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 国 电 影 史(美国战后衰落与复兴)
- 格式:ppt
- 大小:240.00 KB
- 文档页数:15
中外电影史知识点总结考虑到之前文豪上传的版本五万字背起来难度太大,所以根据该版本结合老师画的重点整理出了这个精简版,希望能帮到大家,祝考试顺利^ _^——————————————分割线—————————————————第一章世界电影艺术发展概述电影诞生于1895年12月28 日,(特点:是科学技术的产物。
)1927年《爵士歌王》(第一部有声电影)1931年3月《歌女红牡丹》(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第二章法国电影法国电影艺术的先驱者:卢米埃尔兄弟&梅里爱第一部电影作品——卢米埃尔兄弟《工厂大门》P12~13卢米埃尔兄弟被称为“世界电影之父”,著名影片包括《工厂大门》、《火车到站》、《婴儿午餐》、《水浇园丁》、《烧草的妇女们》、《出港的船》。
特点:·大都是由一个固定视点的单镜头拍摄而成·物体与人物时远时近,不同景别的视觉变化,形成了纵深的场面调度。
(“长镜头”的拍摄方法,即固定视点的单镜头拍摄下来的一个时间和空间的连续体。
)·卢米埃尔兄弟已经很恰当地规定了影片的真正领域。
小说、戏剧主要是表达人类的心灵。
至于电影,它所表现的乃是生活的动态、自然界和它的现象、人群和人们的变动。
凡是运动的东西都在电影机的拍摄范围之内。
电影机的镜头是向世界开放的”。
梅斯吉希·体现了电影与生俱来的记录的本性。
梅里爱1902年《月球旅行记》1905年《太空旅行记》意义:摄影机始终静止地面对舞台空间,缺乏运动感;演员保持着舞台表演的意识……受到戏剧舞台观念的束缚A.奠定了乔治·梅里爱在电影史上的地位:首位电影技术探索者B.在一定程度上确立了剧情影片的某些规范:历尽磨难的主人公尖锐的矛盾冲突生动曲折的情节评价梅里爱:将科学与魔术、现实与幻觉结合起来,创造了一个充满魁力的光怪陆离的幻想世界。
梅里爱的影片代表着一个惊奇的孩子眼中所看到的一个充满科学奇迹的世界,是以原始人的那种聪明、细致的天真眼光来观察一个新世界。
中外电影电视简史世界电影艺术的历史发展一、诞生形成期(1895—1927)(一)卢米埃尔的纪实电影在上述的七门艺术中,唯一知道其诞生日的只有电影,它诞生于1895年12月28日。
这一天,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里第一次售票公映了他们制作的《火车到站》、《水浇园丁》、《工厂的大门》等十余部影片,并且取得轰动国际的成功。
在世界电影史上这一天就被定为电影的诞生日。
卢米埃尔的影片明显的特点是纪实性。
由于影片直接地拍摄真实的生活,给观众以身临其境的亲切感。
(二)梅里爱的“戏剧电影”乔治•梅里爱对电影的贡献包括三个方面:首先,他把许多照像特技应用于电影。
其次是特技摄影的发明。
通过“停机再拍”,可以使贵妇突然变成了魔鬼;灰姑娘变成了高贵的公主;老鼠变成了白马。
其中最著名的是《月球旅行记》。
再次是创造了戏剧电影。
他几乎把所有戏剧上的表现手法,诸如剧本、演员、服装、化妆、布景以及场与幕的划分等等,系统地移植到电影制作中来。
他还首创了用人工布景摄制电影。
梅里爱所作的这一切,后来都成为电影技术的基本要素。
但是他对戏剧美学的过于执着,既造就了他的辉煌也使他沦为戏剧美学的俘虏。
(三)蒙太奇的产生蒙太奇的产生才使电影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
对蒙太奇贡献最大、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的大卫•格里菲斯和前苏联的谢尔盖•爱森斯坦。
格里菲斯最大的贡献是把影片的基本构成单位由场景改变为镜头,并让摄影机在他的指挥下运动起来,他还创造性地运用特写和“切”以及通过调度镜头,在影片中创造节奏气氛,以利于把情节推向高潮。
格里菲斯首先使蒙太奇成为电影的艺术手段。
他吸收了梅里爱的特技技巧,借鉴了小说家狄更斯的“切回”手法,创造了平行蒙太奇。
这种艺术手法在他的传世之作《一个国家的诞生》一片中得到了更巧妙地运用。
电影史家把这部影片上映的日期(1915年2月8日)当作“好莱坞统治世界的开始”,这部影片被称为美国电影史上的里程碑。
《党同伐异》中,蒙太奇的手法得到了更完善的运用。
美国电影产业的全球化发展及其对华影响一、Introduction随着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增加,电影产业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发展。
美国电影产业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电影产业之一,其全球化发展对其他国家的电影产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从美国电影产业的全球化发展以及其对华影响两个方面展开探讨。
二、美国电影产业的全球化发展1. 历史背景20世纪初期,美国电影产业开始崛起。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电影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不仅向欧洲输出了大量电影,还掌控了国际市场。
194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美国电影又进入了黄金时期,这为其全球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全球化路径美国电影产业的全球化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美国电影在全球的传播。
因为美国电影市场的庞大以及其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美国电影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非常迅速。
(2)美国影视公司的全球化发展。
20世纪80年代,美国公司开始走向全球化,他们在全球建立了大量的分支机构,并在影片制作、发行、宣传等方面实现了全球化战略。
这加速了美国电影在全球的传播。
(3)跨国整合。
最近几年,美国公司在全球不断开拓,通过收购或与当地公司合作,进一步拓展了其在全球的市场份额,使得美国电影在全球更加流行。
三、美国电影产业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影响1. 开放中国市场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这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美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
美国电影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这为美国公司进一步提升在全球的市场影响力奠定了基础。
2. 增强中国电影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美国电影的进入为中国电影带来了更高的市场竞争力。
中国电影公司面临着来自美国电影公司的激烈竞争,由此也促使了中国电影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例如,中国电影公司开始注重影片的质量,提升艺术水平和内容层次,以应对美国电影在市场上的竞争。
3. 文化交流美国电影的进入也为中国观众提供了更多样化的选择。
中国观众开始了解和接触到外国文化,这有助于促进中美文化交流。
好莱坞的沉浮———民国年间美国电影在华境遇研究汪朝光电影是一门新兴艺术,也是技术发展和商业运作结合的产物。
电影虽未诞生于美国,但美国电影产业发展极为迅速,在短时间内便雄踞世界电影产业的巅峰位置。
毫无疑问,在民国年间的中国电影市场上,美国影片始终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并对中国电影的市场运作、艺术表现、技术制作产生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并引起相应的社会反应。
然国内电影史研究者尚少接触此一课题, ①本文企望从历史的角度,回顾民国年间美国电影在中国引起的市场、制度和艺术反应,为美国电影在中国市场的历史境遇勾勒出一个大致的轮廓。
国内学者的研究散见于程季华主编的《中国电影发展史》(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①1981 年版)各章节中,但缺乏专题著作和论文,国外学者的研究因为信息交流的原因,笔者所知亦不多。
·114 ·美国研究一、市场反应:占有与拒斥美国电影是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电影之一。
还在电影诞生之初,1897 年7 月,美国影片已经进入上海戏院放映,并引出了中国最早的电影评论。
①随着美国电影在世界电影产业地位的上升,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影片已经取代法国影片,占据了中国电影输入的头把交椅,成为影院放映最多的外国影片。
在美国,电影业以大工业生产方式运作‚, 它不是一种艺术表现的手段。
影片的生产只是为资本家提供有利的投资机会。
‛正因为如此,为了追求利润,美国制片商必须维持一定的生产量,而当这一生产量超过国内市场需求时,唯一的出路就是向外输出。
因此‚美国电影企业的巨头们不断追求的目标乃是对市场的全部控制,以便为他们的产品获得确实可靠与经常性的销路‛,而‚各大影片公司的继续扩张和由此而产生的生产过剩的危险,促使他们进而企图垄断国外的市场,它们在本国所获得的大部分的收入使它们能够在国外实行倾销政策,继这种倾销政策而来的则是市场的垄断。
‛②为了最大限度地开拓国内外市场,美国电影发行商创造了诸如‚包租制‛(即强制按照规定的价格租下整批的影片) ‚、盲目购买‛(即不经过目租定影片) 、首轮的决定、放映时日的规定,以及‚互惠交易‛等整套影片销售策略。
世界电影史系列(四):美国好莱坞时期世界电影史:美国好莱坞时代美国好莱坞在我们对于外国电影发展史进行深入研究的时候,自然而然的是依照美学观念的差异和美学观念的演变来作为辨认和分析的依据。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电影的发展同样也是由重大的经济发展来作为界定的,要探讨的美国好莱坞黄金时代,实际上就是针对三四十年代好莱坞所摄制的六七千部的影片和所获得的巨额利润,并因此称霸于世界影坛的事实而言的。
尽管好莱坞这一时期有很多重要的电影制作者,有一些令电影艺术家、电影理论家、评论家和电影观众所喜爱的成功的作品,但是美国电影却没有真正的美学流派。
电影在美国发展成为一种工业化商业,一种娱乐的手段。
同时也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经验被体现出来。
《爵士歌王》电影海报《爵士歌王》电影资料电影史上最初把声音带人电影的是美国人。
1927年10月6日,由华纳兄弟公司拍摄并上映的一部音乐故事片《爵士歌手》,便标志了有声电影的诞生。
然而就其观念而言,声音进入电影如同电影的发明一样,指出一个具体的日子来是很难令人情服的。
电影是科学技术的产物,它经历了几个世纪、几代人的科学发明、不懈追求,最终获得了“活动照像”的成功。
在电影艺术中所谓声音的出现,指的则是自然音响和对自的出现(除胶片光学声带和还放扬声器等工艺学方面的问题之外)。
而《爵士歌手》在这方面并非是一部真正有声片,它只有几句话和几段歌词。
然而它却受到观众们的热情欢迎,影片在发行上的成功不仅使得当时濒于破产的华纳兄弟公司赚得了起死回生的利润,而且促使美国所有的电影制片厂在两年之内都改为拍摄有声片,美国的电影观众也从1927年的6000万,猛增到1929年的1000万。
电影的无声时代就此宣告结束。
声音进入美国电影的最初阶段曾造成了电影技术、艺术和商业上的混乱。
默片的拍摄方法已不适合有声片的制作,笨重的摄影机发出的噪音影响着同期录音,而隔音玻璃屋的使用又限制了摄影机的移动,剪辑的视觉节奏因声音的使用而遭到破坏,无声时期的电影艺术家们所作出的种种努力被搁置一边,人们把注意力完全放在了“有声”两个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