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竞赛十一、比和比例
- 格式:doc
- 大小:68.00 KB
- 文档页数:4
【导语】⽐和⽐例既有联系,⼜有区别。
联系:⽐和⽐例有着密切联系。
⽐的意义是两个数相除⼜叫做两个数的⽐,⽽⽐例的意义是表⽰两个⽐相等的式⼦。
⽐是表⽰两个数相除,有两项;⽐例是⼀个等式,表⽰两个⽐相等,有四项。
以下是整理的《⼩学⽣奥数⽐和⽐例知识点及练习题》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学⽣奥数⽐和⽐例知识点 ⽐和⽐例: ⽐:两个数相除⼜叫两个数的⽐。
⽐号前⾯的数叫⽐的前项,⽐号后⾯的数叫⽐的后项。
⽐值:⽐的前项除以后项的商,叫做⽐值。
⽐的性质:⽐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值不变。
⽐例:表⽰两个⽐相等的式⼦叫做⽐例。
a:b=c:d。
⽐例的性质:两个外项积等于两个内项积(交叉相乘),ad=bc。
正⽐例:若A扩⼤或缩⼩⼏倍,B也扩⼤或缩⼩⼏倍(AB的商不变时),则A与B成正⽐。
反⽐例:若A扩⼤或缩⼩⼏倍,B也缩⼩或扩⼤⼏倍(AB的积不变时),则A与B成反⽐。
⽐例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叫做⽐例尺。
按⽐例分配:把⼏个数按⼀定⽐例分成⼏份,叫按⽐例分配。
2.⼩学⽣奥数⽐和⽐例练习题 1、乘坐某路汽车成年⼈票价3元,⼉童票价2元,残疾⼈票价1元,某天乘车的成年⼈、⼉童和残疾⼈的⼈数⽐是50:20:1,共收得票款26740元,这天乘车中成年⼈、⼉童和残疾⼈各有多少⼈? 提⽰:单价⽐:成年⼈:⼉童:残疾⼈=3:2:1 ⼈数⽐:50:20:1 2、“希望⼩学”搞了⼀次募捐活动,她们⽤募捐所得的钱购买了甲、⼄、丙三种商品,这三种商品的单价分别为30元、15元和10元。
已知购得的甲商品与⼄商品的数量之⽐为5:6,⼄商品与丙商品的数量之⽐为4:11,且购买丙商品⽐购买甲商品多花了210元。
提⽰:根据已知条件可先求三种商品的数量⽐。
3、A、B、C是三个顺次咬合的齿轮。
当A转4圈时,B恰好转3圈;当B转4圈时,C恰好转5圈,问这三个齿轮的齿数的最⼩数分别是多少? 提⽰:根据已知条件已知A、B、C转速与齿数的积都相等,即它们的转速与齿数成反⽐例。
小升初数学常考十大内容-比和比例小升初数学常考十大内容比和比例1 、比和比例的意义比的意义是: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比例的意义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比例是比的结果,比是比例的基础。
他们都是衡量数量关系的一种工具。
比和比例,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学习更多数学知识的重要基础.有了“比”和“比例”这两个概念和表达方式,对于处理倍数、分数等问题,要方便灵活得多. 比和比例的相关知识在生活中用非常广泛,我们在以后还要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学习。
因此,要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比和比例的基本类型及解法(一)比和比例的分配最基本的比例问题是求比或比值,从已知一些比或者其他数量关系,求出新的比.例1、甲、乙、丙三人同去商场购物,甲花钱数的乙花钱数的,乙花钱数的等于丙花钱数的,结果丙比甲多花93元,问他们三人共花了多少钱?解、根据比例与乘法的关系甲数×=乙数×即:甲数:乙数=:=2:3乙数×=丙数×即:乙数:丙数=:=16:21连比后是甲∶乙∶丙=(2×16)∶(3×16)∶(3×21 )=32∶48∶63.三人共花了93÷(63-32)×(32+48+63)=429(元)答:甲、乙、丙三人共花了429元.下面我们转向求比的另一问题,即“比的分配”问题,当一个数量被分成若干个数量,如果知道这些数量之比,我们就能求出这些数量.例2一个分数,分子与分母之和是100.如果分子加23,分母加32,新的分数约分后是,原来的分数是多少?解:新的分数,分子与分母之和是(10+23+32),而分子与分母之比2∶3.因此分子=(100+23+32)×=62分母=(100+23+32)×=93原来分数是=答:原来分数是例3加工一个零件,甲需3分钟,乙需3.5分钟,丙需4分钟,现有1825个零件要加工,为尽早完成任务,甲、乙、丙应各加工多少个?所需时间是多少?解:三人同时加工,并且同一时间完成任务,所用时间最少,要同时完成,应根据工作效率之比,按比例分配工作量.三人工作效率之比是::=28:24:21他们分别需要完成的工作量是甲完成1825×=700(个)乙完成1825×=600(个)丙完成1825×=525(个)所需时间是700×3=2100分钟)=35小时 .答:甲、乙、丙分别完成700个,600个,525个零件,需要35小时.(二)比的变化已知两个数量的比,当这两个数量发生增减变化后,当然比也发生变化.通过变化的描述,如何求出原来的两个数量呢?.例4、有一些球,其中红球占,当再放入8个红球后,红球占总球数的,问现在共有多少球?解:其他球的数量没有改变.增加8个红球后,红球与其他球数量之比是5∶(14-5)=5∶9.在没有球增加时,红球与其他球数量之比是1∶(3-1)=1∶2=4.5∶9.因此8个红球是5-4.5=0.5(份).现在总球数是8÷0.5×(5+9)=224(个)答:现在共有球224个.本题的特点是两个数量中,有一个数量没有变.把1∶2写成4.5∶9,就是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本题也可以列出如下方程求解:(x+8)∶2x=5∶9.例5 张家与李家的收入钱数之比是8∶5,开支的钱数之比是8∶3,结果张家结余240元,李家结余270元.问每家各收入多少元?解一:我们采用“假设”方法求解.如果他们开支的钱数之比也是8∶5,那么结余的钱数之比也应是8∶5.张家结余240元,李家应结余x元.有240∶x=8∶5,x=150(元).实际上李家结余270元,比150元多120元.这就是8∶5中5份与8∶3中3份的差,每份是120÷(5-3)=60.(元).因此可求出张家:开支60×8=480(元),收入480+240=720(元)李家:开支60×3=180(元),收入180+270=450(元)答:张家收入720元,李家收入450元.解二:设张家收入是8份,李家收入是5份.张家开支的3倍与李家开支的8倍的钱一样多.我们画出一个示意图:张家开支的3倍是(8份-240)×3.李家开支的8倍是(5份-270)×8.从图上可以看出5×8-8×3=16份,相当于270×8-240×3=1440(元).因此每份是1440÷16=90(元).张家收入是90×8=720(元),李家收入是90×5=450(元).本题也可以列出比例式:(8x-240)∶(5x-270)=8∶3.例6 小明和小强原有的图画纸之比是4∶3,小明又买来15张.小强用掉了8张,现有的图画纸之比是5∶2.问原来两人各有多少张图画纸?解一:充分利用已知数据的特殊性.4+3=7,5+2=7,15-8=7.原来总数分成7份,变化后总数仍分成7份,总数多了7张,因此,新的1份=原来1份+1原来4份,新的5份,5-4=1,因此新的1份有15-1×4=11(张).小明原有图画纸11×5-15=40(张),小强原有图画纸11×2+8=30(张).答:原来小明有40张,小强有30张图画纸.解二:我们也可采用“假设”方法.先要将两个比中的前项化成同一个数(实际上就是通分)4∶3=20∶155∶2=20∶8.假设小强也买来15×=(张),那么变化后的比仍是20:15 但现在是20∶8,因此这个比的每一份是()÷(15-8)=小明现有20×=55(张),原有55-15=40(张)小强现有8×=22(张),原有22+8=30(张)“假设”这一思路是很有用的,希望大家能很好掌握,灵活运用.从课外的角度,我们更应启发小同学善于思考,去找灵巧的解法,这就要充分利用数据的特殊性.因此我们总是先讲述灵巧的解法,利于心算,促进思维.(三)比例的其他问题比例关系可以用比表示,也可以用分数表示,例如,甲比乙的多7,这里必须用分数来说,而不能用比.实际上它还是隐含着比例关系:(甲-7)∶乙= 2∶3.因此,有些分数问题,就是比例问题. .例7、有两堆棋子, A堆有黑子 350个和白子500个, B堆有黑子400个和白子100个,为了使A堆中黑子占A堆的,B堆中黑子占,要从B堆中拿到 A堆黑子、白子各多少个?解:要B堆中黑子占,即黑子与白子之比是3:1,先从B堆中拿出黑子100个,使余下黑子与白子之比是(40-100)∶100=3∶1.再要从 B堆拿出黑子与白子到A堆,拿出的黑子与白子数目也要保持3∶1的比.现在 A堆已有黑子 350+ 100= 450个),与已有白子500个,相差50个黑子,占就是两种棋子一样多,从B堆再拿出黑子与白子,要相差50个,又要符合3∶1这个比,要拿出白子数是50÷(3-1)=25(个).再要拿出黑子数是 25×3= 75(个).答:从B堆拿出黑子 175个,白子25个.例8 张、王、李三人共有108元,张用了自己钱数的,王用了自己钱数的,李用了自己钱数的,各买了一支相同的钢笔,问张和李剩下的钱共有多少元?解:设钢笔的价格是1.张有的钱数是1÷=王有的钱数是1÷=李有的钱数是1÷=这样就可以求出,钢笔价格是108÷(++)=108÷=24(元)张剩下的钱数是24×(-1)=16(元)李剩下的钱数24×(-1)=12(元)16+12=28(元)答:张、李两人剩下的钱共28元.。
小学数学《比和比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性质,能正确写出两个量的比。
2.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够解简单的比例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比的意义、比的性质、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
2.难点:比例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1.教具:PPT、图片、实物模型等。
2.学具:练习本、直尺、圆规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比的意义和性质(一)导入新课1.谈话: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地方用到比?谁能举个例子?(二)探究比的意义1.出示图片:一个苹果和两个橙子,提问:谁能用数学语言描述这两个量的关系?2.学生回答:一个苹果的重量是两个橙子重量的1/2。
3.引导:我们可以用比来表示这个关系,写作1:2。
4.出示更多实例,让学生感受比的意义。
(三)探究比的性质1.出示题目:已知a:b=2:3,求a和b的值。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比的性质告诉我们,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数,比值不变。
3.学生得出结论:a=2x,b=3x,其中x为任意数。
(四)课堂练习1.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选取部分题目进行讲解。
第二课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一)复习导入1.复习比的意义和性质。
2.提问:比和比例有什么关系?(二)探究比例的意义1.出示实例:一个长方形的长是宽的2倍,面积为8平方单位,求长和宽的值。
2.学生回答:设长为2x,宽为x,则2xx=8,解得x=2,长为4,宽为2。
3.引导:这里我们用到了比例,比例就是两个比相等的关系。
(三)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1.出示题目:已知a:b=c:d,求a、b、c、d之间的关系。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比例的基本性质告诉我们,两个比的内项乘积等于外项乘积。
3.学生得出结论:ad=bc。
(四)课堂练习1.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选取部分题目进行讲解。
小学数学:比和比例知识汇总小学数学中,比和比例的知识点常常会被同学们混淆,尤其是对初学的同学来说更是一个难点,小编总结了这两个知识点的详细讲解,希望能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带来帮助。
一、比的意义和性质1、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是比号,读作“比”。
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
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同除法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值相当于商。
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时也可能是整数。
比的后项不能是零。
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知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值。
2、比的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上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3、求比值和化简比求比值的方法: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它的结果是一个数值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或分数。
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它的结果必须是一个最简比,即前、后项是互质的数。
4、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要求会求比例尺;已知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实际距离;已知实际距离和比例尺求图上距离。
线段比例尺:在图上附有一条注有数目的线段,用来表示和地面上相对应的实际距离。
5、按比例分配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
这种分配的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
方法:首先求出各部分占总量的几分之几,然后求出总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二、比例的意义和性质1、比例的意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两端的两项叫做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内项。
2、比例的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两个内向的积。
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3、解比例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数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三、正比例和反比例1、成正比例的量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他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章节测试题1.【答题】一个比的比值是2.25,这个比的最简整数比是().A. 2.25:1B. 9:4C.4:9 D. 9【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化简比.【解答】一个比的比值2.25,2.25=2.25÷1=2.25:1=(2.25×4):4=9:4,所以这个比的最简整数比是9:4.选B.2.【答题】将5克糖放入45克水中,糖和糖水的比是().A. 1:9B.1:8 C. 1:10【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化简比.【解答】将5克糖放入45克水中,求糖水的质量,用加法,列式计算为:5+45=50(克);求糖和糖水的比是多少,列式计算为:5:50=1:10.选C.3.【答题】把10克盐放入15克水中,盐与盐水的比是().A. 2:3B.2:5 C. 3:5【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比的应用.【解答】把10克盐放入15克水中,则盐水重:10+15=25(克),所以盐与盐水的比是10:25=(10÷5):(25÷5)=2:5.选B.4.【答题】把3.6:1.8化成最简整数比是().A. 36:18B.2:1 C. 2【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化简比.【解答】小数比的化简方法:先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相同的数(0除外),使小数比转化成整数比,再按照整数比的化简方法进行化简.3.6:1.8=36:18=2:1.选B.5.【答题】把0.25m:20cm化成最简整数比是().A. 25:20B.5:4 C. 1:80【答案】B【分析】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化简带有单位的比时,要先统一单位.【解答】0.25m:20cm=25cm:20cm=(25÷5):(20÷5)=5:4.选B.6.【答题】把560:112化成最简整数比是().A. 5B.5:1 C. 1:5【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比的化简.【解答】560是112的5倍,所以560:112=5:1.选B.7.【答题】下面三个比中,不能再化简的是().A. 2:6B.3:5 C. 0.1:2.5【答案】B【分析】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且只有公因数1的比叫做最简整数比.【解答】2和6都是整数,它们有公因数2,所以2:6可以再化简;3和5都是整数,它们只有公因数1,所以3:5不能再化简;0.1和2.5不是整数,所以0.1:2.5可以再化简.选B.8.【答题】1.5厘米:6千米化简后是().A. 1:4B. 1:4000C.1:400000 D. 1:40000【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比的化简.【解答】因为1米=100厘米,1千米=1000米,所以6千米=6000米=600000厘米.1.5:600000=(1.5÷1.5):(600000÷1.5)=1:400000,即1.5厘米:6千米化简后是1:400000.选C.9.【答题】化简比的依据是().A. 比的意义B. 商不变的性质 C. 比的基本性质【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比的基本性质.【解答】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化简比是根据比的基本性质进行的.选C.10.【答题】如果甲数的与乙数的相等(甲数、乙数都不为0),那么甲数与乙数的比是().A. 14:9B.3:5 C. 9:14【答案】C【分析】将分数比化简为最简整数比的方法: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它们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转化成整数比,再进行化简.【解答】已知甲数的与乙数的相等(甲数、乙数都不为0),即甲数×=乙数×,所以甲数:乙数=.选C.11.【答题】甲数的等于乙数的,那么甲数和乙数的比是().A. 3:5B. 3:2C.5:3 D. 5:2【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比的化简.【解答】已知甲数的等于乙数的,则甲数×=乙数×,因此甲数:乙数=.选C.12.【答题】把化成最简整数比是().A. 2B.4:1 C. 2:1【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比的化简.【解答】.选C.13.【答题】把化成最简整数比是().A. 3B. 3:1C. 1:3D. 75:25【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化简比.【解答】小数和分数的比要化简,可以把小数化为分数,再按分数比的化简方法化简..选B.14.【答题】有一个比是3:5,把这个比的前项加上12,要想比值不变,比的后项应().A. 加上15B. 减去15C. 乘5 D. 除以5【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比的基本性质.【解答】比的基本性质是比的前、后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比值不变.比的前项变成了3+12=15,扩大到原来的5倍,要使比值不变,比的后项也应扩大到原来的5倍.选C.15.【答题】已知两个数的比是3:4,当前项加上12时,要使比值不变,那么后项应().A. 乘4B. 加上16C. 加上20 D. 加上12【答案】B【分析】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解答】如果两个数的比是3:4,当前项加上12时,前项变为:3+12=15,15÷3=5,即前项扩大到原来的5倍,所以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应扩大到原来的5倍,即后项应该变为:4×5=20,所以后项应该加上:20-4=16.选B.16.【答题】一个比的前项是8,如果前项增加16,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应该().A. 增加16B. 乘3C. 增加8 D. 除以4【答案】B【分析】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解答】一个比的前项是8,如果前项增加16,则前项变为:8+16=24,24÷8=3,则前项乘3,要使比值不变,后项也应该乘3.选B.17.【答题】小红的脚长24cm,她的身高是168cm,她的脚长与身高之比为______:______. (填最简整数比)【答案】1,7【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化简比.【解答】小红的脚长24cm,她的身高是168cm,她的脚长与身高之比为:24:168=(24÷24):(168÷24)=1:7.故本题的答案是1,7.18.【答题】校园里的杨树棵数是柳树棵数的1.1倍,那么杨树与柳树棵数的比是______:______. (填最简整数比)【答案】11,10【分析】把柳树的棵数看作单位“1”,先求出杨树的棵数,杨树与柳树棵数的比=杨树的棵数:柳树的棵数.【解答】已知校园里的杨树棵数是柳树棵数的1.1倍,把柳树的棵数看作单位“1”,则杨树的棵数是:1×1.1=1.1,杨树与柳树棵数的比是:1.1:1=(1.1×10):(1×10)=11:10.故本题的答案是11,10.19.【答题】航模小组有男生20人,女生12人,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______:______,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比是______:______,男生人数与航模小组总人数的比是______:______. (填最简整数比)【答案】5,3,3,5,5,8【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化简比.【解答】航模小组有男生20人,女生12人,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20:12=(20÷4): (12÷4)=5:3;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比是12:20=(12÷4): (20÷4)=3:5;男生人数与航模小组总人数的比是20:(20+12)=20:32=(20÷4):(32÷4)=5:8.故本题的答案是5,3,3,5,5,8.20.【答题】小华看一本120页故事书,已经看了75页.已经看的页数和总页数的比是______: ______,没有看的页数和总页数的比是______:______. (填最简整数比)【答案】5,8,3,8【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整数比的化简方法: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解答】小华看一本120页故事书,已经看了75页,已经看的页数和总页数的比是75:120=(75÷15):(120÷15)=5:8. 120-75=45(页),没有看的页数和总页数的比是45:120=(45÷15):(120÷15)=3:8.故本题的答案是5,8,3,8.。
小学数学比例知识竞赛比例的计算与应用小学数学比例知识竞赛:比例的计算与应用比例是数学中重要的概念之一,它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实际问题中。
在小学数学比例知识竞赛中,对比例的计算和应用有着一定的要求。
本文将介绍比例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并结合实际问题,展示比例的应用。
一、比例的基本概念比例是指两个或多个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比例通常用“:”或“/”表示,比如1:2表示两个量的关系是1比2。
其中,冒号前面的数值称为第一个数的“项”,冒号后面的数值称为第二个数的“项”。
比例中的两个数项可以是同种量或不同种量。
二、比例的计算方法1. 比例的等值原则比例相等的两个比例称为等值比例。
根据比例的等值原则,相等的比例两边的项分别相等。
例如,已知1:2=4:8,我们可以通过求解未知数来判断两个比例是否相等。
2. 比例的简化比例的项可以进行简化,使其变得更为简洁明了。
比如已知2:4可以简化为1:2,而8:12可以简化为2:3。
简化比例可以通过找到项的最大公因数,然后将每个项除以最大公因数来实现。
3. 比例的扩大和缩小比例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扩大或缩小。
方法是将比例两边的项同乘或同除一个相同的数。
例如,已知2:3,我们可以将其扩大为4:6,或缩小为1:1.5。
三、比例的应用比例在日常生活和实际问题中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列举几个常见的应用场景。
1. 图片缩放在图片处理中,经常需要对图片进行放大或缩小。
此时,我们可以使用比例计算,将原始图片的尺寸与目标尺寸进行比较,确定缩放比例,再根据比例进行图片的处理。
2. 食谱调整在烹饪过程中,有时需要根据食谱上的人数调整食材的配比。
比如原始食谱中的面粉和牛奶的比例为2:1,而需要烹饪的人数增加一倍,我们就需要按照比例调整食材的用量。
3. 地图缩放在地图上,比例尺用来表示地图上的距离与现实距离的比例关系。
通过比例尺,我们可以计算地图上两个位置之间的实际距离,或者根据实际距离确定地图上的距离。
4. 模型制作在模型制作中,比例常用于确定模型的大小和比例关系。
章节测试题1.【答题】从18的因数中选出4个数,组成比例,下面正确的是().A.3:4=6:8B.1:6=2:8C.2:3=6:9D.2:6=9:3【答案】C【分析】先找出18的因数,看选项中的比例中是否含有18的因数,再根据比例的意义进行判断即可.【解答】18的因数有1、2、3、6、9、18;选项A中4和8都不是18的因数,所以不符合题意;B选项中8不是18的因数,所以不符合题意;C选项中,4个数都是18的因数,且2:3=,6:9=,所以2:3=6:9,符合题意;D选项4个数都是18的因数,但是2:6=,9:3=3,因为≠3,所以不符合题意.选C.2.【答题】如果有5x=3y,那么5:3=().A.x:yB.y:xC.无法确定【答案】B【分析】根据比例的性质,把所给的等式5x=3y,改写成一个外项是5,一个内项是3的比例,则和5相乘的数x就作为比例的另一个外项,和3相乘的数y就作为比例的另一个内项,由此写出比例即可.【解答】解:因为5x=3y,所以5:3=y:x.故选B.3.【答题】下面第()组的两个比不能组成比例.A.7:8和14:16B.0.3:0.2和1.5:1C.19:11和29:22【答案】C【分析】可以用求比值的方法: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比值不相等,就不能组成比例;也可以根据比例的性质: 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据此逐项分析再选择.【解答】A、因为7×16=8×14,所以7:8和14:16能组成比例;B、因为0.3×1=0.2×1.5,0.3:0.2和1.5:1能组成比例;C、因为19×22≠11×29,所以19:11和29:22不能组成比例;选C.4.【答题】某电器商店有180台黑白电视机,彩电与黑白电视的台数比是5:4,彩电有()台.A.50B.225C.80【答案】B【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比例的应用.根据数量关系写出比例,再解比例即可.【解答】解:设彩电有x台.答:彩电有225台.选B.5.【答题】王强在电脑上把一幅长6厘米,宽4厘米的照片放大,放大后照片的长是13.5厘米,宽是多少厘米?解:设放大后照片的宽是x厘米,以下解答所列方程正确的是().A.13.5:6=4:xB.C.13.5:x=4:6D.13.5:4=6:x【答案】B【分析】此题考查的是用比例解决问题.【解答】由题意知,解:设放大后照片的宽是厘米.选B.6.【答题】已知100g猪肉中含有9.5g脂肪,则400g猪肉中含有()克脂肪.A.36B.38C.40D.42【答案】B【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比例的应用.【解答】解:设400g猪肉中含有克脂肪.答:400g猪肉中含有38克脂肪.选B.7.【答题】王强在电脑上把长6厘米,宽4厘米的照片按比例放大,放大后照片的长是13.5厘米,宽是()厘米.A.10B.9C.8D.7【答案】B【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比例的应用.【解答】解:设宽是厘米.答: 宽是9厘米.选B.8.【答题】王强在电脑上把长35厘米,宽7厘米的照片按比例缩小,缩小后照片的长是15厘米,宽是()厘米.A.3B.4C.5【答案】A【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比例的应用.【解答】解:设宽是厘米.答:宽是3厘米.选A.9.【答题】学校图书馆的科技书与故事书各有360本,还要添置()本故事书,才能使科技书和故事书的本数比达到2:3.(用比例解答)A.90B.180C.270【答案】B【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比例的应用.设还要添置故事书x本,才能使科技书和故事书的本数比达到2:3;那么后来的故事书就是(360+x)本,用科技书的本数:故事书的本数=2:3,由此列出比例方程求解.【解答】解:设还要添置故事书x本.答:还要添置180本故事书才能使科技书和故事书的本数比达到2:3.选B.10.【答题】某布料加工厂5天缝制衬衣1600件.照这样计算,缝制2400件衬衣需要()天.(用比例知识解)A.3B.5.5C.7.5【答案】C【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比例的应用.“照这样”说明工作效率不变,由比例关系列出方程解答.【解答】解:设缝制2400件衬衣需要天.答:缝制2400件衬衣需要7.5天.选C.11.【答题】亮亮和小东的身高比是5:4,亮亮的身高是150cm,小东的身高是______cm.【答案】120【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解比例方程.【解答】解:设小东的身高是cm.故此题的答案是120.12.【答题】解比例.【答案】【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解比例方程.【解答】故此题的答案是.13.【答题】8块巧克力可以换6瓶饮料,强强有20块巧克力,可以换______瓶饮料.【答案】15【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比例的应用.【解答】解:设可以换瓶饮料.答:可以换15瓶饮料.故此题的答案是15.14.【答题】解比例.【答案】30【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解比例方程.【解答】故此题的答案是30.15.【答题】2014年3月28日中国银行人民币外汇牌价显示100美元可以兑换614.9元人民币.爸爸有1000美元,可以兑换是______元人民币.【答案】6149【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比例的应用.【解答】解:设可以兑换元人民币.答:可以兑换6149元人民币.故此题的答案是6149.16.【答题】8支铅笔换3本故事书,15本故事书可以换______支铅笔.【答案】40【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比例的应用.【解答】解:设15本故事书可以换支铅笔.答:15本故事书可以换40支铅笔.故此题的答案是40.17.【答题】解比例.(答案用小数表示)【答案】1.75【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解比例方程.【解答】故此题的答案是1.75.18.【答题】解比例.【答案】15,10【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解比例方程.【解答】19.【答题】调配糖水时,糖的质量与水的质量的比是1:5,80克水可以溶解克糖.:80=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5,16【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解比例方程.【解答】故此题的答案是1,5,16.20.【答题】解比例.【答案】80,24【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解比例方程.【解答】。
十一、比和比例
我们已经学习过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下面我们首先复习一下有关的主要内容:
(一)两个数的比实际上就是两个数的商.两个数a与b(b≠0)的比可记为:
因此,除法、分数、比例实质上是一回事.我们在实际应用当中可以选择不同的形式。
(二)两个数的比叫做单比,两个以上的数的比叫做连比,如a∶b∶c(b≠0,C≠0),我们有时需要把几个单比化成连比.连比也满足比例的基本性质,即:
a∶b∶c=na∶nb∶nc(n≠0)
(三)如果两个变数y和x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那么称y与x 成正比例关系。
下面举出一些两个变数成正比例关系的例子。
(1)速度一定时,路程与时间成正比;时间一定时,路程与速度成正比.即:
(2)亩产量一定时,播种面积与总产量成正比;播种面积一定时,总产量与亩产量成正比.即:
(3)工作效率一定时,工作总量与工作时间成正比;工作时间一定时,工作总量与工作效率成正比.即:
同学们还可以举出很多两个变数成正比例的例子,注意成正比例的关键在于两个变数的比恒定.又如商品单价一定,则商品总价与商品数量也成正比例。
(四)如果两个变数x和y的乘积一定,那么称x与y成反比例关系。
下面举出一些两个变数成反比例关系的例子。
(1)路程一定时,速度与时间成反比例关系,即:速度×时间=路程(定值)。
(2)总产量一定时,亩产量与播种面积成反比,即:亩产量×播种面积=总产量(定值)。
同学们还可以举出很多两个变数成反比例的例子,注意成反比例的关键在于两个变数的积恒定.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多加观察,可以找到许多例子.如两个互相咬合的齿轮,齿数与转数成反比例关系。
掌握好正、反比例关系对于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有很大帮助.如全国人民要吃粮食,则粮食总需求量一定,而随着农田沙漠化和城市建设占用农田,使播种面积减小,我们就必须提高亩产量,以保证总产量不变。
下面,我们就看一看具体的例子:
例1 某单位买甲、乙两种钢笔共100支,已知甲钢笔每支3元,乙钢笔每支2元,且甲、乙两种钢笔所用钱数一样多.求甲、乙两种钢笔各买了多少支。
分析与解我们前面已谈到,当某种商品单价一定时,所花钱总数与商品数量成正比,而本题中,所花钱总数(对于甲、乙两种钢笔来说)相同,则购物数量与单价成反比.
因为甲、乙两种钢笔单价之比为3∶2,而它们所用总钱数相同,则由购物数量与单价成反比可知:甲、乙两种钢笔的数量之比为2∶3,所以甲钢笔有:
乙钢笔有 100—40=60支。
例2 解放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已占有优势,与国民党军队人数之比为3∶2,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又发动强大的政治攻势,瓦解了10万国民党军队的军心,并促其投诚,这样,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在数量上的比值由3∶2增强到2∶1.求中国人民解放军人数。
分析与解设中国人民解放军人数为3份,国民党军队人数为2份,则有:
所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人数30万×3=90万,加上投诚过来的10万,共有100万军队,这就是百万雄师渡长江的基础,这就是中国革命取得最终胜利的基础。
例3 如图1,甲、乙、丙三个齿轮咬合,当甲轮转4圈时,乙轮恰好转3圈;当乙轮转4圈时,两轮恰好转5圈.求这三个齿轮的齿数最少应分别是多少?
分析与解为书写及叙述简便,我们用甲来表示甲的齿轮齿数,其余类同.
由已知:甲∶乙=3∶4(这是因为两个互相咬合的齿轮,齿数与转数成反比例关系),类似地,乙∶丙=5∶4。
这两个单比中,乙所占的份额分别是4和5,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20,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将这两个比变形为:
甲∶乙=15∶20;乙∶丙=20∶16
将这两个单比写成连比的形式,就有:
甲∶乙∶丙=15∶20∶16
由于15, 20,16这3个数互质,且齿数必须为自然数,所以甲、乙、丙三个齿轮的齿数应最少分别为15,20,16。
我们总结一下,“比和比例”的问题,首先在于理解其基本概念,尤其是“正比例”与“反比例”概念,分清题目中所给的是比值为定值还是乘积为定值.其次,对于出现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单比,我们要善于找到它们的联系,有的时候需要把它们化成连比。
下面我们看一看“比和比例”在两类重要的应用题——浓度问题、行程问题中的应用:
例4 如图2,甲、乙二人绕一个长方形操场跑步.该操场长160米,宽120米,甲从A,乙从B相向而跑.结果第一次在E处相遇,E距A处60米,相遇后,甲、乙二人继续跑。
问甲、乙二人能否在E处再次相遇?若相遇,这是甲、乙的第几次相遇?
分析与解由图知:BE=100米,这说明乙的速度比甲快,甲乙速度之比为3∶5。
假设能够再次在E处相遇,则此时,甲、乙都又跑了整数圈,由于时间相同,路程与速度成正比,所以甲、乙所跑路程(也就是圈数)与速度成正比,即:甲、乙所跑圈数为3∶5.只需甲跑3圈,乙跑5圈,二人恰好在E处再次相遇。
因为甲、乙相遇一次,就相当于合起来共跑了一圈,所以甲、乙共跑了(3+5=)8圈.所以从E处出发后,甲、乙两人共相遇了8次,这说明最后在E点相遇是甲、乙的第九次相遇(包括第一次在E点相遇)。
行程问题的关键在于抓住路程、速度、时间三者中哪一个是不变的,从而另二者相应成正比或成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