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华山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27
开拓眼界,成长之旅实习时间:2015年8月10日—2015年8月21日实习成员:山西师大地理科学学院地理科学1301、1302、1303班全体成员实习工具:GPS、锤子、标本夹及相关制作标本工具指导老师:实习路线:临汾——西安·翠华山——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中科院水利部——兰州·刘家峡水电站——西宁·青海湖——湟中·塔尔寺——兰州·中科院寒旱所——中卫市·腾格里沙漠——银川·宁夏博物馆、贺兰山岩画——太原——临汾实习目的:①这次实习主要是通过老师讲解、实地考察与实际操作等方法,来识别不同的植物以及不同海拔高度的优势种群以及优势种。
②了解地质地貌,及其形成过程,学会用自然地理学理论知识解释地质变迁过程和现象。
③通过亲自观察刘家峡水库的黄河段,了解黄河。
这次实习,使课堂上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相结合。
实习任务:通过本次自然地理学的野外实习提高我们学生的野外实习能力,比如野外调查基本技能、各种自然环境要素相互关系的分析技能和学科技能,学会如何在野外记录、绘图、照相、制作标本及样本采集、用图、应用GPS和辨别方向等。
培养我们的观察、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印证学过的基本地理知识和理论。
最后对整个实习进行总结,撰写实习报告,一方面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使我们学生明确野外实习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
正文实习内容:自然地理(植物、地貌、地质、气候、水文、土壤等)、人文地理、经济地理和交通概况实习区的三大板块:黄土高原、河西走廊、祁连山地、贺兰山我国的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实习经过的兰州处于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分界线,祁连山脉是青藏高寒区北部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分界线的一部分)★十三朝古都——西安一、基本概况西安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省会,兼具现代感和历史感,因为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世界四大文明古都(西安、罗马、开罗、雅典)之一,西安历史悠久,文化积淀非常厚重。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600字5篇自然地理学可分为综合性的和部门性的两组分支学科。
综合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的综合特征的学科。
下面由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自然地理实习报告,方便大家学习,希望可以帮到你。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600字一一、实习内容1.实习时间:2.实习地点:桂林旅游风景区(包括桂林市旅游区、漓江旅游区和阳朔旅游区)3.指导老师:魏新玲、张杰云、刘晓莉4.实习目的:①调查桂林及周边地区地貌、植被、土壤、水文、气象、人文等状况,分析其旅游资源现状、优势、存在问题,并提出建议。
②掌握自然地理野外考察的基本方法,并能把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的感性知识结合起来,进一步理解、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培养学生野外独立研究与考察的能力。
5.实习安排:10月26日中午十二点从学校出发至信阳火车站,乘坐k457次火车前往桂林该车次是从郑州开往湛江,我们会跨越湖北省和湖南省,途经孝感、武汉、岳阳、长沙、株洲、衡阳、永州等地方到达我们的实习地点--桂林。
在这漫长的十几个小时的乘车时间,我们不时的把我们的眼光放在外面,观看沿途的风景,有的同学还在打牌,睡觉等。
10月27日游览漓江,南溪山公园,义江缘风景区凌晨五点多我们到达桂林,在饭店用完早餐后,我们在导游的带领下乘坐旅游观光大巴车来到码头。
之后我们乘坐轮船游玩漓江,观看到桂林的城徽山--象鼻山,是桂林旅游的标志山,它坐落在桂林市中心的漓江与桃花江汇流处,形似一头鼻子伸进漓江饮水的巨象,象鼻和象腿之间是面积约一百五十平米的圆洞,江水穿洞而过,如明月浮水。
在游船上,我们观看着漓江两边桂林这座城市,一座富含文化底蕴,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旅游城市。
下船后,我们徒步参观南溪山公园,在那里我们品尝多种茶叶,点心。
听那里面的服务人员讲解有关这座城市的小故事,最重要的就是给我们普及茶文化,让我们再次对中国茶艺加深了解。
之后我们去乘车去饭店吃饭,到达旅店安顿休息。
下午两点半我们出发前往被誉为“桂林风情第一村”的义江缘景区。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3篇自然地理实习报告篇1翠华山野外实习报告姓名:______学号:______院系:化学与生命科学院资源与环境系专业:09级地理科学指导教师:_____日期:20__-__-__目录:一实习目的二实习地点三实习地区简介四实习内容(一).自然地理(二).人文地理(三).旅游开发五实习总结一实习目的:(1)掌握野外实习观察的一般方法,观察描述实习地区常见的地质地貌、岩石解理等特征。
(2)能比较正确地分析和认识一些地质现象,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如:堰塞湖、崩塌等地质现象的分析。
(3)通过实习,培养直接观察和了解一些野外地理现象的能力,增加感性认识,扩大视野,培养提高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互帮互助的团队合作意识。
二实习地点: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三实习地区简介:翠华山位于西安市以南23公里处的秦岭北脉(长安区太乙宫镇),秀美的湖光山色和其国内罕见的山崩地貌使翠华山以“终南独秀”和“中国地质地貌博物馆”著称。
翠华山旅游景区由碧山湖景区,天池景区和山崩石海景区三部分组成。
翠华山高峰环列,峭壁耸立,险不可攀,中有一天然水池,称“天池”,又称“太乙池”或“龙移湫”,池水面积约5万平方米。
这块终南山的游览胜地上,汉唐两代曾建过太乙宫和翠微宫,是历代帝王祭祀神仙和游乐避暑之所。
翠华山山清水秀,景色如画,最引人入胜的是峰顶的湫池。
湫池群山环峙,碧波荡漾,清明如镜,纤尘不染。
池南的太乙殿,是旧时遇旱祈雨之所。
更有吕公洞、黄龙洞,池北的冰洞、风洞、八仙洞等颇有盛名。
冰洞在盛夏仍坚冰垂凌,风洞则四季寒风飕飕砭人肌骨。
冰洞东南有飞流直下的瀑布,形容壮观。
湫池周围古代曾建许多庙宇,诸如老君庵、圣母行宫等。
位于池西的风洞,为山崩遗迹,由巨大花岗岩相抵而成,进入洞中,凉风袭人,顿觉凉爽。
冰洞由巨石相依而成,虽夏亦有坚冰,四季阴冷刺骨,寒气逼人。
池东南有龙涎窝,东北有老君庵、金花洞、玉案峰等名胜。
实习报告目录一:实习目的及意义二:实习安排三:实习内容四:秦岭山脉对生物、气候、土壤等要素的影响五:实习总结一:实习目的及意义1:通过课程实习,进一步对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进理解,根据在野外所看到的实际情况,运用课本知识,巩固已经学过的知识,在实践中发现并学习新的知识。
解决实际情况,加深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扩大知识范围,提高了对课程理论知识的认识。
2:通过课程实习,学会自主的分析和解决在真正情况下如何解决问题,学会可以多方面分析,使得到的结论是全面的,准确的答案。
3:准确的了解和分析水文、气候、土壤、生物等要素对地貌产生的主要影响,建立自然要素的整体性思维。
4:在课程实习过程中,加强同学之间的互相协作的能力,进一步增加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使同学不仅从老师那里学到本专业该学到的知识,而且学到更多书本上没有的深刻道理。
5:通过课程设计中的野外实习部分让大家理解到,自然条件下情况的复杂性,学会全面考虑问题,从不同方面分析,进而得到最正确的答案。
二:实习安排2014年6月23日教室观看录像:造山运动与重力地貌2014年6月24日坐车去实践:黄土沟谷与剖面2014年6月25日教室观看录像:黄土地貌与岩溶地貌2014年6月26日坐车去实践:翠华山地质公园2014年6月27日在教室分组讨论实习的感悟与建议三:实习内容本次实习共用时一周,具体情况分为两天在教室观看与自然地理学有关的纪录片,两天外出进行野外的学习,最后一天大家进行讨论和对四天学习内容的总结。
第一天观看的纪录片有1,《黄土谜题-山河大地》2,《翠华山-终南奇景》3,《地震启示录》,三个纪录片涉及内容各不相同,第一个纪录片主要讲述的是黄土是第四纪时期形成的陆相淡黄色粉砂质土状堆积物。
中国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厚度最大的国家,其范围北起阴山山麓,东北至松辽平原和大、小兴安岭山前,西北至天山、昆仑山山麓,南达长江中、下游流域,面积约63万平方公里。
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集中,占中国黄土面积的72.4%,一般厚50~200米,发育了世界上最典型的黄土地貌。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总结为期两周的自然地理实习即将结束,回顾这段时间,我深感收获颇丰。
通过实习,我对自然地理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以下是本次实习的总结。
一、实习目的与要求本次实习旨在让我们在实地考察中深入了解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知识,掌握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水文等方面的实地调查方法,培养我们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习要求我们认真观察自然地理现象,做好实地记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分析与总结。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参观了多个自然地理景观,进行了地质调查、土壤剖面观察、植被调查等活动。
我们学会了使用罗盘、地质锤、铁锹等工具,掌握了野外数据采集、样品处理等方法。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还进行了植物群落样方调查,了解了不同植被类型的分布规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三、实习收获与体会通过实习,我对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学会了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在实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自然地理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如地质构造对地貌的影响、土壤类型与植被分布的关系等。
此外,实习还培养了我团队合作、互相帮助的精神,提高了我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四、实习反思与建议在实习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在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等方面的不足。
例如,我对某些植物的识别能力较弱,对土壤剖面的观察不够细致等。
为了提高实习效果,我建议在今后的实习中,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提前了解实习地点的地质、地貌、植被等情况,以便更好地开展实地调查。
同时,加强实践技能的培训,多进行类似的实习活动,提高我们的实践能力。
总之,本次自然地理实习让我受益匪浅,不仅提高了我的专业素养,还培养了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这些知识和技能将对我产生重要的影响。
感谢实习老师和同学们的关心与帮助,让我在实习过程中不断成长。
今后,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我国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翠华山野外实习报告●姓名:______●学号:______●院系:化学与生命科学院资源与环境系●专业:09级地理科学●指导教师:_____●日期:2011-5-20目录:一实习目的二实习地点三实习地区简介四实习内容(一).自然地理(二).人文地理(三).旅游开发五实习总结图表1 翠华山风景区一实习目的:(1)掌握野外实习观察的一般方法,观察描述实习地区常见的地质地貌、岩石解理等特征。
(2)能比较正确地分析和认识一些地质现象,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如:堰塞湖、崩塌等地质现象的分析。
(3)通过实习,培养直接观察和了解一些野外地理现象的能力,增加感性认识,扩大视野,培养提高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互帮互助的团队合作意识。
二实习地点: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三实习地区简介:翠华山位于西安市以南23公里处的秦岭北脉(长安区太乙宫镇),秀美的湖光山色和其国内罕见的山崩地貌使翠华山以“终南独秀”和“中国地质地貌博物馆”著称。
翠华山旅游景区由碧山湖景区,天池景区和山崩石海景区三部分组成。
翠华山高峰环列,峭壁耸立,险不可攀,中有一天然水池,称“天池”,又称“太乙池”或“龙移湫”,池水面积约5万平方米。
这块终南山的游览胜地上,汉唐两代曾建过太乙宫和翠微宫,是历代帝王祭祀神仙和游乐避暑之所。
翠华山山清水秀,景色如画,最引人入胜的是峰顶的湫池。
湫池群山环峙,碧波荡漾,清明如镜,纤尘不染。
池南的太乙殿,是旧时遇旱祈雨之所。
更有吕公洞、黄龙洞,池北的冰洞、风洞、八仙洞等颇有盛名。
冰洞在盛夏仍坚冰垂凌,风洞则四季寒风飕飕砭人肌骨。
冰洞东南有飞流直下的瀑布,形容壮观。
湫池周围古代曾建许多庙宇,诸如老君庵、圣母行宫等。
位于池西的风洞,为山崩遗迹,由巨大花岗岩相抵而成,进入洞中,凉风袭人,顿觉凉爽。
冰洞由巨石相依而成,虽夏亦有坚冰,四季阴冷刺骨,寒气逼人。
池东南有龙涎窝,东北有老君庵、金花洞、玉案峰等名胜。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结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地理实习,我对自然地理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体验。
通过实习,我不仅巩固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还掌握了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的方法,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首先,实习让我对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有了直观的认识。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实地考察了不同的地貌类型,如山脉、河流、湖泊等,并学习了如何通过观察和测量来研究这些地貌的形成和演变。
我深刻体会到自然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到地质学、气候学、生态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其次,实习锻炼了我的野外工作能力。
在实习期间,我们进行了多次野外考察,学会了使用各种工具和仪器,如GPS、罗盘、水准仪等。
通过实际操作,我掌握了这些工具的使用方法和原理,并能够独立进行地形测绘和数据采集。
此外,我还学会了如何进行野外观察和记录,提高了自己的观察力和细致程度。
在实习过程中,我还学到了如何进行数据分析。
通过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地形地貌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实习期间,我们使用了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可视化,学习了如何将数据转化为图表和地图,以便更直观地展示地形地貌的特点。
这使我意识到数据分析和处理在自然地理研究中的重要性。
此外,实习还培养了我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需要与同学们一起合作完成各项任务,如共同进行地形测绘和数据采集。
通过与团队成员的沟通和协作,我学会了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并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同时,实习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也锻炼了我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对自然地理学的兴趣和信心。
综上所述,通过自然地理实习,我不仅对自然地理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还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实习让我意识到自然地理学是一门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对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环境和资源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我将继续努力学习自然地理学的知识,为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自然地理专业实习报告自然地理专业实习报告(通用10篇)紧张又充实的实习生活又告一段落了,你梳理过这段时间的实习生活吗?需要好好地写一封实习报告总结一下。
现在你是否对实习报告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自然地理专业实习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自然地理专业实习报告篇1一、引言20xx年6月24日—20xx年6月28日,我们班同学对青岛市部分地区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实地认识实习和纪录片观看的教学生活。
在学院领导和指导老师的关怀指导下,我们度过了一个非常充实有意义的实习生活。
通过这几天的实习生活,使我们对自然地理学有了一个全新的、直接的的认识,同时也激发了我们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和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二、实习概况1、实习目的(1)了解自然地理学概况,掌握地质、地貌形成原理,学习土壤、植被及水资源的利用等有关知识;(2)认识青岛著名景点中的显著地貌,了解我国土地资源和地貌现状以及土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3)参与科研活动,学会自然地理学仪器如GPS、罗盘的使用,培养学习兴趣和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奉献精神。
三、实习记录及分析1、青岛及崂山的地质基础:本区大地构造单元为华北地台鲁东地盾的一部分,作为地盾的基础是前震旦纪变质岩系(经吕梁运动变质而成),主要为花岗片麻岩,角闪片麻岩、黑云母石英片麻岩、白云母片岩、云母石英片岩、蛇纹大理岩、石英岩等。
这些最古老的基底层在崂山湾沿海一带(下宫至王哥庄)由陆续出现。
吕梁运动后,本区地壳基础即成为地台组成部分,在古生代地壳基本稳定,但仍以上升运动为主,所以在本区缺少古生代的岩层。
到中生代,构造运动强烈,岩层发生深大断裂,产生断块。
本区凹陷,部分上隆,有些地方发育中生代砂页岩系(莱阳层,在下宫东南之小山上有出露),证明在中生代,地壳曾有下降,部分地区接受沉积。
在中生代,由于构造运动导致岩浆的侵入和喷出,本区广泛分布的崂山花岗岩就是白垩纪燕山运动晚期岩浆多次侵入的产物。
崂山花岗岩按由老到新的顺序分为四个阶段:①粗粒斑状花岗岩②钾质白岗岩④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体会心得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有幸参加了自然地理实习活动。
这次实习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并且使我对自然地理学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实习,我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理论知识,还学会了如何将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以下是我在实习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实习使我明白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在课堂上,我们学习了许多关于自然地理的知识,但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是远远不够的。
通过实习,我有机会亲身参与到实地考察和调查中,观察和分析了各种自然地理现象。
这种亲身体验使我对自然地理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
其次,实习让我认识到自然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习了一些基本的野外调查工作方法和技能。
例如,我们学会了如何使用测量工具进行地形测量,如何采集土壤和水质样本,以及如何记录和分析自然地理现象。
这些技能在实习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帮助我们准确地获取数据,并为我们进一步分析和研究提供了基础。
通过实践,我深刻体会到正确的研究方法是获取可靠数据的保障,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关键。
此外,实习还培养了我团队合作的能力。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需要与同学们一起合作完成各项任务。
大家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共同解决问题。
通过团队合作,我学会了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提高了自己的沟通和协调能力。
我意识到在科学研究中,团队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过合作,我们才能更好地集思广益,共同取得更好的研究成果。
最后,实习让我认识到了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社会的紧密联系。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研究了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这使我深刻地意识到自然地理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个涉及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领域。
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自然地理环境,以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通过这次自然地理实习,我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理论知识,还学会了如何将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翠华山自然地理实习报告自然地理学是地理专业中的主干课程之一,它是一门实践性、区域性、地方性很强的科学,并在国民经济与生产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自然地理学研究的许多内容、资料、许多程序、环节、许多方法、手段,需要进行大量地实地调查、考证和分析。
在教学实践中,自然地理学教学离不开实践教学这一重要环节。
自然地理实践教学既是自然地理教学内容的基本组成部分,又是开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建立自然地理时、空方面的思维等方面的重要途径与手段。
其目的是通过野外实习与实践活动,验证、落实课堂和书本上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扩展学生的实践科学能力和整体素质,让学生初步掌握野外调察和研究的方法。
为了更好地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配合自然地理学的理论教学,以及适应省级试点课程“自然地理学”教学改革的需要,结合我院21世纪教改项目“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方式及其考核指标体系研究”,根据地理学科特征和教学的具体要求在野外实践。
一、实习目的实习目的是对野外教学工作的总的目标和具体任务的叙述。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的目标是要使我们得到综合的自然地理野外训练。
实习内容包括了地质、地貌、土壤、植物、水文,以及相关的人文地理方面的内容,使我们在较短的实习时间内,能够接触比较多的和比较典型的自然地理内容,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野外教学突出实践教学的特点,尤其是野外调查的方法和步骤。
野外工作方法中,包括地形图的判读,地质罗盘的作用及地质测量,地质地貌现象、植物等的观察与描述,上述这些方法与野外技能的训练对我们从事该专业的工作将奠定良好的野外工作基础。
二、实习时间20XX年XX月XX日至20XX年XX月XX日三、实习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按实习的先后顺序,实习的地点依次为:口镇、冶峪河;乾县大北沟、水土保持所;张家山、泾惠渠;咸阳博物馆;南五台;秦始皇兵马俑,大雁塔等。
四、实习工具罗盘,卷尺,GPS,地质锤,植物标本夹等。
四、实习区自然地理概况陕西是远古文化的摇篮之一。
实习报告一、实习概况为了提高我们对自然地理学科的认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学校组织了一次为期两天的翠华山实习活动。
这次实习主要目的是让我们通过实地考察,深入了解翠华山的地质地貌、植被分布、水资源等情况,从而提高我们对自然地理环境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实习地点与实习内容翠华山位于西安市南23公里的秦岭北脉,海拔2132米,面积1785公顷。
实习内容主要包括碧山湖景区、天池景区和山崩石海景区的观察和分析。
三、实习过程实习第一天,我们来到了碧山湖景区。
这里的湖水清澈见底,四周的山峦起伏,形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我们沿着湖边的小路漫步,观察了湖边的植被和地形。
在湖边我们还发现了一些野生动物的踪迹,如松鼠、野兔等,这让我们对生态环境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第二天,我们来到了天池景区。
天池是翠华山的著名景点,海拔高度为2100米,是一个高山湖泊。
我们环绕天池走了一圈,观察了湖水的颜色、周围植被的分布以及地形的变化。
在天池边我们还发现了一些温泉,据说这里的温泉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实习的最后一天,我们来到了山崩石海景区。
这里的地貌独特,巨大的岩石堆满了整个山谷,形成了一片石海。
我们深入石海,观察了岩石的形态、分布规律以及地质结构。
通过观察,我们了解到翠华山曾经发生过一次大规模的山崩,这些岩石就是山崩后留下的。
四、实习收获通过这次实习,我对翠华山的地质地貌、植被分布、水资源等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实习过程中的观察和分析锻炼了我们的实践能力,让我们更加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和规律。
此外,实习还让我们意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增强了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五、实习总结这次翠华山实习让我们从实践中学习到了很多知识,提高了我们的实践能力。
通过观察和分析,我们了解了翠华山的地质地貌、植被分布、水资源等情况,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将继续关注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为保护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精选4篇(一)标题: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摘要:本次野外实习是为了加深对自然地理学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并通过实地观察和实验来加深对自然地理现象的认识。
实习地点选择在某山区,通过观察山地地貌、水文地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特征,学习并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一、引言自然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研究地球表层及其自然地貌、天气气候、动植物等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
为了加深对自然地理学的理解,本次野外实习选择了某山区作为实习地点。
二、实习过程1. 山地地貌观察:我们对山地地貌进行了详细观察和记录,包括山峰、山谷、地势起伏等特征。
通过这次实习,我们对山地地貌的形成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水文地貌实验:我们选取了一条山间小溪进行水文地貌实验。
通过测量河流流速、水位、水质等参数,并采集河水样本进行化验,我们了解了水文地貌对环境的影响。
3. 生态环境调查:我们对山区的生态环境进行了实地调查,包括植被、动物分布等。
通过观察和采集样本,我们了解了山区生态系统的结构与演替规律。
三、实习成果通过本次野外实习,我们深入了解了自然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方法。
我们掌握了山地地貌、水文地貌和生态环境的观察和调查技巧,并能够分析和解释相关现象。
同时,我们对自然地理学的意义和作用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四、总结与展望本次野外实习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学习机会,通过实地观察和实验,我们加深了对自然地理学相关理论的理解,并掌握了实践技能。
但是,仅凭这次实习还远远无法涵盖自然地理学的全部内容,我们希望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能够继续深化对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并为保护地球环境做出更大的贡献。
注:由于实习内容的具体性质和实际情况可能存在差异,以上报告仅供参考,具体报告内容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撰写。
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精选4篇(二)在本周的自然教学户外实习中,我参与了一次有关生态保护的活动。
这次活动是由学校的生态保护俱乐部组织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且提供实际行动来保护生态系统。
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总结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有幸参加了自然地理学的实习活动。
这次实习让我对自然地理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通过实践锻炼了自己的野外考察和研究技能。
在实习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关于地质、地貌、土壤、植被和水资源等方面的知识,并且培养了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奉献精神。
首先,实习让我对自然地理学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课堂上,我们学习了很多理论知识,但是通过实习,我才能真正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
在实习中,我们实地考察了各种地貌,观察了土壤、植被的分布情况,并且了解了水资源的使用和管理。
这些都使我更加直观地认识到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并且激发了我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和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其次,实习培养了我的野外考察和研究技能。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地考察活动,例如观察地质结构、测量地貌形态、采集土壤样本等。
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我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还让我学会了使用一些专业的自然地理学仪器,如GPS、罗盘等。
通过这些实践操作,我更加熟练地掌握了自然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为将来的学术研究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实习还让我意识到素质教育的实施的重要性。
野外实习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法,让我在实践中去发现、去探索、去思考。
这种实践性很强的学习方式不仅提高了我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能力,还培养了我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通过与同学们的合作,我学会了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并且能够有效地与他人共同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这次自然地理学实习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经历。
通过实习,我不仅扩展了自己的知识面,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还培养了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我相信这些收获将对我未来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我将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自然地理学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翠华山山崩国家地质公园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县,总面积32平方千米,主要地质遗迹类型为山崩地质遗迹。
翠华山属秦岭山脉,由中元古界(距今1.0亿年前)变质杂岩组成,秦岭北麓大断层从北侧通过。
该断层仍在活动,其北侧相对下降形成关中平原,南侧抬升形成高高耸立的秦岭,一万年以来平均每年上升1.73~3.4毫米。
强烈的断裂活动,加上构成翠华山山体的岩石质坚性脆,又地处地震带且多暴雨,从而引起山体崩落。
《周语》篇就记述了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地震引起山崩的情况:“周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三川竭、岐山崩”。
这里的山崩地质作用形成了一系列山崩地质景观,如山崩悬崖景观、山崩石海景观、山崩地堆砌洞穴景观、山崩堰塞湖景观、山崩瀑流景观及山崩形成的各种造型奇石景观等。
其山崩地貌类型之全、保存之完整典型,为国内罕见,堪称山崩地质博物馆。
公园不但在研究秦岭和关中平原形成历史和山崩地质作用上有重大的科学价值,而且由于园区内环境幽、奇、险、奥,从而有重要的旅游价值、科普功能和地质遗迹保护价值。
一、实习概述实习目的:工程地质实习是土木工程专业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实习实践教学和课堂理论教学具有同等重要作用,工程地质实习的目的在于通过实习使学生具备分析、解决在实际工程中出现的简单条件下的地质问题一的能力。
实习任务:在实习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实际操作和直接感观的体会和认识,如通过对实物标本、模型、图件等的观察与分析,是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理论课上所学的知识,并在基本技能方面得到初步训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搜集了解区域地质、地形地貌、地震、建筑材料等资料后,学生通过野外的实地勘察,进一步了解场地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石和土的工程性质、地下水的作用以及不良地质现象等。
实习时间:一周实习地点:骊山、翠华山二、实习内容成果(一)、时间: 12月6日星期一阴地点: 骊山内容: 实习动员,地质图阅读、工程勘察讲座。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自然地理实习报告7篇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报告使用的次数愈发增长,不同种类的报告具有不同的用途。
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报告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自然地理实习报告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篇1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渭南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资源环境系xx地理 xxx 第x 组)一、实习时间20xx年x月x日二、实习地点翠华山三、实习目的1、复习地质罗盘的使用,利用地质罗盘测量岩层的产状和确定目标物的方位角;2、观察山崩地貌,解释各种山崩地貌的形成原因;3、认识山地土壤的特点,分析山区土壤的形成原因;4、了解山地水文特征,掌握堰塞湖的形成机制。
四、实习仪器地质罗盘、手持GPS、数码相机五、实习内容1、实习区域概况本区位于西安市长安区秦岭北麓,距西安市区20公里,主峰终南山海拔2604米,总面积32平方公里,是我国山崩地质作用最为发育的地区之一。
山崩地貌类型之全,结构之典型,保存之完整,规模之巨大,旅游价值之高,经陕西省科技情报研究所检索,国内外罕见,素有"中国山崩奇观""地质地貌博物馆"之美称。
翠华山旅游景区由碧山湖景区,天池景区和山崩石海景区三部分组成。
翠华山高峰环列,峭壁耸立,险不可攀,中有一天然水池,称“天池”,又称“太乙池”或“龙移湫”,池水面积约5万平方米。
这块终南山的游览胜地上,汉唐两代曾建过太乙宫和翠微宫,是历代帝王祭祀神仙和游乐避暑之所。
翠华山山清水秀,景色如画,最引人入胜的是峰顶的湫池。
湫池群山环峙,碧波荡漾,清明如镜,纤尘不染。
池南的太乙殿,是旧时遇旱祈雨之所。
更有吕公洞、黄龙洞,池北的冰洞、风洞、八仙洞等颇有盛名。
冰洞在盛夏仍坚冰垂凌,风洞则四季寒风飕飕砭人肌骨。
冰洞东南有飞流直下的瀑布,形容壮观。
湫池周围。
古代曾建许多庙宇,诸如老君庵、圣母行宫等。
位于池西的风洞,为山崩遗迹,由巨大花岗岩相抵而成,进入洞中,凉风袭人,顿觉凉爽。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总结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参加了自然地理实习活动。
通过这次实习,我对自然地理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以下是对这次实习的总结。
首先,实习使我认识到自然地理学的重要性。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地质、地貌、土壤、植被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于了解地球表面自然环境的形成、演变和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实习,我明白了自然地理学对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性。
其次,实习提高了我的实践能力。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参与了实地考察、数据采集、样品分析等实践活动,掌握了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通过实际操作,我学会了如何使用地质锤、罗盘、测绳等工具,并学会了如何进行野外观察、记录和分析。
这些实践经验对我今后从事自然地理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再次,实习拓宽了我的视野。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参观了多个自然景观,了解了不同地区的地质、地貌、植被等特点。
这些经历使我对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多样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激发了我对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兴趣。
此外,实习锻炼了我的团队合作精神。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需要与同学们共同完成各项任务,分工合作,相互支持。
通过团队合作,我学会了与他人沟通、协调和合作,也培养了团队意识和责任心。
最后,实习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
在实习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需要加强学习。
同时,实习也让我明白了学习自然地理学需要耐心和毅力,今后我将更加努力地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总之,这次自然地理实习对我来说是一次宝贵的经历。
通过实习,我不仅学到了丰富的自然地理学知识,还提高了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我相信这次实习对我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将对我的未来产生积极影响。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为我国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自然地理实习心得(素材稿件3篇)自然地理实习心得篇1怀着激动的心情,我们终于踏上了开往西安的火车,开始了我们的西北自然多了综合实习。
西安是我们的第一站,安顿好行李之后就是一下午的自由活动时间,我们几个好朋友去了大雁塔。
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玄奘法师在此供奉从印度取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经典。
而在大雁塔前面是亚洲最大的音乐喷泉。
漫步在这个集历史与现代与一体的大雁塔广场,不禁让我这个来自小县城的懵懂学生感慨,外面的世界好大,从衣食住行,到旅游观光,都感觉和自己曾经的小世界是不一样的步调,眼看就要步入社会了,我该何去何从,就业还是去更加广阔的世界寻找自己的梦。
看着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道路,很想知道,自己是不是也有机会进入这样的办公楼工作,自己是不是可以另一种不一样的生活节奏?思绪飘了好远之后便又会嘲笑自己的优质想法—路是自己走出来的,不必伸手去够太遥远的东西,踏踏实实过好每一天才对。
首先端正自己的心态,对于名利成败置身事外,才可能过的舒服踏实。
当问到年迈的老者,他们对待问题总是选择退一步,而问到年轻气盛的中年人,往往会做出比较激进的选择。
岁月的历练,会让人变得平和。
刚刚出发,还有精力和时间幻想,第二天开始,便容不得我们半点涣散了,我们去了翠华山。
已经爬过华山的我,总觉得再爬什么高山,再走什么险路都不在话下了,然而翠华山却给了我完全不同于华山的美感。
翠华山,多了几分俏气,多了几分柔和,更多了几分谦逊的美。
刚到翠华山脚下,就是一处仙境一般的瀑布,飞流直下,同学们都迫不及待的冲过去拍照嬉戏。
参观过博物馆后,我们便开始向目的地——天池行进。
一路上,我们看到的都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特殊的山崩地貌,由于地壳的运动,巨大的石块从中截开,犹如刀削过一样,光滑陡峭,十分险要,气势及其磅礴,沈然天成,令人咋舌!临行前,老师就跟我们讲,一定要珍惜这次的西北自然地理综合实习,东部发达地区以后去的机会还是比较多的,而西部原生态的美,也许去的机会就不会那样多了。
翠华山自然地理实习报告姓名:李梦学号:101441017院系: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资源环境系专业:10级地理科学目录:一实习时间二实习地点三实习目的四实习仪器五实习内容(一)实习区概况(二)地质罗盘的使用(三)3种山崩地貌的形成原因(四)山地土壤的特点及形成原因(五)山地水文特征及堰塞湖的形成机制六实习总结20xx年xx月xx号翠华山1、复习地质罗盘的使用,利用地质罗盘测量岩层的产状和确定目标物的方位角;2、观察山崩地貌,解释各种山崩地貌的形成原因;3、认识山地土壤的特点,分析山区土壤的形成原因;4、了解山地水文特征,掌握堰塞湖的形成机制。
地质罗盘、手持gps、数码相机翠华山位于西安市以南23公里处的秦岭北脉(长安区太乙宫镇),秀美的湖光山色和其国内罕见的山崩地貌使翠华山以“终南独秀”和“中国地质地貌博物馆”著称。
翠华山旅游景区由碧山湖景区,天池景区和山崩石海景区三部分组成。
翠华山高峰环列,峭壁耸立,险不可攀,中有一天然水池,称“天池”,又称“太乙池”或“龙移湫”,池水面积约5万平方米。
这块终南山的游览胜地上,汉唐两代曾建过太乙宫和翠微宫,是历代帝王祭祀神仙和游乐避暑之所。
翠华山山清水秀,景色如画,最引人入胜的是峰顶的湫池。
湫池群山环峙,碧波荡漾,清明如镜,纤尘不染。
池南的太乙殿,是旧时遇旱祈雨之所。
更有吕公洞、黄龙洞,池北的冰洞、风洞、八仙洞等颇有盛名。
冰洞在盛夏仍坚冰垂凌,风洞则四季寒风飕飕砭人肌骨。
冰洞东南有飞流直下的瀑布,形容壮观。
湫池周围古代曾建许多庙宇,诸如老君庵、圣母行宫等。
位于池西的风洞,为山崩遗迹,由巨大花岗岩相抵而成,进入洞中,凉风袭人,顿觉凉爽。
冰洞由巨石相依而成,虽夏亦有坚冰,四季阴冷刺骨,寒气逼人。
池东南有龙涎窝,东北有老君庵、金花洞、玉案峰等名胜。
(1)罗盘仪的构造:罗盘仪的种类很多,但其构造大同小异,都是由磁针、度盘和照准设备等主要配件组成。
地质工作中常用的八角罗盘(下图),磁针用人造磁铁制成,其中心装有镶着玛瑙的凹圆形轴窝,以便支于度盘中心的钢顶针上,并可灵敏地自由转动。
当磁针摆动静止时,其北端即指向磁北方向;在停止使用时应利用制动器把磁针托起,使之固定,在使用罗盘时,由于受磁倾角的影响,磁针并不水平,而是磁针北端向下倾斜,这是由于我国位于北半球的缘故。
愈靠近两极,磁针下倾就愈大。
磁针的下倾对实际操作很不方便,所以,在北半球的国家都在罗盘仪的磁针南端绕以铜丝,以使磁针受力平衡,位于水平状态。
罗盘的刻度盘是铜或铝制的圆盘,一般最小分划值为1°,按0°~360°逆时针方向刻划,以便于直接读取磁方位角。
此外,在度盘上还附有改正螺丝。
若转动它,刻度盘就随之而转动,可以起到改正度盘读数的作用(用于校正磁偏角直接显示真北方向)。
照准设备为装在0°~180°方向上的一对折叠式觇板,与装在盒盖上的反光镜配合使用。
底盘上还装有圆水准器、管水准器和倾斜指示器。
圆水准器供保持度盘水平之用。
罗盘盒的底面装有操纵测斜指示器的手把,转动手把可使管水准器与测斜指示器同时转动,供测倾斜角时使用。
罗盘的矫正由于地磁南北两极与地理南北极不完全重合,因此地球上任一点的的磁北方向与该点的地理北方存在一定得夹角。
在使用前要根据当地的磁偏角大小校正罗盘:旋转罗盘的水平刻度向左或向右移动(磁偏角东偏则向右,西偏则向左),使罗盘底盘南北刻度线育水平刻度盘0°~180°连线间夹角等于磁偏角。
经校正后测量使得读数就为真方位角(2)岩石产状的测量:斜面的产状要素测量(倾斜的岩层、断层):包括斜面的倾向和倾角、走向、倾向1岩层走向的测量○岩层走向是指岩层层面与水平线交线的方向。
测量时将罗盘长边层面紧贴,然后转动罗盘,使底盘水准器的水泡居中,读出指针所指刻度即为岩层之走向。
走向是代表一条直线的方向,它向两端延伸,指南针或指北针的读数都可以用来表示岩层的走向。
2岩层倾向的测定○倾向是指岩层向下最大倾斜方向线与水平面上的投影恒与岩层翠华山野外实习报告姓名:______学号:______院系:化学与生命科学院资源与环境系专业:09级地理科学指导教师:_____日期:20xx-xx-xx目录:一实习目的二实习地点三实习地区简介四实习内容(一).自然地理(二).人文地理(三).旅游开发(1)掌握野外实习观察的一般方法,观察描述实习地区常见的地质地貌、岩石解理等特征。
(2)能比较正确地分析和认识一些地质现象,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如:堰塞湖、崩塌等地质现象的分析。
(3)通过实习,培养直接观察和了解一些野外地理现象的能力,增加感性认识,扩大视野,培养提高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互帮互助的团队合作意识。
翠华山位于西安市以南23公里处的秦岭北脉(长安区太乙宫镇),秀美的湖光山色和其国内罕见的山崩地貌使翠华山以“终南独秀”和“中国地质地貌博物馆”著称。
翠华山旅游景区由碧山湖景区,天池景区和山崩石海景区三部分组成。
翠华山高峰环列,峭壁耸立,险不可攀,中有一天然水池,称“天池”,又称“太乙池”或“龙移湫”,池水面积约5万平方米。
这块终南山的游览胜地上,汉唐两代曾建过太乙宫和翠微宫,是历代帝王祭祀神仙和游乐避暑之所。
翠华山山清水秀,景色如画,最引人入胜的是峰顶的湫池。
湫池群山环峙,碧波荡漾,清明如镜,纤尘不染。
池南的太乙殿,是旧时遇旱祈雨之所。
更有吕公洞、黄龙洞,池北的冰洞、风洞、八仙洞等颇有盛名。
冰洞在盛夏仍坚冰垂凌,风洞则四季寒风飕飕砭人肌骨。
冰洞东南有飞流直下的瀑布,形容壮观。
湫池周围古代曾建许多庙宇,诸如老君庵、圣母行宫等。
位于池西的风洞,为山崩遗迹,由巨大花岗岩相抵而成,进入洞中,凉风袭人,顿觉凉爽。
冰洞由巨石相依而成,虽夏亦有坚冰,四季阴冷刺骨,寒气逼人。
池东南有龙涎窝,东北有老君庵、金花洞、玉案峰等名胜。
1.整体地貌:翠华山与太华山系,在构造上属于北秦岭复背斜构造带,始出于震旦纪早期,基本上形成于下古生代中期,东西紧密的线状构造伴随着强烈的断裂和岩浆侵入,经过多次造山运动,发生了撕裂和断块及隆升。
由于南北两侧断裂下陷,中间因受挤压而形成北仰南倾的褶皱断块之山——翠华山山体的岩性为太古片麻岩与花岗岩,其高峰峻岭均由古老的变质岩系和后期岩浆组成,坚硬而抗蚀力强。
经长期雨水剥蚀侵袭,河谷多呈v字型,整个地貌特征为:峻岭高山、叠障挺拔,陡崖峭壁、峰脊波状起伏,河谷狭窄,水流湍急。
2.山崩地质景观(1)翠华山山崩景观概况:甘湫池和水湫池旁,崩积物的总量可达3亿立方。
大块砾石以山体崩裂处向下,堆积成巨大的崩积体。
有一块巨砾的长、宽、高分别达60米、40米、30米。
山崩时,巨大的砾石在崩落过程中,有时会沿节理断开。
风洞下面的玄关,是两块高30余米的巨砾之间的一道狭缝,缝宽仅数米。
这也可能是巨砾断开所形成的狭窄通道。
翠华山山崩形成的各种特殊地貌在中国十分罕见,因而被地学工作者誉为:“山崩天然博物馆”。
山崩地质景观(2)成因:崩塌体受地震力脱离开母岩时,运动的方式多种多样,其基本运动方式有自由落体、跳跃、滚动和滑动4种。
翠华山山体岩崩运动以滑崩为主。
潜在崩塌体在孕育发展过程中,受岩性、构造、地貌、风化等诸因控制,当受到强大地震力作用时,潜在崩塌体顺着结构面,在重力作用下以向河谷方向快速滑崩。
崩塌体在崩塌壁前整体沉陷,形成约20m宽的陷落带,堆积有坠落岩块。
潜在崩塌体向河谷运动的过程中,受河谷地形制约,大约分为两个整体运动:一是十八盘堵河的岩崩体,因河谷狭窄,崩积物水平运动距离较小,大部分物质填充在河谷里,形成200m高坝堆积;二是环湖西岸山崩堆积体,河谷较宽,沿倾向河谷结构面滑崩,潜在崩塌体各部位因滑移速度不同,形成不规则次一级滑崩阶梯状或台块状地形。
由于崩塌体沿着倾钭结构面作近似弧形运动,故滑崩阶地面或台块面多倾向崩塌壁,并有多级破裂面,这些现象都是滑崩体运动遣留的证据。
潜在崩塌体受断裂与节理影响,岩体破碎,当受到强大地震力作用,顺着结构面运动时,由于崩塌体内各岩石块体运动的差异性,造成块体之间相互碰撞、挤压和撞击,使岩块进一步破碎,故崩积物块石大小混杂,没有分选,棱角明显,孔隙大,基本无细颗粒物质填充。
因堆积块石大小不一,往往受较大完整块石支撑或巨大块石震裂,形成许多大小不一的岩崩洞穴。
山体在岩崩运动过程中,地表面的岩块受地形高差影响,势能很大,快速向下冲击力较大,因下垫地面起伏不平,受反弹力作用,地表面岩块震动发生弹性破裂,有的顺节理面破裂,有的犹如刀劈断裂,有的发生震动破裂,形成各种形态的山崩裂石,随处可见,岩面震动裂缝交错如画,构成了山崩地貌奇异的景观。
3. 奇洞——冰洞与风洞山崩时,巨大的砾石相互碰撞、挤压、垒叠,在巨砾间留下许多幽深的缝隙。
冰洞和风洞就是这类缝隙中最特殊的两种。
冰洞和风洞位于翠华峰崩积体的上部,海拔约1200米,外洞阴冷,内洞结冰常年不化。
风洞是由两块巨大砾石呈“人”字形相互支撑而形成的狭长缝隙。
洞呈狭长的三角形,长30余米,高15米。
洞内常年不见阳光,气流经过时,速度加快,风力变小。
形成原因:冰洞位于崩塌地貌中间的一个盆地状地形内,四周高中间低,并且四周有巨厚岩石环绕,阳光终年不能直射盆地内部,洞内地势低陷,由于缺少与洞外进行冷暖空气交换的条件,因而洞内外夏季温差可达到23℃以上,外洞阴冷,内洞结冰常年不化。
风洞内部狭窄,常年不见阳光,气温低气压高于洞外气压,气流经过时,速度加快风力变小,所以有凉风袭来的感觉。
图表3 风洞4.奇湖——堰塞湖翠华山堰塞湖主要有天池堰塞湖、甘湫池堰塞湖和大坪堰塞湖。
堰塞湖是由火山熔岩流,冰碛物或由地震活动使山体岩石崩塌下来等原因引起山崩滑坡体等堵截山谷,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
翠华山天池的形成是地震活动等原因引起的山崩滑坡体滑落堵塞河道,河谷被堵塞后,流水聚集并且往四周漫溢,储水到一定程度便形成堰塞湖,即现在的天池。
5.流水侵蚀翠华山地区山高谷深,植被覆盖率较高,土壤蓄水能力较好,河谷中流水终年不会断流,沟谷流水水量大,流速快。
由于这样的特点,以下蚀和旁蚀为主。
河谷是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形成与发展的:水流携带泥沙侵蚀使河谷下切,由于水的流动,带走了地面的沉积物,下蚀是指流水及其挟带的砂砾等对谷底的侵蚀,其结果使谷底加深。
旁蚀是对谷地两侧的侵蚀,其结果使谷坡后退,谷地展宽。
在日积月累的流水侵蚀下,就形成了翠华山现在的河谷地貌。
6.山地垂直自然带气候、生物和土壤等相互联系形成的自然带,随海拔高度增高形成垂直自然带,山地自然环境比低平地区复杂,以山地垂直自然带比水平自然带复杂得多。
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地区的山地,南坡(阳坡)比北坡阴坡)要获得更多的热量,因此,尽管南北坡海拔高度大致相同,但南坡气温高于北坡;暖湿气流如果与山地延伸方向相垂直或斜交,那末,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