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法概论XX
- 格式:ppt
- 大小:1.63 MB
- 文档页数:48
第一章税法概述一、税法的概念(一)税收的概念、特征1.税收的概念: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再分配行为。
2.税收的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二)税法的概念及其作用1、税法是国家制定的用以调整国家与纳税人之间征纳税方面权利与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税法的作用(1)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法律保障;(2)是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法律手段;(3)对维护经济秩序有重要作用;(4)能有效保证纳税人的合法权益;(5)是维护国家权益,促进国际经济交往的可靠保证。
(三)税收实体法的要素1、征税主体征税主体是指税收法律关系中享有征税权利的一方当事人,即税务行政执法机关。
包括各级税务机关、海关等。
2、纳税主体纳税主体即税收法律关系中负有纳税义务的一方当事人。
包括法人、自然人和其他组织。
对这种权利主体的确定,我国采取属地兼属人原则,即在华的外国企业、组织、外籍人、无国籍人等,凡在中国境内有所得来源的,都是我国税收法律关系的纳税主体。
3、征税对象区别税种的主要标志。
如流转税的征税对象是纳税人生产经营的货物或劳务,财产税的征税对象是纳税人拥有的财产,所得税的征税对象是企业生产经营所得或个人工资、劳务所得等。
4、税目征税对象的具体化,反映征税的广度。
如个人所得税的税目是11个,营业税的税目是9个,关税的税目7千多个。
5、税率应征税额与计税依据之间的关系,反映征税的程度,主要有四种形式。
(1)比例税率:即从价计征,按征税对象的货币价值作为计税依据。
(2)定额税率:即从量计征,按征税对象的自然计量单位作为计税依据。
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税。
(3)超额累进税率:按征税对象绝对数额大小,规定等级递增的税率。
如,个人所得税。
(4)超率累进税率:按征税对象相对比率大小,规定等级递增的税率。
如,土地增值税。
5、纳税环节即规定纳税对象应缴纳税款的环节。
如应税资源和应税消费品在生产环节纳税,所得额在分配环节纳税。
第一章税法概论第一节税法的概念一、税法的定义税法是国家制定的用以调整国家与纳税人之间在征纳税方面的权利及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它是国家及纳税人依法征税、依法纳税的行为准则。
其目的是保障国家利益和纳税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税收秩序,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税法与税收密不可分,税法是税收的法律表现形式,税收则是税法所确定的具体内容。
因此,了解税收的本质与特征是非常必要的。
税收是国家为了行使其职能而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方式。
它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制性。
主要指国家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用法律、法规等形式对征收捐税加以规定,并依照法律强制征税。
二是无偿性。
主要指国家征税后,税款即成为财政收入,不再归还纳税人,也不支付任何报酬。
三是固定性。
主要指在征税之前,以法的形式预先规定了课税对象、课税额度和课税方法等。
因此,税法就是国家凭借其权力,利用税收工具的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的特征参与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分配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税法法律关系国家征税与纳税人纳税形式上表现为利益分配的关系,但经过法律明确其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后,这种关系实质上已上升为一种特定的法律关系。
了解税收法律关系,对于正确理解国家税法的本质,严格依法纳税、依法征税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税收法律关系的构成税收法律关系在总体上与其他法律关系一样,都是由权利主体、客体和法律关系内容三方面构成的,但在三方面的内涵上,税收法律关系则具有特殊性。
1.权利主体。
即税收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当事人。
在我国税收法律关系中,权利主体一方是代表国家行使征税职责的国家税务机关,包括国家各级税务机关、海关和财政机关,另一方是履行纳税义务的人,包括法人、自然人和其他组织,在华的外国企业、组织、外籍人、无国籍人,以及在华虽然没有机构、场所但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外国企业或组织。
这种对税收法律关系中权利主体另一方的确定。
在我国采取的是属地兼属人的原则。
在税收法律关系中权利主体双方法律地位平等,只是因为主体双方是行政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所以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不对等,因此,与一般民事法律关系中主体双方权利与义务平等是不一样的,这是税收法律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
第一章税法概论第一节税法的概念一、税法的概述税收的本质特征具体体现为税收制度,作为税收制度的法律表现形式,税法所确定的具体内容就是税收制度。
因此,必须在深人理解税收的基础上把握税法的概念。
税收是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力,强制、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理解税收的概念可从以下几方面把握:(一)税收是国家取得财政收人的一种重要工具,其本质是一种分配关系国家要行使职能必须有一定的财政收入作为保障。
取得财政收入的手段有多种多样,如税收、发行货币、发行国债、收费、罚没,而税收收入是大部分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
我国自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基本维持在90%以上。
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分配是连接生产与消费必要环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分配主要是对社会产品价值的分割。
税收解决的是分配问题,处于社会再生产的分配环节,因而它体现的是一种分配关系。
(二)国家征税的依据是政治权利,它有别按要素进行的分配国家通过征税,将一部分社会产品由纳税人所有转变为国家所有,因此征税的过程实际上是国家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过程。
国家与纳税人之间形成的这种分配关系与社会再生产中的一般分配关系不同。
分配问题涉及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分配的主体;二是分配的依据。
税收分配是以国家为主体所进行的分配,而一般分配则是以各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为主体所进行的分配;税收分配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利进行的分配,而一般分配则是基于生产要素所进行的分配。
(三)征税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国家在履行其公共职能过程中必然要有一定的公共支出。
公共产品是提供的特殊决定了公共支出一般情况下不能由公民个人、企业采取自愿出价的方式,而只能采用由国家(政府)强制征税的方式,由经济组织、单位和个人来负担。
国家征税的目的是满足国家提供公共产品的需要,其中包括政府弥补市场失灵,促进公平分配等需要。
同时,国家征税也要受到所提供公共产品规模和质量的制约。
(四)税收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和固定性的形式特征税收特征,亦称“税收形式特征”,是指税收分配形式区别于其他财政分配形式的质的规定性。
第一章税法概论一、学习要点:第一节税法的概念一、税法的定义1、税法的定义及特征税法是国家制定的用以调整国家与纳税人之间在征纳税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的法律尺度的总称。
税收主要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
2、税收与税法的关系税收与税法密不成分,税法是税收的法律表示形式,税收那么是税法所确定的具体内容。
二、税收法律关系〔二〕税收法律关系的发生、变动与消灭税收法律关系的发生、变动和终止必需按照能够引起税收法律关系发生、变动或终止的客不雅情况,也就是税收法律事实。
〔三〕税收法律关系的庇护税收法律关系的庇护,本色上是庇护国家正常的经济秩序,保障国家财务收入,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税收法律关系的庇护对权利主体双方是对等的。
对权利享有者的庇护,就是对义务承担者的制约。
五、税法的作用税法在包管国家财务收入、国家宏不雅调控经济、维护经济秩序、有效庇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权益等方面,都阐扬着重大作用。
第二节税法的地位及与其他法律的关系一、税法的地位税法是我国国家法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法,它是调整国家与各个经济单元及公民个人分配关系的底子法律尺度。
二、税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第三节我国税收的立法原那么我国税收立法应遵循以下原那么:1、从实际出发的原那么2、公平原那么3、民主决策原那么4、原那么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那么5、法律的不变性、持续性与废、改、立相结合的原那么第四节我国税法的制定和实施一、税法的制定〔一〕税收立法机关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税收法律2、全国人大或人大常委会授权立法3、国务院制定的税收行政法规4、处所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税收处所性法规5、国务院税务主管部分制定的税收部分规章6、处所当局制定的税收处所规章〔二〕税收立法程序我国税收立法程序主要包罗三个阶段:提议阶段、审议阶段、通过和发布阶段。
二、税法的实施它包罗税收执法和税收守法两个方面。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一般按以下原那么处置:1、层次高的法律优于层次低的法律。
第一章税法概论一、税收法律关系构成(P1)(一)主体1.征税主体:各级税务机关、海关、财政2.纳税主体:法人、自然人、其它组织3.纳税主体确认原则:属地兼属人我国:流转税→属地企业所得税→属人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属地兼属人个人所得税→属地兼属人3.税法的重要特征(P2)征、纳双方法律地位平等,但它们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因而权利和义务并不对等。
(二)客体:征税对象(三)内容:主体所享有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二、主要构成要素(一)纳税义务人:即纳税主体,是指一切应履行纳税义务的法人、自然人及其他组织。
(二)征税对象:即纳税客体,是区分不同税种的主要标志。
计税依据:征税对象在量上的具体化。
具体分为从价、从量和复合。
(三)税目:征税对象在质的具体化。
税目是确定税率的需要。
(四)税率:税率是衡量税负轻重的重要标志。
1.比例税率2.定额税率3.累进税率(1)超额累进税率;(2)全额累进税率;(3)超率累进税率(五)纳税环节:单环节;多环节。
(六)纳税期限:注意区分: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纳税期限、申报期限和税款缴纳期限(七)纳税地点(八)减免税(九)罚则三、税种分类(P3)(一)按照税法的基本内容和效力的不同,可分为税收基本法和税收普通法(二)按照税法的职能作用的不同,可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三)按税法征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对流转额课税的税法、对所得额课税的税法、对财产、行为课税的税法和对自然资源课税的税法(四)按主权国家行使税收管辖权的不同,可分为国际税法和外国税法(五)按税收收入归属和征管权限不同:可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四、我国税法的制定与实施(P9)级次:法律、法规、规章(一)全国人大和人大常委会制定的税收法律(二)全国人大或人大常委会授权立法(三)国务院制定的税收行政法规。
(四)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税收地方性法规(仅海南省、各自治区有此权力)(五)国务院税务主管部门制定的税收部门规章。
第八章 税 法主主主主主主主税法概论(一)一、税法的定义二、税收法律关系三、税法的构成要素税法概论(二)税法的基本原则、体系与分类一、我国现行税法体系二、我国现行税法的分类三、我国税收管理体制和税权四、税法的基本原则第一讲 税法概论(一)一、税法的定义(一)税收的定义税收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力,强制、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对税收概念的四个方面的把握:1.税收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重要工具,其本质是一种分配关系。
2.国家征税的依据是政治权力,它有别于按要素进行的分配。
3.征税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4.税收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固定性的形式特征。
一、税法的定义(二)税收的形式特征税收的形式特征通常概括为税收的“三性”,即无偿性、强制性、固定性。
税收三性是区别税与非税的外在尺度和标志。
税收三性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无偿性是核心,强制性是保障,固定性是对强制性和无偿性的一种规范和约束。
一、税法的定义(三)税法的定义税法是调整税收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税收分配关系 征税主体与纳税主体之间国家政府不同层级及其相互之间国家之间税收征管关系 税务管理;税款征收;税务检查用税监督关系 缴纳税款之后 用税主体使用情况二、税收法律关系税收法律关系是由税法确认和调整的,在国家税收活动中各方当事人之间形成的,具有权利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
权力关系说 奥托·梅耶债务关系说 阿尔伯特·亨泽尔 北野弘久二元关系说 金子宏基本结论:税收实体法律关系性质的重心是债务关系,税收程序法主要以国家行政权力为基础,体现权力关系的性质。
二、税收法律关系(一)税收法律关系的构成1.权利主体① 代表国家行使征税职责的国家税务机关双主体 (包括各级税务机关、海关和财政机关) ② 履行纳税义务的纳税人2.权利客体——征税对象3.税收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权利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所应承担的义务是税收法律关系中最实质的东西,也是税法的灵魂。
第一章税法概论第一节税法的概念一、税法的定义税法是国度制定的用以调整国度与征税人之间在征征税方面的权益及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它是国度及征税人依法征税、依法征税的行为准那么。
其目的是保证国度利益和征税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税收次第,保证国度的财政支出。
税法与税收密不可分,税法是税收的法律表现方式,税收那么是税法所确定的详细内容。
因此,了解税收的实质与特征是十分必要的。
税收是国度为了行使其职能而取得财政支出的一种方式。
它的特征主要表如今三个方面:一是强迫性。
主要指国度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用法律、法规等方式对征收捐税加以规则,并依照法律强迫征税。
二是无偿性。
主要指国度征税后,税款即成为财政支出,不再出借征税人,也不支付任何报酬。
三是固定性。
主要指在征税之前,以法的方式预先规则了课税对象、课税额度和课税方法等。
因此,税法就是国度仰仗其权利,应用税收工具的强迫性、无偿性、固定性的特征参与社会产品和国民支出分配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税法法律关系国度征税与征税人征税方式上表现为利益分配的关系,但经过法律明白其双方的权益与义务后,这种关系实质上已上升为一种特定的法律关系。
了解税收法律关系,关于正确了解国度税法的实质,严厉依法征税、依法征税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税收法律关系的构成税收法律关系在总体上与其他法律关系一样,都是由权益主体、客体和法律关系内容三方面构成的,但在三方面的外延上,税收法律关系那么具有特殊性。
1.权益主体。
即税收法律关系中享有权益和承当义务的当事人。
在我国税收法律关系中,权益主体一方是代表国度行使征税职责的国度税务机关,包括国度各级税务机关、海关和财政机关,另一方是实行征税义务的人,包括法人、自然人和其他组织,在华的本国企业、组织、外籍人、无国籍人,以及在华虽然没无机构、场所但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本国企业或组织。
这种对税收法律关系中权益主体另一方确实定。
在我国采取的是属地兼属人的原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