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经济学的演变与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5
第一章 环境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复活节岛的兴衰复活节岛是太平洋上一个偏僻荒凉的小岛,面积不足400km2,人口最多时也不过7000人,它距最近的大陆——南美洲西海岸有3000km之多,距最近的有人居住的岛屿——皮特凯恩岛也有近2000km之遥。
但是它的一部文明兴衰史,却是昭示人类未来的一面镜子。
考古学家证明,复活节岛曾经有过辉煌的文明。
并认为复活节岛的居民属于波利尼西亚人,公元5世纪到达复活节岛,当时已是全球大迁徙的晚期。
公元5世纪时,复活节岛上土壤肥沃,温度、湿度很高,但是水源奇缺,岛上无常年性河流,仅有的淡水来自死火山形成的湖。
由于与世隔绝,生物物种很少,只有30种本地植物、几种昆虫、两种蜥蜴,没有哺乳动物,岛周围水域中鱼也不多。
波利尼西亚人在家乡时主要食用鸡、猪、狗、波利尼西亚鼠以及甘薯、芋头、两色果、香蕉、椰子和白薯。
但是,移民们很快发现这里的气候不适宜亚热带植物(如,两色果和椰子)的生长,芋头和甘薯的产量也很有限。
移民的食品因此只限于白薯和鸡。
这种单一的农业文明使移民们一度生活得很悠闲。
当时的居民们散居在农舍中,并在农舍周围播种庄稼;社会活动则集中在祭祀中心,即被称为阿库(Aku)的大石头平台。
人们在这里举行葬礼、祭祀和纪念亡故的族长。
由于农业生产很容易完成,因此人们有充裕的时间进行宗教活动。
岛民们精心组织宗教仪式,沿着海岸线在全岛建造了300多处宏伟的阿库,每一处阿库有1至数尊石像。
这些石像成为复活节岛文明一度兴盛的见证。
制作石像是一项巨大的工程。
每尊石像约6m多高,几十吨重。
在采石场制作,再运输到全岛各处的阿库上。
因为缺乏运输设备,岛民就砍伐森林,用圆木滚动雕像。
1550年,复活节岛人口达到7000人,部族之间的争斗开始加剧。
人们竞相建立阿库,以树立本族的权威。
到16世纪,岛上共建了几百个阿库,竖立了600多尊雕像。
就在此时,由于岛上森林被砍伐殆尽,运输雕像的工作不得不停了下来。
环境经济学经典文献导读摘要:环境经济学经典文献导读I.引言- 环境经济学的概念- 环境经济学的重要性II.经典文献回顾- 外部性理论- 环境资源的价值- 环境政策的评估III.环境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环境经济学的起源- 环境经济学的发展- 环境经济学的展望IV.环境经济学的应用- 环境政策的制定- 环境问题的解决- 可持续发展V.结论- 环境经济学的作用- 环境经济学的前景正文:环境经济学经典文献导读I.引言环境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环境与经济相互作用的学科,它涉及环境资源的使用、环境的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环境经济学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而且可以为环境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将从环境经济学的经典文献出发,对环境经济学的发展历程、理论框架以及应用进行综述。
II.经典文献回顾2.1 外部性理论外部性是指一种经济行为对其他人或社会产生的影响。
外部性理论是环境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它告诉我们环境问题的产生往往与经济行为的外部性有关。
其中,庇古(Pigou) 的外部性理论是最具代表性的。
庇古认为,外部性会导致社会成本的存在,而社会成本的存在会导致资源配置失当。
因此,政府需要对具有外部性的经济行为进行干预,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2.2 环境资源的价值环境资源的价值是环境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瓦尔拉斯(Vilfredo Pareto) 和科斯(Ronald Coase) 分别从生产和消费的角度对环境资源的价值进行了研究。
瓦尔拉斯提出了环境资源的“边际效用”概念,认为环境资源的价值取决于其对消费者的边际效用。
科斯则从产权的角度出发,认为环境资源的价值取决于产权的分配方式。
2.3 环境政策的评估环境政策的评估是环境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应用之一。
威克斯(W.K.Vickrey) 和尼斯(R.H.Nisbet) 等学者对环境政策的评估方法进行了研究。
他们认为,环境政策的评估应该从成本和效益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以实现环境和经济之间的平衡。
环境经济学的演变与发展一、环境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环境经济学科的产生与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并引起社会普遍关注是分不开的。
自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在追求经济增长的驱使下,人类对自然环境展开了大规模的前所未有的开发利用。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于战后重建家园的强烈愿望,一些工业化国家一味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表现出了空前的增长热潮。
虽然在极短的时期内,人类创造出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同时,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大大加剧了对耕地、淡水、森林、矿产的消耗,引发了深重的环境灾难,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和不利影响。
仅20世纪50~60年代的“八大公害”事件就曾使成千上万的人直接死亡。
可以说,这一时期的环境问题与农业社会时期相比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不仅直接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健康,而且严重削弱了自然环境系统对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支持能力,给人类未来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这种严峻的环境形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公众的环保意识空前高涨,环境运动在发达国家开始蓬勃发展,一大批社会有识之士也加入到宣传环境保护的行列之中,最著名的莫过于1962年女生物学家莱切尔。
卡逊(Rachel.Carson)写的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引起的轰动。
该书描绘了一幅由于农药污染所带来的可怕景象,惊呼人们将会永远失去“明媚的春天”。
该书的问世,对公众的环境意识施加了重大影响,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人类对环境与发展前景的关注。
与此同时,学术界也开始对环境问题进行科学意义上的探讨。
从20世纪50年代起,生物学、化学、地理学等自然科学开始对环境问题进行科学探索,主要是从技术的角度提出了环境污染的严重后果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取得了比较重大的进展。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经济学者开始运用现代经济理论与经济学分析方法对环境问题进行重新思考,探讨环境与经济的相互关系、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经济途径等课题。
同时发现传统经济理论对环境问题认识的两大失误在于,一是低估了环境负外部性对市场经济运行的广泛影响。
环境经济学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环境经济学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环境经济学以经济学的分析工具来研究环境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和政策来促进可持续发展。
第一部分:环境经济学理论的发展环境经济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初,当时人们开始意识到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环境问题。
一些学者开始研究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一些基本概念和方法。
其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外部性”。
外部性是指经济活动对其他经济主体或环境造成的影响,但并未在市场交易中得到体现。
传统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可以有效调节资源配置,但外部性存在的情况下,市场无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因此,环境经济学提出了内外部性的区分,并提出了一些政策工具来纠正市场失灵。
第二部分: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求而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需求的能力。
环境经济学提出了一些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理论,例如“绿色增长”和“资源效率”。
绿色增长强调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可以相互促进。
传统理论认为环境保护会抑制经济增长,但绿色增长理论认为,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可以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例如,发展清洁能源和推动循环经济可以提供就业机会,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资源效率则强调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实现更多的产出。
环境经济学提出了资源效率的概念,并研究了如何通过技术进步和政策引导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例如,发展节能技术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可以减少对能源资源的需求,降低对环境的压力。
第三部分:实践与挑战环境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指导,但在实践中仍面临着挑战。
第一个挑战是如何衡量环境价值。
环境资源往往没有市场价格,因此如何确定其价值成为一个难题。
环境经济学通过“环境评估”和“生态效益评估”等方法来估算环境价值,但这些方法仍存在一定的争议。
第二个挑战是如何跨越国界解决全球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往往具有跨国性或全球性的特点,需要各国共同努力来解决。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发展现状引言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是研究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旨在探索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与策略。
本文将介绍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的发展现状,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专业概述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资源的有效利用与管理方式,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
2.环境污染与修复:探索环境污染的成因、影响及其修复方法,寻找合理的环境政策与技术手段。
3.环境评估与政策制定:分析环境政策的效果,并提供决策支持,以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4.气候变化与能源经济:研究气候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及能源经济的调控方式,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发展现状专业设置与课程内容随着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日益重要,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的设立越来越多。
该专业的课程设置涵盖经济学、环境科学、统计学等学科知识,旨在培养学生在资源和环境经济领域的分析和决策能力。
课程内容通常包括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环境政策与管理、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就业前景与领域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广阔。
他们可在政府机构、环保组织、能源公司、咨询公司等领域就业,从事环境政策制定、能源管理、环境评估等工作。
此外,他们还可以从事大数据分析、可持续投资等与环境相关的金融工作。
研究方向与成果在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领域,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能源经济与政策、碳排放交易、环境资产评估、土地利用研究等。
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包括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的改进、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立与运营、可再生能源的经济性研究等。
这些研究成果为决策者提供了科学依据,推动了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未来展望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在未来将继续发展壮大。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增加,该专业的重要性将进一步提升。
未来的研究将更加关注新兴领域,如循环经济、生态补偿机制等,以应对环境挑战。
同时,跨学科合作将成为发展的趋势,促进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更好地与其他领域相结合。
环境经济学基础环境经济学是关于环境和经济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一门学科,既关注环境问题对经济产生的影响,也关注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本文旨在介绍环境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环境经济学的定义、发展历程、研究方法和重要概念等。
一、环境经济学的定义环境经济学是研究环境与经济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旨在探讨人类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和治理策略。
二、环境经济学的发展历程环境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的环境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的兴起与成熟以及现代环境经济学。
早期的环境经济学主要关注资源匮乏和污染对经济发展的限制,提出了一些早期的环境保护政策措施。
环境经济学的兴起与成熟阶段,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环境经济学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框架,包括外部性理论、公共产品理论等。
现代环境经济学则更加注重定量分析和政策模拟。
三、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环境经济学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其中最重要的包括环境评估、经济评估和政策分析。
环境评估是评估某一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包括环境影响评价等;经济评估是评估环境资源的价值,如成本效益分析、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等;政策分析则是评估环境政策的效果和可行性。
四、环境经济学的重要概念在环境经济学中,有一些重要的概念需要了解,包括外部性、公共产品、环境税和排污权交易等。
外部性指的是一方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其他经济主体产生的影响,可能是正面的(正向外部性)或者负面的(负向外部性)。
公共产品则是指无法排除非支付人享受的产品或服务,如空气、水资源等。
环境税是对环境污染进行征税的政策工具,而排污权交易则是通过交易二氧化碳排放权来减少排放。
总结:本文简要介绍了环境经济学的基础概念、发展历程、研究方法和重要概念等。
环境经济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正在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并且在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未来的发展中,环境经济学将进一步完善其理论模型和研究方法,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环境经济学经典文献导读摘要:1.环境经济学的概念及意义2.环境经济学的经典文献3.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方法4.环境经济学的应用案例5.环境经济学的发展趋势正文:环境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环境问题与经济活动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探讨如何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环境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环境资源的价值评估、环境政策的经济影响、企业环境行为的经济激励等。
一、环境经济学的概念及意义环境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经济学分支,起源于20 世纪60 年代。
它主要关注环境问题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以及经济活动对环境问题的影响。
环境经济学的研究目的在于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效的环境政策建议,为企业提供环境友好型的经营策略,为公众提供环境与经济之间的权衡思考。
二、环境经济学的经典文献环境经济学的经典文献主要包括以下几篇:1.《环境经济学导论》(Introductory Environmental Economics),作者:彼得·科伊(Peter Coy)2.《环境资源配置与政策》(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作者:丹尼尔·科曼(Daniel Kammen)3.《环境与经济》(Environment and Economy),作者:保罗·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4.《环境经济学手册》(Handbook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作者:罗杰·斯托(Roger Stowe)等。
这些经典文献为环境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理论观点和实证研究。
三、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成本效益分析(Cost-Benefit Analysis):通过比较环境政策或环保措施的成本与效益,评估其经济合理性。
2.环境资源的价值评估(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Resources):通过对环境资源的价值进行评估,以便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环境因素。
环境经济学的发展与实践环境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相对新的分支,它主要研究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环境经济学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将探讨环境经济学的发展与实践。
一、环境经济学的发展历程环境经济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
当时,一些经济学家开始关注环境问题,提出了一些研究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1970年代,随着各国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提高,环境经济学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1980年代,环境经济学的理论研究逐渐趋于成熟,并且开始应用于实践领域。
1990年代,各国政府开始出台环境保护相关政策,环境经济学的实践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二、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内容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以下方面:1.自然资源的经济利用。
通过研究自然资源的经济利用效率,探讨如何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污染与环境质量的经济效应。
通过研究污染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分析如何降低污染对经济和环境的影响,从而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
3.环境保护政策与环境治理。
通过研究环境保护政策和环境治理的效果,探讨如何制定科学的环境保护政策,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
三、环境经济学的实践案例1.碳排放交易碳排放交易是一种通过购买和销售排放权来降低碳排放的机制。
这种机制可以促进企业减少碳排放,降低环境污染,并且可以通过销售剩余的排放量获得经济效益。
碳排放交易已经在欧盟、加拿大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得到应用。
2.环境税环境税是一种对污染物排放者征收的税,通过对排放者的惩罚,促使企业采取一些环境友好型措施,减少环境污染。
环境税已经在德国、荷兰、瑞典等国家得到应用。
3.生态修复生态修复是一种通过人工或半自然的方式恢复生态环境的措施。
通过生态修复,可以修复因人类活动而造成的生态破坏,改善环境质量。
生态修复已经在中国的三北防护林工程、美国的黄石国家公园修复项目等得到应用。
四、总结环境经济学的发展与实践,不仅可以促进环境保护,还可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资源经济学的发展与应用一、介绍环境资源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环境和资源问题的经济学分支,以经济学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分析环境和资源的供需状况、价值和效应等,探索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策略,为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二、发展历程环境资源经济学始于20世纪60年代,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逐渐兴起,随着全球环境和资源问题的日益严重,发展迅速。
1971年,美国经济学家考茨和鲍曼合作发表的关于天然资源管理的研究成果为环境资源经济学人才的兴起与学科积累奠定了基础。
此后,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的环境资源经济学家在理论和应用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诸多典型案例如苏格兰钓鱼权私有化,阿拉斯加渔业捕捞权的市场化交易,欧盟碳排放交易等,深刻地证明了环境资源经济学在解决具体问题上的实际价值,也奠定了环境资源经济学在实践领域的地位。
三、理论发展1. 外部性理论外部性是在市场经济中,生产和消费所产生的效应对第三方产生的有害或有益影响,这种效应是市场价格不能反映的,造成社会成本和效益的不匹配,因此市场失效。
环境资源经济学在这一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以外部性理论为基础,指导环境污染与资源利用上市场行为的策略,提出了污染税、排放许可证等市场化手段来对环境污染征税,从而达到社会效益最优化的目的。
2. 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是指在现代经济发展的同时,牢固地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使经济、社会、环境三者协调发展,达到人类持续发展的目标。
环境资源经济学提出了货币价值与非货币价值的概念,继而提出了环境成本、环境负担与市场失败的概念,为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经济评价与核算提供了方法和工具。
同时,也在理论上提出了回避边际效益递减,均衡增长、能源等诸多概念和模型以支持可持续经济发展战略的实现。
三、应用领域1. 环境治理环境资源经济学在环境治理领域的应用范畴较广,不仅应用于水体、空气、土壤等污染治理及垃圾处理等领域,也适用于生态保护、物种保护、资源禁止开发等诸多方面,如对环保产业的挖掘,支持运用污染税、排放许可证、环境信用评价和政策激励等措施来实现环境治理的目的。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从资源危机到可持续发展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迅速发展,资源的短缺和环境问题日益突显。
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成为解决资本主义社会资源分配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手段。
一、资源危机的背景资源危机是指由于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引发的一系列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
资源危机的背景是人口增长、城市化和不断扩大的工业化进程所带来的对资源的强烈需求。
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快速增长的人口和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使得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环境问题日益恶化。
二、的发展是一门研究如何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和控制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学科。
其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主要是针对资源短缺问题的研究;第二阶段是80年代到90年代,开始重视环境污染问题;第三阶段是90年代至今,强调可持续发展理念。
在的研究中,有几个重要的概念和理论:环境外部性、可持续发展、碳排放交易和环境税。
环境外部性是指企业和个人的行为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但其成本和效益无法被直接量化和计算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社会活动的发展,既要满足当前的需要,又要保持环境质量和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碳排放交易是指政府通过打击碳排放污染,以此来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
环境税是一种税收制度,通过对企业和个人的环境行为征税,对企业和个人的环保意识进行教育和引导。
三、实践的实践领域非常广泛,包括自然资源利用政策、环境污染治理、城市可持续发展等。
在自然资源利用方面,政府可以制定资源税和资源配额制度来引导企业和个人的资源利用,防止资源过度消耗。
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政府可以通过排污许可证、环境税和通过碳排放交易等手段,来对污染行为进行惩罚和监管。
在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可以通过城市规划、资源利用和垃圾处理等措施,来降低城市环境的负担,达到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其核心是控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
随着人口和经济的不断增长,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显,需要通过政策和实践进行解决。
生态经济学的发展和理论基础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数量的增加,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逐渐意识到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性。
生态经济学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学思想,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生态经济学的发展和理论基础。
一、生态经济学的发展历程生态经济学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环境保护运动得到了全球范围内的推动和普及。
在这一背景下,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
1971年,美国生态经济学家赫尔曼·达利亚提出了《限制增长》一书,提出了“零增长”的概念,宣扬了人口控制和资源节约的重要性。
此后,生态经济学研究的领域逐渐扩大,涉及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危机、生态系统管理等多个方面。
二、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基础1. 环境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是生态经济学的基础之一,它是经济学和环境保护学的交叉学科。
环境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提高环境质量和经济效益的相互关系。
通过分析环境成本和环境收益,环境经济学为政策制定提供了参考和建议,同时也为企业的环境管理提供了理论支持。
2.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经济学的另一个核心概念。
可持续发展意味着在满足现今社会和经济需求的同时,也要符合未来的需求。
这种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生态平衡的原则,重视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同时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3. 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基础是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研究自然系统与人工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强调了资源的有限性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生态学家们指出,自然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网络,其中每个环节都相互联系,任何一个环节的变化都会影响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三、生态经济学的应用生态经济学在应用方面的表现十分灵活。
它可以应用于各种领域,例如:城市规划、能源管理、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
1. 城市规划生态经济学可以为城市规划提供理论支持。
城市规划需要考虑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需求,生态经济学可以帮助规划师们提高规划的可持续性,减少城市对于资源的浪费,同时注意到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环境经济学的演变与发展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摘要题】环境经济与管理
【正文】
一、环境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环境经济学科的产生与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并引起社会普遍关注是分不开的。
自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在追求经济增长的驱使下,人类对自然环境展开了大规模的前所未有的开发利用。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于战后重建家园的强烈愿望,一些工业化国家一味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表现出了空前的增长热潮。
虽然在极短的时期内,人类创造出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同时,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大大加剧了对耕地、淡水、森林、矿产的消耗,引发了深重的环境灾难,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和不利影响。
仅20世纪50~60年代的“八大公害”事件就曾使成千上万的人直接死亡。
可以说,这一时期的环境问题与农业社会时期相比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不仅直接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健康,而且严重削弱了自然环境系统对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支持能力,给人类未来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这种严峻的环境
形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公众的环保意识空前高涨,环境运动在发达国家开始蓬勃发展,一大批社会有识之士也加入到宣传环境保护的行列之中,最著名的莫过于1962年女生物学家莱切尔·卡逊()写的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引起的轰动。
该书描绘了一幅由于农药污染所带来的可怕景象,惊呼人们将会永远失去“明媚的春天”。
该书的问世,对公众的环境意识施加了重大影响,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人类对环境与发展前景的关注。
与此同时,学术界也开始对环境问题进行科学意义上的探讨。
从20世纪50年代起,生物学、化学、地理学等自然科学开始对环境问题进行科学探索,主要是从技术的角度提出了环境污染的严重后果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取得了比较重大的进展。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经济学者开始运用现代经济理论与经济学分析方法对环境问题进行重新思考,探讨环境与经济的相互关系、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经济途径等课题。
同时发现传统经济理论对环境问题认识的两大失误在于,一是低估了环境负外部性对市场经济运行的广泛影响。
仅仅把外部性当做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一种偶然、个别的现象,而忽视了在大规模开发与利用环境资源过程中外部性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普遍现
象这一事实,因而产生了严重的环境后果。
二是传统经济理论片面强调GNP作为衡量社会发展与进步指标的作用,而忽略了GNP增长所付出的环境代价。
对环境问题的经济分析不仅使环境研究有了一个重要的新的分析视角,同时也进一步拓展了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在严峻的环境现实面前,越来越多的经济学者开始关注环境问题,这意味着环境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的客观条件正在逐步成熟,随着大量的有关环境经济研究成果如各种关于环境问题的学术研讨会、期刊、教科书等的迅猛增加,环境经济学终于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形成,并且随着环境现实的发展变化与人们对环境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而得以迅速发展。
其发展轨迹实际上沿着两个方向同时抑或交替地向前推进,一是微观环境经济分析的不断深入,二是宏观环境经济分析的不断拓展。
微观环境经济分析主要是在新古典框架内探讨环境问题的经济根源、治理途径以及与环境治理相关的费用效益分析方法与环境价值评估技术等内容。
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环境问题的经济根源在于环境资源配置上的市场失灵以及政府干预产生的政府失灵。
最初对市场失灵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外部性理论上。
所谓外部性是指经济活动中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或
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的不一致现象,有负外部性与正外部性之分。
前者是指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的情况,而后者则是指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的情况。
一般认为,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负环境外部性所致。
譬如工厂向外排放废气对空气造成的污染虽然损害了周围地区居民的利益,却往往并没有因此而承担相应的成本,而是将其直接转嫁给社会。
这样一来,工厂就没有动机减少废气排放,从而造成空气的过度污染。
下图简单描述了这一情形。
图中P代表完全竞争市场产品价格,MPC代表厂商生产的边际私人成本,MSC代表厂商生产的边际社会成本,由于厂商并没有考虑污染排放给他人造成的损害,因此边际私人成本要小于边际社会成本。
厂商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生产时将会生产Q单位的产量,此时边际私人成本等于边际私人收益。
但如果按照社会利益最大化原则生产,厂商只应该生产Q[*]关水平产量,此时社会边际成本与社会边际收益一致。
显然,由于厂商没有考虑生产的负外部性,生产水平超过了社会最优生产水平,从而产生过度污染。
运用外部性理论来解释环境恶化的原因实际上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