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角的平分线的性质(1)
- 格式:doc
- 大小:80.50 KB
- 文档页数:4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12.3角的平分线的性质1.角的平分线的性质(1)内容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2)书写格式如图所示,∵点P在∠AOB的角平分线上,PD⊥OA,PE⊥OB,∴PD=PE.谈重点角平分线的性质的理解和应用(1)使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有两个条件:①点在角的平分线上;②过这一点作角的两边的垂线段.结论是:这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即两条垂线段相等.(2)角的平分线的性质是证明两线段相等的方法之一,而且不用再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3)如果已知一个点在角的平分线上,常作出该点到角两边的垂线段,运用性质得到两线段相等.【例1】如图,在△ABC中,∠C=90°,∠ABC的平分线BD交AC于点D.若CD=2 cm,则点D到直线AB的距离是__________ cm.解析:因为点D在∠ABC的角平分线上,所以点D到直线AB的距离等于点D到直线BC的距离,即点D到直线AB的距离等于CD的长.答案:22.角的平分线的判定(1)内容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2)书写格式如图所示,∵PD⊥OA,PE⊥OB,PD=PE,∴点P在∠AOB的角平分线上.(3)作用运用角的平分线的判定,可以证明两个角相等和一条射线是角的平分线.警误区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适用的条件在运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时,往往错误地将一线段当作“距离”,主要原因是不能正确理解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因此在运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时,一定要注意“距离”必须有垂直的条件.【例2】如图所示,BE=CF,BF⊥AC于点F,CE⊥AB于点E,BF和CE交于点D,求证:AD平分∠BAC.证明:∵BF⊥AC,AB⊥CE,∴∠DEB=∠DFC=90°.在△BDE 和△CDF中,∵∠DEB=∠DFC,∠BDE=∠CDF,BE=CF,∴△BDE≌△CDF(AAS).∴DE=DF.又∵BF⊥AC,AB⊥CE,∴AD平分∠BAC(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3.运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运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的前提条件是已知角的平分线以及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在运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时,题目中常常出现求到某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位置,只要作出角的平分线即可.运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时,一定要把实际问题中道路、河流等抽象成数学图形直线,并且要求的点是到两线的距离相等,常常确定两线夹角的平分线上的点,这个过程就是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这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常用的方法.4.运用角的平分线的判定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问题中,如果出现了某个地点到某些线的距离相等,常先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即建立数学模型(角的平分线).然后根据已知某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则常常联想到用角的平分线的判定得到角的平分线来解决问题.解技巧巧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解决问题能根据已知条件联想到角的平分线的性质或判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就是已知条件中有点到直线的距离相等或要找到到两条直线的距离相等的点.5.综合运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解决实际问题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关系如下:对于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一方面要正确理解和明确其条件和结论,“性质”和“判定”恰好是条件和结论的互换,在应用时不要混淆,性质是证两条线段相等的依据,判定是证明两角相等的依据.析规律构造角的平分线的模型证明线段相等当有角平分线时,常过角平分线上的点向角的两边作垂线,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得线段相等.同样,欲证明某射线为角平分线时,只需过其上一点向角的两边作垂线,再证线段相等即可.【例3】如图,某考古队为进行研究,寻找一座古城遗址.根据资料记载,该城在森林附近,到两条河岸的距离相等,到古塔的距离是3 000 m.根据这些资料,考古队很快找到了这座古城的遗址.你能运用学过的知识在图中合理地标出古城遗址的位置吗?请你试一试.(比例尺为1∶100000)解:如图.作法:(1)以点C为圆心,以任意长为半径画弧,交两河岸于A,B两点,分别以A,B为圆心,以大于12AB长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O,过C,O作射线CO.(2 )按比例尺计算得古塔与P的图上距离为3 cm,以古塔为圆心,以3 cm长为半径画弧交CO于点P,则点P即为所求.【例4】如图所示,有一名民警在值班,他位于到平行的大街两侧以及过街天桥AB的距离相等的点P处.此时,这位民警发现有一可疑分子从天桥A处走向B处,请问民警在注视可疑分子从A处走到B处时,他的视线转过了多大角度?解:连接PA,PB.∵点P到BE,AF,AB的距离相等,∴PA,PB分别是∠FAB,∠EBA的角平分线,即∠PBA =12∠EBA,∠PAB=12∠FAB.∵BE∥AF,∴∠EBA+∠FAB=180°.∴∠PBA+∠PAB=12(∠EBA+∠FAB)=90°.∴∠APB=180°-(∠PBA+∠PAB)=180°-90°=90°,即民警的视线转过的角度为9。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如图是小明制作的风筝,AB=AD,BC=DC.不用度量,就知道AC是∠DAB的角平分线,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师生活动:学生根据三角形全等的知识口述其中的道理,从而引入新课.(二)合作探究,形成知识问题1:在练习本上画一个角,怎样得到这个角的平分线?师生活动:学生可能用量角器,也可能用折纸的方法动手操作,然后回答问题.追问1:你能评价这些方法吗?在生产生活中,这些方法是否可行呢?师生活动:学生分析并回答──利用量角器比较方便,但是有误差;利用折叠的方法比较简捷,但是只限于可以折叠的材质,若在木板、钢板等材料上操作,此方法就不可行了.追问2:下图是一个平分角的仪器,其中AB =AD,BC =DC,将点A 放在角的顶点,AB 和AD 沿着角的两边放下,沿AC 画一条射线AE,射线AE 就是∠DAB 的平分线.你能说明它的道理吗?师生活动:教师启发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运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解释平分角的仪器的工作原理.小组交流完成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评估要点追问3:从利用平分角的仪器画角的平分线中,你受到哪些启发?如何利用直尺和圆规作一个角的平分线?师生活动:师生分别在黑板和练习本上利用直尺和圆规作∠AOB的平分线.教师与学生共同归纳,得出利用尺规作角的平分线的具本方法.如果学生没有思路,教师可作如下提示:1.在用平分角的仪器画角的平分线时,把仪器放在角的两边,仪器的顶点与角的顶点重合,且仪器的两边相等(AB=CD),怎样在作图中体现这个过程呢?2.在平分角的仪器中,BC=DC,怎样在作图中体现这个过程呢?追问4:你能说明为什么射线OC是∠AOB的平分线吗?师生活动:学生用三角形全等进行证明,明确作图的理论依据.【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解释平分角的仪器的工作原理,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从中获得启发,用尺规作角的平分线,增强作图技能.最后让学生在简单推理的过程中体会作法的合理性.问题2 利用尺规我们可以作一个角的平分线,那么角的平分线有什么性质呢?首先思考下面的问题:1.操作测量:任意作一个角∠AOB,作出∠AOB的平分线OC,在OC上任取一点P,取点P的三个不同的位置,分别过点P作PD⊥OA,PE ⊥OB,点D、E 为垂足,测量PD、PE的长.将三次数据填入下表:此处的思考内容,重在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肯定学生的闪光点2.观察测量结果,猜想线段PD与PE的大小关系,写出结论:____________ 3.通过以上测量,你发现了角的平分线的什么性质?师生活动: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思考,然后汇报自己的发现.学生互相补充,教师指导,一起猜想出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追问1:通过动手实验、观察比较,我们猜想“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你能通过严格的逻辑推理证明这个结论吗?1.明确命题中的已知和求证.已知:一个点在一个角的平分线上.结论:这个点到这个角两边的距离相等.(如果一个点在一个角的平分线上,那么这个点到这个角两边的距离相等)2.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并用数学符号表示已知和求证.已知:如图,∠AOC=∠BOC,点P在OC上,PD⊥OA,PE⊥OB,垂足分别为点D、E.求证:PD=PE.3.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求证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证明:∵PD⊥OA,PE⊥OB (已知)∴∠PDO= ∠PEO=90°(垂直的定义)∴在△PDO和△PEO中∴△PDO ≌△PEO(AAS)∴PD=PE(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符号语言:∵∠AOC=∠BOC,PD⊥OA,PE⊥OB,垂足分别为点D、E,∴PD=PE.师生活动: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分析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如果学生感到困难,可以让学生将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然后引导学生逐字分析结论,进而发现并找出结论中的隐含条件(垂直).最后让学生画出图形,用符号语言写出已知和求证,并独立完成证明过程.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思考,然后汇报自己的发现.学生互相补充,教师指导,追问2:由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的证明过程,你能概括出证明几何命题的一般步骤吗?师生活动:师生共同概括证明几何命题的一般步聚:1.明确命题中的已知和求证.2.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并用数学符号表示已知和求证.3.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求证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追问3: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的作用是什么?师生活动:学生回答,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的作用主要是用于判断和证明两条线段相等,与以前的方法相比,运用此性质不需要先证两个三角形全等.【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实践发现、分析概括、推理证明角的平分线的性质,体会研究几何问题的基本思路.以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的证明为例,让学生概括证明几何命题的一般步聚,发展他们的归纳概括能力.而反思性质,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证明两条线段相等时利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比先证两个三角形全等更简捷.(三)巩固提高1.下列结论一定成立的是()A.如图1,OC 平分∠AOB,点P 在OC 上,D,E 分别为OA,OB 上的点,则PD =PE.B.如图2,PD⊥OA,PE⊥OB,垂足分别为点D、E,则PD=PE .C.如图3,OC 平分∠AOB,点P 在OC 上,PD⊥OA,垂足为D.若PD =3,则点P 到OB 的距离为3.图1 图2 图32.如图4,△ABC中,∠B =∠C,AD 是∠BAC 的平分线,DE⊥AB,DF ⊥AC,垂足分别为E,F.求证:EB =FC.图4师生活动: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派代表回答,教师适时点拨,并板演证明过程.【设计意图】通过有梯度的训练,提高学生运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解决问题的能力.板书设计性质一: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POA=∠POB(OP平分∠AOB)PA⊥OA、PB⊥OB∴PA=PB课后作业如图, OP 为∠AOB 内一条射线, C,D 分别为 OA ,OB 上两点,且∠PCO+∠PDO=180°, PC=PD.求证: OP 平分∠A0B.课后反思本课时重在理解掌握性质定理一,并将其灵活应用到具体的几何问题中去,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应用的前提是“角平分线”,1是角平分线,2是涉及到垂直(或90度),两者缺一不可。
12.3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教学设计(第1课时)利川市忠路镇初级中学钟金荣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用尺规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的方法;2、理解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并能初步运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经历观察演示,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等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应用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掌握角平分线的尺规作图,理解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并能初步运用。
教学难点:1、对角平分线性质定理中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的正确理解;2、对于性质定理的运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学生结合导学案,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完成。
二、探究体验探究一学生在导学案上完成,请一名学生板书到黑板上。
探究二: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分析后写出证明过程.教师归纳,强调定理的条件和作用.三、合作交流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如图1,P在射线OC上,PE⊥OA,PF⊥OB,则PE=PF.(2)如图2,P是∠AOB的平分线OC上的一点,E、F分别在OA、OB上,则PE=PF.(3)如图3,在∠AOB的平分线OC上任取一点P,若P到OA的距离为3cm,则P到OB的距离边为3cm.AO BPEF图2图3ABPEAO BPEF图1四、完成导学案练习1.如图,△ABC中,∠C=90°,AD平分∠BAC,AB=5,CD=2.求:(1)点D到AB的距离;(2)△ABD的面积.2五、课堂小结六、作业教材第51页第2、3题七、板书设计:12.3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1、角的平分线的作法.2、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放在角的顶点,ADBA(3)画射线AC.∴射线AC 即为所求.【三】巩固练习已知:OC 是∠AOB 的平分线,点P 在OC 上,PD ⊥OA ,PE ⊥OB ,垂足分别是D 、E (课本图11.3─4)求证:PD=PE .证明:∵PD ⊥OA ,PE ⊥OB ,∴∠PDO=∠PEO=90°在△PDO 和△PEO 中,∴△PDO ≌△PEO (AAS ) ∴PD=PE如图,AB ∥CD ,以点A 为圆心,小于AC 长为半径作圆弧,分别交AB ,AC 于E ,F 两点,再分别以E 、F 为圆心,大于12EF 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P ,作射线AP ,交CD 于点M .若∠ACD =120°,求∠MAB 的度数.解析:根据AB ∥CD ,∠ACD =120°,得出∠CAB =60°,再根据AM 是∠CAB 的平分线,即可得出∠MAB 的度数.解:∵AB ∥CD ,∴∠ACD +∠CAB =180°,又∵∠ACD =120°,∴∠CAB =60°,由作法知,AM 是∠CAB 的平分线,∴∠MAB =12∠CAB =30°.方法总结:通过本题要掌握角平分线的作图步骤,根据作图明确AM 是∠BAC 的角平分线是解题的关键.如图,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DE ⊥AB ,垂足为E ,S △ABC =7,DE =2,AB =4,则AC 的长是( )A .6B .5C .4D .3解析:过点D 作DF ⊥AC 于F ,∵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DE ⊥AB ,∴DF =DE =2,∴S △ABC =12×4×2+12AC ×2=7,解得AC =3.故选D.方法总结: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作辅助线构造三角形的高,再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求出线段的长度是常用的方法.拓展延伸,巩固强化知识。
【五】布置作业1.课本练习2.同步练习对应习题OCN别为点D、E.∴ PD=PE二次备课。
12.3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一、教学目标(一)核心素养(二)学习目标会用尺规作一个角的平分线,知道作法的合理性;探索并证明角平分线的性质;能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解决简单问题.(三)学习重点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的证明及应用.(四)学习难点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的探究.二、教学设计(一)课前设计预习任务用尺规作图作一个角的平分线的方法,其依据是SSS .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如图,在△ABC中,∠C=90°,AD是∠BAC的角平分线,若BC=8cm,BD=5cm,则点D到AB的距离为.答案:3cm解析:根据题意画出图形,过点D作DE⊥AB,交AB于点E,D点到AB的距离即为DE 的长.∵∠BCA=90°∴AC⊥BC∵AC⊥BC,DE⊥AB,AD平分∠CAB∴CD=DE∵BC=8cm,BD=5cm,CD=DE,BC=CD+BD∴DE=3cm即D点到直线AB的距离是3cm.点拨: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添加辅助线作答2.∠AOB的平分线上一点P,P到OA的距离为2.5cm,则P到OB的距离为cm.答案:2.5解析:∵P是∠AOB平分线上一点,点P到OA的距离是2.5cm,∴P到OB的距离等于点P到OA的距离,为2.5cm.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2.5.点拨:根据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解答.二、选择题3.如图,∠1=∠2,PD⊥OA,PE⊥OB,垂足分别为D,E,下列结论错误的是()A.PD=PEB.OD=OEC.∠DPO=∠EPOD.PD=OD答案:D解析:A项;由角分线性质,正确B项;由角分线性质知PD=PE,由HL知Rt△OEP≌△ODP,则两三角形全等知OD=OE,正确.C项;同B项,由两三角形全等知∠DPO=∠EPOD项;错误点拨:由题设可知OP为∠AOB的角平分线,PE为P到OB的距离,PD为P到OA的距离,再由角的平分线性质判断即可.可由角分线的性质找出相应的结论.(二)课堂设计1.知识回顾(1)三角形的判断方法有哪些?SSS,SAS,AAS,ASA,HL(2)三角形中有哪些重要线段?三角形中有三条重要线段,它们分别是: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中线,三角形的角的平分线.(3)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2.问题探究探究一角的平分线的作法●活动①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角,用你自己的方法画出它的角平分线,然后与大家交流分享.【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寻找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的方法,目的是为了引入尺规作图作已知角的平分线.12BD●活动②如图是一个平分角的仪器,其中AB=AD ,BC=DC.将点A 放在角的顶点,AB 和AD 沿着角的两边放下,画一条射线AE ,AE 就是∠DAB 的平分线. 你能说明它的道理吗?让同学们把推理过程写在课堂作业本上,老师巡查学生完成情况,对个别学生进行引导,最后教师把有典型错误的解答过程展示出来,让同学们去纠正错误.【设计意图】为如何用尺规作图作已知角的平分线作铺垫.●活动③老师提出问题:通过上述探究,能否总结出尺规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的一般方法.自己动手做做看.然后与同伴交流操作心得.(分小组完成这项活动,教师可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及时发现问题,给予启发和指导,使讲评更具有针对性)讨论结果展示:已知:∠MAN求作:∠MAN 的角平分线.作法:(1)以A 为圆心,适当长为半径画弧,交AM 于B ,交AN 于D.(2)分别以 B.D 为圆心,大于 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在∠MAN 的内部交于点C.(3)画射线AC.∴射线AC 即为所求.分组讨论: 1.在上面作法的第二步中,去掉“大于12BD的长”B这个条件行吗?2.第二步中所作的两弧交点一定在∠MAN的内部吗?学生讨论结果总结:1.去掉“大于12BD的长”这个条件,所作的两弧可能没有交点,所以就找不到角的平分线.2.若分别以B.D为圆心,大于12BD的长为半径画两弧,两弧的交点可能在∠MAN的内部,也可能在∠MAN的外部,而我们要找的是∠MAN内部的交点,否则两弧交点与顶点连线得到的射线就不是∠MAN的平分线了.3.角的平分线是一条射线.它不是线段,也不是直线,所以第二步中的两个限制缺一不可.4.这种作法的可行性可以通过全等三角形来证明.练一练:任意画一角∠AOB,作它的平分线.【设计意图】设计这两个问题的目的在于加深对角的平分线的作法的理解,培养数学严密性的良好学习习惯探究二角的平分线的性质●活动①如图,将∠AOB对折,再折出一个直角三角形(使第一条折痕为斜边),然后展开.观察两次折叠形成的三条折痕,三条折痕分别表示什么?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回答后师生归纳:OC表示∠AOB的角平分线,PD和PE分别表示P到OA和OB的距离,P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PD=PE)【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角平分线的性质.●活动②学生活动:作已知∠AOB的平分线,过平分线上一点P,作两边的垂线段.投影出下面两个图形,让学生评一评.结论:同学乙的画法是正确的.同学甲画的是过角平分线上一点画角平分线的垂线,而不是过角平分线上一点作两边的垂线段,所以他的画法不符合要求.问题1:如何用文字语言叙述所画图形的性质?师生共同归纳: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问题2:能否用符号语言来翻译“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这句话?已知事项:OC平分∠AOB,PD⊥OA,PE⊥OB,D.E为垂足.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PD=PE.【设计意图】进一步理解角平分线的题设和结论.●活动③以上结论成立吗?让同学们独立进行证明,然后展示学生的证明过程:证明:∵PD⊥OA,PE⊥OB (已知)∴∠PDO = ∠PEO=90°(垂直的定义)在△PDO和△PEO中∠PDO = ∠PEO(已证)∠AOC = ∠BOC (已知)OP=OP (公共边)∴△PDO ≌△PEO(AAS)∴PD=PE(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于是我们得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符号语言:∵∠AOC=∠BOC,PD⊥OA,PE⊥OB,垂足分别为点D.E.(已知)∴PD=PE(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设计意图】展示符号语言的目的在于规范学生的书写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推理能力.探究三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解决简单问题●活动①应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就可以省去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步骤,使问题简单化.所以若遇到有关角平分线,又要证线段相等的问题,我们可以直接利用性质解决问题.例1(1) 下面四个图中,点P都在∠AOB的平分线上,则图形( )中PD=PE.A B C D【知识点】角平分线的性质.【思路点拨】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时,非常重要的条件是PD和PE是到角两边的距离.【解答过程】选项A中如果增加一个条件OD=OE,就能得出PD=PE;选项B和C中PD不是到OA的距离;选项D中P到OA和OB的距离为PD和PE.【答案】D(2)下图中,PD⊥OA,PE⊥OB,垂足分别为点D.E,则图中PD=PE吗?【知识点】角平分线的性质.【思路点拨】已知没有告诉OC为∠AOB的平分线,由此PD与PE不相等.【解答过程】PD与PE不相等,因为OC不是∠AOB的平分线.(3)如图,△ABC中,∠C=90°,BD平分∠ABC,CD=2cm,则点D到AB的距离为cm.【知识点】角平分线的性质.【思路点拨】过D作AB的垂线段DE,垂足为E,由BD平分∠ABC,可得DC=DE=2.【解答过程】解:过D作AB的垂线段DE,垂足为E,∵BD平分∠ABC,CD⊥BC,DE⊥AB,∴DC=DE∵CD=2cm,∴DE=2cm,即点D到AB的距离为2cm【答案】2练习:如图,△ABC中,∠C=90°,BD平分∠ABC,DE⊥AB,垂足为点E,AC=7cm,则AD+DE= cm.EDCBA【知识点】角平分线的性质.【思路点拨】由BD平分∠ABC,可得DC=DE,AD+DE=AD+DC=AC.【解答过程】解:∵BD平分∠ABC,CD⊥BC,DE⊥AB,∴DC=DE∴AD+DE=AD+DC=AC.∵AC=7cm,∴AD+DE=7cm.【答案】7【设计意图】通过练习,理解角平分线的性质.●活动②例2如图所示,要在S区建一个集贸市场,使它到公路、铁路距离相等,离公路与铁路交叉处500m,这个集贸市场应建于何处(在图上标出它的位置,比例尺为1:20 000)?【知识点】角平分线的性质【思路点拨】1.这个集贸市场应该建在公路与铁路形成的角的平分线上,并且要求离角的顶点500米处.2.在纸上画图时,我们经常以厘米为单位,而题中距离又是以米为单位,这就涉及一个单位换算问题了.1 m=100 cm,所以比例尺为1:20 000,其实就是图中1 cm表示实际距离200 m的意思.作图如下:【答案】第一步:尺规作图法作出∠AOB的平分线OP.第二步:在射线OP上截取OC=2.5 cm,确定C点,C点就是集贸市场所建地了.练习:在S区有一个贸易市场P,它建在公路与铁路所成角的平分线上,要从P点建两条路,一条到公路,一条到铁路,怎样修才能使路最短?它们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呢?【知识点】角平分线的性质【思路点拨】过P分别作公路和铁路的垂线段,这两条垂线段就是P点到公路和铁路的最短距离.【答案】过P点分别作铁路和公路的垂线段,它们的数量关系为相等.●活动3例3如图,△ABC中,∠C=90°,BD平分∠ABC,DE⊥AB于E,F在BC上,AD=DF 求证:CF=EA【知识点】角平分线的性质和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S公路铁路P初中-数学-打印版【思路点拨】证CF和EA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解答过程】证明:∵∠C=90°,BD平分∠ABC,DE⊥AB于E,∴DC=DE又∵AD=DF∴△DCF≌△DEA(HL)∴CF=EA练习:如图,CD⊥AB于点D,BE⊥AC于点E,BE,CD交于点O,且AO平分∠BAC,求证:OB=OC.【知识点】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思路点拨】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OD=OE,证明△BOD ≌△COE可得OB=OC 【答案】证明:∵CD⊥AB,BE⊥AC,AO平分∠BAC,∴OD=OE,∠BDO=∠CEO=90°.∵∠BOD=∠COE,∴△BOD ≌△COE.∴OB=OC.3. 课堂总结知识梳理(以课堂内容为根据,结合教学目标的几点要求,对涉及到的知识细致梳理)(1)会用尺规作一个角的平分线,知道作法的理论依据;(2)探索并证明角平分线的性质;(3)能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解决简单问题.重难点归纳(本节课的中心知识点在此进行回顾,对课堂上的典型方法、特殊例题进行归纳点拨)(1)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的探究.(2)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的证明及应用.(3)证明线段相等通常证明线段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初中-数学-打印版。
12.3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1)教学内容本节课首先介绍作一个角的平分线的方法,然后用三角形全等证明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作图直观地理解角平分线的两个互逆定理.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的过程,领会其应用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几何思维,启迪他们的灵感,使学生体会到几何的真正魅力.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领会角的平分线的两个互逆定理.2.难点:两个互逆定理的实际应用.3.•关键:可通过学生折纸活动得到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结论.利用全等来证明它的逆定理.教具准备投影仪、制作如课本图11.3─1的教具.教学方法采用“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探究中领会定理.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问题探究】(投影显示)如课本图11.3─1,是一个平分角的仪器,其中AB=AD,BC=DC,将点A放在角的顶点,AB和AD沿着角的两边放下,沿AC画一条射线AE,AE就是角平分线,你能说明它的道理吗?【教师活动】首先将“问题提出”,然后运用教具(如课本图11.3─1•)直观地进行讲述,提出探究的问题.【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后得出:根据三角形全等条件“边边边”课本图11.3─1判定法,可以说明这个仪器的制作原理.【教师活动】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完成下面的作图问题.操作观察:已知:∠AOB .求法:∠AOB 的平分线.作法:(1)以O 为圆心,适当长为半径作弧,交OA 于M ,交OB 于N .(2)分别以M 、N为圆心,大于MN 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在∠AOB 的内部交于点C .(3)作射线OC ,射线OC•即为所求(课本图11.3─2).【学生活动】动手制图(尺规),边画图边领会,认识角平分线的定义;同时在实践操作中感知.【媒体使用】投影显示学生的“画图”.【教学形式】小组合作交流.二、随堂练习,巩固深化课本P19练习.【学生活动】动手画图,从中得到:直线CD 与直线AB 是互相垂直的.【探研时空】(投影显示)如课本图12.3─3,将∠AOB 对折,再折出一个直角三角形(使第一条折痕为斜边),然后展开,观察两次折叠形成的三条折痕,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提出问题,提问学生.【学生活动】实践感知,互动交流,得出结论,“从实践中可以看出,第一条折痕是∠AOB 的平分线OC ,第二次折叠形成的两条折痕PD 、PE 是角的平分线上一点到∠AOB 两边的距离,这两个距离相等.”论证如下:已知:OC 是∠AOB 的平分线,点P 在OC 上,PD ⊥OA ,PE ⊥OB ,垂足分别是D 、E (课本图11.3─4)求证:PD=PE .证明:∵PD ⊥OA ,PE ⊥OB ,12∴∠PDO=∠PEO=90°在△PDO 和△PEO 中,∴△PDO ≌△PEO (AAS )∴PD=PE【归纳如下】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教学形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交流.三、情境合一,优化思维【问题思索】(投影显示)如课本图11.3─5,要在S 区建一个集贸市场,使它到公路、铁路的距离相等,•离公路与铁路交叉处500米,这个集贸市场应建于何处(在图上标出它的位置,比例尺为1:20 000)?【学生活动】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动手操作探究,获得问题结论.从实践中可知: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将条件和结论互换: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也在角的平分线.证明如下:已知:PD ⊥OA ,PE ⊥OB ,垂足分别是D 、E ,PD=PE .求证:点P 在∠AOB 的平分线上.证明:经过点P 作射线OC .∵PD ⊥OA ,PE ⊥OB∴∠PDO=∠PEO=90°在Rt △PDO 和Rt △PEO 中,,,,PDO PEO AOC BOC OP OP ∠=∠⎧⎪∠=∠⎨⎪=⎩,,OP OP PD PE =⎧⎨=⎩∴Rt△PDO≌Rt△PEO(HL)∴∠AOC=∠BOC,∴OC是∠AOB的平分线.【教师活动】启发、引导学生;组织小组之间的交流、讨论;帮助“学困生”.【归纳】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教学形式】自主、合作、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比较上述两个结论,弄清其条件和结论,加深认识.四、范例点击,应用所学【例】如课本图12.3─6,△ABC的角平分线BM,CN相交于点P,求证:点P•到三边AB,BC,CA的距离相等.【思路点拨】因为已知、求证中都没有具体说明哪些线段是距离,而证明它们相等必须标出它们.所以这一段话要在证明中写出,同辅助线一样处理.如果已知中写明点P到三边的距离是哪些线段,那么图中画实线,在证明中就可以不写.【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显示例子,分析例子,引导学生参与.证明:过点P作PD、PE、PF分别垂直于AB、BC、CA,垂足为D、E、F.∴BM是△ABC的角平分线,点P在BM上.∴PD=PE同理 PE=PF∴PD=PE=PF即点P到边AB、BC、CA的距离相等.【评析】在几何里,如果证明的过程完全一样,只是字母不同,可以用“同理”二字概括,省略详细证明过程.【学生活动】参与教师分析,主动探究学习.五、随堂练习,巩固深化创新练习P31六、课堂总结,发展潜能1.学生自行小结角平分线性质及其逆定理,和它们的区别.2.说明本节例子实际上是证明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的问题,•说明这一点是三角形的内切圆的圆心(为以后学习设伏).七、布置作业,专题突破创新练习P32八、板书设计12.3角的平分线的性质一、角平分线的画法二、角平分线的性质1.性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三、例题讲解例题九、教学后记角平分线的性质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第三节内容.它是在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后,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讨论了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在教学中教师采用了体验探究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亲自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知识、方法去探索与发现角平分线的性质,使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对抽象的数学定理获得了感性的认识,并通过教师的引导上升为理性认识,进而获得新知,使学生的学习变为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同时让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思想和方法,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为学生今后获取知识以及探索和发现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