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鉴赏高一年级(人美版)教学设计:第16课 美在民间永不朽 中国民间美术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3
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第16课《美在民间永不朽——中国民间美术》教学设计课时:1课时一、教材分析中国民间美术作品,在于让学生了解我国璀璨民间美术,丰富学生的民间美术文化知识,开阔学生视野,树立传承民族文化的意识。
本课通过介绍我国最有代表性的民间美术艺术样式,来理解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特征,从而挖掘中国民间美术的精神内涵,充分认识到自己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艺术的历史使命。
二、学生分析随着当今社会的高速发展,电脑、手机等高科技产品,在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占据了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空间。
同时,一些庸俗的娱乐文化也代替了学生们的业余生活,而凝聚着我们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优秀民族文化——民间美术,却慢慢的淡出人们的视线,甚至被遗忘。
大部分同学对民间美术的种类接触甚少,对民间美术与民间习俗的关系、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特点几乎不了解,更不用提如何去传承和发扬民间优秀文化。
这种状况直接导致民间文化随着传承人的逝去而消亡。
因此学习中国民间美术,有助于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提高民间美术的审美能力,激励学生传承与创新民族文化意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讲述、演示和欣赏使学生明确民间美术的界定,了解主要的民间美术的艺术形式及其艺术特征,挖掘它的精神内涵。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以小组形式探讨研究问题,并合作完成一副民间美术作品——剪纸,培养了学生自学合作研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展现潍坊特有的民间美术作品以及身边的美术作品,并让同学们合作完成了一副民间美术作品——剪纸,通过亲眼所见,亲手之作,从而激发学生对艺术、生活的热爱,增加知识和民族自豪感,同时也是完成素质教育的德育目标。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知道民间美术是如何界定的,并了解主要的民间美术分类。
2、教学难点:让学生自学讨论并分析中国民间美术的艺术特征和精神内涵,并能合作完成一副中国民间美术作品——剪纸。
五、教学方法1、直观展示法:利用实物展示和多媒体图片的形式把民间美术作品很直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第一感官接触到实际生活中的民间美术,这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的感性认识。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设计——《美在民间永不朽——中国民间美术》摘要:中国民间美术是广大农村劳动人民为满足自身生活的需要而创作的,带有浓重的民族性和地方特色。
美术鉴赏《美在民间永不朽——中国民间美术》教学设计引导学生逐步提高传承民间美术的意识,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美术的传承意识与创新精神关键词:教师引导学生为主传承创新一、教材分析象征寓意,富有强烈的喜庆色彩。
中国民间美术是广大农村劳动人民为满足自身生活的需要教师:提问民间美术的起源,民间美术有哪些种类?而创作的,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带有浓重的民族性学生:【预设回答】民间美术来源于生产劳动,种类有剪纸、和地方特色。
中华民族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伟大民族,但随年画、刺绣、雕塑、玩具、皮影等着社会现代化进程加快,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扎根于乡土的教师:PPT引导学生欣赏民间美术:剪纸、年画、玩具、风筝,民间美术逐步退出了人们的视线,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却随着刺绣、编织……传承人的逝去而消亡。
通过本课希望学生了解我国璀璨的民间以剪纸为例,作比较详细的讲解,教会学生如何鉴赏民间美术,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树立传承民族文化的意识。
美术及其艺术特色。
学生分析曾见北国之窗花,其味天然而浑厚;如今高科技电子产品在学生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今见南方之剪纸,玲珑剔透得未有。
色,在繁忙的学习之余十分关注流行和娱乐节目。
而凝聚着我一剪之趣夺神功,美在民间永不朽。
们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优秀民族文化——民间美术,却渐——郭沫若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甚至被遗忘。
大部分同学对民间美术的引用郭沫若先生出自《剪纸选胜》一书的题词。
说明剪纸种类接触甚少,对民间美术与民间习俗的关系、美术语言特点是我国的民间最普及的装饰艺术,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几乎不了解。
效果立见、适应面广,而普受欢迎。
甚至形成了南北两大流派:设计理念北方剪纸粗犷朴拙,天真浑厚;江南剪纸精巧秀丽、玲珑剔透。
教学过程强调“教师引导,学生为主”的教育思想,强调还有剪纸艺术的技法,分为阳刻、阴刻和阴阳刻(与印章艺术学生自主学习,本课教学思路设计如下:颇为相似)。
第16课美在民间永不朽——中国民间美术宋红雨一、教材分析(一)教学目标通过讲述、演示和欣赏使学生明确民间美术的基本概念,了解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形式、民间美术的艺术特征以及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使学生明确学习民间美术的重大意义,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b5E2RGbCAP(二)内容结构本课的教学内容为四大问题层层递进。
通过介绍最有代表性的民间美术艺术样式,了解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欣赏课文图版中优秀的民间美术作品,来理解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特征。
全课分为以下五个部分:p1EanqFDPw第一部分是引述。
从我国农历新年民俗活动情景中的各类民间美术品引出民间美术的概念,给学生以感性的认识。
第二部分的标题是“如何界定民间美术?”通过说明民间美术概念的基本含义和特性,引出民间美术中最有代表性的艺术样式。
DXDiTa9E3d第三部分的标题是“民间美术主要有哪些?”通过优秀作品欣赏,具体介绍民间美术中剪纸、年画、刺绣、玩具、雕塑这五类艺术样式。
其中玩具中又分为风筝、泥玩具、布玩具和活动玩具四种;民间雕塑中又分为石雕、砖刻、木雕、泥人、面人和面塑六种。
RTCrpUDGiT第四部分的标题是“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有什么特征?”举例分析民间美术艺术语言最重要的特征,即寓意性与象征性。
5PCzVD7HxA第五部分的标题是“如何理解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通过典型的案例分析,说明民间美术与民俗的紧密关系,说明中国民间美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艺术之根。
jLBHrnAILg(三)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中国民间美术中最有代表性的艺术样式以及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理解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特征。
xHAQX74J0X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第二部分“如何界定民间美术?”和第五部分“如何理解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这两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其中还有一些专业名词。
LDAYtRyKfE二、教学内容资料(一)作品分析赐福生财灶王(山东杨家埠年画)灶王也称司命主。
美在民间永不朽中国民间美术教案
《美在民间永不朽——中国民间美术》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美在民间永不朽——中国民间美术教材版本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 课型鉴赏课
课时1课时
教材分析
《美在民间永不朽——中国民间美术》选自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本课由民间美术的界定、民间美术的特点和民间美术主要种类介绍三部分构成,罗列了剪纸、年画、刺绣、玩具、泥塑等民间美术类型,本课以中国传统民间美术作品介绍为主。
本节课内,教师收集民间美术、实物、图片、视频等资料,并联系实际生活,引入与民间美术有关的多元艺术形式(如皮影戏等),在增加课程信息量的同时,开拓学生的视野。
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欣赏美、了解美、发现美、评价美,表现自我提供了一种充满乐趣和信心的途径,从而使美术欣赏教学更为生动活泼。
学生分析
高中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接近成熟状态,在繁忙的学习之余十分关注流行,对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较为表面化。
审美能力的培养,传承与创新民族文化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设计理念
教学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思想,强调学生自主的学习行为。
以多种审美体验的活动来组织教学,尝试把“搜集资料→阅读欣赏→讨论探索→评价延伸”的学习方式进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多元发展。
具体做如下设计:。
高中美术鉴赏《美在民间——中国民间美术》教案知识目标:认识民间美术是中国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众多门类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几种民间美术形式(剪纸、皮影、年画、泥塑),民间美术是由人民群众创作的、用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和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及流行的美术。
并举例讲解蜡染、扎染的制作方法与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分析体会民风民俗的积淀,掌握民间美术的精髓--出发于对生活的美好愿望,提高其精神境界和艺术素质及审美能力,掌握基本的民间美术材料与技术的应用,为其继承和发扬民间美术奠定基础。
情感目标:理解民间美术中的蕴涵的人民群众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
弘扬民间美术精华,培养热爱民间美术的情感。
重点和难点:民间美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自己独有的艺术思想体系和创作经验的积累。
学生不能准确的说出这些知识,本节课从生活中的风俗与实物展示讲解几个方面,帮助学生了解民间美术作品中所包含的丰富的精神内涵、民俗生活内容和植根于民族文化深处的审美理想。
理解民间美术的精神表达,不同艺术种类材料的选择,制作技术与当地自然环境的紧密联系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部分:通过一个不到3分钟的短片,让学生从中找出几种民间美术的类型(如年画、剪纸、皮影、玩具等等),展开讨论:民间美术有哪些形式?通过学生们的答案,教师总结“什么是民间美术?”民间美术:民间美术在古代是相对于宫廷美术、士大夫文人美术。
民间美术与民俗活动关系极为密切,如民间的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生子祝寿、迎神赛会等活动中的年画、剪纸、春联、戏具、花灯、扎纸、符道神像、服装饰件、龙舟彩船、月饼花模、泥塑等以及少数民族民俗节日中的服饰、布置等。
民间美术分布于各地,都具有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统一的特点。
按照材料分类,有纸、布、竹、石、木、皮革、金属、面、泥、陶瓷、草柳、棕藤、漆等不同材料,以天然材料为主,就地取材,以传统的手工方式制作,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
从创作者的角度看,民间艺术是以农民和手工业者为主体,以满足创作者自身需求以补充家庭收入为目的,甚至以之生计来源的手工艺术产品,从生产方式看,民间艺术是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以父传子、师带徒的方式世代传承的,从功能上看,它包括了侧重欣赏性和精神愉悦的民间美术作品,也包括了侧重实用性和使用功能的器物和装饰品。
第16课美在民间永不朽――中国民间美术教学目标:1、通过讲述、演示和欣赏使学生明确民间美术的基本概念。
2、了解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形式、民间美术的艺术特征以及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
3、使学生明确民间美术的重大意义,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民间美术中最有代表性的艺术样式以及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理解民间美术的特征。
教学难点:是第二部分“如何界定民间美术?”和第五部分“如何理解民间美术的特征?”这两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其中还有一些专业名词。
教学内容:一、导入探究课题(一)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探究课题播放视频《俏夕阳》。
2006年春节晚会,以唐山皮影艺术为题材的舞蹈《俏夕阳》深受观众的喜爱,以皮影舞蹈的形式烘托出春节欢快喜庆愉悦的氛围。
皮影是融音乐、舞蹈、美术、戏剧等民间文艺于一体的艺术形式,广泛流传于民间,皮影又是民间美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间美术是中华民族得艺术之根。
共同走进中国民间美术。
(二) 学生领会新课意图,愉快接受课题1、感受音画气息由此产生共鸣,并激发学习兴趣。
2、交流本课探究的意图、必要性。
二、新知探究(一)根据图片和举例让学生分析民间美术的范畴,民间美术的界定,民间美术的多种形式。
(二)就民间美术的三种最具代表的艺术样式作深入探究:剪纸:学生讨论回答是否见过剪纸作品,反映的是什么内容。
教师作详细讲解:剪纸可以用来表达喜庆与祝福,剪纸还是最普遍最单纯的民间美术,剪纸还是各种民间美术的基础。
欣赏黑板上张贴的剪纸作品,可见剪纸艺术的要求很严格。
另外,简直不仅可以用剪刀,还可以用刀刻。
总结剪纸的三种形式。
再来看一幅非常有代表性的作品――《五福捧寿》。
剪纸中有一雷是做刺绣的底样,北京地区俗称花样子,使用刀具在纸上刻成,内容有花鸟虫鱼各种题材,巧手绘制在枕头、鞋头、肚兜等物品上。
学生欣赏实物展示,总结剪纸的种类:分为窗花、刺绣花样、顶棚花、门笺、礼品花等。
刺绣:中国有四大名绣,分别是:苏绣、粤绣、蜀绣、湘绣。
人美版第16课中国民间美术教案
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第16课教案《美在民间永不朽——中国民间美术》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课中国民间美术作品欣赏,旨在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我国璀璨民间美术,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四大问题层层递进。
通过介绍我国最有代表性的民间美术艺术样式,了解我国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通过欣赏课文图版中优秀的民间美术作品,来理解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特征。
教材分析
民间美术是我国民俗文化的主要内容。
在劳动人民社会生活中发生、发展,流传了几千年的美术品种,它存在于劳动人民生活的衣、食、住、行、用各方面,其品种浩繁。
本课选取了典型的中国民间美术作品:年画、民间玩具、剪纸、风筝、编织、刺绣六类,让学生分组选题、收集素材、合作调查等,从而较为全面地了解我国民间美术的辉煌成就,理解学习掌握民间美术基础知识,不仅仅是继承和发展民间美术本身的问题,同时也是对民族历史文化统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我们进行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教育的需要。
中国民间美术种类繁多,寓意深刻,文化内涵深厚,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美术种类,是我国传统文化精髓之一。
本节课通过调查汇报、交流评价、实践临摹来感受民间美术的特点和民间美术的语言、了解民间美术的一般审美特征,初步掌握民间美术的一般鉴赏要点
学情分析
高中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接近于成熟状态,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增强,知识。
人美版普通高中《美术鉴赏》第16课美在民间永不朽―中国民间美术仁化中学谭利文课时:1课时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课通过介绍我国最有代表性的民间美术艺术样式,了解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欣赏课文图版中优秀的民间美术作品,来理解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特征。
全课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述。
从我国农历新年民俗活动情景中的各类民间美术品引出民间美术的概念,给学生以感性的认识。
第二部分的标题是“如何界定民间美术?”通过说明民间美术概念的基本含义和特性,引出民间美术中最有代表性的艺术样式。
第三部分的标题是“民间美术主要有哪些?”通过优秀作品欣赏,介绍民间美术中剪纸、年画、刺绣、玩具、雕塑这五类艺术样式。
第四部分的标题是“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有什么特征?”举例分析民间美术艺术语言最重要的特征,即寓意性与象征性。
第五部分的标题是“如何理解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通过典型的案例分析,说明民间美术与民俗的紧密关系,说明中国民间美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艺术之根。
二、教学对象分析高中的学生处于转折期,身心发展水平接近于成熟状态,但是缺少科学的观察方法与训练,因而产生情绪。
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增强,知识和社会素养不断提高,且具有较强的判断、辨别、分析问题和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对民间美术的种类接触较少,对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的特征的知识了解也相对匮乏。
这次教授的是高一A1班,该班形象思维很好,具有比较高水平的想象能力,但是注意力不持久。
虽在课程编制上讲授了较多不同门类的欣赏知识,但涉及民间艺术的部分不多,欣赏能力及基础知识还是较弱。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形式、民间美术的艺术特征以及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述、演示和欣赏培养学生对中国民间美术作品的初步的欣赏能力。
使学生明确民间美术的基本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激发学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的喜爱之情。
使学生明确民间美术的重大意义,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中国民间美术—剪纸艺术(教学设计)一、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剪纸艺术的基本知识,掌握剪纸的造型装饰手法。
教学难点:正确地掌握剪纸创作的基本原则,把握纹样设计时的连接性与完整性,创作具有个性的剪纸作品。
二、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教师进行一个盲撕双喜字表演【提问】:这个作品属于什么艺术?感受剪纸艺术。
吸引学生兴趣,引入本课剪纸的内容。
新授一.剪纸的基本知识播放PPT,结合PPT讲述1.剪纸的定义剪、刻、撕、染2.介绍剪纸的题材【观看视频】学生带着问题看视频,引出剪纸的题材部分。
3.剪纸的表现形式【展示图片】对比两幅相同题材的剪纸作品【提问】学生视觉上的不同感受,引出剪纸的两种表现形式:阳刻、阴刻。
阳刻阴刻观看PPT回答问题在学生们动手创造剪纸之前,了解剪纸的一些基本知识,增加实践前的文化储备。
4.剪纸的种类以实物教具为引,在刺激学生视觉感受的同时,生动形象地介绍剪纸的几大门类及其制作方式。
二、学习剪纸创作1.折法教授(1)PPT展示简单的剪纸步骤,从一折剪纸开始进行学习。
老师在课堂带领学生们一起操作。
(2)一折剪纸完成后,开始教授团花剪纸,教师示范,主要教授折纸方法。
2.图案设计(1)具体形以金鱼剪纸为范例,介绍如何把一张真实金鱼照片设计成金鱼剪纸风格图案。
教授学生具体形图案设计的步骤和技巧,提醒学生设计时的注意事项。
(2)抽象几何形展示一些在漫长剪纸历史中,被前人总结出来的经典的剪纸纹饰,并且用一组剪纸作品进行对比,让学生探讨出图案设计的一些审美原则。
(3)学生创作学生进行两三分钟的图案设计。
【小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检查成员间的图案设计是否得当?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对图案进行进一步修改完善后,学生开始制作剪纸作品,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1.学习一折剪纸的基本折法,操作实践。
2.学习团花剪纸的基本折法,操作实践。
3.学会设计剪纸图案。
4.学会制作剪纸作品。
学会简单的剪纸技能。
美术鉴赏
第十六课:中国民间美术
一、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是美术鉴赏模块的第内容,本课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民间美术,发扬我国民族民间优秀的民间艺术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学情分析
高中生身心发展水平接近成熟状态,对当下流行的东西感兴趣,面对逐渐消失的民间文化基本是不愿去学习的,在这方面审美能力的培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剪纸作品,让学生认识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和了解中国民间剪纸的特点,学会运用剪纸的基本技法创作剪纸作品。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再剪纸作品,自己动手进行剪纸练习,掌握剪纸的基本方法,运用不同的剪纸纹样创作剪纸作品。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剪纸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以及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增强其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剪纸的用途和意义以及基本纹样,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设计剪纸作品的能力。
难点:理解和掌握剪纸的造型装饰手法,学运用剪纸的基本纹样进行表
现,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设计剪纸作品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六、教学反思
七、板书设计
中国民间美术一、什么是民间美术?Array如何界定:
二、民间美术分类
1、剪纸
2、年画
3、刺绣等等
剪纸
1、什么是剪纸?
概念:
2、用途。
《美在民间永不朽——中国民间美术》民间美术就在我们身边。
民间美术种类很多,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感受民间美术的魅力。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才是有生命力的,而民间美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了解中国的民间美术。
民间美术是相对于专业而言,它们的创作基本上是从事生产的劳动人民,这些作品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应该是民间美术。
民间美术存在历史试卷分析于人民的日常生活,节日活动中,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观念。
所谓民间美术是强烈体现着民族性和地方性的。
它的创作和流传方式是集体的,它与宗教、民俗有密切的联系。
第二节:民间剪纸剪纸,也叫刻纸,是中国民间美术中最为常见的一种。
由于其所使用的工具、材料最简单,最普遍,因此也最为普及。
剪纸的基本加工技艺是镂空雕刻,是用剪刀或刻刀来进行的,这种装饰工艺在纸的发明以前已得到广泛应用。
1.剪纸具有别,但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基本相同,人们统称为剪纸。
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
其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料。
2、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民间剪纸的地域和民族特色鲜明。
从艺术风格来看,北方地域剪纸粗犷纯朴、古拙随意;南方剪纸工细优美、华丽明快。
从剪纸作者来看,广大农村劳动妇女以剪刀剪纸,其艺术表现形式是超时空的观念构成、观念造型与观念色彩。
以城市、农村男性为主的民间艺人则多以刀镂刻,玲珑剔透、工细严整、优雅华贵,以写实风格的剪纸艺术语言为主。
3、剪纸艺术在我们国家渊源流长,分布比较广泛,在长时间的发展和传播中,在不同的地方区域,很自然性地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特点。
于是,剪纸艺术在长时间的流传过程中就形成了风格特异的几大派别,主要有以下几家:蔚县剪纸、丰宁满族剪纸、中阳剪纸、医巫闾山满族剪纸、扬州剪纸、乐清细纹刻纸、广东剪纸、傣族剪纸、安塞剪纸、磁性剪纸造型手段民间剪纸来源于生活,剪纸的创作者把他们对生活、对自然的认识、感悟以剪纸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是他们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因此,这种艺术表达重在表现神似,而不是表现形似。
高中美术人美版《美术鉴赏》《第十六课美在民间永不朽--中国民间美术》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
试试讲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讲述和欣赏,使学生明确民间美术的基本概念,了解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形式、民间美术的艺术特征以及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和组织,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个性化的创造力;质疑、解疑;尝试把“搜集资料→阅读欣赏→讨论探索→评价延伸”的学习方式引入教学,使学生走近民间美术。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走近民间美术、走近生活,达到拓宽美术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目的;使学生感受民间美术的魅力,培养学生对民间美术的欣赏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精神。
2学情分析
高中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接近于成熟状态,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增强,知识和社会素养不断提高,且具有较强的判断、辨别、分析问题和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对民间美术的种类接触较少,对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的特征的知识了解也相对匮乏,亦对民间美术与民间习俗关系的了解知之甚少,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民间美术不同种类的具有典型、代表、特色、优秀的作品进行鉴赏,领略民间美术的种类、领会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的特征和相关的艺术表现手法,感受和体会民间艺术的美感、塑造健全的高水平的艺术修养、健康高雅的情趣和充实丰富的精神世界。
3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民间美术的界定概念,民间美术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样式及其特点。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特征,以及民间美术与民俗活动的关系。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美在人间永不朽——中国民间美术一、内容分析、学情分析:1、教材分析:本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中第十六课的内容,我省在全国首先进入新“课改”的实施,新课程对教材进行了新的编写,较于以前的《美术欣赏》课有明显的不同,新课程课本有很多新的东西,内容的整合上比以前较科学,里面增加“思考与讨论”、“学生活动”等内容,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教法与学法的转变。
本课是美术鉴赏知识的重要一环,在《美术鉴赏》中,共分两大部分: 1 —— 8 课为美术鉴赏的基础知识, 9 —— 20 课为具体的美术作品的鉴赏,本课是第二部分的内容,前几节课主要学习了:中外古代绘画撷英;中外古代雕塑;中外现代美术;以及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等内容,学习本课可以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美术素养。
通过学习探索,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身边的民间美术活动,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的艺术文化,培养学生懂得欣赏美,也是为了今后能够创造美打下好基础,所以说本课是重要的一节课。
2、学情分析:在教学实践中,不能不对所教学生做总体的了解,学生所拥有的知识结构如何?已懂得了多少美术的知识?做为教师应有大致的了解,这关系到教学成功与否,在“课改”课教学中,学生的探究活动的设计,师生互动活动的完成,都必须考虑到这个因素。
我所面对的学生大部分是在农村学校读初中的,美术的素养不高,一开始学习《美术鉴赏》课时大家都觉得很配劲、很抽象,但通过前面的学习,情况开始有了改变,学生逐渐有感觉了,探究学习的能力初步形成,在学习这节课之前,我布置了这样的课外探究活动:要求学生观察和寻找身边与农村所发生的美术活动,学生们对这个话题都感到非常兴趣,因为大部分学生都是农村来的,以前从没有注意过身边也有“美术”,一下子把注意力集中到这里、使学生们不断思考、观察,把身边的美术活动都想到了,而且思惟不断的发散,想到了省内的黎苗族服饰织物、大陆部分地区的剪纸等,这点从学生回答提问中可以反映出来。
2019-2023年高中美术第16课《美在民间永不朽――中国民间美术》说课稿人美版人美版:《美在民间永不朽――中国民间美术》是高中美术课程中的一节课,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国民间美术的特点和魅力。
中国民间美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中国人民创造力和智慧的结晶。
中国民间美术是一种追求自然和纯真的艺术形式。
它没有受到正规艺术教育的束缚,而是源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创造活动。
因此,中国民间美术在内容和题材上与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表现了人民群众对美的独特理解和感知。
中国民间美术以其丰富的形式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
在绘画方面,中国民间美术主要表现为壁画、年画、木板画、剪纸和刺绣等。
其中,壁画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艺术形式,它通过色彩的运用和细致的构图展现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和对生活的热爱。
年画是中国传统节庆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以图案丰富、色彩鲜艳为特点,常常描绘出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祈福。
木板画、剪纸和刺绣则以其独特的技艺和细腻的表现方式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
中国民间美术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独特感悟。
古代中国哲学家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念,强调人与大自然的紧密关系。
这一思想影响了中国民间美术的表现方式,使其注重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中国民间美术作品中常常出现五谷丰登、花鸟虫鱼、山水田园等自然景象,以及对传统民俗和信仰的表达,这些都彰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希望。
中国民间美术虽然源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但它在时代发展和历史变迁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历史悠久,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
中国民间美术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得以繁荣和发展的。
例如,在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众生活富裕。
这一时期产生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民间美术作品,如《清明上河图》等。
这些作品不仅记录了当时社会的繁荣景象,也展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中国民间美术之所以永不朽,是因为它承载了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代表了中国人民对美的独特理解和感知。
16 中国民间美术——美在民间永不朽[教材分析]本课是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第16课中国民间美术——美在民间永不朽。
这个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熟悉的,内容是知识传授与欣赏融为一体的综合课。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形式,理解其文化内蕴,同时开拓视野,了解更多的中国民间文化。
[教学目标]本着是提高学生艺术感知能力和审美辨别能力,使学生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路,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讲述、演示和欣赏使学生明确民间美术的基本概念,了解丰富多样的民间美术形式与艺术特征,理解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收集民间美术作品和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能力、自主探究的能力,学会分析民间美术作品的基本方法。
情感目标:使学生明确保护和传承民间美术的重大意义,增加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民间美术的主要种类的介绍。
[教学难点]民间美术的特点和艺术语言的理解[教学方法]本节课有民间美术的界定,民间美术的特点和民间美术主要种类介绍,以及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的理解这几部分构成。
罗列了剪纸、年画、刺绣、玩具、等民间美术。
本课将以图片/录相和学生的分析回答为主线,教书的引导讲解为辅,采用情景教学法、演示实验法、比较法、讨论法、归纳法、阅读法等,使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了解到民间美术的发展及其独特的地位。
[学习方法]授课班级为高一年级学生,高一学生已经过多年的学校课堂美术学习,根据高中这一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指导学生运用观察法、归纳法、阅读法、联想法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思维,强化学生的主动意识,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2分钟)首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剪纸、玩偶、年画、泥人等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并向学生一一展示。
然后,放一段新年的欢庆歌曲,让同学们认真听,然后回答老师的问题。
老师:同学们在听完这段音乐后想到了什么?学生:过年的喜庆场面,大扫除,买年货,贴对联,贴年画,剪纸等等.我们这里就出现了民间的美术作品.让学生集体讨论民间美术作品都有哪些?然后你们分别在什么地方接触过这些民间美术作品?师:同学们带着老师的问题,边思考边阅读课本。
第16课美在民间永不朽――中国民间美术
教学目标:
1、通过讲述、演示和欣赏使学生明确民间美术的基本概念。
2、了解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形式、民间美术的艺术特征以及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
3、使学生明确民间美术的重大意义,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民间美术中最有代表性的艺术样式以及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理解民间美术的特征。
教学难点:是第二部分“如何界定民间美术?”和第五部分“如何理解民间美术的特征?”这两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其中还有一些专业名词。
教学内容:
一、导入探究课题
(一)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探究课题
播放视频《俏夕阳》。
2006年春节晚会,以唐山皮影艺术为题材的舞蹈《俏夕阳》深受观众的喜爱,以皮影舞蹈的形式烘托出春节欢快喜庆愉悦的氛围。
皮影是融音乐、舞蹈、美术、戏剧等民间文艺于一体的艺术形式,广泛流传于民间,皮影又是民间美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间美术是中华民族得艺术之根。
共同走进中国民间美术。
(二) 学生领会新课意图,愉快接受课题
1、感受音画气息由此产生共鸣,并激发学习兴趣。
2、交流本课探究的意图、必要性。
二、新知探究
(一)根据图片和举例让学生分析民间美术的范畴,民间美术的界定,民间美术的多种形式。
(二)就民间美术的三种最具代表的艺术样式作深入探究:
剪纸:学生讨论回答是否见过剪纸作品,反映的是什么内容。
教师作详细讲解:剪纸可以用来表达喜庆与祝福,剪纸还是最普遍最单纯的民间美术,剪纸
还是各种民间美术的基础。
欣赏黑板上张贴的剪纸作品,可见剪纸艺术的要求很严格。
另外,简直不仅可以用剪刀,还可以用刀刻。
总结剪纸的三种形式。
再来看一幅非常有代表性的作品――《五福捧寿》。
剪纸中有一雷是做刺绣的底样,北京地区俗称花样子,使用刀具在纸上刻成,内容有花鸟虫鱼各种题材,巧手绘制在枕头、鞋头、肚兜等物品上。
学生欣赏实物展示,总结剪纸的种类:分为窗花、刺绣花样、顶棚花、门笺、礼品花等。
刺绣:中国有四大名绣,分别是:苏绣、粤绣、蜀绣、湘绣。
刺绣的应用范围很广,我们来看能用在什么地方?学生思考回答:可用于服装、鞋帽、枕头、帐帘、钱包、香包等。
接下来屏幕上展示的是苗族妇女的刺绣作品。
艺术大师刘海粟对苗族刺绣给与很高的评价:“缕云裁月,苗女巧夺天工,苏绣、湘绣比之,难以免俗。
”教师说明:少数民族中蕴藏的民间美术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它是中国民间美术中最重要的部分,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间美术也是多样的,要学会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学习优秀的民间艺术遗产,不断丰富民间美术的宝库。
欣赏“五毒的小布鞋”,提问:民俗中是如何体现民间美术的?民间美术总拿民俗做文章,他们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学生思考并回答:民间美术和民俗活动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是伴随民俗活动而发展的。
民间美术的题材与语言多有民俗依据,它必须符合民俗观念、民俗传说和民俗活动的要求;民间文化也离不开民间美术,许多民俗活动都是通过民间美术增加了色彩和情趣;民间美术既是民俗文化的造型载体,更是民族精神的视觉象征。
年画:提问为什么春节时家家户户都要贴年画?学生思考回答:为了满足纳福迎祥、万象更新的民俗需要。
年画种类繁多,题材内容异常丰富,当然如今已不常见了,但在我国部分农村依然保持贴年画的风俗。
教师阐述:中国不仅有四大名绣,还有三大年画产地分别是:天津杨柳青、江苏桃花坞、山东潍坊杨家埠。
欣赏不同类型的年画作品,感受中国民间美术的亲切和生活的美好。
三、创设互动探究平台
(一)欣赏中国民间的剪纸、刺绣、年画、泥塑、玩具等美术作品,让学生思考探究中国民间美术多种类别之间的共性,并回答:就作品的内容和采用的美术形象而言,民间美术有寓意和象征的特点,在造型上,特别概括和质朴、大方;在色彩上,较多采用大红、黄、绿、蓝等较鲜艳的颜色,对比明显,鲜亮而富有
喜庆气氛。
(二)欣赏民间美术作品并让学生根据给这些作品起名字,教师给与评价。
四、归纳总结:系统知识,德育渗透。
教师阐述:从这堂课中我们了解了民间美术的种类及艺术特征,以及怎样欣赏民间美术作品。
有一句话这样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文化的才是永久的。
”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民俗文化是非常可悲的,希望同学们从自身做起,共同关注生活,关注民间美术,让民族文化传承下来。
教学的主要功能是教会学生学习,本课通过教师启发、引导、点拨,调控探究方向,及学生自己合作探究,在宽松的教学情景中开展了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尽最大学力能够到达的区域内学习。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知识的升华,升华的途径是应用与整合。
通过应用使知识与方法得到整合,让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知识,立足实际,活学活用,回归生活,使学生感到学有所获。
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
强化内在的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