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德行读后感
- 格式:docx
- 大小:9.47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人的美德:仁义礼智信》读后感800字(精选3篇)《中国人的美德:仁义礼智信》读后感800字(精选3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人的美德:仁义礼智信》读后感800字(精选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国人的美德:仁义礼智信》读后感800字1今天,我读了《中国人的美德:仁义礼智信》这本书,使我感触很深。
所谓“仁”指仁人、爱人、仁爱。
作为古代最著名的教育家——孔子。
就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在现代社会,我们把有道德的人称为“仁人”,把没有道德的人称为“无仁”。
“仁爱”思想是五千年来中华民族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道德要求,这个要求已经渗透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里面,是不可取代的一部分。
“义”指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
中华传统文化“义”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
“义”是合宜应当,应该的意思。
是人应该遵守的最高道义。
像我们这样的青少年,应该也是充满正义感的。
“义”也是中华民族崇高的道德体现。
“礼”指明礼、礼貌、礼让、礼制。
“礼’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
在校园中,学生对老师的问好,这也是一种礼貌,出了校门回到家,向亲人问好,这也是一种礼貌。
“礼”是治安之本。
中国的文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礼仪文化”。
“明礼”是讲文明,“礼制”是作为伦理制度和伦理秩序,“礼仪”作为个人修养,“礼节”是作为待人接物的`一个形式。
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制,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智”指知者、明智、智慧、机智。
“仁、义、礼、智、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这些都需要“智”来联系起来才能灵活运用,而要是一个人不会运用“智”把它们联系起来,那么我想这个人一定很愚笨且一事无成。
中国古代思想家赋予“智”以丰富的道德和内涵,而现在的新中国需要把中华民族的道德智慧、科学智慧汇聚一体,形成新的智慧。
“信”指诚信、信任。
中华传统美德读后感范文(推荐5篇)1.中华传统美德读后感范文第1篇“仁”:仁人、爱人、仁爱。
自孔子倡导“仁”学以来,“仁”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
孔子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把“爱人”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归仁”作为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
讲“仁”,就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讲人对人的爱,由对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进而推及对他人之爱。
“仁”,不仅是最基本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讲“仁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
中国人至今仍视有德者为“仁人”,无德者为“不仁”。
“仁爱”思想,作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主要价值取向和道德要求,渗透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特殊品质。
“义”: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
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
《礼记·中庸》:“义者宜也。
尊资为大。
”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与仁并用,作为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提出了“仁义道德”、“仁至义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思想。
“义”是合宜、应当、应该之意,是作为人应该遵循的最高道义。
利他,不以损害和出卖他人尤其是朋友来换取一己的生存和利益。
“义”,还有情谊、恩谊之意,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牵挂、互相关照、互相提携。
亲情和友情,发展到完美的程度,就有“义”的成分。
有“义”,使友谊友情友善纯久。
有“义”在,朋友不会出卖朋友,丈夫也不会抛弃妻子儿女。
“义”,是中华民族崇高的道德表现。
“礼”: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仪、礼制。
“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突出精神,是社会交往之道。
礼与仁互为表里,仁心爱人是礼的内在精神,恭敬辞让是仁的外在表现。
好礼、有礼,注重礼仪是中国这个“礼义之邦”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
中华传统文化认为,“礼”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礼记》)“礼”也是治国安邦的根本。
中国伦理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礼仪文化”。
“明礼”,从广义说,就是讲文明。
中华美德读后感中华美德读后感(精选30篇)读完某一作品后,你有什么体会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华美德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华美德读后感篇1“助人为乐,乃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这是我读《中华美德颂》中《生命在互相帮助中延续》这篇文章所感受到的。
20xx年7月4日18时,湖南的一个大型煤矿挖掘基地,一场突如其来的煤矿透水事故发生了,在恶劣的条件下,仍然有三个人在暗无天日的矿井下活过了整整三天,他们就是因为相互支持、相互帮助,才共同度过难关的。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们就是靠着互相分吃各自身上所带的食物存活了下来。
这个人世间好比是布满无数支蜡烛的大厅,这些蜡烛就好比一个个人,有的在燃烧着闪耀良知和博爱的光亮,照耀着大厅,有的却熄灭了这种光,熄灭的越多,大厅就越暗淡。
相反,如果人人都闪耀着这种光亮,就能让这个大厅永远光辉灿烂。
人人都需要帮助,人人都应该助人为乐。
助人为乐是公认的最可赞赏的品质。
一个助人为乐的人,是一个真正的人。
他不拘束自我,在道德的天平上,他的砝码最重;在历史的明镜前,他的身影最长。
助人为乐是美德,它荡涤了私心杂念的尘垢,像金子一般,像水晶一般,它的光辉永不磨灭。
助人为乐的光辉,在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是闪亮的。
然而却有不少人,不愿让它的光辉渗入自己的言行举止。
那些在急需帮助的人的身边悄悄走开而熟视无睹者,会不会自惭形秽?明明那感人的光辉就在面前,却依然在灰暗中藏身。
为何不肯让自己也成为这灿烂光辉的拥有者?是害怕让别人的麻烦事来麻烦自己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观念却实支配着一部分人的思想。
然而助人为乐是不嫌烦的,也许你助一臂之力,正可以化麻烦为顺利。
助人之后,至少自己的心里是愉快的,个人的灵魂获得了一次洗礼,个人的情操获得了一次升华。
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应该发扬光大,而不可抛弃。
它是一颗不陨的星辰,在历史的长河中,在社会舞台上,永远熠熠闪光。
【读后感】《中国人德行》读后感《中国人德行》是一本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的道德修养的书籍。
这本书总结了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并且提供了一些建议和指导,帮助人们培养道德修养。
阅读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
这本书通过讲述中国人的传统美德,让我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中国文化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和亲情的价值,这使我对中国的传统价值观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关系是十分重要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关心是至关重要的。
这种价值观对于培养一个和谐社会和健康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
这本书还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很多人追求物质的享受和个人利益,而忽视了道德的价值。
道德是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基石。
我们需要具备正直、诚实、宽容、友善等道德品质,这样才能建设一个和谐、公正的社会。
书中的案例和故事让我深刻地认识到道德行为的重要性,也激发了我提升自己道德修养的愿望。
这本书提供了一些建议和指导,帮助人们培养道德修养。
书中提到了如何培养孝顺之心,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等等。
这些建议都很实用,而且很符合道德的原则。
阅读这些建议后,我意识到道德的修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和实践。
这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我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并改进自己的行为。
读完《中国人德行》后,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对道德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理解,并学到了一些培养道德修养的方法。
这本书提醒了我要时刻关注自己的行为和言语,要以道德为准则,努力做一个有品德、有素养的人。
我相信,只有每个人都努力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我们才能建设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
中国人德行
《中国人的德行》
中华民族一直以来都是别国崇敬的对象,而这一切的源头就是中国人的德行。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中国人的德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的是修身齐家、孝老护幼。
即便在今日,这些传统价值
观念依然被无数家庭实践着,无数家庭依然把“孝”“爱”“敬”作为最重要的职责。
在中国,不管家庭有多么清贫,教育孩子“孝““敬”一直都是为数不多的奢侈。
而是尽管如此,孔夫子引以为豪的“孝父”、“孝母”仍旧无处不在。
此外,中国文化强调的是的是“以礼待人”,“恭敬人”,甚至就是“仁义、
礼智信”。
在中国,把“礼”作为一个修养心灵和平等对待人的礼法的专业性的概念,一直是很重要的。
从古至今,中国的贵族和平民、社会上的高低都受到“礼”的规范,性情挑剔,不得缺,如果那一刻疏于礼义客客气气,同时言谈中流露出嗜好自利、旁观者清等禽兽不如的形象,则被认为是失礼,绝对会受到斥责。
再更为深入地说,中国人强调文化,虔诚致敬。
尤其是藏传佛教,将“慈悲”
作为最重要的修行,无数一般百姓一生屈从于慈悲之心,时而参学藏传佛教的教法,以及出家修行。
有的人怀有志于救济众生的慈悲之心,甚至只要布施粮食,以普渡众生,增添自己乐趣;也有的人,随着年龄的变迁,许愿以慈悲之心来修行,这在中国,真的很普遍啊!
从上文可以看出,中国人的德行之所以优秀,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
这些传统价值观念,既使外人受益,也给中国人带来了被尊重的好名声。
今天,中国人的德行依旧是别国崇敬的对象,而在其中,“孝”“礼”“仁义”的价值观念更为核心。
“孝”尊重,“礼”谦逊,“仁义”真诚,这正是中华民族抱着的千古美德!。
【德行天下】读后感
读完【德行天下】后感慨颇多,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在历史的长河中‘德’成为文明进程的中流砥柱。
纵观历代的各朝君主,把有德行放在重要位置的,对广大的百姓施行德政的,都能使人民生活安定,国家强盛。
反之倒行逆施的,则使得民不聊生,民怨四起,最终会淹没在顺应潮流的有德之声中。
国富民强是繁荣的标准,有德行的个人也会在史册中绽放璀璨的光芒。
个人的光芒会成为广大人民学习的榜样,效仿的楷模,追捧的典范。
他们会引领无数的人迈向更高的思想境界,为国家的强盛献计献策,添砖加瓦。
借鉴历史,反观自身,我们需要学习的还很多。
我们先让自身的言论和行动都有德,在日常生活中,不仅时刻严格要求自己,还要劝解别人做到有德之事。
公交车上让给老年人和孕妇座位,医院等场所禁止吸烟等一些我们触手可及的举手就能做到的事情。
我们学习成为有德之人将会是惠及一生的事情。
不止于公共道德,在伦理道德和其他的所有道德我们都要去学习效仿。
我们在学习传递德行之时,也在成长我们的有德之心,每个人心中都有德,我们的国家也将会向更加宽广的高度发展。
读完【德行天下】,我的心仍在心血澎湃,感受到了德的力量。
在以后的生活当中我将学习‘德行’于天下,使身边的人都成为有德之人。
我们终将实现‘德’行天下。
《中国人德行》读后感导读:本文是关于六年级作文《中国人德行》读后感,感谢您的阅读.读《中国人德行》米舒先生:鲁迅先生在他逝世前14天,在《“立此存照”(三)》一文中希望有人将《中国人德行》译出来,并把此书当作一面镜子。
现在新世界出版社最新出版了《中国人德行》,请您谈谈对此书出版的意义。
复旦大学肖立肖立书友:读了你的来信,我便去书店买来了美国人亚瑟·史密斯著的《中国人德行》(张梦阳、王丽娟译)。
书前有唐弢先生1988年写的序《究竟怎样的是中国人?》,唐先生从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谈到《丑陋的美国人》《丑陋的日本人》,又谈到鲁迅先生先前认为史密斯对中国人的批评“错误亦多”,但同时对“有些意见表示首肯,也有同感”。
时间已经过去了70多年,今天重读新版此书,对我们又有什么启迪呢?我想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先来讲讲史密斯其人,史密斯生于1845年,毕业于比罗耶特大学,1872年来中国从事传教与救灾工作,中文名明恩溥。
1906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在白宫接见史密斯,史密斯建议美国退还庚款予中国,他的申述为罗斯福所感动,庚款退还的议案顺利在美国国会通过,以此款创办了清华大学,促进了中美邦交。
史密斯在《中国人德行》一书中分析了中国人的国民性,比如忍耐、坚韧、节俭、勤劳,也指出中国国民存在的问题:要面子、守旧、好猜疑、缺乏时间观念与公共精神,等等。
这些问题,讲的是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人,过去了将近一个世纪,有的问题如“轻视外国人”早已不存在了。
新中国与旧中国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但中国国民中的陋习是不是一扫而光了呢?译者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张梦阳在“再版后记”中谈到“中国人的种种毛病并没有得到根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提倡“七不”已经多少年了,但乱穿马路,乱扔脏物的事还是天天发生。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要求每个中国人根治国民性中不和谐的行为是多么需要反省。
在此时,重读鲁迅先生的教导,“我们应该有‘自知’之明,也该有知人之明”。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德行天下读后感德行天下读后感(一)这个星期星期五下午,学校组织我们看动画片《德行天下》,我们非常开心。
下午第二节课1-3年级看,第三节课才是4-6年级看,好不容易到了第三节课,我们拿着凳子来到大屏幕前,动画片开始了,它非常好看,我们都看得如痴如醉,有:成人之美。
真善假善等。
从中我知道了很多道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如果遇到有些讨人厌的人,要去开解他们,因为人的心本来都是好的。
还有对立好的人不见得就是好人,做坏事的冷不见得就是坏人。
从今天起我们要以德服人,要德行天下!德行天下读后感(二)经过一天听陈华贵老师的演讲,相信每个人都有着不一样的感受,当然,我也一样。
当天晚上回去写了心得,在这里,我简单的给大家分享其中的几点。
这一天,我觉得自己过的特别有价值,因为我参加了一堂价值连城的课程;这一天,我亲身体验了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天,我真正学习到了什么是礼、什么是德、什么是忠、什么是孝;也是第一次,参加了这么有意义的讲座,真正更深层次的去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老师给学员行90度鞠躬礼,他用行动去提升了每一位学员的恭敬心。
因为一个90度的鞠躬礼,代表的是自己是最大的谦虚和尊重!也只有内心真正富足的人,才懂得讲理,弯下去的是腰,升起来的是灵魂。
当然,经常行礼,还可以让人学会收敛。
一场讲座下来,让我感受到了作为礼仪之邦的我们是多么的骄傲和自豪。
当然,我首先要感恩陈华贵老师,感恩所有的朋友,感恩公司,更要感恩德行天下大讲堂,让我心里,再一次成长。
下面还讲到《弟子规》,规范了人的行为,每句话都有一个道理,每句话都发扬着一种思想,《弟子规》用最简短的文字,把一个人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立身处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等的态度和礼仪概括的形象全面。
通俗易懂的文字里揭示着许多做人的道理,对于我们在生活、工作、家庭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将是我们终身受益的良师益友。
中国人的品德这本书的读后感书里讲的那些品德,就像一颗颗珍珠散落在咱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
比如说“仁爱”吧,这可不是个干巴巴的词儿。
咱在生活里,那随处可见仁爱这品德冒出来的小泡泡。
像邻里之间互相照应,今天你家缺个葱,我家给你拿一把;明天我家孩子没人看一会儿,你帮忙搭把手。
这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儿,可都是仁爱的表现。
我就想起我小时候住的大院儿,有个老奶奶,自己日子过得也不宽裕,但是每到冬天都会熬一大锅热乎乎的粥,给那些个流浪猫吃。
那时候小,不懂事,还问老奶奶为啥把粮食给猫吃呀。
老奶奶就笑着说:“这小猫儿怪可怜的,冬天冷,吃点热乎的能活下去。
”这就是仁爱,没有啥大道理,就是从心底里对生灵的一种疼惜。
再说说“诚信”。
咱中国人讲诚信那可是有年头了。
以前听老人们讲,做生意的人讲究个童叟无欺。
那时候可没有现在这么多的监管啥的,全凭自己心里的那杆秤。
就像那些老字号,为啥能传承那么多年,靠的就是诚信。
我有个朋友开个小饭馆,他就一直坚持用新鲜食材,绝不以次充好。
有一回供货商给他送的肉有点不新鲜,价格还便宜不少,那供货商还说:“这你稍微处理一下,客人吃不出来。
”我朋友直接就拒绝了,说:“我可不能干这事儿,砸了自己招牌不说,这良心上过不去。
”这就是咱中国人骨子里的诚信,哪怕在没人注意的时候,也得守住这个底线。
不过呢,这本书也不是光说咱的优点。
咱中国人有时候太爱面子,这也算是个小毛病。
有时候为了面子,打肿脸充胖子。
像有些人为了在同学聚会的时候显得自己混得好,借豪车穿名牌的。
其实啊,大家都是老同学,谁不知道谁呀。
这爱面子有时候就有点过了头,给自己徒增不少压力。
但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咱中国人重视在群体中的形象,想要被人尊重的心态。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对咱中国人的品德有了更深的认识。
咱这些品德啊,就像是一个大家族里的各种性格鲜明的成员。
有像仁爱、诚信这样的大家长,稳稳地坐镇,给家族定下温暖又坚实的基调;也有像爱面子这样偶尔调皮捣蛋的小鬼头,虽然有时候有点小麻烦,但也让这个家族更加立体鲜活。
中国人的德行读后感作者:阿瑟·史密斯以西方文明的视角,观察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尤其是底层人民的生活,从中发现、总结出中国人的性格,以及中国文化的特质。
内容具体、细致、生动,分析透彻,一针见血。
中国人的德行在线阅读地址中国人的德行读后感第(1)篇这本书写出了一百多年前的中国人的特点。
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中国已经经历了太多,社会也在不断进步、迅速发展,同样,人类的文明也在不断进步。
在今天看来,结合书里提到的品质,有些好的品质被保留下来并传承,同时也因为受教育的人数越来越多,人们通过反思、摒弃不好的品质,所以书中提到的有些品质在今天看来是荒谬的,我们从未见过的。
书中夹杂着作者作为侵略者的高傲,对那时的中国人和在中国见到的事进行批判、赞扬和分析。
作者运用非常多的例子来证明他的观点,虽然生活在今天的我们无从去考究过去的人的生活和品行,但是一定存在着将个案放大的成分。
也是这些片面的分析和理解导致了对一个民族的误解。
这也许是人类的特点,不分国界。
同样不分国界的是一些恶劣的品质,虽然作者在书中提出一些中国人的恶劣品质,但这并不是中国人独有的。
但是不得不说有些品质作者提出的比较诚恳,不管是优点还是缺点,有些缺点仍然值得我们反思、深思并改正。
同时,我还想说的是,有些东西看起来是作者对中国人的性格和做法“看不惯”、“读不懂”、“不明白”、“太奇怪”,但是这些东西就是一部分中国文化,也就是只有土生土长更的中国人才明白的,不言而喻。
这一部分应该是文化冲击,作者读不懂中国文化,反过来换做是我们,我们也不能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
而这种文化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浸入骨髓的。
所以当一个人长大了、带着骨子里的文化去别的国家,就会有多多少少“不适应”,所以造成了冲击。
整本书赘述很多,显得啰嗦,像极了国外的学术课本,冗长而又枯燥乏味。
我想,在一百年后的今天,中国人的性格品质也随着社会的改变而与时俱进,在读着经典的同时也借鉴国外的优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中国人德行》读后感(免费) :《中国人德行》读后感70年前,鲁迅先生就给这本由一个在中国生活了50多年的外国人写成的《中国人德行》以高度的评价,认为可以把它当作一面镜子,“看了这些,而自省,分析,明白哪几点说得对,变革,挣扎,自做工夫,却不求别人的原谅和称赞,来证明究竟怎样的是中国人”。
爱思范文14XX 与当时其他描述中国人的书相比,史密斯相对中肯地分析了中国人的国民性,也站在比较客观的立场上指出了中国国民真实存在的问题,并没有特别地夸大其词。
在这本书中,作者肯定了中国人民具有的五千年优秀传统美德:忍耐和坚韧、有生命力、知足常乐、孝顺、仁慈、勤劳、节俭,而且这些至今仍然为中国人民标志性的美德。
作者还指出了当时中国国民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好面子,缺乏公共精神等,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特别是新中国建立后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已使其有了极大转变。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体制转轨和社会急剧转型的时期,也是社会问题多发期。
总的来看,我们当代社会精神风貌的主流是好的,否则,难以取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有目共睹的辉煌成就。
但也要看到在现实生活中,仍有一些与时代主旋律相悖的现象。
此时,重读鲁迅先生的教导:“我们应该有‘自知’之明,也该有知人之明”;同时,再读一读这本书,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也是很有必要的。
从书中我们还可以看出,正是因为有了艰苦奋斗等传统美德和精神,中华民族才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才能永葆战斗力和生命力。
因此,要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目标,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百行以德为首”,按照“以德治国”的要求加强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摈弃各种丑恶的、阴暗的、不和谐的因1234。
读《中国人的德行》有感上图为一位1872年到中国的传教士史密斯先生所著的《中国人的德行》一书的历年发行量,从中不难看出,《中国人的德行》这本书的发行量逐年递增,而人们之所以日益对《中国人德行》这本外国人写于一百多年前的书表现出越来越强烈的兴趣,一方面说明了“偏不肯研究自己”的中国人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和教训,逐步觉出了认识自己的极端重要性,渐渐地肯于研究自己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中国人德行》里面所批评的中国人的种种毛病并没有得到根治,有些甚至于愈加严重了。
以别的民族作为“镜子”,往往会更为清晰地看出本民族所存在的问题。
听一听别一国家对本民族的批评,如鲁迅临终前不久恳切希望有人译出《中国人德行》时所说的那样:“自省,分析,明白哪几点说得对,变革,挣扎,自做工夫,却不求别人的原谅和称赞,来证明究竟怎样的是中国人。
”却正是中华民族自强自励的最佳途径。
这本书里所指摘过的问题,眼下触目皆是。
我仅以我所正在经历与思考的问题举倒一二,与同学们分享。
一、节俭与守财思想有一个故事,流传很广。
说的是有一位美国老太太一生中都以贷款提前消费,临死前刚好把贷款还清。
而一位中国老太太,天天省吃俭用,存钱准备以后享用,存到足够钱的时候,她就得病去世了。
这两位老太太在天堂见面后,彼此交换心得。
中国老太太说:“还是你聪明,哪象我,只是苦了自己。
”09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出席“全球智库峰会”时说到:美国人该存钱中国人要花钱,但是,让中国人花钱太难。
周小川表示,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全球经济不平衡有一个明显不合理的特点,就是收入相对较低的国家储蓄率高,而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则过度消费。
有人强调,中国储蓄率过高,美国家庭储蓄率过低,两国都应该进行改革。
2011年,中国的国民储蓄余额接近4万亿美元,储蓄率高达51.04%——这里的储蓄率指一国全部储蓄金额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百分比。
这个比率在全球170个主要国家中排名第2。
德行天下读后感(共4篇)篇:《德行天下》读后感《德行天下》读后感《德行天下》读后感读完《德行天下》这本书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书中的内容让我感触很深。
一、与德同行在本章里,我更了解了家乡--洛阳涧西。
洛阳有着悠久的历史。
这里有第一个王朝“夏”王朝;有三代之居“夏、商、周”;有105为帝王定鼎九州。
这里是“河图洛书”的故乡;是华夏民族的精神家园。
这里是“最早的中国”———洛阳。
涧西有着近5000年的文明史,是一片历史文化浸透极深的皇天厚土,也是资源丰富、文化发达、交通便利、科技实力雄厚的新兴工业城区。
在本章里,还讲了做美德少年的几个方面:爱祖国、孝父母、敬师长、立壮志、勤发奋。
用一个个小故事来讲述大道理,“马革裹尸——爱祖国”、“卧冰求鲤——孝父母”、“程门立雪——敬师长”、“鱼跃龙门——立壮志”、“悬梁刺股——勤发奋”。
这样让人更容易理解、印象更深刻。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卧冰求鲤——孝父母”中的一句话:当父母亲喜爱我们的时候,孝顺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当父母亲对我们管教过于严厉的时候,我们一样孝顺,而且还能够反省检点,体会父母的心意,努力改过并且做得更好,这种孝顺的行为最是难得可贵。
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当父母百般疼爱我们的时候,我们孝敬父母,十分容易;而父母过于严厉对待我们的时候,还能像疼爱时那样的孝敬,那才是极为可贵的。
我们孝敬父母要永远抱着一种态度——真诚,不求任何回报。
二、养成教育在本章里,首先讲了学习习惯的重要性: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质疑请教﹑思考创新。
其次是要热爱劳动,勤俭朴素:家务劳动﹑珍惜粮食﹑爱惜物品﹑合理消费。
还要学会自理自立,科学生活:科学饮食﹑个人卫生﹑强身健体﹑珍惜时间。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这句话是毛泽东爷爷说的,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一个人要德智体全面发展,要有高尚的道德﹑丰富的知识,也要有健康的体魄。
没有丰富的知识,做事情只能干瞪眼,没有健康的体魄,一切只能是空想。
中国人的品德这本书的读后感书里就像一个装满宝贝的大盒子,一打开,各种中国人特有的品德就一股脑儿地蹦了出来。
咱得说说这“仁”。
就像生活里那些善良的叔叔阿姨,看到别人有困难,二话不说就伸手帮忙。
在咱中国,这种“仁”的精神到处都是。
比如说,大街上要是有老人摔倒了,总会有人赶紧去扶起来,这就是骨子里的“仁”,那是一种对他人的关爱,没有啥心眼儿,就是单纯地觉得别人有难,自己得搭把手。
再讲讲“义”。
这就好比是江湖中的侠客精神,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在历史故事里,那些侠义之士为了正义,不怕得罪权贵,舍生忘死。
现在虽然没有那么多拔刀的场面,但像有人在公共场合遇到不公平的事,仗义执言的也不少。
咱中国人的“义”,是在大义面前绝不含糊,不会因为一点小利益就出卖自己的良心。
还有“礼”,这个可太有意思了。
咱中国人那是礼仪之邦啊,从过年过节走亲访友的各种礼数,到日常与人交往的礼貌用语,都透着“礼”的韵味。
我就想起小时候,过年去亲戚家拜年,爸妈总在耳边念叨着各种礼仪,啥时候该磕头,啥时候该鞠躬,虽然那时候觉得有点繁琐,但现在明白这就是咱文化里很重要的一部分。
这“礼”可不仅仅是表面的客气,它背后是对他人的尊重,是一种大家都遵守的社会秩序。
“智”呢,咱中国人聪明那可是全世界都知道的。
从古时候的四大发明,到现在在航天、科技等各个领域的创新突破,这都离不开“智”。
咱的先辈们用智慧建造了宏伟的故宫,现在的科学家们用智慧探索宇宙的奥秘。
而且在生活里,也到处是智慧的影子,像那些民间的手工艺人,他们把普通的材料变成精美的艺术品,那就是智慧在指尖的舞蹈。
最后就是“信”。
这是做人的根本啊,就像盖房子的地基。
咱中国人讲信用,答应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
做生意的人讲究“一诺千金”,朋友之间也把诚信看得很重。
我就有个朋友,他答应帮我做一件事,虽然中间遇到了很多困难,但他咬着牙也完成了,这就是“信”的力量。
不过呢,书里也让我看到了一些担忧的地方。
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品德好像在悄悄发生变化。
Hi, everyone. Today I would like to talk about the patience.Patience has been one of the worst Chinese characters for quiet a long time. Just as Mr.Lin said in his book, people keep patient out of the purpose of getting better lives or a great plan. Patience originated from the family system which is the miniature of Chinese society and has a deep and everyday wearing effect on people. As a consequence, Chinese people regard the tyranny, anarchy and misrule that they put up with for hundreds of years as part of the laws nature. They try to endure everything, from the conflict between families to the load of the taxes. Here is an example. The great Prime Minister ZhangGongyi who had nine generations living together under the same roof was once asked for the secret of his success. The minister wrote a hundred times the character patience. This is a kind of humor but also a criticism. Chinese people prefer to maintain the peace on the surface and hide the disagreement. Mr.Lin strongly condemns this virtue.I totally agree with Mr.Lin. Patience can be a great virture which help has develop a peaceful and friendly world but if we tolerant every suffering without a base line, we will not be a hero but a loser. Just as the old saying goes, a man who cannot tolerate small ills can never accomplish great things. Small ills have its own definition. A man without a base line will only be the navy to the cruel reality. Strengthening ourselves and fighting back can be a great way to defeat our honor and future...We are glad to see the great change in the modern china. Chinese have learned to keep the base line and are brave enough to show themselves in the world. They learn from the old days but don not cling to it. Since the beginning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 the Chinese people gradually got out of the "survival instinct". They no longer bear the burden of humiliation, but have begun to work hard. Moreover, A group of elite , business heroes, and enlightened statesmen appears. For example, the lead founder of Alibaba Jack Ma. If Mr.Lin knew in the lower world, he would be greatly pleased. Since China undefined virtue is not given by heaven, but is formed by the acquired environment, then, with the change of the environment, the changes of history, Chinese negative old-age virtues will also be injected masculine, excitement and enterprising of youth.。
《中国人德行》读后感
读《中国人德行》
米舒先生:
鲁迅先生在他逝世前14天,在《“立此存照”(三)》一文中希望有人将《中国人德行》译出来,并把此书当作一面镜子。
现在新世界出版社最新出版了《中国人德行》,请您谈谈对此书出版的意义。
复旦大学肖立
肖立书友:
读了你的来信,我便去书店买来了美国人亚瑟·史密斯着的《中国人德行》(张梦阳、王丽娟译)。
书前有唐弢先生1988年写的序《究竟怎样的是中国人》,唐先生从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谈到《丑陋的美国人》《丑陋的日本人》,又谈到鲁迅先生先前认为史密斯对中国人的批评“错误亦多”,但同时对“有些意见表示首肯,也有同感”。
时间已经过去了70多年,今天重读新版此书,对我们又有什么启迪呢?我想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先来讲讲史密斯其人,史密斯生于1845年,毕业于比罗耶特大学,1872年来中国从事传教与救灾工作,中文名明恩溥。
1906年美国总
统罗斯福在白宫接见史密斯,史密斯建议美国退还庚款予中国,他的申述为罗斯福所感动,庚款退还的议案顺利在美国国会通过,以此款创办了清华大学,促进了中美邦交。
史密斯在《中国人德行》一书中分析了中国人的国民性,比如忍耐、坚韧、节俭、勤劳,也指出中国国民存在的问题:要面子、守旧、好猜疑、缺乏时间观念与公共精神,等等。
这些问题,讲的是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人,过去了将近一个世纪,有的问题如“轻视外国人”早已不存在了。
新中国与旧中国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但中国国民中的陋习是不是一扫而光了呢?译者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张梦阳在“再版后记”中谈到“中国人的种种毛病并没有得到根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提倡“七不”已经多少年了,但乱穿马路,乱扔脏物的事还是天天发生。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要求每个中国人根治国民性中不和谐的行为是多么需要反省。
在此时,重读鲁迅先生的教导,“我们应该有‘自知’之明,也该有知人之明”。
同时,再读一读史密斯的书,我想也是有其必要的。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吧!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