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类活用 6大类型教学文案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5
高考语文-文言文6种词类活用情形词类活用是指甲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征,进而产生出某一新的意义的语法现象。
我们重点分析以下六种情况:1.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1)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对宾语含有“使它怎样”或“使它成为什么”的意味,“使动”必须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发生变化。
在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
如: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使之归。
“归”,动词的使动用法。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石钟山记》)使(之)鸣。
“鸣”,动词的使动用法。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如: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zhuó)而小之,则王怒。
(《孟子·梁惠王下》) “小之”是“使它小”的意思。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
(《促织》)“昂其直”是“使其直昂(抬高)”的意思。
(3)名词的使动用法。
令尹南辕反旆。
(《左传·宣公十二年》)“南辕”是“使车辕向南”的意思。
以膏泽斯民。
(《答司马谏议书》)“膏泽”,名词,恩德,带宾语,作动词,为“使……得到好处”的意思。
2.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意动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主观上对宾语含有“感到它怎样”或“把它看作什么”的意味。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小鲁”,感到鲁国很小;“小天下”,感到天下很小。
(2)名词的意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
(《赤壁赋》)“侣鱼虾”,以鱼虾为伴侣;“友麋鹿”,以麋鹿为朋友。
3.名词作一般动词(1)名词带宾语。
籍吏民,封府库。
(《鸿门宴》)“籍吏民”即登记百姓户口。
(2)能愿动词+名词。
沛公欲王关中。
(《鸿门宴》)“王”前带能愿动词“欲”。
词类活用(教师版)“活”出生命的色彩——词类活用一、学习目标1、掌握词类活用的概念和分类。
2、鉴别归纳词类活用中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词类活用的用法。
二、学习重点鉴别词类活用中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词类活用。
三、学习难点归纳词类活用中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活用的用法。
四、学法指导1、考纲解读: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2、参阅人教版必修五第90页《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
3、掌握词类并辨明句法成分,把握词与词的组合关系五、教学步骤(一)课前预习名词动词1、知识回顾(1)实词形容词数词(1)词语分类:量词代词副词介词(2)虚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2)句法成分: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 定语+宾语2、课前准备(1)指出现代生活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
①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鲁迅《友邦惊诧论》)国:名作动,成为国家②没有月亮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朱自清《荷塘月色》)怕:形作使动,使人害怕③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徐志摩《再别康桥》)悄悄:形作名,寂静④你美星城我美你(长沙街头公益广告)。
①美:形作使动,使…美丽;②美:形作意动,以…为美⑤他这人有点花,而你这人却太阿Q了。
花:名作形,不专一;阿Q:名作形,迂腐⑥自己举例:如,看医生、暖人心、星罗棋布、幕天席地、3、自学检测(1)什么是词类活用?(提示:参阅必修五第90—92页)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们的词性和意义,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
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叫做词类活用。
(2)文言文中为什么经常会出现词类活用?(提示:联系古代造字和文学表达)A、早期没有为一些行为动作专造动词。
(“穿”早期是穿透的意思)。
B、为了表达的丰富与新颖。
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形作动,意思是染绿了(3)有哪些词可出现词类活用?常见的词类活用有哪些?可以归纳为哪两种?实词中的名、动、形、数的词类活用。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文言文词类活用5篇范文第一篇: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文言文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学案1.名词作动词2.名词意动用法3.名词使动用法4.名词作状语5.动词作名词6.动词使动用法7.动词为动用法8.形容词作名词9.形容词作动词 10.形容词使动用法 11.形容词意动用法。
12.数词活用一、名次作动词规律一:1、籍吏民,封府库.2、大楚兴,陈胜王.3、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规律二:1、范增数目项王.2、汉水又东.规律三: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左右欲刃相如.二、名词使动用法①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②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
.③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
.三、名词意动用法①稍稍宾客其父..②鱼肉缙绅..③孟尝君客我.④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⑤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四、名词作状语规律: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2、秦军降诸侯,诸侯多奴虏使之。
..【关于状语】/ 4 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
①秦孝公据殽函之固.②将军身披坚执锐..③小学而大遗。
..八、形容词作动词规律:①彼好游者不能穷也.②火尚足以明也.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④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⑤且夫天下非小弱也..九、形容词使动用法规律: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②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③既来之,则安之。
.④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⑤求木之长者,必先固其根本。
.十、形容词意动用法规律:①孔子登东山而小鲁.②且庸人尚羞之。
.③渔人甚异之.④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十一、数词作动词规律: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2、六王毕,四海一.3、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4、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实战演练】找出下列活用了的词,并加以解释 1.左右欲刃相如/ 4第二篇: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文言文词类活用整理2012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文言文词类活用整理《劝学》1、輮使之然也动词用作名词,指用火熨使物弯曲这道工序。
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的类型一、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的类型嗨,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唠唠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的类型这个超有趣的话题。
(一)名词活用1. 名词作动词在文言文中,名词常常会被用作动词。
比如说“沛公军霸上”,这里的“军”本来是名词“军队”的意思,但是在这个句子里就活用成了动词“驻军、驻扎”。
就像一个小士兵本来是一个身份,结果它突然就动起来,开始做驻军这件事啦。
再像“左右欲刃相如”,“刃”本来是刀刃的意思,是个名词,在这儿就变成了“用刀杀”这个动词的意思。
这就好像名词突然有了活力,开始执行动作了呢。
2. 名词作状语名词还能作状语呢。
像“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的“翼”,它本来是“翅膀”这个名词,在这里就表示像翅膀一样,用来修饰“蔽”这个动作,也就是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掩护沛公。
这就好比把名词当成了一个小助手,来形容动作的样子。
(二)动词活用1. 动词作名词有的动词会变成名词哦。
例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这里的“伏”本来是动词“埋伏”,但是在句子里就变成了“伏兵”这个名词的意思。
就好像动词一下子定住了,变成了一个可以被描述的东西。
2. 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很有趣呢。
像“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这个“活”本来是“活下来”的意思,在这里就是“使……活下来”,也就是项伯杀了人,我使他活下来了。
这就像是动词有了魔法,能让其他的对象发生动作。
(三)形容词活用1. 形容词作名词在文言文中,形容词也不安分啦。
像“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和“锐”,“坚”本来是“坚硬的”这个形容词,在这里就变成了“坚硬的铠甲”这个名词;“锐”本来是“锐利的”,就变成了“锐利的兵器”。
这就像形容词给自己穿上了一件新衣服,变成了可以数可以指的东西。
2. 形容词作动词“亲贤臣,远小人”中的“亲”和“远”,“亲”本来是“亲近的”这个形容词,在这里就变成了“亲近”这个动词;“远”本来是“疏远的”,就变成了“疏远”这个动词。
词类活用6大类型及例子词类活用是指词汇在句子中根据语法功能的不同而发生的变化。
根据不同的语法功能,词汇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和介词六大类。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六类词的活用类型,并且给出相应的例子。
一、名词(Noun)的活用类型:1. 单数形式(Singular form):表示一个人、物或概念,如:book (书)、dog(狗)、love(爱)。
2. 复数形式(Plural form):表示多个人、物或概念,如:books (书籍)、dogs(狗)、loves(爱)。
3. 所有格形式(Possessive form):表示所有权关系,如:book's (书的)、dogs'(狗的)、love's(爱的)。
二、动词(Verb)的活用类型:1. 一般现在时(Simple Present Tense):表示经常性的或普遍性的动作或状态,如:I play(我玩)、He eats(他吃)、They dance (他们跳舞)。
2. 一般过去时(Simple Past Tense):表示过去发生的动作或状态,如:I played(我玩过)、He ate(他吃过)、They danced(他们跳过)。
3. 现在进行时(Present Continuous Tense):表示现在正在进行的动作,如:I am playing(我正在玩)、He is eating(他正在吃)、They are dancing(他们正在跳舞)。
4. 过去进行时(Past Continuous Tense):表示过去某一时刻正在进行的动作,如:I was playing(我当时正在玩)、He was eating (他当时正在吃)、They were dancing(他们当时正在跳舞)。
5. 一般将来时(Simple Future Tense):表示将来要发生的动作或状态,如:I will play(我将要玩)、He will eat(他将要吃)、They will dance(他们将要跳舞)。
文言词类活用教案(5篇范例)第一篇:文言词类活用教案名词的活用一、名词活用为动词规律一: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
例:狼不敢前(前:上前)规律二: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
名词+“者”例:红装而蹇者——特殊的指示代词“者”的前面一般只粘附动词或动宾词组,名词“蹇”粘附在“者”的前面,作“骑驴”的意思讲。
名词+“之”例:名之者谁——代词“之”一般不受名词修饰。
“名”用在代词“之”前,作“命名”讲。
规律三:名词与名词连用,如果二者是主谓关系、动宾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陈胜王(王:称王)②因屏人曰(命人退避)规律四: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否定副词(不、弗、无)+名词不蔓不枝(蔓:长枝蔓;枝:长枝节。
)①句中无动词或形容词可作谓语②能愿动词后的名词③代词前的名词④名词后的名词⑤副词后的名词否定副词(不、弗、无)+名词⑥“所”+名词(特殊的指示代词“所”的后面一般只跟动词或动宾词组)2、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活用为有“使......为”意思的动词,通常称为名词的使动用法。
其特点是必带宾语。
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王之”就是“使他为王” 规律:不能带宾语的名词带有宾语,常常活用为使动或意动词。
3、名词的意动用法意动用法一般涉及的是形容词和名词。
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如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作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作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翻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作……”。
稍稍宾客其父父利其然也4、名词作状语从句法关系看,谓语动词在句中总是出现在主语、状语后,所以,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成了状语。
高考语文-文盲文6种词类活用情形词类活用是指甲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征,进而产生出某一新的意义的语法现象。
我们重点分析以下六种情况:1.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1)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对宾语含有"使它怎样〃或"使它成为什么〃的意味,"使动〃必须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发生变化。
在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
如: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使之归。
〃归〃,动词的使动用法。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石钟山记》)使(之)鸣。
〃鸣〃,动词的使动用法。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如: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zhu6)而小之,则王怒。
(《孟子•梁惠王下》)〃小之〃是“使它小〃的意思。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
(《促织》)〃昂其直〃是"使其直昂(抬高)〃的意思。
(3)名词的使动用法。
令尹南辕反旆。
(《左传・宣公十二年》)〃南辕〃是〃使车辕向南〃的意思。
以膏泽斯民。
(《答司马谏议书》)〃膏泽〃名词,恩德滞宾语,作动词,为”使……得到好处〃的意思。
2.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意动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主观上对宾语含有〃感到它怎样〃或‘把它看作什么〃的意味。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小鲁〃,感到鲁国很小;〃小天下〃,感到天下很小。
(2)名词的意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
(《赤壁赋》)〃侣鱼虾〃,以鱼虾为伴侣;〃友麋鹿〃,以麋鹿为朋友。
3.名词作一购词(1)名词带宾语。
籍吏民,封府库。
(《鸿门宴》)〃籍吏民〃即登记百姓户口。
(2)能愿动词+名词。
沛公欲王关中。
(《鸿门宴》)〃王〃前带能愿动词〃欲〃。
〃王〃译为称王,读wang。
词类活用6大类型及例子(一)词类活用的六大类型及例子详解1. 名词名词是用来表示人、动物、事物、地点等具体或抽象的东西的词类。
它通常可以用于主语、宾语、定语和补语的位置。
以下是一些名词的例子:•人:学生、教师、医生•动物:猫、狗、鸟•事物:书、桌子、汽车•地点:学校、医院、公园2. 动词动词是用来表示行为、状态或存在的词类。
它可以根据不同的活用形式来表示时态、人称和语态等变化。
以下是一些动词的例子:•行为:跑、吃、睡觉•状态:喜欢、担心、健康•存在:是、在、有3. 形容词形容词是用来修饰名词或代词的词类。
它可以表达事物的性质、特征和状态等。
以下是一些形容词的例子:•大:大房间、大城市•漂亮:漂亮的花、漂亮的女孩•快乐:快乐的笑声、快乐的时光4. 副词副词是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其他副词或整个句子的词类。
它可以表示程度、方式、时间、地点等。
以下是一些副词的例子:•程度:非常、很、稍微•方式:慢慢地、轻轻地、快速地•时间:经常、从前、立刻•地点:这里、那里、外面5. 代词代词是用来代替名词的词类。
它可以指示人或事物的身份、数量和位置等。
以下是一些代词的例子:•人称:我、你、他•指示:这、那、这些•疑问:谁、什么、哪个•数量:几个、一些、许多•关系:谁的、哪个、那个6. 介词介词是用来表示名词与其他部分之间关系的词类。
它通常用于介词短语中,表达时间、地点、原因、目的等。
以下是一些介词的例子:•时间:在、从、到•地点:在、向、离•原因:因为、由于、为了•目的:为了、以便、关于以上是六大词类活用类型的简要介绍以及一些例子,理解词类的不同用途和功能,对于提升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有很大帮助。
不同的词类组合和活用方式,可以让我们的语言更加丰富和准确。
7. 数词数词是用来表示数量的词类。
它可以表示具体的数目、顺序、比例等。
以下是一些数词的例子:•基数词:一、二、三•序数词:第一、第二、第三•分数词:一半、三分之一•百分数:百分之十、百分之五十数词在写作中经常用于描述具体的数量、排序和比例关系,使得文章更加具体和准确。
词类活用6 大类型(一)名词作状语解释下列各句中用作状语的名词。
1.常以身翼.蔽沛公。
(《鸿门宴》)(翼:像翅膀一样)译文:(项伯)常常用自己的身体像翅膀一样遮掩住刘邦。
2.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兄:像对待兄长一样)译文:我将像对待兄长一样地款待他。
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箕畚:用竹筐)译文:用竹筐把土石运送到渤海的尽头去。
4.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涉世家》)(法:依据秦的法律)译文:估计已经误了约定的期限。
误了期限,依据秦的法律都要杀头(斩首)。
5.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鸿门宴》)(间:从小路)译文:刘邦已经走了,(估计)从小路已经回到军中。
6.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陈情表》)(日:一天比一天)译文:臣想奉诏离家赴任,但是祖母刘氏的病一天比一天重。
7.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劝学》)(上、下:向上、向下)译文:向上吃地上的泥土,向下喝地下的泉水。
[规律小结](1)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翻译时需要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一“像”字。
如上面第1 句中的“翼”。
(2)名词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
翻译时需加上一串文字:“像对待……一样”。
如上面第2 句中的“兄”。
(3)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工具与方式,翻译时要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上介词“用”。
如上面第3 句中的“箕畚”。
(4)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情理。
翻译时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上“按照”“依据”这一类介词就可以了。
如上面第4 句中的“法”。
(5)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这一类名词的特点是均为处所名词,翻译时加上介词“在”或者“从”。
如上面第5 句中的“间”。
(6)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频率,这一类句中活用的名词均为时间名词。
在翻译时比较灵活,可加介词“每”,也可将名词重叠后前边加“一”,还可译为“一……比……”等。
如上面第6句中的“日”(7)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
这一类名词的特点是均为方位名词,翻译时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上介词“向”“到”或者“对”一类的介词。
词类活用6大类型(一)名词作状语解释下列各句中用作状语的名词。
1.常以身翼.蔽沛公。
(《鸿门宴》)(翼:像翅膀一样)译文:(项伯)常常用自己的身体像翅膀一样遮掩住刘邦。
2.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兄:像对待兄长一样)译文:我将像对待兄长一样地款待他。
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箕畚:用竹筐)译文:用竹筐把土石运送到渤海的尽头去。
4.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涉世家》)(法:依据秦的法律)译文:估计已经误了约定的期限。
误了期限,依据秦的法律都要杀头(斩首)。
5.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鸿门宴》)(间:从小路)译文:刘邦已经走了,(估计)从小路已经回到军中。
6.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陈情表》)(日:一天比一天)译文:臣想奉诏离家赴任,但是祖母刘氏的病一天比一天重。
7.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劝学》)(上、下:向上、向下)译文:向上吃地上的泥土,向下喝地下的泉水。
[规律小结](1)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翻译时需要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一“像”字。
如上面第1句中的“翼”。
(2) 名词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
翻译时需加上一串文字:“像对待……一样”。
如上面第2句中的“兄”。
(3) 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工具与方式,翻译时要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上介词“用”。
如上面第3句中的“箕畚”。
(4) 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情理。
翻译时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上“按照”“依据”这一类介词就可以了。
如上面第4句中的“法”。
(5)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这一类名词的特点是均为处所名词,翻译时加上介词“在”或者“从”。
如上面第5句中的“间”。
(6) 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频率,这一类句中活用的名词均为时间名词。
在翻译时比较灵活,可加介词“每”,也可将名词重叠后前边加“一”,还可译为“一……比……”等。
如上面第6句中的“日”(7) 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
这一类名词的特点是均为方位名词,翻译时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上介词“向”“到”或者“对”一类的介词。
如上面第7句中的“上、下”。
(二)名词作动词解释下列各句中用作动词的名词。
1.沛公军.霸上。
(《鸿门宴》)(军:驻扎、驻军)译文:刘邦驻扎在霸上。
2.范增数目.项王。
(《鸿门宴》)(目:使眼色)译文: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
3.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醉翁亭记》)(名:命名)译文:给它命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的。
4.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桃花源记》)(志:做标记) 译文:太守立即派人跟随渔人前往,寻找以前做的标记,最终迷路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水:游水)译文: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
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赤壁赋》)(东:向东进军)译文:当曹孟德攻破了荆州,攻下江陵,顺水向东进军。
7.吾师.道也。
(《师说》)(师:学习)译文:我(是向他)学习道理。
[规律小结](1)两个名词连用,句中又无作谓语的动词,则其中可能有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活用形式:名词+名词。
如上面第1句中的“军”。
(2) 名词带状语,则这个名词用作动词。
活用形式:副词作状语+名词。
如上面第2句中的“目”(3) 代词前边的名词用作动词。
活用形式:名词+代词。
如上面第3句中的“名”。
(4) “所”字后边的名词用作动词。
活用形式:所+名词。
如上面第4句中的“志”。
(5) 能愿动词带名词动用。
活用形式:能愿动词+名词。
如上面第5句中的“水”。
第6句中的“东”。
(6)“而”连接一个动词和一个名词时,这个名词一般用作动词。
活用形式:动词+而+名词。
如上面(7) 名词带宾语,则这个名词用作动词。
活用形式:名词+名词。
如上面第7句中的“师”。
(三)形容词作动词解释下列各句中用作动词的形容词。
1.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鸿门宴》)(善:与……交好)译文: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向来与留侯张良交好。
2.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兰亭集序》)(欣:喜爱)译文:原先那些感到高兴的事,转眼之间,已成为旧迹。
3.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游褒禅山记》)(明:照明)译文:我们的体力还足够用来前进,火把还足够用来照明。
4.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白:显出白色)译文:不知不觉天边已经露出鱼肚白。
[规律小结](1) 形容词带宾语时,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活用为动词。
活用形式:形容词+宾语。
如上面第1句中的“善”。
(2) 形容词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
活用形式:所+形容词。
如上面第2句中的“欣”。
(3) 形容词放在“能”“足”“可”等能愿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
活用形式:能愿动词+形容词。
如上面第3句中的“明”。
(4)形容词后面不带宾语时,也表示某种动态,此时也活用为一般性动词。
如上面第4句中的“白”。
(四)形容词作名词解释下列各句中用作名词的形容词。
1.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逍遥游》)(正:本性,固有规律)译文:至于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
2.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贤:贤能)译文: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贤能(都)不如孔子。
3.击空明..兮溯流光。
(《赤壁赋》)(空明:月光下的清波)译文:(桨)划破月光下的清波啊,(船)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
4.四美.具,二难.并。
(《滕王阁序》)(“美”在文中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难”在文中指贤主、嘉宾)译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全都具备,贤主、嘉宾齐集一堂。
5.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兰亭集序》)(贤:贤才;少:年轻的;长:年长的) 译文:众多贤才都会聚在这里,年轻、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
[规律小结](1)形容词用在“其”“之”字后面,充当中心语时,活用为名词。
如上面第1句中的“正”和第2句中的“贤”。
(2)形容词作主语、宾语时,活用作名词。
如上面第3句中的“空明”和第5句中的“贤、少、长”。
(3)形容词用在数词后面作中心语时,活用为名词。
如上面第4句中的“美、难”。
(五)使动用法解释下列各句中用作使动的动词、名词、形容词。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鸿门宴》)(从:使……跟从)译文:刘邦第二天早晨,使一百多人马跟从他来见项羽。
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鸿门宴》)(王:使……为王)译文: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使他为王。
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赤壁赋》)(舞:使……起舞;泣:使……哭泣) 译文:(箫声)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孀妇为之哭泣。
4.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陈情表》)(卒:使……终了)译文:或许能够使刘氏侥幸地平安寿终。
5.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活:使……活)译文:项伯杀了人,我使他活了下来。
6.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兰亭集序》)(兴:使……产生)译文:仍然不能不因此而使心中产生感触。
[规律小结](1)动词使动用法,即谓语动词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么样”的意思。
翻译格式为:“主语+使(宾语)+动词”或“主语+动补短语+宾语”。
如上面第1句中的“从”和第5句中的“活”。
(2)形容词(名词)处于谓语的位置,又带有宾语,并且含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就是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翻译格式为:使+宾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名词)。
如上面第2、3、4、6句中的“王、舞、泣、卒、兴”。
(六)意动用法解释下列各句中用作意动的名词、形容词。
1.当其欣.于所遇。
(《兰亭集序》)(欣:对……感到高兴)译文: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
2.侣.鱼虾而友.麋鹿。
(《赤壁赋》)(侣:把……看作伴侣;友:把……看作朋友)译文:把鱼虾看作伴侣,把麋鹿看作朋友。
3.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师:把……当作师)译文: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跟从他学习,把他当作老师。
4.而耻.学于师。
(《师说》)(耻:以……为耻)译文:却以向老师学习为羞耻。
5.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羞:以……为羞)译文:平常人尚且以此为耻,何况将相呢?[规律小结](1)形容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
如1、4、5句中的“欣、耻、羞”。
(2)名词的意动用法,其特点是名词必带宾语,且主语把宾语看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可译为“把……看作”“把……当作”。
如2、3句中的“侣、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