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鉴定特殊术语(汇编)
- 格式:doc
- 大小:134.50 KB
- 文档页数:5
107个中药性状鉴定常用术语中药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多种基原,品种繁杂、形态各异。
历代广大医药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把鉴别中药真伪优劣的经验,概括成形象生动、易懂易记的专业术语,是值得珍惜的一份宝贵财富。
一、植物部分1.珠疙瘩:指野山参稀疏参须上着生的瘤状突起,形似珍珠,习称“珍珠点”。
2.核艼:指人参芦头上生的不定根,形似“枣核”的艼为鉴定野山参特征之一。
3.雁脖芦:指野山参干枯而坚实、呈扭曲细长的芦头,形似雁脖,故称“雁脖芦”。
4.芦碗:指芦头上的圆形或半圆形的凹状根茎痕。
如野生桔梗、人参等。
5.芦头:指根类药材顶端的短根茎:如南沙参、奶参等。
6.狮子盘头:指药材芦头膨大,具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形如“狮子盘头”。
党参等。
7.蚯蚓头:指药材根头部尖锤状,有密集横向环纹,形似“蚯蚓头”。
如防风。
8.鹦哥嘴:指天麻(冬麻)一端有红棕色的芽茎残留,形状像“鹦哥嘴”。
9.点状环纹:指天麻全体具密环菌寄生形成的“点状环纹”。
10.肚脐眼:指天麻一端具圆盘状疤痕,似“肚脐眼”,故名。
11.观音座莲:指松贝平放能端正稳坐,似观音座上的莲花状,故名“观音座莲”。
12.怀中抱月:指松贝外层两鳞片大小悬殊,大鳞片呈心脏形,小鳞片镶嵌于大鳞片之中露出部分,似新月形,故称“怀中抱月”。
13.虎皮斑:指炉贝表面具深黄色斑点,形似“虎皮斑”状。
14.马牙状:指色白炉贝,形似“马牙”者。
15.玉带腰箍:指毛慈姑(杜鹃兰)假球茎中腰部具2~3条微突起的环带,俗称“玉带腰箍”。
16.扫帚头:指根类药材顶端具纤维状的毛,形似扫帚,如红柴胡、禹州漏芦等。
17.穿蓑衣:指藜芦的顶端残留有棕毛状维管束,形如蓑衣。
故有藜芦“穿蓑衣”之谓。
18.戴斗笠:指禹州漏芦顶端具有许多丝状物(为叶柄维管束残存),故有“漏芦戴斗笠”之称。
19.鸡爪:指川连根茎多簇生成束状分支,形似鸡爪,故名“鸡爪黄连”。
20.过桥:指黄连根茎中间较细长光滑的茎杆,俗称“过桥”或“过江枝”。
中药鉴定名词解释1.中药鉴定学: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
它是在继承中医药学遗产和传统鉴别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研究和探讨中药的来源、性状、显微特征、理化鉴别、质量标准及寻找新药等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2.生药学:指以生药为主要研究对象,对生药的名称来源、生产、采制、鉴定、化学成分、医疗用途、组织培养、资源开发与利用和新药创制等的学问。
换句话说,生药学是利用本草学、植物学、动物学、化学、药理学、医学、分子生物学等知识研究天然药物应用的学科。
3.本草:中药的统称,也指记载中药的书籍。
4.正品:凡是国家药品标准所收载的品种即为正品。
5.伪品:凡是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品种以及非药品冒充或者以它种药材冒充正品均为伪品。
6.习用品:它是与正品不同的,但在某地区使用历史较久、沿用成习的品种,实际上也属于混淆品种。
7.代用品:当某些药材的资源缺乏时,选择性味功效,化学成分,药品作用相似的药材,代替正品使用的品种。
8混淆品:由于药品的外观像或者名字像或其他因素,导致两药品混乱。
9.中药:在中医药基本理论指导下,用以防治疾病的药物。
10.药材:仅在产地简单加工,通常指没有炮制加工的。
11.草药:民间或地区性用药,这些药物没有经过化学药物的临床深入研究。
12.生药:指天然来源的、未经加工或者只经简单加工的植物,动物好矿物类药材,在国外,生药一般不包括矿物药。
13.天然药:天然未经加工的药物。
14.发汗:有些药材在加工过程中用微火烘至半干或微煮、蒸后,堆置起来发热,使其内部水分往外溢,变软,变色增加香味或减少刺激性,有利于干燥。
15.走油(泛油):指某些药材的油质泛出药材表面,或因药材受潮、变色、变质后表面泛出油样物质。
16.自燃:富含油脂的药材,层层堆置重压,中央产生的热量散不出,局部温度增高,先焦化至燃烧;有的药材因吸湿回潮或水分含量过高,大量成垛堆置,产生的内热扩散不出,使中央局部高热炭化而自燃。
中药材性状鉴别经验术语中药材经验鉴别术语形象地概括了中药材性状鉴别特点。
具有这些特征的药材,一般为正品、真品;而伪品或混淆品则不具备这些特征。
1.一包针:药材千年健根茎的折断面,呈纤维束样外露,形似一包针。
2.大理石纹:某些药材的横断面,具有大理石样的纹理,如槟榔。
3.马牙芦:野山参的芦头上部,芦碗渐疏而大,边缘齐楞,凹下较紧,形如马牙齿状。
4.马头蛇尾瓦楞身:海马头似马头,身体似瓦楞状,尾部似蛇尾。
5.马尾状:白薇根茎下部两侧簇生多数细长的根,形似马的尾巴。
6.马尿气:天麻经水蒸煮时散发的特异气味,味似马尿的臭气。
7.小算盘珠:平贝母的鳞茎呈扁平圆球形,顶平开口见心,底部内陷,形如小算盘珠子。
8.三节芦:野山参芦头的上部为“马牙芦”,中部为“堆花芦”,下部为“圆芦”。
9.车轮纹:药材横切面有较稀疏的放射状结构,呈车轮状纹理,相间排列,如防己。
10.无影纹:羚羊角尖部光润如玉,对光透视可见中心部分有血丝或紫黑色斑纹,无裂。
11.云锦花纹:何首乌的横切面有云朵状花纹。
12.云头鹤茎:某些药材的根茎下部两侧膨大形似如意头,向上渐细如仙鹤的脖子,如白术。
13.凤眼:豹骨的肱骨下端内侧有一狭长形透孔。
14.水波纹:羚羊角外形有10~20个隆起的波状轮环纹。
15.方胜纹:蕲蛇的背部有纵向排列的24个呈“V”形灰白色的花纹。
16.乌鸦头:某些药材的根形似乌鸦的头部,习称“乌鸦头”,如川乌、草乌。
17.乌金衣:牛黄表皮附着的黑色光亮薄膜,形似乌金色。
18.乌云盖顶:羚羊角角尖部分多为黑棕色的盖顶。
19.长嘴:老鹳草的宿存花柱长2~4cm,由下往上卷,形似鹳喙。
20.石榴嘴:山楂的顶端有凸起的残留宿萼,中央凹陷,形似石榴宿萼。
21.皮松肉紧:黄芪的横切面皮部疏松,木部较结实。
22.玉带腰箍:毛慈菇的假球茎中部2~3个稍突起的节环,形似腰间玉带一样。
23.龙头凤尾:药材茎下部留有根须称龙头,茎上端留有半块叶片或叶柄,两者合称“龙头凤尾”,如霍山石斛。
中药材经验鉴别术语形象地概括了中药材性状鉴别特点。
具有这些特征的药材,一般为正品、真品;而伪品或混淆品则不具备这些特征。
p@/!+$^{1.一包针:药材千年健根茎的折断面,呈纤维束样外露,形似一包针。
;# I(ucB<2.大理石纹:某些药材的横断面,具有大理石样的纹理,如槟榔。
E:T<mI?d3.马牙芦:野山参的芦头上部,芦碗渐疏而大,边缘齐楞,凹下较紧,形如马牙齿状。
W`^'hka4.马头蛇尾瓦楞身:海马头似马头,身体似瓦楞状,尾部似蛇尾。
LpeQx\5.马尾状:白薇根茎下部两侧簇生多数细长的根,形似马的尾巴。
k'&BAC.K,6.马尿气:天麻经水蒸煮时散发的特异气味,味似马尿的臭气。
VZ'[\3J7.小算盘珠:平贝母的鳞茎呈扁平圆球形,顶平开口见心,底部内陷,形如小算盘珠子。
Dr$k6kZ}'U8.三节芦:野山参芦头的上部为“马牙芦”,中部为“堆花芦”,下部为“圆芦”。
[!,&A{.!9.车轮纹:药材横切面有较稀疏的放射状结构,呈车轮状纹理,相间排列,如防己。
s[NkPh9&10.无影纹:羚羊角尖部光润如玉,对光透视可见中心部分有血丝或紫黑色斑纹,无裂。
cjHo?m'11.云锦花纹:何首乌的横切面有云朵状花纹。
?<]BLkx12.云头鹤茎:某些药材的根茎下部两侧膨大形似如意头,向上渐细如仙鹤的脖子,如白术。
Dz:A.x@$*13.凤眼:豹骨的肱骨下端内侧有一狭长形透孔。
& V^ Z14.水波纹:羚羊角外形有10~20个隆起的波状轮环纹。
S3EY9:^ C15.方胜纹:蕲蛇的背部有纵向排列的24个呈“V”形灰白色的花纹。
<iuESeDG16.乌鸦头:某些药材的根形似乌鸦的头部,习称“乌鸦头”,如川乌、草乌。
c [sydl17.乌金衣:牛黄表皮附着的黑色光亮薄膜,形似乌金色。
t>N~PX-r18.乌云盖顶:羚羊角角尖部分多为黑棕色的盖顶。
1、道地药材:是指某一地区主产的、传统经验认为品质较优的生药。
一般在药材
名称前冠以产地.如川贝、浙贝、广藿香、广陈皮、阳春砂仁等。
2、走油:又称“泛油”,是指某些药材的油质泛出药材表面,或因药材受潮、变
色、变质后表面泛出油样物质。
3、发汗:有些药材在加工过程中为了促使变色、增强气味或减少剌激性,或有
利于干燥,常将药材堆积放置,使其发热,内部水分向外挥散,这种方法称为“发汗”如:茯苓、厚朴。
4、金井玉栏:药材横断面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
如黄芪,党参
5、蚯蚓头:药材根头部具明显密集的环纹,习称“蚯蚓头”。
如防风、前胡。
11、豆豉尾:党参尾端及支根脱落处常见有黑褐色胶状物,习称“豆豉尾”。
17、菌核:是菌丝密结成的颜色深、质地坚硬的核状体,是菌丝抵抗外界不良环
境的休眠体,当条件良好时能萌发产生子实体。
18、子实体:是真菌(多是高等真菌)在生殖时期形成一定形状和结构,能产生
孢子的菌丝体结构,如灵芝。
19、子座:是容纳子实体的褥座,是从营养阶段到繁殖阶段的一种过渡的菌丝组
织体。
20、挂甲:牛黄水液可使指甲染黄,经久不褪,习称“挂甲”。
23、假色:某些矿物中,有时可见变彩现象,这是由于投射光受晶体内部裂缝面、
解理面及表面的氧化膜的反射所引起光波的干涉作用而产生的颜色,如云母。
24、外色:混入的有色物质染成的颜色,如紫石英。
25、条痕:矿物在白色毛瓷板上划过后所留下的粉末。
一、性状鉴别有特殊术语的品种1 大黄:根茎髓部有星点。
(异常维管束,外为木质部,内为韧皮部,射线呈星状射出)2 何首乌:皮部散列“云锦状花纹”(异常维管束)。
3 商陆:断面形成多个凹凸不平的同心性环纹。
俗称“罗盘纹”。
4 银柴胡:“珍珠盘”、“砂眼”。
5 赤芍:“糟皮粉渣”(外皮易脱落,断面粉白色,粉性大,俗称)6 黄连:“过桥”(部分节间比较平滑,习称)。
7 防己:断面显“车轮纹”(稀疏的放射状纹理)。
8 人参:“芦头”(根茎)、“芦碗”(芦头上凹窝状茎痕)、“珍珠点”(须根上的明显的疣状突起)、圆芦(靠近主根的一段根茎,较光滑而无茎痕,只有山参有此特征)、“艼”(不定根,根茎上生长的)。
9 白芷:“疙瘩丁”(根表面皮孔样横向突起,习称)。
10 当归:“归头”(根上端)、“归身”(主根)、“归尾”(支根)、“全归”(根的全体)。
11 羌活:“朱砂点”(皮部的黄色的分泌腔,习称)、“蚕羌”(环节紧密似蚕)、“竹节羌”(根茎环节疏生似竹节者)、“条羌”(根茎类圆柱形,根类圆锥形,近根茎处有较密集的环纹,习称)。
“大头羌”(根茎粗大,不规则结节状,顶端具数个茎基,根较细,习称)。
12 茅苍术:“朱砂点”(为油室。
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散有多数橙黄色或棕红色油点,习称);“起霜”(暴露梢久,常可见析出白毛状结晶,习称“起霜”;北苍术无起霜现象)。
13 防风:“蚯蚓头”(根头有明显密集的环纹,习称)。
14 龙胆:“筋脉点”(木质部有5-8 个木质部束环列,习称筋脉点。
是维管束)。
15 黄芩:苦芩(老根中间呈暗棕色或棕黑色,枯朽状或已呈空洞者称为苦芩)。
16 党参:“狮子头”(根头部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习称)、“泥鳅头”(川党参根头部较小者称泥鳅头)。
17 川木香:“油头”(根头部偶有黑色发粘的胶状物,习称)。
18 川贝母:“怀中饱月”(外层磷叶2 瓣,大小悬殊,大瓣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习称)、“虎皮斑”(炉贝表面黄白色,梢粗糙,常有黄棕色斑块,习称19 浙贝:“珠贝”(直径3.5cm 以下者不摘除心芽加工而成)、“大贝”(直径3.5cm 以上者摘除心芽加工而成)。
中药材性状鉴别经验术语中药材经验鉴别术语形象地概括了中药材性状鉴别特点。
具有这些特征的药材,一般为正品、真品;而伪品或混淆品则不具备这些特征。
1.一包针:药材千年健根茎的折断面,呈纤维束样外露,形似一包针。
2.大理石纹:某些药材的横断面,具有大理石样的纹理,如槟榔。
3.马牙芦:野山参的芦头上部,芦碗渐疏而大,边缘齐楞,凹下较紧,形如马牙齿状。
4.马头蛇尾瓦楞身:海马头似“马头”,躯干部七棱形,似“瓦楞状”,尾部四棱形、渐细向内卷曲,似“蛇尾”。
5.马尾状:白薇根茎下部两侧簇生多数细长的根,形似马的尾巴。
6.马尿气:天麻经水蒸煮时散发的特异气味,味似马尿的臭气。
7.小算盘珠:平贝母的鳞茎呈扁平圆球形,顶平开口见心,底部内陷,形如小算盘珠子。
8.三节芦:野山参芦头的上部为“马牙芦”,中部为“堆花芦”,下部为“圆芦”。
9.车轮纹:药材横切面有较稀疏的放射状结构,呈车轮状纹理,相间排列,如防己。
10.无影纹:羚羊角尖部光润如玉,对光透视可见中心部分有血丝或紫黑色斑纹,无裂。
11.云锦花纹:指何首乌的横切面的纹理,其断面黄棕色至褐色,中央有一较大的正常维管束中柱,皮部散有异型维管束似云彩状,又称“云纹”。
12.云头鹤颈:某些药材的根茎下部两侧膨大形似如意头,向上渐细如仙鹤的脖子,如白术。
13.凤眼:豹骨的肱骨下端内侧有一狭长形透孔。
14.水波纹:羚羊角中下部有间隔约2cm的10~20个隆起的波状轮环纹。
15.方胜纹:蕲蛇背部红棕,有纵向排列的17~25个呈“V”形灰白色的花纹。
16.乌鸦头:某些药材的根形似乌鸦的头部,习称“乌鸦头”,如川乌、草乌。
17.乌金衣:牛黄表皮附着的黑色光亮薄膜,形似乌金色。
18.乌云盖顶:羚羊角角尖部分多为黑棕色的盖顶。
19.长嘴:老鹳草的宿存花柱长2~4cm,由下往上卷,形似鹳喙。
20.石榴嘴:山楂的顶端有凸起的残留宿萼,中央凹陷,形似石榴宿萼。
21.皮松肉紧:指药材的横切面皮部疏松,木部较结实。
中药鉴定必知:上百个中药材性状鉴定常⽤术语(建议收藏)⼩编为⼤家整理上百个中药材性状鉴定常⽤术语,建议收藏学习!⼀、植物部分1.珠疙瘩:指野⼭参稀疏参须上着⽣的瘤状突起,形似珍珠,习称“珍珠点”。
2.核艼:指⼈参芦头上⽣的不定根,形似“枣核”的艼为鉴定野⼭参特征之⼀。
3.雁脖芦:指野⼭参⼲枯⽽坚实、呈扭曲细长的芦头,形似雁脖,故称“雁脖芦”。
4.芦碗:指芦头上的圆形或半圆形的凹状根茎痕。
如野⽣桔梗、⼈参等。
5.芦头:指根类药材顶端的短根茎:如南沙参、奶参等。
6.狮⼦盘头:指药材芦头膨⼤,具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形如“狮⼦盘头”,党参等。
7.蚯蚓头:指药材根头部尖锤状,有密集横向环纹,形似“蚯蚓头”,如防风。
8.鹦哥嘴:指天⿇(冬⿇)⼀端有红棕⾊的芽茎残留,形状像“鹦哥嘴”。
9.点状环纹:指天⿇全体具密环菌寄⽣形成的“点状环纹”。
10.肚脐眼:指天⿇⼀端具圆盘状疤痕,似“肚脐眼”,故名。
11.观⾳座莲:指松贝平放能端正稳坐,似观⾳座上的莲花状,故名“观⾳座莲”。
12.怀中抱⽉:指松贝外层两鳞⽚⼤⼩悬殊,⼤鳞⽚呈⼼脏形,⼩鳞⽚镶嵌于⼤鳞⽚之中露出部分,似新⽉形,故称“怀中抱⽉”。
13.虎⽪斑:指炉贝表⾯具深黄⾊斑点,形似“虎⽪斑”状。
14.马⽛状:指⾊⽩炉贝,形似“马⽛”者。
15.⽟带腰箍:指⽑慈姑(杜鹃兰)假球茎中腰部具2~3条微突起的环带,俗称“⽟带腰箍”。
16.扫帚头:指根类药材顶端具纤维状的⽑,形似扫帚,如红柴胡、禹州漏芦等。
17.穿蓑⾐:指藜芦的顶端残留有棕⽑状维管束,形如蓑⾐。
故有藜芦“穿蓑⾐”之谓。
18.戴⽃笠:指禹州漏芦顶端具有许多丝状物(为叶柄维管束残存),故有“漏芦戴⽃笠”之称。
19.鸡⽖:指川连根茎多簇⽣成束状分⽀,形似鸡⽖,故名“鸡⽖黄连”。
20.过桥:指黄连根茎中间较细长光滑的茎杆,俗称“过桥”或“过江枝”。
21.龙头风尾:指⽤幼嫩铁⽪⽯斛做成的“枫⽃”,呈扭曲螺旋状,通常有2~4个旋纹,茎基残留短须的称“龙头”,茎梢较细的部分称“凤尾”,故称之为“龙头凤尾”。
中药鉴定鉴定术语总汇铁线纹:指人参主根上端那紧密而深陷的环纹。
珍珠疙瘩:指人参须根上明显的疣状突起。
圆芦:指人参根茎无芦碗处较为光滑。
枣核艼:指人参的不定根较粗,形似枣核。
蚯蚓头:指防风根头部那明显的环纹。
帚把头:指防风根头部环纹上残存棕褐色的毛状叶基。
狮子盘头:指党参根头部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且每个茎痕的顶端呈凹下的圆点状,习称“狮子盘头”。
钉角:指附子顶端凹陷的芽痕周围瘤状突起的支根。
云锦状花纹:指何首乌断面皮部那4~11个类圆形异型维管束。
星点:指大黄除去外皮后有时可看到散在的异型维管束。
鸡爪黄连:指黄连中的味连多集聚成簇,常弯曲,形如鸡爪。
蝎尾:指黄连中的云连多为单枝,较细小,弯曲呈钩状,形如蝎尾。
过桥:黄连中雅连与云连其节间表面平滑如茎秆,习称“过桥’。
云头、鹤颈(白术腿):白术根茎下部向两侧膨大,似如意,称“云头”;向上渐细或留有一段地上茎,似仙鹤脖,为“鹤颈”。
起霜(吐脂):苍术于空气中长时间的暴露,可见析出的白色针状结晶。
岗纹:指泽泻表面不规则的横向环状浅沟纹。
怀中抱月:指松贝2瓣鳞叶,大小悬殊,大瓣包小瓣,未抱合部分呈新月形,此称为“怀中抱月”。
观音坐莲:指松贝底部平,微凹入,多数可以直立坐稳,称“观音坐莲”。
虎皮斑:炉贝表面类白色,有的具棕色斑点,习称“虎皮斑”。
金包头:指知母枝条一端的浅黄色的茎叶残痕。
鹦哥嘴(红小辨):指东麻顶端红棕色至深棕色的干枯芽孢。
肚脐疤:指东麻一端自母麻脱落后的圆脐形疤痕。
亮银星:指牡丹皮内表皮的常见白色发亮小结晶。
龙头凤尾:指石斛一端可见茎基部留下的短须根,而另一端可见2~3片叶片。
吐丝:指菟丝子加热煮至种皮破裂时,可露出黄白色卷旋状的胚,形如“吐丝”。
水波纹:指羚羊角表面有10~16个隆起环脊,以手握之,四指正好嵌入凹处,习称“水波纹”。
通天眼:指羚羊角角的上半段中央有一条隐约可辨的细孔道直通角尖。
二杠:指鹿茸具有一个分枝,称为“二杠”。
三岔:指鹿茸具有二个分枝,称为“三岔”。
中药材传统经验鉴别术语(完整版)一画术语解析一包针指千年健药材内有许多黄色纤维束,折断后纤维束多而明显,且参差不齐、外露如针。
二画术语解析二杠、大挺、门庄具一个分枝者习称“二杠”,主枝习称“大挺”,离锯口约1cm处分出的侧枝,习称“门庄”,具二个分枝者习称“三岔”。
丁头专指三七药材上部生有若干瘤状隆起的支根痕,又称“乳包”。
八哥眼系指胡黄连药材断面的维管束群,其特点是由4-10个类白色点状维管束排列成环,酷似鸟类“八哥”的眼睛。
三画术语解析大力子牛蒡子习称“大力子”,东北产者习称“关力子”;浙江桐乡产者习称“浙力子”。
大头羌指宽叶羌活中根茎粗大、不规则结节状、顶部具数个茎基、根较细者。
糟皮粉碴指赤芍外皮薄,疏松易剥落;断面白色泛红,呈粉性。
子芩指黄芩的新根(子根),其内外鲜黄,质佳。
又称“条芩”或“枝芩”。
子眼指吴茱萸药材表面具有多数点状突起或凹下的腺点,即油室。
子裙是指鳖甲上所附的硬皮,其边缘厚而软,形成肉鳍。
又称“裙边”。
马牙嘴指炉贝药材呈棱状圆锥形和长卵圆形,形似马牙状,其顶端较瘦尖,均成开口状。
马头、蛇尾、瓦楞身是对海马药材的形象描述。
其头部略似马头;体部具纵棱,有瓦楞形的节纹并具短棘;尾部渐细而向内卷曲,犹如蛇尾。
四画术语解析开眼指车前子稍凸的一面中部有一灰白色小圆点,为种脐。
元宝贝指浙贝中的大贝,为鳞茎外层的单瓣鳞叶,呈半圆形,外凸内凹,状如元宝。
无影纹指羚羊角的尖部,其质嫩者可透见红色血丝或紫黑色斑纹,无裂纹。
云锦花纹指何首乌的块根横切面皮部有由多个异型维管束组成的云朵状花纹,又称“云纹”。
长嘴指老鹳草药材(果实)上带有宿存花柱,形似鹳之长喙。
瓦楞指瓦楞子药材背面所具有的放射肋,又称“瓦垅”。
车轮纹指药材断面木质部射线呈均匀放射状排列的纹理,古文亦称之为“车辐”。
毛笔头指辛夷药材呈长卵形,外被长茸毛,形似毛笔头。
化渣指药材经口嚼而无残渣。
公丁香指丁香的花蕾,芳香气味浓烈,质佳。
风化指药材中某类含水化合物或钠盐类的商品,在空气干燥条件下,表面逐渐出现的粉末状物。
1.云锦花纹何首乌的横切面有云朵状花纹。
2.罗盘纹根类药材断面的多轮环状花纹,形似罗盘纹理,如商陆。
3.珍珠盘某些根类药材顶端有密集的疣状突起的茎痕,如银柴胡。
4.车轮纹药材横切面有较稀疏的放射状结构,呈车轮状纹理,相间排列,如防己。
5.菊花心药材横切面的细密放射纹理,形如开放的菊花,如甘草。
6.疙瘩丁:指白芷药材外皮的皮孔样横向突起。
7.朱砂点药材横切面上棕红色芝麻点,色如朱砂,如苍术.8.蚯蚓头药材根头部有密集横向环纹,形似蚯蚓头部,如防风。
9.狮子盘头某些根及根茎药材头部臌大,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形似狮子头部,如党参。
10.金包头知母根茎一端有密集浅黄色茎叶残痕,形似金包头部。
11.鹦哥嘴天麻一端残留的棕红色干枯的芽,形似鹦哥嘴。
12.红小辫天麻根茎上端的一段红棕色的干枯芽茎。
13.过桥(过江枝) 黄连的根茎有一段较细长,但部分节间很长,光滑如茎杆,称“过桥”或“过江枝”。
14.起霜:指苍朮折断放置稍久后折出的白色细针状结晶(为苍朮醇和β-桉油醇的混合物),又称为“白毛”。
一般认为生“白毛”的苍朮质量较佳。
15.火炬头:款冬花的花头外面被有多数鱼鳞状苞片,外表面呈紫红色或淡红色,内表面有白色绵毛状物,习称火炬头。
16.连三朵某些花类药材的花序常2~3朵连生,如款冬花。
17.钉头:指赭石上有圆形乳头状凸起。
18.怀中抱月松贝的两鳞片大小悬殊,大鳞片紧抱小鳞片,小鳞片只露一部分如新月形。
19.通天眼:专指羚羊角上部无角塞,中空。
对光透视,上半段可见一条细孔道直通角尖。
20.铁线纹:指野山参主根上端外皮呈深色的环纹。
为野山参的鉴别要点。
21珍珠点:指野山参须根上生有的小瘤状突起,又称“珍珠疙瘩”。
22.马牙柱:指人工合成的块状朱砂断面呈纤维柱状、针状结晶(习称“马牙柱”)。
23. 乌金衣:指牛黄表面的一层黑色光亮的薄膜,有时可见。
24. 挂甲:又称透甲。
是指牛黄少许和以清水,涂于指甲上能染成黄色,持久不褪,并有清凉感透入指甲内。
中药鉴定术语汇总二杠茸:指具有一个侧枝的花鹿茸。
十大九糠:指大黄因个块过大水分不易外泄,受冰冻而内心松散且体轻者,但外表不易看出,故有十大九糠之说。
三岔:具有3个侧枝的马鹿茸,称三岔。
4个侧枝的称四岔。
三叉茸:指梅花鹿角具2个侧枝者。
大挺:指二杠茸茸体上部较粗壮的主干部分,习称大挺。
子眼:①指动物角类药材锯口处呈现的蜂窝状小孔;②或指麝香仁呈现的颗粒状;③又指植物性药橘类的外果皮密布透明的油室,习称子眼。
子眼清楚:指麝香仁油润,颗粒自然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疏松,习称“子眼清楚”。
这是鉴别麝香真伪的标志之一。
马牙贝:指川贝母中炉贝的鳞茎呈长圆锥形,状似马牙,故称马牙贝。
马牙窟窿:指根茎类药材茎基脱落后留下的多数排列整齐的圆形空洞,状似马牙痕。
如毛茛科植物大三叶升麻的根茎(关升麻)。
马尾:指白薇等中药根茎下部的簇生细长须根,因弯曲紧抱状似马尾形而称马尾。
马头蛇尾瓦楞身:言海马头似马头,全身有似瓦楞子的节纹,尾部细向内卷曲似蛇尾的特征。
开口子:指青贝药材外层两枚鳞叶大小相近,顶端多不抱合,俗称开口子。
天丁:为皂角刺的别名。
指皂荚上的棘刺。
元宝贝:指浙贝母鳞茎外层单瓣肥厚的鳞叶,一面凸出,一面凹入,形似元宝,故称元宝贝。
云头:指白术根茎顶端下陷的圆盘状茎基或芽痕,与下端稍粗部分表面的较大瘤状突起形成的云朵状,称云头。
或因形同如意,又称如意头。
云锦花纹:又称云纹。
指何首乌的块根横切面皮层中由多个异型维管束组成的云朵状花纹。
五花层:指矿物药材信石中以红、黄、自、褐等色相间夹杂而成的花纹。
五影纹:指羚羊角尖部光润如玉,质嫩的透视有血丝或呈紫黑色,无裂纹。
中药真伪:是指中药品种的真假而言。
真,即正品。
伪,即假品和混淆晶。
水波纹:羚羊角除尖端部分外的10~20个隆起的波状轮环,习称水波纹。
牛奶头:指覆盆子的聚合果呈圆锥形或球形,因状如牛奶头而得名。
毛茸:是由表皮细胞特化而成的突起物,具有保护、分泌物质、减少水分蒸发等作用,毛茸可分为腺毛和非腺毛。
中藥特殊術語彙編珍珠盤頭:如銀柴胡根頭頂殘留的莖痕及芽痕。
狀如珍珠集盤,習稱珍珠盤頭。
沙眼:如銀柴胡根體上由于須根脫落後留下的小孔穴。
筋脈:指纖管束中木質部部分所形成的紋理,如防已,附片。
車輪紋:指藥材橫切面貌一新上維管束間射擊寬大,木質部呈稀疏狀排列,形似車輪狀,如防已,北豆根。
藍頭:指闆蘭根(松蘭根)的蘆頭上殘留暗綠色的葉柄殘基。
菊花心:藥材橫切面在具有放射狀紋理或裂隙,全形如菊花。
稱菊花心。
如甘草。
金井玉欄:藥材橫切面肉白心黃。
習稱金井玉欄。
如黃芩。
四大懷藥:指懷地黃、懷牛膝、懷菊花、懷山藥。
浙八味:浙貝母、浙玄參、杭麥冬、杭白菊、山茱萸、延胡索和白術。
四大西北藥材:指當歸、黃芪、黨參、大黃。
東北藥材三寶:人參、細辛、五味子。
蠶砂:二蠶砂:習慣認爲二眠蠶砂質量最好。
晚蠶砂:該藥有家蠶二、三更後排洩的糞便爲佳,粒大色黑,故名。
石決明:九孔海決:石決明,以九孔者爲良,故名。
耳片殼:石決明的商品名,主指産于廣東,福建的外表面較光滑的光底海決。
黃芩:子芩:指黃芩新根,内部充實者。
枯芩:黃芩,本品老根,中空,外黃内黑,習稱“枯芩”,古代别稱“腐腸”之名,即由此而來。
黃連:鳳尾連:黃連,指野生品,主産于峨眉山等地,多爲單枝。
古連:黃連,四川古勇産者爲佳,故名。
冰片:艾片:冰片,爲菊科植物大楓艾的葉片蒸餾制的片狀結晶體,故名。
艾納香:冰片,指以菊科艾納香爲原料所制的冰片。
梅片:指由龍腦香樹脂加工制成的冰片。
黃芪:正口芪:黑皮芪,該品種在内蒙獨石口集散,故名。
炮台芪:指加工沖正芪後,挑大小适中,粗細均勻,質地柔嫩者,切去頭尾,經沸水撩過,使其條幹柔潤,用闆搓直,涼幹,過去紮成炮台形,故名。
口芪:指産于東北的一種黑皮黃芪。
半夏:仙半夏:爲半夏浸漬甘草等藥汁後的制成品。
半夏曲:爲半夏加面粉,姜汁等制成的曲劑。
法半夏:指将生半夏經清水浸漂,加入甘草、石灰液等輔料炮制,可供内服的半夏。
白術:天生術:指産于浙江天目山的野生白術。
常用的中药鉴定术语
1. 视觉特征:指通过观察中药的外观特征,如形状、颜色、质地等来鉴定中药的方法。
2. 嗅觉特征:指通过闻觉判断中药的气味特征,如香气、酸味、苦味等来鉴定中药的方法。
3. 味觉特征:指通过品尝中药的味道特征,如苦味、辛味、酸味等来鉴定中药的方法。
4. 燃烧特征:指通过燃烧中药的香气、气味、燃烧速度等特征来鉴定中药的方法。
5. 化学分析:指通过对中药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如检测活性成分、提取特征物质等来鉴定中药的方法。
6. 显微鉴别:指通过显微镜观察中药的细胞结构、纤维组织等特征来鉴定中药的方法。
7. 色谱分析:指通过色谱仪分析中药的色谱图谱,如薄层色谱、气相色谱等来鉴定中药的方法。
8. 毒理学鉴定:指通过对中药的毒性反应、副作用等方面的研究来鉴定中药的质量和安全性。
9. 生物测定:指通过对中药进行生物学实验,如细胞荧光染色、动物试验等来鉴定中药的活性和效果。
10. 鉴别指标:指根据中药的性状、味觉、气味等特征,制定的中药鉴别的一些标准和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