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课《丝绸之路》.PPT
- 格式:ppt
- 大小:3.05 MB
- 文档页数:26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插图及板书设计编辑陈继荣第一组课文:走进西部1、草原(老舍)【课文插图】【板书设计】2*丝绸之路(段万翰等编着的《世界五千年》)【课文插图】【板书设计】3、白杨(袁鹰)【课文插图】板书设计二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根据张建魁的《触摸风火山》和青藏铁路网《青藏铁路走过的地方》等文章改编)【课文插图】【小资料】青藏铁路起于青海省市,途经、、,翻越,进入西藏自治区安多、那曲、当雄、、拉萨。
全长1956千米,是重要的,被誉为天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在冻土上路程最长的高原铁路,是之一,2013年9月入选“全球百年工程”,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一座丰碑。
【板书设计】第二组课文永远的童年5、古诗词三首【课文插图】牧童[唐]吕岩【古诗理解】1、作者简介:,一名,字洞宾,唐末、五代着名道士,号,自称回道人。
世称吕祖或纯阳祖师,为民间神话故事八仙之一。
其里籍、生卒年均不详。
本儒生,因科场不利,而转学道,隐居,活动于关中等地。
好以诗言内丹旨要,对的形成作出了贡献。
《全唐诗》录存其诗四卷。
2、词句注释⑴牧童:放牛放羊的孩子。
⑵铺:铺开。
⑶横野:辽阔的原野。
⑷弄:逗弄,玩弄。
⑸饱饭:吃饱了饭。
⑹:用草或棕毛编织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用来遮风挡雨。
⑺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2]3、白话译文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舟过安仁[宋]杨万里【课文插图】【古诗理解】1、作者简介(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南宋杰出诗人。
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
曾任太常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尚书左司郎中兼太子侍读、秘书监等。
主张抗金,正直敢言。
宁宗时因奸相专权辞官居家,终忧愤而死。
与、、齐名,称。
其诗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自成一家,时称“”。
【小学语文】五年级语文下册课本知识全解析第一单元:走进西部第1课:《草原》1.本课的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文章选自《内蒙风光》。
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了三幅动人的画面: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
读了让人深切地感受到内蒙古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2.中心思想: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第2课:《丝绸之路》1. 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
2.重点词语理解①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
②浩浩荡荡:水势盛大的样子;形容声势壮阔广大。
③五彩缤纷:颜色繁多;非常好看。
④崇山峻岭:高大陡峭的山岭。
⑤美轮美奂:轮;高大;奂;众多。
形容房屋高大华丽。
3.丝绸之路是古代横贯亚欧的通道。
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往西一直延伸到罗马。
……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如;出使西域的张骞;投笔从戎的班超;西天取经的玄奘。
第3课:《白杨》1.文中作者运用了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写作手法。
2.中心思想: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事。
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3.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①“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理解:这是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这段话写出了白杨树三个特点;分别是:直;适应力强;坚强不动摇。
表现了白杨树两种精神:一是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二是不怕困难;坚强执著。
②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理解:借白杨树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优秀11篇丝绸之路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本课的12个生字,学写8个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好词好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我国古代灿烂的。
文化。
3.通过读文,知道张骞是怎样开辟丝绸之路的。
[教学重点与难点]1.自主识字写字。
2.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
[教学准备]师:查找与丝绸之路有关的资料;中国地图。
生:搜集阅读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初读课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板书课题。
2.教师范读课文。
1.学生自由轻读课文,画出生字词拼读。
2.生字词正音。
二、自主识字: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选择喜欢的识字方法自主识记生字。
2.汇报交流:①检查字音。
②疏通难字。
③扩词比赛。
3.巩固识字。
1.读准音,记清形,组组词。
开火车游戏。
2.交流记忆方法,集体解决难字。
3.字、词游戏;生字回文。
三、指导书写: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认一认。
2.记一记。
3.说一说。
4.看一看。
5.写一写。
1.认读会写字8个。
2.自主观察汉字,记忆字形。
3.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4.观察教师范写难字。
评议。
5.独立练习书写。
共同评议。
四、分层作业:1.认读生字和词语;把生字漂漂亮亮地写一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充实“我的词语库”。
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生字词语。
二、导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交流与丝绸之路有关的话题。
2.板书课题。
1.畅所欲言。
2.读题。
质疑。
三、感悟课文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2.细读感悟课文。
①出示自读提纲,自读交流。
②结合找出的句段进行朗读训练。
③想象说话——朗读指导。
3.出示与西域地理环境有关的图片或推荐影片。
1.选择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自然条件艰苦的句子读一读。
3.想一想:张骞是怎样克服困难开辟丝绸之路的?4.练读;范读;互读;评读。
张骞受到哪些屈辱?逃出来遇到哪些困难?5.欣赏感受。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丝绸之路》课件7篇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丝绸之路》课件1【教学目标】1、认识“矗、凹”等九个字词。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这条路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让学生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学会收集、整理、加工信息,能从网上查阅关于丝绸之路的其他知识,能用简洁的话介绍,从而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丝绸之路的价值。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挂图。
2、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导语: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
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
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
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
2、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学生自由提问,板书比较主要的问题。
如: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由学生互相解答。
)4、带着同学们的问题,读一读课文,看看能否在文中找到答案。
二、检查预习情况1、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你特别喜欢的地方,或者读得不太通顺的地方多读一读。
2、和同学交流一下你最喜欢的部分,读给他听一听,如果能说说理由,就更好了。
三、阅读课文,交流体会1、体会丝绸之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价值:(1)出示句子: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2)读读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3)你是怎样理解“联系”这一词语的。
文中描写“我们”是怎样“联系”的?(4)再读文章,用笔勾一勾你认为有价值的地方。
(5)集体交流:预设:学生会找出中国使者和安息国互相交流的地方。
找到中国使者为安息国带去了“绫罗绸缎”,而安息国则将自已国家的”驼鸟蛋”,以及特色文化“魔术”、“杂技”等献给了中国。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2《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丝绸之路》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认识“矗凹”等七个字词。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这条路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让学生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学会收集、整理、加工信息,能从网上查阅关于丝绸之路的其他知识,能用简洁的话介绍,从而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丝绸之路的价值。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挂图;2、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导语: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
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
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
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
2.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学生自由提问,板书比较主要的问题。
如: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由学生互相解答)4.带着同学们的问题,读一读课文,看看能否在文中找到答案。
二、检查预习情况1.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你特别喜欢的地方,或者读得不太通顺的地方多读一读。
2.和同学交流一下你最喜欢的部分,读给他听一听,如果能说说理由,就更好了。
三、阅读课文,交流体会(一)体会丝绸之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价值。
1.出示句子:“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2.读读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3.你是怎样理解“联系”这一词语的。
文中描写“我们”是怎样“联系”的?4.再读文章,用笔勾一勾你认为有价值的地方。
5.集体交流(预设:学生会找出中国使者和安息国互相交流的地方。
找到中国使者为安息国带去了“绫罗绸缎”,而安息国则将自已国家的”驼鸟蛋”,以及特色文化“魔术”、“杂技”等献给了中国。
五年级下语文评课2丝绸之路_人教新课标在一个秋高气爽的下午,我倾听了年轻的张老师的《丝绸之路》这一探究课,感到受益匪浅,特总结如下:一、从教师本身的素养来看:语言亲切、教态自然,永久的微笑像暖暖春日,为可怕的学生鼓起学习探究的勇气和信心,好几个学生在怯生生地站起来,害羞地回答老师问题的时候,是老师的微笑感染了羞涩于回答的学生,我听到学生的回答因此变得响亮了,不敢回答问题的学生,手臂升得又高了一点,越上到后面,小孩们的笑脸越辉煌,就像看到了丰收在望的红石榴一样欢乐,课堂气氛因此活跃轻松,水到渠成,表达了一个年轻老师沉稳娴熟的课堂驾驭能力,令我那个老教师感叹,后生可敬! 从教学过程来看: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流畅,教学环节紧凑。
用学生感爱好的话题“凯撒大帝为何穿得上中国的丝绸衣服?”提问,紧扣本节课的中心和主题,又巧妙地链接上同时代的汉朝中国,即丝路开创的那个年代,可谓构思精巧,缜密之至,既激发了学生学习了解的爱好,又有效地复习了学生已有的关于张骞通西域的历史,可谓一举两得。
开头费考虑,巧把课来导!紧接着从丝路之远-----丝路之通------丝路之盛,三大版块入手,用演绎的手法,富有逻辑的设计,将三大版块顺理成章地一一出现出来,既符合历史事件认知的规律,是如何样?如何会如此?会如何进展?又综合了各种历史学习的多种教学资源,即历史地理地图、古籍摘录、文物图片、现代历史专家的研究成果,使学习过程内容充实,形式多样,学生喜闻乐见,最后用简单明了的板书加以小结,化繁为简,匠心独到!二、从教学方法上来看:注重学法指导,各有侧重。
丝路之远版块侧重读图学史的方法指导,从图的整体到局部,从方位到图例,耐心细致地教学生一一关注,自然得出学习成果,如从地势图和丝路图的对比中,得出丝路漫长艰巨,从丝路图和亚洲政区图的对比中,发觉丝路和今天哪些国家相关;在丝路之通中,注重引经据典,但不忘从学生实际动身,即时加括号内注释,让学生在现有水平下轻松读明白,明白得得出问题的答案;在第三版块中,偏重文物悟史,用墓砖壁画,形象生动展现丝路沿线古时百姓的生活、生产场景,让学生在感性认识中,加强对丝路之盛的理性摸索,而且不时提醒学生如何观看,如何发觉历史信息,一堂课讲三种潜移默化中渗透到学生的课堂学习中,可见张老师的用心之至。
人教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后资料袋及补充资
料
(1)第2课《丝绸之路》第9页:丝绸之路是古代横贯亚欧的通道。
他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往西一直延伸到罗马。
在通过这条漫漫长路进行贸易的货物中,以产自我国丝绸最具代表性,“丝绸之路”因此而得名。
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如,出使西域的XXX,投笔从戎的班超,西天取经的XXX,他们的一些故事都与这条道路有关。
(2)第6课《冬阳.童年.骆驼队》第30页:这篇课文是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
《城南旧事》是一部自传小说,它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主人公XXX在北京城南经历的童年往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一段上个世纪初北京的人的生活。
小说作者XXX,台湾著名女作家。
原名XXX,小名英子。
1918年3月,在日本大阪出生,不久后随父母回国,在北京度过了难忘的童年。
20世纪80年代,《城南旧事》被拍成了电影,深受观众的喜爱。
(3)第18课《将相和》第95页:课文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
《史记》用为人物写传的形式来反映历史,
成功的描写了众多有些有肉。
性格鲜明的人物。
如,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XXX,伟大诗人XXX,XXX霸王XXX。
它既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被XXX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作者是汉代的XXX。
1《草原》课文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道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
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明如玻璃的带子——!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
快了,快到了。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为。
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
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
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
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总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
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
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
不大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
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
我们回敬,主要再举杯,我们再回敬。
这时候鄂温克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