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和发展中医药“治未病”(一)
- 格式:docx
- 大小:14.54 KB
- 文档页数:2
浅谈中医“治未病”【摘要】“治未病”思想肇始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忧患意识。
居安思危则安 居安思安则危 未病思防则健 未病不防则病。
“治未病”思想的实质是对生命的尊爱 是医学的最高境界 思想体现了未来世界医学发展的趋势 弘扬“治未病”思想 传承中医学文化 有助于发挥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
【关键词】中医治未病【正文】中医学在长期的临床治疗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确立了临床治疗原则,创造了多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逐步形成了系统的中医治疗学。
中医历来十分重视疾病的预防,明确地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强调“防患于未然”的原则。
所谓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的内容。
并且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就有“恬淡虚无,真气从子,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等精辟的论述,突出了“不治己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并以“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为比喻,从而阐述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
“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这样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
故朱震享在《格致余论》中说:“与其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
一、未病先防未病先防未病先防未病先防未病先防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前,充分调动人体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体质,养护真气,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同时主动的适应客观环境,避免病邪入侵,做好各项防御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我国古代人民在长期同自然和疾病斗争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人体内在环境和外在环境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从而确立了人与自然相应的观念。
浅谈中医“治未病”发表时间:2009-12-22T11:19:51.34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第29期供稿作者:杨丽锋[导读] 中医药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特色和优势,是中华民族献给人类的文化瑰宝杨丽锋(云南省大理卫生学校云南大理 671000)【中图分类号】 R249.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09)29-0218-02【关键词】治未病养生应用中医药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特色和优势,是中华民族献给人类的文化瑰宝。
我国古代医学先辈们在长期探索总结人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基础上,提出了“治未病”的光辉思想,它为人们的养生保健和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我们应该认真研究,系统传承,不断光大这一重要理论,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1 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内涵2000多年前,在总结、继承、丰富我国周代以来的养生防病经验的基础上,《黄帝内经》明确提出了“治未病”的医学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经后世发展完善并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考察这一理论的丰富内涵,主要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1.1 未病先防《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只谓也”。
首先提出“未病先防”的原则。
《难经·七十七难》则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
唐代孙思邈强调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
简而言之,所谓的未病先防,它指人体在未发生疾病之前,就采取各种措施进行积极预防,从而达到不得病或少得病的目的。
要做到未病先防,在我国中医看来,重点是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注意防止病邪的侵害。
1.2 既病防变在疾病发生初期,针对可能出现病情加重的趋势和已经萌芽的先兆症状,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尽早医治,以阻止或扭转病情的发展和传变促使疾病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张仲景在《金匾要略》中讲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医学源流论》说:“病之始生浅,则易治;久而深入,则难治”。
浅谈中医“治未病”(一)【关键词】治未病;疾病预防;中医中药人类健康是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拥有未来的基石。
中医学有“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名言,也就是倡导养生保健,防患于未然。
我们将从日常生活习惯的改变、饮食结构的调整、身心的自我调理等方面,探讨如何“治未病”,如何防微杜渐、未雨绸缪,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
1“未病”及“治未病”的含义“未病”不是“胃病”,是未来的“未”,指的是未发生的疾病。
对老百姓来说,这是个新概念,因为它跟“胃”是谐音字,没有看到字,很容易就会认为“治未病”是“治胃病”。
“未病”,就人体而言,就是指未来可能发生的疾病。
中医“治未病”起源于我国的《黄帝内经》。
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有原创性的中医,有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
《黄帝内经》是我国第一部经典的中医理论著作,它全面系统总结了春秋战国时期以及以前中医发展的历程和实践经验,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距今也有2500多年了。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灵枢》两部分,共18卷,126篇,13方,博大精深,具有“通贯三才,包罗万象”的多学科知识,其中包括了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等,它标志着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确立。
《黄帝内经》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中医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针灸方药、养生预防等各方面内容,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黄帝内经》这部医学著作是假托黄帝和他的臣子歧伯所著,前后由多位中医名家共同完成,所以中医也称为“歧黄之术”。
《黄帝内经》的方法论和认知论和古希腊的医学思想其实有很多的相通之处,但是到了今天,西医已经逐渐占据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原本的传统中医逐渐萎缩,甚至西化。
在我国,中医学一直强调“治未病”的理念,即预防疾病的重要性远大于治疗。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关于“治未病”的讲座,通过这次讲座,我对中医的治未病理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体会。
以下是我对这次讲座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治未病的核心理念治未病,顾名思义,就是在疾病发生之前就采取预防措施,避免疾病的发生。
这与现代医学的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理念不谋而合。
治未病的核心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强调预防为主。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是根本,外因是诱因。
因此,治未病首先要关注人体的内在平衡,预防疾病的发生。
2. 注重个体差异。
每个人的体质、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等都有所不同,因此,治未病要因人而异,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3. 调整生活方式。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因此,治未病要注重调整饮食、运动、作息等生活方式,以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4. 重视情志养生。
中医认为,情志不畅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治未病要注重情志养生,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抑郁等情绪。
二、讲座内容回顾本次讲座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中医治未病的历史渊源。
讲座介绍了中医治未病的历史发展,从古代的《黄帝内经》到现代的中医实践,都强调了治未病的重要性。
2. 治未病的具体方法。
讲座详细介绍了中医治未病的具体方法,包括饮食调理、运动养生、情志养生、药物预防等。
3. 治未病的实际案例。
讲座通过实际案例,展示了治未病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使我们对治未病的理念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4. 治未病与现代医学的结合。
讲座探讨了中医治未病与现代医学的结合,强调两者在预防疾病方面的互补性。
三、心得体会1. 治未病理念的重要性。
通过本次讲座,我深刻认识到治未病理念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重预防,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2. 中医治未病的独特优势。
中医治未病具有独特的优势,如注重个体差异、调整生活方式、重视情志养生等。
中医“治未病”发展规划引言概述:中医“治未病”发展规划是指中医药学在预防疾病、保健养生方面的发展战略。
中医“治未病”注重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增强人体自身的反抗力,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阐述中医“治未病”发展规划的重要性和具体措施。
正文:1. 中医“治未病”发展规划的重要性1.1 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中医“治未病”发展规划的重要性在于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认识。
通过普及中医药知识,让人们了解中医药的预防疾病和保健养生的理念,增强人们主动预防疾病的意识。
1.2 降低医疗成本中医“治未病”发展规划的重要性还在于降低医疗成本。
通过中医药的预防疾病和保健养生作用,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医疗费用的支出,从而减轻社会负担。
1.3 促进中医药的发展中医“治未病”发展规划的重要性还在于促进中医药的发展。
通过加强中医药的研究和应用,推动中医药在预防疾病和保健养生方面的发展,提高中医药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 中医“治未病”发展规划的具体措施2.1 加强中医药科研中医“治未病”发展规划的具体措施之一是加强中医药科研。
通过加大对中医药的研究力度,深入挖掘中医药的治未病机制和方法,提高中医药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2.2 推广中医药知识中医“治未病”发展规划的具体措施之二是推广中医药知识。
通过开展中医药健康讲座、宣传活动等形式,普及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人们对中医药的了解和认识。
2.3 建立中医药健康管理体系中医“治未病”发展规划的具体措施之三是建立中医药健康管理体系。
通过建立中医药健康档案、健康指导等措施,提供个性化的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匡助人们实现健康生活方式的转变。
3. 中医“治未病”发展规划的总结中医“治未病”发展规划的总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3.1 取得的成绩中医“治未病”发展规划在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认识、降低医疗成本、促进中医药的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3.2 存在的问题中医“治未病”发展规划在中医药科研力量不足、中医药知识推广不够广泛、中医药健康管理体系建设不完善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中医"治未病"的内涵“治未病”思想源自《黄帝内经》,历代医家乃至现代医学对“治未病”思想都极为重视。
根据现代医学理论,将人群的健康状态分为三种:一是健康未病态;二是欲病未病态;三是已病未传态。
因此,“治未病”就是针对这三种状态,具有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施治防微杜渐和已病早治防止传变的作用。
“治未病”起源与临床意义《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 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就生动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
中医学历来重视疾病的预防。
“治未病”的概念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就生动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
另见于《素问·刺热》篇:“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
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此“病虽未发”,结合上文是指机体已受邪但尚处于无症状或症状尚较少、较轻的阶段。
这种潜病态可发展成为某种具有明显症状和体征的疾病。
因而,这“治未病”,是指通过一定的防治手段以阻断其发展,从而使这种潜病态向健康方向转化,属于疾病早期治疗的范围。
还见于《灵枢·逆顺》:“上工,刺其未生者也。
其次,刺其未盛者也。
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此处“治未病”对医生的治疗经验和水平提出了要求,要想成为一名高明的医生,要善于预防疾病,防患于未然。
结合现代医学的理论,综合各家说法,可以将人群的健康状态分为三种:一是健康,未病态,即人体处于没有任何疾病时的健康状态;二是欲病未病态,即体内病理信息隐匿存在的阶段,或已经具有少数先兆症状或体征的小疾小恙状态,但尚不足以诊断为某种疾病;三是已病未传态,即人体某一脏器出现了明显病变,根据疾病的传变规律及脏腑之间的生理、病理关系,病邪可能传入其他脏腑,但病邪尚局限在某一脏腑未发生传变的状态。
中医“治未病”发展规划引言概述:中医“治未病”发展规划是指在中医药领域中,通过预防和调理,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中医“治未病”发展规划的重要性和具体内容。
一、加强中医药科学研究1.1 提高中医药理论研究水平:加强对中医药经典文献的研究,深入挖掘中医药理论的精髓,提升中医药理论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1.2 推动中医药与现代科学的融合:通过现代科学手段,对中医药的药理作用、治疗机制等进行深入研究,为中医“治未病”提供科学依据。
1.3 加强中医药临床研究:通过大规模的临床实验和病例分析,验证中医药的疗效,提高中医药的临床应用水平。
二、推广中医药健康养生知识2.1 提高公众中医药健康意识:开展中医药健康教育活动,普及中医药养生知识,提高公众对中医药的认知和理解。
2.2 宏扬中医药养生文化:通过传统文化活动、展览等形式,宣传中医药养生文化,引导公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3 加强中医药健康养生科普:通过互联网、媒体等渠道,推广中医药健康养生知识,提供科学、准确的中医药健康养生指导。
三、建立中医药健康管理体系3.1 建立中医药健康档案:对公众进行健康体检,建立中医药健康档案,为个体化的中医药健康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3.2 推广中医药健康管理模式:通过建立中医药健康管理中心、社区健康服务站等机构,推广中医药健康管理模式,提供全方位的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
3.3 开展中医药健康管理培训:培养中医药健康管理人材,提高中医药健康管理的专业水平,为公众提供更好的健康管理服务。
四、加强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4.1 推动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参预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工作,推动中医药国际标准的制定和推广,提高中医药在国际上的认可度和影响力。
4.2 加强中医药国际交流:举办国际中医药学术交流会议、讲座等活动,促进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
4.3 拓展中医药国际市场:加强中医药产品的国际注册和推广,开辟中医药在国际市场的销售渠道,提高中医药的国际竞争力。
中医治未病的含义及其现实意义中医治未病的含义是指采取预防措施,在病未发生之前就通过调整人体内环境,以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
中医治未病是基于中医学理论和经验积累的一种健康保健方法,其现实意义在于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降低医疗资源的消耗。
首先,中医治未病的方法和理念有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预防疾病胜于治疗疾病,中医治未病注重调理人体内环境,增强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通过中医药的应用,可以促进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减少疾病的发生概率,有效延缓人体衰老过程,提高免疫力。
中医药在预防疾病、保健养生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方法,如中医养生之道、食疗、精神调适等,可以大大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其次,中医治未病有助于降低医疗资源的消耗。
预防疾病远远优于治疗疾病,中医药强调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就进行调理,帮助人体恢复内环境的平衡,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通过中医治未病可以有效减少疾病的发生率和患病率,降低医疗资源的消耗。
在健康保健方面,中医的精髓在于以调理人体内在环境为主要方法,通过中药的应用,提高人体的自愈能力,减少对医疗资源的需求。
此外,中医治未病还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和生活方式。
中医注重个体差异性的认识,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健康与疾病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
中医重视平衡和谐,提倡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
中医治未病的方法和理念包括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精神调适等,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和生活方式。
通过中医治未病,人们能够更加了解自己身体的需求,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治未病的现实意义还在于推动中医药产业的发展。
中医药是我国传统医药文化的瑰宝,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中医治未病注重调理人体内环境,增强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可以为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市场需求。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和健康消费的增加,中医治未病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中医药产业的发展空间也将得到巨大的扩展。
对“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理解《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这句话提出了“治未病”的思想,阐明了“治未病”的重要性。
“未病先防”之养生之道要求我们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忘劳作,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它对养生保健、防病治病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数千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了中医学的防治实践。
(一)最早提出治未病。
《黄帝内经》最早提出了治未病。
文中“圣人”是精通养生之道,用养生方法治病的医生,也就是现代人称的养生专家。
全文从三方面论述了治未病。
首先以“不治已病治未病”是养生专家的主张,直接提出治未病。
紧接着用“不治已乱治未乱”介绍在气机未乱时,随时维护气机平衡,是治未病的基本方法。
最后用“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为比喻,批评“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的错误行为,从而从反而强调治未病。
以上三节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治未病,开创治未病先河,历代医家以此为源加以发挥,使治未病成为中医一大特色。
(二)重视养生,防患未然。
人体健康的维护,重点是通过养生对人体正气进行保养,使精足、气充、神全,气机旺盛、平衡、畅达,从而增强人体调节能力和抵抗能力。
这是预防疾病的关键,是延缓衰老,享受天年的基础,是维护健康的根本上法则。
这种重视养生,防患未然的思想自始至终贯穿于《黄帝内经》之中,是《黄帝内经》治未病的最高境界和重要内容。
那么《黄帝内经》是怎么论述的?这就是①“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精神安定不耗散,疾病无从发生。
②“从之则苛蒺不起”《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遵从四季养生规律,任何疾病不会发生。
③“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素问.灵兰秘典论》用保养精神,使脏腑功能协调,便能长寿,终生不发生疾病。
④“道者能却老而全形”《素问.上古天真论》遵照养生之道的人,能延缓衰老,使身体健康。
中医“治未病”发展规划标题:中医“治未病”发展规划引言概述:中医“治未病”是中医药领域的重要理念之一,强调预防胜于治疗,注重人的整体健康。
为了推动中医“治未病”理念的发展,制定一项发展规划显得尤其重要。
一、加强中医“治未病”理念的宣传教育1.1 提高公众对中医“治未病”理念的认知度1.2 制定相关政策,推动中医“治未病”理念在医疗机构中的落地实施1.3 开展中医“治未病”理念的科普活动,提高社会对中医的认可度二、加强中医“治未病”技术的研究与推广2.1 加大对中医“治未病”技术的科研投入,提高技术水平2.2 推动中医“治未病”技术在医疗机构中的应用2.3 培养更多中医“治未病”技术的专业人材,推动技术的传承与发展三、建立中医“治未病”服务体系3.1 设立中医“治未病”服务中心,为公众提供全方位的健康管理服务3.2 推广中医“治未病”服务模式,建立健康档案管理系统3.3 加强与其他医疗机构的合作,建立中西医结合的“治未病”服务体系四、推动中医“治未病”理念的国际交流与合作4.1 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推动中医“治未病”理念在国际上的传播4.2 举办中医“治未病”国际研讨会,促进国际间的学术交流4.3 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医“治未病”专业人材,提升中医“治未病”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五、加强政策支持,推动中医“治未病”理念的全面发展5.1 制定相关政策,支持中医“治未病”理念的推广与实施5.2 加大财政投入,支持中医“治未病”技术的研究与推广5.3 加强对中医“治未病”工作的监督与评估,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有效实施结语:中医“治未病”理念的发展规划,是推动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惟独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加强技术研究与推广,建立健全的服务体系,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才干更好地推动中医“治未病”理念的全面发展,为人们的健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中医治未病:诠释主动健康理念2008-2-18 15:34:08 中国妇女报“治未病”是中医学的重要思想。
关于治未病的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逆顺》中也提出“上工刺其未生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治未病”中的“治”是管理、治理的意思,“治未病”就是采取相应的措施维护健康,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包涵“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层面的意思,强调人们应重视保养身体,培养正气,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达到未生病前预防疾病的发生,生病后防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疾病痊愈后防止复发的目的。
这种思想充分体现了传统医学重视预防保健的思维模式。
“治未病”工程全国启动1月25日,卫生部部长陈竺在全国“治未病”高峰论坛上指出:健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永恒主题。
对于每个人来说,健康是根本,是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基石,预防保健是维护人类健康的关键环节。
作为医学而言,维护人类健康无疑是其天职。
维护人类健康的手段不外乎是治疗疾病和防患于未然,这两者中,后者更为积极主动,更具有良好的成本效果。
21世纪的我国卫生事业关键在于预防保健,在于防患于未然。
中医学蕴藏着丰富的预防思想,总结了大量的养生保健和预防疾病的方法及手段,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显著的优势。
“治未病”理念几千年来一直是指导中医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
在这次会议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式启动了“治未病”健康工程。
“治未病”工程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经确定的“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为主体,建设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KY3H健康保障服务模式,积极探索“治未病”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方参与的运行机制及“治未病”人才培养机制。
在这次高层论坛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了第一批“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名单,北京中医医院、辽宁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浙江省中医院、杭州市中医院、福州市中医院、济南市中医院、泰安市中医二院、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武汉市中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共13家医院。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庄浪县中医院苏亚平“治未病”一词,首见于这部著作。
该书被历代尊为“医家之宗”,分《素问》和《灵枢》两部。
书中有三处明确提出“治未病”的概念。
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有这样的论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这里的“治”,有调养、调摄之意;“未病”指尚未患病的机体,“治未病”就是调养、调摄尚未患病的机体,防患于未然,防止疾病发生。
这段话从正反两方面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早已成为当今预防医学的座右铭。
而在《素问·刺热篇》中又指出:“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
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某个脏腑的病变,在其尚未出现明显的症状之前,我们可以在体表面部的不同部位发现相应的异常变化,根据其变化预先进行治疗。
此处所谓“未发”,实际上是已经有先兆小疾存在,也就是疾病早期症状较少且又较轻的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和治疗无疑起着决定性作用。
此外,在《灵枢·逆顺》篇中还提到:“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这里也是强调在疾病发作之先或未进一步发展之际,把握时机,予以治疗,从而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随着疾病谱的改变,医学模式由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和环境相结合模式的转变,以及现代医学的理念由治愈疾病向预防疾病和提高健康水平方向作出调整,…治未病‟的重要性将会进一步凸显出来。
我建议把…治未病‟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可以先选几个中医院进行试点探索。
”要提高对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意义的认识,我认为首先应当全面、正确理解什么是中医“治未病”。
归纳起来看,大家普遍认为,中医“治未病”始见于《黄帝内经》提出的“上工治未病”,历经长期的实践,逐步构成了“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的理论体系,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丰富多样的技术方法。
理解和发展中医药“治未病”(一)
【关键词】中医;治未病;优势特色
目前,医疗负担已成为我国广泛关注的社会经济问题,以预防为主的医疗策略及服务模式已是众望所归。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已将“人口与健康”作为11个重点领域之一,明确提出疾病防治重心前移,坚持预防为主、促进健康和防治疾病相结合。
中医学中蕴含着丰富的预防医学思想,积累总结了大量的养生保健和预防疾病的方法及手段,具有明显的优势特长和市场需求,开发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
进一步拓展中医药的服务领域,并积极参与到我国预防为主、促进健康和防治疾病的过程中去,这会惠及我国广大民众的健康,缓解当前我国卫生资源不足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中医“治未病”历史源远流长。
中医“治未病”说在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内经》中就已经被提出来了。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论述,开创了中医对这一领域的独特认识和精辟见解。
“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的认识,突出了治病在先的主题。
张仲景发展了《内经》以来的相关思想,他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多侧面论述了治未病的原理、方法,在《伤寒杂病论》一书中,治未病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学说,养生保健,均有涉猎;治则方药,一应齐全。
孙思邈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3个层次,要求医生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
在《千金方》中,他还明确论证了治未病与养性的直接关系:“喜养性者,治未病之病”,创造了一整套养生延年的方法。
朱丹溪对治未病也有高明的认识,说:“已病而后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
”叶天士提出的“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的观点,是指疾病过程中要防变于先,采取主动。
所说的“治未病”,全面来讲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1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就是在疾病尚未发生之前,采取某些预防措施避免其发生。
1.1饮食有节,固护脾胃
饮食是人体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
“胃之气既伤……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化》)。
饮食和调,脾胃健运,就能化生精气,滋养人体,保持身体健康,防止疾病发生;反之,如果饮食失当,就会影响脾胃运化,致使精气生化不足,脏腑机能减退。
因此,在饮食方面,除注意卫生,不吃不洁、霉变或有毒的食物外,也不能过饥过饱,尤其不能暴饮暴食,还要讲究营养,切忌偏嗜寒热,偏嗜不但会造成营养不良,而且会引起多种病证,如过食肥甘厚味易助湿、生痰、化热或生痈疡等,大辛之品可使肠胃积热而致大便干燥等。
1.2起居有常,劳逸适度
人类在适应和改造自然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晨兴夜寐等生活规律。
“是以善摄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千金要方·养性第一》)。
这些规律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习惯和节律固定下来。
顺应这些规律起居和生活,就能保持健康少病,精力充沛,益寿延年;反之,如果打乱了既有生活节奏和生理规律,就会耗伤人体正气,诱发疾病。
适当的运动,能促进气血流通,增强生命活力。
正常的睡眠和休息,可以保养精、气、神,恢复体力和脑力。
二者相互配合,使人体的阴阳消长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如果劳或逸太过,超过了一定限度,就会损伤脏腑精气,削弱机体抗病能力,导致疾病发生。
所以,人们在生活起居和劳动休息时,必须有一定的规律和适当的限度,这对保护身体、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具有重要作用。
1.3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中医从病理角度将外界致病因素称为“邪气”,将人体对外界致病因素的防御能力称为“正气”。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遗篇·刺法论》),如果人体的正气旺盛,邪气不易侵入,即使侵入也不易发生疾病,“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
因此,要防止疾病的发生就必须经常锻炼身体,扶助正气,增强体质。
古人在实践中摸索和总结了许多强体健身的方法和经验。
如汉代医家华佗根据“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道理,创造了“五禽戏”,模仿虎、鹿、熊、猿、鸟
5种动物的动作来锻炼身体。
此外,人们还用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健身方法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而纠正不良生活习惯,戒烟酒,形成合理的膳食习惯,起居有规律,适度运动锻炼,如步行、慢跑、登山、体操、游泳、各种球类活动,以及太极拳等适量有规律的运动,有助于增加肺活量,调节血压,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消化吸收和新陈代谢,还可转移或减轻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有利于预防和缓解疾病。
1.4调摄情志,修身养性
情志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关系密切,它能够影响脏腑气血的功能活动,促使疾病痊愈或导致疾病加重。
精神乐观,情志畅达,脏气和调,就能增强抗病能力,防止疾病发生。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强调保持精神的平静安宁,对保持健康防止疾病发生有重要意义。
结合中医形神相关理论,运用中医的养生与情志学说,注重精神调摄,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在亚健康预防和调治中不失启发和借鉴,亦是中医形神合一理论的实际应用范例;反之,情志的超常变化(如过怒、过喜、过悲等)超越了生理调节所能承受的范围,就会损伤内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使气机逆乱,阴阳失调,气血不和而发病或加重病情。
所以,调摄情志,修身养性,保持乐观的精神、开朗的性格、豁达的胸怀和良好的心情,是防止疾病发生或加重的重要条件。
1.5使用药物或非药物方法,预防疾病的发生和蔓延
两千多年前,人们就用焚香、佩香囊、香枕、药物沐浴及服药等方法预防多种传染病。
现在人们发现了更多的用中草药预防传染病的方法,如用贯众、板蓝根、大青叶预防流感和腮腺炎;用茵陈、板蓝根预防肝炎;用大蒜、马齿苋预防痢疾等。
中医借助于天然药物或非药物疗法等丰富的调治经验,体现出其在调整不良状态、改善体质、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等方面的优势。
如针灸、按摩疗法通过刺激经络腧穴而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节脏腑气血,达到调治亚健康的目的。
针灸的合理使用,对疲劳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如灸百会、四神聪以提神;刺合谷、太冲以止痛,灸足三里以益气补虚。
中医学有药食同源的悠久历史,利用食物或配合天然药物,结合具体症状表现辨证施食,通过食疗扶正、祛邪以协调阴阳,辅助治疗亚健康。
其他如音乐疗法能明显改善失眠、疲乏、体力下降等症状,对情绪低落、易激动烦乱、紧张不安等症状有较好疗效。
2既病防变
“既病防变”就是在得病之后特别是发病之初,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病情加重趋势和已经萌芽的先兆症状,及早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治疗,以阻止或扭转病情的发展和转变,促使疾病朝痊愈方向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