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土地开发整理实例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657.00 KB
- 文档页数:103
CONSTRUCTION ECONOMY2012年第6期(总第356期)1引言2001年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及资金管理工作廉政建设规定》第五条规定:项目承担单位组织实施项目,要实行项目法人制、工程招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
2003年印发的《土地开发整理若干意见》第十七条规定:对项目承担单位,按有关规定逐步推行从业条件和资质管理。
各地也制定了相配套的地方性法律文件,在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中逐步开展了招投标工作。
本文以沙洋县某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格后审评标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为例,探讨如何规范投标和评标工作。
2某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格后审中的几个问题及解决方法2.1关于投标文件编制质量的问题在评委们审阅的若干投标书中,有的存在着多处偏差,例如:投标书里列举的业绩没有相应的证明材料或只提供了部分业绩的证明材料、应该盖章处没有盖章、执业证号错误等等。
这些偏差表明投标人并没有认真对待投标工作。
为什么投标人会敷衍投标呢?按照《湖北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施工招标投标管理实施细则》的规定,项目标段数量原则上不得超过8个,每个标段招标金额以300~500万元为宜。
这样一来,有些项目标段数量比较多,并且每个标段至少要有3个投标人,而每个企业在同一个项目中又只能投一个标段,那么一个项目就会有几十家投标人参与。
这些投标人大部分是小型施工企业,实力较弱,投标文件编制质量不高,进而造成多个标段通过资格后审的合格投标人不足三家的情况,使招标人的选择范围大大缩小。
为了避免这种不审慎的投标行为对社会资源的浪费,建议监督管理部门将这些多次资格预审或资格后审不合格的施工企业列入黑名单,并予以公示或警告。
建议由[摘要]采用调查研究法,以某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评标为例,针对评标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由注册建造师对投标文件的编制质量负责;提供拟派驻此项目的专业技术人员的相关证件;规范业绩证明和社会保险缴费证明的内容和格式;为评委提供网上查验证件真伪的便利。
土地开发整理权属调整的调查报告土地开发整理权属调整的调查报告1一、土地整理项目及权属调整概况项目规模:该项目区总面积为247.78亩,土地利用现状为未利用地和旱地,主要进行土地开发,以期达到有效增加耕地面积,实现耕地根据测算,项目建设完成后,可有效增加耕地面积壹五4.39亩,新增耕地率79.84%,具体规模为:项目区位于茅田乡,项目区面积247.78亩,开发后新增耕地壹五4.39亩。
项目预算:项目预计总投资:47.00万元,亩均投资:2430.54元。
建设工程内容: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和其他工程。
该项目根据恩施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主要控制指标分解方案,建始县土地利民体规划具体目标(20xx-20xx年),本项目的实施是贯彻落实《建始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始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实现建始县耕地面积动态平衡的具体措施。
茅田乡位于恩施州建始县东北部,属大巴山脉南沿分支巫山东延部分,地处北纬30°38′至30°51′,东经109°46′至109°56,与重庆市巫山县接壤。
平均海拔1250米左右。
该项目区位于建始县茅田乡三道岩,仅涉及茅田乡1个行政村。
项目区总面积为247.78亩,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为荒草地和有林地,主要进行土地开发,预期达到有效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最终目的。
根据测算,项目建设完成后,可有效增加耕地面积壹五4.39亩,新增耕地率79.84%。
二、权属调整方案1、权属调整原则(1)坚持依法、公开、公正、公平、效率和自愿的原则;(2)依法保障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土地开发整理的权属管理工作应实行公告制度,广泛征求各有关权利人的意见,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调整不得造成相关权利人的利益损失;(3)因地制宜,有利于稳定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坚持“参与整理各方原有位置基本不变”的原则;(4)有利农业生产,方便群众,生活,尽量保持村界的完整性;(5)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经营。
湖北省⼟地开发整理⼯程建设标准湖北省地⽅⾏业标准湖北省⼟地开发整理⼯程建设标准Standard for Land ConsolidationEngineering in Hubei Province(征求意见稿)湖北省国⼟资源厅⼆OO⼋年⼋⽉前⾔⼟地整理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为适应⼟地开发整理的发展趋势,加强⼟地开发整理项⽬管理,提⾼⼟地开发整理项⽬⼯程建设质量,引导⼟地开发整理资⾦合理使⽤,推进⼟地开发整理⼯作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根据《中华⼈民共和国⼟地管理法》、《湖北省⼟地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分总则,建设⽬标,建设条件,⼯程类型区与⼯程布局,⼟地平整⼯程,灌溉与排⽔⼯程,⽥间道路⼯程,农⽥防护与⽣态环境保持⼯程,共8章、30节、3个附录。
本标段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湖北省国⼟资源厅负责管理和解释。
⽬次1 总则 (1)1.1⽬的 (1)1.2适⽤范围 (1)1.3基本原则 (1)1.4术语 (1)2 建设⽬标 (2)2.1总体建设⽬标 (2)2.2具体建设⽬标 (2)3 建设条件 (2)3.1合法性 (2)3.2基础设施 (2)3.3⾃然条件 (2)3.4其它 (3)4 ⼯程类型区和⼯程布局 (3)4.1⼯程类型区 (3)4.2⼯程布局 (3)5 ⼟地平整⼯程建设标准 (4)5.1⼀般规定 (4)5.2耕作⽥块修筑⼯程 (5)5.3耕作层地⼒保持⼯程 (5)6 灌溉与排⽔⼯程 (7)6.1⼀般规定 (7)6.2 ⽔源⼯程 (7)6.3输⽔⼯程 (9)6.4喷微灌⼯程 (10)6.5排⽔⼯程 (11)6.6渠系建筑物⼯程 (11)6.7泵站及输配电⼯程 (14)7 ⽥间道路⼯程 (15)7.1⼀般规定 (15)7.2 ⽥间道 (16)7.3⽣产路 (16)8 农⽥防护和⽣态环境保持⼯程 (16)8.1⼀般规定 (16)8.2 农⽥林⽹⼯程 (17)8.3岸坡防护⼯程 (17)8.4沟道治理⼯程 (18)8.5坡⾯防护⼯程 (18)附录A 湖北省⼟地开发整理⼯程类型区分布⽰意图 (1)附录B 湖北省⼟地开发整理⼯程模式典型⼯程组合特征 (1)湖北省⼟地开发整理⼯程建设标准(试⾏)1 总则1.1⽬的为加强⼟地开发整理项⽬管理,提⾼项⽬科学决策⽔平,合理确定项⽬的⼯程建设标准、项⽬投资⽔平,提⾼项⽬效益,特制定本标准。
湖北省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湖北省地处我国中部腹地,长江横贯东西,省域地势呈三面高、中间低、向南敞开的态势.西、北、东三面被武陵山、巫山、大巴山、桐柏山、大别山、幕阜山诸山环绕;中南部为江汉平原,地势平坦开阔,与洞庭湖相连。
东西长约740公里,南北宽约470公里,土地总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辖12个省辖市、1个自治州,39个市辖区、24个县级市(其中3个直管市)、37个县、2个自治县、1个林区.一。
湖北省各类用地数量湖北省土地利用呈“七山一水两分田”的格局.根据2005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全省农用地面积1466。
38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8.88%;建设用地面积136。
76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
36%;未利用地面积255。
74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
76%。
1.农用地耕地面积467.52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5。
15%,主要分布在江汉平原、鄂北岗地和鄂东沿江平原。
园地面积42。
66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
29%,主要分布在长江山峡河谷地带、清江流域和鄂南幕阜山区。
林地面积793.89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2.71%,主要分布在山区和丘陵地区,平原地区分布较少,与湖北省的地貌特征基本一致。
牧草地面积4。
45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
24%,主要零星分布在十堰、恩施和黄冈等地.其他农用地面积157.87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
49%.2.建设用地城镇工矿用地面积24.18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0%,人均城镇工矿用地98平方米。
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72。
07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
88%,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202平方米。
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面积40。
51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
18%。
3。
未利用地全省未利用地面积255。
74万公顷,扣除河流、湖泊水面、沼泽地、苇地和部分滩涂等具有生态环境保护功能的湿地,宜耕后备土地十分有限。
二。
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地矛盾日益尖锐.1997~2005年间,全省耕地累计减少27.44万公顷,平均每年减少耕地3.05万公顷。
各省区、市国家级开发区土地约利用省内排序及主要指标数据-V1中国的各省区、市国家级开发区土地约利用情况,是一个非常复杂、庞杂的话题。
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各个省区、市国家级开发区的土地利用也日趋多元化、多样化。
本文将对各省区、市国家级开发区的土地约利用情况进行分析,整理出主要指标数据,以期为读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各省区土地利用情况排名1. 安徽省:安徽省的土地总面积为139,70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占40%,人均耕地面积为0.023公顷,位列全国第12位。
2. 河南省:河南省的土地总面积为16,68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占33.4%,人均耕地面积为0.02公顷,位列全国第16位。
3. 湖北省:湖北省的土地总面积为185,90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占37.01%,人均耕地面积为0.012公顷,位列全国第22位。
4. 广东省:广东省的土地总面积为18,10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占19.82%,人均耕地面积为0.012公顷,位列全国第29位。
5. 江西省:江西省的土地总面积为16,69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占38.4%,人均耕地面积为0.023公顷,位列全国第31位。
6. 福建省:福建省的土地总面积为12,04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占26.09%,人均耕地面积为0.011公顷,位列全国第32位。
7. 河北省:河北省的土地总面积为187,70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占34.43%,人均耕地面积为0.014公顷,位列全国第34位。
8. 山西省:山西省的土地总面积为15,62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占32.6%,人均耕地面积为0.019公顷,位列全国第36位。
9. 辽宁省:辽宁省的土地总面积为14,59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占26.2%,人均耕地面积为0.013公顷,位列全国第39位。
10. 湖南省:湖南省的土地总面积为210,00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占35%,人均耕地面积为0.014公顷,位列全国第40位。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案例分析一、前言在我国,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作为一种创新性的土地管理方式,通过对农村土地进行整理、优化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本文将以实际案例为基础,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实施进行分析。
二、案例介绍1.案例一:某市郊区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某市区郊区总面积约100平方公里,涉及多个村庄。
在整治前,该区域存在土地利用效率低、耕地碎片化、农村居民点分布散乱等问题。
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对农村居民点进行搬迁、合并,整理出连片的耕地,提高耕地质量;同时,合理规划村庄布局,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整治后,耕地面积增加10%,农村居民点减少30%,土地利用效率提高20%。
2.案例二:某县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某县总面积约200平方公里,涉及10个乡镇。
在整治前,该区域存在大量闲置土地、低效利用土地,以及农村居民点分布散乱等问题。
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对闲置土地进行复垦,提高土地利用率;对农村居民点进行整合,搬迁、合并,形成新型农村社区;同时,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农民收入。
整治后,土地利用率提高15%,农村居民点减少20%,农民收入增长30%。
三、案例分析1.政策引导与支持在两个案例中,政府均发挥了关键作用。
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明确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
同时,政府加大投入,提供了资金、技术和人才支持,确保整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2.规划先行在整治前,两个案例均进行了详细的规划,明确了整治的目标、任务、布局和时序。
规划充分考虑了土地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等多方面因素,确保整治工作的整体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3.突出重点,分类施策根据各地实际情况,两个案例均突出了重点,针对不同问题采取分类施策。
如在案例一中,重点对农村居民点进行搬迁、合并,整理出连片耕地;在案例二中,重点对闲置土地进行复垦,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湖北省自然资源厅办公室关于印发盘活存量低效用地
典型案例(第二批)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湖北省自然资源厅办公室
•【公布日期】2024.08.24
•【字号】鄂自然资办函〔2024〕124号
•【施行日期】2024.08.24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土地资源
正文
湖北省自然资源厅办公室关于印发盘活存量低效用地典型案
例(第二批)的通知
鄂自然资办函〔2024〕124号
各市、州、直管市、神农架林区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厅相关处室、直属单位:近年来,全省各地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的重要论述,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坚持盘活土地存量,严控用地增量,有效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有力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总结形成许多盘活存量低效用地的典型案例。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关于做好节约集约用地工作要求,提高土地利用效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省厅选取在创新引领、高效转化、资源优化等方面表现突出的优秀盘活存量用地案例,编印《盘活存量低效用地典型案例(第二批)》,现印发各地。
各地要结合实际情况参考借鉴,加快推动存量低效用地盘活利用,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及时总结好的做法,形成典型案例上报省厅,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深化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改革,有力推动我省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为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
行区提供有利支撑。
附件:湖北省盘活存量低效用地典型案例(第二批)
湖北省自然资源厅办公室
2024年8月24日。
“土地整理应因地制宜”访湖北恩施州局(公司)现代烟草农业建设顾问艾名炎□ 季政孙树立【在月召开地全国烟叶收购暨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现场会上,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烟草专卖局(公司)创立地山区基本烟田土地整理模式,得到了与会代表地高度评价.在恩施州局(公司)开展土地整理工作地艰难探索中,有一位古稀老人常年坚守在烟区,忙碌在田间地头,贡献着自己地智慧和汗水.他,就是艾名炎.艾名炎现年岁,高级农艺师.年至年,他全程参与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援助地中国湖南湘西、湖北鄂西武陵山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年,被聘为恩施州局(公司)现代烟草农业建设顾问,主要负责指导基地单元建设工作;年,他又担负起恩施州土地整理地规划和技术指导工作,并从实践中总结出了土地整理地一系列工作方法,提出了相关地技术原则和标准,为恩施州科学合理推动土地整理工作做出了贡献.近日,记者赴恩施采访了艾名炎.】重实际重科学记者:艾老您好!我们知道,开展土地整理是协调人地关系、推进农业现代化地重要途径.尤其是在山多地少地山区,耕地资源紧缺,人地矛盾相对突出,这些问题更要依靠土地整理来解决.在您看来,山区土地整理与平原土地整理相比,困难在哪里?山区土地整理应该遵循什么原则?艾名炎:和平原相比,山区土地复杂多样,高低不平、条块分割、岩石嵌入,整理难度更大.这种地理条件决定了山区土地整理不能照搬平原土地整理地做法.山区土地整理更应因地制宜,根据山区地土地特点来开展.为什么有地地区在土地整理上没有坚持下去?主要是对山区复杂地土地状况认识不够,没有找到正确适用地方法.个别地方认为,土地整理规模越大越好,越平越好,这其实是违背客观规律地.山区土地整理不能片面追求规模,追求大片水平地块,只要能够满足机械化和适度规模化要求即可.坡度在度以下地地块能够满足机械作业,而且更有利于旱地作物生长,因此没必要全部整理成水平地.山区土地整理如果一味追求几千亩、上万亩连片水平地块,不仅需要劈山开路,成本很高,而且会破坏土壤结构、肥力,破坏地貌、生态,结果将适得其反.因此,土地整理工作应该遵循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原则,科学规划,分类实施.讲功能讲实效记者:在土地整理研究中,您提出了“四宜”标准和“三度”原则.请您介绍一下这些标准和原则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地,涵盖哪些内容?艾名炎:土地整理不是将土地都整成平地.山区土地受地势、地形影响,具有多种形态,不可能只用一种方法进行整理,既不能都整成“大平原”,也不能都整成传统地水平梯田.那应该整成什么样子?我们从现代烟草农业建设要求地机械化作业这个角度进行了思考,通过实践,最终根据地形特点,提出了多样化地整理措施.年月日,我起草地《利川市柏杨、汪营基地单元基本烟田土地整理实施方案》中提出了“四宜”标准,即宜平则平、宜坡则坡、宜台则台、宜梯则梯.“坡”是指坡度小于度地缓坡地;“台”与“梯”是指坡度在~度地坡地.通过分台或分梯使田面变成小于度地缓坡地,便可以实现机械操作.我当时还提出了“当弃则弃”,就是零星分散、布满岩石地地块,不能整理成连片烟田地,就放弃种植烟叶,可以种植其他农作物.通过这种标准整理出来地土地,虽没有平原那么好看,但都能满足机械作业,也有适度地连片规模,成本较低,非常实用.土地整理,不能只求外观,重要地是讲功能、讲实用、讲实效.利川地整理试点证明这个“四宜”标准符合实际,在其后地全州基本烟田整理中得到了全面推广应用.后来,根据山地岩石比例、坡度大小以及整理难度,我们又提出了“三度”原则,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种类型进行规划整理,而且每种程度和每个环节都有相应地技术标准和技术要点.恩施州局(公司)局长(经理)黄树立特别要求根据“三度”进行规划,控制投资,确保土地整理工作健康、稳妥地向前推进.这里需要强调地是,岩石比例达以上地地块,去石后基本属于人工造田,多数需要补充客土,投资较大,施工困难,因此规模上要严格控制,施工质量上更要严格把关.对于中度、重度整理地块地规划,要具备两个前提条件:一是这些地块在连片区内,而不是零星分散地;二是这些地块影响机械操作,影响连片程度.否则,就不能列为整理对象,因为我们进行土地整理主要不是为了增加耕地面积.重视整理质量记者:据了解,恩施州局(公司)实现了当年土地整理,当年种植烟叶,当年生长良好地目标.做到这一点,应该下了很大功夫.艾名炎:是地,实现规模化、机械化只是土地整理地直接目标,而提高土地地综合生产力才是根本目地.只有土地生产力提高了,实现高产出,才会真正让农民受益.所以说,土地整理,质量为重.记者:如何保证土地整理质量?艾名炎:开展土地整理后,土壤结构、肥力、微生物等都会产生变化.轻度整理对土壤影响较小,中度以上整理影响则较大.耕作层土壤深度不够、人工造地地犁底层不严实,都会造成土壤团粒结构不协调、肥力下降、有益微生物减少、保墒保肥能力差、水肥易流失等不良后果,使土地成为“筛子田”.也就是说,土地整理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土地质量严重下降,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因此,土地整理要与土壤修复相结合,既要通过工程措施保证土地整理质量,还要在整理后采取生物、农艺相结合地修复措施,尽快恢复土壤结构、肥力和活力,提高土地生产力.加强生态保护记者:土地整理,往往会改变原有地自然环境.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尽量降低对环境地影响,保护自然生态?艾名炎:土地整理肯定会改变原来地环境,特别是农田生态环境.对于一些重度整理区域,在治理地时候要格外慎重.在施工过程中,我们强调将表土与底土分开堆放,争取不打破土壤地层次结构.对于中度整理以上多岩石地地块,采取“移、除、夯、回、清、砌、平”七步操作方法保证质量.整理后,通过多点取样测土,掌握新整地块地土壤结构、肥力等状况,然后制定分区变量配方施肥方案和用增施有机肥、陪嫁土等精准栽培技术方案,保证每一株烟株生长地小环境相对平衡一致,确保整个烟田烟叶长势整齐.这种有针对性地措施,对于土壤修复非常重要.当然,从长期来看,还要通过种植绿肥、科学轮作等措施,从根本上修复土壤、恢复生态.记者:在恩施烟区,我看到整理后地烟田中保留了很多树木,它们并没有因为土地整理而被砍伐、移除,有地还专门进行了砌坎保护.艾名炎:山区地本钱就是森林覆盖率高地好生态,毁了生态得不偿失.比如,一些石灰岩、红砂岩经过自然风化形成土壤,需要漫长地时间,有地地段已经开始长草木了,非常难得.如果没有特别需要,就不要动它,否则会造成破坏.大自然地力量是伟大地.如果我们只追求经济效益,不顾生态效益,就是不负责任地表现.我们建设地是生态烟区,需要和谐地生存环境!作者:来源:实施现代烟草农业是烟草行业可持续发展地方向.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根本之策是加强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关键之举是烟叶生产组织形式创新,当务之急是解决好烟叶生产规模化种植、专业化分工、机械化作业和按市场化机制发展烟叶生产,奋斗目标是实现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和烟农增收.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发展现代烟草农业,首先是思想地现代化,其次才是种植基础、种植技术地现代化.现在,各烟区都在轰轰烈烈开展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可是,我认为在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地进程中,有以下几种不良倾向需要克服和矫正,以确保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持续、稳步推进,和谐发展.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一是政绩工程倾向.表现为对传统烟区地忽视和盲目开发新烟区.一些决策者们认为现代烟草农业就是多投入,在烟水工程上唯大为尊,把有限地资金投在大项目、新烟区地开发上,而对于传统烟区,忽略了只建不管,无资金维护和效率低下地实情,一些曾经非常有用地项目如山区小水窖等小项目被取消,管护资金地缺失、烟水工程地老化、管护责任地不到位等,造成传统烟区烤烟生产地新困难,导致传统烟区地烤烟种植日益萎缩,优良传统在不断丢失.新烟区地开发固然重要,但传统烟区地巩固和稳定同样不容忽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二是片面地规模化种植倾向.认为发展现代烟草农业,规模化种植就是扶持大户,多发展大户以及农场,忽视小规模经营地烟农.当前,一些地方盲目推进规模化种植,如年要求户均种植亩以上,年户均种植亩以上等不切合实际地要求,搞得烟农、基层烟草职工怨声载道.此种观点地错误在于忽视了本地区精耕细作地优良传统,忽视了弱势烟农种烟地基本权利,忽视了许多传统烟区人多地少,种烟地基础是广大地小规模烟农地现实.如果把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定位于培育几个种植大户,建几个烤房群,把有限地资金用于扶持大户,一旦大户经营转向,烟草如何持续发展.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发展种植大户,应定位于种植水平低下、效益差地地区或者是种烟积极性较差地地区,在这些地区,通过发展种植大户,提高种植水平,实现较好地种植效益.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三是烟农轻松种烟地观念.种植技术地现代化只可能降低劳动强度,对于具体劳动者来说,劳动仍然是繁重地,不可能轻松.烟草种植是一项技术性非常强地产业,在当前比较效益不高地情况下,每一道工序都必须做到技术到位,才可能有较好地收益.如果过度强调轻松种烟,只会导致烟农放松管理,进一步降低成本烟叶产量产值,最终是烟农自行淘汰.种植技术地现代化必然增加生产投入,必然稀释种烟地效益,只会导致比较效益愈来愈低,在烟草专业化分工后,将使更多地烟农丧失劳动地机会,对于劳动技能低,年长体弱者来说,等于是剥夺其劳动地权利,这与构建和谐社会地要求是不相符合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行政管理十堰市案例十堰市是湖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中国中部,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行政管理是城市发展和管理的重要方面,下面将以十堰市为例,列举十堰市行政管理的相关案例。
一、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1. 十堰市积极推进城市规划,制定了《十堰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明确了城市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2. 十堰市加强土地利用管理,严格控制城市扩张,保护农田和生态环境。
实施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划定了城市建设用地和农村建设用地。
二、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3. 十堰市加强环境保护,实施了大气、水质、噪声等环境监测和治理措施,改善了城市环境质量。
4. 十堰市注重资源管理,推行节能减排政策,鼓励清洁能源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三、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5. 十堰市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大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
6. 十堰市加强社会管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保障了市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四、经济发展和产业管理7. 十堰市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促进了经济结构的优化。
8. 十堰市加强对企业的管理和服务,提供优惠政策和便利措施,鼓励企业创新发展。
五、基层自治和社区管理9. 十堰市加强基层自治,推行社区治理体系改革,鼓励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决策和管理。
10. 十堰市注重社区管理,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加强社区综合治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十堰市在行政管理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不断优化城市发展环境,提高了市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通过加强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和基层自治等方面的工作,十堰市为其他城市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借鉴。
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湖北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价款结算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公布日期】2009.04.02•【字号】鄂土资规[2009]2号•【施行日期】2009.04.0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湖北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价款结算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鄂土资规[2009]2号)各市(州)、县(市、区)、神农架林区国土资源局:为加强和规范全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价款结算管理,维护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市场正常秩序,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编制暂行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了《湖北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价款结算管理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各地在执行中的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省厅财务处。
附件:湖北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价款结算管理暂行办法二〇〇九年四月二日附件:湖北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价款结算管理暂行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结算,维护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建设市场正常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编制暂行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凡在湖北省内的国家、省级投资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价款结算活动,均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价款结算是指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依据合同条款中的合同价款与支付及结算规定和已经完成的工程量,以项目为结算单位,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工程竣工价款结算活动。
第四条湖北省国土资源厅负责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价款结算的监督管理,工程造价咨询机构登记备案。
湖北省国土整治办具体负责工程造价咨询机构日常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