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类活用常见类型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2
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做乙类词用,这种语法现象就叫做文言的词类活用。
常见的类型有:﹛名词活用为动词,状语,意、使动用法﹛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意、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使动用法一、名词活用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可以作动词用,在句子中充任谓语。
因为能愿动词、副词、否定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副词、否定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因为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连词前后一般为动词。
﹙规律﹚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名词+名词如果一个句子中有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即不是并列关系、同位语关系,又不是偏正关系,句中也没有其它动词作谓语,那么其中的一个名词作动词用。
例如:范曾数目项王。
“目”名词作动词,当“看、使眼色”讲,作谓语,“项王”为其宾语籍吏民,封府库。
“籍”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登记”,“吏民”为其宾语?舍相如广成传。
“舍”名词作动词读作“she”,当“安排住宿”讲。
(2)能愿动词+名词能愿动词的位置是在动词之前的,当一个名词置于能愿动词之后,句中有没有其它动词时,这个名词作动词用。
例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水”,名词,在能愿动词“能“之后用作动词,当“泅水”讲,作谓语。
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史记?项羽本纪》)“王”在能愿动词“欲”之后用作动词,当“称王”讲,作谓语,读作“wang”(3)名词+补语(介词结构)补语的位置通常是附在动词之后。
当一个名词在补语之前,句中有没有其它动词时,这个名词作动词用。
例如:沛公军霸上。
词类活用6大类型及例子词类活用是指词汇在句子中根据语法功能的不同而发生的变化。
根据不同的语法功能,词汇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和介词六大类。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六类词的活用类型,并且给出相应的例子。
一、名词(Noun)的活用类型:1. 单数形式(Singular form):表示一个人、物或概念,如:book (书)、dog(狗)、love(爱)。
2. 复数形式(Plural form):表示多个人、物或概念,如:books (书籍)、dogs(狗)、loves(爱)。
3. 所有格形式(Possessive form):表示所有权关系,如:book's (书的)、dogs'(狗的)、love's(爱的)。
二、动词(Verb)的活用类型:1. 一般现在时(Simple Present Tense):表示经常性的或普遍性的动作或状态,如:I play(我玩)、He eats(他吃)、They dance (他们跳舞)。
2. 一般过去时(Simple Past Tense):表示过去发生的动作或状态,如:I played(我玩过)、He ate(他吃过)、They danced(他们跳过)。
3. 现在进行时(Present Continuous Tense):表示现在正在进行的动作,如:I am playing(我正在玩)、He is eating(他正在吃)、They are dancing(他们正在跳舞)。
4. 过去进行时(Past Continuous Tense):表示过去某一时刻正在进行的动作,如:I was playing(我当时正在玩)、He was eating (他当时正在吃)、They were dancing(他们当时正在跳舞)。
5. 一般将来时(Simple Future Tense):表示将来要发生的动作或状态,如:I will play(我将要玩)、He will eat(他将要吃)、They will dance(他们将要跳舞)。
词类活用6大类型词类活用6大类型主要有:1、名词活用为动词。
2、动词活用为名词。
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4、数词活用为动词。
5、名词用作状语。
6、形容词作名词。
一、名词作状语与文言散文一样,古诗词中的名词作状语,就是将名词放在谓语中心语动词的前面,让它修饰、限制后面的中心语动词。
依据状语的语法性能,处在状语位置上的名词,其实已变成了副词,因此名词作状语亦称名词活用为副词作状语,表示各种形态。
例: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曹操《短歌行》)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杜甫《石壕吏》)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上例中句是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趋向,意思为“向南”;句是名词作状语,表示时间,意思为“在夜里”;句是名词作状语,表示比喻,意思是“像灰一样”“像烟一样”。
二、名词活用为动词在古诗词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随处可见。
我们知道,古诗词是以精练的语言传达丰富的意蕴,协调优美动人的韵律和节奏,以达到精警传神,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的。
把名词放在特殊的条件下,使之活用为动词,正是使古诗词语言灵动、精彩、传神的有效途径。
在鉴赏活动中,我们必须抓住这些“特殊的条件”,才能准确理解并解释这些活用的词语。
例: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雨”,读作yu,破音异读。
依据名词前有能愿动词“欲”,该名词活用为动词的活用条件,“雨”字由名词活用为动词“下雨”。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客”,原意是名词“宾客”,此与“京华”构成了动补关系,活用为动词“客居”。
三、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按其语法性能是不能带宾语的。
但是如果它处在谓语中心语的位置上,带上了宾语,与宾语构成了动宾关系;或者后有补语,并与补语构成了动补关系;或者与前面的主语构成了主谓关系,则此形容词即活用为一般动词。
例: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李白《送友人》)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啼泪满衣裳。
词类活用活用概念:指一个词在一定条件下,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
词类活用几种主要类型:一.名词用作状语二.意动用法三.使动用法四.名词用作动词一.名词用作状语(古代汉语除专有名词外,一般名词都可以作状语。
)(一).时间名词作状语1.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例:1)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夜:在夜里)2)朝辞白帝彩云间。
(李白《早发白帝城》)2.“岁”、“月”、“日”的用法,不是单纯的时间修饰,意义复杂:1).岁,月,日+行动性动词。
例:吾日三省吾身。
日:每天2)日月作状语,表示情况逐渐发展。
例: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三国志.诸葛亮传》)日:一天天。
3)“日”用在句首,表示对往事的回顾。
例:日我先君共王引领北望。
(《左传》)“日”表回溯4)表及时,按时,当时。
例:秋水时至,百川灌海。
(《庄子.秋水》)时:及时5)时间名词作状语,用“而”或“以”与谓语中心连接。
例: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二).普通名词作状语。
1.表示工具或依据。
例:1) 伍子胥橐载而出韶关。
(《战国策·范雎说秦王》)2) 失期,法皆斩。
(《史记·陈涉起义》)例一中“橐”本义是“口袋”,在这里用在动词“载”的前面,作状语。
表示行为的工具或凭借。
意思为“用橐载”。
例二中“法”是名词,在句中作“皆斩”的状语,表示依据。
译为“按照法律”2.表示对人的态度。
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鸿门宴》)例子中“兄”是名词用作“事之”的状语。
表示“用对待兄长的态度去对待他”。
3.表示方位或处所。
例:1)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山海经·夸父逐日》)2)蜀太守以下郊迎。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例一中“北”是方位名词,用作动词“饮”前面,作状语,表示方位。
意思是“向北”。
例二中的“郊”是名词,作“迎”的状语,表示处所。
意思为“在郊外”。
4.表示比喻。
例:1) 嫂蛇行匍伏。
词类活用类型一览(1)名词活用为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
——《陈涉世家》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赤壁赋》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鸿门宴》(2)名词作状语: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赤壁赋》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劝学》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常以身翼.蔽沛公。
——《鸿门宴》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过秦论》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寡人之于国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兰亭序》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师说》(4)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齐桓晋文之事》(5)使动用法: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鸿门宴》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赤壁赋》却.匈奴七百余里。
——《过秦论》外连横而斗.诸侯。
——《过秦论》会盟而谋弱.秦。
——《过秦论》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过秦论》(6)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
——《赤壁赋》襟.三江而带.五湖。
——《滕王阁序》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师说》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7)数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六王毕,四海一.。
——《阿房宫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
词类活用常有种类:1. 名词活用为动词( 1)(名词 +宾语)比如:籍吏民,封府库。
《鸿门宴》( 2)(副词作状语 +名词)比如:汉水又东。
《水经注·江水》( 3)(能源动词 +名词):比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4)(名词 +补语)比如:今王鼓乐于此。
《孟子·梁惠王下》(5)(所 +名词)比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6)名词充任结合式或连动式谓语的构成部分之一)比如:卒中常常语,皆指目陈胜。
《陈涉世家》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假如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比如:( 1)楚左伊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鸿门宴》( 2)卒使上官医生短屈原于顷襄王。
《屈原传记》3.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中拥有显然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
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地点,有时前边有“其”或“之”,比如: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游褒禅山记》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比如:( 1)将军身披坚执锐。
《陈涉世家》( 2)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芙蕖》4.名词作状语:现代汉语里,一般名词是不可以直接修饰谓语动词作状语的,而古代汉语中一般名词直接作状语倒是相当广泛的现象。
( 1)(表示比喻),比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祀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陈涉世家》( 2)(表示对待人的态度)比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 3)(表示地方)比如:不得已,变姓名,诡踪影,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指南录》后序(4)(表示动作使用的工具)比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5)(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比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5.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拥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高考语文古诗词的词类活用汇总词类活用6大类型主要有:1、名词活用为动词。
2、动词活用为名词。
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4、数词活用为动词。
5、名词用作状语。
6、形容词作名词。
一、名词作状语与文言散文一样,古诗词中的名词作状语,就是将名词放在谓语中心语动词的前面,让它修饰、限制后面的中心语动词。
依据状语的语法性能,处在状语位置上的名词,其实已变成了副词,因此名词作状语亦称名词活用为副词作状语,表示各种形态。
例: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曹操《短歌行》)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杜甫《石壕吏》)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上例中句是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趋向,意思为“向南”;句是名词作状语,表示时间,意思为“在夜里”;句是名词作状语,表示比喻,意思是“像灰一样”“像烟一样”。
二、名词活用为动词在古诗词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随处可见。
我们知道,古诗词是以精练的语言传达丰富的意蕴,协调优美动人的韵律和节奏,以达到精警传神,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的。
把名词放在特殊的条件下,使之活用为动词,正是使古诗词语言灵动、精彩、传神的有效途径。
在鉴赏活动中,我们必须抓住这些“特殊的条件”,才能准确理解并解释这些活用的词语。
例: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雨”,读作yu,破音异读。
依据名词前有能愿动词“欲”,该名词活用为动词的活用条件,“雨”字由名词活用为动词“下雨”。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客”,原意是名词“宾客”,此与“京华”构成了动补关系,活用为动词“客居”。
三、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按其语法性能是不能带宾语的。
但是如果它处在谓语中心语的位置上,带上了宾语,与宾语构成了动宾关系;或者后有补语,并与补语构成了动补关系;或者与前面的主语构成了主谓关系,则此形容词即活用为一般动词。
例: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李白《送友人》)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啼泪满衣裳。
词类的活用词类的活用: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种现象就叫作词类活用。
如“从左右,皆肘之”。
句中的“肘”是名词,在此临时用作动词,意为“用肘撞”。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
(一)词类活用的类型:1、名词的活用:(1)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如:“范增数目项王”中“目”是“用目光示意”的意思。
(2)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指名词用作动词时,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者发生与该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
如:“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
”“腊”原义为“干肉”,动词。
在此句中用作使动用法“使(之)成为干肉”。
(3)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如“友风而子雨”意为“把风当作朋友,把雨当作儿子”。
(4)名词用作状语,在古代汉语中相当普遍,本不属于活用范畴,只是为了叙述方便,在此介绍。
名词作状语的类型:①表示处所。
如“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
”“道”意为“在道路上”作“苦”的状语。
又如“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
“廷”意为“在朝廷”。
②表示行为的工具或依据。
如“失期,法皆斩”,“法”意为“依照法律”。
③表示对人的态度。
如“秦军降诸侯,诸侯多奴虏使之。
”“奴虏”译为“象对奴虏一样”。
④表示比喻。
如“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句中,“蛇”译为“象蛇一样”。
再如“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句中“云”“响”“景”是名词作状语。
分别译为“象云一样(聚集)”“象回声一样(应和)”“象影子一样(跟从)”名词作状语的识别:名主+ 名状+ 动2、动词的活用:(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如果带上宾语时,一般是用作使动,表示主语使宾语发生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
如:“庄公寤生,惊姜氏。
”中的“惊”意为“使……惊”。
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语法功能。
这种语法现象就叫做词类活用。
常见的词类活用类型:汉语的词类划分,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
实词可以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词等类;虚词可此分成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等类。
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语句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
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用作定语,代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副词经常用作状语、补语,等等。
这些基本功能是古今相同的。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
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
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 此外,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
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用作状语,古今有别。
1、名词作动词: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
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
如:“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
(1)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泳(3)一狼洞其中。
(《狼》)洞:原为名词,现做动词,可译为“打洞”。
2、名词作状语:名词作状语是指名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谓语前,起一种修饰或限制作用时的用法。
这种用法与现代汉语不同,不需要依靠介词的介引,它省略了介词,但不是省略句。
(1)表示比喻、比拟,可用名词前加介词去理解,翻译成“像……一样”。
例1:其一犬坐于前。
(《狼》)犬:原为名词,在这里用作状语,修饰谓语,可译为“像狗一样”。
词类活用6 大类型(一)名词作状语解释下列各句中用作状语的名词。
1.常以身翼.蔽沛公。
(《鸿门宴》)(翼:像翅膀一样)译文:(项伯)常常用自己的身体像翅膀一样遮掩住刘邦。
2.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兄:像对待兄长一样)译文:我将像对待兄长一样地款待他。
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箕畚:用竹筐)译文:用竹筐把土石运送到渤海的尽头去。
4.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涉世家》)(法:依据秦的法律)译文:估计已经误了约定的期限。
误了期限,依据秦的法律都要杀头(斩首)。
5.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鸿门宴》)(间:从小路)译文:刘邦已经走了,(估计)从小路已经回到军中。
6.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陈情表》)(日:一天比一天)译文:臣想奉诏离家赴任,但是祖母刘氏的病一天比一天重。
7.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劝学》)(上、下:向上、向下)译文:向上吃地上的泥土,向下喝地下的泉水。
[规律小结](1)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翻译时需要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一“像”字。
如上面第1 句中的“翼”。
(2)名词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
翻译时需加上一串文字:“像对待……一样”。
如上面第2 句中的“兄”。
(3)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工具与方式,翻译时要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上介词“用”。
如上面第3 句中的“箕畚”。
(4)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情理。
翻译时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上“按照”“依据”这一类介词就可以了。
如上面第4 句中的“法”。
(5)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这一类名词的特点是均为处所名词,翻译时加上介词“在”或者“从”。
如上面第5 句中的“间”。
(6)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频率,这一类句中活用的名词均为时间名词。
在翻译时比较灵活,可加介词“每”,也可将名词重叠后前边加“一”,还可译为“一……比……”等。
如上面第6句中的“日”(7)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
这一类名词的特点是均为方位名词,翻译时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上介词“向”“到”或者“对”一类的介词。
大学里的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主要有6大类型:
1、名词用作动词。
例1、“策之不以其道”中的“策”,本来是名词,意思是“马鞭”,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用马鞭驱赶”。
(《马说》)
例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箕畚”,本来是名词,用竹篾、柳条等编织的器具;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用箕畚装土石”。
(《愚公移山》)
2、名词用作状语。
例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中的“西”,本来是方位名词,这里作状语,向西。
(《小石潭记》)
例2、“斗折蛇行”中的“斗”和“折”,本来都是名词,这里都用作状语,意思分别是“像北斗星那样”“像蛇那样”。
(《小石潭记》)
小石潭
3、动词用作名词。
例、“虽乘奔御风”中的“奔”,本来是动词,这里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与朱元思书》)
4、形容词用作动词。
例、“互相轩邈”中的“轩”“邈”本来都是形容词,意思分别是
“高”“远”,这里用作动词,意思分别是“往高处伸展”“往远处伸展”。
(《与朱元思书》)
富阳至桐庐风光
5、使动用法。
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中的“淫”“移”“屈”本来的意思分别是“惑乱、迷惑”“改变、动摇”“屈服”,这里都是使动用法,意思分别是“使……迷惑”“使……动摇”“使……屈服”。
(《富贵不能淫》)
6、意动用法。
例、“渔人甚异之”中的“异”本来的意思是“惊异,诧异”,这里是意动用法,意思是“对……感到惊异”。
(《桃花源记》)。
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词类的活用一一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个有固定属类的词临时改变它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充当别的词类使用,就叫作词类的活用。
词类活用分类: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动词(一般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2、名词作状语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2、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2、形容词作动词(一般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数词的活用1、数词作名词2、数词作动词3、数词作副词名词的活用:1、活用为一般动词:①、名词+名词。
前后两个名词之间既不是偏正关系,也不是并列关系,就把它们看成是主谓关系或动宾关系,也即后一个名词或前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如: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沛公军霸上。
(〈〈鸿门宴》)金块珠砾。
(〈〈阿房宫赋》)绳枢之子(〈〈过秦论》)验证:纨笺子弟一诺千金轻车熟路车水马龙身体力行②、名词+代词”之、其、尔、汝、我”。
"之"作代词,大多作宾语(有时作兼语,但不作主语),名词带了宾语"之",这个名词就要活用作动词。
如:买五人之腹而函之。
(〈〈五人墓碑记》)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游褒禅山记》)名之者谁?(〈〈醉翁亭记》)③、副词+名词。
副词是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它一般不能修饰、限制名词。
如果名词用在副词之后,那么这个名词就活用作动词了。
如:范增数目项王。
(〈〈鸿门宴》)不蔓不枝。
(〈〈爱莲说》)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成语验证:不毛之地莫名其妙不胫而走先礼后兵不翼而飞观望不前未雨绸缪④、能愿动词+名词。
助动词是能用在一般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意愿和可能、必要等的动词,如能、会、应、肯、要、愿、须”等。
助动词后不带名词,如果带了,这个名词就活用作动词。
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劝学》)沛公欲王关中。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词类活用常见类型:
1.名词活用为动词
(1)(名词+宾语)例如:籍吏民,封府库。
《鸿门宴》
(2)(副词作状语+名词)例如:汉水又东。
《水经注·江水》
(3)(能源动词+名词):例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
(4)(名词+补语)例如:今王鼓乐于此。
《孟子·梁惠王下》
(5)(所+名词)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
(6)名词充当联合式或连动式谓语的组成部分之一)例如: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陈涉世家》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例如:
(1)楚左伊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鸿门宴》
(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屈原列传》
3.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活用为名词,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
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例如: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游褒禅山记》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例如:
(1)将军身披坚执锐。
《陈涉世家》
(2)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芙蕖》
4.名词作状语:
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作状语的,而古代汉语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
(1)(表示比喻),例如: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祀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陈涉世家》
(2)(表示对待人的态度)例如: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
(3)(表示处所)例如:
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指南录》后序
(4)(表示动作使用的工具)例如: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
(5)(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例如: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
5.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例如:
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
(1)动词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里,动词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例如: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有时候,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共同带一宾语,这一宾语既是及物动词的受事者,又是主语使得它成为不及物动词的施事者。
例如:
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赤壁之战》
(2)形容词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里,形容词也常常活用作使动,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其货。
《促织》
(3)名词使动用法
1〉普通名词活用为使动,例如:
舍相如广成传舍。
《廉颇蔺相如列传》
2〉方位名词活用为使动。
方位名词活用为使动,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按照这个方位名词所表示的方位行动。
例如:
令尹南辕反旆。
《左传·宣公二十年》【旆(pei),末端形状像燕尾的旗】6.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作意动,就是“觉得宾语动”“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作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并作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代词有时也活用为意动。
动词一般不用作意动。
用作意动的词可以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做……”。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如:
成以其小,劣之。
《促织》
(2)名词的意动用法。
例如: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