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考夫卡《格式塔心理学原理》
- 格式:ppt
- 大小:251.00 KB
- 文档页数:23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读书笔记译序格式塔有两种含义,一、指形状或形式,以及物体的性质。
二、是一个具体的实体和它具有一种特殊形状或形式的特征。
格式塔心理学诞生于1912年,他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反对当时流行的构造注意元素学说和行为注意“刺激-反射”公式,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集合,行为不等于反射弧的循环。
在格式塔心理学家看来,知觉到的东西要大于眼睛见到的东西,任何一种经验现象,其阿红每一成分都牵连到其他成分,每一成分之所有有其特性,是因为它与其他部分具有关系。
完整的显现更具有它本身的完整特性,它既不能分解成为简单的元素,它的特性又不包含于元素之内。
考夫卡认为,世界是心物的,经验世界和物理世界不一样。
观察者知觉现实的观念称作心理场,被知觉的现实称作物理场。
心理场和物理场之间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人类的心理活动是两者结合而成的心物场。
心物场含有自我和环境的两极化。
这两级的每一部分各有它自己的组织,这种组织说明,自我不是欲望、态度、志向需求等等的束捆,环境也不是各种感觉的镶嵌。
环境可以分为地理环境和行为环境。
地理环境就是现实环境,行为环境就是意想中的环境。
行为受行为环境的调节(穿湖而过的男子惊毙)格式塔原理中大多是由知觉研究提供的。
让人意外的动物实验:浅色b和深色c,b有食物c无。
训练后动物会选择b,然后用比b更浅的a替换c。
由于b有过训练,照理说动物仍然会选择b,但是事实上,动物选择了a,以为动物是对较亮的物体做出积极刺激,所以会选择a。
我们自然而然观察到的经验,都带有格式塔的特点,均属于心物场和同型论。
他们作为格式塔的总纲,派生出若干亚原则,称之为组织律。
每个人都是按照组织律经验到有意义的知觉场的,这些良好的组织原则包括:1、图形与背景。
在具有一定配置的场内,有些对象突显出来形成图形,有些对象退居到衬托地位而成为背景。
要使图形成为知觉的对象,不仅要具备突出的特点,而且应具有明确的轮廓、明暗度和统一性。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格式塔心理学是一种心理学理论,它认为人类的思维和认知过程受到符号和符号系统的影响。
这一理论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提出,他认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受到符号系统的制约,而这种符号系统又受到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格式塔心理学中,符号不仅仅是文字和语言,还包括图像、符号、声音等各种形式的表达方式。
在格式塔心理学中,有几个重要的原理需要我们了解和掌握。
首先是符号系统的重要性。
符号系统是人们思维和认知的基础,它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语言表达和文化认知。
例如,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同一个符号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诠释。
其次是符号系统的互文性。
符号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互文的关系,它们相互交织、相互渗透,形成了复杂的认知网络。
这种互文性使得人们的思维不再是孤立的,而是与外部世界和其他符号系统相互联系的。
另一个重要的原理是符号系统的再现性。
符号系统不仅仅是对现实的反映,更是对现实的再现和诠释。
人们通过符号系统来构建和理解世界,从而形成自己的认知模式和思维方式。
符号系统的再现性也使得人们的认知和思维具有了一定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最后是符号系统的历史性。
符号系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间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演变和发展。
因此,我们需要了解符号系统的历史渊源,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其中的符号和符号系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格式塔心理学的原理来更好地理解人们的思维和行为。
例如,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需要考虑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符号系统,以避免产生误解和冲突。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符号系统的互文性和再现性,设计更加生动、丰富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在广告营销中,我们可以利用符号系统的历史性,设计出更加具有时代感和创新性的广告形式,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
总之,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
通过深入理解和运用这些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问题。
第一讲心理学导论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活动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注意2.心理学的任务描述行为--右脑损伤后会发生哪些行为变化?记忆有多少类型?创造性思维与一般思维有何差别?孤独症儿童对父母的反应是否异常?解释行为--“责任扩散”预测行为--“旁观者冷漠”的研究结果预测“你不可太乐观”控制行为--指的是根据预期结果改变影响行为的条件3.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学习心理学有助于师范生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学习心理学有助于师范生自我观察、自我教育。
掌握心理学的知识与规律有利于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
掌握心理学知识与规律有助于将来的教育科研工作。
4.心理学的各个派别(一)构造主义1.奠基人冯特代表人物铁钦纳2.主张研究人物的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激情三种元素3.研究方法强调内省的方法(二)机能主义1.创始人詹姆士代表人物杜威·安吉尔2.主张研究意识,但不是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而是川流不息的过程,强调意识的作用。
(三)行为主义1.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2.特点a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心理行为b反对内省,主张用研究的方法(四)格式塔心理学1.创始人韦特海默柯勒考夫卡2.观点反对把意识分为元素,而强调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
这是和构造主义和行为主义大相径庭的。
(五)精神分析学派1.创始人弗洛伊德(源于治疗精神病的临床经验)2.观点:精神分析学派重视动机的研究和意识现象的研究。
3.精神分析学派的“三观”(1)人格动力论核心观点(2)人格结构观 a 本我本能需要(不控制)B自我现实自我(控制)C 超我理想状态(3)人格发展观(六)认识心理学1.代表人物皮亚杰2.观点用信息加工的原理来研究感觉,知觉。
注意、表现、学习、记忆、思维、语言、等心理过程。
(七)人本主义心理学1.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2.观点人性本善,人有自由的意识,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观察法观察法是由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被试的行为活动,从而探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的方法。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简介库尔特·考夫卡(Kurt Koffka)是美籍德裔心理学家,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考夫卡1886年3月18日生于德国柏林,在那里接受基础教育。
1903-1904年求学于爱丁堡大学,对科学和哲学产生强烈兴趣。
回到柏林后,师从C.斯顿夫(C.Stumpf)研究心理学,1909年获柏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自1910年起,他同M.威特海默(M.Wertheimer)和W.苛勒(W.Kohler)在德国法兰克福开始了长期的和创造性的合作,“似动”(apparentmovement)实验成为格式塔心理学的起点,他本人也成为格式塔学派三人小组中最多产的一个。
1911年,考夫卡受聘于吉森大学,一直工作到1924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精神病医院从事大脑损伤和失语症患者的研究工作。
战后,美国心理学界已模糊地意识到正在德国兴起的这一新学派,因而劝说考夫卡为美国《心理学公报》写一篇关于格式塔的论文。
这篇论文题为《知觉:格式塔理论导言》(Perception,an Introduction to Gestalt Theory,于1922年发表。
论文根据许多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些基本概念。
1921年,考夫卡刊布《心理的发展》(Growth of Mind)一书,该书被德国和美国的发展心理学界誉为成功之作,它对改变机械学习和提倡顿悟学习起过促进作用。
自1924年起,考夫卡先后前往美国康奈尔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任教,1927年被任命为美国史密斯学院心理学研究教授,主要从事知觉的实验研究。
1932年,考夫卡为了研究中亚人,曾随一个探险队进行调查工作。
在探险队得了回归热病,复元之后,他开始写作《格式塔心理学原理》(ThePrinciple of Gestalt Psychology),该书由纽约哈考特-布雷斯-约万诺维奇公司于1935年出版。
这是一部意欲集格式塔心理学之大成的著作,但是极其难读,史界对此贬褒不一。
格式塔定义及原理
格式塔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源自德文“Gestalt”,其核心含义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它是指事物的整体性。
这个整体不仅仅是其各部分的总和,而是当我们将各个部分视为一个整体时,它们会产生一种特殊的属性,这种属性无法从其组成部分中得出。
另一方面,格式塔理论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反对当时流行的构造主义元素学说和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公式。
格式塔的产生源于20世纪初的德国,由魏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三位德国心理学家在研究似动现象的基础上创立。
他们认为人脑的运作原理是整体的,即整体不同于其部件的总和。
例如,我们对一朵花的感知,并非纯粹单单从对花的形状、颜色、大小等感官资讯而来,还包括我们对花过去的经验和印象,加起来才是我们对一朵花的感知。
此外,格式塔学派主张人脑的运作原理是整体的,即“整体不同於其部件的总和”。
例如,我们对一朵花的感知,并非纯粹单单从对花的形状、颜色、大小等感官资讯而来,还包括我们对花过去的经验和印象,加起来才是我们对一朵花的感知。
格式塔理论在心理学、艺术和教育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设计中,格式塔理论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如何通过不完全的形、模糊的形、重复的形和形与形的组合等等,造成更大的形式意味或刺激力,这就需要充分运用格式塔原理,使得设计画面的张力最大化。
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上)格式塔心理学又译为完型主义,诞生于1912年的德国。
它以反对冯特的元素主义和构造主义起家,后又反对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和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公式。
格式塔学派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认为整体不等于且大于部分之和,主张从整体的动力结构观来研究心理现象。
格式塔学派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
第一节格式塔心理学的含义和特征一、格式塔心理学的含义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一词的音译,在我国最早由赵演先生仿译Logic为“逻辑”的方法,译“Gestalt”为“格式塔”,最后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名称,而朱光潜先生最早将Gestalt一词译为“完形”。
“ Gestalt”的含义之一是“乃是指任何一种被分离的整体而言的”(杨清)。
第二种含义即指事物的现象、是格式塔心理学所采用的。
萧孝荣曾总结指出:格式塔既不是“相加而成”的事物也不是混沌的现象;格式塔的性质不含在其部分里面;格式塔的各部分具有功能上的联络;不是一切的格式塔都具有移位不变的特性。
简略地说,所谓格式塔心理学,就是一种反对元素主义,而强调整体组织的心理学体系(杨清《现代心理学主要派别》P.250)。
二、格式塔心理学的特征1、“三反”一“强调”:反对冯特的元素主义和铁钦纳的构造主义;反对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反对华生的S-R公式;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
2、格式塔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是有关人的知觉过程,同时受到物理学“场论”的影响,认为人的脑中也有一个“场”,它决定了人看外界东西的状况,由于“场”一一定规律,人脑就按此规律把客观的东西组成一个“完型”。
3、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个体的任何经验或行为的本身都是不可分解的,每一种经验和活动都有它的整体形态。
换句话说:心理活动既不是由几个元素构成的,个体的行为也不是单纯由一些反应堆集而成的,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是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是经由个人对外界刺激进行选择与组织后的反应。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
1. 意象转移:将某个情感、欲望或想法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例如,某人可能将对父母的愤怒转移到他们的老师身上。
2. 投射:将内心的冲突、欲望或情感投射到他人身上,将自己的问题归咎于他人。
例如,一个人可能将自己的嫉妒感投射到别人身上。
3. 内化:接受并将外部世界中的价值观和标准转变为内心的一部分。
例如,一个人可能在社会环境中接受了对品德的共识,使其成为自我意识的一部分。
4. 冲突:内心不同冲突的需求、欲望或价值观的对立。
例如,一个人可能同时想要追求事业和家庭,但二者之间存在冲突。
5. 控制欲望:个体尝试控制或抑制某种欲望或冲动。
例如,一个人可能抑制住了购物的欲望,以遵循节约的原则。
6. 自卑情结:个体对自身价值、能力或地位的不安全感。
例如,一个人可能觉得自己比他人都逊色,从而产生自卑情结。
7. 复杂概念:特定事件、人物或理念的个体内部综合表达。
例如,某人对父母的矛盾情感可能形成一个复杂的概念。
8. 内外一致性:个体对内外环境的统一认知和体验。
例如,一个人的内心焦虑可能与外部困境相吻合。
9. 自我实现:个体通过追求自己的潜能、实现目标和满足内在需求来实现满意的生活。
例如,个体不断努力学习和进步,以实现自己的职业抱负。
10. 引导原则:行为和决策受到一些深层动机和不可见的因素
的引导。
例如,一个人的消费行为可能受到对社会认同和满足需求的深层驱动力的引导。
考夫卡格式塔心理学嘿,今天咱们来聊聊考夫卡和他的格式塔心理学,这可真是个超级有趣的话题呢!我记得在大学的时候,有一次上心理学课,老师讲到了格式塔心理学,当时我就被吸引住了。
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些奇怪的图形,就像神秘的符号一样。
有一个图形是这样的,它看起来像是一些杂乱无章的线条和斑点,乍一看,你可能觉得就是一团糟。
但是,当你盯着它看一会儿,你会突然发现,它其实是一只藏在里面的小狗的轮廓。
这就像魔法一样,那些看似毫无关系的部分,组合在一起,在我们的大脑里形成了一个全新的、有意义的整体。
这就是格式塔心理学里说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呀。
考夫卡就是研究这个神奇心理现象的大师。
他就像是一个心理世界的探险家,带着我们去发现那些隐藏在我们感知和认知背后的秘密。
那时候,我们还做了一个小实验呢。
老师把我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都拿到了一些拼图碎片。
这些碎片单独看,就是一些奇奇怪怪的形状,有的像三角形的小山峰,有的像弯弯的月牙。
我们一开始都不知道这些碎片能拼成什么。
我们小组就开始尝试各种组合。
一开始,大家都有点摸不着头脑,把碎片摆来摆去,就像在玩一个没有规则的游戏。
但是,慢慢地,我们发现有些碎片可以拼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小角落的图案。
这就像找到了一把打开宝藏大门的小钥匙,我们更来劲了。
随着我们不断地尝试,一幅完整的画面开始浮现出来。
原来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有蓝天、白云、绿草和五颜六色的花朵。
当我们把最后一块碎片放上去,看到完整的画面时,那种感觉真的很奇妙。
这就和格式塔心理学说的一样,那些拼图碎片单独存在的时候,只是一些简单的形状,可当它们组合成一幅画的时候,就有了全新的意义和价值。
考夫卡的格式塔心理学还体现在我们生活的很多方面呢。
比如说,我们看一部电影的时候,不是只看到一个个单独的画面和演员的动作、台词,而是把它们看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我们会被情节吸引,会跟着主角一起笑、一起哭。
这就是我们的大脑自动把这些元素组合成了一个有意义的整体,而不是把它们当作零散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