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源性角化囊性瘤
- 格式:pdf
- 大小:2.31 MB
- 文档页数:30
颌骨囊肿【病因】本病的病因需考虑以下的几个因素:(一)牙源性颌骨囊肿源性颌骨囊肿发生于颌骨而与成牙组织和牙有关。
根据其来源不同,分为以下几种:1、根尖囊肿是由于根尖肉芽肿、慢性炎症的刺激,引起牙周膜内的上皮参残余增生。
增生的上皮团中央发生变性与液化,周围组织液不断渗出,逐渐形成囊肿,故亦可称根尖周囊肿。
2、始基囊肿始基囊肿发生于成釉器发育的早期阶段,牙釉质和牙本质形成之前,在炎症或损伤刺激后,成油器的星网状层发生变性,并有液体渗出,蓄积其中而形成囊肿。
3、含牙囊肿含牙囊肿又称过滤泡囊肿,发生于牙冠或牙根形成之后,在缩余釉上皮与牙冠面之间出现液体渗出而形成含牙囊肿。
可来自1个牙胚(含1个牙),也来自多个牙者。
含牙囊肿是最常见的牙源性颌骨囊肿之一,占18%,仅次于根尖囊肿。
4、牙源性角化囊肿角化囊肿系来源于原始的牙胚或牙板残余,有人认为即始基囊肿。
角化囊肿有典型的病理表现,囊壁的上皮肌纤维包膜均较薄,在囊壁的纤维包膜内有时含有子囊(或称卫星囊腔)或上皮岛。
囊内为白色或黄色的角化物或油脂样物。
占牙源性颌骨囊肿的9.2%。
(二)非牙源性囊肿非牙源性嫩中是由胚胎发育过程中残留的上皮发展而来,故亦称非牙源性外胚叶上皮囊肿。
1、球上颌囊肿发生于上颌侧切牙与尖牙之间,牙常被排挤而移位。
X线片上显示囊肿阴影在牙根之间,而不在根尖部位。
牙无龋坏变色,牙髓均有活力。
2、本腭囊肿位于切牙管内或附近(来自切牙管残余上皮)。
X线片上可见到切牙管扩大的囊肿阴影。
3、正中囊肿位于切牙孔之后,腭中缝的任何部位。
X线片上可见缝间有圆形囊肿阴影。
亦可发生于下颌正中线处。
4、鼻唇囊肿位于上床底和鼻前庭内。
可能来自鼻泪管上皮残余。
囊肿在骨质的表面。
X线片上骨质无破坏现象。
在口腔前庭外侧可扪出囊肿的存在。
【症状】【临床表现】1.颌骨进行性无痛性肿大,进展缓慢,多无自觉症状。
2.较大者扪诊有乒乓球样压弹感。
3.常有牙的病变(根端囊肿)或缺牙。
囊肿减压成形术治疗大范围牙源性角化囊性瘤的效果分析目的:探究囊肿减压成形术治疗大范围牙源性角化囊性瘤的疗效。
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28例角化囊性瘤患者,通过囊肿减压成形术治疗。
结果:所有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并按时复查。
在手术后90d 复诊时复查曲面断层片显示囊腔显著缩小;15例患者手术后0.5~1年查曲面断层片时显示囊腔显著的缩小。
至术后1年复诊时,无复发病例。
手术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43%。
结论:在大范围牙源性角化囊性瘤的治疗中采取囊肿减压成形术,临床效果良好,存在临床应用与推广价值。
标签:囊肿减压成形术;大范围;牙源性;角化囊性瘤;开窗减压牙源性角化囊性瘤,以往被称为角化囊肿,为口腔外科较多发的病症。
临床方面相关的研究人士认为这类病症为基囊肿,然而不可以解释称为角化囊性瘤,同时能够含牙,内容角化方面的物质和始基囊肿多为清亮的液体有一定差异。
这类病症,主要发病的人群为青壮年,主要产生的部位为颌骨,一般容易发生于下颌骨第三磨牙区、下颌支部等位置。
本次研究选取28例大范围牙源性角化囊性瘤患者,探究囊肿减压成形术治疗大范围牙源性角化囊性瘤的疗效,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28例牙源性角化囊性瘤患者,通过囊肿开窗减压的方式进行治疗,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
其中包括男性16例,女性12例;年龄15~37岁,平均(26.3+0.4)岁。
其中包括上颌骨角化囊性瘤患者5例,下颌骨角化囊性瘤23例。
1.2治疗方法:入院后,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调查,如病史、过敏史,然后,仔细查体同时做好辅助检查,排除具有手术禁忌及全身性系统疾病患者,通过口腔锥形束CT检查明确患者囊肿范围与内含牙齿位置,实行颌骨囊肿减压成形术治疗。
采取口内切口,切口选择囊肿壁唇颊侧最薄的部位,于囊性病变的表面开窗,开窗范围在1.5cm×2.0cm左右,后打开局部骨质、囊壁,完成囊壁的切除工作,送病理检查。
一、口腔囊肿的类型1. 牙源性囊肿:由牙齿或牙周组织发育异常引起的囊肿,如根尖囊肿、牙源性角化囊肿等。
2. 非牙源性囊肿:由口腔黏膜下组织或邻近组织病变引起的囊肿,如皮脂腺囊肿、黏膜下腺囊肿等。
3. 肿瘤性囊肿:由肿瘤组织引起的囊肿,如腺瘤性囊肿、良性肿瘤性囊肿等。
二、口腔囊肿的治疗方案1. 保守治疗(1)药物治疗:对于一些较小的囊肿,可采取药物治疗,如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等,以控制感染和炎症。
(2)局部治疗:对于较小的囊肿,可采用局部治疗,如囊肿穿刺抽吸、局部封闭等。
2. 手术治疗(1)囊肿摘除术:对于较大的囊肿,需要手术摘除囊肿。
手术方法包括:① 开放性手术:在囊肿部位做切口,切除囊肿及其周围组织,并进行缝合。
② 闭式手术:在囊肿部位做切口,切除囊肿及其周围组织,然后缝合切口。
③ 微创手术:利用激光、电刀等微创技术进行囊肿切除。
(2)囊肿切除术:对于牙源性囊肿,需切除囊肿及患牙,并进行牙周组织修复。
3. 放射治疗对于一些良性肿瘤性囊肿,可采用放射治疗,如放疗、化疗等,以抑制肿瘤生长。
4. 介入治疗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如囊肿合并感染、囊肿位置特殊等,可采用介入治疗,如经皮穿刺引流、经皮穿刺抽吸等。
三、口腔囊肿的治疗原则1. 明确诊断:在制定治疗方案前,需明确囊肿的类型、大小、位置等,以便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2.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如年龄、性别、病情、并发症等。
3. 全面治疗:治疗口腔囊肿时,要综合考虑囊肿本身及患者的全身情况,进行全面治疗。
4. 早期治疗:口腔囊肿的治疗越早越好,早期治疗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5. 长期随访:治疗口腔囊肿后,需定期随访,观察囊肿的恢复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四、口腔囊肿的预防1. 保持口腔卫生: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定期刷牙、使用牙线等,预防口腔感染。
2. 注意饮食:避免进食过硬、过热、过冷等刺激性食物,以免损伤口腔黏膜。
3. 定期检查: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口腔疾病。
---------------------------------------------------------------最新资料推荐------------------------------------------------------ 口腔执业助理-口腔组织病理学-口腔颌面部囊肿第四单元口腔颌面部囊肿第十三单元口腔颌面部囊肿大纲要求十三、口腔颌面部囊肿 1. 牙源性囊肿(1)牙源性角化囊肿(2)含牙囊肿 2. 非牙源性囊肿(1)鳃裂囊肿(2)甲状舌管囊肿(3)黏液囊肿囊肿是一种非脓肿性病理性囊腔。
除少数外,几乎都有上皮衬里,周围有纤维结缔组织囊壁(或囊膜)包绕。
虽然囊肿的发生学尚未完全认识,但根据颌骨囊肿衬里上皮的可疑来源可以分为牙源性和非牙源性两大类。
第一节牙源性囊肿是指牙齿形成器官的上皮或上皮剩余发生的囊肿。
可以是炎症性的(如根尖囊肿),也可以是发育性的(如含牙囊肿)。
衬里上皮来源于牙齿形成器官的上皮剩余。
①牙板上皮剩余或 Serres 上皮剩余:牙源性角化囊肿、发育性根侧囊肿和牙龈囊肿;②缩余釉上皮:含牙囊肿、萌出囊肿以及炎性牙旁囊肿;③Malassez 上皮剩余:根尖囊肿、残余囊肿和炎性根侧囊肿。
1 / 9一、牙源性角化囊肿 2005 年的 WHO 头颈部肿瘤分类中,已经将牙源性角化囊肿命名为牙源性角化囊性瘤,是一种良性、单囊或多囊,发生于颌骨内的牙源性肿瘤。
(了解)是单发或多发于颌骨内的角化囊肿。
具有特征性病理改变和生长方式以及较高的复发率肉眼:囊肿为单囊或多囊,多数囊腔内含有黄白色发亮的角化物或干酪样物质(自溶性角化物),有时囊液较稀,含淡黄色或血性液体。
囊液内含可溶性蛋白的量较低,主要是白蛋白。
牙源性角化囊肿的主要病理改变:①衬里上皮为较薄的复层鳞状上皮,厚度较一致,约 5~8 层细胞,一般没有上皮钉突;②基底细胞层界限清楚,常由柱状细胞组成,胞核着色深,呈栅栏状排列;③棘层较薄,常见副基底层细胞直接移行为表层角化层;④棘层细胞常呈细胞内水肿;⑤表层的角化主要是不全角化,但也可见正角化,出现正角化者颗粒层亦较明显,有时在同一囊肿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角化;⑥衬里上皮表面常呈波状或皱褶状;⑦纤维性囊壁较薄,一般无炎症。
一、实验背景牙龈角化囊肿是一种常见的牙源性颌骨囊肿,其病因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感染、创伤等因素有关。
本研究旨在通过实验模拟牙龈角化囊肿的形成过程,探讨其发生机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1)动物:6只成年雄性SD大鼠,体重200-250g。
(2)试剂:10%甲醛、HE染色试剂盒、免疫组化试剂盒等。
2. 实验方法(1)造模:将6只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只。
实验组大鼠采用手术方法在牙龈部位制作囊肿模型,对照组大鼠仅进行牙龈手术但不制作囊肿。
手术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以防止感染。
(2)观察指标:观察两组大鼠牙龈角化囊肿的发生情况,记录囊肿直径、形状、生长速度等。
(3)病理学观察:在实验结束后,将大鼠处死,取牙龈组织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牙龈角化囊肿的组织学特征。
(4)数据分析:采用SPSS 22.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两组大鼠牙龈角化囊肿的发生率和各项观察指标。
三、实验结果1. 观察指标实验组大鼠在术后第7天开始出现牙龈角化囊肿,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牙龈角化囊肿的发生率显著提高(P<0.05)。
实验组大鼠牙龈角化囊肿直径、形状、生长速度等观察指标均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
2. 病理学观察实验组大鼠牙龈角化囊肿组织学观察显示,囊肿壁由上皮层和纤维组织构成,上皮层主要为复层鳞状上皮,纤维组织内含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大鼠牙龈角化囊肿组织中存在大量的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
四、讨论本研究通过实验模拟牙龈角化囊肿的形成过程,发现实验组大鼠牙龈角化囊肿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囊肿直径、形状、生长速度等观察指标均存在显著差异。
这表明牙龈角化囊肿的形成可能与手术创伤、感染等因素有关。
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实验组大鼠牙龈角化囊肿组织学特征与临床病例相似,进一步证实了实验模拟的可行性。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大鼠牙龈角化囊肿组织中存在大量的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这可能是牙龈角化囊肿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
病例1 女,55岁,上颌区肿胀4月余病例2 女,66岁,发现右上颌肿物2月余牙源性囊肿(Odontogenic Cyst)15级规培俞宏瑞牙齿发育蕾状期帽状期钟状期牙根发育期上皮细胞间质细胞成釉细胞成牙质细胞牙本质牙髓牙釉质牙釉质牙本质牙髓牙骨质(牙根表面)牙周韧带牙槽骨板牙根尖孔牙源性囊肿•牙源性颌骨囊肿是由牙组织或牙的上皮或上皮剩余组织演变而来的,是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疾病之一•牙源性囊肿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生长缓慢,初期无自觉症状,就诊时常有不同程度的肿胀,可触及肿块、质硬。
穿破骨质易继发感染引起疼痛,导致牙痛、牙齿松动或移位。
当上颌骨来源的囊肿较大时,可引起眼部肿胀感•牙源性囊肿包括根端囊肿、残余囊肿、含牙囊肿、腺牙源性囊肿等角化囊肿•由于其生长方式特殊,术后有较高的复发倾向,且有时可与痣样基底细胞痣综合征伴发,不断有作者提出这型颌骨囊肿应该代表一种良性囊性肿瘤,而不属囊肿•2005 年WHO 对头颈部肿瘤的新分类中,已将角化囊肿归为牙源性良性肿瘤,称角化性囊性瘤[1][1] Thompson L.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pathology and genetics of head and neck tumours [J].Ear Nose Throat J,2006,85(2):74.1 根端囊肿•是最常见的颌骨囊肿,占所有牙源性囊肿中超过60%•好发于30-50岁,无性别差异•60%于上颌骨前牙区•大多数无临床症状;感染后形成炎症致疼痛;生长过大致骨骼畸形•治疗:拔牙或根尖切除术伴刮除囊性内衬;根管治疗是否有效尚存争议1 根端囊肿病理•囊壁为非角化复层鳞状上皮细胞内衬的炎性纤维结缔组织,呈不同厚度增生样拱形钉突结构。
囊内丰富的泡沫细胞或Russell小体聚集•50%囊肿中含有胆固醇结晶,局部附着于壁上或形成结节突入腔内•上皮内衬中透亮的嗜酸性小体,小圆形卷曲、折叠状沙砾样,常形成小结节•黏液化生(40%),纤毛上皮(11%),局部角质化(2%)1 根端囊肿影像表现口腔内可见深龋齿、残根或死髓牙,囊肿至少包绕一个病灶牙牙根;类圆形单囊性透光区,边缘清楚光滑,薄壁水样密度影,与病灶牙的牙槽骨板相连,周围骨质密度增高,见硬化边;合并感染者,内可见气影2 残余囊肿•根端囊肿拔牙或根管治疗后,残留的根尖肉芽肿形成•无明显临床症状•组织病理学:同根端囊肿。
牙源性角化囊肿病情说明指导书一、牙源性角化囊肿概述牙源性角化囊肿(odontogenic keratocyst)是单发或多发于领骨内的角化囊肿。
本病的病因尚不明确,组织来源可能是来自牙板或牙板残余上皮。
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于检查中发现。
当肿物体积增大至一定程度时,可引起颌骨膨大,导致疼痛、肿胀、流脓等情况出现。
本病以手术治疗为主,但有较大的复发倾向。
英文名称:odontogenic keratocyst。
其它名称:无。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发病部位:口腔。
常见症状: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也可表现为颌骨疼痛、肿胀、流脓。
主要病因:本病病因尚未完全明确。
检查项目:血常规、囊液检查、X线、CT、病理检查。
重要提醒:本病有较大的复发风险,患者经过治疗后也要注意遵医嘱复查,及时了解病情的变化情况。
临床分类:暂无资料。
二、牙源性角化囊肿的发病特点三、牙源性角化囊肿的病因病因总述:病因尚不明确。
一般认为牙源性角化囊肿来自牙板或牙板残余上皮,也有部分人认为是来自口腔黏膜基底细胞的错构。
囊肿发生原因不清楚,生长方式区别于其它囊肿。
本病的生长主要取决于衬里上皮的增殖,而不是囊内液体的压力。
基本病因:暂无资料。
危险因素:有相关家族史的人群,发病风险可能会高于常人。
诱发因素:暂无资料。
四、牙源性角化囊肿的症状症状总述:病因尚不明确。
一般认为牙源性角化囊肿来自牙板或牙板残余上皮,也有部分人认为是来自口腔黏膜基底细胞的错构。
囊肿发生原因不清楚,生长方式区别于其它囊肿。
本病的生长主要取决于衬里上皮的增殖,而不是囊内液体的压力。
典型症状:暂无资料。
伴随症状:暂无资料。
病情发展:暂无资料。
并发症:牙源性角化囊肿因对颌骨有侵蚀性,除使颌骨膨胀外,还可穿破颌骨与周围的软组织粘连,导致面侧多间隙感染(嚼肌下颌间隙、翼下颌间隙、颞下咽旁区感染)等情况出现。
牙源性角化囊肿(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一概述牙源性角化囊肿是来源于原始的雅牙胚或牙板的良性囊性肿瘤。
旧称为牙源性角化囊肿,WHO于2005年将其更名为牙源性角化囊性瘤。
多发生于青壮年。
二病因角化囊肿(odontogenickeratocyst)来自于牙板和牙板残余,也有人认为来自于口腔黏膜基底细胞之错构,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归于始基囊肿,但不能解释为什么其含牙率高达25%~43%。
囊内的黄白色油脂样物与始基的清亮液体不同。
因此,不少学者认为角化囊肿常表现为始基囊肿,但并非所有始基囊肿都是角化囊肿。
三临床表现1.可发生于颌骨任何部位,好发于下颌第三磨牙区及下颌升支。
2.肿瘤生长缓慢,初期无自觉症状。
若继续生长,骨质逐渐向周围膨胀,则形成面部畸形。
肿瘤进一步发展,表面骨质变得很薄,扪诊时有乒乓球样感觉,可发出羊皮纸样脆裂声。
当肿瘤将表面骨质吸收殆尽,则扪诊有波动感。
肿瘤周围骨质破坏到一定程度时,可发生病理性骨折。
3.大多向颊侧膨胀,也有部分向舌侧膨胀,穿破舌侧骨壁。
4.上颌骨角化囊性瘤可进入上颌窦和鼻腔,导致邻近器官压迫移位并出现相应的症状,如上颌窦上壁受压可使眼球移位,产生复视,影响视力。
5.肿瘤区域及邻近的牙可受压,根周骨质可吸收,使牙松动、移位。
6.角化囊性瘤可伴缺牙或多生牙。
如果肿瘤区域牙松动脱落或被拔除,拔牙创内可见皮脂样物质。
7.可单发或多发,以单发多见。
8.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又称“多发性基底细胞痣综合征”:多发性角化囊性瘤同时伴发皮肤基底细胞痣或基底细胞癌,分叉肋、眶距增宽、颅骨异常、小脑镰钙化等症状。
如临床上仅为多发性角化囊性瘤并无基底细胞痣(癌)等症状时,也可称为“角化囊性瘤综合征”。
四生物学行为角化囊性瘤可转变为或同时伴有成釉细胞瘤,有较明显的复发性和癌变能力。
国内报道癌变率为2.65%。
癌变病例的特点是:年龄多在40岁以上,有反复感染史,为多囊性,病理呈典型鳞癌变,以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显著增强。
人卫一类-口腔组织病理学习题库与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100题,每题1分,共100分)1、扁平苔藓A、是一种皮肤粘膜病,90%以上患者伴有口腔粘膜病变B、口腔粘膜单独发病者也较多见C、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白色斑块D、上皮基底膜界线不清E、固有层内淋巴细胞浸润常达粘膜下层正确答案:E2、牙源性角化囊肿又称A、炎症性囊肿B、牙龈囊肿C、始基囊肿D、残余囊肿E、牙旁囊肿正确答案:C3、"釉梭"是A、造牙本质细胞突起的膨大部分B、釉柱的畸变C、造牙本质细胞埋入釉质中D、膨大的釉丛E、钙化不良的釉柱正确答案:A4、粘液囊肿常发生于A、腭部B、口底C、舌D、下唇E、颊正确答案:D5、韩薛柯病病变组织内可见大量A、单核细胞B、浆细胞C、淋巴细胞D、泡沫细胞E、中性粒细胞正确答案:D6、关于含牙囊肿纤维囊壁描述哪项是不正确的A、有时纤维囊壁内可见微小的子囊或卫星囊B、有时纤维囊壁内可见皮脂细胞C、有时纤维囊壁内可见淋巴滤泡D、纤维囊壁内富含糖蛋白和黏多糖E、有时纤维囊壁内可见牙源性上皮岛正确答案:A7、在牙釉质的无机离子中,最易被细菌产生的酸溶解的是A、钙B、镁C、磷D、碳酸根E、B+D正确答案:E8、牙源性角化囊肿有较大的复发倾向,其复发率最高约为A、72%B、52%C、42%D、32%E、62%正确答案:E9、以下哪种为韩薛柯病的特征表现之一A、皮疹B、颌骨肿大C、颅骨损害D、巨舌E、进行性贫血正确答案:C10、舌癌病变镜下见角化珠量多,细胞间桥明显,核分裂少见,无非典型核分裂相及多核巨细胞。
依据WH01971年的分级标准应归为A、鳞癌Ⅰ~Ⅱ级B、鳞癌Ⅱ~Ⅲ级C、鳞癌Ⅲ级D、鳞癌Ⅱ级E、鳞癌Ⅰ级正确答案:E11、在口腔颌面部的发育中,球状突出现于第几周A、第5周B、第4周C、第3周D、第6周E、第8周正确答案:A12、关于根尖肉芽肿发展变化哪项是错误的A、部分年轻患者,抵抗力强,在轻微低毒刺激下,吸收的牙槽骨可重新沉积,骨小梁增粗,出现致密性骨炎B、当机体抵抗力增强而病原刺激较弱时,肉芽组织纤维成分增加,牙槽骨既有吸收又有修复C、根尖囊肿在一定的情况下可转为根尖肉芽肿D、根尖肉芽肿可急性发作,中心发生液化坏死,形成急性牙槽脓肿E、上皮性根尖肉芽肿可转化为根尖囊肿正确答案:C13、关于腭部发育过程哪项是不正确的A、胚胎第9周时,左右侧腭突与前腭突自外向内、向后方逐渐联合B、胚胎6周,在嗅窝的下方,球状突在与对侧球状突和上颌突联合过程中,不断向口腔侧增生形成了前腭突C、胚胎6周末,从左右两个上颌突的口腔侧中部向原始口腔内各长出一个突起称侧腭突D、胚胎第9周时,左右侧腭突在中线自前向后逐渐联合,并与向下生长的鼻中隔融合E、胚胎第9周,侧腭突发生向水平方向的转动并向中线生长正确答案:E14、关于上皮过度不全角化哪项是正确的A、增厚的角化层中细胞界限不清,细胞核消失B、形成均匀性嗜酸性染色的角化物C、增厚的角化层中细胞核未分解消失D、粒层增厚且透明角质颗粒异常明显E、以上均是正确答案:C15、咽侧被覆外胚层的是第几对鳃弓A、第2对B、第1对C、第5对D、第4对E、第3对正确答案:B16、嗜酸性腺瘤部分细胞似受挤压而致体积变小,颗粒深染,核染色质密集,形成所谓A、肥大细胞B、嗜碱细胞C、暗细胞D、亮细胞E、泡沫细胞正确答案:C17、以剥脱性龈病损作为其口腔表征的疾病不包括A、坏死性溃疡性牙龈炎B、类天疱疮C、天疱疮D、扁平苔癣E、红斑狼疮正确答案:A18、结合上皮与牙面紧密接合的方式是A、桥粒B、物理接合C、半桥粒D、紧密连接E、化学接合正确答案:C19、根尖肉芽肿内增生上皮团或条索来源于A、Malassez上皮剩余B、经窦道口长入的口腔上皮C、牙周袋袋壁上皮D、呼吸道上皮E、以上均是正确答案:E20、下列口腔癌中较少发生转移的是A、口底癌B、舌癌C、牙龈癌D、颊癌E、下唇唇红缘癌正确答案:E21、腮腺肿瘤镜下见肿瘤细胞体积大,圆形或多边形,胞浆内充满嗜酸性颗粒,瘤细胞排列成实性或腺泡样团块,偶见腺管样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