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城市防灾避险绿地规划中的植物选择
- 格式:pdf
- 大小:205.08 KB
- 文档页数:2
城市绿化规划中的植物选择与配置引言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绿化规划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城市绿化不仅能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还能改善空气质量,调节城市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而植物作为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选择与配置对绿化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城市绿化规划中的植物选择与配置,旨在为城市绿化规划提供一些参考和思路。
一、植物选择的原则1. 适应性原则在城市绿化中,植物的适应性是首要考虑的因素。
由于城市环境的特殊性,植物需要能够适应城市气候、土壤和空气污染等条件。
因此,选择具有较强适应性的植物是城市绿化规划的基础。
适应性强的植物能够在城市环境中生长良好,不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能够长时间保持绿化效果。
2. 生态性原则城市绿化规划应该注重植物的生态性。
生态性是指植物在城市环境中对生态系统的贡献程度。
选择具有良好生态性的植物可以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提高城市的生态效益。
例如,选择能够吸附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植物,可以改善城市空气质量;选择能够保持水土的植物,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减少城市水资源的浪费。
3. 视觉效果原则城市绿化的目的之一是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因此,植物的视觉效果也是植物选择的重要考虑因素。
选择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植物,可以增加城市的美感,提升城市形象。
同时,植物的颜色、形态和花期等特点也需要考虑,以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景观效果。
二、植物配置的原则1. 功能性配置城市绿化规划中的植物配置应该考虑到不同植物的功能需求。
例如,可以将具有较强防风固土功能的植物配置在城市绿化带的边缘,起到保护作用;将具有较强吸附有害物质能力的植物配置在交通繁忙的路段,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通过合理的功能性配置,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植物的作用,提高城市绿化的效果。
2. 多样性配置城市绿化规划中的植物配置应该注重多样性。
多样性的植物配置可以增加城市绿化的景观效果,提供更多的生态服务。
例如,可以选择不同种类的树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形成丰富多样的植被组合。
城市绿化规划案中的植物选择与配置策略引言城市绿化是现代城市规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能够美化城市环境,还能提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并改善城市气候。
而城市绿化规划案中的植物选择与配置策略则是实现城市绿化目标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探讨城市绿化规划案中植物选择与配置策略的相关问题。
一、生态适应性城市环境与自然环境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在城市绿化规划中,植物的生态适应性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植物的生态适应性包括对城市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对污染物的抗性。
在选择植物时,应优先选择那些对城市环境适应能力强、能够承受城市污染物的影响较小的植物。
例如,一些耐旱、耐寒、耐盐碱的植物在城市绿化中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二、景观效果城市绿化的目的之一是美化城市环境,因此植物的景观效果是植物选择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植物的景观效果主要包括植物的形态、颜色、花期等方面。
在城市绿化规划中,应根据不同的场所和环境特点选择具有良好景观效果的植物。
例如,在广场和公园等开放场所中,可以选择高大挺拔、花期较长的植物,以增加视觉效果;而在街头巷尾等狭小空间中,应选择矮小、繁密的植物,以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
三、生态功能城市绿化不仅仅是为了美化城市环境,更重要的是为城市提供生态功能。
植物在城市绿化中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如净化空气、吸收噪音、调节气温等。
因此,在城市绿化规划中,应选择那些具有较强生态功能的植物。
例如,一些具有较强吸附能力的植物,如常绿乔木、灌木等,可以有效净化空气中的有害物质;而一些具有较多叶片的植物,则可以起到较好的吸音效果。
四、物种多样性城市绿化规划中应注重保护和提升物种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的提升不仅能够增加城市绿化的观赏性,还能够改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在植物选择中,应尽量选择不同物种的植物,避免大面积种植同一物种的现象。
同时,应选择一些具有较高生物多样性的植物,以增加城市绿化的生态价值。
五、空间利用城市绿化规划中的植物配置策略应考虑到空间的利用效率。
城市绿化规划中的植物选择和绿地布局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绿化规划成为了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绿化不仅可以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还能够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
在城市绿化规划中,植物选择和绿地布局是两个重要的方面,它们直接关系到城市绿化的效果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城市绿化规划中的植物选择和绿地布局的相关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植物选择植物作为城市绿化的主要元素,其选择至关重要。
首先,植物的适应性是选择的关键。
由于城市环境的特殊性,植物需要能够适应城市的气候、土壤和空气污染等条件。
因此,在植物选择时,应优先考虑那些对于城市环境适应性强的植物,如耐污染、耐旱、耐寒的植物。
其次,植物的生态功能也是选择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植物具有不同的生态功能,如净化空气、固定土壤、调节气温等。
在城市绿化规划中,应根据需要选择具有相应生态功能的植物,以实现最佳的绿化效果。
例如,在污染较严重的地区,可以选择具有吸附和分解有害气体能力的植物,如常绿植物、龙舌兰等;在气温较高的地区,可以选择具有遮阳降温作用的树木,如柳树、杨树等。
此外,植物的观赏价值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城市绿化不仅要起到实用的作用,还要给人以美的享受。
因此,在植物选择时,应优先考虑那些具有观赏价值的植物,如花卉、常绿树木等。
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城市的美观度,还可以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二、绿地布局绿地是城市绿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合理的布局对于城市绿化的效果至关重要。
首先,绿地的分布应尽量覆盖城市的各个区域。
城市中不同区域的绿地需求不同,如市中心需要大面积的公园和广场,而住宅区则需要小型的社区绿地。
因此,在绿地布局时,应根据不同区域的需求进行合理的规划,以满足不同居民的需求。
其次,绿地的连通性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城市中的绿地不应该是孤立的,而应该形成一个有机的网络,以便居民可以方便地进行活动和休闲。
因此,在绿地布局时,应尽量将各个绿地连接起来,形成步行和骑行的绿色通道,以提升城市的可达性和可持续性。
浅谈园林植物自然灾害及其预防措施1. 引言1.1 园林植物受自然灾害影响严重园林植物作为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
自然灾害不仅会带来重大经济损失,还会对园林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生存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风灾、水灾、病虫害以及温度异常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园林植物的生长带来了极大的不利影响,甚至导致植物死亡。
园林植物受自然灾害影响严重,需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加强保护工作,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通过科学的管理和预防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园林植物对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保障城市绿化的可持续发展。
园林植物自然灾害的预防至关重要,必须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共同努力保护园林植物,营造美丽宜居的城市环境。
2. 正文2.1 常见的园林植物自然灾害园林植物在自然环境中面临着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常见的园林植物自然灾害包括风灾、水灾、病虫害和温度异常等。
这些自然灾害可能对园林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导致植物的死亡。
风灾是园林植物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
强风会导致植物枝叶折断、干茎倾斜,甚至连根拔起。
风灾还可能引发植物疯长和畸形生长,影响植物的整体美观。
为防止风灾对园林植物造成损害,可以采取固定固定支撑物、修剪枝条增强植物抗风能力等措施。
水灾是另一种园林植物常见的自然灾害。
过度的雨水会导致土壤过湿,影响植物的根系呼吸、养分吸收和生长发育。
水浸还容易引发植物腐烂、发霉等问题。
为防止水灾对园林植物造成危害,可以采取改善排水系统、适时追肥增施有机肥料等措施。
病虫害是园林植物生长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植物受到病虫害侵害,会导致植物叶片变黄、果实腐烂、整体生长受限等问题。
为预防病虫害对园林植物的影响,可以加强植物健康管理,定期喷洒防治剂,增强植物的抗病虫能力。
温度异常也会对园林植物造成影响。
高温干旱会造成植物叶片脱水、干枯;低温冻害会导致植物受冻、生长停滞。
为应对温度异常对园林植物的影响,可以选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植物品种,及时保温或降温,完善植物覆盖等措施。
城市绿地防灾避险设计导则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自然灾害风险。
为了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城市绿地的防灾避险设计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绿地的选择、规划和布局、植被的选择和管理等方面,探讨城市绿地防灾避险设计的导则。
一、绿地的选择选择适当的绿地是城市防灾避险设计的首要任务。
首先,应考虑到绿地的地理位置,选择在易受自然灾害影响的区域建设绿地,以减少灾害的损失。
其次,应考虑绿地的地形地貌,选择平坦的区域建设绿地,以便于排水和疏散。
此外,还要考虑到绿地的土壤条件和水源情况,选择具有良好排水和保水能力的土壤,并保证绿地周围有充足的水源供应。
二、绿地的规划和布局绿地的规划和布局是城市防灾避险设计的关键环节。
首先,应根据城市的规模和人口密度,确定绿地的规模和布局。
绿地的规模应适度,并根据城市的特点合理分布,以保证绿地的覆盖面积和可达性。
其次,应考虑到绿地的连通性和可利用性,将绿地与城市的主要道路和公共设施相连接,以提高绿地的利用率和可达性。
此外,还要考虑到绿地的多功能性,将绿地设计为可供休闲、健身和教育等多种用途的场所,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三、植被的选择和管理植被的选择和管理对于城市绿地的防灾避险设计至关重要。
首先,应选择具有抗灾能力强的植被,例如抗风抗涝能力强的乔木和灌木等。
其次,应选择具有良好的根系系统和保水能力的植被,以增加土壤的稳定性和保持水源。
此外,还要注意植被的密度和高度的搭配,避免过密或过高的植被对城市的通风和景观造成影响。
另外,还应定期对绿地进行植被的管理和维护,及时修剪和更新植被,以保证绿地的健康和美观。
四、建立灾害预警和应急机制除了绿地的规划和布局,还应建立灾害预警和应急机制,以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
首先,应建立完善的灾害监测和预警体系,及时掌握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趋势,以便采取相应的防灾措施。
其次,应建立健全的应急机制和救援队伍,提前制定应急预案,并进行定期演练和培训,以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和效率。
浅谈防灾型绿地中园林植物防火功能及配植手法摘要:园林是城市唯一有生命力的基础设施, 是改善和维护城市生态安全的重要载体。
园林作为城市开敞空间, 在地震、火灾等灾害发生时, 可作为人民群众紧急避难、疏散转移或临时安置的重要场所,是城市防灾减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园林的防灾避难功能主要是通过园林植物来发挥的, 园林植物是发挥防灾避难功能的主体。
我国建立防灾避难园林势在必行, 但城市园林避难场所的建设和研究在我国才刚刚起步, 尤其在规划设计中还未充分考虑到园林植物的防灾避难功能及其配置手法, 应用园林植物进行防灾避难的相关理论和技术问题还有待解决。
本文分析了防灾型绿地中园林植物防火功能及配植手法。
关键词:绿地园林;植物防火功能;配植手法;我国人口众多, 地域辽阔, 自然地理环境十分复杂, 是一个灾害较多的国家。
中国大部分城市分布在自然致灾因子的多发区, 70%以上的大城市、50% 以上的人口、75% 以上的工农业产值都分布在气象、海洋、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
在50 万人以上的大中城市中, 一旦发生自然灾害, 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由于城市灾害具有起因复杂、突发性强、难以预知的特点, 因此, 有效应对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的关键是构建科学、有效、完善的防灾避难体系。
一、防灾型绿地中园林植物防火功能1.抗震。
园林树木特别是乔木类树种,植株的根系发达,深入地下距离较深,树冠浓密,分支多,枝干韧性较强,在地震发生时不易折断,能有效防止建筑和墙体倒塌。
宽大的树冠可以防止坠物落下伤人、阻止建筑物彻底垮塌,树下部分为避灾、救灾形成生命通道。
据报道,胸径为0. 7~1m、树冠为6 m、高度10~12m的大树可以承受2层楼房的重量。
多排列植比单株种植抗震效果更加明显。
因此,当地震发生后的危急时刻,园林植物为我们撑起逃生避难的救急通道、赢得更多生存空间。
2.防火。
园林植物通过树冠和枝干隔断火势,对辐射热起到屏蔽作用,并降低风速和火焰高度,延缓和切断火势的蔓延,形成燃烧停止线,提供安全空间。
城市绿化建设方案规划中的植物选择城市绿化建设是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手段之一。
而植物作为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美化城市景观,还能够改善空气质量、调节气温、净化水体等。
因此,在城市绿化建设方案规划中,植物选择是一个关键的环节。
一、生态适应性在城市绿化建设中,植物选择应考虑其生态适应性。
由于城市环境与自然环境存在较大差异,植物在城市中的生长条件与野外环境相比较为恶劣。
因此,选择具有较强生态适应性的植物是至关重要的。
这些植物应能够适应城市中的高温、干旱、污染等环境压力,并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和适应性。
例如,某些耐旱植物如仙人掌、龙舌兰等,能够在干燥的城市环境中生存,并且不需要大量的水源。
而一些耐寒植物如银杏、杜鹃等,则能够在寒冷的城市气候中生长。
此外,一些对污染物具有较强吸附能力的植物如常青藤、吊兰等,能够有效净化城市空气。
二、景观效果除了生态适应性外,植物选择在城市绿化中还应考虑其景观效果。
城市绿化不仅要满足功能性需求,还要具备良好的视觉效果,以提升城市的美感和居民的幸福感。
因此,植物选择应以其形态、颜色、花期等因素来考虑,以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景观效果。
例如,选择一些具有较大叶片和丰富枝干的乔木植物,可以形成浓密的树冠,为城市增添绿意。
而选择一些花期较长、花色鲜艳的花卉植物,则可以为城市增添色彩,营造出花海般的美景。
此外,选择一些具有季节性变化的植物,如红叶李、秋海棠等,可以使城市在不同季节展现出不同的景观魅力。
三、生态功能在城市绿化建设中,植物选择还应考虑其生态功能。
植物在城市中不仅是为了观赏,更是为了发挥其生态作用,如净化空气、调节气温、保持水源等。
因此,植物选择应以其生态功能为依据,以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例如,选择一些具有较大叶片和密集枝叶的植物,可以增加城市的蒸发散热量,降低城市的气温。
而选择一些具有较强吸附能力的植物,如绿萝、吊兰等,可以有效吸附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净化城市空气。
城市绿化规划中的植物选择策略引言:城市绿化是指通过人工手段在城市中增加绿色植被的覆盖面积,以改善城市环境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在城市绿化规划中,植物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正确选择适应城市环境的植物,能够有效地解决城市生态问题,提供良好的生态服务功能。
本文将探讨城市绿化规划中的植物选择策略,并从生态适应性、景观效果和生态服务功能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生态适应性生态适应性是指植物在城市环境中能否适应并生存下去的能力。
城市环境与自然环境存在很大差异,包括气候、土壤、水分等因素都会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影响。
因此,在城市绿化规划中,选择具有良好生态适应性的植物至关重要。
首先,考虑到城市气候的热岛效应,应选择耐热、耐旱的植物。
例如,乌桕、红叶石楠等植物具有较强的耐旱性和耐高温性,能够适应城市中的高温干燥环境。
其次,考虑到城市土壤的质量和污染问题,应选择具有较强的土壤适应性的植物。
例如,银杏、榆树等植物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强,能够在城市环境中生长良好。
最后,考虑到城市水资源的有限性,应选择适应节水环境的植物。
例如,仙人掌、多肉植物等具有较强的耐旱性,能够在城市中节约用水。
二、景观效果城市绿化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生态问题,还应该具有良好的景观效果,以提升城市的美观度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因此,在城市绿化规划中,植物的选择也需要考虑景观效果。
首先,考虑到植物的色彩和形态。
选择具有丰富色彩和独特形态的植物,可以增加城市的色彩层次和景观特色。
例如,紫薇、海棠等植物具有艳丽的花朵和独特的形态,能够为城市增添一抹亮色。
其次,考虑到植物的季节变化。
选择具有季节性变化的植物,可以为城市带来不同的景观效果,增加城市的变化性和趣味性。
例如,樱花、枫树等植物在春季和秋季都有独特的颜色和景观效果,能够吸引大量游客和市民。
最后,考虑到植物的组合和搭配。
选择不同种类、不同高度的植物进行组合和搭配,可以形成丰富多样的景观效果。
例如,在城市道路两侧选择高大乔木和矮小灌木的组合,可以形成层次感和立体感,增加城市的美观度。
城市绿化规划方案中的植物选择引言城市绿化是现代城市规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能增加城市的美观度,还能改善城市环境,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而城市绿化规划中的植物选择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影响到城市绿化的效果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城市绿化规划中植物选择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其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一、植物选择的原则1. 适应性原则城市环境复杂多变,植物选择应考虑其适应城市气候、土壤和空气质量等因素。
例如,在气候干燥的地区,选择耐旱性强的植物,如仙人掌、龙舌兰等;在气候湿润的地区,选择喜湿耐阴的植物,如蕨类植物、铁线蕨等。
此外,植物对土壤的要求也应与城市实际情况相适应,避免因土壤不适宜而导致植物生长受限。
2. 生态性原则城市绿化应尽量还原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利用现有的生态资源。
植物选择应优先考虑本地植物,以保持地方特色和生态平衡。
同时,应避免引入外来植物,以免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此外,植物选择还应考虑其对生态系统的贡献,如能提供食物和栖息地给鸟类和昆虫等。
3. 视觉效果原则城市绿化的目的之一是美化城市环境,植物选择应考虑其观赏价值和景观效果。
可以选择具有花期较长、花色丰富的植物,如玫瑰、牡丹等;也可以选择具有独特形态和纹理的植物,如竹子、银杏等。
此外,植物的色彩搭配和空间布局也是提升城市绿化效果的重要因素。
二、植物选择的方法1. 调研和评估在制定城市绿化规划前,应进行详细的调研和评估工作。
通过调查城市的气候、土壤、水资源等情况,了解当地植物的分布和适应性。
同时,还应了解城市居民的需求和偏好,以便选择符合市民口味的植物。
2. 多样性选择城市绿化应尽量保持植物的多样性,避免单一植物种植造成的生态问题。
可以选择不同种类和品种的植物,如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等,以及不同季节开花的植物,以实现全年绿化的效果。
3. 生态修复和保护城市绿化规划中的植物选择还应考虑到生态修复和保护的需求。
可以选择具有吸附污染物和净化空气能力的植物,如银杏、吊兰等;也可以选择具有固土保水和防风固沙功能的植物,如柳树、沙柳等。
浅谈台风受灾区园林设计中树种选择的建议及措施摘要:台风是发生在热爱海洋上空的一种具有暖心结构的强烈气旋性涡流,活动范围很大,并伴有暴雨、巨浪和海潮,具有很大的破坏力,而中国是世界上台风灾害最集中的地区,影响中国的台风的登陆地点集中在广东、海南、台湾、福建和浙江等省,同时,这些东南沿海地区也是中国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城市绿化品质要求最高的区域,每年的台风季对它们损失也日益严重。
关键词:浙江沿海地区;抗风树种;种植建议;养护措施一、台风概况热带气旋主要发生再赤道附近的热带海洋,其中,西北太平洋海域上生成的热带气旋占全球40%以上,并约有1/4会在我国登陆,每年平均7个,最多可达12个,西北太平洋生成台风越多,登陆我国的台风也就越多,影响中国的台风的登陆地点集中在广东、海南、台湾、福建和浙江等。
每年我国的台风季是在5~11月,7~9月是台风登陆高峰期,8月份是台风登陆强盛期。
根据中国气象局“关于实施热带气旋等级国家标准”GBT19204~2006的通知,热带气旋按中心附近地面最大风速划分为六个等级:超强台风(16级以上)、强台风(14~15级)、台风(12~13级)、强热带风暴(10~11级)、热带风暴(8~9级)、热带低压(6~7级)。
不同等级的台风所带来受灾区域的损失程度不同。
二、树木损失数据近年来台风对浙江沿海城市绿地造成的灾害情况。
杭州地区,“8807”号台风是56年来袭击杭州的最大一次台风,市区34183株行道树中,倒伏3498株(占10.23%),有3021株倾斜:而西湖景区的14244株行道树中,有1531株倒伏(10.75%),有1406株倾斜。
在温岭登陆的“9911”号台风造成市区28294株行道树中323株(占1.14%)倒伏,倾斜311株。
2004年14号台风“云娜”在温岭登陆,温州市受损毁行道树450株,其中香樟损毁而补植的达308株,马褂木补植80株;乐清的柳树损失最为惨重,为336株,其次是香樟和白兰花,分别是207株和113株。
浅谈防灾公园植物配置原则作者:卢明高丽王大为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17期摘要:加强防灾公园植物配置原则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作者结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对防灾公园植物配置原则进行了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防灾植物;植物配置;公园中图分类号:TU984.11+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 引言少为人知的是,园林植物其实起着主要的防灾功能,合理的植物配置及选择可以有效地起到防震防火、减轻地震灾害,以及防止火灾蔓延的功能,是防灾公园中特殊的防灾屏障。
2 园林植物的防灾功能2.1 防震健全的树木,由于树冠广,根部深,在地震时不易倒塌或折断,可起到防震作用。
阔大的树冠可以防止坠落物伤人以及防止建筑物彻底倒塌,树下可形成救援、输送的临时通道。
数据显示:直径0.2~1.0m的树木可以承受1t的重物而不至于倒塌,直径0.7~1.0m,树冠宽度6m,高度10~12m的大树可以抵挡两层楼房的重量。
城市绿地具有天然的防震功能,能为人们提供相对安全的避难场所。
2.2 阻隔热辐射就整个防灾公园来讲,防御地震引起的火灾等次生灾害是重要任务,而其中植物发挥着主要作用。
大规模火灾发生时,由热辐射引起的蔓延成为火势扩大的最主要原因,树木的枝叶可以遮断热辐射。
有风的情况下,向四周蔓延的火焰也因为有遮蔽物而变为垂直向上,阻止了火势扩大。
飞散的火球、火星落到树木上也大多会基本熄灭。
此外,遮蔽物也起到遮挡牌的作用,保障了灭火与避难活动的顺利进行2.3 防火一些含水率高、含油率低的植物能够较好地阻隔火势的蔓延,如一棵成年的银杏树,就具有70%的含水率;而遮蔽率也是一个重要指标,防火植株的遮蔽率是指树冠与干部重叠后对辐射热的遮断比例,高大、冠幅大、枝叶繁茂的树木遮蔽性能好,防火及防风性能自然也好。
2.4 降尘杀菌以及吸收有害气体大型的破坏型灾难发生后,整个城市都会被笼罩在烟尘弥漫的环境中,这些尘埃不仅含有土壤微粒,还含有细菌和其它金属性粉尘和矿物粉尘,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科技经济与资源环境科技经济导刊 2016.22期浅谈城市避灾绿地系统规划设计中树种的选择与配置赵 娜1 刘瑞龙2(1.山东富尔工程咨询管理有限公司 山东 威海 264000;2.威海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局 山东 威海 264000)1城市概况威海市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地处北纬36°41′~37°35′,东经121°11′~122°42′之间。
北、东、南三面濒临黄海,西与烟台市接壤,海岸线长985.9公里,处于波状丘陵区,区内山丘海拔高度不大,除昆嵛山主峰泰礴顶海拔高度922.8m外,大部分山地丘陵为200~300 m的波状丘陵。
全市地貌类型依据形态特征可划分为山地、丘陵、平原3种类型。
2城市绿地现状2.1公园绿地威海现有公园绿地主要集中分布于鲸园街办、环翠楼街办、怡园街办,而初村镇、桥头镇、泊于镇、温泉镇、羊亭镇、崮山镇现无公园绿地。
从公园绿地的区位来看,部分公园内部基础设施较好的公园绿地集中分布于滨海附近,2.2生产绿地主要集中于温泉崮山一带,泊于、羊亭一带有一些散置苗圃,现状苗圃地总面积为185.67 hm2,绿地面积较大。
一旦发生灾害时,可为周围村民及生产绿地内的工作人员提供避难场所,但目前生产绿地内可用于避难的基础设施不健全、周边道路交通保障不完善,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避灾功能。
2.3防护绿地主要是沿海防护绿地,由建成区北侧从合庆湾至远遥墩至双岛的滨海防风黑松林构成,防风黑松林同时还形成了威海市的特色植物景观,另外,南侧皂埠新港一带,近年来由于船厂等工业区的建设,防风林破坏严重。
2.4附属绿地包括道路绿地、居住绿地和单位附属绿地、公共设施绿地。
但道路绿化带普遍宽度较窄,对于绿化带宽度较大的绿地可用于临时避灾场所,单位附属绿地可用于本单位员工避灾使用。
但在附属绿地中,仍缺乏简单的基础设施建设,例如临时饮用水、临时厕所等的建设。
3避灾绿地植物配置及存在问题威海地区植物资源丰富,现有高等维管植物1150种,占全省总数的70%。
浅谈园林植物自然灾害及其预防措施园林植物是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提供美化环境、调节气候等多种功能。
园林植物也常常遭受自然灾害的困扰,如风灾、水灾、病虫害等。
为了保护和维护园林植物的生长环境,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风灾是园林植物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
在风灾中,树木很容易被狂风吹倒或折断。
为了预防风灾,我们可以选择种植风性抗旱的树种,如杨树、槐树等。
种植园林的区域也可以选择合适的地理位置,如尽量避开风口或山洼等容易受风的地方。
在种植树木时,可以选择合适的树种间距和种植密度,以增加树木的稳定性和抗风能力。
水灾是园林植物另一个常见的自然灾害。
暴雨等极端天气条件下,种植的园林植物很容易受到水淹的影响。
为了预防水灾,我们可以选择种植耐水性强的植物,如红莲、芦苇等。
在种植园林植物的区域可以进行排水设施建设,如设置排水沟、挖掘坑穴等,以提高地下水的排放速度。
保护水土资源也是预防水灾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和水资源管理,可以减少水灾的发生。
病虫害是园林植物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
病虫害常常导致园林植物的生长发育不良,甚至死亡。
为了预防病虫害,我们可以加强对园林植物的日常管理,并注重植物的疏浚、修剪和施肥工作。
定期检查和监测园林植物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采取措施治疗病虫害的发生。
在园林植物的自然灾害预防措施中,合理的管理和维护显得尤为重要。
合理的管理包括科学选用树种、均匀分布种植、避免种植太密等,以保证植物的健康生长;合理的维护包括及时修剪、疏浚、补缺、施肥等,以增强园林植物的抗灾能力。
注重园林环境的清洁和卫生,可以减少病虫害的滋生。
园林植物的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的预防措施来减少园林植物的损失。
风灾、水灾、病虫害的预防措施包括选择适应环境的树种、合理规划种植区域、加强管理和维护等。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能够更好地保护和维护园林植物的生长环境,为城市创造更美好的绿色空间。
城市绿化规划中的植物选择与配置策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绿化成为了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和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手段。
城市绿化规划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植物的选择与配置策略。
本文将探讨城市绿化规划中的植物选择与配置策略,旨在为城市绿化规划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首先,植物的选择应考虑其适应性和生态功能。
在城市环境中,植物需要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够耐受高温、干旱、污染等不良环境条件。
同时,植物还应具备一定的生态功能,如吸收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净化水体、调节气候等。
因此,城市绿化规划者应选择那些适应性强、生态功能突出的植物种类,以提高城市绿化的效果和效益。
其次,植物的选择应考虑其观赏性和文化价值。
城市绿化不仅是为了改善环境,也是为了提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
因此,植物的观赏性至关重要。
城市绿化规划者应选择那些具有良好观赏效果的植物,如花期长、花色丰富、叶色鲜艳等。
同时,植物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价值,能够体现当地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
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城市绿化的吸引力,还可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
第三,植物的配置策略应考虑空间利用效率和生态连通性。
在城市绿化规划中,空间利用效率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城市绿地通常面积有限,因此应合理配置植物,使得绿地面积最大化。
此外,植物的配置还应考虑生态连通性,即通过合理的植物布局,使得城市中的绿地能够形成一个连续的生态系统,提供给动物以栖息和迁徙的场所。
第四,植物的选择与配置策略应考虑社会参与和可持续发展。
城市绿化规划不应仅仅是专家的决策,而应充分考虑居民的需求和意见。
因此,在植物的选择与配置过程中,应开展社会参与,征求公众的意见和建议。
此外,植物的选择与配置策略还应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即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最后,植物的选择与配置策略应注重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的结合。
城市绿化规划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借助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来指导。
因此,城市绿化规划者应关注科学研究的进展,了解不同植物的生态特性和适应性,以便做出更科学的选择与配置。
城市绿化规划中的植物物种选择与配置原则引言:城市绿化是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还能调节城市气候,改善空气质量。
而在城市绿化规划中,植物物种的选择与配置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从生态适应性、景观效果、生态功能等方面探讨城市绿化规划中植物物种选择与配置的原则。
一、生态适应性城市绿化区域的植物物种应具备较强的生态适应性,能够适应城市环境中的高温、高湿、高噪音等特点。
首先,植物物种应具备较强的耐污染能力,能够抵御汽车尾气、工业废气等污染物的侵害。
其次,植物物种应具备较强的耐旱能力,能够适应城市绿化区域的干燥环境。
此外,植物物种还应具备较强的抗风能力,能够抵御城市中强风的侵袭。
二、景观效果城市绿化的目的之一是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因此,在植物物种的选择与配置中,景观效果是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首先,植物物种应具备较好的观赏性,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
其次,植物物种的形态特征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能够与建筑物、道路等城市景观相融合。
此外,植物物种的颜色、花期等特点也应考虑到,以实现季节性的景观效果。
三、生态功能城市绿化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发挥植物的生态功能,改善城市环境。
在植物物种的选择与配置中,生态功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首先,植物物种应具备较好的净化空气能力,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释放氧气,改善空气质量。
其次,植物物种应具备较好的保水保土能力,能够减少城市中的水土流失,改善城市的水环境。
此外,植物物种还应具备较好的吸音降噪能力,能够减少城市中的噪音污染。
四、多样性城市绿化规划中的植物物种选择与配置应注重多样性。
多样性不仅能够增加城市绿化的美感,还能够提高植物物种的抗病虫害能力,降低疫病的发生风险。
同时,多样性还能够吸引不同类型的生物,增加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因此,在植物物种的选择与配置中,应尽量选择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植物,实现多样性的目标。
五、地域适应性城市绿化规划中的植物物种选择与配置应考虑地域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