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快乐农场----运算律教学导案
- 格式:doc
- 大小:226.50 KB
- 文档页数:25
快乐农场——运算律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内容:青岛版四年级下册三快乐农场——运算律信息窗三——乘法分配律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观察、类比、举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理解乘法分配律。
2、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积累建模经验。
教学重点:发现、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理解、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课前交流:同学们,课前我们先玩个游戏好吗?请看(图片),谁啊?从画面上看,她爱好?(唱歌)这又是谁?(李智宇)他也爱好?(唱歌)。
你能将这两句话合成一句话吗?意思不变。
(生:李妍潼和李智宇都爱好唱歌。
)再瞧,(父子表演)爸爸和儿子都爱好表演。
现在你能将这一句变成两句吗?(生:爸爸喜欢表演。
儿子也喜欢表演。
)小结:中国语言真是?(神奇)。
从分到合,又从合到分。
一、复习中孕育乘法分配律孩子们口算乘法,还记得吗?明明算15×3怎么算成了10×3与5×3呢?因为15×3可以分成10×3和5×3,(相机板书),你把谁分了?生:15。
把15分成了10和5的和乘3。
板书:(10+5)×3。
算完之后加起来就行了,对吧。
哎,李老师想问这个算式15×3表示几个3? 10×3+ 5×3这呢?表示几个3加几个3。
也是15个3,那能用=连接吗?谁会读这个算式?(10+5)×3=10×3+ 5×3(10加5的和乘3等于10乘3的积加5乘3的积)哎,仔细观察,等式的左右两边你有没有发现什么异同?(预设:我发现数字相同;都乘了3;结果相等。
)结果相等,也就是说这算式中3的个数相等。
看来无论是先加再乘还是先分别乘再相加,结果都是相等的。
二、探索中建构乘法分配律(一)问题中感知乘法分配律师:多奇妙啊,你看,算式中有合(合)有分(分),想想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实际问题?(显示p27页例题)芍药每行12棵,牡丹每行8棵。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三快乐农场——运算律青岛版作为一名教师,我将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来写这份教案。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四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材,青岛版,第三章“快乐农场——运算律”。
在这一章节中,学生将学习运算律的概念和应用,包括加法结合律、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运算律的概念和应用,能够运用运算律来简化计算,提高计算的效率。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运算律的概念和应用。
难点在于让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分配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通过展示一些关于农场的小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出一些问题,如“如果农场里有3组动物,每组有2只动物,一共有多少只动物?”让学生尝试解答。
2. 例题讲解:我会通过PPT展示一些例题,如“如果有2组动物,每组有3只动物,一共有多少只动物?”我会引导学生运用运算律来简化计算,如运用加法结合律将2组动物的只数相加,或者运用分配律将每组动物的只数相加。
3. 随堂练习:在讲解完例题后,我会给出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我会选取一些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评价。
4. 课堂互动:在讲解完随堂练习题后,我会组织一些课堂互动活动,如小组讨论、游戏等,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运算律,提高运算能力。
六、板书设计在讲解运算律的过程中,我会利用黑板和粉笔,将运算律的公式和示例进行板书,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1. 2 + 3 + 4 =2. 5 × 6 × 7 =答案:1. 2 + 3 + 4 = 92. 5 × 6 × 7 = 210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在课后,我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看看哪些学生掌握了运算律的概念和应用,哪些学生还需要进一步的指导和帮助。
同时,我也会给学生提供一些拓展延伸的学习资源,如一些关于运算律的练习题和游戏,让学生在课后能够进一步巩固和提高运算能力。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单元备课第三单元课时共13课时教学内容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加法结合律、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分配律及其应用。
教材分析本单元素材的选取真实新颖,有现实意义。
教材以快乐农场为素材,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在探索和理解运算律的过程中,教材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运用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体验数学思想方法。
重视简算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计算教学重点是对“计算技巧”进行训练,很少关注“选择策略能力”的培养,本单元自主练习有关简便运算内容的设计,重视引导学生将简便计算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让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灵活选择计算方法。
单纯训练简算的式子题少之又少。
这样编排,对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教学目标1、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具体情境,学习加法、乘法的运算律,并能应用加法、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在具体运算中,了解加、减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在实际中进行应用。
3、在探索学习运算律的过程中,体验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
重点难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探索和理解乘法运算律。
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是: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应用。
课时安排加法结合律………………………… 3课时乘法结合律………………………… 2课时乘法分配律……………………………2课时我学会了吗……………………………2课时检测讲评………………………………4课时课题加法运算定律-窗1课型新授第 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学会概括加法结合律、交换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过程与方法解决问题过程中,初步体验猜测、归纳、比较等数学方法,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
三、快乐农场—运算律信息窗1——加法运算律教学目标(一)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的异、同点,及其特点.(三)能正确、灵活地应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四)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能正确、灵活地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这是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计算从而自己发现并总结出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的过程是学习的难点.教学过程一、教师引导,探究新知师:同学们,运用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帮教师算一算下面的算式好吗?(请学生举手上台回答)(1)12 + 25 (2)500 + 300(3)25 + 12 (4)300 + 500师:同学们,你们从式1和式2中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引导学生回答:式1和式2中的两个因数是一样的,只是因数的位置对换了。
)师:同学们真聪明,都把规律找到来了。
刚才那种计算方法实际上就是应用加法交换律.那么什么叫做加法交换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新内容。
(板书课题: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如果用a 和b 表示算式中的两个因数,那么可以得出:a + b = b + a ) 带读一遍。
二、强化练习,形成技能师:同学们,下面我来考一考你们,看看你们是不是掌握了!(请同学举手上台回答)(1)18+ 25 = () + 18 (2)560 + 375 = 375 + ()三、拓展延伸小黑板题目:假如我们学校三年级的学生有89人,二年级的学生有96人,一年级的学生有104人,请问3个年级共有学生多少人?(学生读题后,明确已知条件和问题、师生共同画出线段图,让学生用两种方法,独立做在练习本上。
)方法1:89 + 96 + 104 方法2:89 + 96 + 104= 185 + 104 = 89 + ( 96 + 104 )= 289(人) = 89 + 200= 289 (人)师加以引导:在多位数加法竖式计算中,已经学过一种简便算法,从个位加起,先把每个数位上可以凑成“10”的两个数加起来,再和另一个数相加.启发学生说出:(1)第一种解法是先把三年级、二年级的人数加起来,再加上一年级的人数,也就是先把89和96相加,再加上104;第二种解法是先把二年级、一年级的人数加起来,再加上三年级的人数,也就是先把96和104相加,再和89相加。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三快乐农场——运算律-青岛版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为青岛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快乐农场——运算律”。
本节课将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整数加法和减法运算,探究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减法的性质,并能运用这些运算律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减法的性质,并能用字母表示。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难点:1. 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减法的性质。
2. 能够运用运算律简便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草稿纸、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复习导入: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整数加法和减法运算。
2. 提问:谁知道什么是加法交换律?什么是结合律?减法有哪些性质?3.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新课讲解1. 讲解加法交换律:(1)教师通过PPT展示加法交换律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规律。
(2)学生尝试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3)教师点评并给出正确答案。
2. 讲解加法结合律:(1)教师通过PPT展示加法结合律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规律。
(2)学生尝试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
(3)教师点评并给出正确答案。
3. 讲解减法的性质:(1)教师通过PPT展示减法的性质,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规律。
(2)学生尝试用字母表示减法的性质。
(3)教师点评并给出正确答案。
三、巩固练习1. 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点评并给出答案。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板书设计: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三快乐农场——运算律-青岛版一、加法交换律:a b=b a二、加法结合律:(a b) c=a (b c)三、减法的性质:a-b-c=a-(b c)作业设计:1. 课后自主完成课后练习题。
快乐农场—乘法分配率教学目标: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归纳、推理等数学活动,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重点)2.能够灵活的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难点)3.在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体会数学的简洁之美。
教学重难点: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归纳、推理等数学活动,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重点)2.能够灵活的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难点)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同学们,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乘法的另一大运算定律:乘法分配律出示课堂目标: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归纳、推理等数学活动,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重点)2.能够灵活的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难点)3.在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体会数学的简洁之美。
师:在这节课的学习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是我们学习的重点,能够灵活运用是我们本节课的难点。
明白我们的任务了吗?二、合作探究,总结规律1.自主探究:在今天的课堂中,老师看哪位同学表现的最棒,将评选出表现最优秀的小组进行奖励,每人一支钢笔和一个练习本。
(课件出示)看!假如你的小组被评为优秀小组,你想选哪支钢笔和哪个练习本呢?你能算算你们小组一共需要多少钱吗?(学生列式)能快速口算出结果吗?(学生回答)你是先算的什么,再算什么?(学生回答)总:先算一个人需要多少钱,再算出小组6个人需要多少钱。
还是这种方案,有没有其他的列式方法?(学生回答!快速口算结果)你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生答)先算出6支钢笔的钱,再算出6个练习本的的钱!再相加!大家来看,这两种算法的结果一样吗?也就是说,不管怎么算,都是在求小组6个人一共要花多少钱?所以这两个算式中间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符号来连接?(=)谁还有其他的方案?(学生回答)……2.分析规律还有其他的方法吗?没有了,好,来看我们黑板上写的这四组等式,请你仔细观察左边的这些算式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学生答),也就是说,左边的这一列都是先算两个数的和,再乘一个数;(板书)右边的这些算式呢?(学生思考回答)右边这一列,都是先算两个乘积,然后再相加!也就是说分别乘,再相加!(板书)这是我们竖着观察的,现在再横着看,左边的算式和右边的算式有什么联系??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小组交流)哪个小组愿意来分享一下你们的发现?(学生回答)3.验证猜想我们通过观察,发现了有这样的一个规律。
---------------------------------------------------------------最新资料介绍 ------------------------------------------------------新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快乐农场---- 运算律教课设计第三单元快乐农场运算律单元备课第三单元课时共13 课时教课内容本单元的主要教课内容是:加法联合律、互换律,乘法联合律、乘法互换律、乘法分派律及其应用。
教材剖析本单元素材的选用真切新奇,有现实意义。
教材以快乐农场为素材,侧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浸透。
在研究和理解运算律的过程中,教材特别侧重指引学生运用猜想、考证、比较、归纳等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体验数学思想方法。
重视简算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计算教课要点是对计算技巧进行训练,极少关注选择策略能力的培育,本单元自主练习相关简易运算内容的设计,重视指引学生将简易计算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质问题中,让学生依据解决问题的需要,灵巧选择计算方法。
纯真训练简算的式子题少之又少。
这样编排,对发展学生思想的灵巧性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必定的促使作用。
教课目的 1 、联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详细情境,学习加法、乘法的运算律,并能应用加法、乘法运算律进行简易计算。
1/222、在详细运算中,认识加、减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在实质中进行应用。
3、在研究学习运算律的过程中,体验猜想、考证、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
要点难点本单元的教课要点是:研究和理解乘法运算律。
本单元的教课难点是:乘法分派律的理解和应用。
课时安排加法联合律 3 课时乘法联合律 2 课时乘法分配律 2 课时我学会了吗 2课时检测讲评 4课时课题加法运算定律-窗1 课型新授第1 课时教课目标知识与能力联合详细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学会归纳加法联合律、互换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过程与方法解决问题过程中,初步体验猜想、归纳、比较等数学方法,发展初步的抽象思想能力,加强思想的灵巧性。
乘法运算律教学目标:1、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具体情境,学习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运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的计算。
2、在具体运算中,了解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会在实际中进行应用。
教学重点:探索和理解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交流看后的感受。
二、提出问题,解答质疑1、看了情境图之后,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小组讨论)学生提后,教师板书:大巴车每周运送旅客多少人?根据问题,学生展开讨论,运用不同的解答方法。
先算大巴车每天运送旅客的人数,再算一周运送的人数。
36 × 640 × 7= 23040 × 7= 161280先算每周发车的辆数,再算一周运送的人数。
36 ×(640 × 7)= 36 × 4480= 161280通过观察,你能发现什么?生展开讨论通过计算中巴车的客运量来验证一下:(生在小组内自己解答)20 × 960 20 ×(960×7)= 19200 × 7 = 20 × 6720= 134400 = 134400自己举例验证:7 × 8 × 5 = 7 ×(8 × 5)90 ×50 × 6 = 90 ×(50 × 6)(3)生讨论发现: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一个数,它们的乘积不变。
(4)师小结:这个规律就叫做乘法的结合律。
能用字母表示出这个运算定律吗?板书:(a . b). c = a . ( b . c )乘法运算中还有其它的运算定律吗?小组合作探究。
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
这个规律叫做乘法的交换律。
a .b = b . a通过前面的学习,想一想: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能解决哪些问题呢?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
快乐农场——运算律教学目标:1、在解答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乘法分配律。
2、借助已有经验和具体运算,初步学会用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学习知识。
3、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索归纳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运用乘法分配律。
教学过程:【导入】创设情境,感知规律1、生交流搜集到的信息。
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1)提出问题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A、芍药和牡丹一共多少棵?B、芍药和牡丹的种植面积一共多少平方米?【讲授】研究素材,猜测规律,验证规律1、分组讨论谈话:我们先来解决“芍药和牡丹一共多少棵?”这个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2、汇报交流A、可以先求芍药和牡丹分别多少棵,然后把芍药和牡丹的棵数合在一起。
B、也可以先求芍药和牡丹每行的棵数,然后再求9行一共的棵数。
(1)利用信息图帮助学生理解解题思路。
(2)学生独立列式,并回答,师板书。
12×9+8×9 (12+8)×9 =108+72 =20×9=180(棵) =180(棵)三、讨论交流,验证规律(1)学生观察比较谈话:刚才我们求芍药和牡丹一共多少棵,同学们用了两种方法,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算式不同,结果相同)。
(2)引发猜想根据刚才的发现,你有什么想法?(这可能又是一个规律)。
(3)验证猜想,发现规律谈话:刚才同学们猜了很多,是不是象同学们猜想的这样呢?下面我们就来验证一下,好吗?A、小组合作,举例验证B、学生汇报交流C、进一步完善发现的规律。
(4)师总结:谈话:同学们真了不起,刚才你们发现的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的规律,我们叫它乘法的分配律。
你能用字母表示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吗?生答师板书:(a+b)?c=a?c+b?c【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在自主学习中体验探究与成功的乐趣,特别是在共同探索、相互交流、相互评价过程中,让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快乐农场----运算律教案(新青岛版)任课教师:李卫凤学科:数学第〔三〕单元单元备课第三单元课时共13课时教学内容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加法结合律、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分配律及其应用。
教材分析本单元素材的选取真实新颖,有现实意义。
教材以快乐农场为素材,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在探索和理解运算律的过程中,教材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运用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体验数学思想方法。
重视简算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计算教学重点是对“计算技巧”进行训练,很少关注“选择策略能力”的培养,本单元自主练习有关简便运算内容的设计,重视引导学生将简便计算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让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灵活选择计算方法。
单纯训练简算的式子题少之又少。
这样编排,对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教学目标1、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具体情境,学习加法、乘法的运算律,并能应用加法、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在具体运算中,了解加、减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在实际中进行应用。
在探索学习运算律的过程中,体验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
重点难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探索和理解乘法运算律。
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是: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应用。
课时安排加法结合律…………………………3课时乘法结合律…………………………2课时乘法分配律……………………………2课时我学会了吗……………………………2课时检测讲评………………………………4课时羊口中心小学集体备课课时计划主备人:李卫凤使用人:课题加法运算定律-窗1课型新授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学会概括加法结合律、交换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过程与方法解决问题过程中,初步体验猜测、归纳、比较等数学方法,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学会概括加法结合律、交换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快乐农场——运算律【学习内容】快乐农场——运算律——加法结合律、交换律【学习目标】1.加法结合律、交换律。
2.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加法验算。
3.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4.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学习重难点】重点:加法运算律的过程。
难点:会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加法验算。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十一黄金周刚刚过去!你是怎样度过这个长假的?我们班出去旅游的男生和女生分别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决问题,初步感知。
(1)要分别求这几个问题,各应该怎样列式计算?()A.23+16=39(人)或16+23=39(人)。
B.24+18=42(人)或18+24=42(人)。
C.23+24=47(人)或24+23=47(人)。
D.18+16=34(人)或16+18=34(人)。
E.39+42=81(人)或42+39=81(人)。
(2)观察五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不同在哪里?同一个问题,列出两道不同的算式,算式的和相同。
可以用“=”连成一个等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练习巩固37+36=36+()305+49=()+305b+100=100+()47+()=126+()m+()=n+()13+()=24+()【达标检测】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并说明运用了加法的什么运算律。
8+7=7+□()。
96+35=35+□()。
三、快乐农场——乘法运算律信息窗1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课本21页——22页及自主练习的1、2,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
教学目标:结合学生以有的知识经验和具体情景,学习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并能应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掌握乘法的两个运算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意义及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一、自学质疑课前小研究学习目标:学习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并能应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课前探究:1、观察情景图,你看到了什么?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2、自学第1和第2个红点问题,解决问题。
3.通过自学,你知道什么是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二、小组互助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的课前预习进行交流,互相完善,把你的发现的疑惑分享给小组里的同学,对于疑难问题进行讨论,不能达成共识的,组长要做好记录,留待课堂交流。
教师巡视指导。
三、交流提升1、交流展示:(小组展示,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及时进行点评、补充完善、修改错误并说明理由。
教师随机点拨)(1)观察情景图,你看到了什么?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2)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1:一共购进了多少千克花土?生2:一共购进了多少千克花土?生3:购进的花土比花肥多多少千克?师:一共购进了多少千克花土?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学生汇报。
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1)2 X 25 X 20 (2)2X(25X20 )= 50X20 = 2X500=1000(千克)=1000(人)师:观察上边的算式及得数,你有什么发现?生1:我发现两个算式的得数相等。
生2:第一个算式是先乘前两个数,第二个算式是先乘后两个数。
生3:三个数相乘,谁和谁先乘都可以。
师:根据上面的发现,你有什么想法?生:前面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我想这可能是乘法的一个运算律。
师:这是不是一个规律呢?咱们来验证一下好吗?(学生分组探索,汇报交流)生1:我们小组举了几个简单的例子,如2 X 3 X 5=2 X( 3 X 5 )证明乘法也有结合律。
四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三快乐农场——运算律-青岛版一、学习目标1.能够知道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的概念;2.能够掌握减法的本质与加法的关系;3.能够灵活运用运算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1.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的概念;2.灵活运用运算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学习内容1. 加法交换律假设有a、b两个数,则a+b等于b+a。
这就是加法交换律,是加法运算的性质之一。
例1:2+5=5+2=72. 加法结合律假设有a、b、c三个数,则(a+b)+c等于a+(b+c),这就是加法结合律,是加法运算的性质之一。
例2:(2+3)+4=2+(3+4)=93. 减法的本质与加法的关系减法是一种反向操作,也就是我们通过反着操作还原原本的数字。
例如:5-2=3,其实就是2+3=5。
例3:8-3=5,实际上是3+5=8。
4. 运算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在实际问题中,我们可以通过加法运算的性质来简化运算,从而得到答案。
例4:有四个同学去郊游,小明带了5个苹果,小红带了3个苹果,小强带了4个苹果,小华带了2个苹果,他们将苹果分给了一位同学,请问这位同学一共分到了多少个苹果?解题思路:第一步:将小明、小红、小强、小华带的苹果数量相加。
5 + 3 + 4 + 2 = 14第二步:用总数除以同学的数量。
14 ÷ 4 = 3.5答案:答案为3.5个。
四、学习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掌握了加法和减法的本质,以及学会了在实际问题中应用运算律的方法解决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理解概念和原理,同时需要多练习实际问题,灵活掌握运算律的应用。
同时,我们需要认识到数学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需要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切实掌握并运用到实际问题当中。
快乐农场——运算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学会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体验运算定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等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能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导入】教学活动一、复习导入。
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运算定律?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并说一说怎样用字母表示。
二、探究新知。
1、主题图引入(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图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2)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指定多名学生说一说。
)2、学习例1。
(1)出示例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2)启发学生思考:要解答“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需要知道主题图中哪些相关信息?指定学生回答,课件出示、: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
(3)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然后指定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列式的,为什么这样列式。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边板书:4×25=100(人)25×4=100(人)(4)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种解法有何异同。
启发思考:这两个算式得数是否相等?都表示什么?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即:4×25=25×4)这个等式说明了什么?(5)你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学生举例)(6)观察上面几组等式,从中你能发现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发现的规律吗?(分组讨论交流)(7)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学生齐读。
)(8)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用文字甲数×乙数=乙数×甲数、用图形▲×★= ★×▲、用字母的方式 a×b=b×a。
新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快乐农场----运算律教案————————————————————————————————作者:————————————————————————————————日期:单元备课第三单元课时共13课时教学内容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加法结合律、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分配律及其应用。
教材分析本单元素材的选取真实新颖,有现实意义。
教材以快乐农场为素材,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在探索和理解运算律的过程中,教材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运用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体验数学思想方法。
重视简算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计算教学重点是对“计算技巧”进行训练,很少关注“选择策略能力”的培养,本单元自主练习有关简便运算内容的设计,重视引导学生将简便计算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让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灵活选择计算方法。
单纯训练简算的式子题少之又少。
这样编排,对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教学目标1、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具体情境,学习加法、乘法的运算律,并能应用加法、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在具体运算中,了解加、减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在实际中进行应用。
3、在探索学习运算律的过程中,体验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
重点难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探索和理解乘法运算律。
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是: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应用。
课时安排加法结合律………………………… 3课时乘法结合律………………………… 2课时乘法分配律……………………………2课时我学会了吗……………………………2课时检测讲评………………………………4课时兴旺小学备课课时计划课题加法运算定律-窗1课型新授第 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学会概括加法结合律、交换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过程与方法解决问题过程中,初步体验猜测、归纳、比较等数学方法,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学会概括加法结合律、交换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内容分析教学重点概括、总结加法的意义及加法交换律教学难点正确的理解并会运用运算规律进行计算。
教法学法谈话讲授练习教具学具课件教学过程教材处理二次备课年月日一.创设情境,解决问题(1)谈话:校园绿化,要购进一批树苗和花苗。
要购进冬青56棵,柳树72棵,杨树28棵,月季80棵,牡丹88棵,茶花112棵。
(2)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生1:一共购进多少棵树苗?生2:一共购进多少棵花苗?.......(3)今天这节课,我们先一起来研究其中的这二个问题。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课:1.先解决第一个问题:一共购进多少棵树苗?① 应怎样列式计算?指名回答,板书:(56+72)+28=128+28=156(棵)②还可以写成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56+(72+28)=56+100=156(棵)2.第二个问题怎样计算?指名回答,板书:(80+88)+112=168+112=280(棵)80+(88+112)=80+200=280(棵)3.比较一下这两道算式,他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生1:三个加数都一样,一个先算前两个数相加,一个先算后两个数相加,和是一样。
4.这两道算式结果相同,我们可把两道算式中间用等号连接起来。
板书:(56+72)+28=56+(72+28)(80+88)+112=80+(88+112)5.练习: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45+25)+23 ○ 45+(25+23)(36+18)+22 ○ 36+(18+22)6.观察这两个等式,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从这些等式中能发现怎样的规律,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7. 呈现运算律(1)你能从第一个运算律中得到启发,用简便的方法表示你们的发现吗?试一试。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a + b )+ c = a +( b + c)(2)三个数相加,先算前两个数相加或是先算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第一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
板书:加法结合律8. 练习书19页自主练习1,按要求填空,然后集体订正,说说用到了什么运算定律。
三. 探索加法交换律观察、比较、发现规律14+2 ○ 2+14 26+15 ○ 15+2638+29 ○ 29+38 100+200 ○ 200+1001.认真观察上面的四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和同桌交流一下。
哪位同学上来说说你的想法?生1:两组算式交换了加数的位置,和没有变。
生2:两组算式列式不一样,但得数一样。
2.通过同学们的介绍,我可以把两个算式用等于号连接起来吗?板书:26+15=15+263.你们能够自己模仿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吗?试试看。
追问:这样的算式能写几个?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加法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 a + b )+ c = a +( b + c)教后反思兴旺小学备课课时计划课题加法运算律课型新授第 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的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结合律、交换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验猜测、归纳、比较的教学方法,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
内容分析教学重点能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难点能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教法学法谈话讲授练习教具学具课件教学过程教材处理二次备课年月日一、学习运用定律进行简便运算1、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两个运算律,运用加法运算律能解决哪些问题呢?和同桌一起想一想,交流一下。
老师指出:在验算加法时用的就是加法交换律。
2.学习了加法交换律还有什么用途呢?你能试着举例吗?指名说。
3、学生自己举例说明、讨论,想办法进行简便计算。
4、观察下面的算式,想想怎样算比较简便?出示:282+63+375、小结:连加算式,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凑成整百数,再计算简便。
6、四个数相加?五个数相加?六个数相加?7、高斯10岁时,小学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难题:“计算 1+2+3+4+5…+100=?”。
就在大家束手无策的时候,高斯却在几秒钟内给出了答案。
同学们都非常纳闷。
你知道高斯是怎样算的吗?二、自主练习1、书19页第3题: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学生独立解决,集体订正。
并说明每个步骤所运用的运算律。
2、第4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解题步骤?怎样计算简便?3.青岛梦幻方特王国,来游玩的男生有176人,女生有95人,教师有24人。
你能得出什么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自己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让学生说一说。
三、总结收获:说说你都有哪些收获?还有不懂的问题吗?课后探究:加法有运算律,减法有没有运算律呢?作业:1.练习册。
2.改错。
教后反思兴旺小学备课课时计划课题减法的性质课型新授第 3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巩固加法结合律、交换律,并能熟练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加法的简便计算过程与方法通过教材16页第6题的练习,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减法的性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巩固加法结合律、交换律,并能熟练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加法的简便计算内容分析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中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从这个数中减去两数之和”这一减法的性质,并能运用这一性质进行减法的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中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从这个数中减去两数之和”这一减法的性质,并能运用这一性质进行减法的简便运算。
教法学法谈话讲授练习教具学具课件教学过程教材处理二次备课年月日一、回顾复习:(课件出示下列题目)1、口算。
54+67 38+75 76-48 94-56指名学生口算,并说说是怎样算的?2、看谁算得对又快。
273+356+327 456+284+116谁能说说计算时是怎样想的?都运用了什么方法?谁能说说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内容?这是我们上节课探索发现的加法中的运算律,那么减法中有没有这样的运算律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减法中的运算律。
(出示课题)【设计意图:复习加法的运算定律,激发学生探究减法简便方法的欲望】二、情境激趣,探究规律:同学们,一年一度的春季运动会又要开始举行了,看,同学们正在紧张训练呢!(电脑出示情境图)提问:从这张图片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几个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吗?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以课件出示:一班不参加活动的男生有多少人?二班不参加活动的女生有多少人?你们会列算式吗?(1)先让学生观察每组的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然后再计算填空:50-20-10 ○ 50-(20+10) 60-24-16 ○60-(24+16)填完后可以先把你的想法跟你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
教师巡视学生探究情况。
然后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可以填等于号?(2)再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通过计算,你有什么发现?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那么,这会不会是个规律?能想办法验证一下吗?学生同位合作举例验证可能出现的规律。
你是怎样验证的?(学生自由列举验证的实例,让全体学生评价)通过验证,看来,这是个规律。
你能用语言概括一下吗?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这个规律吗?a –b –c = a - ( b + c )同位结合字母算式再互相说说发现的规律。
【设计意图:。
】(3)试一试:你能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下面的题目吗?478-234-166 548-321-79 768-432-157 867-405谁愿意说说自己解答的方法和理由。
第三小题与前两题有什么不同?(减去两个数的和,计算并不简单)最后一道867-405,你有什么发现?怎样计算比较简便?如果减去的是398呢?(867-398)可以怎样计算比较简便?先同位交流自己的想法学生汇报:把398看作400,先从867中减去400得467,再给467加上2得469。
为什么要加上2而不是减去2呢?同学们,在我们平时的计算中,存在着很多有规律的知识,只要你们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就一定能够探索并运用这些规律性的知识解决我们遇到的问题。
下面我们就一起去试一试。
三、巩固应用。
1、想一想,填一填172-17-83=172-( + ) 748-()-246=()-(354+246)564-209=564-()-() 825-()=()-500-7 2、仔细观察,○里应该填﹤、﹥、﹦,为什么?73-56+12 ○ 73-(56+12) 704-350-50 ○ 704-(350+50)395-(72+95)○ 395-72-95 144-98-56 ○ 144-(98-56)3、计算下面各题,看谁算得对又快?282+47+153+18 895-103 398-(76+98) 134-87+66 四、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在计算中有什么作用呢?板书设计:减法种的简便方法a –b –c = a - ( b + c )教后反思兴旺小学备课课时计划课题信息窗 2 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