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文言文两则hu
- 格式:ppt
- 大小:1.73 MB
- 文档页数:38
文言文两则课文原文文言文两则是六年级要学习的文言文,下面大家不妨来了解一下文言文两则课文原文的内容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文言文两则课文原文(1)《孟子·告子》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wéi)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hú)将至,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fú)若之矣(yǐ)。
为是其智弗若与(yú)?曰:非然也。
(2)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文言文两则注释1、本文选自《孟子·告子》。
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思想和言行。
弈:下棋。
2、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3、通国:全国。
4、诲:教导。
5、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6、之:指弈秋的教导。
7、鸿鹄:天鹅。
8、援:引,拉。
9、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10、之:他,指前一个人。
11、俱:一起。
12、弗:不。
13、矣:了。
14、为:因为。
15、其:他的,指后一个人。
16、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17、辩斗:辩论,争论。
18、以:认为。
19、去:离。
20、日中:正午。
21、及:到。
22、盘盂:盛物的器皿。
圆者为盘,方者为盂。
23、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
沧沧:寒冷的意思。
24、探汤:把手伸向热水里。
意思是天气很热。
汤:热水。
25、决:判断。
26、汝:你。
27、知:通“智”。
文言文两则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内容:《文言文两则》是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一组课文中的第一篇课文,是学生步入六年级的第一课。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文言文两则》课文原文及赏析课文原文: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赏析:
《学弈》这篇文言文通过讲述两个人向弈秋学习下棋的故事,强调了专注和专心的重要性。
一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人虽然也在听,但心有旁骛,想着射鸿鹄的事情。
结果,前者的学习效果明显优于后者。
这篇文章告诫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专心致志,才能取得好的成果。
《两小儿辩日》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文言文。
故事中,两个小孩对太阳在早中晚距离地球远近的问题进行了辩论,各有各的道理,连孔子也无法判断谁对谁错。
这个故事揭示了知识的相对性和人类认知的局限性,同时也鼓励我们要敢于质疑、勇于探索,保持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这两篇文言文都是通过生动的故事,传达出深刻的道理,不仅有助于小学生提高语文素养,也能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同时,学习文言文也可以帮助孩子们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二则》知识点整理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
你会整理《文言文二则》的知识点吗?亲爱的读者,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二则》知识点,欢迎阅读!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二则》原文伯牙鼓琴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__________注释①本文选自《吕氏春秋·本味》。
鼓:弹。
②[志]心志,情志。
③[太山]泛指大山,高山。
一说指东岳泰山。
④[善哉]好啊。
⑤[巍巍乎若太山]像大山一样高峻。
巍巍:高大的样子。
若:像。
⑥[少选]形容极短的时间。
⑦[汤汤乎若流水]像流水一样浩荡。
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⑧[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书戴嵩画牛蜀中有杜处土,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__________[注解](1)处士:有德才而不愿去做官的人。
(2)所宝:所珍藏的宝贝。
(3)戴嵩:唐代画家。
(4)《牛》:指戴嵩画的《斗牛图》。
(5)锦囊玉轴:用锦缎作画囊,用玉作画轴。
(6)拊掌:拍手。
(7)搐:抽缩。
(8)股:大腿。
(9)乃:却。
(10)掉:摆动,摇。
(11)谬:错误。
两牛相斗时,多是“尾搐入两股间”的情形,也有“掉尾而斗”者。
(12)然之:认为他说得对。
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二则》知识点归纳生字组词:哉:善哉壮哉怪哉妙哉呜呼哀哉巍:巍峨巍然岿巍巍巍高山弦:琴弦弓弦弦外之音改弦更张轴:画轴轴心轴线车轴转轴曝:曝书炽曝曝晒一曝十寒多音字:斗:dòu争斗dǒu斗胆角:jiǎo角落jué角色课后习题答案:2、“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第一则】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二则】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此言学者当以道为师,不论贵贱、贤愚,皆可为我师。
人之所以为学者,在于求道。
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是以学者当以道为宗,以师为友,师道之传,得以久远。
翻译:【第一则】古代的学者必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
人不是生来就知道一切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却不向老师请教,那些疑惑终究不能解开。
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们懂得的道理固然在我之前,我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们懂得的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我是跟从道理的,哪里在乎他的年纪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无论地位的高低、年纪的长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第二则】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向他学习的人。
”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则加以改正。
这句话是说学习者应该以道理为师,不论贵贱、贤愚,都可以成为我的老师。
人之所以要学习,是因为追求道理。
道理并不远离人,人为了追求道理而远离别人,就不能称之为追求道理。
因此,学习者应该以道理为根本,以老师为朋友,老师传授的道理,才能够流传久远。
《文言文二则》课堂笔记四年级1. 原文。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2. 字词解释。
- 恭勤不倦:肃敬勤勉而不知疲倦。
恭,肃敬,谦逊有礼貌。
勤,勤勉。
倦,疲倦。
- 博学多通:知识渊博,学问精通。
博,广博。
学,学问。
通,通晓。
- 家贫:家境贫寒。
贫,贫穷。
- 练囊:白色薄绢做的口袋。
练,白色薄绢。
囊,口袋。
- 盛(chéng):装。
- 以夜继日:用夜晚接着白天(学习)。
3. 句子翻译。
-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晋朝人车胤肃敬勤勉而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
-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他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灯油(点灯,以便在灯下读书)。
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着。
4. 主题思想。
- 本文通过讲述车胤家贫,夏夜借萤火虫的微光读书的故事,表现了车胤勤奋好学的品质。
告诉我们无论环境多么恶劣,只要勤奋好学,就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1. 原文。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2. 字词解释。
- 世传:世间传说。
- 未成:没有完成(学业)。
- 弃去:放弃(学业)离开。
弃,放弃。
去,离开。
- 过是溪:路过这条小溪。
是,这。
- 逢老媪方磨铁杵:遇见一位老妇人正在磨铁棒。
逢,遇见。
老媪(ǎo),老妇人。
方,正在。
铁杵(chǔ),铁棒。
- 感其意:被她的意志感动。
感,被……感动。
意,意志。
- 还卒业:于是就回去完成学业。
还,回去。
卒业,完成学业。
卒,完成。
3. 句子翻译。
-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磨针溪,在象耳山脚下。
-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世间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学业)还没有完成,就放弃(学业)离开了。
-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问之,曰:“欲作针。
”(他)路过这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正在磨铁棒。
文言文两则原文及翻译文言文两则原文及翻译文言文的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文言文两则原文及翻译,喜欢的过来一起分享吧。
两小儿辩日先秦:列御寇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日,问其故。
(辩日一作:辩斗)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翻译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子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远,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近。
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像车的'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凉爽,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就感觉热,而远就觉得凉的道理吗?”孔子听了之后不能判断他们俩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子笑着对孔子说:“是谁说你智慧多呢?”学弈先秦:佚名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学弈翻译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人。
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大雁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
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