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 (1) - 副本
- 格式:ppt
- 大小:3.78 MB
- 文档页数:68
关于狄更斯的资料狄更斯(Charles Dickens)是一位伟大的英国作家,他是19世纪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作品风靡世界,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本文将介绍狄更斯的背景、作品以及他对社会的影响。
一、狄更斯的背景狄更斯于1812年2月7日出生在英国朴茨茅斯,家庭经济状况并不富裕。
然而,他在年轻时展现出了对文学的浓厚兴趣和天赋。
他曾在报社、律师事务所等地工作,并于1836年开始专职从事写作。
二、狄更斯的作品1. 《雾都孤儿》这是狄更斯最有名的作品之一,于1838年开始连载。
小说以孤儿奥利弗为主人公,通过讲述他在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贫困与压迫下的生活经历,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公。
2. 《呼啸山庄》这是狄更斯唯一一部以悲剧为主题的小说,于1847年出版。
小说通过讲述两个家族之间的恩怨和爱恨情仇,展现了爱的力量和人性的复杂性。
3. 《双城记》这部小说于1859年出版,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描写了英法两国的爱情故事和社会的动荡。
小说通过反映法国社会的不公与暴力,唤起了人们对正义的关注。
4. 《大卫·科波菲尔》这部小说于1849年至1850年间连载。
小说以主人公大卫的成长历程为线索,展现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不公。
它也被认为是狄更斯最具自传色彩的作品之一。
三、狄更斯对社会的影响狄更斯的作品直击社会问题,尖锐地批判了当时社会的不公与不道德。
他通过揭露贫困、压迫、虐待等现象,唤起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反思。
他的作品被认为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文学的代表,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狄更斯也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尤其是关注儿童教育和福利。
他曾经是一所儿童学校的创办人和赞助人,致力于改善贫困儿童的生活和教育条件。
他的行动和作品都表达了他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心和同情。
总结:狄更斯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通过其作品对当时社会不公和不道德现象进行了深刻而批判性的揭露。
他的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社会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 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
狄更斯特别注意描写生活在英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的作品至今依然盛行,对英国文学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主要作品《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老古玩店》、《艰难时世》、《我们共同的朋友》。
基本信息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英国小说家,出生于海军小职员家庭,10岁时全家被迫迁入负债者监狱,11岁就承担起繁重的家务劳动。
曾在皮鞋作坊当学徒,16岁时在律师事务所当缮写员,后担任报社采访记者。
他只上过几年学,全靠刻苦自学和艰辛劳动成为知名作家。
狄更斯是高产作家,他凭借勤奋和天赋创作出一大批经典著作。
他又是一位幽默大师,常常用妙趣横生的语言在浪漫和现产中讲述人间真相,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
艺术上以妙趣横生的幽默、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以及现实主义描写与浪漫主义气氛的有机结合著称。
马克思把他和萨克雷等称誉为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
作家简介狄更斯,1812年2月7日生于朴次茅斯市郊,1870年6月9日卒于罗切斯特附近的盖茨山庄。
少年时因家庭生活窘迫,只能断断续续入校求学。
后被迫到工场作童工。
15岁以后,当过律师事务所学徒、录事和法庭记录员。
20岁开始当报馆采访员,报道下议院。
1836年开始发表《鲍兹随笔》,这是一部描写伦敦街头巷尾日常生活的特写集。
同年,陆续发表连载小说《匹克威克外传》,数期后便引起轰动。
这是一部流浪汉小说形式的幽默作品,漫画式地反映了英国现实生活。
《匹克威克外传》初获成功后,狄更斯与凯瑟琳结婚,并专门从事长篇连载小说的创作。
一生共创作长篇小说13部半,其中多数是近百万言的大部头作品,中篇小说20余部,短篇小说数百篇,特写集一部,长篇游记两部,《儿童英国史》一部,以及大量演说词、书信、散文、杂诗。
《双城记》——读书笔记对于查尔斯.狄更斯这名作家我并不熟悉,或者说对于国外的名著我很少记住作者,但是对作品的记忆却是很清晰,正如这本《双城记》,查尔斯.狄更斯把我们带回那十八世纪的法国大革命,领略那封建社会压迫下法国劳苦人们奋勇抵抗中产生的悲剧,并不是所有的光明都是纯洁的,在人们的反抗下,难免会出现一些领人惋惜的悲剧,由此可得,革命的成功是离不开鲜血,而其中也包含了不少无辜的生命,但是,这就是历史,这就是无可改变的事实。
在《双城记》中,出现了诸多人物,有好有坏,而以小见大的体现了当时社会的三种不同的人物原型,第一类是以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为代表的封建贵族,他们残暴不堪,所作所为令人发指,“唯一不可动摇的哲学就是压迫人”正是对他们忠实的写照,这类暴君般的贵族,正是那个时代疯狂压榨劳苦人民的对象,也是引起革命的主要原因。
第二类是得伐石夫妇等革命群众,这些革命的人民并不同于普通的革命群体,他们的形象是被失控的自己所扭曲的,完全是在压迫下近乎疯狂的人民,他们对于贵族们的仇恨转变为无一例外的嗜血,这么一个变态的群体中被狄更斯刻画最深的就是德法奇的妻子狄安娜,她生于被侮辱、被迫害的农家,是一位典型遭到封建贵族迫害的人民,她对于封建贵族所深仇大恨是近乎疯狂的,最后演变为一种人格扭曲的形象,在作者的笔下,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对她的深刻同情,文章开始,她是一个革命领导者的形象,聪慧而又卓越的才智,坚强的性格、出色的的组织领导能力,在革命前后充分的发挥了她的作用,但当革命深入后慢慢到改变到失控时,作者的笔锋一转,人物的形象瞬间改变,她由一位睿智的领导者,瞬间改变为一个冷酷、凶狠、狭隘的复仇者,而原先的革命理念也缓缓的变异,成为一种扭曲而近乎分裂的人格,当文中最后她发狂的到医生住所搜捕无辜的露西和小露西时,她已经不是一个正常的人了,仿佛是一位嗜血成性的狂人。
不出所料,作者让她死在自己的枪口之下,而其中也蕴含了无限的悲哀及深切的同情,对于这种革命人民中过于极端的暴力行为,作者毫无意外地表示了否定的态度。
狄更斯游记第一章译文第一章大法官庭伦敦。
正是米迦勒节开庭期刚过的时候,大法官坐在林肯法学会的大厅里。
阴沉的十一月天气。
街道上到处都是泥泞,就好像雨水刚从地球表面退去一样,倘若在此时遇见一只至少四十英尺的斑龙,像大象一样摇摇摆摆地冲上了赫尔蓬山,那也并不使人惊奇。
煤烟从烟筒顶上飘落,化为软黑的细雨,当中夹杂着大如成片雪花的煤屑——远远望去,几乎要以为这是在为太阳的死去而致哀了。
狗滚在地里,遍身都是泥浆。
马也好不了多少;眼罩上也溅满了泥。
路上丧失了耐性的行人们,手中举着雨伞碰来晃去,纷纷摔倒在街上的拐角处;在那里,本日破晓以来,已有无数倒霉蛋滴溜、刺溜地滑倒,给地上层层叠叠的泥浆添加了新的沉积物。
泥牢牢地粘在人行道上的那几处,利滚利似的,愈积愈厚。
到处都是雾。
雾气笼罩着河的上游,飘荡在绿色的小岛和草地之间;雾气笼罩着在河的下游,滚动在鳞次栉比的船只、大(而脏的)都市河边的污秽之间,滚得自己也变脏了。
雾气笼罩着埃塞克斯郡的沼泽,雾气笼罩着肯特郡的高地。
雾气钻进了煤船的厨房;雾气躺在帆桁上,徘徊在巨舫的索具间;雾气低垂在大平底船和小船的船舷边。
雾气钻进了格林威治区那些领取养老金,待在病房炉火边呼哧喘气的老人的眼睛和喉咙里;雾气钻进了待在他的封闭舱室里生气的船长下午所抽的那袋烟的烟管和烟斗柄里;雾气残酷折磨着甲板上瑟缩的小学徒的手指和脚趾。
偶尔从桥上走过的行人越过护栏向下窥视雾气迷蒙的天空,四周一片缥缈,就好像他们正身处气球之上,挂在茫茫的云间。
大街上,若隐若现的煤气灯泛着昏黄又朦胧的光,恰如农民在松软田地中所看见的,高挂的迷雾半遮的太阳。
大多数店铺都提前两个多小时亮起煤气灯,它的面孔看起来既憔悴又沮丧。
那个顶端灰沉沉的古老障碍物,也就是顶端灰沉沉的古老协会门前的体面装饰物——圣堂石门的附近,再也没有比这里的阴冷下午更阴冷,比这里的浓雾更浓,比这里泥泞的街道更泥泞的地方了。
靠近圣堂石门,在林肯法学会大厅里,在这浓雾的中心,大法官阁下端坐在大法官庭。
19世纪英国狄更斯传记狄更斯(Charles Dickens)是19世纪英国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其生动的描写和社会意识而闻名于世。
他的传记也成为了人们对这位伟大作家生平和创作背景的重要了解来源。
下面将为你展示一篇关于19世纪英国狄更斯传记的1000字文章。
狄更斯于1812年2月7日出生在英国朴茨茅斯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
他在童年时期经历了许多艰难的境遇,这也成为了他后来作品中描写贫困和社会不公的重要素材。
在他父亲被困于债务中的时候,狄更斯被迫辍学,开始做工以帮助家庭脱离经济困境。
这段经历对他的成长和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第一份职业是一名律师文书助理,但他并不满足于这份工作,而是开始将自己的写作天赋付诸于文学创作。
1836年,狄更斯的第一部著作《皆大欢喜》问世,这本小说立即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之后,狄更斯陆续发表了一系列以社会问题为主题的小说,包括《雾都孤儿》和《大卫·科普菲尔》等。
这些作品揭示了当时英国社会的不平等和贫困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反响。
狄更斯的作品以其生动的人物刻画和饱满的情节而闻名,他深入描绘了各个社会阶层的人物形象,让读者得以真切地感受到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讽刺和幽默,以及对社会道德的强烈关注。
这使得他的作品在当时不仅受到读者的喜爱,更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除了作品的创作,狄更斯在其他方面也有着卓越的成就。
他是一名活跃的社会活动家,他致力于改善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并改革现存的社会制度。
他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并组织了一些慈善活动,旨在提高社会对贫困人群的关注和援助。
虽然狄更斯享有巨大的声誉和成功,但他的一生并不幸福。
他的个人生活经历了许多起伏,包括婚姻问题和家庭纷争。
他的第一次婚姻以失败告终,而在与第二任妻子的婚姻中,他面临着许多家庭问题和感情困扰。
这些个人问题对他的创作和心理状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然而,即使在个人生活的困扰之下,狄更斯依然坚持创作,并在晚年创作了一些备受赞誉的作品,如《雾都孤儿》和《双城记》等。
双城记每一章的概括
抱歉,双城记是一部由查尔斯·狄更斯创作的长篇小说,共分
为三部分,每一部分又分为多个章节。
由于篇幅较长,无法在一个回答中详细概括每一章。
以下是每一部分的简要概括:
第一部分:“暗示的影子”(The Shadow of a Defarge):
描绘了法国革命之前的1767年至1775年间的一系列事件。
主要聚焦于伦敦律师杰拉德·克劳福德(Jarvis Lorry)与法国衣
商约翰·巴斯卡特(John Barsad)之间的对话,在对话中暗示
了一个复杂的阴谋。
第二部分:“通往光明的暗道”(The Dark Road to Paris):
时间跳到1885年,叙述了以法国巴黎为背景的一系列事件。
以卓尔曼家族的女儿于尔珊·马纳特(Lucie Manette)和法国
贵族查尔斯·达尔尼(Charles Darnay)的婚姻为主线,描绘了
革命前夕法国社会的动荡和冲突。
第三部分:“夏尔马尔的名利场”(The Game Made):
此部分发生在革命的高潮期,具体时间为1792年至1794年。
讲述了一系列杰出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描写了革命狂潮下巴黎的混乱局面和法国恐怖统治的残酷。
故事以法国贵族查尔斯·达尔尼及其妻子于尔珊的经历为主线,以
英国间谍西德尼·卡尔托诺(Sydney Carton)英勇牺牲的结局结束。
以上是每一部分的大致概括,具体的章节内容和细节请您详细阅读该小说。
狄更斯简介资料狄更斯,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的作品对英国文学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狄更斯简介资料,供大家参阅!狄更斯简介查尔斯·狄更斯,全名查尔斯·约翰·赫法姆·狄更斯(英文原名: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1812年2月7日—1870年6月9日),英国作家。
主要作品有《大卫·科波菲尔》《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老古玩店》《艰难时世》《我们共同的朋友》《双城记》等。
狄更斯1812年2月7日生于朴次茅斯市郊,出生于海军小职员家庭,少年时因家庭生活窘迫,只能断断续续入校求学。
后被迫到工场做童工。
15岁以后,当过律师事务所学徒、录事和法庭记录员。
20岁开始当报馆采访员,报道下议院。
1837年他完成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是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创作,后来创作才能日渐成熟,先后出版了《雾都孤儿》(1838)、《老古玩店》(1841)、《董贝父子》(1848)、《大卫·科波菲尔》(1850)、《艰难时代》(1854)、《双城记》(1859)《远大前程》(1861)等,1870年6月9日卒于罗切斯特附近的盖茨山庄。
狄更斯特别注意描写生活在英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的作品对英国文学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狄更斯人物经历1812年2月7日,查尔斯·狄更斯诞生于朴次茅斯。
父亲约翰·狄更斯是英国海军军需处职员,母亲名叫伊丽莎白·巴罗。
查尔斯是长子,姐姐范妮·狄更斯比他大两岁。
1813年12月,全家迁往绍思西。
1821年,查尔斯·狄更斯入威廉·贾尔斯办的学校读书,写作悲剧《印度君主米斯纳尔》。
双城记每一章的概括《双城记》是英国作家狄更斯的一部经典小说,小说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讲述了英法两国之间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及人性的较量。
以下是《双城记》每一章的概括:第一章:狄夫尔医生(Recalled to Life)小说开篇以"Recalled to Life"作为引子,开始了悬疑的氛围。
故事切入到1775年,主要介绍了主人公卡尔顿·迪福尔医生被释放出监狱并回到伦敦的经历。
第二章:首次旅行(The Mail)该章节描述了主人公卡尔顿·迪福尔医生搭乘马车在夜间旅行的经历。
途中,他与马车上的乘客进行了交流,揭示出了一些人物的秘密。
第三章:夜会(The Night Shadows)在这一章中,读者初步了解到卡尔顿·迪福尔医生和曼特人夫妇之间的微妙关系,同时也展示了这部小说中的一对夫妇,吉尔德先生和夫人的第一印象。
第四章:德夫人夫人(The Preparation)该章节通过描写莉塞特城郊的一个晚宴,呈现了德夫人夫人和她的儿子卢西安的形象,以及她对卡尔顿·迪福尔医生的复杂情感。
第五章:涂炭夫妇(The Wine Shop)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范妮特夫妇,二人经营着一家名为“涂炭”的酒店。
揭示了他们在法国大革命中的艰难生活以及他们的女儿卢西儿与桑德拉的关系。
第六章:涂炭的娘儿们(The Shoemaker)该章节中,读者终于见到了那个被称为酒店老板的涂炭者自己,他是一个鞋匠,同时也是卢西儿的父亲。
揭示了他对法国革命后的时局的忧虑和恐惧。
以上是《双城记》每一章的概括,每章都通过不同的视角和情节扩展了故事的深度,展现了人物的复杂性和故事的复杂性。
这部小说以其深入挖掘人性和社会问题的能力闻名,是狄更斯的一部经典之作。
《双城记》相关评述如同大多数文学作品一样,自《双城记》出现以来,文学批评家和读者们对它从未有过一致的评价,正面、负面、中立三种声音一直存在。
正面评价1、1859 年,狄更斯在谈到《双城记》的创作经历时说:“我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创作《双城记》,经过无数次的修改,总算感到满意。
能够偿还我在创作中所付出的心血的,决不是金钱和其他任何东西,而是小说的主题意义和创作完成时的喜悦。
”2、在季羡林先生主编,宋兆霖先生翻译的《双城记》中,编者写道:“《双城记》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杰作之一,是英国文豪狄更斯作品中最曲折惊险,最惊心动魄的小说之一。
”3、以张玲为代表的部分中国学者认为:“不论从思想深度还是艺术技巧来看《双城记》都应说是代表了狄更斯创作艺术高峰的杰作之一。
不愧列入世界文学名著之林,与世界第一流的长篇小说媲美。
4、《外国文学史简编》第三版(2004 年国家级教育成果二等奖,国家教育部优秀教材一等奖) (以下简称《外史》) 对狄更斯《双城记》的评述是:“《双城记》以法国革命为背景,真实地反映了革命前夕封建贵族对农民的残酷迫害。
———总的说来,狄更斯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出发,同情资本主义社会中受迫害、受剥削的广大中下层人民。
”5、《双城记》被誉为“书里有上帝的真理”“, 更能表达那个时代的良知”“, 所塑造的人物比人们本身更为深刻”“, 使人奇妙地感觉到了人的深度”。
负面评价:1、《简明英国剑桥文学史》(the concise cambridge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 )19世纪部分(以下简称《英史》)对狄更斯《双城记》的评述是:“许多不喜欢狄更斯其他作品的人倒十分偏爱《双城记》,而许多热爱狄更斯的人却不肯把《双城记》读上两遍。
”2、陈超棠的《简论狄更斯的<双城记>》中宣称,《双城记》不是一部成功的作品,更不是一部杰作。
3、英国学者詹姆斯菲茨詹姆斯斯蒂芬(Sir James Fitzjames Stephen ,1829 ———1894) 为代表。
狄更斯简介资料狄更斯简介查尔斯·狄更斯,全名查尔斯·约翰·赫法姆·狄更斯(英文原名:CharlesJohnHuffamDickens,1812年2月7日—1870年6月9日),英国作家。
主要作品有《大卫·科波菲尔》《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老古玩店》《艰难时世》《我们共同的朋友》《双城记》等。
狄更斯1812年2月7日生于朴次茅斯市郊,出生于海军小职员家庭,少年时因家庭生活窘迫,只能断断续续入校求学。
后被迫到工场做童工。
15岁以后,当过律师事务所学徒、录事和法庭记录员。
20岁开始当报馆采访员,报道下议院。
1837年他完成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是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创作,后来创作才能日渐成熟,先后出版了《雾都孤儿》(1838)、《老古玩店》(1841)、《董贝父子》(1848)、《大卫·科波菲尔》(1850)、《艰难时代》(1854)、《双城记》(1859)《远大前程》(1861)等,1870年6月9日卒于罗切斯特附近的盖茨山庄。
狄更斯特别注意描写生活在英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的作品对英国文学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狄更斯人物经历1812年2月7日,查尔斯·狄更斯诞生于朴次茅斯。
父亲约翰·狄更斯是英国海军军需处职员,母亲名叫伊丽莎白·巴罗。
查尔斯是长子,姐姐范妮·狄更斯比他大两岁。
1813年12月,全家迁往绍思西。
1821年,查尔斯·狄更斯入威廉·贾尔斯办的学校读书,写作悲剧《印度君主米斯纳尔》。
1824年2月20日,约翰·狄更斯因负债被捕,关在马夏尔西债务人监狱。
数周后其妻伊丽莎白及幼年子女们也迁入其中。
此前,查尔斯·狄更斯已于2月9日入华伦黑鞋油作坊当童工,因此没有随家人住进监狱,独自在朋友家借宿。
第五节狄更斯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是19世纪英国的杰出小说家,在英国古典作家中,其成就仅次于莎士比亚。
一、生平和创作1812年2月7日,狄更斯生于英国朴次茅斯。
父亲约翰狄更斯是海军部的一个小职员,聪明活跃,待人热情。
他很会讲故事,一点小事在他口里都能变成一个有趣的小节目。
这一点对狄更斯日后的文学天才无疑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狄更斯的母亲伊丽莎白白柔受过一定的教育,但持家能力不强。
由于孩子多,对孩子也就不够重视,作为长子的狄更斯很少受到父母的关怀,这使他从小就养成对家庭幸福的渴望与追求。
狄更斯小时家庭比较贫困。
约翰狄更斯收入不多,却喜欢挥霍,常常债台高筑,最后竟因此关进债务人监狱。
那年狄更斯才11岁多。
为了替家庭减轻一点负担,经过父母的联系,就在12岁生日那一天,他被送进一家皮鞋油厂当童工。
活儿是先用油纸,然后用蓝色的纸把鞋油罐封上,用绳子扎好,再贴上标签。
常常有一些与他年龄相仿的男女孩子,一面吃着果酱蛋糕,一面把鼻子压在玻璃窗上,观看他的动作与表情。
这严重地挫伤了狄更斯的自尊心,使他受到极大伤害。
另一方面,这又使他形成了对下层人民,特别是贫苦儿童的深切同情。
长大之后,狄更斯先后做过律师事务所的抄写员、新闻记者等。
但他最喜欢的还是文学。
小时候,他家有个阁楼,上面堆满了书。
他常常爬到阁楼里,阅读斯摩莱克、菲尔丁、塞万提斯等作家的作品和《一千零一夜》。
在当新闻记者期间,他陆续写了一些有关伦敦社会生活的速写,后辑成《博兹特写集》出版,这使他小有名气。
1837年,他出版长篇小说《匹,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他成为英国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这时他才25岁。
克威克外传》1836年,狄更斯与自己上司的女儿凯瑟琳霍加斯结婚。
但由于性格、天资等的差异,两人婚姻生活不很和谐,并最终于1858年开始长期分居。
婚姻生活的不幸,对狄更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晚年的狄更斯为了维持家庭的开支,保证家人的生活,并达到与自己的读者直接交流的目的,于1858年开始了长达10年的公开朗诵,面向听众朗读自己作品中的精采片断。
文学家狄更斯作品有哪些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是英国十九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广泛描写了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生活,揭露了资产阶级金钱世界的种种罪恶。
那你知道狄更斯有哪些作品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文学家狄更斯作品介绍《匹克威克外传》《匹克威克外传》是狄更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写老绅士匹克威克一行五人到英国各地漫游的故事。
小说情节以匹克威克等人在旅途的见闻和遭遇展开,一些故事虽然有相对的独立性,但是故事的进展又能自然地衔接起来,散而不乱,线索明了。
书中,作者不仅用精彩的文笔描述了匹克威克一行出游途中许多令人忍俊不禁的滑稽故事,还以喜剧的手法对法官、律师、法庭、监狱、议会、选举等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无情的嘲讽。
作者怀着鲜明的爱憎,运用引人入胜的讲故事的写作技巧和精彩无比的喜剧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不同性格的人物。
匹克威克在出行途中陷入多重困窘的境地,作品尽力渲染他的天真、幼稚、不懂生活,处处碰壁。
匹克威克总是好心肠办傻事,到处吃亏出洋相,在屡遭挫折的情况下仍保持乐观开朗的性格,让人觉得可笑,又逗人喜爱。
匹克威克的仆人萨姆·维勒在书中占重要位置。
他出身贫苦,是在下层市民中混出来的,社会大学堂造就了他的通晓世故。
他一次次为他的主人解围,充分表现出机智多谋、勇敢干练的特点。
他们主仆一愚一智,相映成趣,不仅添加许多笑料,而且更重要的是使作品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匹克威克外传》在英国文学史上最主要的贡献是最早以当代现实生活为创作素材,并把平民当做小说的主人公。
小说描写当时社会生活的各种场景,几乎描绘到当时社会上所有阶层的人物。
今天我们阅读《匹克威克外传》,不仅可以增长对十九世纪上半叶英国社会和世态习俗的认识,还可以在这部既妙趣横生又蕴含社会真理的不朽名著中得到高度的艺术享受。
《艰难时世》《艰难时世》(1854 )是狄更斯直接描写劳资矛盾的重要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