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谚语差异
- 格式:ppt
- 大小:1.98 MB
- 文档页数:22
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汉语谚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语言和思维方式的体现。
与之相比,英语中的谚语也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表达方式。
本文将比较中英两种语言中的谚语,探讨其中的文化差异。
中文谚语注重道德规范和修身养性。
中文谚语中经常出现寓言故事和隐喻,通过对人性的揭示和批判,教育人们要遵守道德规范,修身养性。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强调通过吃苦耐劳获得成功,培养坚韧不拔的品质。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则教育人们要了解自己和对手,才能在竞争中取胜。
这些谚语中蕴含的道德观念是中国人重视的人际关系和个人修养的体现。
而英文谚语则更多地关注实用和现实生活。
英文谚语通常以简洁短小的形式出现,直接表达出某种现象或经验的普遍真理。
“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通过行动胜过言辞的表达方式,强调实际行动的重要性。
“do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则告诫人们不要仅仅根据外貌来评判一个人。
这些谚语是英国人重视实际行动和实际效果的反映。
中英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也对谚语的表达方式产生了影响。
中国是一个崇尚孔子和文化传统的国家,中文谚语中包含着对古人敬重和传统价值的继承。
而英国是一个重视个人自由和民主原则的国家,英文谚语中更多地体现了对独立思考和自由选择的推崇。
总结而言,中英两种语言中的谚语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中文谚语关注道德规范和修身养性,强调人际关系和个人修养。
而英文谚语则更注重实用和现实生活,强调实际行动和自由选择。
通过比较中英两种语言中的谚语,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不同文化的魅力。
浅谈中外谚语的差异性及翻译对策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而谚语是语言与文化的结晶,它和特定的文化及语言息息相关,灵活地使用谚语能大大增强语言的鲜明性与生动性。
充分地理解各类谚语间相异之处,并用正确的方法将其翻译,能有效地促进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交流和合作。
标签:跨文化交流谚语差异性翻译方法一、前言谚语是劳动人民于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广泛流传于民间的短语,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民族及地区的文化。
谚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因其口语化、通俗易懂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被人们使用。
由于价值观、风俗习惯、历史文化和地理位置等差异,导致不同文化衍生出的谚语也存在差异性。
谚语之间的差异会给跨文化交流和翻译带来一定的障碍,若在不了解谚语含义和背景知识的情况下进行翻译,很容易让读者产生误解,给跨文化交流带来消极影响。
下文将针对中外谚语反映的文化差异及翻译谚语的对策进行简要分析。
二、中外谚语的差异性经过探究,中外谚语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1.价值观的差异由于历史及地理位置等诸多因素,西方国家多崇尚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相对社会的独立自主性,多以个人的成功为重,讲求的是利益的最大化。
“A bird in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就体现了对个体价值的重视与浓重的功利性。
“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告诉人们应该把握好有限的时间,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具有较强的经济色彩,进步观中的财富无限论得以体现。
而中国多崇尚集体主义,更看重一个集体的团结与合作。
“众人拾柴火焰高”、“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等谚语都体现了该特点。
2.风俗习惯的差异中国自古以来以龙为尊,中国人一贯自称是“龙的传人”,龙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有崇高的位置,象征着权势与高贵。
因此,有关龙的谚语多包含着赞美与尊敬的含义,且多为褒义。
但龙在西方文化中被认为是残暴和血腥的,是恶势力的象征,有关龙的谚语多含贬义,如“dragon’s teeth”,就有着“互相斗争的根源”之意。
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英汉语谚语是各自语言文化的结晶,反映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中英两国的文化差异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得淋漓尽致,谚语也不例外。
本文将对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进行比较研究,从中可以窥见两种文化的不同思维方式和生活哲学。
英汉语谚语在表达方式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英语谚语极其善于利用象征、比喻的手法,常常直接表现为一幅生动的画面,而中文谚语则更注重于言简意赅、字字珠玑。
英语中的“Don’t count your chickens before they hatch”(不要在小鸡孵出来之前就数小鸡),直观形象地表达了不要事先作无意义的推测或者在决定之前不要过于乐观,而中文的谚语“实事求是”则言简意赅地表达了相同的意思。
这种差异反映了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英语更倾向于形象、生动,中文更偏向于含蓄、言简意赅。
英汉语谚语在思维方式和哲学观念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英语谚语多以动植物、自然现象等为比喻,蕴含着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世界的观察,如“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这句谚语是从铁匠作坊中的操作中得来的,意指“事情要趁热打铁,趁时机,抓住机会”,而中文谚语则多以历史人物、典故为譬喻,蕴含着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智慧的追求,如“君子之交淡如水”,出自《论语》,意为“真正的君子之间的交往是淡泊如水的”,突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淡泊清静、不张扬的价值观。
这反映了英语谚语更强调实用主义和经验主义,而中文谚语更注重道德伦理和礼仪规范。
英汉语谚语在文化传承和价值观念上也有所不同。
英语谚语传承于英国的农耕文化和海洋文化,强调实用主义、务实精神和乐观态度,如“Every cloud has a silver lining”(乌云后必有阳光),强调了在困难中要保持乐观的心态。
而中文谚语则传承于中国的农耕文化和礼仪文化,注重道德修养、家庭伦理和敬老孝亲,如“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表达了对道德教化的强调。
小议中英谚语差异及谚语翻译技巧上传: 邹金平更新时间:2013-4-23 8:32:54中国和英国都有大量的谚语,在我具体论述之前,请让我们弄清“谚语”一词的含义和概念。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字典》是这样界定其含义的: short well-known saying that states a general truth or gives advice;《当代英语朗文词典》却是这样定义的:a brief familiar maxim of folk wisdom ,usually compressed in form , often involving a bold image and frequently a jingle that catches the memory ;而《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说的:在群众中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
从以上定义我们可以归纳以下几个特点:(1)它们是整齐固定的并为广大群众所熟悉的句子;(2)它们是人民群众生活和工作经验的总结,目的是为人民阐明事理或总结经验教训;(3)它们常包含简练的话语、大胆的想像、丰富的修辞而便于人们记诵。
虽然英语和汉语谚语都有以上特点,但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它们仍有许多的不同点。
一、中英谚语文化差异众所周知,语言与一个国家的文化紧密联系。
而谚语作为语言的一部分,总与一个国家的文化、生活习惯、社会风俗、经济和地域条件紧密相关。
尽管谚语反映的自然和社会规则是客观无国界的,但不同的民族往往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有时一些谚语的意义相同或相近,但却采用了不同的形象和表达方式,因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1、地域环境特色谚语出自人们的生活和劳动,英国是个岛国,英国人民非常热爱他们生活和工作的大海。
因此,英国有许多谚语都涉及到了海、鱼和制船工业。
例如:No fish would exist without fishbones , No man would be without faults.(没有不带刺的鱼,同样也没有不带缺点的人。
中日谚语对比——以动物谚语为例中日谚语对比——以动物谚语为例谚语是一种流传下来的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日两国作为亚洲最具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国家之一,各自拥有丰富的谚语文化。
本文将以动物谚语为例,对比中日两国的谚语,探讨其中的差异和共同点。
1. 马到成功这是中国的一句常见谚语,用来形容一个人的事业获得顺利发展。
而日本对于马的形象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他们将马作为战争中的勇士,因此日本有一句谚语叫做“鞍上龙马”,表示战胜困难,意味着取得了胜利。
两个国家对待马的象征意义有明显的差异。
2. 狐假虎威中国有这样一句谚语,用来形容一个胆小怕事的人在强者面前逞强。
而日本对狐的印象与中国不同,他们认为狐是聪明、机智的动物。
因此日本有一句谚语叫做“臆狐之名”,形容一个人冒充高人物的身份。
在谚语中,两个国家分别给予了狐不同的形象。
3.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这是中国的一句谚语,用来形容一个不识好人好事的人。
而日本的狗形象与中国相似,认为它们是忠诚的朋友。
因此,日本有一句谚语叫做“忠犬八公”,用来形容一个非常忠诚的朋友。
尽管两个国家对狗的象征意义一致,但在具体的谚语表达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4. 如鱼得水中国有这样一句谚语,用来形容一个人适应了新的环境,感到舒适自在。
而日本对鱼的形象有着不同的理解,他们将鱼视为象征幸福的吉祥物。
因此,日本有一句谚语叫做“金鱼奇缘”,用来形容一对恋人之间的美好故事。
两个国家对鱼的象征意义以及谚语的表达方式存在明显差异。
5. 一箭双雕这是中国的一句谚语,用来形容一次行动达到了两个目的。
而日本对鸟的形象有着不同的理解,他们将鸟视为自由和永生的象征。
因此,日本有一句谚语叫做“鸟の親子鳴き,離れて飛ぶ”,意为父子鸟一起鸣叫,然后展翅高飞。
两个国家对待鸟的象征意义以及谚语的表达方式有一定的差异。
通过对比中日两国动物谚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两个国家都以动物为谚语的表达对象,但在具体的象征意义和表达方式上存在着差异。
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英汉语谚语是两种语言中非常重要的文化元素,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引用和传承的智慧。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深,英汉语谚语之间的文化差异也逐渐受到重视。
中英两种语言的谚语在表达形式、内涵和文化背景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在跨文化交流中可能会导致理解上的障碍。
研究英汉语谚语的文化差异,有助于增进人们对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和尊重。
本文将从文化背景、性质和表达形式、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及文化价值观等方面比较英汉语谚语的差异,探讨这些差异背后的文化原因。
通过深入分析英汉语谚语之间的异同,可以更好地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价值观和世界观,为跨文化交流提供启示和帮助。
结合现实生活的案例和实践经验,探讨英汉语谚语的实际应用和意义,为促进不同文化间的沟通和交流做出贡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探究其背后的文化意涵和价值观差异。
通过对英语和汉语谚语的深入分析,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下谚语的差异性,探讨谚语的性质和表达形式在英汉文化中的不同体现。
进一步研究英汉语谚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探讨谚语对于文化传承和交流的重要性。
通过对比研究英汉语谚语的文化价值观,揭示不同文化间的认知差异和交流困难,旨在为跨文化交流提供一定的启示和挑战。
通过本研究,有望深入了解英汉语谚语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重要性及其在语言和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为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提供理论支持和借鉴。
2. 正文2.1 文化背景下的英汉语谚语差异英汉语谚语是反映不同国家文化背景的重要表现形式,其差异主要源于英汉两国的历史、宗教、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
在英国,许多谚语都与农业、乡村生活有关,如“一次不成,再来一次”和“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这些谚语反映了英国人注重实用主义和务实精神的特点。
而在中国,谚语往往与历史、哲学有关,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和“知足常乐”。
这些谚语体现了中国人注重缘分和顺势而为的价值观。
论中日谚语在文化上的异同中日两国是我国的友好邻邦,两国的文化在许多方面有着深厚的历史联系。
中日的谚语在文化上的异同是体现两国文化差异的重要方面。
谚语是一种语言在长期使用中形成的独特表达方式,它集中了一国文化的智慧和思想,反映了民族精神和生活态度。
在中日两国的谚语中,虽然有相似之处,但也有许多异同之处。
本文将从中日谚语的特点、文化背景及谚语对生活的影响等方面来探讨中日谚语在文化上的异同。
一、中日谚语的特点中文谚语在长期的漫长历史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鲜明地反映了中国人民的聪慧和智慧。
中文谚语常常是用简短而生动的语言来表达具有哲理的观点,它通过富有感染力的形象和富有音韵的语言,简练地表达出一种哲理,以极短的文字,确是大智慧之卓越表达。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众人拾柴火焰高"等谚语,表达了中国人对群体合作与拼搏奋斗的重视。
日语谚语在日本的日常用语中非常常见,它反映了日本人民的成语和言行技能。
日语谚语精炼、生动、形式多样、表达力强,它通常取于古典文学、宗教和民间传统。
日语谚语常常给人以启迪和反思,表达出日本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心灵的追求。
"七転び八起き"(七次摔倒,八次起来),"猿も木から落ちる"(猴子也会从树上掉下来)等谚语,都是富有文化内涵的日式哲理。
二、中日文化背景的异同1.中文谚语的文化背景三、谚语对生活的影响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了许多有关于生活的智慧,这些智慧都反映在中国的谚语中。
中国的谚语通常是富有民间智慧和聪慧,它们对中国人民的生活具有深远的影响。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谚语,表明了中国人对领导者的重视和依赖。
日本人民在对待生活的态度上,也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智慧和观点。
日语谚语富有哲理和深刻的表达方式,它们对日本人民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勇者大胆、暗雲の来る曙”(勇敢者胸怀大志,预感到不祥之兆),以及“志が高く、道より遠く”(心有恒则事竟成),这些谚语都反映了日本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和观点。
汉英谚语折射的中西文化差异汉英谚语是中西方文化的一大特色,它们折射了两种不同文化的思维模式、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导致了不同的思维方式,而谚语则是这种不同思维方式的体现。
本文将从中西方的思维方式、价值观、传统文化等多个方面来探讨汉英谚语的不同之处。
一、思维方式中西方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也反映在谚语中。
中国人一般使用“象征性思维”,而西方人则多采用“逻辑性思维”。
中国的谚语多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寓言来表达思想和感情,这种表达方式的主体在于“感性思维”。
比如中国谚语中的“九十九难,唯有耐性来得通”、“家丑不可外扬”、“杀鸡给猴看”等等,这些谚语都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和生活智慧,但多以隐喻、寓言等方式表达出来。
而西方的谚语则更多体现了“逻辑性思维”,强调语言的规范性和逻辑性。
比如英语中的“all roads lead to Rome(所有的路都通往罗马)”、“you can't have your cake and eat it too(两者不能兼得)”等等,这些谚语很少采用生动的比喻等手法,而是通过表达逻辑关系来证明某一观点或道理。
二、价值观不同的文化往往有着不同的价值观。
汉英谚语的不同之处还表现在它们所体现的价值观上。
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而这些价值观也影响了中国谚语的表达方式。
比如“有志者事竟成”、“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这些谚语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努力、坚强、自律、为他人着想等价值观。
西方文化则强调个人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表达,西方谚语中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也反映了这种价值观。
比如“no pain, no gain(不劳则无获)”、“be yourself(做自己)”等等,这些谚语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和自我担当的精神。
三、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同的传统文化对汉英谚语的表达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文化重视道德与修养,这种价值观也体现在谚语中。
英汉谚语中的文化差异田文革【摘要】摘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谚语是人类智慧的积淀,且经历代代相传传承下来。
本文分析了中国西文化差异根源,将谚语中的文化差异从生活习俗、人文思想、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展现在读者面前,以促进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期刊名称】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3)007【总页数】4【关键词】谚语;翻译;中西文化差异谚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经验,能够对其进行精辟地总结和概括,且具广泛的影响和深邃的寓意,反映出国家的社会制度和观点、历史地理以及一些生活哲理,其文化内涵极为丰富。
从中英两国的谚语比较来看,不同的文化背景使得谚语的文化内涵也有明显的差别。
通过对这些差异进行分析与研究,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各国的谚语,让英汉谚语能够在两国文化的影响下更加光彩夺目。
一、造成中西文化差异的根源(一)哲学方面长期以来,中国都受到“天人合一”思想的熏陶,讲究人与自然和睦相处,对自然抱有崇尚的心[1]。
这不仅仅是指人与自然之间要和谐统一,更包括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要和谐相处。
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华民族所提倡的价值观念就是内省自制、道德本位,要时刻将集体和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必要的时候必须要牺牲个人利益。
有人把中国文化称为“we”culture——集体文化。
中国人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具有很强的集体主义,他们认为只有在他人的帮助下才能取得成功,个人的成功都是来自于别人的支持,因此必须要通过互相合作互帮互助来谋求共同利益。
而对于西方国家来说,主客两分的思想是他们的主导思想,在他们的观念里,人与自然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人类通过自身努力对大自然进行改造,以实现人类的目标[2]。
所以,奋斗和成功是西方人所崇尚的,西方人更倾向于追求民主和自由,更注重实现个人价值。
在这样的文化下,个人主义极为严重,它反映了西方社会价值观,并在西方人的日常生活中也有所体现。
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英汉语谚语是两种不同文化的象征和表达方式。
它们反映了国家的传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本文将对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进行比较研究,以探讨两种文化的异同和背后的文化含义。
在文化含义方面,英汉语谚语也呈现出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在英语中,常用的谚语如“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All that glitters is not gold”等等,强调个人的自由和独立。
而在中文中,谚语像“知足常乐”,“羊毛出在羊身上”则强调的是团结和共同体。
在喻意方面,英汉语谚语也有着显著的差异。
英语谚语强调的是现实主义和个体力量,如“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反映出的是耐心和毅力。
而中文谚语则更多体现出的是儒家文化的智慧,如“和合共生”,“高瞻远瞩”。
两种文化的语言谚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也有所不同。
在英国,动物和自然现象常被用作比喻,如“Don't count your chickens before they are hatched” 而在中国,则大部分谚语都与人物、历史和哲学思想结合,例如“打铁还需自身硬”。
令人感兴趣的是,在英汉语谚语中,也存在一些相似之处。
比如英语中常用的“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 和中文中的“实事求是”,表达了相同的智慧和价值观。
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对更多英汉语谚语的比较分析,探讨谚语背后的文化内涵,并深入研究如何有效地跨文化传播和交流。
希望本文能为对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中外谚语的跨文化交际对比谚语是对各种生活现象进行综合概括并在群众中广泛流传运用的固定语句,大多是劳动人民对长期生活经验的科学总结。
不同文化土壤中滋生出来的谚语都打上了各自不同的文化烙印。
中外谚语的使用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可归纳如下:首先,从不同地域带来的文化差异看,以中国和英国为例,英国作为一个岛国,航海业发达,其谚语中就有许多与航海有关的内容,如:to go with the stream/tide(随波逐流、顺应时势);A life without a purpose is a ship without a rudder(人生无目的,犹如船失去了舵);In a calm sea, every man is a pilot(在平静海洋中人人都可以当领航员)。
反观中国,以农业为主的内陆国家,千百年来以农业为主,滋生了众多与农业生产有关的谚语,如“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春来不播种,秋来无处收”,“清明种瓜,谷雨种豆”。
1其次,从历史文化的差异来看,对比中日两国可以发现,不同国家的历史蕴涵的文化也就不尽相同,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历史典故、寓言或者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上。
例如日语中“敵は本能寺にあり”(醉翁之意不在酒)。
此谚语出自《日本外史》中一段历史事实。
明智光秀对其主君织田信长萌发谋反之心,于是就出其不意地袭击了住在本能寺的信长。
但是在这之前光秀从未表明其本意,说是前去进攻备中的毛利氏。
可是走在中途他却指着东方说道:“わが敵は本能寺にあり。
”突然挥军攻入本能寺。
由此引出:真意不在此,另有所图之意。
同样的意思,在汉语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则是出自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意为欧阳修在乎的并不是酒,而是山水美景。
而“醉翁之意不在酒”也引申为本意不在此的意思。
2再次,从民俗文化的差异看,中西民俗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的态度上。
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谚语在字典中的定义是短小精练的民间智慧警句,一般形式严谨,经常包括鲜明的形象和使人难忘的韵律。
谚语多风趣幽默,饱含哲理,因而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广为流传。
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谚语,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谚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1. 与基督教有关的谚语宗教是谚语的重要来源之一。
汉语的谚语“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明显与曾在中国广泛流传的佛教有关。
包括英语在内的西方国家的主要宗教是基督教。
许多英语谚语和基督教有着这样那样的关系是十分自然的。
例: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之。
God sends meat and the devil sends cooks.上帝赐给食物,魔鬼派来厨师。
Each cross hath its own inscription.每个十字架都有自己的铭文。
以上谚语明显与基督教有关,因为谚语里出现的“上帝”或“十字架”都是基督教的象征。
非常有意思的一点是英语中的God经常与汉语中的“天”相对应。
基督教徒崇拜上帝,英语中God save the Queen是家喻户晓的句子。
当一个说英语的人突然从紧张、焦急、或压力下解脱出来的时候,会脱口而出:Thank God!中国人崇拜“天”。
中国古代的皇帝是“天子”,运气好的人是“天之骄子”。
只要好心人得到报答而恶人受到惩罚,我们就会说“苍天有眼”英国人和中国人都要有寻求帮助的对象。
只是说英语的人找的是上帝,而中国人找的是“天”而已。
2. 出自《圣经》和英语文学巨著里的谚语《圣经》是最广为阅读的书之一,也是包括英语国家在内的西方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宗教作品。
它也被认为是一部很好的文学作品。
其中的警句、格言已经成为谚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一、英汉谚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1起源差异首先,英汉谚语都受到宗教思想的影响,但同中又有异。
英谚受基督教的影响,反映了基督教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如:No respecter of persons.(一视同仁);Man propose,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等,而汉谚则受到“儒”、“释”、“道”三教的影响。
其次,英汉谚语的起源差别还是很大的。
英谚中有大量出自典章及名人的作品中那些脍炙人口的词句,如:Never say die.(永远不要说”死定了”)出自英国小说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而汉语文史学家们则认为汉谚相当一部分出自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如:“远亲不如近邻”是对日常生活经验的总结。
2生存环境的差异谚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
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
3习俗差异汉谚语差异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
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
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谚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些年来养庞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
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
英语中有关狗的谚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
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
如:Every dog has his day.(人皆有出头日);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等。
learnmew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等。
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asadog,“累极了”是dog-tired。
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呢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4宗教信仰方面与宗教信仰有关的谚语也大量地出在在英汉语言中。
从西方的谚语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中西文化的一个有趣的区别。
我们先来看几条中西文化水乳交融的谚语。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这个说法最早见于14世纪,起初以“If man proposes evil, God disposes of it.”的形式出现, 意思是上帝会阻止想要为恶的人。
这里的God, 既可以指上帝, 又可以指天意。
就像我们常说的“尽人事, 听天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一样, 尽力而为之后, 还要顺从自然的规律。
毕竟,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 凡事皆不可强求,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类的生存之本。
e.g. A: Bob, how about tomorrow’s driving test?Sure to pass,huh?B: I don’t know. I’ve done enough, I’d say. Anyway,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I am praying for good luck.If you play with fire, you get burnt.所谓“玩火者必自焚”,铤而走险的盲目举动会招致无穷祸患。
e.g. The abuse of power has sent many people into jail, which shows that playing with fire could get you burnt.Revenge is a dish that could be eaten cold.很形象的一句谚语。
所有的菜肴都必须趁热吃,唯独revenge是个例外。
“君子报仇,十年未晚。
”e.g. He has done serious wrong to his friends. You just wait and see. They will not let him go scot-free. Revenge is a dish that could be eaten cold.Every dog has its day.(又作All dogs have their days.)这里的day,是指opportunities, 即成功的机会;而dog 则泛指那些地位低下、似乎没有出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