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外溢的不同途径对我国生产力的影响1
- 格式:pdf
- 大小:51.14 KB
- 文档页数:8
技术外溢对产业升级的影响研究近年来,随着全球科技的进步和交流加强,技术外溢这一概念引起了广泛的注意。
技术外溢是指技术从一个领域向另一个领域的传播和应用过程。
医疗、制造业、互联网等行业中都存在技术外溢的现象,并对相关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技术外溢有助于提高产业的效率和生产力。
当某一技术在一个产业中得到应用并取得成功后,很快就会向其他相关产业扩散。
例如,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中的自动化和数字化技术,通过技术外溢,促使其他行业也开始应用这些技术。
这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降低了生产成本。
同时,技术外溢还能促进不同行业之间的协同创新,激发出更多的创新活力。
其次,技术外溢对产业结构的调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当一种新技术进入一个产业后,它不仅会改变该产业的生产方式和流程,还会影响到相关产业的发展。
以互联网技术为例,互联网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传统零售业的商业模式,而且还催生了电子商务、物流、支付等一系列新兴行业。
技术外溢使得不同行业之间的边界变得模糊,促进了产业的融合和互动,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此外,技术外溢还对人力资源需求和产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
随着技术外溢的加速,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一方面,传统行业需要具备新技术应用能力的人才,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对于高素质的科技人才的需求也在增加。
因此,产业应适应技术外溢的发展趋势,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提供适应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和培训。
然而,在技术外溢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技术外溢会导致技术泛滥和盗版现象。
一些企业为了迅速获得竞争优势,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并应用他人的技术。
这不仅损害了原技术提供者的利益,也阻碍了技术进步和创新。
另一方面,技术外溢也会加剧产业之间的竞争,对一些传统行业造成冲击。
一些产业由于技术外溢的影响而陷入困境,必须寻求创新和调整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
为了更好地应对技术外溢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政府、企业和学界需要加强合作,搭建平台促进交流与合作。
技术外溢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技术外溢的加剧,地区经济发展正逐渐受到前所未有的影响。
技术外溢是指技术创新在某一领域或企业中产生的溢出效应,进而影响到其他领域或企业。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技术外溢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
首先,技术外溢加速了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随着先进技术的引进和采用,传统行业的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提升。
在这个过程中,技术外溢推动了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进而带来了新兴产业的崛起。
例如,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全面应用,互联网创业企业在许多地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地区经济的新增长点。
技术外溢不仅加速了新兴产业的兴起,还促进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地区经济实现了良性循环发展。
其次,技术外溢扩大了地区之间的差距。
由于技术外溢在一定程度上是依赖于一些创新领域或先进企业的持续投入和积累的,因此,在技术外溢的影响下,那些拥有优质科研机构或技术领先企业的地区将更容易形成技术人才和创新资源的集聚效应,从而进一步加强其技术优势。
与此同时,技术落后的地区在技术外溢过程中则可能转型困难,导致这些地区在经济发展中走在了“技术鸿沟”之后,进一步拉大了地区之间的差距。
接下来,技术外溢对地区就业形势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一些劳动力可能会由于技术进步而失去相应岗位,从而导致临时性的就业困境。
然而,技术外溢也同时催生了一批新的岗位需求,例如互联网技术带动的电子商务、人工智能技术推动的智能制造等。
虽然技术外溢在短期内可能对就业形势造成一定的冲击,但长期来看,创新驱动的技术外溢将为地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就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最后,技术外溢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地区的经济模式和发展路径。
传统发展模式注重资源和劳动力的投入,但当地区的技术外溢逐渐发挥作用时,技术创新和知识产出成为了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因此,地区不再局限于自身资源的禀赋条件,而是更加注重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产出能力的提升。
中间品进口对我国技术创新的影响:水平溢出和垂直溢出作者:姜丽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5年第10期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技术成为一国经济发展的源泉。
而进口中间品中嵌套的技术能显著提高中国技术创新水平,主要通过水平溢出和垂直溢出两种途径。
关键词:中间品;技术创新;水平溢出;垂直溢出中图分类号:F424.15;F7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0-000-01引言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蓬勃发展,技术进步和创新已成为一国经济发展的推动剂。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一国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不仅依赖于本国的研发活动,而且也依靠国外的技术溢出。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在技术不丰裕、创新能力不足的情况下,通过进口国外先进产品,消化吸收外国先进的生产要素,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本国的技术创新水平,降低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而且还能形成自身的创新机制,为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可能性。
众多学者研究表明国际贸易是技术溢出的重要渠道之一,尤其是中间品进口贸易。
Grossman 和Helpman(1991)建立的CH模型表明,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技术会通过中间产品贸易产生扩散,而研发资本存量则物化在先进国家的中间品生产过程中,那么进口国可以在不支付额外研发费用的前提下使用这些中间品。
同时,中间品种类的增加也可以提高最终品生产率和创新水平,进口国使用高技术的中间品,可以对其消化、吸收、模仿甚至再创新,从而提高自身技术水平。
首先,由于进口的中间品中往往蕴含国外的先进技术知识,因此本国进口商在生产过程中,不但可以吸收先进技术,还能在吸收利用的过程中进行再创新。
其次,由于贸易自由化程度的逐渐深化,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减免,进口中间品的成本不断降低,这就促使进口商有更大的空间进行技术创新。
以往研究多从进口贸易的商品结构,即中间品、资本品或者初级品、半成品和产成品角度分别研究进口对本国的研发溢出效应。
但鲜有从行业角度,分析进口中间产品对我国技术创新水平溢出和垂直溢出的影响。
技术外溢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研究技术外溢,指的是先进技术在经济活动中扩散和传播的过程。
通俗来说,就是先进技术从一些企业、国家的研发、生产等活动中“溢出”,向其他企业、行业,甚至其他国家的企业传播,从而带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技术外溢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重要趋势,不仅改变了企业的发展模式,也给企业创新带来了更多可能性和挑战。
一、技术外溢带来的机遇技术外溢带来企业创新的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在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技术水平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技术外溢可以带来更先进、更高效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使企业能够更快速地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从而强化自身在市场上的竞争地位。
2. 加速产品更新换代技术外溢可以带来更多的先进科技成果,以及更快速的技术传播。
这些成果可以通过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或者研究机构的共享,使得企业能够更加灵活地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3. 创造新的商业模式技术外溢可以带来更多的企业合作机会,这些合作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共同探索研究和开发新的技术产品,也可以探索更多商业合作模式。
例如,在多个企业合作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比较研究和探索成本效益等方面的不同,找出更多新的商业模式。
4. 建立更强大的创新网络技术外溢可以带来更多的技术研究和开发资源,有助于企业构建一个更广泛、更深入的创新网络。
通过多元化的研究和开发方法,企业可以更好地借鉴和分享他人的技术资源,发掘更多创新可能性,并开发出更优质的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
二、技术外溢对企业创新的挑战技术外溢对企业创新带来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技术过度复制技术外溢虽然可以带来更多的技术资源,但同时也会增加企业观念的类似性,导致技术的过度复制。
一方面,这样会削弱企业自身产品的差异化和特色,降低其市场竞争力。
另一方面,也会导致技术创新进展缓慢,从而影响整个行业和市场的发展。
技术外溢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科技的迅速发展,技术外溢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
技术外溢指的是技术创新在一个行业或国家的推动下,逐渐扩散到其他行业或国家,并且对其他行业或国家产生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技术外溢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首先,技术外溢加强了技术创新的竞争。
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而技术外溢为技术创新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动力。
当一个行业或国家取得创新突破时,技术外溢将使得这一创新的效果迅速传播到其他行业或国家,从而加快了全球范围内的技术竞争。
这种竞争不仅促使各方继续进行技术研发,还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创新的方向和质量,推动了经济的长期增长。
其次,技术外溢扩大了市场规模和消费者选择。
技术外溢使得技术创新的成果能够更广泛地应用于其他行业或国家,从而扩大了市场规模。
例如,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使得通信技术得以迅速推广到其他行业,如电子商务、金融等。
这不仅为各个行业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机会,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样化的选择。
通过技术外溢,消费者可以享受到各种不同行业的产品和服务,提高了生活质量和满意度。
此外,技术外溢推动了劳动力结构和产业升级的变革。
技术创新带来的技术外溢使得新技术逐渐替代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和劳动力需求,推动了劳动力结构的转型升级。
一些传统产业随着技术外溢的影响,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
例如,工业机器人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这种劳动力结构和产业升级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最后,技术外溢也有助于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技术外溢扩大了经济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从而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通过技术外溢,企业和国家在技术创新方面能够更好地互相学习和借鉴,促进了知识的共享和传播,推动了整个社会的技术进步和发展。
而这种可持续的发展不仅满足了当前的经济需求,也为未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
技术外溢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技术外溢是指一个行业或一个企业在应用某项技术时,从而促使其他行业或企业采用并应用相似的或相关的技术。
这种技术的推广和使用不仅仅对相关行业和企业有益,而且对整个经济发展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技术外溢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说明其重要性。
首先,技术外溢推动创新。
当一个行业或企业采用新的技术时,其他行业或企业也会受到影响并且开始考虑是否需要采用类似的技术以保持竞争力。
这种推动作用可以激发更多的研发和创新,从而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例如,随着电动汽车技术的迅速发展,电池技术的改进也为其他行业,如能源储存和可再生能源领域提供了更多的创新和研发机会。
其次,技术外溢提高生产效率。
当一个企业应用新技术来提高自身的生产效率时,其他企业也会受到启发并试图寻找提高效率的方法。
这种技术外溢将推动整个经济中的生产效率的提升,从而促进产量的增加和生产成本的降低。
例如,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在工业生产中带来了较高的生产效率,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并降低了人力成本。
此外,技术外溢还会促进人力资源的流动。
当某个地区或行业采用先进的技术时,那些掌握相关技术的人员将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更好的工作岗位。
这将鼓励更多的人投身于相关领域的学习和培训,进而提高整体的人力资源的质量和水平。
这种人力资源的流动也将促进不同地区和行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推动经济发展的整体进程。
然而,技术外溢也可能对一些企业或行业造成竞争的压力。
当一个行业中的一个企业应用新的技术并取得成功时,其他企业可能会面临竞争的挑战。
这可能导致一些企业无法适应技术变革,甚至可能使它们被市场淘汰。
因此,企业和行业应具备适应技术创新和转型的能力,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创新来保持竞争力。
综上所述,技术外溢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而重要的影响。
它推动创新、提高生产效率、促进人力资源的流动,并进一步产生经济效益。
然而,也需要意识到技术外溢可能带来一定的挑战,需要企业和行业具备适应变革的能力。
跨国公司论文溢出效应论文:跨国公司研发本土化过程中的知识溢出路径分析摘要:为提高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各地政府将吸引外资的重点放在吸引跨国公司的研发本土化上。
本研究从知识的特点出发,在国内外有关知识溢出效应研究的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构建了跨国公司研发本土化过程中的知识溢出路径,并对其机理进行了阐述,试图为我国企业有效利用跨国公司研发本土化过程中的知识溢出效应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跨国公司;研发本土化;溢出效应;知识溢出路径一、研究背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的产品和技术开发能力大幅提升,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但仍存在核心技术缺乏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自主创新存在比较明显的“双缺口”,即“研发投入缺口”和“创新知识缺口”,其中“研发投入缺口”表现为:虽然2009年我国的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已达1.62%,高技术产业的r&d强度达到1.09%,但发达国家分别都在2%和10%以上;“创新知识缺口”表现为:我国企业的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以上,而发达国家一般都在30%以下。
一方面表明本地企业对国外技术的依赖性较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国内企业与科研机构的r&d实力不足和自主创新水平较低。
为了弥补自主创新的这两个“缺口”,尤其是弥补创新所需的“知识缺口”,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将引进外资的重点放到了吸引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或加大研发投入方面上。
截至2009年,外商在我国设立的r&d机构已超过1000家,外资企业的研发投入约占我国全部企业研发投入的30%。
但是,跨国公司研发本土化的动因与我国加大引进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动机之间存在差距:对跨国公司而言,其r&d本土化的目的是为了适应我国当地市场的需求而对已有技术的改进,从而通过利用我国的人才和其他资源来降低其研发成本和分散经营风险;对我国政府和企业而言,推动跨国公司研发本土化的主要动机是欲通过其知识溢出效应来提高本土企业的自主创新和国际竞争能力。
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对中国的影响赵秉莉(山西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摘 要]1990年以来,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极大。
其溢出效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促进我国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但是我国仍存在技术和政策缺陷,需要我们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局限性外商直接投资(FDI)已日益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获取国际资本的来源。
截至2007年,全球吸引FDI连续第5年呈增长态势。
2007年全球FDI增长30%,达18330亿美元,超过2000年的高峰。
发展中国家吸引F DI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为5000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21%。
中国2007年吸引FDI达835亿美元,输出为225亿美元。
表1表明中国经济的外资数量越来越大,外资依存度趋于稳定,故研究外国直接投资FDI对更快更好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很有必要。
表1 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外资依存度(2001~2007)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G DP(亿美元)13248.214538.216409.719316.422445.626452.133473.5F DI(亿美元)468530535610724690835外资依存(%) 3.5 3.6 3.3 3.2 3.2 2.6 2.5增幅(%)15.313.29.414.018.7-4.721.0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8》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数据计算所得。
G DP原为人民币,根据人民币与美元的年平均汇率中间价折算成美元。
一、外商直接投资与技术溢出效应的关系发展经济学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资本积累与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国家或地区技术进步水平的提高主要依赖于该国的研发能力和对各种可能技术溢出的吸收。
发达国家高速的技术进步对高科技的占有和大量的科研投入是密不可分的。
FDI技术外溢在我国的研究与发展(一)摘要]FDI技术外溢是外国直接投资内含的无形资本非愿性扩散。
本文叙述了FDI技术外溢理论研究方法及主要观点,重点分析了FDI技术外溢存在性和影响因素,并客观评估了我国的FDI技术外溢效应。
关键词]外国直接投资(FDI)技术外溢吸收能力一、引言作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形式,外国直接投资(FDI)对东道国经济发展影响一直受到各国经济学家的重视。
FDI的技术外溢效应是指通过技术的非自愿扩散,促进东道国技术水平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利用FDI的技术外溢效应提升本国企业的技术水平,是我国“以市场换技术”引资政策的重要依据。
然而,改革开放30年来的实践表明,FDI的技术外溢效应的发挥需要一系列的前提条件,因此,必须对FDI的技术外溢的实现途径、发展机制和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
对FDI技术外溢问题的研究,目前已成为理论界和实业界的一个热点。
MacDougall(1960)第一次明确提出东道国的技术外溢效应问题,并且认为技术外溢是指技术提供方非自愿地提供技术给受让方的而技术提供方享受不到回报的行为。
MagnusBlomstrom 和AKokko(1996)指出,FDI技术外溢效应是指外资企业的进入使得东道国本土企业有可能获得劳动生产率方面的进步。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国内有关FDI技术外溢对我国技术进步作用的研究正方兴未艾。
二、FDI技术外溢效应的存在性研究有关FDI技术外溢效应存在性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逐渐成熟,21世纪又有新的发展。
众多学者利用各国截面、时序数据或平行数据对FDI技术外溢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流入发达国家的FDI对东道国企业普遍存在技术外溢效应。
但对委内瑞拉、墨西哥、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检验结果却不支持FDI技术外溢假设,或者发现FDI的技术外溢效应比较微弱、只在一定条件下成立。
FDI是否带来我国的技术进步,学者之间也存在不同观点。
1.正效应FDI能够促进创新能力,这是大多数研究的共同结论,而且无论是在企业层次上的研究,还是在产业或者国家层次上的研究,似乎都证实了这一点。
研发外溢的不同途径对我国生产力的影响1燕 波2 张耀辉3[内容提要]通过建立包含国内外研发变量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并分别以公共物品、进口份额和FDI三种方式定义国际研发外溢,本文对研发外溢的不同途径对我国生产力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
结果发现我国吸收国际研发外溢主要通过公共物品形式的渠道,并且国际研发外溢和本国研发资本对我国生产力水平均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在此基础上,还就如何协调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以及政府与私人在研发中的作用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
[关键词]国际研发外溢; 物质资本存量; 人力资本; 生产力一、 引言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一直为经济学家所关注。
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之后,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兴起,摒弃了以Solow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将技术设为外生的做法,将技术视为内生,由此产生出一系列内生经济增长模型。
内生经济增长模型通常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投资为基础的增长模型,即考虑物质资本或人力资本积累所产生的正外部性促进经济增长;另一类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长期增长的内生源泉,并且认为知识的增长源于独立的研究开发。
就技术进步的来源而言,主要有两种途径—本土的自主研发和国际研发外溢,其中国际研发外溢已经成为一国技术进步的重要源泉(Coe、Helpman,1995)[1]。
Grossman和Helpman(1991)指出国际研发外溢对一国经济增长所产生的影响主要通过四个渠道进行:通过两国之间的贸易,进口国进口中间产品和资本设备,提升本国的生产力;通过国际投资,进行诸如生产方法、产品设计、组织方式等方面的学习;通过模仿外国的技术,提升本国的技术实力;通过学习效应获得的技术,促进了本国的对外贸易,进一步促进本国经济增长。
但国际研发外溢对本国厂商的生产力并非一定为正面促进,Jaffe(1986)[2]认为厂商接受外溢的能力与其自身的研发能力有关,如果厂商本身的研发能力较弱,则国际研发外溢的效果显著,本国其他厂商的研发成果反而会减低这类厂商的利润水平。
为了考察国际研发外溢对一国经济增长产生的具体影响,一些学者借助于内生增长理论的建模思路,研究了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的经济长期增长,考察技术外溢如何通过国际贸易作用于经济长期增长。
Coe和Helpman(1995)以进口份额为权数,利用本国主要贸易伙伴研发资本的加权平均数来量化国际研发外溢的影响,结果发现外国研发资本对本国的全要素生产力(TFP)具有正向且显著的影响,同时发现国际研发外溢对小国的影响尤其大。
1本文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07年)重大课题(08@zh003-3)资助。
2作者简介:燕波(1979-),男,江西九江人,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博士研究生3作者简介:张耀辉(1961-),男,辽宁阜新人,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教授Engelbrecht(1997)[3]在Coe et al (1995)基础上,加入其他非研发宏观变量,检验国际研发外溢对发达经济体的影响。
结果显示,国际研发外溢对OECD 各国的影响方向并不相同,其中对美国、德国、新西兰和澳大利亚而言,国际研发外溢对本国全要素生产力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Madden(2001)[4]利用包含国内外研发变量的内生增长模型,分析国际研发外溢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其结果与Engelbrecht 类似,无论对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国际研发外溢均未出现一致的结果。
Konings(2001)[5]则认为国际研发外溢对本国厂商或产业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国内对国际技术外溢的实证研究主要采用Coe 和Helpman(1995)的方法,以进口份额为权数对国际研发外溢进行定义,所得到的结论也不尽相同。
赖明勇、袁媛(2005)[6]实证结果表明贸易伙伴国的研发投入对我国技术进步并没有产生良好的效果,即贸易伙伴国研发投入的增加并不必然导致我国的技术进步。
原因是技术外溢效果的产生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尤其受本国企业对国外技术外溢吸收能力的影响。
赖明勇、包群等(2005)[7]同样认为国际研发通过进口渠道产生了技术外溢,但同时技术外溢效果又受到以人力资本、贸易开放度量的吸收能力限制。
蔡虹、蒋仁爱、孙顺成(2007)[8]的研究则表明国际性的外溢技术知识已经成为中国技术知识存量的重要来源,占中国2005年技术知识总量的一半左右。
可见采用进口份额为权数对国际研发外溢进行定义并无得出确定性的结论,所以我国吸收国际研发外溢可能还另有渠道,而不仅仅只通过贸易进行。
考虑到发展中国家对国外技术的吸收也可能通过仿冒、商业展览、改进学习等渠道进行,此时国际研发外溢更多表现为公共物品的特征,这种吸收也更符合发展中国家的特点。
中国作为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FDI是我国吸收国际研发外溢的重要途径。
其次国际研发外溢对我国的影响更多的表现为对生产能力的促进提高,同时对生产力的这种影响又存在时滞。
鉴于此,本文将从生产力的提高入手,采用公共物品、FDI 和进口份额三种不同的方法来衡量国际研发外溢,并考虑时滞效应,利用1981-200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实证分析国际研发外溢同我国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二、 基本模型与假设(一)基本模型假设一国的经济增长不仅受资本和劳动等传统投入要素的影响,同时也与本国累积的研发资本以及其他国家研发外溢有关。
给定生产函数为Cobb-Douglas 形式,则国内总产出Y 可表示为:035124c c c c c c t t t t t t Y e K H R IS L = (1)其中K 、L 与H 分别为实际物质资本投入、劳动投入与本国人力资本总量。
R 和IS 是与研发相关的变量,分别代表国内研发资本投入与国际研发外溢。
1c ~5c 表示各要素的产出弹性系数。
假设K 与L 的投入为规模报酬不变,即151c c +=,因此我们可以将产出与物质资本以单位劳动的形式表示,此时生产函数可改写为:03124c c c c c t t t t t y e k H R IS = (2)其中/y Y L =,/k K L =。
将上式取自然对数,可以得到如下的计量模型:01234ln ln ln ln ln t t t t t t y c c k c H c R c IS ε=+++++ (3)公式(3)也是本文实证分析中的基础模型。
(二)检验假设本文待检验的假说如下:假说一:人均物质资本投入与产出为正向关系(c 1>0)。
物质资本是生产函数中十分重要的投入要素,物质资本投入越多,则产出也越多。
以往相关的实证研究也证明了这种关系。
假说二:人力资本与产出为正向关系(c 2>0)。
人力资本是衡量国家劳动力平均素质的指标,人力资本积累越多表示劳动投入的质量越高,因此将促进产出增加。
假说三:本国研发投入与产出呈正向关系(c 3>0)。
研发投入可以分为降低成本的研发和开发新产品的研发,两者均能使产出增加。
研发资本也可视为国家资本积累,从研发资本的积累可以反映出一国发展新技术或新产品的潜力。
假说四:国际研发外溢与产出之间关系不确定(c4>0或者c4<0)。
外国研发所创造的知识虽然可以经过各种渠道扩散至本国,使本国生产技术提高,产出增加;但是另一方面,外国因为投入研发资本而提升了自身的竞争力,反而造成本国产业竞争力的相对下降,使本国产品的市场份额降低,最终导致本国的产出下降。
因此国际研发外溢对本国产出的影响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
三、变量设计与数据来源(一)生产力水平我们采用劳均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劳动投入)来反映我国的生产力水平。
为了消除价格的影响,样本期内各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均换算成以1990年不变价格表示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劳动投入用参加生产活动的年就业者人数表示。
国内生产总值和劳动投入的数据来源于《新中国50年统计资料汇编》和《中国统计年鉴》2001-2007年各期。
(二)物质资本物质资本(K )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固定资产存量净值反映,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采取永续盘存法来计算资本存量,计算公式为:本年末资本存量=上年末资本存量+本年的资本形成总额-折旧但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存量没有现成的数据可以利用,这里我们采用何枫等 (2003)[9]的方法,假设1953年的资本—国民收入比为3:1,由此计算出1953年的资本—国内生产总值比率为3.487,进一步得出1953年我国年平均资本存量总量为5611.29亿元(1990年价格)。
最后根据永续盘存法的计算公式进行逐年叠加,就可以计算出样本期内每一年的资本存量。
其中样本期内每年的资本形成总额和折旧数据可以从《新中国50年统计资料汇编》和《中国统计年鉴》2001—2007年各期直接获取。
(三)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总量(H )通常用就业者平均受教育年限来衡量,计算公式如下:71()i i i H C ξ==∑ (4)其中把就业者按受教育程度分为7大群体,i C 表示各群体的受教育年限4,i ξ为各群体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
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中国教育年鉴》和《中国统计摘要》。
(四)国内R&D 投入受统计数据的局限,我国R&D 时间序列仅有1990—2000年的统计数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我国R&D 投入也只纪录了1988年以后的数据。
由于长期以来政府R&D 支出是我国研发投入的主要形式,因此,本文采用国家财政科技支出5作为国内R&D 投入的替代变量。
(五)国际研发外溢目前相关文献对国际研发外溢的定义一般包括三种形式。
1. 将国际研发外溢视为公共物品。
其认为国际研发所积累的知识是公共品,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可以经由仿冒和学习,完全被其他国家所吸收,以公共品定义的国际研发外溢可以表示为:i jj iI S R ≠=∑ (5) 其中j R 是外国j 的国内研发资本存量。
2. 基于进口贸易的国际研发外溢。
该方法最早由Coe 和Helpman(1995)提出,他们认为国家之间的产品贸易是国际间研发技术外溢传播的主要途径。
此后不少学者沿袭C-H 提出的分析框架进行了大量的后续研究,使其成为度量国际研发技术外溢时运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
即用本国贸易伙伴的国内R&D 知识存量的加权总和来确定国际研发外溢,其权重是国家间进口份额占本国进口总额的比重,计算公式如下:i ij j j iIS import R ≠=∑ (6) 4具体赋值为:不识字0年、小学在校3年、小学毕业6年、初中9年、高中12 年、大学16年、研究生19年。
5 国家财政用于科学研究的支出包括科技三项费用、科学事业费、科研基建费和其他科研事业费,其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其中j R 仍表示外国j 的国内研发资本存量,ij import 表示本国i 从外国j 进口的贸易额在本国进口总额中所占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