组团K标准分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请示》(渝规文〔2006〕155号)收悉。
现批复如下:一、重庆市主城区西永组团K标准分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用地位于沙坪坝区陈家桥镇行政区域范围内。
东以陈家桥变电站220KV陈玉东线、西线,陈梅东、西线和500KV陈长一、二线为界,南以重庆大学城科技大道北线为界,西以重庆大学城东部边界线为界,北以规划的47米城市主干道为界。
同意其规划功能为集商业、居住为一体的城市新区,是西永城市副中心的组成部分。
二、同意该规划确定的总用地面积364.95公顷,其中城市建设用地353.59公顷(含居住用地127.93公顷、公共服务设施用地40.74公顷、对外交通用地1.55公顷、道路广场用地63.71公顷、市政公用设施用地5.86公顷、绿化用地113.80公顷)、水域和其他用地11.36公顷。
规划居住人口为6万人。
三、在下一阶段工作中,要根据该规划确定的各项技术指标和规划原则编制专业规划。
合理保护与利用环境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统筹安排各类用地,结合陈家桥周边环境条件和自身潜力,科学引导城镇建设。
加强基础设施配套,结合现状道路、地形标高分级优化交通网络,合理确定停车站点、路面宽度,严格按照铁路、消防站等重要设施的安全要求对城市规划建设进行控制,保证城市安全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加强工程建设中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严格按照我市有关规定进行具体建设项目选址定点。
加强虎溪河流域的保护工作,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优化城市生态系统,切实规划好给排水工程,规划区内“三废”必须组织达标排放。
重庆主城区空间结构现状问题分析[摘要]以重庆主城区为研究区域,根据重庆主城区空间结构的发展与现状,分析重庆主城区空间结构特点,结合重庆地形,经济发展特点,人口分布,政策等方面,了解重庆各主城区功能以及存在的问题。
研究发现:高速发展的重庆出现“城市蔓延”现象,城市问题突显;不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制约工业的发展;主城区空间结构的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是非农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时还受到地形、交通、政府政策及人们环保意识提高的影响。
总体来看,经济发展是城区空间结构变化的主导因素。
关键词:重庆主城区;空间结构;影响因素Chongqing city space structure analysis[Abstract] To chongqing city as the research area, according to chongqing city space structure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chongqing city spac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combined with the chongqing terrain, economic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the policy, understand the city of chongqing func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high speeddevelopment of chongqing appear " urban sprawl" phenomenon, urban problems serious; of the urban space structure unreasonable restrict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the change of the structure of urban space the main driving factors is the non-agricultural population growth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also affected by the terrain, transportation, government policy and the peopl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 improve influence. In general,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the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change of the leading factor. [Keywords] chongqing city; Space structure; Influence factors引言:重庆主城区作为重庆经济文化政治的核心区域,在重庆整体发展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高速发展的重庆,在一定程度上也出现了一些因城市发展过快,空间结构不合理等造成的城市问题。
渝府发〔2011〕36号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主城区二环区域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重庆市主城区二环区域发展规划(2011—2020年)》已经市政府第9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一年五月十三日重庆市主城区二环区域发展规划(2011—2020年)目录一、规划范围 (4)二、资源环境综合评价 (6)三、发展现状 (8)四、发展导向 (11)五、发展思路与发展目标 (12)六、功能区划分 (16)七、产业发展及布局 (20)八、大型聚居区及公共租赁住房布局 (27)九、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30)十、资源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37)十一、综合交通体系建设 (42)十二、市政公用设施体系建设及布局 (47)十三、保障措施 (54)重庆市主城区二环区域发展规划(2011—2020年)二环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标志着重庆主城区从内环以内向内环与二环之间及二环沿线地区拓展,全面进入建设“千万人口、千平方公里”国家中心城市的“二环时代”。
科学规划,确定未来发展思路,超前安排,合理布局人口、产业、基础设施,对于加快二环区域发展,提升和完善重庆直辖市功能作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一、规划范围二环高速公路全长187公里,环内面积2253平方公里,其中,二环与内环之间地区的面积为1958平方公里,是未来主城区拓展的重要空间;内环以内面积295平方公里,城市开发建设空间已经饱和,未来重在优化提升、转型升级。
鉴于本规划主要内容是谋划主城区未来新增拓展空间内的产业布局、人口集聚及相应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确定二环区域的规划范围为:内环与二环之间地区(面积1958平方公里),以及二环外围毗邻的龙兴—石船、王家—木耳、水土—复兴、北碚等城市组团(面积260平方公里),面积共计2218平方公里。
图1 规划范围图二、资源环境综合评价土地资源。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第一章 总则第三章 城市性质与城市规模 第五章 都市圈用地布局第七章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第九章 环境卫生第十一章 城市交通第十三章 城市能源第十五章 邮电通信、广播电视第十七章 市场建设第十九章 城市防灾第二十一章 总体规划的实施 第二章 城市发展目标第四章 城镇体系第六章 主城及社区建设第八章 环境保护第十章 园林绿地与风景旅游第十二章 对外交通第十四章 城市水源、供水和排水 第十六章 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第十八章 蔬菜、副食品基地第二十章 主城近期建设与中期安排第二十二章 附 则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指导重庆在本世纪末和二十一世纪初的城市建设和发展,实现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和现代化城市的战略目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特编制1996---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
第二条 总体规划修编的原则:(一)贯彻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重点控制城市中心地区的人口规模。
协调城市群的发展,实现市域范围内大、中、小城镇的有机结合;(二)遵循"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在城市发展的同时,努力提高土地的使用价值,节约用地,保护耕地。
合理配置城市空间资源,优化城市用地结构,综合部署各项建设,促进人口的合理分布;(三)坚持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控制环境污染,增加城市绿地,注重城市景观,建立与城市和人口发展相适应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四)加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保护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科学和文化艺术价值的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和传统街区,弘扬优秀的城市文化传统,充分体现山城和江城的特色。
第三条 1983年编制的《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和1990年的调整规划,是本次总体规划修编的基础,它所确定的城市结构形态、城镇体系发展战略及重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等,对重庆市十多年由改革开放带动的城市高速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重庆市城乡规划条例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2016〕第57号《重庆市城乡规划条例》已于2016年11月24日经重庆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7年3月1日起施行。
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16年11月24日··1重庆市城乡规划条例 (1998年5月29日重庆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根据2000年7月29日重庆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关于修改〈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的决定》修正2009年9月25日重庆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第一次修订2016年11月24日重庆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第二次修订)目 录第一章 总 则第二章 城乡规划的制定与修改第三章 城乡规划的实施第四章 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第五章 监督检查第六章 法律责任第七章 附 则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了科学制定城乡规划,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进··2行建设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经依法批准并公布的城乡规划是城乡建设和规划管理的依据,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法定程序不得修改。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经依法批准并公布的城乡规划,服从规划管理。
第四条 本市城乡规划分为城乡总体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编制城乡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规划,应当根据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划定规划区,实现全域规划管控。
市城乡总体规划的规划区为市域范围,区县(自治县)城乡总体规划的规划区为区县域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