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2部分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6.12 MB
- 文档页数:58
2019-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6.1-6.2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1.人类与环境有什么关系?2.环境问题产生的机理?3.环境问题的表现形式?具有的地域差异?4.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严重的三个主要原因 ?5.备受关注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有哪些?(三)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1.环境问题的实质2.可持续发展概念3.内涵⎩⎪⎨⎪⎧⎭⎪⎬⎪⎫⑯ 持续发展是基础⑰持续发展是条件⑱ 持续发展是目的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系统 4.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1.中国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原因是?2.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是 ;工业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是 ;农业实现循环经济的途径是 。
3.发展清洁生产的效益?4.北京留民营村进行生态农业建设的措施有?生态农业的效益?课 内 探 究 案知识点一:环境问题例1:读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字母F、H代表的含义是( )①F表示资源获取②F表示产业消费③H表示废物排放④H表示产品消费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2)E阶段可能产生的问题是( )①过度开发导致可再生资源遭到破坏②过度排放污染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③生产过程导致工农业污染排放④资源开采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知识点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例2:读图,回答(1)~(3)题。
(1)该农庄作物为畜禽提供________,畜禽粪、尿为沼气池提供________,沼气池为农户提供________,同时沼渣、沼液为作物提供________。
由此可见该农庄生产过程体现了________原理,是一种________农业。
(2)结构示意图所显示的生产过程中,生产过程________的环境效益最大。
(3)简要分析该农庄生产模式的重要意义。
湖南现代农庄生产过程结构图课后延伸案1.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的时期是()A.近20年来 B.采猎文明时期 C.工业文明时期D.农业文明时期下图是人类不同发展阶段就业结构变化图,读图回答2~3题。
第十一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讲⎪⎪⎪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感性认知——试一试] [理性归纳——记一记](一) 人 地 关 系 的 历 史 回 顾读人地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A 代表采集渔猎时代,B 时代由于人口迅速增长和科技进步,大规模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人地矛盾加剧。
(2)C 阶段人地关系的特点表现为( ) A.人类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共进的伙伴关系B.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C.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很大D.人类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成是人类活动的场所和开发的对象答案:A(二) 直面环境问题读下图,回答问题。
(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①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产生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
②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导致环境污染。
(2)环境问题的表现:①资源短缺:如土地资源、水资源等。
②生态破坏:如土地荒漠化(图例甲)、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图例乙)。
③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海洋污染等,图例丙为酸雨危害。
(3)环境问题的地区差异:①城市地区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地区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②发达国家主要面临的环境问题是环境污染,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环境问题是生态破坏,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更加严峻。
1.环境问题不单指环境污染,还包括人类不合理活动导致的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
2.环境问题类型的判断方法:根据各类型的含义及相互间的关系进行判断:(1)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2)生态破坏是指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
(3)资源短缺是指资源数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时冲关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时冲关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时冲关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二部分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2018·河南天一大联考五)通常,底层海水pH高于表层海水,远海表层海水pH高于近海表层海水.据海洋监测研究表明,表层海水pH的变化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下图为2000年以来山东省胶州湾近岸海域表层海水pH变化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1.2000年以来,胶州湾近岸海域表层海水pH的总体变化趋势是() A.上升B.下降C.先上升,后下降D.先下降,后上升2.造成2000年以来胶州湾近岸海域表层海水pH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入海径流带来大量污染物B.陆风不断增强,导致海水上泛C.海水温度升高,浮游植物增多D.海风不断增强,远海海水流入近海解析:1.B 2.A [第1题,由图可知,2000年以来胶州湾近岸海域表层海水pH呈现下降-上升—下降的波动下降态势,总体呈下降趋势.第2题,胶州湾地处我国经济发达的渤海地区,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污染物随着入海径流流入胶州湾,导致海域内藻类大量死亡,藻类吸收的二氧化碳大幅减少,海水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造成表层海水pH下降,故A正确.](导学号66636118)(2018·河南许昌二模)读中国大陆沿海主要海湾面积变化图(图1)和主要海湾自然岸线比例的变化图(图2),完成第3~4题。
第25讲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讲案【考纲细化考题预测】——考纲解读细化面向高考一、高考考点统计分析二、考纲细化高考预测【构建知识网络体系】——知识纵横联系融汇贯通【直击真题剖析高考】——感受真题体会命题方向(2017•江苏卷)图12为“2012年山东半岛部分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三角形统计图”。
读图回答23~24题。
23.可持续发展水平较好的两个城市为A.日照市B.潍坊市C.青岛市D.威海市24.与N类城市相比,M类城市可持续发展状况表现为A.单位GDP消耗大B.城市调控能力好C.单位GDP污染小D.城市发展水平低【答案】23.CD 24.BC【解析】考点:区域可持续发展。
(2016•上海卷)(二十一)自然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精准扶贫,需要厘清贫困的主要原因。
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10分)材料一:云南省怒江州地处滇西北横断山脉纵谷地带,山地面积占全州总面积的98%以上。
材料二:怒江州国家级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保护区占全州土地总面积的41.31%。
材料三:怒江州境内水能资源丰富,梯级电站建设淹没了部分谷地农田。
河流山脉国界政区范围2012年怒江州建设用地规模与比重人均适宜建设用地面积(m 2/人) 人均实际建设用地面积(m 2/人) 适宜建设用地占总面积比重(%) 实际建设用地占总面积比重(%) 441.83447.291.611.6348.(6分) 49.简述怒江州经济发展可以采取的对策。
(4分) 【答案】48、主要问题:可供建设的土地资源紧缺,用地规模已经超出可供建设的土地资源。
自然原因:山区面积大,地表破碎,境内可利用土地较少。
人类活动原因:生态功能保护区占地较多,梯级电站开发淹没部分谷底农田。
49、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林果业及初级农产品加工业;利用国家级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资源,适度发展生态旅游业。
【解析】试题分析:考点:考查区域经济发展措施。
【名师点晴】怒江州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包括三大产业发展问题,题目要求从自然和人类活动两方面进行分析。
第十一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讲⎪⎪⎪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感性认知——试一试] [理性归纳——记一记](1)A 代表采集渔猎时代,B 时代由于人口迅速增长和科技进步,大规模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人地矛盾加剧。
(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①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产生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
1.类不合理活动导致的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
2.根据各类型的含义及相互间的关系进行判断:(1)(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①图中A表示社会系统,B表示经济系统,C表示生态系统。
②在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考点 一 环境问题的成因及表现[以“案例”为依据——探规寻律·走向实践][理在书中](一)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1.城市和乡村环境问题的差异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二)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1.人口压力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对全球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增多,引发资源和环境问题。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超过了资源本身的再生速度,长期采用损害环境的生产方法,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3.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采取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盲目追求当前经济增长,全球范围内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
(三)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与成因(2015·重庆高考·节选)马尔代夫是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著名岛国。
2014年12月4日,马累海水淡化厂设备损毁导致该岛淡水供应中断。
应马尔代夫政府请求,中国政府及时向其提供了饮用水等物资和资金援助。
如图是马尔代夫部分区域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题。
该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 )①水土流失 ②雾霾严重 ③珊瑚退化 ④海平面上升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审题指导] 1.审设问“环境问题”→包括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
2.审材料“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有独特的旅游资源;“马尔代夫”“岛国”→受海洋影响大。
3.审图表由图示经纬度→其气候类型为热带雨林气候;图例→其领土主要由一系列的珊瑚礁、岛组成,海拔低。
4.审选项该国为热带雨林气候→植被覆盖率高,且地势低平,不易发生水土流失;该国大气对流运动旺盛,且旅游业是支柱产业,环境污染少→基本无雾霾;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该国面临威胁;珊瑚的生存环境发生改变,再加上随着旅游业发展→珊瑚退化。
[答案] D[把握规律]环境问题的解答思路1.分析环境问题的类型、表现与分布首先应从题目所给图、表、文字等资料入手,判断出该环境问题是什么,是属于生态破坏还是环境污染,从而结合有关的知识分析判断该环境问题的特征以及在其他区域的分布等。
2.分析成因一般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
目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主要是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导致对资源和能源的不合理利用而产生的,因此人为原因是分析的重点。
3.分析后果与危害主要是指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回答问题时要准确全面地进行分析。
例如,温室效应的加强对地理环境、人类的生产与生活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回答问题时这两方面都要分析到,不可偏颇。
4.提出解决的措施和建议一般可分为政策、法规性的措施,工程、技术类的措施,宣传、教育类的措施等,应从不同的方面来进行分析。
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题组冲关]1. 读某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人均GDP与人均CO2排放量散点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人均GDP高、人均CO2排放量低的是( )A.上海、天津B.广东、福建C.海南、贵州D.辽宁、山东(2)山西、内蒙古人均GDP不算高,但人均CO2排放量高。
其主要原因是( )A.自然资源贫乏B.交通设施落后C.煤炭消耗量大D.第三产业发达解析:(1)B (2)C 第(1)题,从图中可知,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较,人均CO2排放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级行政区有云南、湖北、重庆、海南、福建和广东,其中人均GDP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只有福建和广东。
第(2)题,山西和内蒙古人均GDP不高,但是煤炭资源丰富,煤炭消耗量大,人均CO2排放量高。
2.(2015·上海高考)赤潮是海洋中由海水富营养化造成的常见污染类型。
20~30 ℃是赤潮发生最适宜的温度范围,赤潮发生的环境条件如图所示。
读图回答(1)~(3)题。
(1)根据赤潮发生的主要环境条件可以判断,在我国较易发生赤潮的海域一般是( )①南方近岸海域②城市近岸海域③北方近岸海域④乡村近岸海域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2)我国沿海赤潮一般发生在( )A.9月到11月B.12月到2月C.3月到5月D.6月到8月(3)如果赤潮发生的海域,有寒冷的沿岸流经过,其对赤潮的影响是( )①使污染区域更集中②加剧污染程度③使污染区域更分散④减轻污染程度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1)A (2)D (3)D 第(1)题,由图文材料可以读出赤潮发生最适宜温度范围为20~30 ℃,应为南方近岸海域;有机物、营养盐等物质在城市近岸海域较丰富。
第(2)题,根据材料中的信息,赤潮发生最适宜温度范围为20~30 ℃,推断6月到8月发生赤潮的可能性较大。
第(3)题,赤潮是在温度比较高、光照较强、营养物质比较丰富的条件下产生的,当有寒冷的沿岸流经过时,可以降低赤潮产生的污染程度,但也会使污染扩散。
3.(2018·吉林十校联考)在风力较小、逆温、相对湿度较低的情况下,随着悬浮颗粒物的增多而导致大气能见度小于10 km的现象叫霾。
如图为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各月霾日数变化图。
读图回答(1)~(2)题。
(1)以下关于霾的时空分布,叙述正确的是( )A.夏季多于冬季B.冬季多于夏季C.三省市夏季差异最大D.北京全年皆高于其他两省市(2)造成河北霾日数季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 )A.春季降水多,霾日数少B.夏季多大风,霾日数多C.秋季晴朗天气多,霾日数少D.冬季燃煤取暖,霾日数多解析:(1)C (2)D 第(1)题,读图,根据图中曲线分析,北京夏季霾日数多于冬季,但是天津、河北冬季霾日数多于夏季,A、B错。
由曲线走向可知,三省市冬季有交点、夏季日数差异最大,C对。
北京霾日数有的月份低于天津,D错。
第(2)题,造成河北霾日数季节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冬季燃煤量多,向空气中排放的污染物多,导致霾日数多,D对;河北春季降水少,且春秋季人为排放(燃煤取暖)污染物少,多大风,霾日数少,A、C错;夏季降水集中,霾日数少,B错。
考点 二 可持续发展[以“联系”为桥梁——追因溯源·逻辑推理][思维线索][师说考点]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三)传统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区别1.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减轻资源和环境压力。
2.转变发展模式,实现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与生态农业。
3.实现资源、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循环经济体系。
4.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树立可持续的环境观和消费观。
5.加强国际合作,明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题组冲关]1.(2017·江苏高考)如图为2012年山东半岛部分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三角形统计图。
读图回答(1)~(2)题。
(双选)(1)可持续发展水平较好的两个城市为( )A.日照市B.潍坊市C.青岛市D.威海市(2)与N类城市相比,M类城市可持续发展状况表现为( )A.单位GDP消耗大B.城市调控能力好C.单位GDP污染小D.城市发展水平低解析:(1)CD (2)BC 第(1)题,图示威海和青岛经济发展水平指数高,资源-能源状态恶化指数和环境污染程度指数低,说明可持续发展水平较高,故C、D正确。
第(2)题,图示M类城市与N类城市相比,具有经济发展水平指数高、环境污染程度指数低和资源-能源状态恶化指数低的优势,说明M类城市调控能力好,单位GDP污染小,故B、C正确。
(2015·北京高考·节选)从太白山的北麓往上,越上树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再往上,树木则越稀越矮。
待到大稀大矮的境界,繁衍着狼的族类,也居住了一户猎狼的人家(引自贾平凹《太白山记》。
太白山为秦岭主峰,海拔3 767 m)。
据此回答下题。
2.如果过度猎狼,将会( )①造成山区生物多样性减少②增加山区的环境承载力③导致不良消费观念的形成④破坏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选D 如果过度猎狼,会导致狼的数量急剧减少,导致该区域生态系统失衡,最终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并影响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①正确;过度猎狼,会导致狼的食物,比如山羊等食草动物数量的增多,而食草动物增多会破坏山区的草场,导致山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继而山区的环境承载力下降,②错误;过度猎狼和不良消费观念的形成没有直接的关系,③错误;过度猎狼违反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公平性原则,④正确。
所以D正确。
(2013·江苏高考·节选)《2013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提出可持续发展五大支持系统。
报告以1995年全国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为100,如图表示2010年五大支持系统的能力指数。
读图回答下题。
(双选)3.为保障各支持系统协调发展,应大力加强( )A.社会保障建设B.经济基础建设C.农业基础建设D.生态与环境建设解析:选CD 由图可知,我国可持续发展中的生存支持系统和环境支持系统的发展能力指数还较弱,显然我国今后应加强这两个系统的发展,即大力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和生态与环境建设。
4.(2017·河北定州中学模拟)浙江东南部青田县地处瓯江中下游地区,地形崎岖,多山地丘陵地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境内溪谷纵横,烟江秀丽,山峦连绵、奇峰挺拔,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境内形成了独特的“青田稻鱼共生系统”。
读图回答(1)~(2)题。
(1)保障该农业生产模式稳定发展的主要措施是( )A.进行农业结构调整B.修建温室,改善热量条件C.兴修排灌水利设施D.拓展市场,推进产业化(2)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评价,该农业模式( )A.能灵活地适应市场B.农产品的类型多样C.提高了生产效率D.稻鱼共生,保护环境解析:(1)C (2)D 第(1)题,浙江东南部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水旱灾害频发,水源是该地区农业稳产的关键因素,故保障该农业生产模式稳定发展的主要措施是兴修排灌水利设施。
第(2)题,注意抓住关键词“生态可持续发展”,其强调资源综合利用、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从而达到减轻污染和减少生态破坏的目的,该农业模式稻鱼共生,保护环境达到此目的。
[课时跟踪检测]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18·齐鲁名校协作体二模)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一次性餐具的使用越来越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