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内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00.81 KB
- 文档页数:2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分析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和滥用,抗微生物药物的治疗效果逐渐下降,对人类的健康和医疗工作产生了不利影响。
而住院患者由于身体虚弱、免疫力低下,往往面临更加严峻的感染风险,因此抗菌药物的使用对于住院患者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以期对提高临床抗菌药物的应用及管理水平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一、调查背景本次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以便更好地评估我国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的现状,为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
调查对象主要是在当地多家公立医院住院的患者,时间跨度为2019年2月至2019年8月。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问卷共21个问题,包括基本情况、疾病信息、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
在调查完成后,我们对数据进行了收集整理和统计分析。
三、调查结果分析1. 住院患者基本情况分析调查结果显示,本次调查共收集到有效问卷564份,其中男性占比54.3%,女性占比45.7%。
年龄分布方面,18岁以下的患者占比3.2%,18至40岁患者占比34.0%,41至60岁患者占比40.0%,60岁以上患者占比22.8%。
而另一方面,职业方面,学生占比11.2%,工人占比4.1%,公务员/职员占比10.8%,自由职业者占比15.2%,其他职业占比58.7%。
这些结果表明本次调查的样本具有较高的代表性。
2.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分析调查结果显示,本次调查的住院患者中有85.8%曾经接受或正在接受抗菌治疗,其中男性占比54.7%,女性占比45.3%。
抗菌药物的种类则主要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等,其中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占比最高。
而在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因方面,92.4%的住院患者表示医生开具了抗菌药物,只有7.6%的患者是自己要求使用抗菌药物的。
3.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的疗程、频次及疗效分析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住院患者在接受抗菌药物治疗时,常见的疗程为7天以下、7-14天、14天以上,分别占比23.0%、45.7%、31.3%。
2022年第1季度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总结分析我院2022年第1季度抗菌药物使用及管理的阶段性评估如下:1.门急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统计分析
1.1统计表
1.2 折线图
2022年第1季度门急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统计分析
由表1.1、1.2可知,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2、3月高于规定的标准20%,月平均使用率为23.03%,未达标。
急诊抗菌药物使用率每月均低于规定的标准40%,月平均使用率为15.11%,达标。
2.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统计分析
2.1统计表
2.2折线图
由表2.1、2.2可知,住院抗菌药物使用率1月高于规定的标准60%,月平均使用率为63.11%,未达标。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每月均不达标,月平均使用强度为71.25DDDs,高于规定的标准40DDDs,因此,今后应加强对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考核与管理。
3.原因分析:
主要还是临床科室对抗菌药物的要求不够重视,虽经过多次培训,大部分医生还没有掌握抗菌药物的各项指标。
4.改进措施
药剂科将联合医务科加大对抗菌药物使用的督查和处罚力度,以提高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意识,使抗菌药物的各项指标达到标注。
药剂科
2022年4月10日。
肾内科抗菌药物的应用及临床分析发表时间:2018-12-13T16:10:59.853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34期作者:汤行建[导读] 在保证药物使用的合理性、科学性下,不仅能提高治疗总有效率,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还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具备进一步研究价值。
(铜仁市人民医院内科贵州同仁 554300)【摘要】目的:分析肾内科抗菌药物的应用效果。
方法:我院肾内科2016年6月—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120例患者,随机将患者平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对照组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头孢克肟片,连续治疗8日。
记录并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生活质量评分情况及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总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疗后对照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低于研究组(P<0.05);研究组患者对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肾内科疾病在采用抗菌药物治疗时,保证药物使用的合理性、科学性,这不仅能提高治疗总有效率,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还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具备进一步研究价值。
【关键词】肾内科;抗菌药物;临床分析【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34-0219-02肾内科包含肾功能衰竭、肾炎、急性肾损伤、肾性免疫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品质及生命安全。
对肾内科疾病患者的治疗主要是以抗菌药物治疗为主,为使药物达到高疗效低并发症,需要对药物的试用剂量、频率和疗程进行严格控制。
笔者对我科抗菌药物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肾内科2016年6月—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120例患者,随机将患者平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研究组,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29~50岁,平均年龄(40.23±4.7)岁;其中,糖尿病肾病者有12例,尿路感染有1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5例,高血压肾硬化有13例,慢性肾小球肾炎14例。
抗菌药物在肾内科临床中的应用分析引言抗菌药物在肾内科临床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为肾脏是人体重要的排泄器官,也是易受到感染的器官之一。
肾脏疾病和感染的治疗需要使用抗菌药物来控制炎症和杀灭病原体。
本文将分析抗菌药物在肾内科临床中的应用现状和挑战,并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抗菌药物在肾内科临床中的应用现状1.抗菌药物的种类在肾内科临床中,常用的抗菌药物包括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喹诺酮类抗生素、磺胺类药物等。
这些药物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细菌或真菌感染,起到杀菌或抑制作用。
2.抗菌药物的应用范围在肾内科临床中,抗菌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尿路感染、肾盂肾炎、肾小球肾炎、肾脏移植术后感染等疾病。
尤其是在肾脏移植术后感染的治疗中,抗菌药物更是不可或缺的。
3.抗菌药物的应用原则在使用抗菌药物时,要根据病原体的种类和药敏试验结果来选择合适的药物。
还要考虑患者的肾功能和其他并发症,选择适当的药物剂量和疗程。
还要进行药物监测,避免药物浓度过高或过低而影响疗效和安全性。
二、抗菌药物在肾内科临床中面临的挑战1.耐药菌株的增多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耐药菌株的增多成为临床治疗中的重要挑战。
尤其是在肾内科领域,由于患者的免疫功能受损,易导致耐药菌株的感染,使得治疗变得更加困难。
2.肾功能受损的患者用药难题肾功能受损的患者在使用抗菌药物时,需要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的调整。
部分抗菌药物在肾功能受损的情况下会积聚体内,导致药物中毒,因此需要进行个体化的用药监测和调整,增加了临床用药的难度。
3.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抗菌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如肾损害、肝损害、神经系统毒性、过敏反应等。
患者需要经常进行药物监测,以及定期复查相关器官功能,来确保治疗安全。
三、未来的发展方向1.优化抗菌药物的使用策略为了应对耐药菌株增多的情况,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是优化抗菌药物的使用策略。
通过制定科学的用药指南,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管理,减少抗菌药物的滥用和不当使用,从源头上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肾功能不全患者应用抗菌药物的剂量调整分析摘要:目的:分析肾功能不全患者应用抗菌药物的剂量调整情况,为临床选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
方法:将本院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肾病风湿免疫科接治的肾功能不全患者的数据进行整理,回顾并分析其使用抗菌药物的具体情况,共100例。
结果:本次实验共调查100例患者,其中共70例需要剂量调整,占比62.50%,已调整的占需调整的30.00%(21/70)。
结论:在对肾功能不全患者进行抗菌药物的应用时,应按照其个人情况以及病情发展变化进行合理用药,制定针对性用药方案,才能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而莫西沙星、阿奇霉素和头孢曲松在应用时不需要调整剂量,所以可以作为首选药物。
关键词:肾功能不全;抗菌药物;剂量调整肾功能不全又被称为肾功能衰竭,由于各种因素导致的肾脏肾小球排泄功能异常,所以临床中主要以肌酐高于正常值上限和肾小球滤过率低于正常值下限,因为肾小球被严重损坏,所以机体在代谢废物的排泄能力降低,导致酸碱、水电解质平衡失调,是一种临床综合征后群[1]。
主要分为慢性肾功能不全和急性肾功能不全,因为此时患者各个器官已经有所损伤,所以在用药后,药物的吸收、体内的分布、代谢等都会发生变化,所以在选择药物时需要更加谨慎[2]。
现阶段,大部分抗菌药物进入人体后都需要通过肾脏排出,因此对于肾功能减弱的患者,需要按照其体内的肌酐清除率来合理选择药物剂量[3]。
本次研究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肾病风湿免疫科接治肾功能不全患者的数据进行整理,回顾并分析其使用抗菌药物的具体情况,分析肾功能不全患者应用抗菌药物的剂量调整情况,为临床选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整理汇报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本院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肾病风湿免疫科接治的肾功能不全患者的数据进行整理,回顾并分析其使用抗菌药物的具体情况,共100例。
其中包含53例女性患者,占比53.00%,其余47例均为男性患者占比47.00%,年龄最大的患者80岁,年龄最小的患者59岁,平均年龄(71.4±7.8)岁。
抗菌药物在肾内科临床中的应用分析在肾内科临床中,抗菌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各种与感染相关的疾病,如尿路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肾盂肾炎、肾脏脓肿等。
在进行肾脏手术或者肾移植术前、术后,为了防止术中或术后感染的发生,医生也会使用抗菌药物进行预防性治疗。
抗菌药物在这些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迅速控制感染,减轻患者的症状,加快康复的速度。
目前在临床中常用的抗菌药物主要包括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喹诺酮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等,不同的抗菌药物对不同类型的细菌有着不同的杀菌作用和临床应用特点。
临床医生在选择抗菌药物时,首先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感染部位来判断需要使用的抗菌药物类型,然后再结合患者的肾功能情况等因素进行合理的用药方案设计。
1. 根据病原体选择抗菌药物在进行抗菌药物治疗时,首先需要明确病原体的类型和耐药性情况。
根据病原体的类型来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必要的药物使用,从而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在临床实践中,常规的抗菌药物选择包括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双重覆盖或广谱覆盖治疗,以确保对各种细菌的杀菌效果。
2. 注意抗菌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肾内科感染性疾病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肾功能情况等因素来合理地确定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
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特别需要注意抗菌药物的剂量调整,以避免药物在体内的蓄积,造成药物中毒的风险。
3. 合理使用联合用药在治疗一些复杂感染疾病时,有时需要使用两种或多种抗菌药物进行联合用药治疗,以增强治疗效果,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在进行联合用药治疗时需要特别注意不同抗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4. 关注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的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
在肾内科临床中,医生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用药情况,防止长期或滥用抗生素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对于存在耐药性的细菌感染,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设计,包括选择新型抗菌药物、进行联合用药治疗等。
医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总结抗菌药物是治疗细菌感染的有效工具,然而,过度和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会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与传播,进而威胁人类健康。
因此,对医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对于改善抗菌药物管理、控制耐药性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一、总体使用情况分析:1.抗菌药物使用量:医院通过收集抗菌药物使用数据,并进行分类和统计分析,可以了解不同抗菌药物的使用量情况,从而理解医院使用抗菌药物的整体趋势和用药特点。
2.抗菌药物使用频率:分析抗菌药物的使用频率,特别是广谱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频繁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有可能导致耐药性问题,因此有必要优化使用频率,并推广合理使用的指导原则。
3.医生开具抗菌药物处方比例:分析医生开具抗菌药物处方的比例,了解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对抗菌药物的依赖程度,对于制定合理的抗菌药物管理政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二、临床用药细节分析:1.抗菌药物种类分析:了解医院常用的抗菌药物种类及用途,可以为医院提供参考,帮助制定临床治疗指南,推广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知识。
2.抗菌药物使用指标分析:分析药物治疗指标的合理性,包括药物的剂量、疗程和使用途径等,有助于减少药物使用的不必要性,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3.抗菌药物联合使用情况分析:针对多重感染及抗菌药物联合使用情况进行分析,评估联合使用抗菌药物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以及可能的不良反应,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三、耐药性监测与控制:1.抗菌药物耐药性分布情况:通过监测临床病原体的耐药性情况,分析不同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分布,有助于制定抗菌药物选择原则,及时更换失效的抗菌药物。
2.耐药性传播分析:针对耐药菌株的传播途径和传播速度进行分析,找出感染控制的瓶颈和关键环节,为制定控制策略提供参考。
3.药敏试验结果分析:分析临床药敏试验结果,了解不同菌株的敏感性和耐药性,为医院提供科学的抗菌药物选择和用药指导。
四、抗菌药物管理和政策建议:1.制定抗菌药物管理制度与政策:依据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总结,制定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和政策,明确医生开具抗菌药物的权责,推广合理用药并加强监督。
肾内科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及建议目的讨论肾内科临床应用抗菌药物的常见类型、常规用药方案、治疗的给药方式和使用疗程等。
方法选取390例临床资料完整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在治疗过程中所使用的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如使用药物的名称、类型、用量、给药方式、是否联合用药以及使用疗程等进行记录、评价和研究。
结果372例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比例达到95.38%。
使用率最高的抗菌药物类型依次为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青霉素类等;372例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的患者中,有105例患者是预防性用药,占28.23%;267例患者为治疗性用药,占71.77%;372例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的平均疗程为(7.3±1.7)d,其中口服药物的患者145例,占38.98%;外敷药物的患者23例,占6.18%;肌肉注射的患者138例,占37.10%;静脉滴注的患者66例,占17.74%。
结论抗菌药物对肾内科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对抗菌药物的应用加强控制和管理,可以减少抗菌药物的滥用,延缓患者耐药性的产生,有利于提升治疗效果。
标签:肾内科;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在临床医学中,肾内科所涵盖的范围较广,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的疾病,如肾炎、尿毒症、肾病综合征、肾功能衰竭等等。
因肾内科疾病患者发生感染的几率较高,因而需要采用抗菌药物给予治疗。
但是抗菌药物使用频率较高,所产生的依赖性以及滋生细菌的耐药性,使得治疗效果并不明显[1]。
加之,抗菌药物具有肝肾毒性,使用不当不仅会对肾脏造成损害,还会有继发性尿毒症以及其它类型并发症的发生。
因此,该院对肾内科抗菌药物治疗的临床应用和管理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以提升临床中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自2012年2月—2015年2月间该院肾内科收治的390例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患者198例,女性患者192例;年龄为27~74岁,平均年龄为(48.2±2.9)岁;按照患病类型进行划分,肾炎患者165例,泌尿系统结石患者51例,急性肾盂肾炎患者104例继发性肾损害患者24例,其它类型肾病患者46例;按照患不同类型并发症进行划分,糖尿病肾病出现皮肤感染症状的患者52例,高血压肾损伤出现尿路感染症状的患者104例,慢性肾炎出现肺部感染症状的患者66例,泌尿系统结石出现泌尿系统感染症状的患者57例,无并发症的患者111例。
肾内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分析雷强,王方利,董震,谢林(山东省平原县第一人民医院,山东平原253100)[摘要]目的:分析肾脏内科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的情况。
方法:对肾脏病内科住院患者325例的病例做回顾性分析,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325例中,使用抗菌药物281例,抗菌药物使用率为86.46%;抗菌药品种总计有51种;单一用药102例,占36.30%;两联用药143例,占50.89%;三联及以上36例,占12.81%;治疗性用药120例,占42.7%;预防性用药146例,占51.96%。
结论:肾内科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合理,但仍需进一步改善,提高用药的效率,以改善我院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关键词]肾脏病内科;抗菌药;合理用药抗生素是临床上较为常用的一类药,近几年来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其不合理使用情况也日渐突出。
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不仅增加患者经济负担,而且会导致病原菌耐药性和医院感染的增加,给社会造成危害[1]。
笔者对我院过去2年间肾内科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随机选取2006年12月 2011年12月在我院肾内科住院的患者325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l88例,女137例;年龄29 77岁,平均(39.1ʃ11.6)岁;本组325例患者中疾病谱的构成主要为:尿路感染、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动脉硬化、痛风等。
1.2方法:回顾性分析325份病历,对患者是否使用了抗菌药做判别,将使用抗菌药的患者列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年龄,入院诊断、是否感染、感染部位,使用抗生素的种类、剂量、用量以及用药性质(预防性、治疗性使用、预防加治疗使用),用药方式(单独使用一类抗菌药或是联合使用抗菌药)进行统计。
同时对使用抗菌药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是否有相关实验室检查的支持,如痰培养、清洁中段尿培养、大便培养等,同时感染的部位等进行分析。
肾内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特点分析[摘要] 目的研究并分析肾内科住院患者有关抗菌类药物的应用特点。
方法选取医院自2012年1月~2012年6月所收治的肾内科住院患者中的200例为研究对象,对其在住院期间抗菌类药物的使用情况作详细记录与分析。
结果 200例肾内科住院患者共有177(88.5%)例患者应用抗菌类药物。
同时,以预防性为主抗菌类药物使用患者共计55例(31.07%)。
治疗期间涉及到有创治疗患者应用预防性抗菌药物比例为100%。
结论肾内科住院患者临床病症复杂,临床感染机率大,并发症发生率高,可适当提高临床有关预防性抗菌类药物的应用比例,确保患者预后水平得到合理改善与提升。
[关键词] 肾内科;抗菌药物;特点[中图分类号] r58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05-193-02肾内科住院患者较之于一般意义上的临床住院患者而言,有着感染率高、并发症发生率高以及年龄大等多种特点[1],在手术及各种有创治疗中对于抗菌药物的应用比较普遍[2]。
本研究以回顾式分析的方式,总结本院肾内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特点,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自2012年1月~2012年6月所收治的肾内科住院患者中的20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18例,女82例;年龄29~82岁,平均(45.8±9.2)岁。
肾内科病种包括以下几类:糖尿病患者23例,高血压合并肾硬化患者18例,尿路感染患者72例,肾小球肾炎患者65例,痛风患者22例。
与此同时,200例患者中含有61例透析患者。
其中48例为血液透析患者,13例为腹膜透析患者。
1.2 方法在记录患者一般性资料的基础之上,对其住院期间各类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详细记录。
其中一般情资料包括:年龄、性病、病症、感染、并发症。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资料包括:抗菌药物类型、使用剂量、使用方法、使用时间、使用性质(划分为预防性与治疗性两种类型)。
肾内科抗菌药物用药研究抗菌药物在预防与治疗感染性疾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临床广泛应用的同时,随着新品种的大量上市,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现象迅速增加,导致不良反应增多、病原菌耐药性不断增强、医院感染发生率增加等严重问题[1]。
为此笔者对我院2010年12月份~2011年4月份住院肾内科归档病历的抗菌药物的应用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并对抗菌药物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及合理用药进行了评价。
1资料与方法资料来源我院临床药学室在2011年4月份随机抽取2010年12月份~2011年4月份住院肾内科归档病历30份,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最大的80岁,最小的18岁,平均年龄岁;住院时间最长的39天,最短的1天,总天数278天,平均住院天数天。
方法分别记录住院病案号、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入出院时间、疾病诊断、手术情况、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病原菌检测情况、阳性标本+药敏试验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
根据WHO建议,用限定日剂量[2](defineddailydose,DDD)和药物利用指数(drugutilizationindex,DUI)作为医生是否合理用药的指标,对应用的药物作统计分析,以此来分析用药的合理性。
DDD值的定义为:药物达到治疗目的所用于成人的平均日剂量。
DDD值参照WHO制定的DDD(《药品的解剖学治疗学化学分类索引》)和《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05年版)、《新编药物学》(16版)等权威书籍和药品说明书规定的成人平均日剂量及我院常规日用剂量。
用药频率(DDDs)=总用药量/DDD,DDDs是不同药品间消耗比较的指标,DDDs越大,药品使用的频率就越大,反映临床对该药的选择倾向就越大;DUI=DDDs/实际用药天数,DUI>1为用药不合理,DUI≤1为用药合理。
2结果抗菌药物应用品种情况(见表1)本次抽查的30份病历中,有20份病历使用了抗菌药物,使用率为%。
使用品种共涉及4大类13种抗菌药物(成分相同,剂型、规格或品牌不同者以1种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