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PPT课件 杨柳青木版年画
- 格式:ppt
- 大小:1.87 MB
- 文档页数:29
19清朝-书画-杨柳青木板年画杨柳青木版年画是中国著名的传统年画之一。
创于明崇祯年间,清雍正、乾隆至光绪初为最盛时期,已历300余年,因产于天津杨柳青镇而得名。
杨柳青木板年画是印绘相结合的年画制品,风格独特,构图丰满,线刻精工细腻,人工染色艳丽。
题材多为戏曲、神话故事以及表现美女、胖娃娃等世俗风情等内容,其代表作品以清时期最为典型。
《莲年有余》:即“连年有余”之谐音。
此画是杨柳青木版年画的经典作之一,大约兴起在清乾隆年间,只是当时的图案和现在略有不同,至清末光绪时图案与现在基本不变。
画上的娃娃“童颜佛身,戏姿武架”,怀抱鲤鱼,手持莲花,象征吉祥美好,生活富足。
2003-2《杨柳青木版年画》小版张边纸·连年有余HP1994《1994年中国邮政贺年(有奖)明信片》12-3·年画连年有余清光绪年间杨柳青木版年画《连年有余》原图《五子夺莲》:清雍正年间,属娃娃题材的经典之作。
画面中娃娃形象生动,造型丰满,其线刻细腻,染色鲜明艳丽,充分体现了杨柳青年画的独特风格。
“五子”寓意多子,亦有“教五子,名俱扬”之意,民间素有“五子夺魁”之说,此画中为“夺莲”,寓意为“连生贵子”之意。
2003-2《杨柳青木版年画》4-1·五子夺莲2009年贺卡邮资信封第二组年画《喜事连连》·五子夺莲清雍正年间杨柳青木版年画《五子夺莲》原图《镇宅钟馗,驱邪逐魔》:此画为清乾隆年间作品。
其绘画艺术在其他“门神”类中属上乘。
杨柳青年画题材丰富,但最早是从门神的门画开始产生的,现今有些地区仍有贴门神的习惯。
钟馗是神话传说中的驱逐人间鬼魅和避驱凶邪的神仙。
2003-2《杨柳青木版年画》4-2·钟馗清乾隆年间杨柳青木版年画《镇宅钟馗、驱邪逐魔》原图《盗仙草》:此画为清乾隆年间作品,是著名传说《白蛇传》中的一个情节。
其风格特点为人物多而清丽,线条优雅,人大于景,疏朗有风致。
内容为白娘子偕小青迎战护山仙童。
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简介杨柳青年画继承了宋、元绘画的传统,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的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创立了鲜明活杨柳青年画《春牛图》泼、喜气吉祥、富有感人题材的独特风格。
制作时,先用木版雕出画面线纹,然后用墨印在上面,套过两三次单色版后,再以彩笔填绘。
既有版味、木味,又有手绘的色彩斑斓与工艺性,因此,民间艺术的韵味浓郁,富于中国气派.起源有着600年历史的杨柳青(位于天津市西20公里)的民间木版年画产生于元末明初,当时有一名长于雕刻的民间艺人避难来到杨柳青镇,逢年过节就刻些门神、灶王出卖,镇上的人争相模仿。
到了明永乐年间,大运河重新疏通,南方精致的纸张、水彩运到了杨柳青,使这里的绘画艺术得到发展。
杨柳青年画的画样(粉本)有几千种。
到了清代中期全盛时期,杨柳青镇的戴廉增画店一年生产的成品就达2000件,每件500张,共达百万幅。
当时,杨柳青全镇连同附近的32个村子,“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画店鳞次栉比,店中画样高悬,各地商客络绎不绝,是名副其实的绘画之乡。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杨柳青年画走向衰落。
1926年,霍派五世传人霍玉棠创建了杨柳青镇最大的“玉成号”画庄,杨柳青年画渐渐走向复苏。
解放后,周恩来总理还曾亲临视察并给画庄寄来急需的藤黄原料。
“文革”期间,杨柳青年画改为胶版印刷,传统工艺濒临绝迹。
天津杨柳青年画霍派第六代传人霍庆有(霍玉棠之子)从20世纪80年代起,继承父志,利用近三十年的时间苦心钻研勾线、刻板、刷画裱等传统技艺,掌握了全套杨柳青年画工艺,成为天津一带唯一的勾、刻、刷、画、裱“五项全能”的杨柳青年画艺人,使得曾几近绝迹的木版手工绘制的杨柳青年画得以复苏。
如今,“玉城号”画庄已建成为家庭博物馆,成为吸引中外游客的人文景点。
杨柳青年画继承宋、元绘画传统,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的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制作时,先用木版雕出画面线纹,然后用墨印在上面,套过两三次单色版后,再以彩笔填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