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流动力学监测
- 格式:ppt
- 大小:858.00 KB
- 文档页数:47
血流动力学监测血流动力学是血液在循环系统中运动的物理学,通过对作用力、流量和容积三方面因素的分析,观察并研究血液在循环系统中的运动情况。
血流动力学监测是指依据物理学的定律,结合生理和病理生理学概念,对循环系统中血液运动的规律性进行定量地、动态地、连续地测量和分析,并将这些数据反馈性用于对病情发展的了解和对临床治疗的指导。
血流动力学监测分为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及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两种。
一.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无床血流动力学监测是指通过无创的方法,直接或间接的测得如心率、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心排量等病人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方法。
其优点是无创,对病人刺激小,比较容易获得,病人耐受程度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但由于较容易受外界因素干扰,某些参数的获得精确性低。
1.心率监测:常用床旁心电监护仪,利用体表模拟心电图的方法,对病人进行心率的监测。
电极片的位置分别位于双上肢,双侧腋前线及心尖部,利用监测到的心电图RR间期算得病人的心率。
优点:实时监测,变化灵敏,病人依从行好。
缺点:不利于病人活动,心电信号易受外界干扰2.脉率及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利用微型红外探测器探测到指尖的血流,通过红外光谱分析其中的氧合血红蛋白的浓度、绘制搏动曲线、计算得到血氧饱和度及脉率。
优点:舒适、无创缺点:当末梢循环不良时灵敏度下降,不能识别氧合血红蛋白与一氧化碳血红蛋白。
3.无创血压(NIBP)监测:利用袖带法间接测得肱动脉或腘动脉压,危重患者通常设定为5~30分钟测定一次,以间断的反应患者体循环压力状况。
优点:无创。
缺点:监测容易受外界干扰,对于抽搐、躁动的患者测定不够准确;动脉硬化及血管疾病患者测定与实际大动脉压力有较大差异;休克病人测定敏感度下降;间断测定影响患者休息。
4.无创心排量测定(NICCO):利用体表电极标定病人心电活动,根据心泵血期间心电活动的变化,计算出心排量等一系列参数。
优点:无创,费用低廉,无导管相关性感染风险。
缺点:精确度差。
血流动力学监测一、血流动力学的基础理论二、有创肺动脉压监测三、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四、中心静脉压监测五、脉波指示剂连续心排血量监测六、心阻抗血流图七、超声多普勒技术八、肺水测定血流动力学(hemodynamics)是血液在循环系统中运动的物理学,通过对作用力、流量和容积三方面因素的分析,观察并研究血液在循环系统中的运动情况。
血流动力学监测(hemodynamics monitoring)是指依据物理学的定律,结合生理和病理生理学概念,对循环系统中血液运动的规律性进行定量地、动态地、连续地测量和分析,并将这些数据反馈性用于对病情发展的了解和对临床治疗的指导。
血流动力学监测应用于临床已经有数十年的历史。
可以说,从根据血压来了解循环系统的功能变化就已经开始了应用血流动力学的原理对病情的变化进行监测。
随着医学的发展,临床治疗水平的提高,危重患者的存活时间也逐渐延长。
对于这些危重患者的临床评估,越来越需要定量的、可在短时间内重复的监测方法。
1929年,一位名叫Forssman的住院医师对着镜子经自己的左肘前静脉插入导管,测量右心房压力。
之后,右心导管的技术逐步发展。
临床上开展了中心静脉压力及心内压力的测定和“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的测定。
应用Fick法测量心输出量也从实验室走向临床。
在血流动力学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应用热稀释法测量心输出量的肺动脉漂浮导管(Swan-Ganz catheter)的出现,从而使得血流动力学指标更加系统化和具有对治疗的反馈指导性。
近年来,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正在向无创性监测发展。
虽然,目前绝大多数无创性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尚欠成熟,但随着这些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的增强,无创性的监测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临床工作者所接受。
心脏超声检查可以越来越准确地反映心室功能的变化,并可提供动态的监测性参数,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应用肺动脉飘浮导管在容积监测方面上的不足。
血流动力学监测是危重病学医师实施临床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
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主要包括有创监测和无创监测。
有创监测通过有创穿刺的方法对血流动力学进行更为精准的测量,如漂浮导管法、PICCO技术等。
无创监测则多使用无创心排,以及通过心电监护对心率、血压进行监测。
漂浮导管法临床常用的有两种:普通型导管和改进型Swan-Ganz导管。
普通型导管以冷盐水为指示剂,通过导管近端孔注入右心室,与血流混匀升温后流入肺动脉,经导管顶端热敏电阻感知温差变化,经计算机计算出心排量,此法需人工间断测得。
改进型Swan-Ganz导管在导管右心室近端有一热释放器,通过发射能量脉冲使局部血流升温,与周围血混匀降温并流入肺动脉,经顶端热敏电阻感知而计算出心排量,从而可连续测得心排量,减少了操作误差、细菌感染、循环负荷改变等并发症。
此外,还有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如通过心电监护对心率、血压进行监测。
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常在ICU内进行,通过有创穿刺的方法对血流动力学进行更为精准的测量。
毛细血管楔压测量时应穿刺静脉,将漂浮导管放置,可进行向中心静脉压测量、房压测量、毛细血管楔压测量和肺动脉压测量。
通过血流动力学指标反映容量、心排重要关键指标,从而指导药物使用和调整。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专业医生。
血流动力学监测及其临床意义血流动力学监测是指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对患者的血液循环系统进行实时、连续地监测和评估。
它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血流状态,包括心脏泵血功能、血压、血液容积和组织灌注等指标,从而指导临床医生进行治疗干预和调整治疗方案。
血流动力学监测在重症监护室、手术室和急诊科等环境中得到广泛应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血流动力学监测可以提供重要的生理参数,例如心率、心律、心输出量和心肌收缩力等指标。
这些参数对于评估患者的心脏功能和循环代谢状态非常关键。
通过监测心输出量,可以了解心脏泵血功能是否正常,评估组织器官的灌注情况。
另外,对于一些心血管疾病患者,监测心律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心电图异常和心律不齐等情况,及时进行干预治疗。
血压监测也是血流动力学监测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血压监测,可以了解患者的血压变化趋势和水平,评估血管阻力和容量状态。
这对于高血压、低血压和休克等情况的患者非常重要。
通过监测血压,可以及时调整药物治疗,维持患者的血压稳定,避免高血压和低血压对心脑等重要器官的损害。
血液容积监测是指监测患者的血容量情况,包括血红蛋白浓度、血细胞比容和中心静脉压等指标。
这些指标能够反映患者的血液循环状态和循环血容量。
对于严重失血、感染和体液失衡等情况的患者,血液容积监测可以及时评估患者的循环血量,并根据监测结果调整输液和血液制品的使用量,避免血液循环不稳定和器官灌注不足的发生。
组织灌注监测是指通过不同的技术手段监测患者器官组织的灌注情况。
这是评估患者循环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常用的组织灌注监测技术包括局部组织氧分压、皮肤温度、尿量和中心静脉氧饱和度等指标。
这些指标能够反映患者的氧供需平衡情况,评估组织灌注是否充足。
通过监测组织灌注,可以及早发现和干预组织缺血缺氧的情况,避免器官功能受损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
总之,血流动力学监测在重症监护、手术和急诊等临床环境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监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可以评估患者的心脏功能、血压、血液容积和组织灌注等指标,并根据监测结果做出相应的治疗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