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教学用
- 格式:ppt
- 大小:12.43 MB
- 文档页数:12
苏轼《浣溪沙》教案案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浣溪沙》。
(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浣溪沙》的意境和主题。
(3)学会分析词的语言特色和艺术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浣溪沙》。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的文学魅力,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2)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浣溪沙》的意境和主题。
3. 词的语言特色和艺术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词的语言特色和艺术手法。
2. 苏轼的文学思想及其在《浣溪沙》中的体现。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苏轼的生平、词作特点、《浣溪沙》的译文和赏析。
2. 学生准备《浣溪沙》的文本,提前阅读并理解诗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苏轼的词作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浣溪沙》,理解诗意。
(2)分组讨论,分析词的语言特色和艺术手法。
3. 课堂讲解:(1)讲解《浣溪沙》的意境和主题。
(2)分析苏轼的文学思想及其在《浣溪沙》中的体现。
(3)赏析词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子。
4. 互动环节:(1)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2)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解答学生疑问。
(2)布置作业:背诵《浣溪沙》,写一篇赏析文章。
6.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合作能力。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作业,如《浣溪沙》的背诵和赏析文章,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理解程度。
3. 知识掌握评价:通过课后测试或提问,检验学生对《浣溪沙》的内容、苏轼的词作特点及其文学思想的掌握情况。
《浣溪沙》教学设计《浣溪沙》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浣溪沙》教学设计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浣溪沙》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品味诗意理解词人情感主线。
背诵全词2、过程与方法:理清借景抒发人生哲理层次,体味描写的精妙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培养乐观旷达的情怀教学重、难点:1、诵读词,进而把握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2、体会词的意境,教学设想:通过朗读、想象把无形的意境转化为有形的画面,以此来品味词的妙处;借用多媒体手段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积极鼓励学生互助学习。
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苏轼图片、古曲。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并出示“学习目标”:明确:一首词的意境往往是由画面构成的,我们要学会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每一首词都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我们今天要体会的是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二、苏轼及其背景介绍(结合幻灯片);教师配乐范读全词(课件出示课文内容):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
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
他写这首诗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
他的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2、教师问:“这样的情形如果放在一般人身上,他们心里会怎样?” (幻灯片出示问题)引导学生答:“愤懑、抑郁、凄凉。
” (幻灯片出示总结)3、教师由此发问:“然而苏轼是用何种心态去面对这种艰难处境的呢?” (幻灯片出示问题)学生沉思中,教师用抑扬顿挫的语调配乐范读全词。
全体学生初读全词:1.播放朗读的音频文件2.学生在音乐声中自读,体会朗读要领。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导(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导第1篇】教学目的1、学习《浣溪沙》。
2、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教学过程一、导入,学习古诗二、学习《浣溪沙》1、简介作者并解题——杜牧(803-852)唐代诗人。
字牧之,京兆万年人。
太和进士,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但杜牧所咏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2、《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与古代战争联系起来,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但是,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涵着强烈的意念活动。
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暗寓岁月流逝而物存人非之慨。
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踪迹地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地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就像这铁戟一样沉沦埋没,但又常因偶然的机会被人记起,或引起怀念,或勾起深思。
正由于发现了这片折戟,使诗人心绪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
因此,“认前朝”又进一步勃发了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二句论史抒怀做了铺垫。
三、教学过程1.全班齐读《浣溪沙》。
2.《浣溪沙》上阂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画面有何特点明确:山下小溪边,生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流涕细雨中杜鹃在啼叫。
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3.下阔转入抒怀,抒发了怎样的情怀明确:由西流的溪水,联想到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
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师补充:作者写此词时,正是在政治上失意,生活处于逆境之时,能有如此积极的人生观,豁达的胸怀,实在难能可贵。
4.《浣溪沙》中“门前流水尚能西”体现了苏轼什么样的写作风格中国的河流大多是西水东流,而苏轼所写的清泉寺的流水是现今的浠河,此河发源白莲河(解放前称“百里险”),在清泉寺的东面,自东向西流经清泉寺(今湖北浠水清泉镇境内)至兰溪入长江。
《浣溪沙》教学设计5篇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一、注释①选自《珠玉词》,浣溪沙,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溪纱》或《浣纱溪》。
有平韵、仄韵两体,均为双调四十二字,后用为词牌名。
②“去年”句:语本唐人邓谷《和知已秋日伤怀》诗“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天气旧池台”。
③无可奈何:不得已,没有办法。
④香径:花园里的小路。
二、作者介绍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
十三岁时,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
他是北宋前期较早的词家,作品大多反映富贵悠闲的生活,但他的词艺术成就较高,能以疏淡闲雅的语言写出较深的含义,音韵和谐,意境清新。
这首词选自《珠玉词》。
《浣溪沙》是词牌名,即曲的谱子。
《浣溪沙》是一首小令,其格式是分上下两片(也叫上下两阕),各有三个七字句,一、二、三、五、六句押同一个平声韵。
这首词写作者在暮春时节的思绪,表现了年华易逝的伤感。
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传诵名句。
三、译文听一曲以新词谱成的歌,饮一杯酒。
去年这时节的天气、旧亭台依然存在。
但眼前的夕阳西下了,不知何时会再回来。
无可奈何之中,春花正在凋落。
而去年似曾见过的燕子,如今又飞回到旧巢来了。
(自己不禁)在小花园中落花遍地的小径上惆怅地徘徊起来。
四、赏析1.本文的体裁属于,浣溪沙是。
全诗思绪都围绕“_____”字来抒写。
“去年天气旧亭台”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暗含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悲叹。
答案:词词牌名独天气亭台都与去年一样物是人非,时光不再2、诗人徘徊于小园香径,精心选择了、和等景物,描绘了一组优美的画面。
答案:夕阳落花归燕3、词中作者借助曲、酒、夕阳、落花、燕子及自己的观察与感受,抒写对生活的体验,对人生的思考,做到了结合,浑然一体。
«浣溪沙•蔌蔌衣巾落枣花»教学设计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教学目标:1、了解词的风格、词牌基本知识及作者生平、写作背景。
2、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反复诵读,体会古诗词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4、体会古人在面对自然、生活所表现出来的态度,陶冶情操,在感悟中丰富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古诗词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难点:重点诗句的品析。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国历史上有这么一位词人,他既平易近人,又豪情满怀。
在他的笔下,既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闲情逸致,又有“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迈气概。
他的作品笔力纵横,穷极变幻,极富浪漫主义气息。
那么请同学们告诉我,这个人是谁呀?(学生回答——苏轼)二、自主学习,教师引导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词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奇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均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苏轼的作品很多,最具代表性的是«前后赤壁赋»,我们学过他的词«水调歌头»、«江城子•密州出猎»及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
解题:(承上:咱们印象中苏轼的性格特征就是乐观、豁达,这么豪放、大气的人也有关注细节的时候,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词«浣溪沙»)浣溪沙,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沙溪»。
上下阕各三个七字句,共四十二字。
写作背景:公元1078年,苏轼43岁,在徐州做太守。
那一年,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石潭求雨。
《浣溪沙》教学设计《浣溪沙》教学设计(13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浣溪沙》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浣溪沙》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学习《浣溪沙》。
2、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教学过程一、导入,学习古诗二、学习《浣溪沙》1、简介作者并解题——杜牧(803-852)唐代诗人。
字牧之,京兆万年人。
太和进士,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但杜牧所咏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2、《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与古代战争联系起来,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但是,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涵着强烈的意念活动。
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暗寓岁月流逝而物存人非之慨。
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踪迹地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地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就像这铁戟一样沉沦埋没,但又常因偶然的机会被人记起,或引起怀念,或勾起深思。
正由于发现了这片折戟,使诗人心绪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
因此,“认前朝”又进一步勃发了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二句论史抒怀做了铺垫。
三、教学过程1.全班齐读《浣溪沙》。
2.《浣溪沙》上阂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画面有何特点?明确:山下小溪边,生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流涕细雨中杜鹃在啼叫。
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3.下阔转入抒怀,抒发了怎样的情怀?明确:由西流的溪水,联想到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
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师补充:作者写此词时,正是在政治上失意,生活处于逆境之时,能有如此积极的人生观,豁达的胸怀,实在难能可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词的风格、作品及词人生*经历;学习词的基本知识;掌握吟诵欣赏词的技巧与方法。
2、反复诵读,掌握适当的停顿、节奏与语气;充分发挥想象在阅读诗词的作用;结合词的背景来阅读理解词的内容;从语言的角度品析词的意境。
3、体会词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思想;认识古人面对自然、生活与自身变化所持的态度与观念;在感悟中多一份情感的经历。
【教学过程】一、学生准备,教师引导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
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
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多惠政。
卒谥文忠。
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2、创作背景:这首词是苏轼43岁在徐州(今属江苏)任太守时所作。
公元1078年(北宋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
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
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题为“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皆写初夏农村景色,此为其中第四首。
3、作品导读:《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此词写作者在乡间的所遇所感,上片写初夏的田园风光,下片写主人公的感受和行踪。
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
日高、路长、酒困、人渴,字面上表现旅途的劳累,但传达出的仍是欢畅喜悦之情,传出了主人公县令体恤民情的精神风貌。
河大版语文七上第一单元诗词诵读《浣溪沙·蔌蔌衣巾落枣花》教学设计(3页)北圈里中学袁密藏教学目的1、了解苏轼有关的文学知识。
2、重复朗诵,了解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养成以失望的心态看待生活中的变故和曲折的习气。
4、背诵这首词。
教学重点1、了解苏轼有关的文学知识。
2 重复朗诵,了解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背诵这首词。
教学难点养成以失望的心态看待生活中的变故和曲折的习气。
课前预备教员提早预备好课件,在多媒体教室授课。
先生查阅资料,做好预习。
教学进程一、精彩导入:同窗们好,我是第一次来我们七中上课,觉得我们这里的先生肉体头特别好,身体也很安康强健,很棒!我想问一下同窗们,谁往常喜欢吃肉呢?〔先生积极性较高,热情参与,举手回答〕师:你往常喜欢吃些什么肉呢?听说或吃过东坡肉吗?〔先生回答〕〔教员引见东坡肉及其来历〕师:明天就让我们走近苏轼,共同窗习他的一首词。
〔教员板书课题〕。
二:展现学习目的〔幻灯显示,先生齐读〕1、了解苏轼有关的文学知识。
2、重复朗诵,了解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背诵这首词。
师:我来提一下这节课的要求,同窗们要站似松,坐如钟,积极自动,乐学善思。
假设依照教员说的去做了,我会有一份特殊的礼物送给大家。
努力呦!三:了解苏轼及其文学知识〔幻灯显示,先生识记〕,找先生朗诵。
四:自学指点1我会读〔幻灯显示〕1、教员先范读这首词,然后先生自在读。
2、找一般先生读,全班齐读。
教员提出朗诵要求,并提示先生留意易写错的字。
〔蕲、净、再等字〕。
3、了解写作背景〔幻灯显示〕五:自学指点2我会说〔幻灯显示〕1、学习词的上片——先齐读上片,先生思索:上片中写到了哪些景物?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作者心境又如何呢?〔先生回答,教员板书〕2、学习词的下片——先齐读下片,然后让先生结合注释翻译下片。
〔同桌协作,完成翻译。
教员总结并板书〕3、明白词中作者的情感——虽身处逆境,但热爱生活,意志坚决,失望向上。
部编版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苏轼教案【篇一:《浣溪沙》教学设计】《浣溪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
2、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3、背诵全词。
教学手段:多媒体设备、苏轼图片、古曲。
教学步骤:一、导入,并展示“学习目标”(投影):一首词的意境往往是由画面构成的,我们要学会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每一首词都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我们今天要体会的是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二、苏轼及背景介绍;教师范读全词: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先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
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
他写这首诗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
2、教师问:“这样的情形如果放在一般人身上,他们心里会怎样?”引导学生答:“愤懑、抑郁、凄凉。
”4、教师由此发问:“然而苏轼是用何种心态去面对这种艰难处境的呢?”学生沉思中,悠扬的古曲响起,屏幕上出现苏轼的画像及全词内容。
教师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范读全词。
三、全体学生在乐曲声中初读全词:四、整体感知全文:1、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可以相互讨论帮助。
然后请学生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
教师提醒重点(投影):子规—布谷鸟;白发—代指老年;黄鸡—代指时光流逝。
2、再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参考:词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哲理。
五、由苏轼的心境引入画面赏析:1、教师提问:“大家觉得苏轼在游清泉寺时心情是怎样的?”对学生各种不完全的回答,教师随机引导。
请大家伴随着悠扬的乐曲,走进这幅画面,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一会儿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3、向学生介绍画面赏析的方法(投影):反复诵读、抓住特征、调动感官、联想想象。
六、学生听曲赏画,评点词的意境。
学生口头交流所看到的画面,也可用投影展示学生所写的画面。
学生老师共同评点,最后点出这首词的意境是“清淡幽静”。
七、由画面意境引出词人心情:1、教师提问:“一个人在什么样的心情下,笔下的景物才会如此清淡幽静?”学生讨论后答:“平静、宁静。
《浣溪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词的基本知识,包括词牌名、词的句式、押韵等。
2、引导学生理解《浣溪沙》这首词的意境和情感。
3、培养学生诵读和赏析古诗词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的意思,感受词的意境。
(2)体会词人在词中表达的情感。
2、教学难点(1)理解词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2)引导学生学会赏析词的语言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古代诗词的图片或播放一段古典音乐,营造出古典文化的氛围,然后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有一种文学体裁叫做词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词——《浣溪沙》。
”(二)了解词的基本知识1、介绍词的概念和特点,如词牌名决定了词的格律和字数,词通常分为上阕和下阕等。
2、以《浣溪沙》为例,讲解词的句式、押韵等方面的知识。
(三)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
2、讲述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的内涵。
(四)诵读感知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读音和节奏。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全班齐读,感受词的韵律之美。
(五)理解词意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词的意思。
2、小组讨论,交流疑难问题。
3、教师对重点词句进行讲解,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等。
(六)赏析词的意境和情感1、引导学生思考词中描绘了哪些景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探讨词人在词中表达的情感,是悲伤、感慨还是豁达?(七)探究词中的人生哲理1、分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这一哲理的理解和感悟。
(八)拓展延伸1、展示其他词人的《浣溪沙》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2、要求学生根据词的意境,发挥想象,写一篇短文。
(九)课堂总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词的知识、《浣溪沙》的词意、意境、情感和哲理。
初中古词《浣溪沙》教学设计初中古词《浣溪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赏析诗词的三个基本方法。
2、体会苏轼心系民生的感情、乐观豁达,胸怀宽广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学会勤诵读、多联想、抓意象的赏析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苏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怀大爱的宽广情怀。
一、导入:周杰伦的《东风破》这首歌怎么来的是词作者方文山根据苏轼的词《东风破》改编而成,东风破是词牌名。
我们刚学过苏轼的词《江城子.密州出猎》,诗《赠刘景文》,唐诗宋词,诗词是中国文学中很重要的二种体裁,那么诗词有些什么区别呢词有词牌名,诗只有题目,词可有题目也可没有题目,词的句式长短不一,诗则字数一致。
词牌即词的格式有一千多种,而诗只有几种,故词自由得多。
二、对于诗词,我们该怎样去欣赏呢?请同学们先说一说。
今天我们就以苏轼的《浣溪沙》为例,来学习诗词赏析的一些基本方法。
1、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勤诵读是一个鉴赏的好方法。
先请一个学生读一读,要求准确流利,字正腔圆。
请学生评价。
老师指正:上下片要停顿长些。
再请学生读。
诗词都是讲韵律的,所以古人吟诵诗词时,常会手舞足蹈。
先请大家手舞一舞,找出盖停顿的地方,击掌一次。
足蹈也叫踏歌,请学生脚踏节奏读。
然后手舞足蹈配合读。
古人作诗词讲究平仄,平声应读得舒缓,仄声应读得短促。
学生试读平仄。
再手舞足蹈并读出平仄。
老师手势指挥齐诵读。
2、人们品读诗词时,常说诗中有画,是因为文字给了人以丰富的想象。
所以赏析的另一个好方法就是多想象。
请学生再品读《浣溪沙》,边读边想象。
说说读着读着,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小结:有了联想,平面的文字就变得立体起来,有了生命力,所以赏析诗词,一定不能失去想象。
3、赏析诗词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抓意象。
意象是用来寄托作者情感的客观物象,一般是自然景物。
请学生在词中找出认为是意象的事物:枣花、古柳、缫车、牛衣、黄瓜、日、野人家。
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农村氛围?发展生产,安居乐业。
《浣溪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浣溪沙》这一词牌的特点和格律要求。
2、引导学生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情感,体会词人的心境。
3、培养学生诵读和赏析古诗词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词作的意境和情感。
(2)掌握词作中的重点词句和意象。
2、难点(1)体会词人在作品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2)引导学生对词作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和欣赏。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作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词句的含义。
2、讲授法:讲解词牌知识、词句意思、创作背景等,帮助学生理解作品。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作的主题、情感和艺术特色,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4、赏析法:引导学生对词作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古典音乐,营造出古典文化的氛围。
(2)提问学生对词这种文学体裁的了解程度,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词《浣溪沙》。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词人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和创作风格。
(2)讲述词作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的内涵。
3、词牌知识讲解(1)介绍《浣溪沙》这一词牌的由来、格律特点和常见的变体。
(2)让学生了解词牌对词作的形式和韵律的要求。
4、诵读词作(1)教师示范诵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诵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读音和节奏上的错误。
(3)学生个别诵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共同提高诵读水平。
5、词句理解(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词句的意思。
(2)教师对重点词句进行讲解,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等,帮助学生突破理解的难点。
6、内容赏析(1)引导学生分析词作的意象,如落花、归燕等,体会其蕴含的情感。
(2)探讨词作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对偶、对比等,感受其表达效果。
(3)让学生思考词作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7、情感体会(1)组织学生讨论词人在词中所表达的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留恋之情。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教学设计《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词的风格、作品及词人生平经历;学习词的基本知识;掌握吟诵欣赏词的技巧与方法。
2、反复诵读,掌握适当的停顿、节奏与语气;充分发挥想象在阅读诗词的作用;结合词的背景来阅读理解词的内容;从语言的角度品析词的意境。
3、体会词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思想;认识古人面对自然、生活与自身变化所持的态度与观念;在感悟中多一份情感的经历。
【教学过程】一、学生准备,教师引导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
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
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多惠政。
卒谥文忠。
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2、创作背景:这首词是苏轼43岁在徐州(今属江苏)任太守时所作。
公元1078年(北宋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
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
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题为“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皆写初夏农村景色,此为其中第四首。
3、作品导读:《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此词写作者在乡间的所遇所感,上片写初夏的田园风光,下片写主人公的感受和行踪。
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
日高、路长、酒困、人渴,字面上表现旅途的劳累,但传达出的仍是欢畅喜悦之情,传出了主人公县令体恤民情的精神风貌。
作品既画出了初夏乡间生活的逼真画面,又记下了作者路途的经历和感受,为北宋词的社会内容开辟了新天地。
浣溪沙苏轼初二上册语文教案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词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2、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3、反复读诵,体会古诗词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4、背诵并默写古诗词5、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方法】自学、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⑴徐门:即徐州。
⑵谢雨:雨后谢神。
⑶簌簌:花落貌,一作“蔌蔌”,音义皆同⑷缫车:纺车。
缫,一作“缲”,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⑸牛衣:蓑衣之类。
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
《汉书.食货志》有“贫民常衣牛马之衣”的话⑹漫思茶:想随便去哪儿找点茶喝。
漫,随意,一作“谩”。
枣花纷纷落在衣襟上。
村南村北响起车缫丝的声音,古老的柳树底下有一个穿牛衣的农民在叫卖黄瓜。
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
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想随便去哪找点水喝。
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文章鉴赏】这首《浣溪沙》词是苏轼43岁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
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
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
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共五首,这是第四首。
作品描述他乡间的见闻和感受。
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
清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栩栩传神,是此词的显著特色。
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词中所写的景,并不是一般情况下通过视觉形象构成的统一的画面,而是通过传入耳鼓的各种不同的音响在诗人意识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组联续不断的影象。
这首词是苏轼在徐州作官的时候写的。
按照当时的迷信风俗,一个关心农事的地方官,天大旱,要向“龙王爷”求雨;下了雨,又要向“龙王爷”谢雨。
苏轼《浣溪沙》参考教案苏轼《浣溪沙》参考教案导语:浣溪沙,本唐代教坊曲名,苏轼所写的《浣溪沙》是其中代表作之一,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苏轼《浣溪沙》参考教案,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词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2、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3、反复读诵,体会古诗词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4、背诵并默写古诗词5、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难点:1、诵读词,进而把握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2、体会词的意境,教学设想:通过朗读、想象把无形的意境转化为有形的画面,以此来品味词的妙处;借用多媒体手段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积极鼓励学生互助学习。
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苏轼图片、古曲。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并出示“学习目标”:明确:一首词的意境往往是由画面构成的,我们要学会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每一首词都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我们今天要体会的是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二、苏轼及其背景介绍(结合幻灯片);教师配乐范读全词(课件出示课文内容):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
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
他写这首诗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
他的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2、教师问:“这样的情形如果放在一般人身上,他们心里会怎样?” (幻灯片出示问题)引导学生答:“愤懑、抑郁、凄凉。
” (幻灯片出示总结)3、教师由此发问:“然而苏轼是用何种心态去面对这种艰难处境的呢?” (幻灯片出示问题)学生沉思中,教师用抑扬顿挫的语调配乐范读全词。
全体学生初读全词:1.播放朗读的音频文件2.学生在音乐声中自读,体会朗读要领。
3.由学生推荐朗读较好的同学诵读三、整体感知全文: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可以相互讨论帮助。
然后请学生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
《浣溪沙》教学设计《浣溪沙》教学设计6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浣溪沙》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浣溪沙》教学设计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一、注释① 选自《珠玉词》,浣溪沙,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溪纱》或《浣纱溪》。
有平韵、仄韵两体,均为双调四十二字,后用为词牌名。
② “去年”句:语本唐人邓谷《和知已秋日伤怀》诗“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天气旧池台”。
③ 无可奈何:不得已,没有办法。
④ 香径:花园里的小路。
二、作者介绍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
十三岁时,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
他是北宋前期较早的词家,作品大多反映富贵悠闲的生活,但他的词艺术成就较高,能以疏淡闲雅的语言写出较深的含义,音韵和谐,意境清新。
这首词选自《珠玉词》。
《浣溪沙》是词牌名,即曲的谱子。
《浣溪沙》是一首小令,其格式是分上下两片(也叫上下两阕),各有三个七字句,一、二、三、五、六句押同一个平声韵。
这首词写作者在暮春时节的思绪,表现了年华易逝的伤感。
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传诵名句。
三、译文听一曲以新词谱成的歌,饮一杯酒。
去年这时节的天气、旧亭台依然存在。
但眼前的夕阳西下了,不知何时会再回来。
无可奈何之中,春花正在凋落。
而去年似曾见过的燕子,如今又飞回到旧巢来了。
(自己不禁)在小花园中落花遍地的小径上惆怅地徘徊起来。
四、赏析1.本文的体裁属于,浣溪沙是。
全诗思绪都围绕“_____”字来抒写。
“去年天气旧亭台”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暗含着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悲叹。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
2、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3、背诵全词。
教学手段:多媒体设备、苏轼、古曲。
教学步骤:一、导入,并展示“学习目标” (投影):一首词的意境往往是由画面构成的,我们要学会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每一首词都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我们今天要体会的是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二、苏轼及背景介绍;教师范读全词: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先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
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
他写这首诗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
2、教师问:“这样的情形如果放在一般人身上,他们心里会怎样”引导学生答:“愤懑、抑郁、凄凉。
”4、教师由此发问:“然而苏轼是用何种心态去面对这种艰难处境的呢”学生沉思中,悠扬的古曲响起,屏幕上出现苏轼的画像及全词内容。
教师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范读全词。
三、全体学生在乐曲声中初读全词:四、整体感知全文:1、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可以相互讨论帮助。
然后请学生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
教师提醒重点(投影):子规—布谷鸟;白发—代指老年;黄鸡—代指时光流逝。
2、再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参考:词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哲理。
五、由苏轼的心境引入画面赏析:1、教师提问:“大家觉得苏轼在游清泉寺时心情是怎样的”对学生各种不完全的回答,教师随机引导。
2、教师引导:“如果我们能体会出这幅画面的意境,也许我们就能体会出词人的心情。
下面请大家伴随着悠扬的乐曲,走进这幅画面,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一会儿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3、向学生介绍画面赏析的方法(投影):反复诵读、抓住特征、调动感官、联想想象。
六、学生听曲赏画,评点词的意境。
学生口头交流所看到的画面,也可用投影展示学生所写的画面。
学生老师共同评点,最后点出这首词的意境是“清淡幽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