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苏教生物选修3:第四章章末综合检测
- 格式:doc
- 大小:255.50 KB
- 文档页数:7
2021-2021学年苏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三第四章生态工程单元测试一、单项选择题1.人类设计生态工程的根本目的是〔〕A. 促进自然界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到达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步开展B. 促进自然界良性循环的前提下,防治环境污染,进步经济效益C. 防治环境污染,到达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步开展D. 促进自然界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的消费潜力,防治环境污染,到达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步开展2.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的是〔〕A. 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工程B. 三北防护林生态工程C. 湿地生态净化工程D. 草原植被恢复生态工程3.以下关于生态工程的相关表达中错误的选项是〔〕A. 生态工程是实现循环经济的最重要手段之一B. 通过生态工程可以明显进步能量在各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C. “无废弃物农业〞是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的重要应用D. 开展沼气工程对节省林木和保护植被具有重要意义4.如图表示利用自然生态系统净化污水的一种大面积、敞开式污水处理池塘(即氧化塘),请据图分析,以下表达错误的选项是A. 由图示看,氧化塘净化污水途径有物理沉降和生物分解B. 图中A表示的物质是氧气和有机物,B表示的物质是二氧化碳和矿物质等C. 随着距水面深度的不断增加,不同水层微生物的新陈代谢类型也在发生着变化,其中它们的异化作用类型的变化是需氧型―→兼性厌氧型―→厌氧型D. 氧化塘实现净化污水的原理主要是利用细菌和藻类寄生关系来分解有机污染物5.某些地区大力开展了“稻→萍→鱼〞立体农业,对该农业生态系统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 “稻→萍→鱼〞表达了生态系统内群落的程度构造,可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B. 是按照自然规律设计的生态农业,大幅度进步了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C. 弃耕后的稻田将先发生初生演替,后发生次生演替D. 放养鱼的数量,与萍的生长量相匹配,依赖于系统内生物问特定的营养关系6.以下关于生态工程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 我国鄱阳湖生态恢复工程的完成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上、中游的水土保持情况,以及如何解决迁出农民的生计问题B. 我国西北一些地区年降雨量小于450mm却大量种植杨树,是没有遵循整体性原理C. 我国“三北防护林〞地区有的出现大量的樟子松死亡是因为没有遵循“协调与平衡原理〞D. 汽车尾气是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汽车噪音又是城市噪音的主要来源,所以应当限制城市居民购置汽车7.在我国闽东南地区试验了一种“果树—牧草—禽畜—食用菌—沼气〞的生态农业形式,该形式( )A. 实现了物质和能量在系统中的多级循环利用B. 可以使废弃物资源化,减少对环境的污染C. 在沼气使用过程中进步了能量传递效率D. 具有良好的自我调节才能,因此不需外部能量投入8.目前,在一些城市,科研人员采用“浮床生态工艺法〞治理水体污染,这种浮床生态工艺法净化水体的机理不包括〔〕A. 浮床上种植植物吸收水中的悬浮物,使水体透明度得到了进步B. 浮床上种植植物吸收水中的NO3﹣、PO43﹣等,降低水中氮、磷等含量C. 浮床遮光,抑制浮游藻类的生长繁殖,防止水华发生D. 浮床生态工艺法能使水生生物得到自然恢复,使水域生态系统逐步到达相对稳定状态9.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工程运用的原理包括〔〕①物质循环再生原理②协调与平衡原理③整体性原理④工程学原理⑤物种多样性原理.A. ①②③④⑤B. ②③④⑤C. ①②③④D. ②③④10.以下图是苏南某地利用人工湿地处理城市生活污水的局部示意图。
章末综合检测 (四)(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我国南方桑基鱼塘是低洼稻田挖深做塘,塘内养鱼,塘基上种桑,用桑养蚕,蚕粪养鱼,鱼粪肥塘,塘泥肥田、肥桑,从而获得稻、鱼、蚕三丰收,大大提高了系统生产力,这种模式,主要应用了生态工程遵循的哪个原理( )A.生态位原理B.物种共生原理C.物种多样性原理D.食物链原理解析:选D。
本题考查生态工程遵循的原理。
由题干信息可知桑基鱼塘中,上述四种原理均有体现,但主要体现的是食物链原理。
2.下列有关物种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物种繁多而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B.生物多样性程度高,各类生物的生存机会多C.生物种类越多,引起病虫害的几率越大D.生物种类繁多,可以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提高系统的生产力解析:选C。
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自我调节能力越强,如果害虫的数量增多,食虫鸟的数量也会增加,所以生物种类繁多,引起病虫害的几率可能会下降。
3.对生态农业的原理中能量多级利用的理解正确的是( )A.尽可能设计一条很长的食物链B.使流向人类的能量尽可能多,同时也要注意可持续发展C.实现“原料—产品—原料—产品”的生产模式D.通过生物防治减少能量损失解析:选B。
生态农业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人是主要成员和中心环节。
人们建立生态农业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作物所固定的太阳能(包括身体代谢的利用和生活上的利用),同时又要降低生产成本和避免环境污染,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4.我国西北土地沙化和盐渍化非常严重,原因有多种,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超载放牧,导致草地退化。
试分析上述事实主要违背了生态工程的什么原理( ) A.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B.物种共生原理C.物种多样性原理D.生态位原理解析:选B。
物种共生原理是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之一,该原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考虑环境承载力,即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023-2024学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1.地球上最脆弱的生态系统是()A. 热带雨林B. 草原C. 苔原D. 沙滇【答案】C【解析】热带雨林、草原、苔原和沙滇这四种生态系统中苔原的营养结构最简单抵抗力稳定性最弱是最脆弱的生态系统2.下列关于生态农业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桑基鱼塘”利用了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B. 生态农业是无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C. 农业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自然生态系统高D. “无废弃物农业”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答案】A【解析】解A.“桑基鱼塘”利用了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的原理 A正确B.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 B错误C.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农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抵抗力稳定性低C错误D.“无废弃物农业”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D错误故选 A3.2019年全国多个城市出台了本市的《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垃圾分类是对垃圾进行有效处置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可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是我国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 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B. 垃圾分类处理减轻了环境污染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生物多样性从而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C. 生物堆肥时要充分考虑垃圾性质、引入的微生物种类等因素D. 将生活垃圾回收后直接撒到农田中即可作有机肥【答案】D【解析】A、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 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该发展理念有利于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A正确B、垃圾分类处理后实现了垃圾资源化和物质的循环利用既减少了污染又实现了资源的重复利用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B正确C、生物堆肥时要充分考虑垃圾性质、引入的微生物种类等因素此外影响好氧堆肥效果的主要因素除了垃圾的性质和微生物分解者的种类以外还有温度、水分、含氧量、二氧化碳的浓度等 C正确D、生活垃圾中可能含有废弃塑料等污染土壤的物质不能回收后直接撒到农田中可作有机肥 D错误故选D.4.汾江流经佛山市的禅城区和南海区全长13.4km 具有航运、灌溉和泄洪等多种功能由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入导致汾江遭受了较为严重的污染下图为该河流的能量流动图解种群甲~己为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图1表示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2表格中的 R1~R6均表示一定的能量值(能量单位为 J\cdot m^-2\cdot a^-1)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种群己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分别处于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五营养级B. 丙属于异养型生物其粪便中所含的能量来自BC.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A+B+C+R1(\ Jcdot m^-2cdot a^-1)丁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F+J-R4(\ Jcdot m^-2cdot a^-1)D. 若乙由于某种原因大量减少则丁的数量基本不变该现象说明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答案】A【解析】解 A.由图可知种群己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分别处于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五营养级 A正确B.丙属于异养型生物其粪便中所含的能量来自甲流向分解者能量的一部分 B错误C.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未被利用+呼吸消耗+被分解者利用+流向下一个营养级由图中信息得不出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丁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同化量-呼吸消耗的能量=F+J-R4( J\cdot m^-2\cdot a^-1) C错误D.若乙由于某种原因大量减少则丁的数量基本不变该现象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D错误故选 A5.为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科研人员对某地富营养化水体实施生态恢复先后向水体引入以藻类为食的某些贝类引种芦苇、香蒲等水生植物以及放养植食性色类等经过一段时间水体基本实现了“水清”“景美”“鱼肥”的治理目标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治理前的水体不能实现自我净化说明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高B. 引种芦苇、香蒲既可吸收水中无机盐又能遮光抑制藻类生长繁殖C. 放养植食性鱼类可使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更好地流向人类D. 这一成功案例说明调整生态系统的结构是生态恢复的重要手段【答案】A【解析】解 A.治理前的水体不能实现自我净化说明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弱 A错误B.芦苇、香蒲属于挺水植物其在与藻类植物竞争阳光、营养物质中处于优势可吸收水中无机盐又能遮光抑制藻类生长繁殖 B正确C.放养植食性鱼类其既可以食用藻类而植食性鱼类又可以被人类食用这样会使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更好地流向人类 C正确D.据题意可知这一案例基本实现了“水清”、“景美”、“鱼肥”的治理目标说明调整生态系统的结构是生态恢复的重要手段 D正确故选 A6.据如图判断下列叙述不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A. 物质经过多级利用实现了良性循环B. 每一级生产环节都获得产品提高了生态经济效益C. 由于食物链延长能量逐级损耗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降低D. 该系统中将作物秸秆、家畜粪便等废弃物合理地进行了应用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答案】C【解析】解 A、农业生态系统中物质经过多级利用实现了良性循环提高物质和能量的利用率 A正确B、每一级都能获得产品提高了生态经济效益 B正确C 、由于食物链延长能量逐级损耗但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增加 C错误D、该系统中将作物秸秆、家畜粪便等废弃物合理地进行了应用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D正确.故选 C.7.图中甲、乙、丙表示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三种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三种情况中只有乙所表示的种群数量增长方式为“S”型增长B. 甲中b点后的变化表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已经受到了破坏C. 丙中b点后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该种群迁入大量同种个体D. 乙中ab段的种群数量在一定范围波动是负反馈调节的结果【答案】D【解析】A项甲、乙、丙三个种群数量的增长方式均为“S”型增长 A错误B项甲中b点后数量下降说明环境条件已不适合甲种群生存但生上态系统的稳定性不一定受到破坏 B错误C项丙中b点后数量增加可能是生存环境有利于丙的生存 C错误D项乙中ab段的种群数量在一定上范围波动是负反馈调节的结果 D正确故选D8.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生物学知识的论述下列对我国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阐述错误的是()A.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实际上体现了物种间的竞争关系B.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能反映出一条食物链水稻→害虫→青蛙C.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体现了草原具有较强的抵抗力稳定性D. “银烛秋光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功能【答案】C【解析】解 A.豆苗与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等体现了竞争关系 A正确B.诗句中说的是青蛙捕食水稻的害虫使水稻增产因此反映出的食物链是水稻→害虫→青蛙 B正确C.如果小路被废弃后人的践踏活动停止在路周围会慢慢长出茎秆较高的植物逐渐成为优势植物反映出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 C错误D.萤火虫发出的荧光是一种求偶信号以此与异性取得联系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功能 D正确故选 C9.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结构越复杂其恢复力稳定性和抵抗力稳定性()A. 越弱B. 越强C. 抵抗力稳定性越强D. 恢复力稳定性越强【答案】C【解析】解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其恢复力稳定性往往就越弱故选 C10.某省黔东南等地一直都有稻田养鱼的传统建设了“稻—红萍(水生植物)—鱼”立体农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稻—红萍—鱼”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B. 稻田中鱼的引入加快了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循环C. 该生产模式能提高该生态系统能量传递效率D. 立体农田是充分利用了空间和资源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生产模式【答案】D【解析】解 A.由于鱼有多种因此“稻—红萍—鱼”构成的不是一条食物链 A错误B.能量不能循环 B错误C.该生产模式能提高该生态系统能量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C错误D.立体农田是充分利用了空间和资源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生产模式 D正确故选 D11.图a、b分别为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生命物质总量)金字塔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两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均由3个营养级组成B. 两个生态系统均可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C. 城市生态系统不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低D. 流经两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均是其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答案】B【解析】解 A.在两个生态系统中图示的是生命物质总量金字塔不是能量金字塔营养结构中不一定只有3个营养级 A错误B.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有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作用 B正确C.城市生态系统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只是自我调节能力弱抵抗力稳定性低 C错误D.流经农村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由于城市生态系统中耕地较少生产者中能提供食物的较少流经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由外界有机物输入较多例如市民吃的蔬菜、水果、面粉等食物均为外来输入 D错误故选 B12.如图所示哪些过程可以发生基因自由组合()A. ①②B. ③⑥C. ④⑤D. ④⑤⑥【答案】C【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②过程是一对等位基因分离形成2种配子没有发生基因自由组合③⑥过程是雌雄配子随机组合形成受精卵没有发生基因重组④⑤过程是两对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形成4种配子发生了基因自由组合故选C.13.如图表示“粮桑渔畜”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模式据图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农田生态系统中除草、治虫可以提高其抵抗力稳定性B. 利用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毒蛋白基因培育抗虫作物利用了其间接价值C. 饲养家禽可以适当延长光照时间来提高产蛋率这是利用了物理信息的作用D. 该生态农业有效地促进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答案】C【解析】解 A.农田生态系统中除草、治虫可以降低其抵抗力稳定性 A错误B.利用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毒蛋白基因培育抗虫作物利用了其直接价值 B错误C.饲养家禽可以适当延长光照时间来提高产蛋率这是利用了物理信息的作用 C正确D.该生态农业有效地促进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但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不能提高 D错误故选 C14.下列有关生态工程的描述错误的是()A. 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B. 我国南方地区的“桑基鱼塘”模式只体现了系统整体性的原理C. 在林业工程建设时要考虑整体性原理防止“前面造林后面砍林”D. 我国农民实施的“无废弃物农业”体现了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答案】B【解析】解 A、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 A正确B、我国南方水地区的桑基鱼塘模式体现了系统整体性及物质循环再生等多种原理 B错误C 、在林业工程建设时要考虑整体性原理将生态和经济结合起来防止“前面造林后面砍林” C正确D、中国农民实施的“无废弃物农业”所包含的生态学原理主要是物质的循环再生原理 D 正确.故选 B.15.十三五期间我国初步形成生态修复新格局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取得开创性进展近日来在广西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成片的红树林不仅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为各种鸟类提供了栖息场所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湿地生态系统能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将各种外来物种引人其中能帮助生态恢复B. 恢复过程中的生态系统其主要功能仍然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C. 在生态修复的过程中群落演替的主要方式是初生演替D. 人们在治理退化的生态系统的过程中会使其营养结构变得复杂自我调节能力降低【答案】B【解析】解 A.外来物种可能会破坏当地生态平衡 A错误B.恢复过程中的生态系统其主要功能仍然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B正确C.在生态修复的过程中群落演替的主要方式是次生演替 C错误D.人们在治理退化的生态系统的过程中会使其营养结构变得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增强 D 错误故选 B.16.云杉林是我国北方针叶林中的优良林在云杉林被采伐后一般要经过下列阶段才能恢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恢复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增大种间关系趋于复杂B. 云杉林的恢复属于初生演替C. 恢复过程中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均发生改变D. 人类的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答案】B【解析】解 A.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增大种间关系趋于复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加 A 正确B.在云杉林被采伐后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错误C.群落恢复过程中逐渐形成垂直结构地面的光照和湿度发生改变则水平结构也发生改变 C正确D.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关系起着促进、抑制、改造和重建的作用因而人类活动会对生物群落产生影响因此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D正确故选 B二、多选题(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3分共计9分)17.下图表示某养殖塘中各生物间的部分能量流动关系有关数值用有机物干物质量表示(单位 J\cdot km ^-2\cdot a^-1)据图分析错误的是()A. 某些浮游动物既是消费者又是分解者B. 小型鱼虾类同化的能量均来自浮游动物C. 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方向与信息传递的方向是一致的D. 捕捞强度过大容易导致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下降【答案】B, C【解析】解 A.由图可知浮游动物既可以植物为食又可分解有机碎屑既是消费者也是分解者 A正确B.图示为某养殖塘中各生物间的部分能量流动关系而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由浮游动物输入到小型鱼虾类的能量为2948 J\cdot km ^-2\cdot a^-1 由小型鱼虾类输入到食鱼性鱼类的能量为3571 J\cdot km ^-2\cdot a^-1 后者大于前者说明小型鱼虾类同化的能量有一部分来自浮游动物 B错误C.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二者方向不一样 C错误D.捕捞强度过大导致湖泊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减弱自我调节能力减弱抵抗力稳定性下降 D正确故选 BC18.与常规农业相比有机农业、无公害农业通过禁止或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加大有机肥的应用对土壤生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某土壤中部分生物类群及食物关系如下图所示三种农业模式土壤生物情况如下表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 图中食物网中的所有生物构成一个群落B. 表中有机农业模式的抵抗力稳定性最高C. 食细菌线虫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包含其粪便中的能量D. 长期使用有机肥可能会导致土壤中植食性线虫的数量减少【答案】B, D【解析】解 A.食物网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分解者不能构成一个群落 A错误B.表中有机农业模式的土壤中生物组分最多食物网的复杂程度相对值最大说明该农业模式的生态系统稳定性最高 B正确C.食细菌线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来自于它的同化量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它的同化量 C错误D.长期施用有机肥后腐生细菌增加使食细菌线虫增加引起捕食性线虫增加植食性线虫因被大量捕食而减少 D正确故选 BD19.某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野生狼是该地野生马鹿的主要捕食者马鹿的取食则会影响区域内三角杨的生长在1998~2001年期间研究者在马鹿被捕食风险低(左列图)和被捕食风险高(右列图)的地方分别测定了被啃食的三角杨比例(上排图)与三角杨平均植株高度(下排图)根据这些信息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在马鹿被捕食风险高区域中的三角杨的生长比在风险低区域更困难B. 马鹿被捕食风险高区域内三角杨被啃食比例的变化趋势与风险低区域内相反C. 被狼捕食的压力增加可以使马鹿对植物的啃食强度明显下降D. 如果从该生态系统中移除狼则三角杨的生长将出现明显增长【答案】B, C【解析】A、由图示可知三角杨平均植株高度较高 A错误B、由分析可知 B正确C、由于在马鹿被捕食风险高区域内三角杨被啃食比例逐渐降低 C正确D、由以上分析可知如果从该生态系统中移除狼会使其对三角杨的啃食强度增强 D错误三、解答题(本大题共计5小题每题10分共计50分)20.(1)半自然果林树种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 该生态系统中群落的演替方式是________20.(2)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 植食性动物的粪便量属于________(填“生产者”或“植物性动物”)的同化量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________%(保留小数点后2位)若调查一个人工鱼塘生态系统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除了生产者固定的能量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3)太阳能的不断输入是推动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功能实现的基础当复合湿地生态系统在受到轻度污染后能够迅速恢复这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调节机制来实现的【答案】(1)竞争, 次生演替【解析】解(1)半自然果林树种都是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它们都属于第一营养级之间存在竞争关系该生态系统中群落的演替方式是次生演替【答案】(2)2.30×\ 10^7\ J/(cm ^2cdot a), 生产者, 0.85, 人工投放饲料中的能量【解析】(2)由图可知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2.30×10^7 J/(cm ^2\cdot a) 植食性动物的粪便量属于生产者的同化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为 2.30×10^7 J/(cm ^2\cdot a) 流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为3.27× 10^5−1.31× 10^5=1.96× 10^5 J/(cm ^2\cdot a) 所以传递效率约为(1.96× 10^5)÷( 2.30×10^7)=0.85% 若调查一个人工鱼塘生态系统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除了生产者固定的能量还有人工投放饲料中的能量【答案】(3)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 负反馈【解析】(3)太阳能的不断输入是推动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功能实现的基础当复合湿地生态系统在受到轻度污染后能够迅速恢复这是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来实现的21.(1)该人工生态系统的能量来自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2)鸭粪能促进浮游植物生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21.(3)养殖户甲过度增大了鸭子的养殖密度导致鸭粪对鱼塘污染严重鲢鱼大量死亡鲢鱼大量死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4)养殖户乙为进一步优化鱼鸭混养的养殖模式增养鳙鱼鳙鱼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而浮游动物主要以浮游植物和现成有机物碎屑为食综合分析养殖户乙增养鳙鱼的优势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两点)【答案】(1)生产者(浮游植物等)固定的太阳能及有机物(饲料)中的化学能【解析】解(1)该人工生态系统的能量除了来自其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外还有有机物(饲料)中的化学能【答案】(2)鸭粪中的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为无机盐无机盐可以为植物生长提供营养物质因此鸭粪可促进浮游植物生长繁殖【解析】(2)鸭粪中的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为无机盐无机盐可以为植物生长提供营养物质因此鸭粪可促进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答案】(3)鸭粪过多微生物分解鸭粪过程导致水体的溶解氧大幅下降水体渗透压大幅上升微生物分解鸭粪过程产生了有害代谢废物【解析】(3)鸭粪过多微生物分解鸭粪过程导致水体的溶解氧大幅下降水体渗透压大幅上升微生物分解鸭粪过程产生了有害代谢废物这些都会使鲢鱼大量死亡【答案】(4)鸭粪或饲料中的有机物碎屑可被浮游动物摄食浮游动物被鳙鱼摄食鳙鱼可供人类食用提高了人类对能量的利用率鳙鱼捕食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增加由此调整了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增加了鲢鱼的产量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解析】(4)养殖户乙增养鳙鱼的优势有鸭粪或饲料中的有机物碎屑可被浮游动物摄食浮游动物被鳙鱼摄食鳙鱼可供人类食用提高了人类对能量的利用率鳙鱼捕食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增加由此调整了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增加了鲢鱼的产量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22.(1)蚯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于生活垃圾中的________(填“有机物”或“无机物”)生活垃圾中的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2)根据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若要采用生物方法处理生活垃圾在确定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案时通常需要考虑的因素可概括为3个方面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3)有机肥在土壤中经分解、转化可产生 NO_3^- 通常植物根系对 NO_3^-的吸收是通过________运输完成的【答案】(1)有机物, 将动植物遗体及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解析】解(1)由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可知蚯蚓作为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能将生活垃圾中的有机物分解从中获取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蚯蚓以及生活垃圾中的细菌和真菌都属于分解者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将动植物遗体及动物排泄物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答案】(2)分解者的分解效率生活垃圾的成分分解者的培养条件【解析】(2)采用生物方法处理生活垃圾在确定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案时通常需要考虑的因素有生活垃圾的成分分解者对生活垃圾的分解效率以及分解者需要的培养条件等这些在利用分解者处理生活垃圾时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答案】(3)主动【解析】(3)植物根系吸收 NO_3^-等无机盐都是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完成的23.(1)在该水库生态系统组分中引起“水华”的藻类属于_________ 其大量繁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23.(2)研究人员依据生态学原理尝试在水库中投放一定量的鱼苗常见鱼类的食性如下表据表分析你认为最适宜投放的鱼类是_____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3)为确定某鱼的投放量应根据食物网中的营养级调查投放区该鱼的上个营养级现有的生物量同时为保证该鱼的成活率应捕杀该鱼的________23.(4)从生物防治的角度看还应该放养其他有经济价值的水生生物(如虾、蟹等)你认为这样做的生态学意义是__________【答案】(1)生产者, 因含N、P元素的污水大量流入【解析】解(1)引起“水华”的藻类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产者藻类大量繁殖的主要原因是含N、P元素的污染物大量流入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答案】(2)鲢鱼, 鲢鱼以藻类等浮游植物为食物【解析】(2)根据表格可知鲢鱼以藻类等浮游植物为食物因此为防治“水华” 最适宜投放的鱼类是鲢鱼【答案】(3)捕食者(天敌)【解析】(3)为确定某鱼的投放量应根据食物网中的营养级调查投放区该鱼的上个营养级现有生物量同时为保证该鱼的成活率应捕杀该鱼的捕食者(天敌)从而为鲢鱼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较快的治理水体污染【答案】(4)通过增加生物多样性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解析】(4)从生物防治的角度看还应该放养其他有经济价值的水生生物(如虾、蟹等)这样可以通过增加生物多样性来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4.(1)建立生态农业运用的生态学基本原理是________和________ 秸秆直接燃烧污。
【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中生物第4章生态工程综合检测苏教版选修3(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近几年,我们的许多城市规划者,在制定城乡发展规划和经济发展规划时,都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和建设。
例如,退耕还林,退牧还林,扩大城市绿地面积和立体绿化,发展生态旅游。
在发展农业生产方面,不仅强调种植业和林业同时发展,还强调大力发展养殖业和兴办沼气站。
领导们的这些决策和做法,较突出地体现了他们哪种意识的增强( ) A.遗传学B.经济学C.法治D.生态学【解析】因为城市规划者的这些决策和做法,突出体现了生态学原理,故他们的这些决策体现出他们生态学意识的增强。
【答案】 D2.(2013·安康高二检测)生态工程的优点是( )A.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B.防止污染C.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D.经济效益高【解析】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就是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治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与传统的工程相比,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
【答案】 C3.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下列哪些措施( )A.从现在起,严禁砍伐森林B.大量开采矿产资源,发展工业生产,提高综合国力C.保护与人类共存的生物D.各国独立处理酸雨、气候变暖等问题【解析】保护与人类共存的各种生物是维护物种多样性、提高生物圈的抵抗力稳定性,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共同提高的前提条件。
【答案】 C4.在自然条件下,下列不符合生态系统正常发展方向的是( )A.物种组成多样B.营养结构复杂C.功能完善D.食物链缩短【解析】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化、功能完善化和营养结构复杂化,可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而人为的缩短食物链,如围湖造田等,会引起生态系统的破坏,不是生态系统发展的正确方向。
【答案】 D5.(2012·唐山模拟)设计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 A.充分利用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B.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C.尽量减少有害生物的种类D.提高沼气池的转化效率【解析】良性生态农业是最大限度提高物质和能量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增加生态系统稳定性。
章末综合检测 (三)(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牛排卵时,细胞所处时期为( )A.卵原细胞B.初级卵母细胞C.成熟卵细胞D.次级卵母细胞解析:选D。
分析比较卵细胞的形成和受精作用,排卵是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期。
2.受精时精子穿入( )A.卵原细胞 B.初级卵母细胞C.次级卵母细胞D.成熟卵细胞解析:选C。
获能的精子穿过次级卵母细胞的透明带,精子细胞膜与卵细胞膜融合,卵细胞膜发生变化,激活停留在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次级卵母细胞,继续完成减数第二次分裂后,卵子的细胞核与精子的细胞核融合形成受精卵。
3.奶牛场通过性别控制获得更多的雌性牛犊,以增加牛奶产量。
可以采取的方法是( )A.通过分离出X精子与卵子结合受精B.通过分离出X精子和Y精子并与卵子结合受精C.通过分离出Y精子与卵子结合受精D.通过分离含X、Y染色体的精子与卵子结合受精解析:选A。
奶牛属于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
由于精子有X和Y两种类型,而卵子只有X一种类型,所以决定牛犊性别的关键是哪种类型的精子与卵子结合。
要想获得雌性牛犊,通过分离出X精子与卵子结合即可。
4.关于胚胎分割移植,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胚胎分割移植可产生基因型完全相同的两个新个体B.胚胎分割次数越多,产生新个体越多C.胚胎分割移植是有性生殖D.胚胎分割产生的个体表现型一致解析:选A。
胚胎分割的基本过程是,将发育良好的胚胎移入含有培养液的培养皿中,在显微镜下用切割针或切割刀把胚胎分割开,或者采用酶处理等方法将卵裂球中的细胞分散开,分割的胚胎或细胞直接移植给受体,或在体外培养到囊胚阶段,再移植到受体内,着床发育产仔。
由于分割的胚胎是由一个受精卵经过有丝分裂形成的,所以核中的遗传物质相同,其性状表现与环境因素也有关,所以表现型不一定完全相同5.良种试管牛的繁殖过程是:用激素促进甲牛多排卵,然后把卵细胞在体外与人工采集的乙牛的精子进行受精,在特定培养基上培育成早期胚胎,再把早期胚胎送入经过激素处理的丙牛的子宫内,孕育成试管牛。
章末综合测评(四)(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共8个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生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承载力后,会违背生态工程的哪一基本原理?( )A.整体性原理B.物质循环再生原理C.协调与平衡原理D.工程学原理【解析】每个生态系统都有其自身所能承载的最大容量,一旦超过环境容纳量,就会引起系统失衡和破坏,而损害了协调关系和平衡的杠杆。
【答案】 C2.20世纪90年代后期,长江流域经常发生洪灾,究其原因是上游地区对森林的过度采伐,这能反映出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是( )A.过度依赖煤、石油等能源B.资源开发过度,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C.过分依赖农家肥,造成土壤结构破坏D.对水资源缺少足够的认识【解析】本题考查传统经济的弊端。
毁林开荒,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这是长江洪灾对人们的警示,也反映了传统经济模式存在的问题。
【答案】 B3.下列措施中,不符合城市生态工程建设基本原理的是( )A.城市规划,分区建设工业区、居住区、生态绿地等B.大力推广“环境友好技术”和低污染清洁生产工艺C.采用浮床工艺法等手段治理环境污染D.用法律手段严禁汽车上路,造纸厂、酒厂生产,以断绝污染的源头【解析】应该控制和治理污染,而不是因怕污染而放弃发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共同发展。
【答案】 D4.在某市的农业示范基地,海虫草等“海水蔬菜”长势良好。
这是一些从国外引进的蔬菜品种,以高盐分的海水进行浇灌,所需无机盐由海水提供,生长周期短,营养价值高,被列为国家八六三推广技术项目。
大面积推广“海水蔬菜”种植的目的不包括( ) A.节约淡水资源,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问题B.增加当地的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C.充分利用闲置的盐碱地,减少对耕地的需求压力D.减少化肥用量,有利于保护环境【解析】本题考查“海水蔬菜”种植的目的。
“海水蔬菜”属于外来物种,其种植目的不是增加当地物种多样性,由于淡水资源缺乏,种植“海水蔬菜”能节约淡水资源;充分利用闲置盐碱地,减少对耕地的需求压力;“海水蔬菜”生长所需的无机盐由海水提供,故种植“海水蔬菜”能减少化肥用量,减少环境污染。
2023-2024学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3小题每题3分共计39分)1.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孟德尔在发现遗传规律的过程中运用了统计学方法B. 显微镜计数菌体的数量时需要台盼蓝染色排除死亡个体C. 用同位素标记单个脱氧核苷酸可以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D. 设计生态缸时要考虑系统内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合适比例【答案】C【解析】A、孟德尔在发现遗传规律的过程中应用了统计学的方法对结果进行数学统计分析 A正确B、由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计数室中被台盼蓝溶液染成蓝色的酵母菌为死细胞所以用显微镜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可以通过台盼蓝染色排除死亡个体 B正确C、用荧光标记法可以确定不同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C错误D、构建人工生态系统--生态缸时要充分考虑系统内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合适比例将生态缸密封放置于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 D正确故选C.2.做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依据群落演替的规律在不同阶段种植不同的植物以改造盐碱地B. 立体农业主要运用了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C. 尽量选用本地树种进行城市绿化以避免外来物种入侵造成不良影响D. 将废弃物资源化如垃圾分类回收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率【答案】B【解析】解 A.根据植物群落演替的规律在不同阶段种植不同的植物可以改造盐碱地 A 正确B.立体农业是运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 B错误C.城市绿化时选择本地树种可以避免外来物种入侵造成不良影响 C正确D.将废弃物资源化实现了物质循环利用提高了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率 D正确故选 B3.下面是某生态农场生产流程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能量经过多级利用实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往复循环B. 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每一生产环节都获得产品提高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C. 当蚯蚓利用食用菌杂屑并将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三营养级流入第四营养级由于食物链延长能量逐级损耗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降低D. 由于生产环节的增多最终也增加了废物和污染【答案】B【解析】解 A.能量只能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A错误B.生态系统中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每一生产环节都获得产品提高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B正确C.蚯蚓利用食用菌杂屑属于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不属于食物链中的营养级 C错误D.图中的生产环节多使能量能够多级利用减少了废物和污染同时也提高了经济效益 D 错误故选 B4.科学家对某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研究获得下表数据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该生态系统从第Ⅲ营养级到第Ⅳ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5.66%B.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786.6kJ/(m^2cdota)C. 营养级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双向的D. 该生态系统遭受火灾后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答案】B【解析】A.分析数据可知从第Ⅲ营养级到第Ⅳ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0.9kJ/(m^2\cdota)\div15.9kJ/(m^2\cdota)\times100\%=5.66\% A正确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第—营养级固定的能量但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无法确定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 B错误C.营养级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双向的 C正确D.该生态系统遭受火灾后因为有土壤条件甚至还有繁殖体所以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D正确故选B5.下列调查不同生物种群数量的方法正确的是()A. 调查蝗虫的幼虫跳蝻用标志重捕法B. 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为1\ m^2左右C. 调查蒲公英只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D. 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可用黑光灯诱捕【答案】D【解析】解 A.由于蝗虫的幼虫跳蝻个体较小数量较多活动能力弱所以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的种群密度时可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A错误B.马尾松是大型裸子植物 1 m^2左右的样方太小应设置100 m^2的样方 B错误C.调查蒲公英小样方内的个体数计数应遵循“数上线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右线”的原则C错误D.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的种群数量可定位设置黑灯光诱捕定时计数 D正确故选 D6.如图是窦店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示意图该生态工程的优点包括()①能量多级利用②物质循环再生③废物资源化④生物相互依存体现了整体性原理⑤做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A. ①②B. ①②③C. ①②④⑤D. ①②③④⑤【答案】D【解析】解北京郊区窦店村以沼气工程为中心的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是一个物质和能量多级利用工程其运用的生态工程基本原理有物质循环再生原理、整体性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等.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的优点包括①能量的多级利用、②物质循环再生、③废物资源化、④生物相互依存体现了整体性、⑤做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三者结合.故选 D.7.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保护的叙述错误的是()A. 环境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B. 将作物秸秆等再次利用可以提高物质和能量的利用率C. 湿地公园可以涵养水源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 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物种的基因库【答案】D【解析】解 A.环境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A正确B.将作物秸杆等再次利用如利用作物秸杆制成沼气经处理后加工成饲料供动物食用等提高了物质和能量利用率 B正确C.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到调节作用的价值如森林和草地对水的保持作用等湿地公园涵养水源属于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 C正确D.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不只是保护物种的基因库还要保护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 D错误故选 D8.大闸蟹是以植物为主的杂食性甲壳类因其味道鲜美而被大量养殖如图为养殖大闸蟹的阳澄湖某水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部分图解其中的字母表示能量(单位 kJ)对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A. 流经阳澄湖该养殖区域的总能量为aB. 植物到大闸蟹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b+2)×100%C. 图中d代表大闸蟹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D. 该区域由于有人工的管理生态系统稳定性一定比自然区域高【答案】C【解析】解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和饲料中含有的能量即a+7 A错误B.由图可知c为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而b为初级消费者的摄入量 B错误C.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大闸蟹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C正确D.人工生态系统通常组分少食物网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因此通常人工生态系统要比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低 D错误故选 C9.下列生产措施与预期结果的对应错误的是()A. 用秸秆发酵制沼气—提高能量传递效率B. 合理确定草场的载畜量—保持畜产品的持续高产C. 果园模拟动物信息吸引蜜蜂—提高果园的产量D. 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降低害虫种群密度【答案】A【解析】解 A.用秸秆发酵制沼气实现生态系统内能量和物质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但是不能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 A错误B.为保证畜产品的持续高产须根据草场的能量流动特点合理确定草场的载畜量 B正确C.模拟动物的集群信息吸引传粉动物可以提高果园产量 C正确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来控制性别比例进而影响种群数量 D正确故选 A10.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不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A. 物质经过多级利用实现了良性循环B. 每一级生产环节都获得产品提高了生态经济效益C. 由于食物链延长能量逐级损耗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降低D. 由于各级产物都可以利用减少了废物和污染【答案】C【解析】解 A、农业生态系统中物质经过多级利用实现了良性循环提高物质和能量的利用率 A正确B、每一级都能获得产品提高了生态经济效益 B正确C 、由于食物链延长能量逐级损耗但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增加 C错误D、由于各级产物都可利用减少了废物和污染保护了环境 D正确.故选 C.11.水平流潜流式人工湿地中污水由进水口一端沿水平方向流动的过程中依次通过砂石、介质、植物根系流向出水口一端可达到净化的目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流经该湿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于该生态系统生产者固定的能量B. 人工湿地植物一般选择外来观赏物种从而提高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C. 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该生态系统每天处理污水的量是无限的D. 检测表明出水口的有机污染物和无机污染物浓度大大降低是分解者的作用结果【答案】A【解析】解 A.流经该湿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等于该生态系统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和有机物输入的能量之和 A正确B.人工湿地植物一般选用本地物种避免外来物种入侵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造成破坏 B错误C.由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限度该生态系统每天处理污水的量是一定的C错误D.在该生态系统中除了植物对污水的净化作用外还需要依赖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微生物的主要作用是分解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检测表明出水口的有机污染物和无机污染物浓度大大降低是生产者和分解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D错误故选 A12.如图所示曲线Ⅰ、Ⅱ、Ⅲ分别表示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其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三种可能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图中曲线Ⅰ说明该种群对其栖息地的破坏程度较轻B. 当曲线Ⅲ趋近零时对该动物种群可采取就地保护的措施C. 图中阴影部分可能引起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D. 若图中物种处于最高营养级当其数量下降且其他条件不变时流向该营养级其他物种的能量会增加【答案】B【解析】解 A.比较曲线Ⅰ、Ⅱ、Ⅲ曲线Ⅰ受到的破坏程度最低 A正确B.当生存条件不复存在物种数量极少或难以找到配偶时可将生存和繁衍受到严重威胁的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殖中心进行特殊的迁地保护和管理 B错误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由于环境阻力而减少的个体数量可能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 C正确D.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物种之间的关系是竞争关系由于某一物种数量下降竞争压力减小流向该营养级其他物种的能量会增加 D正确故选 B13.某山区建立的生态农业模式是在稻田中养鸭利用鸭控制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鸭粪肥田.下列关于该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A. 水稻、鸭、害虫和杂草构成了该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B. 该农业生态系系统中水稻长势整齐空间上无垂直结构C. 在杂草和水稻中只有水稻才是生产者D. 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从水稻和杂草等固定太阳能开始的【答案】D【解析】解 A、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所以该生物群落除了水稻、红萍和鸭子和有害昆虫以外还应该包括分解者 A错误B、该农业生态系系统中水稻长势整齐空间上有垂直结构 B错误C 、杂草和水稻等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都属于生产者 C错误D、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从水稻和杂草等固定太阳能开始的 D正确.故选 D.二、多选题(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3分共计9分)14.下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放牧强度对植物净初级生产量(植物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的影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植物净初级生产量等于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总量B. 植物净初级生产量不包含食草动物粪便中的能量C. 食草动物的适度采食能提高植物的净初级生产量D. 合理放牧有利于保持草原生态系统植被的稳定性【答案】A, B【解析】解 A.植物净初级生产量是植物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等于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减去自身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 A错误B.食草动物粪便中的能量是未被自身同化的能量属于植物净初级生产量 B错误C.由图可知放牧强度在a点时食草动物的刺激作用最强植物净初级生产量最大因此食草动物的适度采食能提高植物的净初级生产量 C正确D.合理放牧有利于保持草原生态系统植被的稳定性 D正确故选 AB15.黄顶菊因耐盐碱适应力强生长期间会严重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而成为有害杂草高丹草营养丰富是良好的牲畜饲料且旱季时在与黄顶菊幼苗的生存竞争中占明显的优势通过在黄顶菊入侵地栽种高丹草能有效阻止黄顶菊利用“时间差”效应在旱季幼苗迅速生长并占据空间的入侵行为从而使得本地植物群落得以恢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黄顶菊适合用来作盐碱地修复的先锋植物可能与细胞内渗透压相对较高有关B. 由黄顶菊占优势转变为本地植物占优势的过程不属于群落演替C. 在调查黄顶菊的种群密度时应避开旱季这个特殊时期在选取样方时也应该避开黄顶菊分布相对比较集中的地方D. 应用外来植物治理入侵植物时需警惕外来植物潜在的入侵性【答案】B, C【解析】解 A.黄顶菊耐盐碱适应力强可能是细胞内渗透压相对较高适合用来作为盐碱地修复的先锋植物 A正确B.由黄顶菊占优势转变为本地植物占优势的过程属于群落演替 B错误C.用样方法调查黄顶菊的种群密度时选取样方时应随机取样 C错误D.用外来植物治理入侵植物属于生物防治但需警惕外来植物潜在的入侵性 D正确故选 BC16.某农牧交错带的农田连续耕作六年后农作物产量下降弃耕后土地沙化现有三片弃耕土地分别采取围封禁牧、人工种植灌木、人工种植乔木的恢复措施灌木或乔木成活后该地自然恢复十五年后进行调查结果见下表节肢动物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该地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注土壤全氮是指土壤中各种形态氮素含量之和多样性指数综合反映丰富度和均匀度A. 农田连续耕作六年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降低物种丰富度下降B. 上述三种恢复措施都改良了土壤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 弃耕土地都发生了次生演替围封禁牧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更高D. 自然恢复后人工种植乔木区域中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比人工种植灌木区域中的复杂【答案】A, B, C, D【解析】解 A.农田连续耕作六年主要生物是农作物生物品种单一连年的农产品输出导致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降低物种丰富度下降 A正确B.生物多样性能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价值属于间接价值三种恢复措施均可改良土壤这体现了其生态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B正确C.弃耕土地具备土壤和一些种子等植被条件其上发生的演替类型为次生演替在题中所述的三种恢复措施中围封禁牧区域的节肢动物多样性指数(可反映丰富度和均匀度)最高故围封禁牧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更高 C正确D.自然恢复后人工种植乔木区域中的节肢动物多样性指数比人工种植灌木区域中的高因此前者的生物多样性高群落的空间结构更复杂 D正确故选 ABCD三、解答题(本大题共计5小题每题10分共计50分)17.(1)图中A表示________________的能量具体数值是______________17.(2)图中 1.9×10^6J/(hm^2·a)的能量值属于第______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第二营养级与第三营养级之间能量的传递效率_________(填“在”或“不在”)10%~20%之间17.(3)短时间内各营养级中“未利用”的能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4)研究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并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____________________ 还可以合理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5)为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不应超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____________________的协调【答案】(1)用于(初级消费者)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 3.5×10^7J/(hm^2·a)【解析】解(1)图中A表示用于(初级消费者)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具体数值是 1.05×10^9J/(hm^2·a)- 3×10^8J/(hm^2·a)- 7.15×10^8J/(hm^2·a)= 3.5×10^7J/(hm^2·a)【答案】(2)二, 不在【解析】(2)图中 1.9×10^6J/(hm^2·a)的能量值属于第二营养级(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第二营养级(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为 1.05×10^9J/(hm^2·a)- 3×10^8J/(hm^2·a)= 7.5×10^8J/(hm^2·a)第三营养级(次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为2.44×10^7J/(hm^2·a)- 1.9×10^6J/(hm^2·a)= 2.25×10^7J/(hm^2·a)则第二营养级(初级消费者)与第三营养级(次级消费者)之间能量的传递效率为 2.25×10^7J/(hm^2·a)÷ 7.5×10^8J/(hm^2·a)×100%=3% 不在10%~20%之间【答案】(3)未被自身呼吸作用消耗也未被后一营养级和分解者利用的能量【解析】(3)短时间内各营养级中“未利用”的能量是指未被自身呼吸作用消耗也未被后一营养级和分解者利用的能量【答案】(4)能量的利用率, 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解析】(4)研究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并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率还可以合理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答案】(5)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结构与功能【解析】(5)为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18.(1)野兔引入澳大利亚的初期种群数量增长接近________(填“J型”或“S型”)出现这种增长类型的原因是________(至少答出三点)18.(2)1950年澳大利亚引入了粘液瘤病毒于是野兔中爆发了粘液瘤病并很快散布开来病毒的主要传播者是蚊子它叮咬病兔受感染的皮肤区并把病毒带在自己的口器上粘液瘤病毒和野兔的种间关系属于________ 蚊子________(填“是”或“不是”)粘液瘤病毒的宿主18.(3)粘液瘤病毒第一次流行杀死了99.8%的感染兔但在下一个粘液瘤病的感染季节只杀死了剩余兔种群的90% 第三次爆发时只有40~60%的病兔死亡野兔种群又开始增长如果任其发展下去野兔一病毒之间就可能达到一种平衡状态只表现为一种低危害的流行病请从共同进化的角度解释粘液瘤病毒后来不能控制野兔种群数量的原因________(答出两点)【答案】(1)J型, 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相对适宜、没石敌害、缺乏竞争【解析】解(1)野兔引入澳大利亚初期由于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相对适宜缺乏天敌和竞争其种群数量增长接近J型【答案】(2)寄生, 不是【解析】(2)粘液瘤病毒寄生在野兔体内而蚊子叮咬后病毒位于蚊子的口器中并未寄生在蚊子体内所以蚊子不是粘液瘤病毒的宿主【答案】(3)致病性强的病毒会杀死病兔而蚁子不会叮咬死兔因此致病性强的病毒难以传播与此同时在病毒的选择作用下能抵抗病毒的兔数量也会越来越多【解析】(3)由于广泛存在的变异粘液瘤病毒的毒性也存在差异毒性较强的粘液瘤病毒在杀死野兔的同时由于蚊子不叮咬死兔这就会导致粘液瘤病毒失去了寄生场所和传播途径致病性相对弱的粘液瘤病毒才有更大的机会在野兔中传播与此同时野兔种群中也会发生变异其中一些野兔变得更易被粘液瘤病毒感染致死另一些野兔则耐受甚至抵抗粘液瘤病毒的感染这样在病毒的选择压力下能够耐受或抵抗粘液瘤病毒的野兔数量就会越来越多19.(1)该生态系统中的部分昆虫具有趋光性调查其种群密度除样方法外还可以用________法请画出题干中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网) ________19.(2)蛇同化的能量除题干中的去向外其余去向是________ 假设某生物的食物来源不止一种时其来自各食物的能量是相等的则该食物链(网)中老鹰体重每增加400g 理论上至少需消耗植物________kg19.(3)一般情况下捕食者捕食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病弱、年幼的个体这在客观上起到了促进________的作用19.(4)调查发现某年由于某种原因使杂食性鸟的数量减少但并未引起当年蛇数量的下降原因可能有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答案】(1)黑光灯诱捕,【解析】解(1)可以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如图所示【答案】(2)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流入分解者(和未被利用), 55【解析】(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去路①自身呼吸消耗、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和热能②流向下一营养级③残体、粪便等被分解者分解蛇同化的能量除题干中的流向下一营养级外其余去向是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流入分解者(和未被利用)假设某生物的食物来源不止一种时其来自各食物的能量是相等的则该食物链(网)中老鹰体重每增加400g 理论上至少需消耗植物200÷20%÷20%+200÷20%×1/2÷20%÷20%+1/2÷20%(1/2÷20%+1/2÷20%÷20%)=55kg【答案】(3)被捕食者种群发展【解析】(3)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的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被捕食者发展的同时也会促进捕食者的进化发展【答案】(4)蛇还可以捕食田鼠以维持自身数量的相对稳定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数量关系在时间上存在滞后效应(合理即可)【解析】(4)根据题干可知某种原因使杂食性鸟的数量减少由于蛇还可以捕食田鼠以维持自身数量的相对稳定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数量关系在时间上存在滞后效应等原因并不一定引起当年蛇数量的下降20.(1)写出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2)图1中C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1中________(填数字)=3×10^7 20.(3)图2中________点的种群年龄组成是衰退型20.(4)若甲的数量减少戊的数量________(会或不会)发生明显变化20.(5)乙种群中雌雄个体通过气味相互识别这属于________信息说明________离不开信息传递【答案】(1)【解析】解(1)输入到每一营养级的能量为该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依据生态系统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并分析表中的数据可推知丙处于第一营养级甲和丁均处于第二营养级乙处于第三营养级戊处于第四营养级据此可写出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如图【答案】(2)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②【解析】(2)图1为能量流经种群乙的示意图其中①~⑦表示能量数值依据能量流动过程可推知 C表示种群乙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图1中B为种群乙的同化量其数值为②=3×10^7KJ【答案】(3)c、d【解析】(3)已知图2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上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 c、d 点对应的λ值均小于1 说明种群数量在下降其年龄组成是衰退型【答案】(4)不会【解析】(4)若甲的数量减少因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所以戊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答案】(5)化学, 种群繁衍【解析】(5)乙种群中雌雄个体通过气味相互识别这属于化学信息说明种群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21.(1)山林发生火灾后会依靠______________能力来维持自身的相对稳定21.(2)过火后的草场与过火后的山林相比其恢复力稳定性__________(填“高”“低”或相近“)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3)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强度使其______________ 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______________ 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答案】(1)自我调节【解析】解(1)生态系统受到干扰后会依靠其自我调节能力来维持自身的相对稳定【答案】(2)高, 草场中的动植物种类较少营养结构简单易于恢复。
2023-2024学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1.如图表示“粮桑渔畜”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模式.据图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农田生态系统中除草、治虫可以提高其抵抗力稳定性B. 利用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毒蛋白基因培育抗虫作物利用了其间接价值C. 饲养家禽可以适当延长光照时间来提高产蛋率这是利用了物理信息的作用D. 该生态农业有效地促进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提高了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答案】C【解析】解 A、农田生态系统中除草、治虫可以降低其抵抗力稳定性 A错误B、利用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毒蛋白基因培育抗虫作物利用了其直接价值 B错误C 、饲养家禽可以适当延长光照时间来提高产蛋率这是利用了物理信息的作用 C正确D、该生态农业有效地促进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但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不能提高 D错误.故选 C.2.以虫治虫是生态农业的重要内容如下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假设这四种生物只构成一条食物链请问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种群数量增加其可能引起的后果是()A. 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增加B. 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减少C. 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减少D. 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增加【答案】D【解析】解据图可知该食物链为丙→丁→甲→乙如果甲的数量增加则乙因甲的增加而增加丁因甲的增加而减少丙因丁的减少而增加故选 D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 作为生态系统基石的生产者不一定都是自养型生物B. 碳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之间循环往复C.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比草原生态系统低D. 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可以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答案】D【解析】解 A.生产者都是自养型生物 A错误B.碳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之间循环往复 B错误C.热带雨林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比草原生态系统强 C错误D.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能推动物质循环 D正确故选 D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及其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 生态系统中各种信息都能发生在生物与非生物之间B.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就是指能量的输入和散失过程C. 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越高D. 流入任何生态系统的能量都等于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答案】C【解析】解 A.生态系统中各种信息传递存在与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 A错误B.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就是指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散失的过程 B错误C.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C正确D.流入任何生态系统的总能量都等于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D错误故选 C5.如图所示为某地在发展生态农业时设计的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用沼渣培育食用菌可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B. 将粪肥还田可以为农作物提供物质和能量C. 塘泥施入农田增加了土壤中的矿质营养供应D. 该系统主要成分为农作物鸡、猪、鱼均为消费者【答案】B【解析】解 A.沼渣中富含有机质用沼渣培育食用菌可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 A正确B.粪肥还田可为农作物提供物质不能提供能量 B错误C.塘泥中富含丰富的有机质和无机盐塘泥施入农田可增加土壤中的矿质营养 C正确D.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产者在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农作物鸡、猪、鱼均为消费者 D正确故选 B6.在气候条件合适的条件下从裸露的岩石开始的初生演替的完整过程是()A. 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B. 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森林阶段C. 地衣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D. 森林阶段、灌木阶段、草本植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答案】A【解析】解裸露的岩石上先生长出地衣地衣能分泌地衣酸腐蚀岩石形成土壤为苔藓植物的生长创造条件接着是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最后是顶极群落森林阶段故选 A7.改造盐碱化草原是利用多种恢复生态学技术治理退化的生态系统使这一区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恢复到或接近受干扰前的状态下图所示为一个简化的技术流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 人为恢复生态系统时需向生态系统输入物质和能量B. 演替过程中食物链逐渐缩短以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C. 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 盐碱化草地的改造使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发生变化【答案】B【解析】解 A.盐碱地植被较少生产者同化量较低人为恢复生态系统时需向生态系统输入物质和能量 A正确B.随着群落的演替群落的结构趋于复杂化营养级数目增多食物链不会缩短而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0%~20% 与食物链长短无关 B错误C.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使得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营养结构更加复杂因而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C正确D.盐碱化草地的改造使草地的物种丰富度发生了变化群落的空间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D 正确故选 B8.人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不断积累了很多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经验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可促使物质不断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B. 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可发生各种信息交流比如行为信息C. 抵抗力稳定性弱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一定强D. 大力植树造林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温室效应【答案】A【解析】解 A.在生态系统中能量作为物质的动力可促使物质不断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 A正确B.生态系统的部分信息传递可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有些则不能发生比如行为信息 B错误C.抵抗力稳定性弱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不一定强如极地苔原生态系统 C错误D.温室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大力植树造林可以缓解温室效应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温室效应 D错误9.顶极群落是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只要不受外力干扰就能永远维持稳定下图表示不同环境下的顶极群落类型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 顶极群落的类型主要受温度和降水量等环境因素的影响B. 图中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的生态系统是热带雨林C. 北极地区的顶极群落最可能是针叶林D. 一段时间内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一般大于生物群落总呼吸量【答案】C【解析】解 A.由图可知顶极群落的类型主要受年平均温度和年平均降水量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A 正确B.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则图中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的生态系统是热带雨林 B正确C.北极地区年平均气温低年平均降雨量少所以北极地区的顶极群落最可能是苔原 C错误D.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便是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这些能量是沿着食物链(网)逐级流动且逐级减少的所以一段时间内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一般大于生物群落总呼吸量 D正确故选 C10.下列对生态工程的理解不合理的是()A. 我国“三北防护林”运用物种多样性原理取得了巨大的生态效益B.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应用了生态工程的整体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工程学原理等C.在湿地周围建立缓冲带可减少人类的干扰使湿地依靠自然演替等恢复其生态功能D.在对城市进行规划和布局时要进行城市生态分区【答案】A【解析】解我国“三北防护林“虽然取得了巨大的生态和经济效益但是由于没有完全按照自然生态规律办事也产生了不少问题例如最初进行林带建设时没有遵循物种多样性原理单一种植了大片的樟子松林导致松毛虫肆虐很多地方的樟子松因此奄奄一息故选 A11.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a、b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的数量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a、b两种群间为捕食关系B. M时b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 两种群的数量变化说明了信息传递是双向的D. 两种群数量波动的幅度减小说明该生态系统正在衰退【答案】D【解析】解 A.在捕食关系中被捕食者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的趋势捕食者呈现后增加者后减少的趋势因此图中a种群为被捕食者 b种群为捕食者 A正确B.M点时 b种群的数量呈现上升的趋势此时种群的出生率应大于死亡率 B正确C.图中 a种群增长时促进b种群不断增长但是当b种群增长大一定程度后就会抑制a 种群数量的增长因此可以看出两个种群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 C正确D.两种种群数量波动的幅度减小说明该生态系统逐渐趋于稳定 D错误故选 D12.下列生态工程模式与典型实例(或措施)对应有错误的一组是()A. 大区域生态系统恢复工程--“生物圈2号”生态工程B. 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工程--甘肃陇南“九子登科”的治理模式C. 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北京窦店村物质多级循环利用工程D. 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工程--鄱阳湖恢复工程“平堤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答案】A【解析】解 A、大区域生态系统恢复工程--“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A错误B、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工程--甘肃陇南县“九子登科”模式 B正确C 、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北京窦店村以沼气为中心的生态工程 C正确D、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工程一鄱阳湖“平堤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 D正确.故选 A.13.蜜蜂采蜜时会受到马蜂或者蚂蚁的攻击和干扰研究发现茶花花蜜中含有微量的茶多酚和咖啡因通过茶多酚的干扰之后蜜蜂对报警信息素反应的浓度阈值(引发报警的最低浓度)降低了咖啡因可以使蜜蜂变得更“聪明”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蜜蜂采食茶花花蜜可以提高其感知外界危险的敏感度B. 茶花释放的茶多酚使蜜蜂的基因发生突变有利于躲避敌害C. 茶花释放的茶多酚作为一种化学信息来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 蜜蜂和茶花之间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发生了协同进化【答案】B【解析】答案答案 B【解析】花蜜中的茶多酚可以降低蜜蜂对报警信息素反应的浓度阀值也就是提高其对外界危险的感知的敏感度 A选项正确茶花释放的茶多酚并没有引起蜜蜂的基因发生突变只是提高其反映敏感度 B选项错误茶多酚是一种化学信息可以用来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c选项正确蜜蜂和茶花之间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发生了协同进化D选项正确【考点】生态系统和协同进化14.下列关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A. 物质循环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B. 物质循环的形式是无机物且具有循环利用的特点C. 能量流动就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和散失过程D. 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循环的动力【答案】C【解析】A、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所指的物质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一些基本化学元素 A正确B、物质循环的形式是无机物且具有循环利用的特点 B正确C、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就是指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 C错误D、物质循环的过程中伴随能量流动能量为物质循环提供动力 D正确故选C.15.如图1表示在不同温度下测定某植物叶片重量变化情况(均考虑为有机物的重量变化)的操作流程及结果据图2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从图1分析可知该植物的呼吸速率可表示为XB. 从图1分析可知该植物光合速率可表示为Y+2XC. 在13∼16℃之间随着温度的升高呼吸作用强度增强实际光合作用的量先增后降D. 恒定在上述14℃温度下维持10小时光照 10小时黑暗该植物叶片增重最多增重了30mg【答案】C【解析】解 A.图1中叶片无光处理1小时前后质量的差值就是呼吸作用速率即呼吸作用的数量为M−(M−X)=X A正确B.图1中净光合速率为(M+Y)−(M−X)=Y+X 真正的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净光合作用速率=Y+X+X=Y+2X B正确C.在13∼16℃之间随着温度的升高呼吸作用强度增强真正光合作用分别为4 7 8 9 所以是持续增加 C错误D.叶片净光合速率为(M+Y)−(M−X)=Y+X 维持10小时光照 10小时黑暗 14℃时有机物的积累量为净光合作用量减去呼吸作用量=10(Y+X)−10X=10Y=10×3=30mg D正确故选 C16.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过程 A、B、C构成系统的生物群落箭头表示物质循环方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缺少类群C则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能正常进行B. 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沿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传递形式为\ CO_2C. 图中①过程可以表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D. 阳光是影响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主要非生物因素之一【答案】B【解析】解 A.分析题意可知 C表示分解者生态系统如果没有分解者生产者残枝败叶和消费者的遗体粪便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会崩溃但没有分解者 C元素也可以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 A错误B.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沿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传递形式为有机物 B正确C.据图分析 A为生产者①过程主要是指光合作用但也可代表化能合成作用 C错误D.阳光是自然界能量的源头没有阳光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都要受到影响进而影响该生态系统稳定性 D错误故选 B二、多选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3分共计12分)17.习总书记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决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高原水塔为长江、黄河和澜沧江(湄公河)的源头汇水区保护区内有众多国家级保护动植物保护区湿地总面积达7.33万平方公里占保护区总面积的 24\% 下列有关叙述合理的是()A. 保护区内被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 湿地涵养水源的功能体现了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 保护区内众多的动植物及其所处的无机环境共同构成生态系统D. 保护区遭到破坏将直接威胁到附近水域的生态安全【答案】A, B, D【解析】解 A.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A正确B.湿地具有涵养水源的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B正确C.保护区内众多的动植物、微生物及其所处的无机环境共同构成生态系统 C错误D.保护区遭到破坏将直接威胁到附近水域的生态安全 D正确故选 ABD18.长荡湖位于太湖上游是太湖流域保护与生态修复的重要屏障科研人员用菹草、苦草两种沉水植物在长荡湖不同处理区域进行实验并测量水体中的总氮(TN)、总磷(TP)、叶绿素a含量等指标实验结果如图1、图2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有()A. 由图1可知种植菹草和苦草均能有效降低水体中的总氮和总磷B. 不同处理区域水样中叶绿素a含量的多少可以代表沉水植物的多少C. 由图2可知菹草、苦草等沉水植物可抑制“水华”的暴发D. 种植适合本地生长且具有修复能力的沉水植物可有效修复湖泊生态系统【答案】A, C, D【解析】解 A.根据图1分析用两种沉水植物处理后水体中的总氮(TN)、总磷(TP)含量均下降说明种植菹草和苦草均能有效降低水体的总氮和总磷 A正确B.根据图2分析用两种沉水植物处理后水样中叶绿素a含量均明显下降而水样中叶绿素a含量主要与单细胞藻类和蓝藻有关因此不同处理区域水样中叶绿素a含量的多少不可以代表沉水植物的多少 B错误C.图2结果说明水样中单细胞藻类和蓝藻数量明显下降进而说明沉水植物可以抑制“水华”的爆发 C正确D.修复湖泊生态系统的措施有种植菹草和苦草使水体中的总氮(TN)、总磷(TP)含量均下降改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种植多种适合本地生长的沉水植物并比较其修复水体的能力选择最合适的沉水植物大量种植减少工业、农业、生活污水中的N、P等污染物的排放从源头上减轻水体富营养化混合种植适合本地生长的多种沉水植物等 D正确故选 ACD19.我国西北某山区陡坡地经过封山育林后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优势物种分别是甲、丙、乙它们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该陡坡地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B. 三个物种在共存期间存在竞争关系在竞争中最占优势的是乙C. 在O→b年份丙种群数量增加是由于丙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D. 在b→c年份甲、丙种群密度的变化与丙更能耐受弱光有关【答案】B, C, D【解析】解 A.由题可知该陡坡地含有多种植物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A错误B.曲线图显示物种乙比物种甲、丙出现的晚随着时间递增当物种甲、丙的种群密度逐渐下降时物种乙的种群密度逐渐增大说明三个物种在共存期间存在竞争关系在竞争中最占优势的是乙 B正确C.在O→a年内物种丙的出生率>死亡率所以物种丙的种群密度不断上升 C正确D.分析题图可知在b→c年份植物甲由于不能适应弱光环境逐渐消失物种丙较能耐受弱光条件而使种群密度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 D正确故选 BCD20.图甲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单位为 10^3kJ /m^2 \cdot y)流动过程示意图 A、B、C、D代表不同类型的生物图乙表示该区域发生大规模火灾后某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甲图中A、B、C、D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渠道B. 甲图中所含食物链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三营养级的能量占自身同化能量的比值为16.7%C. 图乙AB段决定数量变化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其中食物短缺造成出生率降低D. 据图乙分析 B点后种群数量大幅增长是因为大火使该种群的天敌大批死亡导致的【答案】A, C, D【解析】解 A.据图分析 A为生产者 B和D为消费者 C为分解者食物链(网)中一般不包括分解者 A错误B.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为 16+2=18(10^3kJ /m^2 \cdot y) 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3/18×100% =16.7% B正确C.AB段表示火灾后该动物数量骤减决定其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死亡率和迁出率 C错误D.图乙B点后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因素较多如营养、空间充足另外大火也不一定致使天敌死亡也可能天敌发生迁徙 D错误故选 ACD三、解答题(本大题共计5小题每题10分共计50分)21.(1)图1中表示桑树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是________(填字母)图1中F表示________ 图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用字母及数字表达)21.(2)湖泊生态系统可很快消除轻微污染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 该湖泊风景区环境优美盛产多种美食旅游业发达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21.(3)图2中该桑树种群数量在 ad 段的增长曲线呈________型 cd 段时间里蚕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是________【答案】(1)C或(A-B), 未利用的能量, (E+F+G+H)÷A×100%【解析】解(1)图1中表示桑树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是净光合作用图1中F表示未利用的能量图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E+F+G+H)÷A×100%【答案】(2)自我调节能力(或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分解的能力), 直接【解析】(2)湖泊生态系统可很快消除轻微污染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该湖泊风景区环境优美盛产多种美食旅游业发达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答案】(3)“S”, 增加(上升)【解析】(3)图2中该桑树种群数量在 ad 段先增长后趋于稳定呈“S”型 cd 段时间里蚕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是增加22.(1)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 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来看食用菌属于________22.(2)果树开花期果农利用一种小型蜜蜂传粉蜜蜂传粉时相互通过跳摆尾舞或震动翅膀发出嗡嗡声来进行交流从信息类型来看上述信息分别属于________ 花天牛以果树的花和叶为食肿腿蜂可以将卵产在天牛幼虫的体表吸取幼虫的营养肿腿蜂和花天牛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利用肿腿蜂控制花天牛数量属于________防治22.(3)该生态系统中鸡鸭等家禽的存在既有助于消除杂草控制虫害又可以为果树提供粪肥假设家禽的能量来自杂草来自害虫那么家禽每增加2kg 至少需要消耗生产者________kg22.(4)图二是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单位J•cm^﹣2•a^﹣1)其中A表示该营养级能量的摄入量据图分析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________22.(5)从生态系统的功能角度分析生态果园能实现生态系统内________等优点【答案】(生产者(果树、杂草)固定的太阳能, 分解者【解析】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果树、杂草等)固定的太阳能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来看【答案】行为信息和物理信息, 寄生, 生物【解析】蜜蜂传粉时相互通过跳摆尾舞属于行为信息肿腿蜂可以将卵产在天牛幼虫的体表则可推知肿腿蜂和花天牛的种间关系是寄生关系【答案】18【解析】假设家禽的能量来自杂草那么家禽每增加2Kg、鸭至少需要消耗生产者XKg X=10Kg、鸭至少需要消耗生产者YKg Y=8Kg【答案】30J•cm^﹣2•a^﹣1【解析】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B为80J•cm^﹣2•a^﹣8 则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80﹣50=30J•cm^﹣2•a^﹣1【答案】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利用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减少环境污染(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提高能量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解析】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从生态学角度分析提高农产品的产量提高能量利用率23.(1)无机环境中的碳元素进入草原群落的途径是________(填图甲中字母)若此草原向森林群落演替则这一过程中生产者 CO_2的吸收量将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整个生物群落排出的 CO_2量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逐渐增强23.(2)据图乙分析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 J/(hm^2·a)能量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________23.(3)据图中的能量值分析说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________的特点23.(4)在该生态系统中狼能够依据鼠留下的气味去捕食鼠同样也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狼和鼠的气味属于________信息狼和鼠的数量保持相对稳定说明该信息的作用是________【答案】(1)a, 大于, 抵抗力【解析】(1)图甲中a表示光合作用无机环境中的碳元素通过该过程进人草原群落若此草原向森林群落演替则这一过程中生产者 CO_2的吸收量将大于整个生物群落排出的 CO_2量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
2023-2024学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1.如图表示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的方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该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有蚯蚓和苍蝇等B. 与途径④⑤相比,途径③更能体现生态效益C. 途径⑦中沼气的开发遵循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D. 有机废物的沼气发酵能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答案】C【解析】A、蚯蚓、苍蝇属于分解者,A错误;B、④⑤途径优于③途径的主要原因是④⑤途径可以充分地利用垃圾中的物质(对物质的多级利用)、减少环境污染,更能体现生态效益,B错误;C、途径⑦中沼气的开发遵循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C正确;D、有机废物的沼气发酵能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但能量不能循环利用,D错误。
2.某人工生态系统中碳流动模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蘑菇作为生产者可为土壤微生物生命活动提供有机物B. 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离不开能量的驱动过程C. 碳元素在各种生物之间的流动形式是含碳的有机物及CO_2D. ③、④提高了生态系统能量传递效率【答案】B【解析】A、蘑菇是分解者而不是生产者,A错误;B、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个功能,能量流动离不开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同时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离不开能量的驱动,B正确;C、碳元素在各种生物之间的流动形式是含碳有机物,C错误;D、过程③、④提高了生态系统能量利用效率,不能提高传递效率,D错误;故选B.3.我国西北的某些地区降雨量小,却被硬性规定种植杨树。
生态的不适应使该地许多的杨树长成半死不活的状态,这种做法违背了生态工程的()A. 物质循环再生原理B. 物种多样性原理C. 协调与平衡原理D. 整体性原理【答案】C【解析】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呢之一。
2023-2024学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3小题,每题3分,共计39分)1.下面是某生态农场生产流程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能量经过多级利用,实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往复循环B. 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每一生产环节都获得产品,提高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C. 当蚯蚓利用食用菌杂屑并将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三营养级流入第四营养级;由于食物链延长,能量逐级损耗,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降低D. 由于生产环节的增多,最终也增加了废物和污染【答案】B【解析】解:A.能量只能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A错误。
B.生态系统中,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每一生产环节都获得产品,提高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B正确。
C.蚯蚓利用食用菌杂屑属于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不属于食物链中的营养级,C错误。
D.图中的生产环节多,使能量能够多级利用,减少了废物和污染,同时也提高了经济效益,D错误。
故选:B。
2.下列关于生态工程的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 生态工程是实现循环经济的最重要手段之一B. 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C. “平堤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是湿地恢复工程的重要方针D. 城市环境生态工程建设的主要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答案】B【解析】A、生态工程是实现循环经济的最重要手段之一,A正确;B、能量不能循环利用,B错误;C、“平堤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是湿地恢复工程的重要方针,C正确;D、城市环境生态工程建设的主要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D正确。
2023-2024学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5小题每题3分共计45分)1.下列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叙述错误的是()A. 生产者的部分能量可被分解者利用是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原因之一B. 在以捕食关系形成的食物网中第二营养级的生物均属于次级消费者C. 部分动物在繁殖期通过某些行为吸引同种异性个体有利于繁殖后代D. 土壤中的细菌和真菌能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被绿色植物再次利用【答案】B【解析】解 A.能量逐级递减是因为每个营养级自身呼吸消耗、被分解者利用以及未被利用 A正确B.在以捕食关系形成的食物网中第二营养级的生物均属于初级消费者 B错误C.部分动物在繁殖期通过某些行为吸引同种异性个体有利于繁殖后代 C正确D.土壤中的细菌和真菌能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被绿色植物再次利用 D正确故选 B2.“桑基鱼塘”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它的“塘基种桑、桑叶喂蚕、蚕沙(蚕的粪便)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生产方式成为生态农业的典范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该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于其他农田群落的重要特征B. 蚕沙中的能量属于蚕同化的能量C. “桑基鱼塘”在本生态系统内实现了物质循环功能D. 塘泥中丰富的有机物(肥)可被桑树直接吸收利用【答案】A【解析】解 A.该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于其他农田群落的重要特征 A正确B.蚕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蚕同化的能量而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 B错误C.“桑基鱼塘”促进了物质的循环利用 C错误D.塘泥中丰富的有机物(肥)不能被桑树直接吸收利用土壤中的微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将这些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才能被桑树吸收利用 D错误故选 A3.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经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数量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B. 甲、乙、丙之间为竞争关系第3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C. 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D. 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答案】C【解析】解 A.由题干可知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主要由原来较单纯的农作物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该树林中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肯定会增大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增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也会逐渐提高 A正确B.在三个连续群落演替阶段中甲、乙、丙之间相互竞争依次作为优势种群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主要由原来较单纯的农作物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这时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 B正确C.在三个连续群落演替阶段中甲、乙、丙依次作为优势种群但在竞争中前者被后者替代由图示可知这种演替虽然使前一优势物种的数量降至较低水平却没有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 C错误D.该树林中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肯定会增大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增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也会逐渐提高 D正确故选 C4.某草原牧区在进行草场建设时既注重不同牧草种类的搭配种植又对单位面积内的放牧量做了一定控制.这种做法体现了()A. 实行“循环经济”的原则B. 低消耗多效益原则C. 遵循物种多样性和协调与平衡原理D. 建立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答案】C【解析】(2)在进行草场建设时对单位面积内的放牧量做了一定控制这遵循了协调与平衡原理故选 C5.鲸落是指鲸死亡后落入深海形成的生态系统研究人员在鲸落中发现了大量以鲸尸为食的动物还发现存在能利用硫化氢氧化产生的化学能为能量来源的硫化细菌近年来全球的鲸落数目正在不断减少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鲸落形成后仍然存在群落演替现象B. 鲸落中的硫化细菌属于自养型生物C. 鲸落促进海洋上层有机物向中下层运输D. 流经鲸落的总能量是深海生产者同化的能量【答案】D【解析】解 A.鲸落形成后仍然存在群落演替现象 A正确B.鲸落中的硫化细菌能利用硫化氢氧化产生的化学能为能量来源说明硫化细菌属于自养型生物 B正确CD.深海中能量的输入仅依靠深海中的化能自养型细菌的供给是远远不够的鲸落可以促进海洋上层营养物质的向下运输以供给深海生物所以流经鲸落的总能量大于深海生产者同化的能量 C正确、D错误故选 D6.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保护的叙述错误的是()A. 环境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B. 将作物秸秆等再次利用可以提高物质和能量的利用率C. 湿地公园可以涵养水源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 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物种的基因库【答案】D【解析】解 A.环境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A正确B.将作物秸杆等再次利用如利用作物秸杆制成沼气经处理后加工成饲料供动物食用等提高了物质和能量利用率 B正确C.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到调节作用的价值如森林和草地对水的保持作用等湿地公园涵养水源属于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 C正确D.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不只是保护物种的基因库还要保护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 D错误故选 D7.下图为某山区推行的“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图中的“营养物质”主要指各种含碳有机物B. 该生态农业模式利用了物质循环再生的生态学原理C. 沼气池中的生物成分主要是进行有氧呼吸的真菌D. 该生态系统中的部分能量不是单向流动的【答案】B【解析】解 A.图中的“营养物质”主要指微生物分解有机物产生的无机盐离子 A错误B.该生态农业模式利用了物质循环再生的生态学原理 B正确C.沼气池中的生物成分主要是进行无氧呼吸的微生物 C错误D.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表现为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D错误故选 B8.用经过处理后的鸡粪沼液来培养小球藻以降低沼液中的氨氮、总磷等有机物和无机物含量使其达到国家排放标准.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鸡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属于鸡未摄入的能量B. 此生态系统中小球藻既是生产者又是分解者C. 用鸡粪沼液培养小球藻符合生态工程的物质循环再生原理D. 小球藻制造有机物时所需要能量来自鸡粪沼液【答案】C【解析】解 A、鸡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属于鸡摄入的能量但不属于鸡同化的能量 A错误B、此生态系统中小球藻属于生产者但不属于分解者 B错误C 、用鸡粪沼液培养小球藻符合生态工程的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C正确D、小球藻制造有机物时所需要能量来光能 D错误.故选 C.9.下列关于生态工程的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 生态工程是实现循环经济的最重要手段之一B. 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C. “平堤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是湿地恢复工程的重要方针D. 城市环境生态工程建设的主要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答案】B【解析】A、生态工程是实现循环经济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A正确B、能量不能循环利用 B错误C、“平堤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是湿地恢复工程的重要方针 C正确D、城市环境生态工程建设的主要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 D正确10.如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 微生物也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B. 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C. 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D. 沼气池中的微生物也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答案】C【解析】解 A.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利用的都是此能量 A正确B.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 B正确C.该生态农业充分利用了废弃物中的能量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但能量只能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而不能循环利用 C错误D.沼气池中的微生物能分解植物秸秆、动物粪便属于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D正确故选 C1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说法正确的是()A. 禁止对生态系统的开发利用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 外来物种的引入一定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 负反馈调节和正反馈调节都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D. 有的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比较低【答案】D【解析】解 A.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是要对生态系统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而不是禁止开发和利用 A错误B.外来物种的引入不一定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错误C.只有负反馈调节才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C错误D.北极苔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比较低 D正确故选 D12.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蕴含着生物学知识的语句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体现了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B.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体现了生物群落的次生演替C.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答案】D【解析】解A.“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体现了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 A正确B.“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体现了群落次生演替的过程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代替“远芳”到“晴翠”属于次生演替 B正确C.题中叙述的把“落红”化作“春泥” 其原因就是被土壤中的腐生细菌等微生物给分解掉了故“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C正确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的恢复力稳定性 D错误故选 D13.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人墨客留下来的文化瑰宝其中也蕴含着很多生物学知识对下列诗句中蕴含的生物学知识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萤火虫发出的荧光属于物理信息对同种异性是一种性召唤这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B.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秋天的红枫是植物细胞液泡内的花青素的颜色这也说明叶绿素很不稳定在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会分解C.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红化作春泥是土壤微生物的作用这说明微生物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的作用D. “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秋天日照缩短植物体的特定部位如叶柄合成相关激素如脱落酸于是叶子就掉了这说明植物的生命活动只是环境因子的变化引起植物体内激素变化进行调节的【答案】D【解析】解 A.声、光等均属于物理信息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A正确B.秋天枫叶变红的原因是植物细胞液泡中含有大量花青素且叶绿素不稳定易分解 B正确C.落红化作春泥是土壤中的微生物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植物利用说明微生物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 C正确D.植物的生命活动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 D错误故选 D14.如图表示单位面积的放牧量与草场净初级生产量的关系图中虚线代表未放牧时草场中生产者的净生产量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放牧量在b点时草场可持续发展并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应B. 放牧量在0和b时草场实际生产量相等C. 适当的放牧活动能调节种间关系提高草场稳定性D. 从图可知经营草场确定放牧量时要遵循协调与平衡的原理【答案】B【解析】解 A、放牧量在b点时草场的净生产量与未放牧时草场中生产者的净生产量相等可持续发展并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应 A正确B、放牧量在0和b时草场净生产量相等 B错误C 、图中显示适当的放牧活动能调节种间关系提高草场稳定性 C正确D、从图可知经营草场确定放牧量时要遵循协调与平衡的原理 D正确.故选 B.15.某林场的林木常受到某种山鼠的危害为研究有效的灭鼠方法护林员先在林场中甲、乙两苗圃中进行了试验甲苗圃中施放药物灭鼠乙苗圃中施放性引诱剂灭鼠相同天数后发现两苗圃中鼠种群數量均明显下降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 甲、乙两苗圃防治鼠害的方法均属化学防治法B. 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不是甲苗圃鼠种群数量下降的唯一原因C. 若停止药物、性引诱剂放置林场鼠种群数量增长将呈“J”型D. 标志重捕法调查山鼠种群密度时标记山鼠易被捕食会使估算值偏低【答案】A【解析】 A 、甲苗圃中施放药物灭鼠乙苗圃中施放性引诱剂灭鼠所以甲、乙两苗圃防治鼠害的方法均属化学防治法 A正确B、甲苗圃中施放药物灭鼠说明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是甲苗圃鼠种群数量下降的唯一原因 B错误C 、若停止药物、性引诱剂放置林场鼠种群数量增长仍呈“S”型 C错误D、标记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 N )\div 标记总数= 重捕总数\div 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若被标记个体更易被捕食则重捕时被标记个体数偏小导致调查值偏高 D错误二、解答题(本大题共计5小题每题10分共计50分)16.(1)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的最重要因素为了登记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在群落的中心部位选取样地用随机法取样首先要确定样方面积系列取样统计结果如图乙①试写出该研究的课题名称 ________ 这种研究方法叫做________②图乙显示在一定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调查该森林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________\mathrm m^2③若选取3个合适的样方对某种乔木计数的结果分别是\mathrm n_1、\mathrm n_2、\mathrm n_3 则该乔木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株/\mathrm m^216.(2)导致景观图中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森林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农田若要调查景观图中森林群落的结构请写出主要的调查项目(调查设备略)①________②________【答案】(1)①某森林中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研究, 样方法, ②物种数迅速增多并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恒定, \ S_0, ③ \ n_1+ \ n_2+ \ n_3/3 \ S_0【解析】解(1)①由图2纵横坐标的意义可看出该调查研究的问题是某森林中植物种类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②由曲线变化可知在一定范围内随样方面积增大物种数目增多样方面积达 S_0后再增大样方面积物种数目不再变化所以调查该森林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 S_0\mathrm m^2③种群密度调查中估计种群密度时应取所取样方的平均密度 n_1+ n_2+ n_3/3 S_0【答案】(2)①垂直结构动植物分层不同层次上生物的种类和种群密度, ②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群落物种组成和种群密度等【解析】(2)导致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森林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农田的主要原因是森林具有复杂的垂直结构主要的调查项目①垂直结构动植物的分层不同层次上生物的种类和种群密度等②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种群密度等17.(1)过量氮、磷污染物排入水体常常造成水体的________ 污染早中期水体中的生物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随着污染的加剧鱼虾等水生动物因缺少氧气而死亡导致水体缺氧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至少答两点)17.(2)专家建议在水体发绿初期可适量投放喜欢滤食藻类的鲢鱼来控制藻类数量该方法利用了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功能17.(3)该生态系统中属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________ 图中塘泥可以为桑树和甘蔗生长提供无机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4)该生态系统的建立既提高了经济效益又减少了环境污染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富营养化, 垂直, 浮游藻类大量繁殖导致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量增加微生物大量繁殖导致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量增加浮游藻类大量繁殖覆盖水体表面导致水中植物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量减少不利于空气中氧气溶解在水中等【解析】解(1)氮、磷等无机营养物质大量排入水体中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污染水体中的生物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垂直结构指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随着污染的加剧鱼虾等水生动物因缺少氧气而死亡导致水体缺氧的原因有浮游藻类大量繁殖导致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增加微生物大量繁殖导致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量增加浮游藻类大量繁殖覆盖水体表面导致水中植物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量减少不利于空气中氧气溶解在水中等【答案】(2)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解析】(2)在水体发绿初期投入适量鲢鱼因为鲢鱼喜欢滤食藻类可以控制海藻数量该方法利用了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功能信息传递可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答案】(3)蚕、鱼、猪、人, 泥中排泄物含有无机盐及塘泥中未被利用的有机物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产生无机盐【解析】(3)据图分析属于第二营养级的即次级消费者有蚕、鱼、猪、人泥中排泄物含有无机盐塘泥中未被利用的有机物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产生无机盐而为桑树和甘蔗生长提供无机盐【答案】(4)能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量利用率降低成本减少化肥的使用【解析】(4)生态系统的建立能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量利用率降低成本减少化肥的使用从而即提高了经济效益又减少了环境污染18.(1)沼气池的建立在有效地解决农村燃料问题的同时还可以节省林木、保护植被、减轻________.同时沼渣用作畜禽饲料和农作物肥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________原理.18.(2)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蓝绿平属于________.除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态系统的结构还包括________.鱼等消费者通过自身代谢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加快了态系统的________.18.(3)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要处理好生态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需要考虑________ 若超过相应的限度会引起系统的失衡与破坏.18.(4)与农业生态系统相比较自然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通常较高主要原因是________.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是生态系统普遍存在的________机制.【答案】环境污染, 物质循环再生【解析】解(1)沼气池的建立在有效地解决农村燃料问题的同时还可以节省林木、保护植被、减轻环境污染.同时沼渣用作畜禽饲料和农作物肥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答案】生产者, 食物链和食物网, 物质循环【解析】(2)蓝绿平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产者.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消费者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答案】环境承载力【解析】(3)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要处理好生态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需要考虑环境承载力若超过相应的限度会引起系统的失衡与破坏.【答案】生态系统组分多食物网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强, 负反馈调节【解析】(4)与农业生态系统相比较自然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通常较高主要原因是生态系统组分多食物网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强.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是生态系统普遍存在的负反馈调节机制.19.(1)如图是采用________法调查三类植物的物种数而构建的________模型该模型说明群落具有________结构这种结构显著提高了________19.(2)发生在退耕地上的演替为________ 其演替速度快的原因的是________19.(3)如果第2年在该地区人为种植一些灌木和乔木并加以保护则草本植物的丰富度达到最大的时间将________(填“不发生变化”或“提前”或“推后”)这说明人类活动________【答案】样方, 数学, 垂直, 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解析】调查植物的数量用样方法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构建数学模型该模型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答案】次生演替, 保留了土壤条件及生物的繁殖体【解析】分析曲线图经过了一年退耕还林的类似山区再经过6年左右其草本植物的丰富度最大该过程发生的是次生演替其演替速度快的原因保留了土壤条件及生物的繁殖体【答案】提前, 可以改变演替的速度【解析】如果第2年在该地区人为种植一些灌木和乔木并加以保护因为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则草本植物的丰富度达到最大的时间提前20.(1)山林发生火灾后会依靠___________能力来维持自身的相对稳定20.(2)过火后的草场与过火后的山林相比其恢复力稳定性______(填“高”“低”或“相近”)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3)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强度使其_________________ 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___________________ 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答案】(1)自我调节【解析】解(1)生态系统受到干扰后会依靠其自我调节能力来维持自身的相对稳定【答案】(2)高, 草场中的动植物种类较少营养结构简单易于恢复【解析】(2)草原营养结构简单过火后的草场土壤中存在许多种子、繁殖体能很快长成草场过火后的山林如果要演替到较为复杂的树林阶段还要一段时间【答案】(3)不要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实施相应的物质和能量【解析】(3)若提高生态系统的定性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强度利用要适度尽量使其不要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另一方面对人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和能量投入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2023-2024学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5小题,每题3分,共计45分)1.草原曾一度占地球陆地面积的42%,但在农耕和牧业的压力下,退化到了现在的12%。
即使这样,草原依然是地球上很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区分草原群落和其他生物群落的特征是草原群落的物种组成B. 草原群落中出生率高的种群,其种群密度会逐渐增大C. 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生物种类不一定增多D. 草原对人类活动的抵抗力,是以草原的自我调节能力为基础的【答案】【解析】2.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 区分群落的依据主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B. 某草原上不同种群呈镶嵌分布,体现草原群落的水平结构C. 群落中各种生物的种间关系只有竞争、捕食、共生和寄生四种D. 群落的演替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代替的过程【答案】C【解析】 A 、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不同,区分群落的依据主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A 正确;B、某草原上不同种群呈镶嵌分布,体现草原群落的水平结构,B正确;C 、群落中各种生物的种间关系除了竞争、捕食、共生和寄生四种之外,还有共栖等。
C错误;D、群落的演替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代替的过程,D正确。
3.生态工程是以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我调节功能为基础,遵循相关生态学基本原理而建立起来的。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某农田连年种植单—农产品品种,违背物种多样性原理,易引发病虫害B. 林业工程建设时要考虑物质循环再生原理,防止“前面造林,后面砍林”C. 可利用整体性原理来改善城市河流生态环境,同时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D. 某湖泊引种某水生植物用于净化水体需要遵循协调与平衡原理【答案】B【解析】解:A.在林业工程建设时为提高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抵抗力稳定性,要考虑物种多样性,考虑自生原理,避免种植单一品种,造成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易引发病虫害,A正确。
章末综合检测(四)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2分)1.下列关于生态工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态工程要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B.生态工程是实现循环经济最重要的手段之一C.建立不同的生态工程时要因地制宜,所依据的原理都相同D.生态工程是一类少耗能、高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解析:选C。
建立不同的生态工程时要因地制宜,所依据的原理不尽相同。
2.下列关于生态工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北京窦店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建立了良好的能量和物质的循环再生程序B.在城市环境治理中,实现垃圾分类处理体现了整体性原理C.在植树造林中要特别注意生态工程的协调与平衡原理和物种多样性原理D.我国的生态工程应该以生态平衡为主要目标解析:选A。
发展型生态工程建立了良好的物质循环再生程序,提高了能量的利用效率,A错误;垃圾分类处理体现了整体性原理,B正确;植树造林中要特别注意生态工程的协调与平衡原理和物种多样性原理,C正确;生态工程应该以生态平衡为主要目标,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D正确。
3.某草原牧区,在进行草场建设时,既注重不同牧草种类的搭配种植,又对单位面积内的放牧量做了一定控制。
这种做法体现了()A.“循环经济”原则B.少消耗,高效益原则C.遵循物种多样性和协调与平衡原理D.建立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解析:选C。
物种多样性和协调与平衡原理都是生态工程建设中应当遵循的原理。
进行牧区草场建设时,既要考虑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复杂性,又要考虑生物与环境的协调平衡,才能保证生态系统的稳定。
4.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增长,靠山的人对山上的林木乱砍滥伐,靠水的人则对水中的生物乱捕滥猎,都对各自的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那么,在治理和恢复生态系统的过程中,我们应遵循的原理是()A.物质循环再生原理B.物种多样性原理C.整体性原理D.协调与平衡原理解析:选C。
自然生态系统是通过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协同作用而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2023-2024学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1.下列叙述完全符合生态经济的是()①建立“原料—产品—原料—产品”的无废料生产体系②在资源不增加甚至减少的条件下实现经济增长③在经济产出不变甚至增加的条件下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大大减少④先生产后治理提高经济效益A. ①②B. ①②③C. ②③D. ②③④【答案】B【解析】生态经济主要是通过实行“循环经济”的原则使一个系统产出的污染物能够成为本系统或者另一个系统的生产原料从而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原料—产品—原料—产品”的无废料生产体系符合生态经济①正确在资源不增加甚至减少的条件下实现经济增长符合生态经济②正确在经济产出不变甚至增加的条件下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大大减少符合生态经济③正确“先生产后治理”肯定会破坏环境不符合生态经济只有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才有利于可持续发展④错误故选B2.某地盛产大桃但果园大量废弃枝条和落叶乱堆乱放占用土地被焚烧后污染环境为解决此问题当地政府建设了“生态桥”工程将废弃枝条和落叶加工成有机肥后施加到果园土壤中减轻污染的同时提高了桃的产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将有机肥施加到果园中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会发生改变B. “生态桥”工程的实施使果园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变得更复杂C. 果园属于人工生态系统其自我调节能力高于当地自然生态系统D. 流入果园生态系统的能量包括果树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和有机肥中的化学能【答案】A【解析】解 A.将有机肥施加到果园中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会增加 A正确B.“生态桥”工程的实施并没有改变果园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B错误C.果园属于人工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低其自我调节能力低于当地自然生态系统 C错误D.流入果园生态系统的能量包括果树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有机肥中的化学能不能被植物利用 D错误故选 A3.生态工程师是人类学习自然生态系统“智慧”的结晶是生态学、工程学、系统学、经济学等学科交叉而产生的新兴学科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遵循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整体性原理B. 我国南方的桑基鱼塘只是运用系统整体性原理C. “1+1>2”是指生态工程的系统整体性原理D. “环境友好技术”及低污染清洁生产工艺可以减少城市污染的产出【答案】B【解析】解 A.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遵循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整体性原理 A正确B.我国南方的桑基鱼塘运用了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 B错误C.系统整体性原理系统各组分间要有适当的比例关系使得能量、物质、信息等的转换和流通顺利完成并实现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即“1+1>2” C正确D.“环境友好技术”及低污染清洁生产工艺可以减少城市污染的产出 D正确故选 B4.有一种紫腹巨蚊处于幼虫状态时专以毒蚊幼虫为食当它发育成成虫后又以吸食竹类植物的叶汁花浆为生紫腹巨蚊与竹类植物、毒蚊幼虫的关系是()A. 竞争、捕食B. 捕食、竞争C. 寄生、捕食D. 捕食、寄生【答案】C【解析】紫腹巨蚊处于幼虫状态时专以毒蚊幼虫为食紫腹巨蚊与毒蚊幼虫属于捕食关系当它发育成成虫后又以吸食竹类植物的叶汁花浆为生紫腹巨蚊与竹类植物属于寄生关系 ABD不符合题意 C正确故选C5.下列制作生态缸的操作错误的是()A. 缸底铺洁净细沙B. 缸内放动植物C. 缸内低处放水D. 封上生态缸盖【答案】A【解析】A、生态缸较小且封闭不应在缸底铺洁净细沙 A错误B、生态缸内各个营养级生物数量要合理搭配即生态系统成分齐全另外比例适中因为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B正确C、缸内低处放水可配合适当藻类增加生态系统的成分 C正确D、该生态瓶必需密封防止外来生物和非生物的干扰另外生产者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氧气 D正确6.设生态农业时巧设、增设食物链的目的不包括()A. 实现物质的分层次多级利用B. 实现能量的循环使废物资源化C. 加强生物防治控制有害生物的危害D. 减轻污染提高抵抗力稳定性【答案】B【解析】A、建立生态农业时巧设、增设食物链可以努力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分层多级利用 A错误B、能量不能循环建立生态农业时巧设、增设食物链可以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使废物资源化 B正确C、建立生态农业时巧设、增设食物链可以加强生物防治控制有害生物的危害 C错误D、建立生态农业时巧设、增设食物链可以减轻对环境的污染、提高抵抗力稳定性 D 错误7.社会文明与生态兴衰有着密切的关系下列关于生态的叙述错误的是()A. 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B. 退耕还草恢复草原生态系统需要利用群落演替的规律C. 发展生态农业可以提高能量利用率和减少环境污染D.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说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大于间接价值【答案】D【解析】解 A.低碳生活方式可以减少碳的排放这样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A正确B.利用群落演替规律能对草原生态系统进行恢复 B正确C.发展生态农业可以提高能量利用率和减少环境污染 C正确D.“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说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大于直接价值 D错误故选 D8.下列有关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原理对应关系中不正确的是()A. AB. BC. CD. D【答案】D【解析】A、无废弃物农业遵循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A正确B、三北防护林遵循了多种多样性原理 B正确C、过度放牧违反了协调与平衡原理 C正确D、前面造林后面砍林这违背了整体性原理 D错误9.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的优点包括()①能量的多级利用②物质循环再生③废物资源化④生物相互依存体现了整体性⑤做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三者结合.A. ①②B. ①②③C. ①②③④⑤D. ①②④⑤【答案】C【解析】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的优点包括①能量的多级利用、②物质循环再生、③废物资源化、④生物相互依存体现了整体性、⑤做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三者结合10.群落交错区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如我国大兴安岭森林边缘具有呈狭带状分布的林缘草甸每平方米植物种数达30种以上明显高于其内侧的森林群落与外侧的草原群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群落交错区的物种丰富度更高B. 群落交错区的种间竞争更激烈C. 群落交错区的恢复力稳定性更强D. 群落交错区的环境复杂演替速度更快【答案】C【解析】解 AB.由题干“群落交错区每平方米植物种数达30种以上明显高于其内侧的森林群落与外侧的草原群落”可知群落交错区的物种丰富度更高种间竞争更激烈 AB正确CD.群落交错区环境复杂群落演替速度快抵抗力稳定性更高恢复力稳定性更弱C错误、D正确故选 C11.澳大利亚大火过后当地其他植被还没有恢复时高大乔木桉树的树干上就长出新芽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桉树的种子具有坚硬的外壳在自然条件下不易萌发大火煅烧后更易萌发桉树的树叶富含油脂极易引起森林大火只有考拉能分解树叶产生的毒素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考拉能分解桉树的毒素是其主动适应环境的结果B. 每次大火都导致当地桉树优势种地位的丧失C. 桉树优先恢复可提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D. 桉树产生油脂易引起大火是其生存策略之一【答案】D【解析】A、考拉能分解桉树的毒素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A错误B、由“澳大利亚大火过后……高大乔木桉树的树干就长出新芽”可知在该群落中处于优势种地位大火会促进桉树种子的萌发 B错误C、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与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故其与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无关D、由“桉树的树叶富含油脂大火一方面可促进桉树种子的萌发因此桉树产生油脂易引起大火是其生存策略之一12.下列哪项叙述完全符合生态经济()①建立“原料﹣产品﹣原料﹣产品”的无废料生产体系②在资源不增加甚至减少的条件下实现经济增长③在经济产出不变甚至增加的条件下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大大减少④先生产后治理提高经济效益.A. ①②B. ①②③C. ②③D. ②③④【答案】B【解析】①建立“原料﹣产品﹣原料﹣产品”的无废料生产体系符合生态经济①正确②在资源不增加甚至减少的条件下实现经济增长符合生态经济②正确③在经济产出不变甚至增加的条件下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大大减少符合生态经济③正确④“先生产后治理”肯定会破坏环境不符合生态经济只有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才有利于可持续发展④错误13.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入人心我国生态经济的规模日益扩大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生态经济所遵循的主要原则是循环经济B. 生态工程建设时考虑环境承载力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协调与平衡原理C. 在林业工程建设时要考虑物质循环再生原理以防止“前面造林后面砍林”D. “平堤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针对的是湿地生态恢复工程【答案】C【解析】解 A.生态经济主要是通过实行“循环经济”原则使一个系统产生出的污染物能够成为本系统或者另一个系统的生产原料从而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而实现循环经济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是生态工程 A正确B.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需要考虑环境的承载力这遵循的是协调与平衡原理 B正确C.在林业工程建设时要考虑整体性原理将生态和经济结合起来防止“前面造林后面砍林” C错误D.“平堤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是湿地恢复工程的重要方针 D正确故选 C14.如图是某个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该图中表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箭头是()A. ①③⑤B. ①②⑤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⑤【答案】C【解析】解图中的农作物的能量可以传递给鸡、猪、牛、人而鸡、猪、牛的能量也可以传递给人但人和鸡、猪、牛的能量不能传给农作物因为能量只能沿食物链单向传递所以①③④属于食物链中能量的传递故选 C15.下列措施中不符合城市生态工程建设基本原理的是()A. 城市规划分区建设工业区、居住区、生态绿地等B. 大力推广“环境友好技术”和低污清洁生产工艺C. 采用浮床工艺法等手段治理水污染D. 用法律手段严禁造纸厂、酒厂生产以断绝污染的源头。
2023-2024学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1.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生物学知识的论述下列对我国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阐述错误的是()A.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实际上体现了物种间的竞争关系B.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能反映出一条食物链水稻→害虫→青蛙C.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体现了草原具有较强的抵抗力稳定性D. “银烛秋光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功能【答案】C【解析】解 A.豆苗与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等体现了竞争关系 A正确B.诗句中说的是青蛙捕食水稻的害虫使水稻增产因此反映出的食物链是水稻→害虫→青蛙 B正确C.如果小路被废弃后人的践踏活动停止在路周围会慢慢长出茎秆较高的植物逐渐成为优势植物反映出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 C错误D.萤火虫发出的荧光是一种求偶信号以此与异性取得联系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功能 D正确故选 C2.下列有关生态工程的描述错误的是()A. 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B. 我国南方地区的“桑基鱼塘”模式只体现了系统整体性的原理C. 在林业工程建设时要考虑整体性原理防止“前面造林后面砍林”D. 我国农民实施的“无废弃物农业”体现了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答案】B【解析】解 A、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 A正确B、我国南方水地区的桑基鱼塘模式体现了系统整体性及物质循环再生等多种原理 B错误C 、在林业工程建设时要考虑整体性原理将生态和经济结合起来防止“前面造林后面砍林” C正确D、中国农民实施的“无废弃物农业”所包含的生态学原理主要是物质的循环再生原理 D 正确.故选 B.3.两个不同生态系统在同时受到同等强度的干扰(a)后其结构和功能的曲线变化情况如图由图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 同等强度的干扰下乙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甲强B. 同等强度的干扰下若乙生态系统干扰提前则B点左移C. 乙生态系统B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D. 若甲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增大则C点右移【答案】C【解析】解 A.从图中可看出甲乙两个生态系统受到干扰后甲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所需要的时间长波动范围大说明甲的抵抗力稳定性低乙的抵抗力稳定性高 A正确B.若乙的干扰提前 B点也会提前 B正确C.乙生态系统在恢复原状后不一定有新物种产生 C错误D.若甲的干扰强度增大则恢复所需要的时间延长 C点右移 D正确故选 C4.在弃耕农田演替为森林的某一阶段对双子叶植物甲的种群进行调查λ(某段时间种群的个体数量与上一段时间种群数量的比值)的变化如下图所示在 0\simt_ 4时间段内()A. 甲的种群密度在t_\ 1时最大、t_\ 3时最小B. 群落的空间结构、物种丰富度等发生改变C. 群落的反馈调节能力减弱恢复力稳定性增强D. 甲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适应环境的能力减弱【答案】B【解析】A.已知甲种群某段时间的个体数量与上一段时间种群数量的比值为λ 分析图示可知在 0\simt_ 2时间内λ大于1 说明甲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因此甲的种群密度在t_ 2时最大在时间t_ 2\simt_ 4内λ小于1 说明种群数量不断减少所以t_ 4时甲的种群密度最小 A错误B.图示为弃耕农田演替为森林的某一阶段在此过程中群落的空间结构、物种丰富度等在发生改变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趋于复杂群落的反馈调节能力增强恢复力稳定性降低 B正确 C错误D.在t_ 4\simt_ 5时间内λ=1 说明甲种群数的数量在经历了 0\simt_ 4时间段内的增加、减少后达到相对稳定状态因此适应环境的能力没有减弱 D错误故选B5.下列有关生态学原理及其应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渔业捕捞后应该使鱼种群数量维持在 K/2B. 农田中的杂草不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 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长远发展D. 鱼塘种萍养鸭的立体养殖模式能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答案】B【解析】解 A.渔业捕捞后应该使鱼种群数量维持在 K/2 此时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快 A正确B.农田中杂草的存在增加了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 错误C.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长远发展 C正确D.鱼塘种萍养鸭的立体养殖模式能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有利于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人类 D正确故选 B6.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四川某地通过新建沼气池和植树造林构建了新型农业生态系统(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该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人和家禽家畜B. 该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植物是主要成分C. 该生态系统的建立提高了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 沼气池的建造和植树造林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答案】C【解析】解 A.该生态系统中农作物和林地中的树木为生产者处于第一营养级人和家禽、家畜以农作物为食处于第二营养级 A正确B.该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其运转离不开人的管理植物属于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B正确C.在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效率在10~20%之间构建新型农业生态系统只能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传递效率 C错误D.沼气池的建造和植树造林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D正确故选 C7.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经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数量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B. 甲、乙、丙之间为竞争关系第3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C. 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D. 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答案】C【解析】解 A.由题干可知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主要由原来较单纯的农作物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该树林中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肯定会增大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增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也会逐渐提高 A正确B.在三个连续群落演替阶段中甲、乙、丙之间相互竞争依次作为优势种群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主要由原来较单纯的农作物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这时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 B正确C.在三个连续群落演替阶段中甲、乙、丙依次作为优势种群但在竞争中前者被后者替代由图示可知这种演替虽然使前一优势物种的数量降至较低水平却没有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 C错误D.该树林中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肯定会增大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增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也会逐渐提高 D正确故选 C8.生态农业是一个自我维持的农业生产系统下列不属于生态农业生产方式的是()A. 秸秆等的资源化利用B. 作物的轮作、套种C. 使用化肥提高作物产量D. 病虫害的生物防治【答案】C【解析】解 A、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减少焚烧对环境的污染 A属于B、作物轮作、套种合理利用资源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B属于C 、使用化肥提高作物产量有可能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不属于生态农业生产方式 C不属于D、病虫害的生物防治利用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进行病虫害的防治 D属于.故选 C.9.十三五期间我国初步形成生态修复新格局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取得开创性进展近日来在广西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成片的红树林不仅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为各种鸟类提供了栖息场所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湿地生态系统能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将各种外来物种引人其中能帮助生态恢复B. 恢复过程中的生态系统其主要功能仍然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C. 在生态修复的过程中群落演替的主要方式是初生演替D. 人们在治理退化的生态系统的过程中会使其营养结构变得复杂自我调节能力降低【答案】B【解析】解 A.外来物种可能会破坏当地生态平衡 A错误B.恢复过程中的生态系统其主要功能仍然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B正确C.在生态修复的过程中群落演替的主要方式是次生演替 C错误D.人们在治理退化的生态系统的过程中会使其营养结构变得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增强 D 错误故选 B.10.图为某农户建立的一个小型的生态工程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这是一个属于人工干预下的庭院生态系统B. 该生态工程的核心技术是物质的良性循环技术C.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果树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D. 对该工程的经济效益分析可从系统内部的投入和产出、系统的实际消费、系统的有效贡献等三方面进行核算【答案】C【解析】A、由图示可知该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人工干预下的庭院生态系统 A正确B、生态工程的核心技术是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 B正确C、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果树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以及饲料中的能量 C错误D、由题图信息可知该农业生态工程体现的生态工程原理主要是物质循环再生对该工程的经济效益分析可从系统内部的投入和产出、系统的实际消费、系统的有效贡献等三方面进行核算 D正确11.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市水体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 藻类的大量繁殖有利于水体溶解氧浓度的增加B. 进行物理沉降是水域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表现C. 种植水生植物并及时收获可减轻N、P造成的水体污染D. 正反馈效应可能导致水体污染愈加严重【答案】A【解析】解 A.藻类的大量繁殖会使水草等水下植物无法得到光照其光合作用受阻同时藻类死亡后被需氧微生物分解会进一步降低水体溶解氧的含量 A错误B.水域生态系统的水体污染后生态系统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微生物分解进而消除污染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是水域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表现 B正确C.水生植物可利用水体中的N、P元素合成有机物通过及时收获可减轻N、P造成的水体污染 C正确D.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加之死亡后被微生物分解引起水体的溶氧量下降造成鱼类等死亡进一步破坏了生态系统稳态这种调节方式称为正反馈调节正反馈效应可能导致水体污染愈加严重 D正确故选 A12.图a、b分别为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生命物质总量)金字塔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两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均由3个营养级组成B. 两个生态系统均可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C. 城市生态系统不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低D. 流经两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均是其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答案】B【解析】解 A.在两个生态系统中图示的是生命物质总量金字塔不是能量金字塔营养结构中不一定只有3个营养级 A错误B.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有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作用 B正确C.城市生态系统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只是自我调节能力弱抵抗力稳定性低 C错误D.流经农村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由于城市生态系统中耕地较少生产者中能提供食物的较少流经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由外界有机物输入较多例如市民吃的蔬菜、水果、面粉等食物均为外来输入 D错误故选 B13.为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常在依山傍水的区域修建湿地公园.一方面进行人工植树造林另一方面注重人工池塘或湖泊的清澈与美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湿地公园的观赏性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 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加强立法禁止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C. 湿地公园中人工林群落垂直分布的主要原因是阳光D. 人工种植的荔枝林比自然荔枝林的抵抗力稳定性高【答案】C【解析】解 A、湿地公园的观赏性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A错误B、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而是要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B错误C 、湿地公园中人工林群落垂直分布的主要原因是阳光 C正确D、人工种植的荔枝树物种较单一因此其比自然荔枝种群的抵抗力稳定性低 D错误.故选 C.14.2019年全国多个城市出台了本市的《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垃圾分类是对垃圾进行有效处置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可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是我国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 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B. 垃圾分类处理减轻了环境污染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生物多样性从而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C. 生物堆肥时要充分考虑垃圾性质、引入的微生物种类等因素D. 将生活垃圾回收后直接撒到农田中即可作有机肥【答案】D【解析】A、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 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该发展理念有利于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A正确B、垃圾分类处理后实现了垃圾资源化和物质的循环利用既减少了污染又实现了资源的重复利用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B正确C、生物堆肥时要充分考虑垃圾性质、引入的微生物种类等因素此外影响好氧堆肥效果的主要因素除了垃圾的性质和微生物分解者的种类以外还有温度、水分、含氧量、二氧化碳的浓度等 C正确D、生活垃圾中可能含有废弃塑料等污染土壤的物质不能回收后直接撒到农田中可作有机肥 D错误故选D.15.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四川某地通过新建沼气池和植树造林构建了新型农业生态系统(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该新型农业生态系统是由农作物、家禽家畜、人和微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B. 该生态系统的建立提高了各营养级的能量利用率C. 人是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D. 该生态系统注重系统内部的自身调节作用不需要外部投入【答案】B【解析】A、农作物、家禽家畜、人和微生物组成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 A错误B、该新型农业生态系统中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中能量的利用率 B正确C、该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其运转离不开人的管理植物属于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C错误D、生态农业模式下的生态系统需要外部投入 D错误16.科研人员发现某水稻品种发生突变产生了新基因SW1 其表达产物能使植株内赤霉素含量下降从而降低植株高度.将该品种作为亲本进行杂交获得了后代“IR8水稻” 既高产又抗倒伏.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 在育种时科研人员无法让水稻产生定向突变这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低频性B. 进行“IR8水稻”的育种时应用得原理是基因突变C. “IR8水稻”拥有抗倒伏的性状根本原因是体内赤霉素含量较低影响植株的生长D. SW1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间接控制了生物的性状【答案】D【解析】 A 、在育种时科研人员无法让水稻产生定向突变体现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 A 错误B、进行“IR8水稻”的育种时产生了新基因SW1 应用得原理是基因重组 B错误C 、“IR8水稻”拥有抗倒伏的性状直接原因是体内赤霉素含量较低影响植株的生长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 C错误D、SW1基因表达产物能使植株内赤霉素含量下降从而降低植株高度说明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间接控制了生物的性状 D正确二、多选题(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3分共计9分)17.在自然界中水蚤与三刺鱼、三刺鱼与翠鸟之间存在捕食关系科研小组利用有不同密度水蚤的人工水域和悬挂在水域上的翠鸟模型研究了饥饿状态下的三刺鱼的取食行为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水蚤密度、有无翠鸟模型、饥饿状态下的三刺鱼都属于自变量B. 实验过程中三刺鱼是处于最高营养级的捕食者C. 实验过程中翠鸟模型传递给三刺鱼的是行为信息D. 有“危险”时三刺鱼的进攻次数会随水蚤密度的增大而减少【答案】A, C, D【解析】解 A.本实验研究三刺鱼在有无翠鸟威胁时的取食行为自变量为水蚤密度和有无翠鸟模型 A错误B.在此实验中只有水蚤和三刺鱼两种营养级三刺鱼捕食水蚤是最高营养级的捕食者 B 正确C.实验过程中翠鸟模型传递给三刺鱼的是物理信息 C错误D.由题图可知在有“危险”(翠鸟模型)时中密度水蚤区域和高密度水蚤区域三刺鱼的进攻次数没有明显变化 D错误故选 ACD18.生物学中的许多原理都和日常生产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下列有关生物学原理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 控制鼠害的有效措施是降低环境容纳量B. 再次接某种疫苗后记忆细胞分化产生更多的浆细胞和淋巴因子C. 劣质奶粉会使婴儿由于缺少蛋白质来源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引起组织水肿D. 农业生态系统中人们不断施肥、灌溉、播种等目的是提高其抵抗力稳定性【答案】A C【解析】19.下列具有“单向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 冰川泥上初生演替的方向B. 生长素在植物韧皮部中的运输C.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特点D. 膝跳反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答案】A, C, D【解析】三、解答题(本大题共计5小题每题10分共计50分)20.(1)为了获得脱毒的蓝莓组织往往从蓝莓的花芽、叶芽等处取分生组织进行培养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常用的培养基有脱分化培养基、生根培养基和生芽培养基这三种培养基在成分上的主要差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中蓝莓组织培养流程的①过程中细胞的分化程度会________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20.“试管婴儿”是一种特殊的助孕技术它为不孕不育症患者带来了生育的希望目前试管婴儿技术已经发展到第三代主要流程如下请回答促排卵→取卵取精→体外受精→培养→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和筛查→胚胎移植→黄体支持→验孕(2)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和筛查可定向监测胚胎有无异常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具体操作时可取囊胚_______层的细胞进行培养和检查一般不会影响胚胎发育此项筛查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在光学显微镜下检测出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异常20.(3)为避免某些遗传病的发生有时需对胚胎的性别进行鉴定目前最有效最准确的性别鉴定方法是SRY-PCR法操作的基本程序是从被测的胚胎细胞中提取DNA 用位于Y 染色体上的性别决定基因(即 SRY基因)的一段碱基作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模板进行PCR扩增最后与SRY特异性探针出现阳性反应者胚胎为男性20.目前雾霾、沙尘等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获得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工程建设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回答下列问题(4)与传统工程相比较生态工程具有____________的特点在农业生产中人畜粪便用于农作物的生产主要符合______________原理在林业生产中大面积种植单一品种会造成病虫害增加主要违反了__________原理【答案】(1)这些部位很少受到病毒的侵害病毒极少, 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用量及比例不同或激素的种类和比例不同, 降低【解析】解(1)蓝莓的花芽、叶芽等处的分生组织很少受到病毒的侵害病毒极少因而取这些部位的分生组织进行培养可获取脱毒的蓝莓组织常用的培养基有脱分化培养基、生根培养基和生芽培养基它们在成分上的差异主要是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用量及比例不同或激素的种类和比例不同图中蓝莓组织培养流程的①过程是细胞脱分化的过程因而细胞的分化程度会降低【答案】(2)滋养, 能【解析】(2)胚胎植入前可取囊胚滋养层的细胞进行培养和检查以定向监测胚胎有无异常此项筛查能在光学显微镜下检测出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异常【答案】(3)引物, 胚胎细胞中的DNA【解析】(3)从被测的胚胎细胞中提取DNA 用位于Y染色体上的性别决定基因(即SRY基因)的一段碱基作引物以胚胎细胞中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最后与SRY特异性探针出现阳性反应者胚胎为男性【答案】(4)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 物质循环再生, 物种多样性【解析】(4)与传统工程相比较生态工程具有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特点在农业生产中人畜粪便用于农作物的生产主要符合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在林业生产中大面积种植单一品种会造成病虫害增加主要违反了物种多样性原理21.(1)对虾养殖过程中水体藻类适量增殖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1点即可)21.(2)养殖池塘种植西洋菜、芹菜治理水污染适时收获植物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减轻水污染21.(3)取适量三组水样过滤用乙醇提取并测定藻类chl-a(叶绿素a)的浓度结果如下图①随着时间的延长 chl-a浓度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说明水体中的________有不同程度的生长②乙组、丙组的chl-a浓度明显低于甲组主要原因西洋菜、芹菜与藻类竞争营养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1点即可)21.(4)生态浮床不仅增加蔬菜来源还美化池塘体现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答案】(1)提高水中溶氧量降低水体N、P浓度(富营养化作用)为对虾提供饵料【解析】解(1)藻类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对虾养殖过程中水体藻类适量增殖有利于提高水中溶氧量降低水体N、P浓度(富营养化作用)为对虾提供饵料【答案】(2)植物生长吸收大量N、P 收获植物可将其体内的N、P迁出该生态系统【解析】(2)养殖池塘种植西洋菜、芹菜来治理水污染遵循生态工程物种多样性原理适时收获植物的主要作用是植物生长吸收大量N、P 收获植物可将其体内的N、P迁出该生态系统以减轻水污染【答案】(3)①藻类(浮游植物), ②西洋菜、芹菜遮挡光照不利于藻类生长(西洋菜、芹菜根际微生物抑制藻类生长)【解析】(3)①chl-a是藻类(叶绿素a)的浓度变化通过坐标曲线可知随着时间的延长 chl-a浓度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说明水体中的藻类有不同程度的生长②乙组、丙组的chl-a浓度明显低于甲组主要原因西洋菜、芹菜与藻类竞争营养物质西洋菜、芹菜遮挡光照不利于藻类生长(西洋菜、芹菜根际微生物抑制藻类生长)【答案】(4)直接【解析】(4)生态浮床不仅增加蔬菜来源还美化池塘体现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22.(1)生态系统主要由生物成分和________组成沼气池中的微生物主要是生态系统生物成分中的________ 在该生态系统中家禽、家畜以及人所体现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2)该生态农业模式所依据的主要生态原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2个)生态农业模式相对传统石油农业的优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3)图中的C和 B_1+C_1+D_1可分别表示农作物和禽畜用于________的能量蚕同化的能量为________(用字母表示)字母B表示________ 将禽畜粪便投入鱼塘供水体动物食用粪便中所含能量属于第________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如果粪便投入量太多则会造成鱼塘水体污染这说明了生态系统________22.(4)流经人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非生物成分 , 分解者, 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解析】解(1)生态系统主要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沼气池中微生物以现成。
1.在生态工程建设的基本过程中,核心环节是()A.拟定目标与本底调查B.系统分析C.技术设计D.可行性评价与决策解析:选C。
考查生态工程建设的基本过程及重要性。
生态工程建设的基本过程包括拟定目标与本底调查、系统分析、可行性评价与决策和技术设计等。
其中技术设计是整个生态工程建设的核心环节。
2.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净化功能,被誉为“地球之肾”,下列对此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人工湿地”是模拟自然湿地的人工生态系统B.“人工湿地”是利用湿地净化污水的生态工程C.“人工湿地”成本低、耗能少D.“人工湿地”对污水的净化作用是通过不同类型的水生植物实现的解析:选D。
“人工湿地”是利用湿地净化污水的人为建设的生态工程,成本低、耗能少。
其净化作用是通过不同类型的水生植物和微生物的共同作用实现的。
3.在矿区生态环境的恢复工程中,关键的措施是()A.人工制造表土B.特殊隔离C.土壤侵蚀控制D.植被恢复解析:选D。
任何生态系统的发展都离不开生产者,恢复生态系统,首要的是恢复植被。
4.农业的发展已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现代农业虽然产量大大提高,但又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我国现在在农村大力推广生态农业,下列关于生态农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态农业中食物链和营养级越多越好B.生态农业的抵抗力稳定性比现代农业高C.生态农业设计的指导原则是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再生D.生态农业属于人工生态系统,人的作用非常突出解析:选A。
食物链一般不超过5个营养级并非越多越好,生态农业属人工生态系统,人的作用非常突出,在设计时,遵循的原则为物质的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多级利用,相对于现代农业生态系统来说,物种种类繁多,抵抗力稳定性较高。
5.(2011年常州高二检测)下列措施中不.符合城市生态工程建设基本原理的是() A.城市规划,分区建设工业区、居住区、生态绿地等B.大力推广“环境友好技术”和低污染清洁生产工艺C.采用浮床工艺法等手段治理水污染D.用法律手段严禁汽车上路,造纸厂、酒厂生产,以断绝污染的源头解析:选D。
2023-2024学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1.谚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原理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在完整食物链中螳螂属于第三营养级B. 当蝉的数量为K/2时螳螂增长速率最快C. 黄雀个体含有的能量比螳螂少D. 螳螂捕蝉后获得了蝉的蛋白质螳螂细胞中蛋白质种类增多【答案】A【解析】A.完整的食物链应该有生产者螳螂属于第三营养级B.蝉是螳螂的食物蝉的数量较多时有利于螳螂种群数量的增加但螳螂的数量还受其他因素影响所以不能确定蝉的数量为K/2时螳螂增长速率最快C.黄雀个体含有的能量比螳螂多D.生物体内的蛋白质种类由各生物的遗传物质决定食物中的蛋白质被消化为氨基酸氨基酸被生物体吸收后再合成自身蛋白质被捕食者的蛋白质没有进入捕食者细胞内故螳螂捕食蝉后螳螂细胞中的蛋白质种类没有增多故选A2.云南省红河州哈尼梯田被誉为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位一体的人与自然高度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农耕文明奇观近些年来哈尼梯田部分地区试行稻—鱼—鸭生态种养模式将种植、养鱼、养鸭相结合取得显著经济效益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哈尼梯田山顶的群落已经演替到了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村寨居民活动不会改变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B. 坡上的梯田构成的人工生态系统比山顶的森林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强C. 哈尼梯田部分地区试行的稻—鱼—鸭生态种养模式能够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D. 在底部的河流可以通过物理沉降、微生物分解来净化少量的污水这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的能力【答案】D【解析】解 A.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以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A错误B.森林生态系统相较于人工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更高抵抗力稳定性更强 B错误C.能量的传递效率不会改变改变的是能量的利用率 C错误D.河流本身可以通过物理沉降微生物分解来净化污水这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D正确故选 D3.构建新型农业生态系统是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该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与信息的传递无关B. 该生态系统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了能量利用率C. 该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较少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较少D. 沼气池的建造和植树造林有利于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答案】A【解析】A、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离不开信息传递 A错误B、该生态系统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B正确C、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则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较少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较少 C正确D、沼气池的建造和植树造林实现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利用有利于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D正确4.云杉林是我国北方针叶林中的优良林在云杉林被采伐后一般要经过下列阶段才能恢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恢复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增大种间关系趋于复杂B. 云杉林的恢复属于初生演替C. 恢复过程中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均发生改变D. 人类的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答案】B【解析】解 A.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增大种间关系趋于复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加 A 正确B.在云杉林被采伐后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错误C.群落恢复过程中逐渐形成垂直结构地面的光照和湿度发生改变则水平结构也发生改变 C正确D.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关系起着促进、抑制、改造和重建的作用因而人类活动会对生物群落产生影响因此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D正确故选 B5.如图示细胞中所含染色体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a代表的生物可能是二倍体其每个染色体组含一条染色体B. b代表的生物可能是二倍体其每个染色体组含三条染色体C. c代表的生物可能是二倍体其每个染色体组含三条染色体D. d代表的生物可能是单倍体其每个染色体组含四条染色体【答案】B【解析】①所示的细胞为2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含1条染色体若它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的体细胞则代表二倍体②所示的细胞为3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含2条染色体若它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的体细胞则代表3倍体③所示的细胞为2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含3条染色体若它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的体细胞则代表二倍体④所示的细胞为1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含4条染色体代表单倍体所以B选项不正确6.据预测我国人口将于2040年左右出现零增长下列有关这一时期人口数量特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此时期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基本相等B. 此阶段人群中有新生儿出生C. 此时期人口中老龄人口比例可能较高D. 此时期人口增长不受计划生育控制【答案】D【解析】7.图为某农户建立的一个小型的生态工程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这是一个属于人工干预下的庭院生态系统B. 该生态工程的核心技术是物质的良性循环技术C.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果树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D. 对该工程的经济效益分析可从系统内部的投入和产出、系统的实际消费、系统的有效贡献等三方面进行核算【答案】C【解析】A、由图示可知该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人工干预下的庭院生态系统 A正确B、生态工程的核心技术是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 B正确C、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果树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以及饲料中的能量 C错误D、由题图信息可知该农业生态工程体现的生态工程原理主要是物质循环再生对该工程的经济效益分析可从系统内部的投入和产出、系统的实际消费、系统的有效贡献等三方面进行核算 D正确8.自然生态系统中往往“有虫不成灾” 其根本原因是()A. 昆虫的繁殖能力有限B. 食物的限制C. 天敌的捕食D.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答案】D【解析】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即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因而不会有哪种生物会过度繁殖故选D9.下列有关生态工程的描述错误的是()A. 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B. 我国南方地区的“桑基鱼塘”模式只体现了系统整体性的原理C. 在林业工程建设时要考虑整体性原理防止“前面造林后面砍林”D. 我国农民实施的“无废弃物农业”体现了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答案】B【解析】解 A、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 A正确B、我国南方水地区的桑基鱼塘模式体现了系统整体性及物质循环再生等多种原理 B错误C 、在林业工程建设时要考虑整体性原理将生态和经济结合起来防止“前面造林后面砍林” C正确D、中国农民实施的“无废弃物农业”所包含的生态学原理主要是物质的循环再生原理 D 正确.故选 B.10.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下列措施最合理的是()A. 通过生物技术手段转化淀粉生产可再生能源B. 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保证粮食稳产C. 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D. 大力开垦湿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答案】C【解析】A、通过生物技术手段转化淀粉生产可再生能源但这将与养殖业争夺饲料 A 错误B、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会带来环境的污染 B错误C、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最合理的措施 C正确D、大力开垦湿地将破坏生物的多样性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降低 D错误11.如图为某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为农作物提供物质和能量B. 该系统通过建造沼气池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C. 该生态系统的建立提高了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 该系统食物链越长人获得的物质和能量就越多【答案】B【解析】A、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为农作物提供物质但不能提供能量 A错误B、该系统通过建造沼气池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B正确C、该生态系统的建立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C 错误D、由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因此该系统食物链越长人获得的能量就越少 D错误12.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生物学知识的论述下列对我国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阐述错误的是()A.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实际上体现了物种间的竞争关系B.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能反映出一条食物链水稻→害虫→青蛙C.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体现了草原具有较强的抵抗力稳定性D. “银烛秋光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功能【答案】C【解析】解 A.豆苗与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等体现了竞争关系 A正确B.诗句中说的是青蛙捕食水稻的害虫使水稻增产因此反映出的食物链是水稻→害虫→青蛙 B正确C.如果小路被废弃后人的践踏活动停止在路周围会慢慢长出茎秆较高的植物逐渐成为优势植物反映出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 C错误D.萤火虫发出的荧光是一种求偶信号以此与异性取得联系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功能 D正确故选 C13.图a、b分别为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生命物质总量)金字塔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两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均由3个营养级组成B. 两个生态系统均可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C. 城市生态系统不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低D. 流经两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均是其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答案】B【解析】解 A.在两个生态系统中图示的是生命物质总量金字塔不是能量金字塔营养结构中不一定只有3个营养级 A错误B.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有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作用 B正确C.城市生态系统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只是自我调节能力弱抵抗力稳定性低 C错误D.流经农村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由于城市生态系统中耕地较少生产者中能提供食物的较少流经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由外界有机物输入较多例如市民吃的蔬菜、水果、面粉等食物均为外来输入 D错误故选 B14.下列有关生态学原理及其应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渔业捕捞后应该使鱼种群数量维持在 K/2B. 农田中的杂草不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 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长远发展D. 鱼塘种萍养鸭的立体养殖模式能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答案】B【解析】解 A.渔业捕捞后应该使鱼种群数量维持在 K/2 此时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快 A正确B.农田中杂草的存在增加了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 错误C.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长远发展 C正确D.鱼塘种萍养鸭的立体养殖模式能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有利于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人类 D正确故选 B1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生态系统依赖于外界能量输入B. 依靠自我调节实现生态系统稳态C. 自然生态系统常常趋向于稳态D. 营养结构越复杂恢复力稳定性越强【答案】D【解析】A项生态系统必须有能量的输入否则无法存在故A正确B项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可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故B正确C项自然生态系统常常是向稳定阶段发展的故C正确D项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故D错误故选D16.为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常在依山傍水的区域修建湿地公园.一方面进行人工植树造林另一方面注重人工池塘或湖泊的清澈与美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湿地公园的观赏性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 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加强立法禁止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C. 湿地公园中人工林群落垂直分布的主要原因是阳光D. 人工种植的荔枝林比自然荔枝林的抵抗力稳定性高【答案】C【解析】解 A、湿地公园的观赏性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A错误B、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而是要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B错误C 、湿地公园中人工林群落垂直分布的主要原因是阳光 C正确D、人工种植的荔枝树物种较单一因此其比自然荔枝种群的抵抗力稳定性低 D错误.故选 C.二、多选题(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3分共计9分)17.生态学家对某弃耕田的一条食物链中的能量流动情况进行研究结果如下表所示其中能量的单位是 J·hm^-2·a^-1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田鼠摄入后未同化的能量为3.00×10^8\ J·hm^-2·a^-1B. 流经该弃耕田生态系统的能量不会被分解者利用C. 鼬同化量中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为5.00×10^5\ J·hm^-2·a^-1D. 该食物链各营养级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答案】B, C【解析】解 A.田鼠摄入的能量中未同化的能量=摄入量-同化量=1.05×10^9-7.50×10^8=3.00×10^8 J·hm^-2·a^-1 A正确B.流经该弃耕田生态系统的能量如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粪便中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分解利用 B错误C.鼬同化量中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同化量-呼吸消耗量=2.25×10^7-2.18×10^7=7.00×10^5 J·hm^-2·a^-1 C错误D.该食物链各营养级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如捕食者的数量会随着被捕食者数量的增加而增加而捕食者数量的增加却会抑制被捕食者数量的增加 D正确故选 BC18.下图1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某一时间的食物网图2表示图1中某条食物链中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图1中的蛇和鹰有两种种间关系B. 如果图1中的狐数量大量减少一段时间内鹰的数量会增加C. 图2中的甲、乙、丙、丁可分别代表图1中的蛇、鼠、鹰和草D. 图1中的蛇种群质量增加10kg 则至少消耗草250kg【答案】A, B, C, D【解析】解 A.蛇和鹰既具有捕食关系也具有竞争关系 A正确B.由于鹰和狐有同种食物来源所以如果狐的数量大量减少则一段时间内鹰的数量会增加 B正确C.图2中的食物链具有四个营养级而图1中的食物链有四个营养级的只有草→鼠→蛇→鹰又根据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则有毒的物质越多所以可判断甲、乙、丙、丁分别是图1中的蛇、鼠、鹰和草 C正确D.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约为10~20% “草→鼠→蛇“食物链中若蛇种群质量增加10kg则至少消耗草250kg D正确故选 ABCD19.某地推行“退耕还草”工程多年后农田生态系统演替为草原生态系统如图表示生活在该草原上的部分生物间的食物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退耕还草”属于次生演替此过程中各种生物数量均呈S型增长B. 图中有4条食物链蛇和鹰之间不仅只构成捕食关系C. 如果有毒物质DDT污染了该生态系统那么体内DDT浓度最高的生物是鹰D. 图中草和虫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一定是10%~20%【答案】B, C【解析】解 A.退耕还草属于次生演替次生演替过程中生物数量不一定成S型增长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 A错误B.图中有4条食物链蛇和鹰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 B正确C.某些重金属及有毒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使其浓度随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所以体内有毒物质DDT浓度最高的是该生态系统中的最高营养级“鹰” C正确D.一般来说封闭而稳定的生态系统中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在10%~20%之间 D错误故选 BC三、解答题(本大题共计5小题每题10分共计50分)20.(1)为调查小河水污染对鲫鱼种群密度的影响研究小组查阅文献资料发现在三年前(当时工业区未建立)有研究团队就对小河中鲫鱼的密度进行过调查据此请帮助该研究小组设计简要的调查方案________ 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河流中的有机污染物逐渐增多积累的原因是________20.(2)土壤污染中以重金属污染尤为突出如图为该生态系统内四个营养级的生物中某一时刻测得某种重金属的相对浓度则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具体渠道是________ 除这四个营养级的生物外该生态系统还应包含的成分有________20.(3)有机农业是现代农业追求的目标其中减少农药的使用是重要的途径研究表明采取生态调控措施在果园中混合种植70%的紫花苜蓿和30%的夏至草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蚜虫的数量①从种群特征的角度分析蚜虫数量降低的原因是________ 蚜虫数量降低后其天敌飘虫及食蚜蝇的主要活动范围从叶片向下转移此现象表明生态因素的改变可使生物群落的________结构发生改变②果园植被的多样化为什么有利于控制害虫?________【答案】在与文献资料中同一时间段、同一区域对该小河中的鲫鱼种群密度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并与三年前的数据进行比较, 有机污染物过多超过了分解者的分解能力【解析】为调查小河水污染对鲫鱼种群密度的影响研究小组查阅文献资料发现有研究团队就对小河中鲫鱼的密度进行过调查、同一区域对该小河中的鲫鱼种群密度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超过了分解者的分解能力【答案】丁→乙→甲→丙,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分解者【解析】如图为该生态系统内四个营养级的生物中某一时刻测得某种重金属的相对浓度根据重金属在生物体内的富集现象重金属含量越高除这四个营养级的生物外【答案】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垂直, 植被的多样化为害虫的天敌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增加了害虫天敌的种类和数量【解析】①从种群特征的角度分析蚜虫数量降低的原因是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其天敌飘虫及食蚜蝇的主要活动范围从叶片向下转移可使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发生改变②果园植被的多样化有利于控制害虫原因是植被的多样化为害虫的天敌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21.(1)蚯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于生活垃圾中的________(填“有机物”或“无机物”)生活垃圾中的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2)根据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若要采用生物方法处理生活垃圾在确定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案时通常需要考虑的因素可概括为3个方面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3)有机肥在土壤中经分解、转化可产生 NO_3^- 通常植物根系对 NO_3^-的吸收是通过________运输完成的【答案】(1)有机物, 将动植物遗体及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解析】解(1)由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可知蚯蚓作为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能将生活垃圾中的有机物分解从中获取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蚯蚓以及生活垃圾中的细菌和真菌都属于分解者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将动植物遗体及动物排泄物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答案】(2)分解者的分解效率生活垃圾的成分分解者的培养条件【解析】(2)采用生物方法处理生活垃圾在确定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案时通常需要考虑的因素有生活垃圾的成分分解者对生活垃圾的分解效率以及分解者需要的培养条件等这些在利用分解者处理生活垃圾时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答案】(3)主动【解析】(3)植物根系吸收 NO_3^-等无机盐都是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完成的22.(1)在该生态系统中除了丝瓜和昆虫所代表的两种成分外还含有另外两种成分它们分别是________22.(2)据图可知在丝瓜与两种昆虫构成的一条食物链中昆虫________处于第二营养级其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分别是________22.(3)为了防治某种植食性害虫丙农业技术人员使用性引诱剂Y诱杀丙的雄性个体从而破坏丙种群的________ 导致________降低从而减轻丙的危害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防治害虫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解析】解(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丝瓜是生产者昆虫是消费者所以还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分解者【答案】(2)甲, 通过昆虫甲的遗体残骸流向分解者通过乙的粪便流向分解者【解析】(2)由图知甲的数量先发生变化所以甲处于第二营养级乙处于第三营养级消费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两种主要途径为通过昆虫甲的遗体残骸流向分解者通过乙的粪便流向分解者【答案】(3)性别比例, 种群密度(出生率), 合理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解析】(3)用性引诱剂Y诱杀丙的雄性个体从而改变丙种群的性别比例降低丙的种群密度(出生率)进而达到防治的目的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防治害虫使能量流向害虫的部分减少合理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23.(1)某同学根据生态系统的概念认为天山山区是一个生态系统其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2)伊犁鼠兔具有双重消化功能食物经初次消化吸收后在盲肠富集由微生物产生的维生素形成软粪排出然后再将软粪摄取、消化和吸收这些微生物与鼠兔的关系是________ 这种特殊行为是长期________的结果23.(3)伊犁鼠兔所属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比较低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4)为长期保护伊犁鼠兔可采取的最有效保护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 以提高________ 使种群数量增大【答案】(1)天山山区是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解析】解(1)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自然系统根据以上生态系统的概念分析可知天山山区是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因此属于生态系统【答案】(2)互利共生, 自然选择(或共同进化)【解析】(2)伊犁鼠兔具有双重消化功能食物经初次消化吸收后在盲肠富集由微生物产生的维生素形成软粪排出然后再将软粪摄取、消化和吸收伊犁鼠兔利用微生物产生的维生素微生物也会利用伊犁鼠兔的营养物质这些微生物与鼠兔的关系是互利共生这种特殊行为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答案】(3)该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少营养级结构简单该生态系统环境恶劣【解析】(3)伊犁鼠兔所属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少营养级结构简单且生态系统环境恶劣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比较低【答案】(4)建立自然保护区(或就地保护), K值(或环境容纳量)【解析】(4)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就地保护以提高K值(环境容纳量)使种群数量增大24.(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一部分来自种植区___________________ 种植相同数量的农作物居民食用粮食比食用肉蛋获得的能量更________24.(2)沼渣运输至种植区可充当肥料通过________作用产生的________(写出两类)等物质可被植物吸收利用24.(3)养殖区的粪便进入沼气池后形成的沼液又进入生化池居住区的生活污水也流入了生化池水在生化池内净化后可再利用这样既可以减轻____________ 又可以缓解水资源短缺24.(4)通过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能实现能量的________ 也能实现物质的________ 因此生态农业在我国大地上方兴未艾【答案】(1)农作物固定的太阳能, 多【解析】解(1)该生态系统中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相当一部分是种植区农作物(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因为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所以种植相同数量的农作物居民食用粮食比食用肉蛋获得的能量更多【答案】(2)微生物的分解, \ CO_2和无机盐【解析】(2)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产生 CO_2和无机盐等无机物这些物质可被植物吸收用于光合作用等生命活动【答案】(3)环境污染【解析】(3)粪便和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后再利用既可减轻环境污染又可缓解水资源短缺【答案】(4)多级利用, 循环再生【解析】(4)通过不同区资源的相互利用及设计沼气池等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也能实现物质的循环再生使废物资源化减轻环境污染。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满分50分)1.我国南方桑基鱼塘是低洼稻田挖深做塘,塘内养鱼,塘基上种桑,用桑养蚕,蚕粪养鱼,鱼粪肥塘,塘泥肥田、肥桑,从而获得稻、鱼、蚕三丰收,大大提高了系统生产力,这种模式,主要应用了生态工程遵循的哪个原理()A.生态位原理B.物种共生原理C.物种多样性原理D.食物链原理解析:选D。
本题考查生态工程遵循的原理。
由题干信息可知桑基鱼塘中,上述四种原理均有体现,但主要体现的是食物链原理。
2.下列有关物种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物种繁多而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B.生物多样性程度高,各类生物的生存机会多C.生物种类越多,引起病虫害的几率越大D.生物种类繁多,可以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提高系统的生产力解析:选C。
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自我调节能力越强,如果害虫的数量增多,食虫鸟的数量也会增加,所以生物种类繁多,引起病虫害的几率可能会下降。
3.对生态农业的原理中能量多级利用的理解正确的是()A.尽可能设计一条很长的食物链B.使流向人类的能量尽可能多,同时也要注意可持续发展C.实现“原料-产品-原料-产品”的生产模式D.通过生物防治减少能量损失解析:选B。
生态农业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人是主要成员和中心环节。
人们建立生态农业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作物所固定的太阳能(包括身体代谢的利用和生活上的利用),同时又要降低生产成本和避免环境污染,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4.我国西北土地沙化和盐渍化非常严重,原因有多种,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超载放牧,导致草地退化。
试分析上述事实主要违背了生态工程的什么原理()A.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B.物种共生原理C.物种多样性原理D.生态位原理解析:选B。
物种共生原理是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之一,该原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考虑环境承载力,即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5.下列关于我国生态工程与西方国家生态工程的比较,正确的是()①西方国家的生态工程以治理环境污染和恢复破坏的生态系统为主要目标,我国的生态工程则以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主要目标②西方国家的生态工程应用范围比我国小③我国的生态工程难以像西方那样,设计出标准化、易操作的生态工程样板A.①②③B.②C.③D.②③解析:选D。
发达国家与我国的生态工程建设强调的重点有所不同。
西方国家的生态工程除了治理环境污染的目标外,主要是通过介于工程和依靠自然恢复力的一种中间途径,集中于对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生态恢复;我国的生态工程走有中国特色的道路,不但要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更要注意与经济、社会效益的结合,总体来看,发达国家的生态工程的应用范围比我国小,也不那么强调经济效益。
不过,目前我国的生态工程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如缺乏定量化模型指导,难以设计出标准化、易操作的样板等。
6.建设生态农业时巧设、增设食物链的目的不.包括()A.实现物质的分层次多级利用B.实现能量的循环,使废物资源化C.加强生物防治,控制有害生物的危害D.减轻污染,提高抵抗力稳定性解析:选B。
利用生态工程原理设计生态农业巧设、增设食物链时,由于物种增多,营养结构更加复杂,所以可以实现A、C、D三项。
7.我国西北一些地区年降雨量小于450 mm,是只适宜种植灌木和草的地区,但却被硬性规定种植属于乔木的杨树,以致到处都是“杨家将”。
这个事例说明该生态工程设计时忽略了()A.物质循环再生原理B.生态位原理C.物种多样性原理D.物种生长、生存或繁殖的环境条件解析:选D。
在进行生态工程设计时不仅要考虑所依据的生态学原理,而且还不能忽略物种生长、生存或繁殖的环境条件。
从题干很容易看出应选D。
8.某草原牧区,在进行草场建设时,既注重不同牧草种类的搭配种植,又对单位面积内的放牧量做了一定控制。
这种做法体现了()A.“循环经济”原则B.低消耗,多效益原则C.遵循物种多样性和物种共生原理D.建立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解析:选C。
物种多样性和协调与平衡原理都是生态工程建设中应当遵循的原理。
进行牧区草场建设时,既要考虑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复杂性,又要考虑生物与环境的协调平衡,即物种共生,才能保证生态系统的稳定。
9.人类设计生态工程的根本目标是()A.在促进自然界良性循环的前提下,达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B.在促进自然界良性循环的前提下,防治环境污染,提高经济效益C.防治环境污染,达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D.在促进自然界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治环境污染,达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解析:选D。
设计生态工程的根本目标是在促进自然界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治环境污染,达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
10.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的优点包括()①能量的多级利用②物质循环再生③废物资源化④生物相互依存,体现了物种共生⑤做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三者结合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④⑤解析:选C。
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主要遵循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种共生原理。
11.利用泥浆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染土壤,原理是将污染土壤用水调成泥浆状,同时加入部分营养物质和菌种等,在有氧条件下剧烈搅拌,使污染物快速分解。
由此推知,该反应器()A.能够实现物质循环B.主要处理有机污染C.可看做一个小型生态工程D.存在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解析:选B。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目中污染物的分解是在有氧条件下剧烈搅拌而使污染物快速分解,故而肯定是菌种进行需氧呼吸分解有机物,故B正确。
本题中的反应器中有土壤、营养物质和菌种,不满足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的概念范畴,更谈不上生态系统功能中的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A、C、D均错误。
12.“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综合体现在()A.改变单纯造林、蓄水、减沙等工程模式,同时注重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B.采用多种植物进行生态工程恢复C.运用了多种生物措施D.运用了生态工程的整体性原理解析:选A。
“小流域综合治理”已经从开始时的单纯造林、蓄水、减沙等工程,逐渐转移到生态经济上,获取最大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13.生态农业不仅指对于农作物中所含物质、能量的充分利用,还具有很多内涵。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根据不同地区的土地、光、水等各种自然资源,设计出适合本地生态农业结构的重要意义。
下列措施中不.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A.作物“轮种”不仅能合理地利用各种矿质营养,还可避免某些虫害的大面积发生B.以作物秸秆为燃料发电,可以实现对农作物中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C.充分利用各种生物固氮措施,尽量施用农家肥,减少化肥的施用D.应用以虫治虫、以菌治虫的措施,尽量减少甚至不使用有害农药解析:选B。
以作物秸秆为燃料会造成环境污染,且不能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
14.“猪—沼—茶”是华南山地丘陵地区常见的生态农业模式,由种植(茶树)、养殖(猪)、农户(人)和沼气生产(微生物)四个子系统构成。
下列关于该生态农业模式的叙述错误的是(多选)()A.是由茶树、猪、人和微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B.实现了物质和能量在系统中的多级循环利用C.使整个生产过程进入了废物资源化的良性循环D.注重系统内部的自身调节作用,不需要外部投入解析:选ABD。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和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的有机结合体,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可以多级循环利用,但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的,生态农业就是运用了以上生态学原理使整个生产过程进入了废物资源化的良性循环。
此外,该生态系统还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它总是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不但有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还必须有人力的介入。
15.一青年农民利用自己学习的生态学知识在自家庭院里搞了一个小型生态农业,使0.25亩的庭院创收达几万元。
其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如图所示,下列对该系统叙述错误的一项是()A.该系统中,人的因素非常关键,其中生产者是葡萄B.该系统体现了物质、能量多级利用和高效转化C.该系统内蚯蚓和甲烷菌等为分解者D.猪在其中为三级消费者解析:选D。
此题中的家庭庭院也是一个人工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并且人的作用非常突出。
该系统属于一种小型的农业生态工程,体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蚯蚓为分解者,不能算做食物链中的营养级,故猪不能作为三级消费者。
16.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首要目标是()A.开展生态旅游B.发展畜牧业C.增加木材产量D.改善生态环境解析:选D。
目前,出于人们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特别是破坏森林、草原,出现一系列的环境危机,如沙尘暴的频繁发生,大量的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严重等。
因此,在制定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采取的措施主要是考虑改善生态环境。
17.生态效益的大小是评价森林资源价值的重要指标。
林业部门将森林的保护和增殖作为主要目标,走“采育结合,育重于采”的道路,是为了( )A .提供木材等具有直接经济效益的产品B .控制木材消耗C .大搞荒山绿化,弥补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D .求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解析:选D 。
生态效益应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才能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18.“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中注意了以下两个问题:(1)考虑到树种的生态适应性问题;(2)考虑到树种多样性问题。
这分别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哪些原理( )A .食物链原理和物种多样性原理B .生态位原理和物种多样性原理C .物种共生原理和物种多样性原理D .物种共生原理与生态位原理解析:选B 。
树种的生态适应性――→体现生态位原理;树种多样性――→体现物种多样性原理。
19.下列关于湿地生态恢复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该工程采用工程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B .要建立缓冲带,以尽量减少人类的干扰C .湿地的恢复,只注意退耕还湿地或建立自然保护区就可以D .湿地的恢复除利用生物工程手段外,还要依靠自然演替机制恢复其生态功能解析:选C 。
湿地的恢复除了注意退耕还湿地或建立自然保护区外,还要合理地发展湿地生态系统,使它的稳定性逐渐加强。
20.“稻田养鱼”这种养殖方式近年来在我市许多地方得到推广,在稻田生态系统中,虽有危害水稻的病菌、害虫和杂草,但鱼的活动可起到除虫、松土和增氧的作用,最终取得稻、鱼双丰收,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此外,在遭遇虫害时,一些水稻会释放某些物质,吸引害虫的天敌将害虫消灭,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多选)( )A .在稻田生态系统中,种间关系只有捕食一种B .稻田生态系统属于农田生态系统,不属于湿地生态系统C .若发现稻田中某杂草具有药用价值,则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间接使用价值D .发展生态农业的优点是可以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解析:选AB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