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庄南区馆陶组下段成藏规律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52.79 KB
- 文档页数:2
桩西北部滩海地区馆陶组成藏条件研究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随着能源需求的日益增长,地下油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得到了广泛关注。
桩西北部滩海地区位于华北地区,在地质条件、沉积相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其中,馆陶组是该区域晚始新世-早中新世的主要沉积层系,是研究该地区油气勘探的重要基础。
本项目拟通过对该区域馆陶组的成藏条件进行研究,进一步深入探讨该区域油气资源的分布特征和勘探前景。
同时,为区域油气勘探提供科学依据,推动该地区油气勘探的发展。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2.1 研究内容(1)馆陶组岩相古地理分析通过对馆陶组的岩相、古生物、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对该区域的古地理环境进行探讨,为后续的成藏条件分析提供基础。
(2)馆陶组成藏条件分析通过对馆陶组的沉积相、地震反演、断层构造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该区域的成藏条件,进一步揭示油气资源的分布特征。
2.2 研究方法(1)野外地质调查和样品采集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样品采集,获取相关数据和资料,为后续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2)岩相古地理分析通过岩相古地理学的方法,对馆陶组沉积物的岩相特征、古生物化石组合等进行分析,还原古地理环境。
(3)地球化学分析通过对馆陶组样品的地球化学分析,探究区域油气形成的物质来源和演化过程,为油气成藏的形成机理提供科学依据。
(4)地震反演和地质模拟通过地震反演技术和地质模拟方法,对该区域地下构造和成藏条件进行探讨,分析油气分布规律。
三、预期成果和措施3.1 预期成果(1)获得馆陶组沉积物的基本特征数据,揭示该区域古地理环境。
(2)分析该区域的成藏条件,揭示油气资源的分布规律。
(3)对该区域油气资源的勘探前景进行预测和评价。
3.2 措施(1)加强实地调查和样品采集,获取相关的数据和资料,为后续研究提供支持。
(2)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研究方法,深入探讨该区域油气资源的形成机理。
(3)积极开展油气勘探技术研究,为该地区油气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69随着研究区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勘探的精细程度不断提高,目标选择及井位部署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揭示油气成藏规律,越来越成为该区精细勘探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次开展油气成藏规律研究,就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的勘探开发成果,分析研究区油气成藏特征,把握研究区油气分布富集。
一、区域地质概况研究区北临罗家-垦西油田,西括陈家庄油气田、东靠垦利油田、南依盐家油气田,包括三合村洼陷和陈家庄凸起东段两部分。
已经发现古生界﹑中生界﹑沙四段﹑沙三段﹑沙一段﹑东营组﹑馆陶组等多套含油层系,是一个多层系含油的复式油气聚集带。
研究区馆陶组主要为河流相沉积,与下伏古近系东营组为区域不整合接触,与上覆明化镇组为假整合接触,广布全区,地层厚300~650m。
岩性为灰色、灰白色厚层块状砾岩、含砾砂岩、砂岩夹灰色、灰绿色、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
视电阻率曲线呈低值略平,见稀疏的中低阻尖峰,自然电位曲线一般为高幅度箱状负异常。
根据岩性组合和沉积旋回特点可将馆陶组划分为上、下两段。
馆下段发育厚层块状砂岩,储层物性好,孔隙度大,渗透率高。
馆下段上部泥岩较发育,可形成砂泥互层沉积。
底部以大套厚层砂砾岩为主,向上泥岩隔层逐渐增多。
馆上段各砂组的的砂体横向变化较大,井间对比关系复杂,多为不连通的砂体。
据孤岛油田开发井分析,在剖面上单个砂体多呈顶平底凹的特点,平面上呈弯曲的“条带状”或“串珠状”展布,条带有宽有窄,但彼此连接可组成宽达上千米的复合砂体,一般厚4~10m。
由于曲流河道的不断迁移,最终形成馆上段各砂组砂体纵向上互相穿插,平面上迭合连片分布的特征。
二、油气成藏特征研究1.分布特征从平面上看,三合村已发现的油藏主要分布于北部孤南断裂带附近和南部的斜坡带上。
早期发现的油藏多为断层下降盘的构造油藏,也是垦西油田的主体部分,大多沿孤南断层分布,如罗65、垦72等井。
2012年以来,随着勘探思路向斜坡带地层油藏的转变,沙三段油气藏主要围绕洼陷边缘呈条带状展布,与储集砂体发育及展布方向吻合,大多分布在各砂组超覆边界附近,如罗322、垦119井等。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陈家庄凸起东段北斜坡油源特征及成藏分析高树新;任怀强;杨少春【摘要】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陈家庄凸起东段北斜坡带的油源主要来自沾化凹陷,烃源岩主要发育在渤南、孤南、富林洼陷的沙四段、沙三段和沙一段,其中沙三段时期为典型的淡-微咸水还原的湖泊沉积环境,烃源岩有机质的母质来源主要以水生浮游动植物为主.烃源岩特征分析及油源对比结果表明,垦68、垦69井的原油主要来自于渤南洼陷的沙三段烃源岩,油气主要通过断层、砂体、不整合面以及由它们组成的复合型运移通道运聚到盆地边缘圈闭成藏.【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年(卷),期】2007(029)001【总页数】5页(P69-73)【关键词】烃源岩;不整合面;圈闭;油源对比;陈家庄凸起;济阳坳陷;渤海湾盆地【作者】高树新;任怀强;杨少春【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山东,东营,257061;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胜利采油厂,山东,东营,257051;中国石油大学,山东,东营,257061;中国石油大学,山东,东营,257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1陈家庄凸起呈东西走向,横亘于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中部;北临沾化凹陷,南与东营凹陷相连,东接垦东—青坨子凸起,西与无棣凸起相望,凸起面积约800 km2,是一个四周被生油洼陷围绕的多层系含油的有利区带。
研究区面积约600 km2,主要为富林西三维和盐北三维覆盖区,完钻探井30余口,钻井较少,勘探程度低。
陈家庄凸起东段北斜坡带勘探历史较长,并已发现和开发了多个油气田或油气藏,但总体上勘探程度仍较低,勘探效果与对该区的资源量评价有一定差距。
垦68、垦69井的发现使该区油气成藏勘探有了重大突破,但该区油气藏的油源问题一直未能解决。
本次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原油以及油藏周边凹陷烃源岩的地化指标分析,推断油气来源以及运移方向,为扩大该区的油气勘探提供依据。
1 烃源岩分布陈家庄凸起东段北斜坡带的油源主要来自沾化凹陷。
89一、 前言唐庄地区位于惠民凹陷中央隆起带西段,共发育沙三段至沙一段五套含油层系。
该区由于地层埋藏浅,储层物性好,所发现的储量几乎均为效益储量,因而成为临盘地区主要产油区之一。
本文从梳理断裂系统,归纳油气富集特点出发,总结唐庄地区油气成藏特征,为下步寻找勘探目标提供科学依据。
二、 断裂特征通过井震结合,以常规精细解释为主,辅助运用相干、蚂蚁体及倾角融合等多种物探技术,梳理断裂系统,明确其构造特征。
通过梳理,唐庄地区共发育二级大断层三条,自北向南依次为张集断层、临邑断层和唐庄断层。
唐庄地区在三条断层共同作用下,形成向西收敛、向东撒开的帚状断裂。
该断裂发育于沙四段沉积早期,东营组沉积时期达到了鼎盛时期,至馆陶组沉积时期消失。
三条断层走向北东东,倾向近南东,断层落差大、延伸远、贯穿层位多,是划分北部中央凸起带、中部唐庄断裂带和南部临南洼陷的边界断层。
此外,该区还发育若干三至五级断层,其发育规模和落差均相对较小,为三条二级断层的伴生或派生断层,共同组成分割凸起与洼陷的复杂断裂体系。
从平面上看,断层主要分布在断裂带附近。
从纵向上看,深层(如沙三段)断层丰富,浅层(如馆陶组)断层数量较少。
受以上断层控制,唐庄地区地层具有老地层陡、新地层缓,大断层附近陡、洼陷中心与凸起之上地层倾角缓的特点。
沿主断层的下降盘发育了多组同生构造,其中,在唐庄断裂带继承性发育东西两个鼻状构造,构造鞍部位于中间位置,西部鼻状构造为顺向断阶,东部鼻状构造为反向屋脊,两组断层在中间切割、交汇。
在唐庄鼻状构造具有地层倾角陡,断层倾角缓的特点,断层倾角一般30°左右,甚至更缓。
三、 成藏特征唐庄地区储集层类型主要包括碎屑岩储层和碳酸盐岩储层,其中以碎屑岩储集体为主,碳酸盐岩储集体次之。
1.断层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1)断裂系统及其活动控制油气分布与再富集。
唐庄地区内不同级别断层对构造演化和油气运聚具有不同的作用,使临南洼陷沙三段烃源岩生成的油气沿切穿烃源岩的断层向浅部运移。
三合村向斜沙四段成藏规律研究及认识作者:聂聪谷冠银张凤张亮刘斌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年第28期摘要三合村向斜位于济阳坳陷沾化凹陷南部缓坡带上,由于北部垦西低突起的存在,以往观念认为渤南洼陷的油气向浅层网毯式运移,中古生界产状下倾,常压倒灌能力不足,油源存在问题。
但向斜区内钻探的罗322、垦119等井在沙四段-中生界均见到了良好的油气显示,拓宽了研究人员的思路,负向构造也是成藏的有利区带。
关键词三合村向斜负向构造不整合面地层油藏中图分类号:TE112 文献标识码:A1区域概况三合村向斜位于济阳坳陷沾化凹陷南部缓坡带上,为受孤南-垦西断层控制的北断南超次级箕状洼陷,北与垦西突起以断层接触,东以低突起与孤南洼陷毗邻,总体呈北东东—南西西方向展布。
洼陷内部沙河街组各亚段均较发育,其厚度由北向南逐渐减薄并向其南侧的陈家庄凸起依次超覆尖灭。
洼陷沉降中心位于孤南断层下降盘,轴线呈北东东方向延伸,并与孤南断层平行。
洼陷内勘探局面多年停滞不前,均为零星出油点。
2勘探新发现及启示(1)洼陷含油,负向构造也可成藏。
该区北部发育古梁,罗322井在沙四-中生界见油气显示近100米,洼陷内含油,勘探潜力较大。
(2)小洼陷可能具有生油能力。
三合村向斜烃源岩厚度达到一定规模,垦66井沙三段发育暗色泥岩,底部高电阻,有机质丰富,小洼陷可能具备生油能力。
(3)洼陷油源汇聚,具备巨大勘探潜力。
该区具有沟通渤南洼陷的条件,沙四上时期,三合村与渤南主体为一体,具有地层沉积的连续性,沙三前期,孤南断层开始活动。
小型洼陷可能生油,又具备远源供油条件,整个洼陷成为油气汇集区,具有较大勘探潜力。
3基本地质特征分析3.1地层展布特征三合村向斜内沙河街组地层往南超覆,馆陶披覆。
古生界地层主要残留寒武、奥陶、石炭二叠系。
各层组的地层歼灭线盖层不一,除寒武、奥陶系歼灭线被沙一泥岩、生物灰岩覆盖外,石炭-二叠上覆多为沙三段暗色泥岩、油泥(页)岩,封盖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