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地球的自转》时区和日界线专题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74.00 KB
- 文档页数:7
【课题】区时计算和日界线【课型】新授课山东省齐河县仁里集镇大张中学潘富亮班级:姓名:上课时间: .复习目标: 1.知道地球自转过程中出现东早西晚现象,并会在地球自转光照图中判断地球各地的早晚状况;2.了解时区的划分和地方时、区时、日界线的概念;3.学会区时和日界线的有关计算。
重点:1.时区的划分2.区时和日界线的有关计算难点:区时和日界线的有关计算复习过程:一、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自转现象”,然后学生完成: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向,因此:(东、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东、西)边的地点后看到日出。
2.晨昏线是地球上与的分界线。
(答案:1.西东东西 2.白天夜晚)例题1:读图(图1、图2):晨昏线在什么位置?两图中A、B、C、D、E各地什么地方是早晨?什么地方是中午?什么地方是黄昏?什么地方是午夜?(答案:晨昏线(略)图1:A、B、C、D、E各地中没有是早晨的,E地是中午,A、B 是黄昏,D地是午夜。
图2:A、B、C、D、E各地中A地是早晨,B地是中午,C地是黄昏,D、E地是午夜。
)二、地方时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后)看到日出,时刻就要(早、晚)。
这就会产生因经度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时刻,这种因经度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时间称为地方时...。
(答案:先早)地球上有无数条经线,因此地球上就会出现无数个地方时,也就是无数个时间,这就会出现时间的混乱。
为了避免出现时间的混乱划分了时区。
思考:同一条经线上的各地,地方时(相同、不同)。
(答案:相同)三、时区的划分由于地球一天自转一周即24小时自转360°,一小时转个经度。
因此,国际上规定:经度为一个时区,全球可分为个时区。
从本初子午线开始,向西、向东各跨7.5°,即7.5°W至7.5°E,划为中时区,也叫零时区。
在中时区以东,依次划分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在中时区以西,依次划分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
地球的自转(第2课时)【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
【教学目标】1.了解地区的时间差异产生的原因。
2.通过阅读世界时区图,学会简单时区的计算。
3.举例说出国际日期变更线在日常生活中的重大作用。
【教学模式】问题导学模式。
【教学方法】演示观察法、问题导学、读图法。
【教具准备】地球仪、手电筒、多媒体图片等。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出示美国和中国的两个小朋友打电话的图片)问:在同一时刻,为什么美国小朋友和中国小朋友问候的时间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时间差异。
通过图片,可以比较直观的让学生认识时间的差异,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地区的时间差异产生的原因。
2.通过阅读世界时区图,学会简单时区的计算。
3.举例说出国际日期变更线在日常生活中的重大作用。
一名学生代表读出学习目标。
明确目标有的放矢提出问题研讨学习三、时间的差异1、教师拿出地球仪,用粉笔在地球仪上选出2个点A、B, A、B点在同一纬度(B点相对在A点的东边)。
以地球仪上的金属刻度的钢圈为晨线(金属钢圈是半个大圆,地球仪自转时,钢圈是相对不动的)。
活动1: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同时用手三、时间的差异1、活动1:集中精力注意观察教师的Hi,早上好!美国Hi,晚上好!中国提出问题研讨学习5、展示世界时区图(上图)指导学生看图,完成问题。
问题:(1)数一数,全球共划分多少个时区?(2)在图中找到中时区,从中时区向东依次有哪些时区?向西呢?(3)中时区的中央经线是哪条?东一区、东二区、东三区、西四区、西五区……中央经线分别是哪条?各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度数与时区号有什么关系?指导学生总结规律。
(4)哪两个时区合二为一,它的中央经线是哪一条?点拨:中央经线是指每个时区位置居中的经线。
(5)指导学生读书第14页,找出区时的概念。
强调:(1)每个时区使用共同的时间。
时差和日界线【教材分析】经度时差是地球自转的直接地理意义,而时区、区时和国际日界线等内容是在经度时差的基础上产生的,是经度时差的引申,是人类简化经度时差利用的一种规则【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和假期已经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预习,基本的知识点已经具备。
缺乏系统的整理与应用。
教师可以通过设问、提问、读图、析图、绘图等将新旧知识点搭桥,帮助学生克服认知困难。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地方时和区时的概念;2.掌握日界线和日期的变更规律。
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媒体动画、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2.学会结合各种光照图进行地方时、区时计算;3.学会利用两条日界线判定日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2.加强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3.在高考中可能以选择题模式出现。
【教学重点】1.地方时、区时的计算2.日期的计算【教学难点】经度时差的换算【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讲授法、学生展示、小组讨论【预习反馈】【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在前面的内容学习了有关地球自转的其中一个地理意义昼夜交替,那么我们今天学习的是什么内容呢?大家在学习初中地理的时候还记得有个小故事么?在北京的小畅畅给美国纽约的姨妈打电话,小畅畅跟姨妈说晚上好,正姨妈却跟畅畅道早安。
通过这个故事大家已经猜出了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是与时间有关系的了吧。
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是“时差和日界线”。
板书标题:时差和日界线展示三维目标请学生看图回答问题:结合上节课所学知识,回答同样位于赤道上的AB两点,看到日出的时间是否一样?为什么会不同合作探究一时差产生的原因(请学生进行回答)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纬度地区的不同地点见到日出的时刻会有早晚。
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早看到日出,时刻较早。
时间就有了早晚之分。
(建议:讲解同时教具演示)2.地方时(10分钟)(1)概念:因经度不同而出现的不同时刻(即经度不同,见到太阳的早晚不同)(2)与经度的关系: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地方时、区时与日界线教案课题:地方时、区时与日界线课标要求:课时安排:1课时1、理解地方时、时区和区时形成的原因和特点,并掌握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方法。
2、掌握日界线形成的原因、特点。
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方时形成的原因,理解地方时、时区和区时的特点2、掌握日期与时间的运算3、理解两条日界线的特点及判读三维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读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2、通过时刻计算产生的问题和实际生活经验,理解日期和时刻产生的原因和存在的意义。
3、学生实际动手计算某个地区的日期和时刻,总结日期变化和时刻计算的技巧和具体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地方时、区时和日界线的学习,让学生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同时学会用地理的思维和方式来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重点:1、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2、两条日界线的特点及判断教学难点:1、日期和时间的叠加运算2、两条日界线的判断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读图,讨论、探究等教学过程:【复习旧课】课件展示两道题,学生思考并完成,教师加以讲解以便学生巩固经纬网的应用这部分知识。
【导入新课】我们每天都在看时间,都以时间来生活,那大家想过一个问题没有,我们的时间怎么来的?【板书】地方时、区时与日界线一、地方时(讲解)在必修一我们了解到地球是在不断的自转的,同一时刻,同一纬度上东边的地方更早看到日出,这样同一纬度就有了时间的差异,时刻就有了大小之分,这就产生了地方时。
我们把因为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叫做地方时。
【板书】1、地方时的形成原因及概念(过渡)请同学们思考下地方时有什么特点呢?【板书】2、地方时的特点(讲解)(1)经度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经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时不同;(2)在同一纬线上,位置相对偏东边的地方时刻要比偏西地点的时刻大。
(3)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过渡)我们学习地方时最主要的还是要知道它是怎么换算的.(讲解)我们先来看看已知某一地的地方时,求另一地的地方时。
地球的自转【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掌握时区的划分。
(重点)2、初步学会区时的计算。
3、掌握过日界线日期变更的规律。
(重点)【教学模式】二五三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读图思考法。
【教具准备】地球仪、世界时区图。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诱思导学(问)这是我们助学中的一个图,那么对于这个图所要说明的事,大家可以说现在一目了然,即不同地方他们的时间是不同的。
那么又怎么才能具体表明他的时间差别呢?(出示目标)观察教师所出示的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作探究(板书)时间的差异探究一时区1、阅读课本P13——P14完成助学P14‘学习过程’第1、2、3题。
2、找学生回答,并针对学生很难把握的进行讲解。
3、完成课本P13活动。
读图P14图1-3-5,思考:不同经度时刻是否相同?强调一点:对于同一经线上各地,其中午时刻都是12时。
学生阅读课本并自己完成,交流讨论学生回答学生思考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全作学习过渡:我们知道了不同经线有不同时刻,那么在地球上哪个地方是一天开始,或者说是一天结束。
探究二日界线1、阅读课本P15图1-3-6思考:1、哪两个时区合并为一个时区?它们的中央经线是哪一条?2、各时区中央经线的经度数是_____的倍数?它与时区号有什么关系?3、当北京时间是9月10日10点时,英国伦敦是几点?2、日期变更让学生阅读课本P15最后一段,找出如何变更日期。
(左进右退)学生读图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学会在时区分布图上查找某地所在时区,初步建立时区之间的区时差异。
拓展提高1、当日本东京时间为上午9时,那么我们的时间为。
2、我们时间要比伦敦时间早小时。
对于此类题,让学生找到东京与北京位置,然后找一下两地相差几个时区3、一条船从西十二区进入东十二区时,先前是9月28日,那么过了国际日期变更线后,那么日期是。
学生在图中找到两地并计算相差时区。
锻炼学生将知道应用能力达标检测处理助学P15‘当堂达标’学生自主处理小组交流总结完成助学P15‘知识结构’学生总结能力得以锻炼【当堂达标】1.当北京正午时,美国纽约是()A.正午B.下午C.夜晚D.早晨2.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偏西的地点 ( )A.先看到日出B.后看到日出C.时刻晚D.时刻相同3.地球自转一周要24小时,那么经度每隔15度,时间相差 ( )A.15小时B.15分钟C.1小时D.1分钟4.相同经度的地方 ( )A.地方时相同B.正午太阳高度相同C.日出的时间相同D. 与世界时保持一致5.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A.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的球体B.地球上有五带的分布C.地球绕太阳不停的公转D.地球绕地轴不停的自转6. 上海的学生通常上学都比乌鲁木齐的学生要早()A.地球自转造成两地时间差异B.上海学生要比乌鲁木齐学生勤奋C.地球公转造成两地季节差异D.两地气候不同7.121ºE比120ºE的地方 ( )A.地方时晚B.地方时早C.一定先看到日出D.时间相差1小时用地球仪演示: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观察一下,从北极往下看,地球仪是顺着什么时针方向转动的?从南极往下看,情况又是怎样的?请根据观察所得,判断左图是南北半球中的哪一半球(图中箭头所示的方向是地球自转的方向)。
地球的自转(第二课时)【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及解读】●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
●学会简单的区时计算,了解国际日期变更线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课标要求及解读】1.利用小组活动演示地球自转并观察产生的现象,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2.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世界时区分布图,学会计算简单的区时差异,并据图说出国际日期变更线在日常生活照的重大作用。
【教学目标】1.学生能了解地区的时间差异产生的原因。
2.学生通过阅读世界时区图,学会简单的区时计算。
3.学生能举例说出国际日期变更线在日常生活中的重大作用。
【教学模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启发引导——当堂达标【教学方法】启发诱导、读图思考、演示观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分组,地球仪、手电筒。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提问导入[复习回顾]:读图回答:极为中心的极地投影图,理由是。
2.图A、B、C、D四地中,处于白昼的是,处于黑夜的是,处于晨线上的是,处于昏线上的是。
学生先自主探究书写,教师出示答案,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批改,个别学生不明白的问题,小组长进一步讲解指导。
通过提问,考察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衔接过渡[新闻]: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一般来说,地球上同纬度地球东西方向的时间是不一样的,下面我们先来看一则新闻由由新闻视频导入学生兴趣较高。
演示总结思考推算读图思考追问与探索在新闻中,岛国萨摩亚丢掉了一天,这究竟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球的自转导致地球上时间的差异。
活动一:时间的差异:在地球仪的赤道上贴上喜羊羊(A)和灰太狼(B)两个卡通贴画。
用手电筒的光线模拟太阳光照,按地球自转的方向转动地球仪。
观察喜羊羊和灰太狼,谁先迎来黎明的曙光,又是谁先送走黄昏的落日。
议一议,这个演说明了什么?[教师点拨]:①“东边时刻早,西边时刻晚”,这个“早晚”,体现在当地时间上就是钟点数的大小(比如:同一时刻,时间是9点,东京时间是10点,那么东京比早)。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地球的自转[学习目标]1.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运动,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以及角速度、线速度的变化。
2.结合实例,理解昼夜更替和时差产生的原因并说明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产生的影响。
3.尝试从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培养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一、地球的自转1.自转概况(1)概念和方向:地球围绕地轴自①西向②东旋转,称为地球的自转。
地球自转方向从北极上空看呈③逆时针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呈④顺时针旋转。
(2)周期:地球自转一周所用的时间就是地球自转的周期。
由于选取参照物不同自转周期不同,自转的真正周期是一个⑤恒星日,它是某地经线连续两次通过同一恒星与地心连线的时间间隔,地球自转了⑥360°,所用时间为23小时56分4秒;⑦太阳日是某地经线连续两次与日地中心连续相交的时间间隔,地球自转了360°59′,所用时间为⑧24小时。
(3)速度:自转角速度除⑨南北两极点外,其他各地○10相等,都为⑪15°/时;自转线速度则由于纬度的不同而有差异,从赤道向两极⑫递减。
2.自转的地理意义(1)导致⑬昼夜交替现象,其周期为24小时,使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
(2)使地球上⑭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到地球⑮自转偏向力的作用产生偏向。
该力只作用于⑯水平运动的物体,始终⑰垂直于物体的水平运动方向,并随着物体水平运动速度的增加而加大。
北半球⑱向右偏,南半球⑲向左偏,沿⑳赤道运动的物体,不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3)为我们度量时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尺度。
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当地时间。
二、地方时、区时、时区与日界线1.地方时21正午12时,将连续两个12时之间等分为○2224小时,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时的时间为○这样形成的时间系统,称为地方时;经度每相差15°,地方时相差1个小时,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
2.时区划分与区时换算23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2415个经度,以该时(1)为了便于使用,国际上规定将全球划分为○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叫做○25区时,又称○26标准时。
地球的自转教案地球的自转教案地球的自转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昼夜的产生,理解昼夜交替形成的原因2、理解地方时与地球自转的必然联系,了解地方时与区时的区别3、记住地球自转对沿地表做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移的影响教学建议关于地方时的教学建议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讲清地方时的概念和地方时的早晚,并强调经度上的微小差别,都能造成相应的地方时之差,为讲时区和区时的知识做好铺垫。
然后,由地方时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麻烦,引出时区划分和区时计算的教学。
关于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的教学建议教材中,这部分内容是一个难点。
在教学中,可以从现象入手,运用课本《长江三角洲的发育》图,讲明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
在课堂教学中,对于作南北向水平运动的物体,其偏移原因可以从高低纬度间线速度不同加以解释;而对于作东西向水平运动的物体,其偏移原因较为复杂,应予以回避,待学生到物理课中去解决,重点放在地转偏向力作用规律的运用上。
关于昼夜交替的教学建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地球仪讲解,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引出昼半球和夜半球、晨昏线等概念,并且要求学生在赤道投影和极投影地图上学会如何辨别晨线和昏线。
接下来要说明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以及一天之中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
随着地球自转,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周期为24小时,也就是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
最后,联系到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是太阳日制约着人类的起居作息,二是昼夜交替的周期时间不长,使地球表面温度变化不致过分剧烈,保证了地球上的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教学设计示例〖导入新课〗1.提问方式: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和周期。
2.演示方式:学生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并说明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昼夜交替的教学〗1.演示: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
2.讲解:昼半球和夜半球、晨线和昏线、太阳高度的概念,一日之内太阳高度的变化。
强调:①晨昏圈平面与太阳光线保持垂直的关系;②晨昏圈上太阳高度为0度;③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④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个太阳日;⑤地球上昼夜交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专题十六地方时、区时和日界线涉与教材初中地理第二册第二十章和高中地理必修(上册)第一单元重点回顾1.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不同的有不同的时刻,就产生了地方时,同一上的地方时相同,边地点的时刻总是早于边。
2.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
3.有关地方时的计算:⑴已知一地地方时,求另一地的地方时:所求地方时=已知一地的地方时±4分钟/度×经度差⑵已知一地经度,求另一地的经度:所求经度=已知经度±经度差(经度差=地方时时差<以小时为单位>×15°)说明:±的选用,求东边的用“”号,求西面的用“”号。
4.时区: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东西跨个经度。
划分方法如下图:5.关于区时的计算:⑴求所在时区的区号:区号=某地经度÷(商取整数,余数>7.5°进一,<7.5°舍去)⑵求某时区中央经线的度数:中央经线度数=所在时区序号×⑶已知某一地的区时,求另一地的区时:区时=已知区时±相隔的时区数说明:①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所求区时地在已知区时地的东边,选用;在西选用。
②两地相隔时区数的求算:两时区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则;若一个在东时区,另一个在西时区,则。
6.日期界线日期界线包括自然界线和人为界线。
⑴自然界线:即,它是不断变化的;⑵人为界线:即国际上规定的、大体上沿经线的国际日期变更线。
7.日期比例问题只有太阳直射时(即地方时为12:00时),全球各地才处于同一个日期内,绝大多数情况下全球各地分别属于两个日期。
确定“今天”和“昨天”的范围,关键是求算0点所对应的经度。
常见题型是根据极地投影图,判断阴影部分与非阴影部分分属不同的日期。
解题关键是不能把阴影误认为是夜半球。
04例题分析(04北京高考)读下图,回答1~2题。
1.2002年11月20日9时(北京时间),中国第十九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雪龙号”从上海出发,此时长城站所在地的区时为()A.19日19时B.20日5时C.19日21时D.20日21时2.此时地球分为两个日期,关于这两个日期范围的比较,正确的是()A.分为11月20日和11月19日两天,且11月20日的范围大于11月19日B.分为11月20日和11月19日两天,且11月19日的范围大于11月20日C.分为11月20日和11月21日两天,且11月20日的范围大于11月21日D.分为11月20日和11月21日两天,且11月21日的范围大于11月20日同步训练一、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选择题答题表中。
《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解释其中的基本的运动规律2、用简单的工具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3、用实例解释时差现实,并说明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的知识4、用实例解释区时和日界线,并运用此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5、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简单计算时区差、时间、日期的能力教学重、难点1、地球自传的运动规律2、简单计算时区差、时间、日期的能力教学过程导入:为什么白天和黑夜总是交替出现的?为什么日月星辰总是东升西落呢?一、地球的自转1、说明昼夜交替的现象2、观察地球的自转方向说明在不同的方位看地球。
其自转的方向是不同的二、时间的差异1、地球自西向东转——太阳东升西落——东边的地点日出早——不同经度的地方时间是有差异的。
2、地球上时间差异的规律地球每天自转一周,一天24个小时转过360,每小时经过15,每分钟转1地球上时间东早西晚,经度每差15,地方相差1小时举例说明——欧洲的足球联赛三、区时和日界线1、区时的概念强调:东面的时区区时早,而西面的时区区时晚例1:北京(东八区)12点东京(东九区)伦敦(0时区)纽约(西五区)例2:假设一架飞机自北京沿40N纬线上空向东作环球飞行,机上人员为了使自己的手表上的时间与途径地时间(区时)一致向东每跨越一个时区需要将手边拨快,还是拨慢一个小时?飞回北京要拨几个小时?3、日界线:避免日期的混乱(1)、日界线并不等于180经线,而是一条折线(2)、日界线是新的一天的起始线,同时又是一天的介绍线(3)、日界线两侧的东、西时刻相同,日期相差一天。
与时刻早晚不同的是东十二区比西十二区的日期早一天(4)、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退一天,反之,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进一天总结:本课我们共同学习了地球运动的一种形式—地球的自转,加深了对地球自转方向、周期等特点的认识,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和时间的差异,他们对我们的生活都有重要影响。
实际上,地球的两种运动是同时运行的,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下一课要探讨地球的另一种形式—地球的公转。
高二地理教案:《地球自转》教学设计知识摘要1.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特征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地转偏向力3.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日界线知识结构学法点拨1.地球自转运动的地理意义:(1)产生昼夜交替现象昼夜交替的周期:1个太阳日(24小时)(2)产生地方时差异①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
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
同一条经线上的各地,地方时相同。
②时区:国际上规定经度每隔15°划分一个时区,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
时区的计算:所求时区=(某地的经度+7.5°)÷15°所得的整数商即为该地所在的时区或某地经度÷15°所得的商四舍五入后,为该地所在的时区③区时:各时区都以本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
从零时区向东,每增加一个时区,时间增加一小时;向西每增加一个时区,时间减少一小时。
东十二区比西十二区在时间上少24小时;除东西十二区外,任意相邻的两个时区,区时相差一小时,任意两个时区之间,相差几个时区,区时就相差几个小时。
在时刻上,较东的时区,区时较早;较西的时区,区时较晚。
即:时刻上是东早西晚。
区时的计算:所求区时=已知地点的区时+(-)两地相隔时区数第一步:分别确定两地的时区,得出两地间的时区差;若两地在同侧时区,时区数相减;若两地在异侧时区,时区数相加。
第二步:若求已知区时东侧地点的区时,则将时区差相加;若求已知时区西侧的区时,则将时区数相减。
即:时间上东加西减。
④北京时间:我国通用的标准时是120°E经线的地方时,即东八区的区时。
⑤日界线:国际上规定180°经线为国际日期变更线。
日界线两侧的时区区时(时间)相同、日期不同,从西向东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从东向西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如图1-3-2)(3)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偏转偏向的规律是:北半球向右(运动方向的右)偏;南半球向左(运动方向的左)偏。
《地球的自转》精品教案【教学目标】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利用地球自转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通过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地球自转的方向、昼夜更替、时间差异。
难点:时间差异【教学方法】观察法、演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准备】地球仪、手电筒、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掌握哪些内容。
二、导入课件演示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导入新课。
留问题:日月星辰为什么都东升西落呢?难道是它们都在围绕地球转吗?三、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出示地球自转示意图:让学生通过读图完成下列问题:地球自转的方向_______________。
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_____________。
思考题:1.在生活中,有哪些现象能够说明地球在自转?2.人们习惯以一天为单位来安排作息时间,这与地球的自转有着怎样的关系?活动:1.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在图上用箭头标注地球自转的方向。
2.把转动的地球仪的北极朝向自己,观察其转动的方向。
在图上用箭头标注你所观察到的地球自转的方向。
3.把转动的地球仪的南极朝向自己,观察其转动的方向。
在图上用箭头标注你所观察到的地球自转的方向。
结论:地球的自转方向________________,在北极呈____(顺、逆)时针,在南极呈____(顺、逆)时针。
简单的可以归结为北逆南顺。
四、昼夜更替出示图由于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因此在任何时候,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地球在自转过程中,朝向太阳的半球是白昼,背向太阳的半球是黑夜。
这样,地球上就有了昼夜之分。
随着地球不停的自转,昼夜也就不停的更替。
练习:五、时间的差异根据左图信息完成练习(1)地球每小时转过的角度是_______。
(2)经度每相差15°,时间相差___小时。
一天中,太阳升至最高位置时就是当地的正午。
在同一条经线上的各地,其正午时刻是相同的。
因此,同一经线上的时间相同,而不同经线上的时间是不同的。
七年级地理上册 1.3 地球的自转(第2课时)教案(新版)商务星球版【课题】地球的自转第二课时时区和日界线【课型】新授【课标要求】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
【教学目标】1.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并说明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的知识。
2、用实例解释区时和日界线,并运用此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简单计算时区差、时间、日期的能力。
【教学模式】问题导学【教学方法】用事实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去观察地理现象,了解和探索地理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
【教具准备】多媒体辅助课件地图册地球仪师生互动反思归纳教师边画图边讲解时区差的计算1、图示时区的划分2、时区差的计算3、区时的计算⑴数数法⑵公式法4、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关系及换算多媒体课件展示:1、2008 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定于北京时间2008年8月8日20 时整举行,家在纽约(西五区)的汤姆应在什么时间打开电视机才能收看到这场盛大的开幕式?2、当中时区为4月30日18时时,东、西十二区的日期和时间各是多少?3、经过实际计算,我们发现:180°经线两侧的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的钟点是一致的,但它们的日期却差了一天。
东十二区比西十二区正好早了一天。
1、计算公式:⑴东加西减:所求地在已知地以东,用“+”;在西用“-”⑵时区差的计算:运用数学上数轴的原理,东时区为正,中时区为零,西时区为负,时区数相减即可。
根据教师要求小组合作练习,掌握时区差的计算。
关于时区和日界线问题是地理教学的难点,对于这一难点,教师要想办法把问题简单化,让学生在简单的问题中【当堂达标】1、全球共划分为——个时区()A 12B 24C 25D 3602、欧洲杯足球赛的决赛于7月15日14点在伦敦(零时区)体育馆举行,北京(东八区)的球迷小王应在什么时间收看这场比赛的直播?()A 7月15日14点B 7月15日6点C 7月15日22点D 7月14日14点3、“北京时间”是指()A、东八区的区时B、东九区的区时C、北京所在116°E的地方时D、我国所跨五个时区的区时4、日界线大致沿()A、180°经线B、20°W经线C、160°E经线D、本初子午线5、日界线是地球上()A、最东的地方B、最西的地方C、昼夜分界线D、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6、一艘轮船于10月1日由西向东越过日界线后,日期变为()A、10月2日B、9月31日C、9月30日D、日期不变7、一对双胞胎姐妹出生在横渡太平洋的轮船上,结果后生的按日期要比早出生的还大一天,那姐妹俩出生可能()A 、轮船正在由东向西跨过日界线B 、轮船正在由西向东跨过日界线C 、轮船正由南向北跨过赤道D 、以上事情不可能出现【教学反思】本节课难度较大,特别是关于时区的划分、过日界线日期变更的规律不易理解。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地方时、区时与日界线【乌鲁木齐市中小学上课时间不执行冬令时】10月9日起,乌鲁木齐市(87°E)各大机关、厅局进入冬令时模式,早10点30分上班。
而乌鲁木齐市中小学校上课时间不作调整,依然使用夏令时,即早晨9点40分晨读,10点整上课。
一、地方时【探究活动一】:我们平时上第一节课的时间一般为8点,为什么乌鲁木齐市中小学上第一节课的时间是10点?他们是否可以睡懒觉呢?试联系书本知识完成下列小题:1、地方时规定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时的时间为,当岳阳市(113°E)太阳升到一天中最高时,乌鲁木齐市当地太阳(是/否)升到一天中最高,此时乌鲁木齐市处于,(上午/中午/下午)。
当2017年9月20日6点,岳阳市刚好日出时,乌鲁木齐市所处的状态为(未日出/刚好日出/日出后)。
2、岳阳市(113°E)相比乌鲁木齐市(87°E),地理位置偏方(东/西),日出时间出较(早/晚),表现在数值上更(大/小)。
(注意与生活中的时间早晚区分开来)3、按照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角速度为°/小时,每相差15°,地方时相差小时;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分钟。
假设当岳阳上第一节课时间为地方时为8点时,乌鲁木齐此时的地方时为点,是否适合上课?(上课时间按太阳升至一定高度有利于日照采光来决定)。
归纳:地方时的计算公式:未知地方时= 。
4、地方时与经度有关,同一经度,地方时,经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时。
岳阳与乌鲁木齐均使用地方时是否方便?有无解决的办法?二、区时【探究活动二】乌鲁木齐市上第一节课的时间为10点,该时间是如何设置的呢?试联系书本知识完成下列小题:1、国际上规定将全球划分为时区,每个时区占个经度,以该时区线的地方时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叫做区时,又称。
时区的区时可称为世界时(国际标准时或格林尼治时间)。
2、读世界时区分布图,试找出各时区的中央经线,并指出其在数值上有何共同的特点?。
《地球的自转》时区和日界线专题教案
教学目标1、掌握时区的划分。
2、初步学会区时的计算。
3、掌握过日期变更的规律。
重点1、时区的划分。
2、过日界线日期变更的规律。
难点时区的划分;时差的计算;日期的换算。
教法地球仪演示、读图析图、例题巩固。
学法演示活动、读图分析、习题巩固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境导入
上节我们学过了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
更替和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本节我们来学习
自转产生的另一个地理现象。
当7月27日晚上8点,伦敦开始举行2012年
奥运会开幕式时,北京正是28日凌晨4点。
复习自转产
生的地理现象。
思考两地时刻
差异产生的原因。
利于学生
理解东西时刻
差是自转产生
的另一个地理
现象。
以奥运会
引起学生的兴
趣,调动积极
性。
为什么两地会有时间差异呢?
活动探究
1、不同经度地方时间差异产生的原因是什
么?
2、东边和西边哪边的时刻早?
地球自转一周360度,周期24小时,地球
每小时转过的角度是多少度?经度每隔15度
时间相差多久?
活动一:在地
球仪的赤道上标注
A、B两点,用手电
筒的光线模拟太阳
光照,按自转方向
转动地球仪。
观察
A、B两点,哪一点
先迎来黎明的曙
光,哪一点先送走
落日的黄昏?
活动二:根据
自转的周期算时差
通过活动
思考和探究东
西时刻差异产
生的原因。
便于理解
经度差与时差
的关系。
自主学习和探究
1、什么是时区?
2、什么是区时?
3、时区的划分:全球共划分为几个时区,
每隔多少度划分为1个时区?其中包括零时区
(0°经线或本初子午线为穿过的时区)、东一
区至东十一区(共11个时区)、西一区至西十
一区(共11个时区)、哪两个时区合为一个时
区(180°经线穿过该区)?
4、每隔一个时区,时间相差几小时,东边
的时间为什么早于西边的时间?
5、北京时间:哪个时区的区时?穿过该区
的标准经线为哪条经线?
位于同一时区内的各地,采用相同的区时。
不同时区的各地,采用各自的区时。
相邻时区
的时间相差1个小时,东面得时间早、大;西
面的时间迟、小。
例:东八区的区时为13时,东十区的区时
是几时?
算时差
仔细阅读课本
的文字部分,找出
时区和区时的概
念;认真看课本世
界时区图分析并回
答。
联系实际怎样
理解北京时间,找
出本时区的中央经
线。
通过自己
读图,读课本
认真思考将知
识沉淀,读文字
与读图结合,掌
握学地理的一
般方法的同时
培养地理自学
能力。
理解我国
各地时间与北
京时间的关系。
中
时
区
当堂检测
拓展应
两地相差几个时区,区时就相差几个小时
计算时同减异加
10-8=2
算具体时刻
看东西,东加西减。
东十区在东八区的东
面。
13+2=15
日期的换算:
1国际日期变更线:是和的分
界线。
2日界线两侧:相同,相差1
天。
3国际日期变更线并不完全与180°经线重
合的原因?
4、国际日期变更线穿过海峡。
5、自西向东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要(加
或减)去1天。
一、填空题:
1. 由于地球不停的自转,一般来说,_
_边的地点比__边先看到日出,也就是说,
东边地点的时刻比西边地点时刻__(早或
简单计算,记
住计算规律。
练习
当美国纽约
(西五区)是10月
27日19:15时,东
八区的区时是多
少?
找到日界线的
位置,思考弯曲的
原因
记忆理解日界
线两侧时间的不
同。
认真思考,独
立完成检测题。
通过巩固
练习学会进行
时区间的换算。
确定位置
并能正确理解
日界线与两侧
东西十二时区
的关系。
及时巩固
知识点和重难
点,便于掌握。
当堂改正
用迟)。
2. 国际上规定,每隔经度__°划分
一个时区,全球可分为__个时区。
3. 国际上规定:原则上以°
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
并把这条线叫做“______”,简称“__
__”。
二、选择题
1. 当北京时间10月1日8点时,东二区
的开罗是()
A. 10月1日2点
B. 10月1日14
点
C. 10月1日0点
D. 12日2 点
2. 下面叙述,正确的是()
A. 全球共划分为12个时区
B. 中时区的中央经线是本初子午线
C. 北京时间是采用东经120°的地方
时,
即东九区的区时
D. 任何时刻,西十二区总比东十二区早
24小时。
3. 一艘轮船7月1日由西向东越过日界线
3—5分钟后展
示答案,改正错误
题目。
及时反馈。
让知识联
系现实生活,体
现地理的实用
性,也同时增加
后,
日期应变为()
A. 不变
B. 7月2日
C. 6月30日
D. 6月31日
1、家住在枣庄的一位同学,要给在纽约某研究所(西五区)访问的父亲打电话,打电话到研究所办公室的时间,选择在枣庄(东八区)下午2时,这合适吗?为什么?
2、从前,在日界线附近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
某一年,有一艘客轮从西太平洋向东航行。
航行途中海上起了大风,船体剧烈摇晃。
这时,一位孕妇耐不住轮船的颠簸而临产了。
她先生下一个女婴,5 分钟后船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她又生下一个女婴。
结果,一对孪生姐妹先后降生,后出生的妹妹却比先出生的姐姐大一天。
你能解释这种情况吗?
分小组讨论,
各组选代表发言。
了趣味性。
提高
学生学习地理
的积极性。
一、时差的产生
二、时区及时间换算
构建知识框架,在学生大
板书1. 时区
2. 区时
3. 区时的计算
4. 北京时间
三、日界线
1. 日界线的定义
2. 过日界线时的日期变更
脑中形成知识
体系。
教学反思
本节的重难点之一,时区的划分绘图帮学生理解清楚,时区的有关计算借助数轴来讲解效果不错,便于理解;过日界线时日期的变更结合生活实际增加趣味性学生掌握效果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