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规划一览表
- 格式:pdf
- 大小:618.21 KB
- 文档页数:1
青岛市市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城乡规划博客()青岛市市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试行)青岛市规划局2010年5月青 岛 市 规 划 局关于发布施行《青岛市市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试行)》的通知各有关单位:我局编制的《青岛市市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试行)》于2010年5月10日施行。
凡青岛市市区范围内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等相关规划的编制,以及各级、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应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附:《青岛市市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试行)》二〇一〇年四月三十日编制说明青岛市规划局曾于2007年编制了《青岛市新建改建居住区、居住小区及组团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表(试行)》,并作为控规及相关规划编制、管理的参考资料,对强化新区、特别是新建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控制和配套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规划建设工作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更加突出,节约型城市建设不断推进,民生问题获得广泛关注;另一方面,近年来,国家、省、市又不断出台了一些涉及公共服务设施的规范、标准、规定等。
为了使全市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更加合理、系统、均衡,更加符合青岛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市规划局对现行相关标准、规划进行了综合研究,编制完成《青岛市市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以下简称“本标准”)。
本标准以国家、省、市和部门的相关规范及标准为基本依据,结合本市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情况及城市发展要求,并参考国内相关城市做法研究制定。
本标准由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执笔起草。
在起草和修改完善过程中,市规划局多次邀请相关专家参与研讨、论证,多次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和建议,并认真研究汲纳这些意见和建议,使本标准在合法的基础上,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实用。
本标准自2010年5月10日起施行。
在本标准施行过程中,如有修改意见、建议或疑问,请及时向青岛市规划局反映。
杭州市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目录编制说明1 总则 (3)2 公共服务设施分类、分级和配置要求 (3)3 市级和区级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规划导则 (4)4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标准 (9)附录:术语、用词说明及参考文献(规范) (18)《杭州市市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条文说明1 总则1.1【目的和依据】为突出以人为本,满足居民日益提高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科学合理地配置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有效使用城市土地资源,进一步提高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并考虑城乡发展需要,制定《杭州市市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
1.2 【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杭州市中心城区(指七区)公共服务设施,特别是新建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
在对城市旧区进行更新改造时,可依据本标准的基本原则和要求,进行必要的调整,以确保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切实可行,并达到应有的标准和服务水平。
杭州市辖县级市的中心城区可参照本标准实施。
城市特殊功能区域,如风景名胜区、前湾保税港区、港口、出口加工区、高新技术产业区等的相关内容,另行规定。
1.3【配置原则】本市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与相关规划,应遵循系统、兼容、创新、继承以及适度超前或相对稳定的原则。
1.4【强制性要求】本标准中涉及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的内容或规定应为强制性要求,在城市规划实施时,须优先安排并与其它建设工程同步予以落实;当公共服务设施无独立占地要求时,其建筑面积应作为强制性要求予以落实。
1.5 【相关法规】本市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应当严格执行本标准,并符合国家、省和市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及标准的规定。
2 公共服务设施分类、分级和配置要求2.1【公共服务设施分类】按其用地性质或使用功能,本标准将市、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分为七类:(1)教育;(2)医疗卫生;(3)文化;(4)体育;(5)商业金融;(6)社会福利;(7)行政办公;将居住区级以下(含居住区,下同)公共服务设施分为八类:(1)教育;(2)医疗卫生;(3)文化娱乐;(4)体育;(5)商业金融服务;(6)社会福利与保障;(7)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8)市政公用。
南通市新建地区居住公共效劳设施配套标准指引〔征求意见稿〕一、总那么1.1 〔目的〕为满足居民日益提高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科学合理地配置居住公共效劳设施,全面提升城市新建地区的规划建设水平和生活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的标准化、标准化水平,制定本规划指引〔以下简称指引〕,作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依据及实施的参考。
1.2 〔依据〕本指引以国家、省、市和各相关部门的有关标准及标准为依据,参照周边同类城市技术标准与准那么,并结合南通实际情况制定。
1.3 〔适用范围和应用〕本指引主要用于指导城市新建设地区的规划编制和建设管理。
新建地区编制规划时应依据本指引提出的标准和布局形式安排各类公共设施用地。
新建地区进行具体建设管理时,应按控制性详细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保证公共设施的配套建设。
在进行已建成地区的更新改造〔包含插建工程〕时,应按照本指引的根本原那么和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配置居住公共效劳设施,以确保配套公共效劳设施规划切实可行。
在建成区更新改造时应优先完善居住公共效劳设施,并保证设施配套的效劳水平,对设施的布局形式不做硬性规定。
1.4 〔设置原那么〕贯彻可持续开展、节约用地和资源共享的原那么。
居住公共效劳设施的配置首先应符合居民分布的根本特点,并综合考虑行政区划的要求或影响,统筹兼顾、合理布局。
在不产生相互干扰的情况下,各层次功能和效劳方式类似的公共效劳设施应相对集中布局,以利于形成各级社区中心,方便居民生活。
1.5 新建地区进行规划编制和管理除执行本指引外,还应符合国家、省和市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及其它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二、居住公共效劳设施分类公共设施按照使用功能分为八类:⑴教育设施;⑵医疗卫生设施;⑶文化娱乐设施;⑷体育设施;⑸社会福利与保障设施;⑹行政管理与社区效劳设施;⑺商业金融效劳设施;⑻邮政电信设施。
2.2 根据各类设施根本效劳属性的不同,公共设施分为公益性公共设施和经营性公共设施两类。
南通市新建地区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指引(征求意见稿)一、总则1.1 (目的)为满足居民日益提高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科学合理地配置居住公共服务设施,全面提升城市新建地区的规划建设水平和生活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制定本规划指引(以下简称指引),作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依据及实施的参考。
1.2 (依据)本指引以国家、省、市和各相关部门的有关规范及标准为依据,参照周边同类城市技术标准与准则,并结合南通实际情况制定。
1.3 (适用范围和应用)本指引主要用于指导城市新建设地区的规划编制和建设管理。
新建地区编制规划时应依据本指引提出的标准和布局形式安排各类公共设施用地。
新建地区进行具体建设管理时,应按控制性详细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保证公共设施的配套建设。
在进行已建成地区的更新改造(包含插建项目)时,应按照本指引的基本原则和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配置居住公共服务设施,以确保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切实可行。
在建成区更新改造时应优先完善居住公共服务设施,并保证设施配套的服务水平,对设施的布局形式不做硬性规定。
1.4 (设置原则)贯彻可持续发展、节约用地和资源共享的原则。
居住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首先应符合居民分布的基本特点,并综合考虑行政区划的要求或影响,统筹兼顾、合理布局。
在不产生相互干扰的情况下,各层次功能和服务方式类似的公共服务设施应相对集中布局,以利于形成各级社区中心,方便居民生活。
1.5 新建地区进行规划编制和管理除执行本指引外,还应符合国家、省和市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及其它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二、居住公共服务设施分类2.1 公共设施按照使用功能分为八类:⑴教育设施;⑵医疗卫生设施;⑶文化娱乐设施;⑷体育设施;⑸社会福利与保障设施;⑹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设施;⑺商业金融服务设施;⑻邮政电信设施。
2.2 根据各类设施基本服务属性的不同,公共设施分为公益性公共设施和经营性公共设施两类。
《关于村(社区)及新居工程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配置标准的指导意见(试行)》成都市统筹城乡工作委员会关于印发《关于村(社区)及新居工程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配置标准的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成统筹〔2008〕124号各区(市)县政府,市级有关部门: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关于村(社区)及新居工程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配置标准的指导意见(试行)》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成都市统筹城乡工作委员会二○○八年十二月十二日关于村(社区)及新居工程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配置标准的指导意见(试行)为进一步提高村(社区)及新居工程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现就村(社区)及新居工程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配置标准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村(社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配置标准(一)硬件配置。
村(社区)按“1+13”标准进行配置,即1个村(社区)配置13项公共服务设施.同时,根据各自特色配套2项公共服务设施。
配置的13项公共服务设施具体为:1.设有劳动保障站,建筑面积不小于50平方米。
2。
设有卫生服务站,建筑面积不小于80平方米。
3.设有人口计生服务室,建筑面积不小于20平方米。
4.设有社区综合文化活动室,建筑面积不小于100平方米。
5.按照公安部《派出所正规化建设规范》、《公安派出所建设标准》及省、市委有关要求设置警务室,办公用房面积不得小于20平方米。
6.设有全民健身设施(场地),结合小广场、集中绿地设置,用地面积不小于200平方米。
7。
城镇社区设有农贸市场,镇区按照500米左右服务半径设置,建筑面积不小于400平方米;农村社区结合实际情况设置,建筑面积50—200平方米左右。
8.设有日用品放心店,建筑面积不小于20平方米。
9。
设有农资放心店,建筑面积不小于50平方米。
10。
设有垃圾转运站,建筑面积不小于30平方米。
11.设有公厕,建筑面积不小于20平方米。
12。
因地制宜地设置集中或分散的污水处理设施,并完善污水收集系统。
杭州市城市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基本配套规定前言为了与新颁布的《杭州市居住区配套设施建设管理条例》相协调,与各专项规划相衔接,指导杭州市居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根据杭州市规划局和杭州市建设委员会的相关指令和要求,编制《杭州市城市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基本配套规定》。
该规定的编制是根据《杭州市居住区配套设施建设管理条例》以及其它相关法律和法规规定,结合近年新编的城市专项规划的内容和规定,对《杭州市城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规定(送审稿)》(2004)进行修编,同时新增加城市公共设施的配置规定和要求。
本次规定编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城市公共设施体系进行分级和分类设置;对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中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商业、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行政管理等设施的设置进行修编;对公益性设施、经营性设施进行分类,并采用控制性指标和指导性指标区别控制;增加新旧区的差别化配置等条款。
本规定在城市级公共设施设置要求中不包括市政设施的设置规定,只在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要求中,包含市政公用设施(居住区及居住区以下级)配置规定。
实用文档目次1 总则 (1)2 术语 (2)3 公共设施布局原则 (3)4 城市公共设施设置要求 (4)5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要求 (12)5.1设置要求 (12)5.2旧区改造公共服务设施差别配置 (14)附表一:杭州市区住宅区配套中小学(幼儿园)规划建设定额指标 (26)附录A 本规定用词说明 (27)1 总则1.0.1 (目的和依据)为合理进行城市级公共设施和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满足居民日益提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求,有效地使用土地资源,实现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根据《杭州市居住区配套设施建设管理条例》以及其它相关法律和法规规定,参照建设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年版),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和相关专项规划,修编《城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规定》,新编《城市公共设施设置规定》,并将二者合并制订为本规定。
巢湖市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20XX-2030)文本巢湖市人民政府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安徽大学旅游规划与研究中心20XX.12项目名称:巢湖市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20XX-2030年)委托单位:巢湖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编单位: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安徽大学旅游规划与研究中心资格证书:[建]城规编141124 甲级院长:胡厚国院长、正高级工程师、注册规划师、注册咨询师项目总负责:刘复友院总规划师、正高级规划师、注册规划师项目负责人:徐涛松院副总规划师、所长、正高级工程师、注册规划师龙兆云副所长、高级工程师、注册规划师罗洁主任工程师参加人员: 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丁楠副主任工程师、注册规划师王文超注册规划师周耀东城市规划师李冰冰城市规划师李晋城市规划师刘珊城市规划师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翟国方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旸研究生靳文博研究生黄雪峰研究生安徽大学旅游规划与研究中心:李东和主任、教授、博士刘法建讲师、博士方叶林讲师、博士协编单位:巢湖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人:马恩俊巢湖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参加人员:李先锐巢湖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杜峥嵘巢湖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科科长审核人:刘复友院总规划师、正高级规划师、注册规划师杨建辉院副总规划师、所长、高级工程师、注册规划师审定人:胡厚国院长、正高级工程师、注册规划师、注册咨询师目录第一章规划总则2第一条概念界定2第二条规划对象3第三条规划范围3第四条规划期限3第五条规划指导思想3第六条规划目标3第七条规划主要内容3第二章人口布局规划4第八条人口规模预测4第九条人口空间布局4第三章教育设施规划4第十条教育设施规划目标4第十一条教育设施设施分类4第十二条教育设施配建标准4第十三条幼儿园布局规划6第十四条小学布局规划7第十五条初中布局规划7第十六条高中布局规划7第十七条职业学校布局规划7第十八条其他教育设施布局规划8第十九条20XX-20XX年教育设施建设项目9第四章文化设施规划11第二十条文化设施规划目标11第二十一条文化设施分类11第二十二条文化设施配建标准11第二十三条巢湖市文化设施分级布局14第二十四条巢湖市文化设施分类规划14第二十五条20XX-20XX年文化设施建设项目17第五章医疗卫生设施规划19第二十六条医疗卫生设施规划目标19第二十七条医疗卫生设施设施分类19第二十八条医疗卫生设施配建标准20第二十九条公共卫生机构布局规划23第三十条医疗卫生机构布局规划24第三十一条其他类医疗卫生机构布局规划24第三十二条街道社区卫生机构布局规划24第三十三条中心城区远期医疗卫生设施规划汇总24第三十四条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布局规划25第三十五条20XX-20XX年医疗卫生设施建设项目25第六章体育设施规划26第三十六条体育设施规划目标26第三十七条体育设施分级与分类26第三十八条体育设施配建标准27第三十九条体育设施空间布局结构29第四十条市级体育设施布局规划29第四十一条片区级体育设施布局30第四十二条社区级体育设施布局31第四十三条20XX-20XX年体育设施建设项目31第七章社会保障设施规划32第四十四条社会保障设施规划目标32第四十五条社会保障设施分级与分类32第四十六条社会保障设施配建标准33第四十七条规模预测34第四十八条社会福利设施布局规划34第四十九条社会救助设施布局规划35第五十条殡葬设施布局规划35第五十一条乡镇社会保障设施布局规划36第五十二条20XX-20XX年社会保障设施建设项目36第八章公共安全设施规划36第五十三条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目标36第五十四条应急避难场所分类分级36第五十五条应急避难场所配建标准37第五十六条紧急避难场所布局规划39第五十七条固定避难场所布局规划39第五十八条中心避难场所布局规划39第五十九条20XX-20XX年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项目39第六十条消防设施规划目标41第六十一条消防设施分类41第六十二条消防站建设标准41第六十三条消防安全分区42第六十四条消防站布局规划42第六十五条消防供水规划42第六十六条消防指挥通信规划43第六十七条消防通道规划43第六十八条20XX-20XX年消防设施建设项目43第九章菜市场设施规划44第六十九条菜市场设施规划目标44第七十条菜市场设施分级44第七十一条菜市场设施配建标准44第七十二条菜市场设施建设与整改模式45第七十三条菜市场设施布局体系45第七十四条菜市场设施建设概况45第七十五条菜市场设施规划总体布局45第七十六条菜市场设施近期建设规划45第七十七条20XX-20XX年菜市场设施建设项目46第十章旅游服务设施规划47第七十八条旅游服务设施规划目标47第七十九条旅游服务设施发展定位47第八十条旅游服务设施分类48第八十一条旅游服务设施配建标准48第八十二条旅游服务设施空间布局49第八十三条旅游信息咨询服务设施规划49第八十四条旅游交通便捷服务设施规划49第八十五条旅游安全保障服务设施规划51第八十六条旅游便民惠民服务设施规划51第八十七条20XX-20XX年旅游服务设施建设项目52第十一章社区服务中心规划55第八十八条社区服务中心规划目标55第八十九条社区服务中心配建标准55第九十条社区服务中心规划55第十二章实施保障措施55第九十一条三年行动计划55第九十二条政策建议56第九十三条责任分工和监督问责56规划总则概念界定基本公共服务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总体水平,为维持社会经济稳定、基本的社会正义和凝聚力,保护个人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社会条件。
北勘设测发〔2006〕19号关于严格执行《北京市居住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指标》有关事项的通知各规划设计单位:2006年3月31日,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印发〈北京市居住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指标〉的通知》(市规发〔2006〕384号),《北京市居住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指标》(以下简称《指标》)于2006年6月1日起执行。
该《指标》是指导规划设计人员编制居住地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或规划设计方案的技术规范,适用于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以外城镇地区新建改建居住地区的规划设计工作。
现将《指标》转发给你们,请认真做好以下工作:一、各单位应组织有关规划设计人员认真学习、掌握《指标》内容,并将组织学习及相关设计人员对《指标》的掌握情况,形成书面报告于2006年5月26日前报送至北京市勘察设计与测绘管理办公室。
二、2006年6月1日后,各规划设计单位在编制居住地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或规划设计方案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本《指标》,如有未按《指标》执行或提供虚假指标的,规划设计单位应承担相应法律责任,主管部门将依据有关规定予以查处。
三、各单位在学习和执行《指标》的过程中有何疑问,请直接与我办或市规划委有关处室联系,以保证对《指标》的准确理解和有效执行。
附件:1.《关于印发〈北京市居住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指标〉的通知》(市规发〔2006〕384号)2.《北京市居住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指标》二○○六年四月二十四日(联系人:赵志强,董辉; 联系电话:68024985)地址:西城区二七剧场路东里新11号楼二层北段218室邮政编码:100037主题词:规划设计指标△执行通知北京市勘察设计与测绘管理办公室2006年4月25日印发市规发〔2006〕384号关于印发《北京市居住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指标》的通知各相关单位:为贯彻科学发展观,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经市政府同意,我委对《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本市新建改建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指标的通知》(京政发〔2002〕22号)中的指标进行修订,重新制定了《北京市居住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指标》(以下简称《指标》)。
附件:成都市公建配套设施规划导则成都市规划管理局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0.10编制单位: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资质等级:规划甲级[建]城规编第(081126)院长:胡滨(注册规划师、高级工程师)副院长:曾九利(注册规划师、高级工程师)副院长:潘振(高级工程师)项目名称:成都市公建配套设施规划导则项目编号:2010AQTCDXXXX308项目主管:曾九利(注册规划师、高级工程师)项目负责人:何旻(注册规划师)编制人员:唐鹏(规划师)杨萧(规划师)王勇(高级工程师)薛爽(规划师)陈茜(规划师)王天佑(助理规划师)目录1.总则 (1)1.1编制目的 (1)1.2编制原则 (1)1.3编制依据 (2)1.4研究对象 (2)1.5适用范围 (2)1.6应用原则 (2)2.分级分类 (3)2.1公建配套设施分级 (3)2.2公建配套设施分类 (4)3.公建配套设施规划导则 (4)3.1居住区级公建配套设施 (5)3.2基层社区级公建配套设施 (11)3.3商业街 (16)3.4项目配建 (17)4.附则 (18)1.总则1.1编制目的为实现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目标,形成现代化的城市功能,塑造成都市宜居、高品质的生活环境,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公建配套设施规划编制和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特制定本规划导则,以建立完备、安全、便捷、高效、舒适的“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公建配套设施体系。
1.2编制原则以“以人为本”为总原则,按照“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九化”要求提升公建配套设施规划建设水平,促进公建配套设施实现“五个优化”。
1.2.1 优化功能根据新的形势以及居民不断提升的公共服务需求,进一步优化公建配套设施功能,如提升文化、体育、休闲功能,强化社区服务职能等等。
1.2.2 优化标准整合提升各类公建配套设施标准,形成统一的公建配套设施标准体系和统筹的配置方式。
1.2.3 优化布局引导公建配套设施集中集约建设,功能复合集成,形成有特色、有活力、易识别的中心场所,方便居民使用,并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有利于规划控制、实施和管理。
慈溪市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2007—2020)宁波市规划局2008年8月慈溪市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2007—2020)设计编号:规07-61规划编制单位:宁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设计证书号:[建]城规编第021045号说明书目录第一部分总述 (1)前言 (2)一、规划背景与必要性 (2)二、总则 (2)三、总体定位 (5)第二部分教育设施 (8)一、规划背景 (9)二、教育设施现状分析 (9)三、规划总则 (11)四、指标与需求预测 (12)五、规划总体布局 (14)第三部分医疗设施 (18)一、规划背景 (19)二、医疗卫生设施现状分析 (20)三、规划总则 (22)四、服务体系与医疗机构 (22)五、指标与需求预测 (23)六、市域医疗卫生设施规划 (25)七、中心城区医疗设施规划 (26)第四部分文体设施 (29)一、规划背景 (30)二、文体设施现状分析 (30)三、规划目标 (32)四、公共文体设施分类与建设标准 (32)五、规划总体布局 (34)第五部分福利设施 (37)一、规划背景 (38)二、现状分析 (38)三、规划目标 (39)四、规划总体布局 (39)五、社会福利设施分类规划 (39)六、保障措施 (40)第六部分宗教设施 (41)一、现状分析 (42)二、指导思想 (42)三、规划布局 (42)第七部分近期建设 (43)一、近期建设目标 (44)二、建议项目库 (44)第八部分实施措施 (45)第一部分总述前言近几年,中国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成为城市快速发展下的难点,公共设施不仅是提高城市生活质量的必要条件,更逐渐成为引导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城市公共设施在城市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一、规划背景与必要性(一)慈溪市社会经济发展背景慈溪位于东海之滨,东离宁波60公里,北距上海148公里,西至杭州138公里,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南翼上海、杭州、宁波三大都市经济金三角的中心,区位和交通优势十分明显。
南京市乡村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规划指引(试行)(送审稿)南京市规划局南京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二 一一年二月目录1、总则 (2)2、术语 (3)3、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级和分类 (3)4、新市镇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准则 (4)5、新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准则 (8)本指引用词说明 (10)本指引编写说明 (11)1、总则1.1(目的)为了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乡村地区建立布局合理、配套齐全、功能完善、服务便捷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并推动乡村地区规划编制与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特制定本指引。
1.2(依据)本指引以《城乡规划法》、《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江苏省城乡规划条例》等国家、江苏省、南京市相关法律和法规以及各相关部门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为依据,参照同类城市乡村地区的技术标准与准则,与南京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并结合南京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和要求制定。
1.3(适用范围)本指引适用于南京市行政区域范围内新市镇和新社区的规划编制和管理工作。
编制规划时,应依据本指引合理安排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和规模。
在进行已建成的新市镇和新社区的更新改造时,可参照本指引优化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提高配套标准和服务水平。
1.4(应用原则)本指引是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基于规划,按照社会公平、运行高效、兼容配置的原则,综合考虑行业特点、实施管理等因素,对乡村地区各类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提出的配套要求,着重于对乡村地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进行指导。
1.5 新市镇、新社区进行规划编制和管理除执行本指引外,还应符合国家、省和市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及其他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1.6 本指引在试行中将不断地进行修订和完善,必要时进行版本更新。
2、术语2.1 乡村地区是指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主城、副城和新城规划建设用地范围之外的地区。
2.2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是指具有基本公共服务功能的一系列设施的总称,包括教育、卫生、文体、社会保障、行政管理、商业服务及市政设施等。
1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1.1公共设施用地规划1.1.1公共设施用地规划原则1.强化城市中心,完善城市功能。
2.合理利用土地,发挥经济效益。
3.理清服务等级,建立完整服务体系。
4.重点与均衡相结合,完善基本功能,培育特色区域。
5.适应发展需要,适当超前布局。
1.1.2在中心城区规划2个市级中心、3个城市副中心、4个边缘组团中心。
1.市级中心包括:苏州主城中心、东部新城中心。
苏州主城中心主要承担城市级的行政、大型商业零售、金融、文化娱乐、体育、医疗等综合服务功能;东部新城中心主要承担市级商务办公、金融、信息服务等生产服务功能,同时配备相对完备的生活服务设施。
两大市级服务中心各自的主导功能应辐射至市域范围。
2.副中心包括:古城中心、平江片区中心、吴中片区中心。
古城中心主要承担旅游服务、文化产业功能;相城区中心结合未来高速铁路车站建设,应具备商业零售、商务办公、商贸物流、餐饮娱乐等综合服务功能;吴中区中心应在现有基础上提升功能,建设辐射范围覆盖南部城区的综合服务中心。
3.边缘组团中心包括:浒关片区中心、木渎片区中心、越溪片区中心、车坊片区中心。
各片区中心为本片区提供相应的商业、文化、医疗、体育、娱乐、办公等配套服务设施。
1.2行政办公用地规划1.2.1现状及问题现状行政办公用地规模为263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为0.93%,人均1.19平方米。
虽然比例适宜,但市属行政办公用地主要位于苏州主城,尤其是原古城内的市属行政用地与居住、商业用地混杂,既增加了古城交通压力,又不利于提高行政办公效率,因此市属行政功能应逐步退出古城,向新的苏州主城中心集中。
1.2.2行政办公用地规划规划行政办公用地356公顷,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0.96%。
其中各级行政办公用地布局规划如下:1.市属行政办公功能逐步退出古城,集中布局在现高新技术开发区。
2.园区行政中心搬迁至金鸡湖东。
在金鸡湖西商务中心集中布局市级办公用地。
3.相城区行政办公用地集中布局于相成区行政中心现址。
城市居住小区公共配套服务设施管理规定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城市居住小区、居住组团及零星住宅(以下统称居住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管理,保障居住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合理配置,维护小区业主和开发企业的合法权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规范等,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武汉市城市规划区内新建、改建居住小区。
第三条居住小区应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各专项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同步规划建设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邮政、商业服务、社区管理服务和市政公用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
其中教育、医疗卫生、社区管理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应当在住宅总规模(总建筑面积,下同)开发完成50%之前建成交付使用;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应当在住宅总规模完成80%之前建成交付使用。
第四条居住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应坚持统筹规划、可持续发展和节约用地的原则,使用性质相近或可兼容的公共服务设施应综合设置。
第五条居住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水平应当和居住人口规模相适应,在符合规定指标总量的前提下,可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统一规划、合理布置。
第二章权属界定与管理第六条居住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分为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和非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两种。
第七条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是指不以盈利为目的、建设成本适宜列入小区商品房建设成本的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区管理服务、市政公用设施等。
此类公共服务设施除社会公益性配套设施外,其权属归全体业主所有,由业主委员会代为登记,开发企业不得销售,也不得以任何方式处置其使用权。
第八条非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是指适宜市场化运营、建设成本不宜列入且未列入小区商品房建设成本的公共服务设施,包括教育、商业服务设施(物业管理专用商业服务设施用房除外)等。
此类公共服务设施,按谁投资、谁所有、谁收益的原则,其权属归投资者所有,但交付使用后必须纳入小区统一的物业管理,并不得擅自改变规划用途。
第九条居住小区的车库、车位(含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应当首先满足本小区业主的需要。
合肥市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导则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规划编制组2015年2月目录1范围 (2)2规范性引用文件 (2)3术语和定义 (2)4总则 (2)5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类分级 (3)6公共教育设施规划布局与设置标准 (3)7公共文化设施规划布局与设置标准 (6)8公共体育设施规划布局与设置标准 (9)9基本医疗卫生设施规划布局与设置标准 (12)10社会保障设施规划布局与设置标准 (16)11公共安全设施规划布局与设置标准 (18)12基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局与设置标准 (20)附录A (资料性附录)条文说明 (24)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合肥市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类分级、选址布局原则和规划配置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合肥市主城区范围内城乡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与管理。
主城区以外各级城镇、用地特别紧张的旧城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可参照本标准进行差别化配置。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标准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标注日期的引用标准,仅所标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凡是不标注日期的引用标准,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具体引用文件包括:GB50180-93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年版)GB50442-2008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范GB 50188 镇规划标准GB/T 50280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以及其它规范(详见附录条文说明)。
3术语和定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指为社会服务的公共教育设施、公共文化设施、公共体育设施、基本医疗卫生设施、社会保障设施、公共安全设施。
基层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特指街道社区服务中心、派出所;社区服务站、警务室、菜市场以及村级公共服务设施。
4总则1. 社会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应以保障民生,实现社会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为目标,统筹布局,集约节约用地。
2. 社会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局时,宜将同级别的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布置,形成不同层级的社区服务中心(站),提升服务效率。
3. 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应与服务的人口规模和服务范围相适应,服务范围应兼顾行政层级,考虑现状设施分布对实际服务范围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