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边际革命与新古典经济学
- 格式:ppt
- 大小:333.00 KB
- 文档页数:113
西方经济学演变过程中的三次革命摘要:西方经济学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过三次重大的理论革命,分别是斯密革命、边际革命以及凯恩斯革命。
它们实质上是三次大的经济学理论转折,一起说明了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历史演变过程。
研究这三次理论革命对于深入了解西方经济学理论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正如英国经济学家特伦斯·W·哈奇森(Terence Wilmot Hutchison)所言:“研究经济学的较重要变革、转折点或革命,有助于说明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我们期望它提供些什么是合理的,什么是不合理的。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演变;革命;斯密革命;边际革命;及凯恩斯革命。
西方经济学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过三次重大的理论革命,分别是斯密革命、边际革命以及凯恩斯革命。
它们实质上是三次大的经济学理论转折,一起说明了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历史演变过程。
研究这三次理论革命对于深入了解西方经济学理论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正如英国经济学家特伦斯·W·哈奇森(Terence Wilmot Hutchison)所言:“研究经济学的较重要变革、转折点或革命,有助于说明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我们期望它提供些什么是合理的,什么是不合理的。
”一、斯密革命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出版,标志着古典经济学体系的创立。
他在对重商主义批判的基础上,吸收了早期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成果,形成了自己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实现了西方经济学演进中的一次伟大变革。
斯密革命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斯密革命的主要内容1.自由竞争、自由放任的经济体系斯密的自由竞争、自由放任的经济体系理论是以其人性论为基础的,在经济政策上,斯密主张自由放任。
这表现在他提出的“看不见的手”的理论上。
他认为,在一切自由社会里,人们受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引。
斯密虽然反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但并没有绝对化。
他认为在一些情况下,国家干预是必不可少的。
2.自我调节的市场机制斯密认为每一种商品都有一个“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市场价格与自然价格的背离对于生产有自发的调节作用,即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
经济学的发展历程1、中世纪经济学:以基督教的观点解释封建经济和少量商品交换问题。
2、重商主义:(亚当斯密《国富论》)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时期,国家支持商业资本,认为对外贸易是财富之源,主张少买多卖积累原始资本。
3、古典主义经济学:两次工业革命时期,认为生产是社会财富之源,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主张自由放任、反对国家干预,通过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支配经济生活。
4、凯恩斯主义:1929-1933年经济危机后,受罗斯福新政的影响,提出了有效需求决定就业量的理论,主张国家大力干预经济,反对自由放任、盲目生产,解决生产过剩问题。
一、古代经济学的萌芽古希腊在经济思想方面的主要贡献中,有色诺芬的《经济论》,柏拉图的社会分工论和亚里士多德关于商品交换与货币的学说。
古罗马的经济思想部分见于几位著名思想家如加图、瓦罗、珂鲁麦拉等人的著作中。
古罗马对经济思想的贡献,主要是罗马法中关于财产、契约和自然法则的思想。
一些学者出于奴隶主阶级利益的需要,对当时的一些经济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最早的经济学概念和思想,比如说,关于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看法、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看法、关于货币的看法等等。
二、中世纪的经济学中世纪经济学的主要代表是被奉为“神学泰斗”的托马斯·阿奎纳。
在对基督教教义进行世俗解释时,阿奎纳在过去的经济思想和观念基础上,以基督教的观点解释了封建经济和少量商品交换中的问题。
尽管中世纪的经济思想在某些方面比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经济思想有所进步,但是,在某些方面,则进展不大,在个别的方面甚至还有退步。
三、重商主义15 世纪末,西欧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瓦解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和成长;地理大发现扩大了世界市场,给商业、航海业、工业以极大刺激;商业资本发挥着突出的作用,促进各国国内市场的统一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与商业资本加强的同时,西欧一些国家建立起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运用国家力量支持商业资本的发展。
新古典经济学概述新古典经济学是20世纪初至今发展的一门经济学流派,主要关注个体行为和市场机制对经济现象的影响。
本文将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核心理论和方法进行概述。
一、基本假设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包括理性选择、边际分析和市场竞争。
首先,理性选择假设认为个体在决策时会根据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进行选择。
其次,边际分析假设认为个体在做出决策时会比较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
最后,市场竞争假设认为市场机制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供求关系决定价格和数量。
二、核心理论新古典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包括消费理论、生产理论和价格理论。
消费理论研究个体如何在有限的收入下进行消费选择,涉及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生产理论分析企业如何在有限的成本下进行生产决策,研究生产函数和边际生产力。
价格理论关注市场上供给和需求的交互作用,研究价格形成和资源配置。
三、方法新古典经济学运用数学和统计学方法进行经济分析,建立数学模型来解释经济现象。
其中,微观经济学通过个体行为建模来研究市场机制和经济交互作用。
宏观经济学则以整体经济变量为研究对象,关注总量经济运行和宏观政策的效果。
四、应用和争议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对经济政策制定产生重要影响。
其研究成果包括供给需求分析、市场竞争、效率理论等。
然而,新古典经济学也面临一些争议,如理性选择假设的合理性、市场竞争假设的适用范围等。
结论新古典经济学以其基于理性选择、边际分析和市场竞争的基本假设为基石,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经济分析框架。
通过消费理论、生产理论和价格理论等核心理论,新古典经济学解释经济行为和市场机制。
运用数学和统计学方法进行研究,其成果在经济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也面临一些争议。
新古典经济学的发展对于经济学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边际革命与新古典经济学引言古典经济学是经济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奠定了现代经济学的基础。
然而,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新古典经济学迅速兴起,边际革命成为新古典经济学的核心思想之一。
本文将探讨边际革命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影响和意义。
古典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古典经济学是由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经济学家创立的,其核心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劳动价值论: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生产要素理论:古典经济学家认为,生产过程需要三个要素,即劳动、土地和资本。
3.无政府主义: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市场自由竞争能够实现社会最大福利。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古典经济学因为其在解释经济现象时的局限性而受到挑战。
边际革命的兴起边际革命是新古典经济学的核心思想之一,它是在19世纪末由一批经济学家(如沃尔夫拉姆·冯·海森堡)发起的。
边际革命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边际效用理论:边际革命提出了边际效用的概念,即人们对于多个单位的商品(或服务)所得到的满足程度的变化。
这一概念对于解释消费者行为和需求曲线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2.边际成本理论:边际革命还引入了边际成本的概念,即生产一个额外单位商品所需要的额外成本。
这一概念对于解释企业生产决策和供给曲线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3.边际替代率:边际革命提出了边际替代率的概念,指的是生产要素之间的相互替代比率。
边际替代率的改变对于资源配置和生产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启示。
可以说,边际革命的兴起标志着经济学从古典时期逐渐进入现代时期。
新古典经济学的核心观点新古典经济学是以边际革命为核心的经济学思潮,它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的一些基本观点,同时对古典经济学的不足之处进行了修正和补充。
新古典经济学的核心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边际效用递减:新古典经济学认为,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加,每个单位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效用递减。
经济学的发展历程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的学科,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哲学思想。
然而,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的工业革命时期。
以下将详细介绍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1. 古希腊时期的经济思想古希腊时期的经济思想主要集中在政治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政治学》中。
亚里士多德认为,经济活动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财富的获得应该是通过合法手段和公正的交换。
2. 经济学的启蒙时期18世纪末,工业革命的兴起促使人们对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亚当·斯密被认为是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在其著作《国富论》中提出了自由市场经济的理论,并强调劳动分工和市场竞争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3. 古典经济学派的兴起19世纪初,古典经济学派兴起,以大卫·李嘉图和约翰·斯图尔特·穆勒为代表。
李嘉图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和土地租金理论,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穆勒则强调需求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边际效用理论。
4. 边际革命和新古典经济学派的崛起19世纪末,边际革命的出现引发了经济学的新一轮变革。
边际革命的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经济学派的卡尔·门格尔和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
他们强调个体决策的边际效益,并将经济学从价值理论转向了价格理论。
5.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兴起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的爆发使得传统的古典经济学派无法解释和应对经济危机。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了总需求决定经济增长的理论,并主张政府应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干预经济。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成为战后主导的经济学思潮。
6.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崛起20世纪50年代,新古典经济学重新兴起,以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为代表。
新古典经济学强调市场机制的有效性和个体决策的理性性,主张自由市场经济和小政府。
7. 发展经济学的兴起20世纪50年代后期,发展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兴起。
西方经济学演变过程中的三次革命摘要:西方经济学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过三次重大的理论革命,分别是斯密革命、边际革命以及凯恩斯革命。
它们实质上是三次大的经济学理论转折,一起说明了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历史演变过程。
研究这三次理论革命对于深入了解西方经济学理论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正如英国经济学家特伦斯·W·哈奇森(Terence Wilmot Hutchison)所言:“研究经济学的较重要变革、转折点或革命,有助于说明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我们期望它提供些什么是合理的,什么是不合理的。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演变;革命;斯密革命;边际革命;及凯恩斯革命。
西方经济学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过三次重大的理论革命,分别是斯密革命、边际革命以及凯恩斯革命。
它们实质上是三次大的经济学理论转折,一起说明了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历史演变过程。
研究这三次理论革命对于深入了解西方经济学理论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正如英国经济学家特伦斯·W·哈奇森(Terence Wilmot Hutchison)所言:“研究经济学的较重要变革、转折点或革命,有助于说明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我们期望它提供些什么是合理的,什么是不合理的。
”一、斯密革命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出版,标志着古典经济学体系的创立。
他在对重商主义批判的基础上,吸收了早期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成果,形成了自己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实现了西方经济学演进中的一次伟大变革。
斯密革命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斯密革命的主要内容1.自由竞争、自由放任的经济体系斯密的自由竞争、自由放任的经济体系理论是以其人性论为基础的,在经济政策上,斯密主张自由放任。
这表现在他提出的“看不见的手”的理论上。
他认为,在一切自由社会里,人们受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引。
斯密虽然反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但并没有绝对化。
他认为在一些情况下,国家干预是必不可少的。
2.自我调节的市场机制斯密认为每一种商品都有一个“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市场价格与自然价格的背离对于生产有自发的调节作用,即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
新古典经济学目录[隐藏]新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代表人物现代西方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边际革命[编辑本段]新古典经济学★对应于早期的,俗称:第一代新古典派经济学(Neoclassical Economics)★对应于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俗称:新古典派经济学第二代(New Classical Economics)★对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一个新流派即:新兴古典经济学(New Cl assical Economics)★以及20世纪末开始的第四次“整合”第一代新古典派经济学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系统性发展源自亚当·斯密,中经大卫·李嘉图、西斯蒙第、穆勒、萨伊等,逐渐形成了一个经典的经济学理论体系,这就是古典经济学(Classical Economics)。
在20世纪以后,现代西方经济学历经了“张伯伦革命”、“凯恩斯革命”和“预期革命”等所谓三次大的革命,形成了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这个框架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Neoclassical Economics),以区别于先前的古典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集中而充分地反映了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过去100年间的研究成果和发展特征,它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证伪主义的普遍化、假定条件的多样化、分析工具的数理化、研究领域的非经济化、案例使用的经典化、学科交叉的边缘化。
“张伯伦革命”摈弃了古典经济学把竞争作为普遍现象,把垄断看作个别例外的传统假定,认为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是两种极端情况,更多的是处在两种极端之间的“垄断竞争”或“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模式。
他们运用边际分析法,分析了“垄断竞争”的成因、均衡条件、福利效应等,从而完成了微观经济的革命。
“凯恩斯革命”使得西方经济学在分析方法上实现了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的分野,从而在理论体系上划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而凯恩斯则成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开山鼻祖。
凯恩斯完成理论创新包括:否定了古典经济学关于充分就业均衡的假定及其理论基础“萨伊定律”,认为在通常情况下,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导致非自愿失业和小于充分就业均衡的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又在于“消费倾向、灵活偏好和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这三个基本心理因素”。
西方经济学知识点总结图像西方经济学是指以西方国家为主要发展对象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其理论框架主要包括古典经济学、边际革命、凯恩斯革命和新古典学派。
下面将对西方经济学的一些知识点进行总结。
1. 古典经济学古典经济学是18世纪到19世纪初期的一种主流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其代表人物有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
古典经济学强调市场机制的自由竞争和资源的有效配置,认为市场是自我调节的,供求关系会自动平衡。
斯密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理论,认为自利自私的行为也会促进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而李嘉图则提出了著名的李嘉图定律,即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递减。
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奠定了现代经济学理论的基础。
2. 边际革命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经济学界出现了一场重新定义价值和资源配置的革命——边际主义革命。
边际革命的代表人物有弗里德里希·海耶克和约翰·贝茨·克拉克。
他们认为,价值不仅仅取决于劳动价值论,还取决于边际效用和边际成本。
这一理论的提出推动了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成为新古典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理论的基础。
3. 凯恩斯革命20世纪初叶,由于经济大萧条的爆发,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开始出现了一些局限性。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了“有效需求”理论,他认为政府要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干预经济,以保持有效需求的充分就业。
凯恩斯的理论强调了政府在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影响了后来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和政策。
4. 新古典学派20世纪中叶,新古典学派兴起,代表人物有米尔顿·弗里德曼和罗伯特·卢卡斯。
他们对凯恩斯主义提出了质疑,并提出了新的理论框架。
新古典学派强调了市场的自我调节性和个体的理性选择行为,强调了企业家的创新和市场竞争的重要性。
弗里德曼提出了著名的“货币供给学说”,认为货币供给是决定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
新古典学派的理论为后来的供给学派和新凯恩斯主义理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发。
边际革命一、边际革命的概述19世纪初70年代,英国杰文斯、奥地利门格尔和法国的瓦尔拉斯几乎同时发表了三部具有相同理论倾向的著作,即《政治经济学原理》、《国民经济学原理》和《纯粹政治经济学纲要》,标志着西方经济学演进中一个重要的转折。
这是从斯密到约.穆勒的古典时代结束而以边际主义兴起为特征的新古典时代的开始。
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以边际分析方法和原则为特征的各种经济学说,包括奥地利学派、洛桑学派、杰文斯经济学、马歇尔经济学、早期瑞典学派以及美国的约.贝克拉克和费雪的经济学说,一句话,新古典经济学涵盖了从古典经济学到凯恩斯经济学之间的西方主流经济学,这种主流经济学后来构成了西方微观经济学的基础。
二、边际学派产生的历史的背景○1古典经济学既无法解释一些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更无法有效解决它们。
○2为此,欧洲出现了四种古典经济学之外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发展社会主义;支持行业工会主义;通过政府管制经济、消除权利滥用和对收入进行再分配;经济学的边际主义。
○3边际主义放弃从劳动价值论角度为自由市场经济辩护,转而求助于效用价值论;其分析方法也从总量分析转向边际分析。
○4但是与前三种方案不同,边际主义仍然坚持市场配置和分配,反对政府干预,抨击社会主义,并试图阻止工会行为,从而显示出其与古典经济学的理论连续性。
三、边际学派的主要信条1、集中关注边际2、理性经济行为3、强调微观经济4、使用抽象、演绎方法5、强调完全竞争6、需求导向的价格理论7、强调主观效用8、均衡方法9、将土地与资本品合并分析10、最小的政府干预四、边际主义的先驱(主要介绍古诺和戈森)(一)古诺安东尼·奥古斯丁·古诺(1801~1877)是一位法国数学家,出版了关于数学、哲学和经济学的一系列著作。
他是将数学用于经济分析的最早的经济学家,但其开创性贡献被后人忽略了,直到边际革命的兴起。
古诺是第一位提出完全垄断、双寡头垄断和完全竞争的精确数学模型的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