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节肢动物》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58.00 KB
- 文档页数:2
课题:节肢动物课型: 新授课时:1时主备人:陈淑贤审核人:________ 授课时间:2014年__月___日教材分析节肢动物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一类动物。
在已知的约150多万种动物中,节肢动物占85%左右,是动物界的第一大门。
掌握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在此基础上,体现了人和动物的密切关系。
贴近生活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以后的生物学习充满期待,必有助于以后的生物教学。
学情分析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吸引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满足了学生的情趣特点和心理需求,这一节课以学生经验中已有的动物种类为研究基础,让学生完全能够根据自己已有的认知水平给常见的动物。
设计理念根据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加大科学探究的力度,重过程,重视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重视培养学生合作精神,让学生体会合作的愉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需要;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双自主”。
教学目标(1)识记蝗虫、沼虾、河蟹、园蛛、蜈蚣的形态结构特点。
(2)蝗虫的发育过程和蝗灾的危害与控制。
(3)知道沼虾、河蟹的经济意义以及园蛛、蜈蚣与人类的关系。
(4)识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学习重点1、蝗虫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习性如何相适应2、蝗虫的口器特点3、节肢动物的形态结构及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学习难点对代表动物的学习,最终归纳出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准备蝗虫、沼虾、河蟹(雌、雄)、园蛛、蜈蚣的活体或挂图、实物投影。
(除河蟹外,其他分别放在不同的培养皿中)。
教学过程三个阶段学习内容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自主学习阶段一、引入:通过两则蝗灾的实例引出课题。
二、自主学习(一)、让学生观察蝗虫标本或图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观察蝗虫的图片,完成下列问题:1、蝗虫身体的胸、腹各有多少个体节?2、蝗虫的两对翅有什么特点?3、蝗虫的气门的作用是什么?蝗虫用什么呼吸?知识整合:蝗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生有复眼一对,单眼3个,触角一对,口器一个;胸部有足三对,翅两对;从中胸到腹部第8节两侧都有气门分布(出示挂图)。
节肢动物教案课题:节肢动物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节肢动物的特征和分类;2. 培养学生对节肢动物的兴趣,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3.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节肢动物的特征和分类。
教学难点:学生对节肢动物的分类和特征的理解。
教学准备:图片、幻灯片、实物模型、生物课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准备一些节肢动物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并进行简单的引导,让学生猜测这些动物属于哪一类。
2. 引导学生了解节肢动物的特征,如外骨骼、体节等。
二、展示(10分钟)1. 展示幻灯片,介绍一些典型的节肢动物,如蜘蛛、昆虫、甲壳类动物等。
2. 通过图片和实物模型,展示节肢动物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三、讲解(15分钟)1. 通过幻灯片和课本,讲解节肢动物的分类,如昆虫纲、蜘蛛纲、甲壳纲等。
2. 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类群的节肢动物的特点和区别。
四、实践操作(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节肢动物进行深入了解。
2. 让学生使用幻灯片或图书馆、网络等资源,了解所选节肢动物的习性、生态、分布等信息,并整理成报告。
3. 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模型、图片等方式,进一步了解所选节肢动物的形态特征。
五、分享与总结(10分钟)1. 每组学生依次展示他们的报告和观察结果,并分享他们的发现和感受。
2. 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节肢动物的重要性和多样性。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节肢动物的文章,包括它们的特征和分类,以及他们对节肢动物的认识和感受。
2. 鼓励学生多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丰富自己的知识。
《节肢动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概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分析,养成良好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实验观察蝗虫、蜘蛛、蜈蚣、虾的形态结构,总结归纳出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三)情感目标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认同应辩证地认识节肢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
二、教学重点1、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2、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四、教学准备准备相关图片;录制观察蝗虫、蜘蛛、蜈蚣、虾形态结构的视频;制作PPT。
五、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利用动画电影片段,让学生观看、认识其中的动物,思考:哪些是节肢动物?教师利用PPT展示视频中提到的节肢动物,再提问:在生活中同学们还知道哪些节肢动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在脑海中回忆自己知道的节肢动物。
(二)常见的节肢动物教师利用PPT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节肢动物,学生观察。
教师利用PPT展示:1、目前已命名的种类有120万种以上;2、占所有已知动物种类的80%以上,是最大的动物类群。
提问:为何要将形态各异、种类繁多的动物都统称为节肢动物?它们有何共同特征?学生思考、分析。
(三)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以课本第14页的蝗虫、蜘蛛、蜈蚣和虾为例观察它们的形态结构,老师播放录制好的观察视频。
学生观看视频,完成第15页中的表格,课后按照视频中的方法,对照15页中的表格,观察瓢虫,再将表格补充完整。
学生填写完表格之后,归纳出节肢动物的共同特征。
教师利用PPT展示节肢动物的共同特征:体表较硬;身体和附肢分节。
分析:1、节肢动物的体表为什么会较硬?教师利用图片先展示蝗虫的体表较硬,看上去就像盔甲一样套在节肢动物身体的最外面,学生推测体表的作用。
再展示熟悉的龙虾抛开的图片,介绍体表较硬的是“壳”,里面包裹的是可以食用的“肉”,明确“壳”的作用之一是保护,教师再引导“壳”的作用与人体骨骼的作用是类似的,不同的是人的骨骼长在身体的里面,节肢动物的“壳”长在身体的外面,所以将这层“壳”称为“外骨骼”,学生明确体表较硬是因为体表有“外骨骼”。
人教版初中生物节肢动物教案学科:生物年级:初中课题:节肢动物教学目标:1. 了解节肢动物的特点和分类;2. 了解节肢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3. 学会用举例说明节肢动物对人类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 节肢动物的特点和分类;2. 节肢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3. 节肢动物对人类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1. 节肢动物的分类;2. 节肢动物对人类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教材、图片、实物标本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些节肢动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简单描述它们的特点。
二、讲解节肢动物的特点和分类(15分钟)1. 讲解节肢动物的特点:具有外骨骼、体分节、肢节化等特点;2. 讲解节肢动物的分类:节肢动物分为昆虫、蜘蛛、甲壳动物等几类,介绍每类的特点和代表性物种。
三、探讨节肢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5分钟)1. 讨论节肢动物在食物链中的地位;2. 探讨节肢动物对土壤肥力、有害生物控制等方面的作用。
四、讨论节肢动物对人类的重要性(15分钟)1. 举例说明昆虫对作物的病虫害控制的重要性;2. 举例说明蜘蛛对害虫的控制作用;3. 举例说明甲壳动物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维护作用。
五、总结归纳(5分钟)让学生总结节肢动物的特点、分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练习题,要求学生复习今天学习的内容,并写一篇关于节肢动物对生态系统的作用的小短文。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节肢动物的特点和分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意识到了节肢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对于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接下来的教学中,需要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教育,让学生意识到地球上每一个生物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节肢动物》教学设计节肢动物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节肢动物是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门类,它们包括昆虫、蛛形纲、甲壳纲等多个类群。
节肢动物在地球上分布广泛,数量众多,对生态系统的稳定和人类经济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了解和研究节肢动物的特点和分类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如外骨骼、体节和附肢的特点。
2. 能够鉴别和分类常见的节肢动物,如昆虫、蛛形纲和甲壳纲。
3. 掌握一些典型节肢动物的生活性和生态角色。
4. 培养对节肢动物的保护意识和环境意识。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 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 昆虫的分类和特点- 蛛形纲的分类和特点- 甲壳纲的分类和特点- 典型节肢动物的生活性和生态角色- 节肢动物的保护与环境2. 教学方法:- 观察与实验:通过显微镜观察节肢动物的特征和细节结构,进行实验探究节肢动物的功能和适应性。
- 组织实地考察:带领学生去自然环境中观察和寻找节肢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性和生境选择。
- 图片和视频展示: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节肢动物的形态特征和行为性,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 小组合作:安排学生分组,进行研究和讨论,鼓励互相合作和交流,增进对节肢动物的理解和认识。
四、教学评价方法1. 检查学生的研究笔记和课堂作业,评价他们对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有没有掌握。
2. 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和实地考察记录,评价他们对节肢动物功能和适应性的理解程度。
3. 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评价学生是否能够合作和交流,有没有掌握典型节肢动物的生活性和生态角色。
4. 考察学生对节肢动物保护的意识和环境意识,如是否能够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和建议。
五、教学资源和参考书目1. 教学资源:- 显微镜和显微摄像头-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图片和视频资源- 实验室和野外教学场地2. 参考书目:- 《节肢动物学》- 《昆虫学》- 《蛛形纲学》- 《甲壳纲学》- 《生态学导论》以上是《节肢动物》教学设计的概要内容,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能够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学习节肢动物的特点和分类,培养他们的保护意识和环境意识。
《节肢动物》教学设计沧州市海兴县第二中学高俊青一、教材分析本节选自人教版生物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节肢动物》是本节第二课时,继学习了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之后,最后安排学习的第六种无脊椎动物。
本部分内容课程标准中要求:概述无脊椎动物类群(如环节动物、节肢动物等)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本节课主要内容: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昆虫的主要特征、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学生分析八年级生物为一周两次课,两次课之间间隔时间较长,加上以前学习了无脊椎动物中的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和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和典型代表,知识点很多容易遗忘,甚至部分学生发生知识的混淆。
因此本节应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开展新知识的学习。
三、设计理念本节课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方式,构建知识的基本结构为主要目的的概念教学。
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深入地观察和分析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顺利构建相关重要概念。
教师在课堂反馈中对部分重要概念进行梳理巩固。
四、概念解析2011年修订的《生物课程标准》,最大的变化是在内容标准中增加(或修改)了50个生物学重要概念。
涉及到本节内容的重要概念是:“不同类群的生物各有其特征,在生物圈中具有不同的作用。
”我认为本节的重要概念有以下几个:1、节肢动物种类最多,形态结构各异,生活环境多样。
2、节肢动物的特征: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3、昆虫的特征:有一对触角、三对足、一般有两对翅。
4、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
五、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概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2.归纳昆虫的主要特征。
3.概述节肢动物和人类生活的关系。
能力目标:1.尝试判断某种动物是否是昆虫,培养比较分析能力。
2.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分析、思考、归纳能力,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回顾目标进行检测,通过测评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补救,做到当堂知识当堂巩固,为此我设置了相关的练习题。
设计意图:这样不仅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还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学好知识的自信心。
六、板书设计:
节肢动物
一、蝗虫的结构和功能:
头:触角、眼(单眼和复眼)、口器
胸:运动中心--三对足和两对翅
腹:容纳内脏器官,体表有气门
外骨骼:保护和防止体内水分蒸发。
二、昆虫的基本特征:
有一对触角、三对足,一般都有两对翅。
三、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四、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1、有利方面:食用、传粉、药用、科研、仿生
2、有害方面:传播疾病。
《节肢动物》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概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举例说明昆虫的结构特征与功能相适应。
概述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蝗虫等节肢动物的图片能概述出它们的形态结构特征。
情感目标:通过节肢动物的学习,能辩证的认识节肢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概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难点:举例说明昆虫的结构特征与功能相适应。
三、课时安排: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1课时。
五、教学过程:导入创设学习情境,引发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观察节肢动物的图片:提问:你都了解那些生物是节肢你觉得节肢动物是怎样保护自己的知识讲解:1.节肢动物的数量讲述:目前已命名动物的种类有150多万种,其中节肢动物就有120万种以上,占所有已知动物种数的80%,是最大的动物类群。
2.节肢动物的分类节肢动物的分类并观察列举的各类动物图片:节肢动物中又可以分为四大类,蝗虫是昆虫类,头、胸、腹都分开,而甲壳类与蛛形类,他们头、胸部愈合称为头胸部。
多足类胸与腹未分开,身体分为头与躯干。
3节肢动物的特征阅读教材14-16页,节肢动物,完成观察与思考。
(1)比较蝗虫、七星瓢虫、蜘蛛、蜈蚣、虾的结构特征,完成15页的表格(2)蝗虫和七星瓢虫有哪些相似之处(3)本资料中的动物有哪些共同特征生物圈中的节肢动物有120多万种,其中,昆虫有110万种,昆虫占2/3,是动物界中最大的纲。
4昆虫的特征出示蝗虫的图片提问:(1)蝗虫的身体由几部分构成(2)蝗虫的足、翅、触角各有何特点这对蝗虫的生活有何意义(3)推测蝗虫气门的作用。
(4)蝗虫的外骨骼有什么作用讲述:同学们都吃过虾与蟹,外边有一层硬皮,就是外骨骼。
外骨骼是由蛋白质与几丁质组成的,都是细胞的分泌物,与脊椎动物的内骨骼不一样。
我们的骨是由骨细胞组成的,可以自己生长,这些分泌物不行。
提问:这样外骨骼包着身体就限制了发育,怎么办讲述:蜕皮生长,昆虫类蜕皮数是一定的,甲壳类蜕皮次数无限制。
最新冀教版七上第五节《节肢动物》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描述节肢动物的形态特征。
3.说出常见害虫的一些防治方法。
4.识别常见的农业害虫。
技能性目标:
1.尝试观察蝗虫的形态结构。
2.尝试探究蝗虫的呼吸门户。
情感性目标:
1.树立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统一和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
2.树立保护生态环境意识。
养成学生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节肢动物的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蝗虫、沼虾学生都比较熟悉,整体效果较好,但对蝗虫的口器学生理解的不是很好。
作业批改:填图题既写序号又写名称,序号和名称不符合,错误较多,上课集体纠正。
第五节节肢动物教学设计任丘青塔中学:张向华本节介绍了与农业害虫的有关的知识,主要是通过对蝗虫和沼虾形态结构的观察,总结出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课本设计了六个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蝗虫的结构特点和蝗虫能够对人类农业生产造成巨大危害的原因,以及防治蝗虫的最佳时机和方法。
并通过常见的节肢动物,使同学们认识到节肢动物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一个类群。
并了解他们的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概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2.概述蝗虫的发育过程。
2.举例说出节肢动物的作用。
能力目标熟练掌握观察动物形态的一般方法,学会自行设计和完成探究性实验的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对蝗虫等农业害虫在农业生产中所造成危害的学习,充分认识防治农业害虫的意义,进一步提高对益虫、益鸟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知识与技能:了解蝗虫的形态和结构。
概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举例说明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视频的观察、自主学习,小组展示,学习节肢动物的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知识,让学生树立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意识。
学情分析:蝗虫是同学们比较熟悉的动物,《节肢动物》通过对蝗虫、沼虾形态结构的观察,归纳总结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这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之一。
另外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观察蝗虫的口器、探究蝗虫的呼吸门户,以及介绍蝗虫的发育过程,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蝗虫为什么对人类有这么大的危害,以及防治蝗灾的最佳时机和方法。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第四章多种多样的动物第五节节肢动物教材分析本节是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线性动物和环节动物、软体动物的基础上进行的。
研究对象蝗虫个体较大,分布很广,易得到实物进行观察实验,同时,蝗虫又是在我国历史上造成严重灾害的农业害虫,人们对它的研究比较详尽。
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知识是学生学习昆虫知识的基础,也是学习节肢动物的基础。
教师应尽力创造条件,引导学生探索蝗虫的形态、结构、生理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再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使学生认识到了解形态结构、生理特点对防治害虫的意义。
《节肢动物》说课稿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节肢动物》,下面我将从教材地位、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地位:《节肢动物》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与前两节相比,节肢动物是比较高等的无脊椎动物,教材根据蝗虫的外形特点,引导学生认识生物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以个性带共性,进而归纳出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概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分析,养成良好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交流、讨论,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养成倾听和思考的习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不同动物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和态度。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蝗虫的形态结构。
2、昆虫的基本特征。
3、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四、说学情、教法、学法:1、学情分析:由于我校的学生都来自于农村,所以学生对身边的节肢动物并不陌生,对于这类动物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了解并不系统。
我提前让学生捕捉一些昆虫如蝗虫、蝉(蝉蜕)、蟋蟀等来进行观察,授课时抓住学生对这些“活标本”的兴趣和探究欲的心理,设计多个活动,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2、教法:直观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3、学法:自主学习、观察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和归纳总结法五、说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创设情境:通过播放《虫虫特工队》视频,小组讨论都看到了哪些小动物?这些小动物都属于哪种动物呢?从而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观看视频,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和欲望,从而导入新课。
(二)小组合作、探求新知:活动一、观察图片并思考,完成下列表格组织学生观察一些节肢动物的标本或课本上“观察与思考”的图片,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总结归纳,填写表格。
《节肢动物》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节肢动物》。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节肢动物》是初中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中的一节内容。
教材在前几节依次介绍了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等无脊椎动物类群,在此基础上安排了节肢动物这一内容,使学生对无脊椎动物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入。
节肢动物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一个类群,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密切。
通过学习节肢动物,学生不仅可以了解节肢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还可以进一步理解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为后续学习脊椎动物和生物进化等内容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和观察能力,对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有一定的兴趣和好奇心。
但是,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还相对较弱,对于节肢动物的一些复杂结构和生理过程可能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图片和视频,通过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2)掌握常见节肢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3)理解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节肢动物的标本和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动物的情感。
(2)激发学生探索生物奥秘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2)常见节肢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2、教学难点(1)节肢动物的外骨骼和附肢分节的意义。
(2)理解节肢动物的适应性特征。
五、教学方法1、直观教学法通过展示节肢动物的标本、图片、视频等直观材料,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