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之歌》音乐教学设计
- 格式:pdf
- 大小:51.61 KB
- 文档页数:5
长江之歌教案音乐教案:《长江之歌》音乐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长江之歌》的背景和意义;2. 学习并演奏《长江之歌》的曲调,并理解其中的音乐元素;3. 通过学习《长江之歌》,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1. 录音或视频资源:《长江之歌》的录音或视频资源;2. 乐器资源:钢琴、小提琴等乐器。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向学生简要介绍《长江之歌》的背景和意义,让学生了解这首歌曲的重要性和代表性。
2. 欣赏与分析(10分钟)播放《长江之歌》的录音或视频,让学生仔细聆听,并观察音乐中的节奏、旋律、音色等要素。
然后进行讨论,对这些要素进行分析和评价。
3. 教学乐曲(25分钟)让学生根据乐谱,学习并演奏《长江之歌》的主题部分。
可以约请专业乐器演奏者进行示范,并给予学生一对一指导。
鼓励学生独立尝试演奏,并互相交流,共同进步。
4. 创作活动(20分钟)让学生根据《长江之歌》的曲调,创作一段与之类似的旋律。
可以鼓励学生动手尝试,使用乐器或声音模拟器等工具进行创作。
最后,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并互相欣赏和评价。
5. 总结与延伸(10分钟)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总结所学的音乐元素和技巧。
同时,鼓励学生了解更多与《长江之歌》相关的内容,如其背后的故事、创作背景等。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欣赏与分析环节的反应和参与程度;2. 评估学生在演奏环节的准确度和表现力;3. 评估学生在创作活动中的发散思维和创造力。
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舞蹈或表演创作,配合《长江之歌》的音乐进行表演;2. 让学生尝试听其他与《长江之歌》相近的音乐作品,进行对比和分析;3. 组织学生开展调查活动,了解其他地域性歌曲的创作和表演;4. 带领学生深入学习中国传统音乐,了解更多中国古典音乐的美妙之处。
教学反思:1. 因为每个学生的音乐基础和表现力不同,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教学;2. 在创作环节,应注意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不拘泥于规则和固定的形式;3.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鼓励学生互相帮助和分享。
长江之歌教案(6篇)《长江之歌》教学设计篇一一、课前准备提前一周布置学生去搜集关于长江的知识,搜集有关长江的诗词歌赋、名言警句等,有条件的可播放《话说长江》光碟,听一听、学一学歌曲《长江之歌》和《我的中国心》。
二、导入播放《长江之歌》录音磁带或者碟片,如无条件教师则引导学生回忆《长江之歌》。
初步感受长江的宏伟气势。
引导学生自由地说说自己心中最强烈的想法是什么,最想对长江说些什么。
三、初读感悟,小组交流自由地读一读这首歌词,把生字新词圈出来,多读几遍,在不理解的词、句旁边画上问号,勾画出体会最深的句子,在旁边写写自己的体会,和同桌或在小组里交流交流,体会母亲河怀抱的博大和宽广。
四、细读体会,全班交流再读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需要在全班交流的,讨论全组认为最深的感受,做上记号,然后在全班交流自己的感受。
提出小组内未能解决的问题,全班讨论。
五、品读探究,升华情感咱们仔细看看这首歌词,它用第二人称,写来十分亲切,大家体会体会。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边读边想象长江是我们所深深依恋的母亲河,她就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站在我们的身旁,它更是一位坚强有力的母亲,给我们力量。
学生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第二人称的好处。
重点读以下句子——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有条件的班级,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播放这几句歌词的碟片,引导学生随着旋律练习朗诵这几句。
条件不具备的班级,学生自己练习品读这几句。
教师激情导语:你听到长江惊涛拍岸的声音了吗?你看到长江正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了吗?让我们再来听听这首让人回肠荡气的歌曲。
播放全首歌曲。
学生自由地跟唱,自由地练习朗诵全诗。
六、尝试背诵,丰富积累想进一步走进母亲河的怀抱吗?想把长江的涛声听得更清楚吗?咱们来试着背诵这首诗歌吧!学生自由练习背诵。
体会长江所蕴含着的深刻的民族情怀。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模板一、教学背景和目标1. 教学背景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上第三长的河流。
长江流经山川秀美的地方,也贯穿了中国历史悠久的地域。
《长江之歌》是一首描绘长江壮丽风景和多彩文化的歌曲,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教育意义。
通过学习《长江之歌》,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国地理、历史和文化的认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艺术能力。
2.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长江的地理特点、历史文化和重要支流;掌握《长江之歌》的歌词及基本唱法。
(2)技能目标:通过合唱、朗诵等形式,提高学生的音乐表达和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对自然河流的珍惜和保护。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学习《长江之歌》的歌词和音乐特点。
(2)了解长江的地理特点和历史文化。
(3)培养学生的音乐表达和口语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1)合唱和朗诵的协调与合作。
(2)对长江的地理特点和历史文化的深入认识。
三、教学内容和过程1. 教学内容(1)长江的地理特点介绍。
(2)《长江之歌》歌词学习和音乐欣赏。
(3)长江流域的历史文化。
(4)合唱和朗诵的练习。
2.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长江的照片,引发学生对长江的认识和兴趣。
(2)长江的地理特点介绍:老师通过课件和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长江的源头、流经地区、长度和重要支流等。
(3)《长江之歌》歌词学习和音乐欣赏:老师播放《长江之歌》的音频,引导学生跟唱歌曲,并分段解释歌词的含义。
然后,老师逐句教唱歌词,帮助学生掌握曲调和基本唱法。
(4)长江流域的历史文化:老师向学生介绍长江流域的重要城市、历史名胜和文化传统,激发学生对长江流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5)合唱和朗诵的练习:学生分成小组,进行《长江之歌》的合唱练习。
每个小组演唱一段歌曲,并进行集体讨论和指导。
然后,学生进行歌词朗诵的练习,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估1. 形成性评估(1)观察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情况。
(2)对学生合唱和朗诵的表现进行评估。
长江之歌教案音乐长江之歌教案音乐【篇一:《长江之歌》音乐教学设计】《长江之歌》教学目标:1、学唱《长江之歌》,引导学生能够用亲切、热情地情绪,以赞颂、赞美的歌声演唱歌曲。
2、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认真倾听音乐,积极思考音乐在影视中的作用,体验、领会并用己的语言解释音乐所传达的情感信息。
3、通过歌曲《长江之歌》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唱好歌曲《长江之歌》,感受和体验歌曲的情绪及情感。
教学难点:歌曲情感的表现。
唱准歌曲中出现的六度七度大跳音程。
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播放歌曲《中国美》【设计意图:创设轻松活泼的氛围,渲染气氛,为导入新课作铺垫】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了歌曲《中国美》,中国美不美?生:美。
师:确实很美,山也美,水也美,山水之间流淌着中国美,中国的山水就是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卷。
其中长江、黄河是盘踞在中国的两条巨龙,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们的母亲河,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赞美长江的歌曲——《长江之歌》。
《长江之歌》是大型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曲。
1、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话说长江》这部纪录片讲述了什么?请同学们翻到课本第13页。
同学朗读《话说长江》简介2、感受长江的多姿多彩,千姿百态师: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神奇的长江,来感受长江浩荡而雄伟的英姿。
播放课件,【共同欣赏视频《话说长江》的开头片段】。
(注意画面及音乐)师:通过欣赏视频,请同学们说一说长江在你心目中的形象是怎样的?生:波澜壮阔、波涛汹涌、宏伟、壮丽??师:长江还有柔美的一面,我们可以联想到(生:长长的飘带,洁白的哈达),这也是长江。
作曲家王世光为这气势恢宏,千姿百态的场景配上了激昂优美的音乐,这段音乐是《话说长江》的主题音乐,也是《长江之歌》的主旋律。
【设计意图:学生了解了纪录片《话说长江》,通过欣赏视频,倾听音乐也感受到了长江的气势磅礴,千姿百态,为后面的演唱长江作了铺垫】二、新授歌曲1、现在我们一起来了解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
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下册《长江之歌》优秀完整教案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下册《长江之歌》优秀完整教案音乐教案《长江之歌》歌曲《长江之歌》教材分析:《长江之歌》是一首抒情风格的进行曲,舒展起伏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长江的气势宏大、波澜壮阔、曲折回转的情景,通过对中国的母亲河——长江的描写与赞美,表达和抒发了中国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情感。
歌曲为大调式,4|4拍,A B A三段体结构。
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理解歌词,演唱歌曲,产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2、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长江的有关知识,加深对长江的敬爱之情;初步体会旋律进行的特点与表现歌曲内容的联系;理解歌曲内涵,用歌声表达对长江的深切情感。
3、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图片和视频了解与长江的有关知识;分析歌曲结构,体会歌曲重复与对比在音乐作品中起到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音乐作品发展中的两大基本法则(重复与对比),体会作者对长江的热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深情。
通过学习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2、对歌曲弱拍起唱、歌曲情绪、情感的把握;分析歌词内涵、歌曲结构;理解歌曲创作特点,用歌声表现对长江的深切情感。
三、教学过程:(一) 教学导入:播放《长江之歌》了解影视音乐。
长江与黄河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和中华民族繁衍昌盛的摇篮。
中华文明因黄河、长江而诞生,又汲取了这两条母亲河的乳汁,在母亲河的共同哺育下发展壮大、繁荣昌盛。
她们哺育了江河沿岸亿万的华夏人民。
今天我们就随着音乐来领略一下母亲河——长江的风采。
(二) 新课教学:1、视频播放纪录片《话说长江》的片段,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
1983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一部非常具有影响力的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
里面的主题音乐就是今天我们要学唱的歌曲《长江之歌》,这首歌曲获得全国电视专栏特别奖。
3、欣赏歌曲,了解歌词学生朗读歌词,加深对歌曲的理解。
4、再次欣赏歌曲,回答问题:(PPT展示有关长江的图片) “你从雪山走来”是那一座山,(长江的源头) “你向东海奔去”入海口在什么地方, 源头:青海省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的格拉丹东雪山河流全长6397Km是世界第三大河,我国第一大河。
小学音乐教案《长江之歌》优秀教案模板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长江之歌》的背景知识,包括歌曲的创作背景、作者等。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能够理解并表达歌曲的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运用图像、文字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歌曲简介:介绍《长江之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等相关知识。
2.2 歌曲结构:分析《长江之歌》的曲式结构,包括前奏、主歌、副歌等。
2.3 歌曲主题:探讨歌曲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如对长江的赞美、对祖国的热爱等。
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学会演唱《长江之歌》,掌握歌曲的旋律和歌词。
3.2 教学难点:理解和表达歌曲中的情感,运用正确的演唱技巧。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源,引导学生了解长江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教授:讲解歌曲的背景知识,分析歌曲的结构和主题。
分组进行演唱练习,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演唱技巧。
4.3 练习:分组进行演唱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和表达歌曲的情感。
组织学生进行合唱,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4 展示:邀请学生进行演唱展示,鼓励他们大胆表现自己。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演唱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表现。
5.2 同伴评价:让学生互相评价,给出建设性的意见。
5.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演唱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进步和问题,给予鼓励和指导。
第六章:教学准备6.1 教材准备:准备《长江之歌》的乐谱,以及相关的背景资料。
6.2 器材准备:准备音响设备、钢琴等乐器。
6.3 教学资源:准备与长江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
第七章:教学方法7.1 讲授法: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歌曲的背景知识和音乐理论。
7.2 示范法:通过演唱、演奏等方式,为学生提供示范,帮助他们学习。
长江之歌音乐教案(精选5篇)第一篇:长江之歌音乐教案《长江之歌》音乐教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唱《长江之歌》,能以赞颂、赞美的情感背唱歌曲,知道影视音乐的概念、表现形式和内容分类。
2、过程与方法:聆听、演唱《长江之歌》,感受、体验影视主题歌或插曲在影视中的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感受、体验影视音乐中,喜欢影视音乐并产生继续学习和了解的愿望。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能以赞颂、赞美的情感演唱歌曲《长江之歌》。
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电视剧《西游记》的场景音乐;《猪八戒背媳妇》、电视纪录片《长江之歌》等影视音乐片段。
(1)要求:同学们认真聆听,会唱的跟着哼唱。
(2)问题:这些音乐属于哪个艺术门类?(3)交流:影视音乐。
2、了解影视音乐的基本概念和内容分类。
(1)提问:什么是影视音乐?它包括哪些内容?(2)交流:影视音乐就是电影、电视剧中的配乐和歌曲。
歌曲包括主题歌和插曲;配乐包括主题音乐和场景音乐。
3、教师简介《长江之歌》的有关内容。
二、学唱歌曲(一)教师播放音乐《长江之歌》,学生聆听。
思考:歌曲给你的整体感受是什么?它分为几段?交流:歌曲给人以雄伟、开阔、激昂、庄严、抒情、赞美……的感觉。
(二)全体学生有感情朗诵歌词。
(三)学唱旋律1、学生跟着教师的琴声用“啦”唱第一乐段的旋律。
(1)了解旋律的基本特点。
问题:请大家观察曲谱的旋律和节奏有哪些特点?交流:四个乐句都是弱起进入。
(2)、学生用充满激情和赞颂的声音唱旋律。
2、学唱第二段旋律(1)教师播放第二乐句旋律音乐,学生用“啦”跟唱。
提问:这段音乐与第一段音乐有哪些不同?他给你的感受是什么?交流:附点音符比较多、音域比较宽广;前后两句给人亲切抒情和精神饱满的感觉。
(2)教师指导学唱第二乐段旋律a、用撘音阶的方法演唱2 5,第三小节 3 5 1和第五小节 4 6 3,解决音准问题。
b、用稍慢的速度、深情饱满的声音划拍视唱。
3、学唱第三乐段旋律。
音乐教案长江之歌音乐教案教案一:《长江之歌》音乐教案(初中)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是《长江之歌》,是一首中国民歌,具有中国特色。
通过学习该歌曲,可以了解到中国美丽的河流长江,以及长江流域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
同时,通过合唱演唱,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协作精神。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演唱《长江之歌》,准确把握音准和节奏。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合唱表演,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中国的河流长江和长江流域的文化,培养学生对国家的热爱和环境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会演唱《长江之歌》,把握音准和节奏。
2. 教学难点:合唱时的协调与合作。
四、教学准备幻灯片、录音机、合唱指挥棒、乐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放一段关于长江的背景音乐,激发学生对长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习歌曲,掌握音准和节奏教师开始教唱《长江之歌》,逐句教唱。
注意引导学生把握好音准和节奏。
3. 分组排练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由一名学生担任指挥,负责统一节奏和指导其他成员。
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学生进行小组合唱排练。
4. 合唱排练每个小组排练完毕后,全班进行合唱排练。
指导学生注意与其他小组的协调和合作。
5. 合唱表演经过几次排练后,学生们准备好了合唱表演。
可以选择校内外的场合进行表演,展示自己的成果。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学会了演唱《长江之歌》,并且成功进行了合唱表演。
通过合唱表演,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还增强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在以后的音乐学习中,还可以继续引导学生学唱其他具有民族特色的歌曲。
长江之歌音乐教案7篇要想让自己的教学效率得到一定提升,首先要学会将有关的教案制定完善。
教案的制定对于教学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无忧文档我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最新长江之歌音乐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长江之歌音乐教案1教学目标:1.训练正确、清楚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把每一个字都读正确,把每一个句子都读连贯,并根据课文内容注意音量的变化。
重点难点:1.本诗的朗读要求以“正确、清楚”为重点、为基础,音量变化为辅。
2.应重视朗读中的领读示范作用,帮助、鼓励朗读水平低的学生大胆朗读,达到基本要求。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提问:大家知道我们的母亲河吗?同学回答(略)2.教师提问:有没有同学到过或是在电视上见过呢?同学回答(略)3.教师作总结引出新课:长江与黄河是炎黄子孙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她们哺育了江河沿岸的亿万华夏人民。
今天让我们来看另一条母亲河、她就是我国第一大河——长江。
4.第一句中:“你从雪山走来”是哪一座山?你向东海奔去,那入海口又在什么地方?(学生回答)备知识点:源头:青海省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的格拉丹东雪山。
河流全长6380Km是世界第三大河,我国第一大河附:世界河流的排名:第一,尼罗河(非洲埃及);第二,亚马逊河(南美洲巴西);第三,长江(亚洲,中国)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居全国之首。
流经九省二市分别是:(指着地图)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上海入海口,经上海吴淞口入东海二、检查预习情况(字词)(幻灯片)三、由教师范读来训练学生“正确、清楚”的朗读能力。
1.教师范读前四句,请同学说说老师读的好不好?好在哪里?为什么好?2.教师总结如何朗读,然后让学生全班齐读前四句,纠正其中的不足之处。
3.运用齐读,散读等朗读全文。
四、听录音朗读1.先听录音,然后跟读。
2.对比同学们自己所读的语气语调,请同学们作一些评价。
3.以个别、分组、全班的形式来朗读。
音乐课长江之歌教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唱《长江之歌》,能以赞颂、赞美的情感背唱歌曲,知道影视音乐的概念、表现形式和内容分类。
2、过程与方法:聆听、演唱《长江之歌》,感受、体验影视主题歌或插曲在影视中的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感受、体验影视音乐中,喜欢影视音乐并产生继续学习和了解的愿望。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能以赞颂、赞美的情感演唱歌曲《长江之歌》。
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电视剧《西游记》的场景音乐;《猪八戒背媳妇》、电视纪录片《长江之歌》等影视音乐片段。
(1)要求:同学们认真聆听,会唱的跟着哼唱。
(2)问题:这些音乐属于哪个艺术门类?(3)交流:影视音乐。
2、了解影视音乐的基本概念和内容分类。
(1)提问:什么是影视音乐?它包括哪些内容?(2)交流:影视音乐就是电影、电视剧中的配乐和歌曲。
歌曲包括主题歌和插曲;配乐包括主题音乐和场景音乐。
3、教师简介《长江之歌》的有关内容。
二、学唱歌曲(一)教师播放音乐《长江之歌》,学生聆听。
思考:歌曲给你的整体感受是什么?它分为几段?交流:歌曲给人以雄伟、开阔、激昂、庄严、抒情、赞美……的感觉。
(二)全体学生有感情朗诵歌词。
(三)学唱旋律1、学生跟着教师的琴声用“啦”唱第一乐段的旋律。
(1)了解旋律的基本特点。
问题:请大家观察曲谱的旋律和节奏有哪些特点?交流:四个乐句都是弱起进入。
(2)、学生用充满激情和赞颂的声音唱旋律。
2、学唱第二段旋律(1)教师播放第二乐句旋律音乐,学生用“啦”跟唱。
提问:这段音乐与第一段音乐有哪些不同?他给你的感受是什么?交流:附点音符比较多、音域比较宽广;前后两句给人亲切抒情和精神饱满的感觉。
(2)教师指导学唱第二乐段旋律a、用撘音阶的方法演唱2 5 ,第三小节 3 5 1和第五小节 4 6 3,解决音准问题。
b、用稍慢的速度、深情饱满的声音划拍视唱。
3、学唱第三乐段旋律。
(1)、教师带学生用“啦”唱旋律。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精选14篇)《长江之歌》篇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理解诗歌的语言和吟诵诗句,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脉络,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情感,品位作者用词,以及相同句式给本首歌词带来的气势。
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反复吟诵,体会作者语言,抒发对伟大祖国的赞美之情。
领悟长江的磅礴气势,并练习背诵。
教学难点:体会“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的深刻含义及课文两段是如何对应着写的。
板书设计:长江之歌源远流长——实写哺育挽起赞美依恋历史悠久——虚写灌溉推动赞美依恋教学过程:课前留预习作业,自主解决生字.解词,请同学找到长江的相关资料,找到《长江之歌》的产生背景或是长江之歌的歌曲磁带。
一、激发情感,导人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赞美长江的诗歌。
板书:长江之歌。
讲解:出示地图,同学们,(指着长江的位置和所流经的地方),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个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沿途汇人许许多多支流,形成一个庞大的水系。
全流域的面积超过180万平方公里。
湖北宜昌以上为上游,宜昌和江西湖口之间为中游,湖口以下为下游。
长江,无论就长度、流域面积或水量来说,都可称得上我国第一大河,也是世界著名的大河。
它源远流长,与黄河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被誉为“母亲河”。
2.谈一谈你对长江的了解。
3.《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
《长江之歌)歌词豪放,歌声雄浑,我们一起来欣赏。
指导朗读课题。
二、深入研读,理解歌词。
(一)学习第一节。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
2.说说你读课文后的感受。
(热血沸腾、心潮澎湃、气势恢弘、雄壮豪迈,读起来有荡气回肠之感……)领悟歌词基调,参照“我的视角”中丁丁说的话:朗读《长江之歌》,我豪情满怀。
长江之歌音乐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感受长江的壮丽景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2. 通过学习《长江之歌》,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歌唱技巧。
3. 引导学生理解歌曲中的情感表达,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歌曲《长江之歌》的词曲分析。
2. 长江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介绍。
3. 音乐欣赏和歌唱技巧的指导。
三、教学重点1. 歌曲《长江之歌》的词曲理解和演唱技巧。
2. 长江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特点的掌握。
四、教学难点1. 歌曲《长江之歌》的高音演唱和节奏把握。
2. 长江的相关文化背景的理解和阐述。
五、教学准备1. 音乐教室或多功能厅。
2. 音响设备、投影仪和教学课件。
3. 乐谱和歌词。
4. 与长江相关的图片、视频或文字资料。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长江之歌》音乐,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引发学生对长江的兴趣。
2. 新课内容:教师介绍长江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为学生理解歌曲提供背景知识。
3. 歌曲学唱: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歌曲的词曲,讲解高音演唱和节奏把握的技巧,学生跟随教师学唱。
4. 音乐欣赏:教师播放不同版本的《长江之歌》,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欣赏,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5.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歌曲中的情感表达,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长江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
2. 示范法:教师示范歌唱技巧,引导学生学唱。
3. 欣赏法:教师播放音乐,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欣赏。
4. 情感体验法: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歌曲中的情感表达。
八、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地演唱《长江之歌》。
2. 学生能理解歌曲中的情感表达,体会到长江的壮丽景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3. 学生能掌握一定的音乐欣赏能力,了解不同版本的《长江之歌》。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长江主题的艺术创作,如绘画、摄影等。
2. 邀请长江沿线地区的歌手或音乐家进行讲座或演出,增加学生对长江文化的了解。
3. 开展长江环境保护的公益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长江之歌音乐教案范文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长江的基本概况,激发学生对长江的兴趣。
引导学生欣赏长江之美,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长江的地理位置、流经省份、长度等基本信息。
欣赏长江之歌《长江之歌》片段,感受音乐的美感。
1.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生动展示长江的美丽景色。
引导学生聆听《长江之歌》片段,感受音乐的韵律和情感。
第二章:长江之美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长江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引导学生通过音乐感受长江之美,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2.2 教学内容:介绍长江的自然景观,如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等。
介绍长江的人文景观,如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等。
欣赏长江之歌《长江之歌》片段,引导学生感受长江之美。
2.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生动展示长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引导学生聆听《长江之歌》片段,通过音乐感受长江之美。
第三章:长江之歌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熟悉长江之歌《长江之歌》的歌词,学会演唱。
引导学生理解歌词的意义,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3.2 教学内容:学习长江之歌《长江之歌》的歌词,熟悉歌词的内容。
教授歌曲的旋律,引导学生学会演唱。
3.3 教学方法:采用分组学习、接龙等形式,让学生熟悉歌词。
运用示范、辅导等方法,教授歌曲的旋律,引导学生学会演唱。
第四章:长江环保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长江的生态环境,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引导学生通过音乐表达自己对长江环保的关注和支持。
4.2 教学内容:介绍长江的生态环境,如水资源、生物多样性等。
讨论长江环保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欣赏长江之歌《长江之歌》片段,引导学生关注长江环保。
4.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展示长江的生态环境。
引导学生聆听《长江之歌》片段,关注长江环保。
第五章:课堂小结5.1 教学目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加深学生对长江和长江之歌的理解。
长江之歌音乐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感受长江的壮丽景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2. 通过学唱《长江之歌》,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歌唱技巧。
3. 引导学生理解和传承长江精神,激发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唱《长江之歌》,了解长江的景色和文化。
2. 教学难点:歌曲的音准、节奏和唱腔处理。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长江之歌》乐谱、歌词。
2. 教学设备:钢琴、音响设备、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长江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长江的壮丽景色和丰富文化。
2. 学唱歌曲:a. 教唱歌曲:教师范唱《长江之歌》,学生跟随教师学唱。
b. 分句教唱:教师逐句教唱,学生跟唱,重点讲解歌曲的音准、节奏和唱腔处理。
c. 合唱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合唱练习,教师指导并纠正错误。
3. 歌曲解析:教师讲解歌曲的结构、旋律特点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歌曲。
4.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长江之畔,感受长江的宏伟壮丽,激发爱国情怀。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长江的重要性和歌曲的意义。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唱《长江之歌》,让学生感受长江的壮丽景色和丰富文化,教学效果较好。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音准、节奏和唱腔处理,提高学生的歌唱技巧。
要引导学生理解和传承长江精神,激发爱国情怀。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采用更多样的教学手段,如分组比赛、合唱表演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长江主题的绘画或写作活动,让学生通过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对长江的感受。
2. 邀请有关长江的专家或历险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了解长江的历史、文化和生态保护。
七、作业布置1. 让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学唱的《长江之歌》,感受长江的魅力。
2. 鼓励学生进行长江主题的绘画或写作创作,下节课分享。
八、课程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学唱、讨论和创作等环节。
长江之歌音乐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感受长江的壮丽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2. 通过学唱《长江之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歌唱技巧。
3. 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和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歌曲《长江之歌》的曲调和歌词。
2. 长江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知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学会歌曲《长江之歌》,理解歌词的含义。
2. 难点:歌曲的高音部分和节奏的掌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和视频介绍长江的壮丽风光和历史文化,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教学歌曲:教唱《长江之歌》,讲解歌曲的节奏和旋律,引导学生跟唱。
3. 分组练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唱练习,提高合唱效果。
4. 歌曲欣赏:欣赏不同版本的《长江之歌》,感受歌曲的魅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地唱出《长江之歌》。
2. 学生能够理解歌词的含义,对长江有一定的了解。
3.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合唱,表现出对音乐的热爱。
六、教学准备1. 准备歌曲《长江之歌》的乐谱和歌词。
2. 准备长江的图片、视频和相关资料。
3. 准备录音机或音响设备。
七、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长江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知识。
2. 采用示范法,教唱《长江之歌》并演示合唱技巧。
3. 采用分组练习法,提高学生的合唱能力。
4. 采用欣赏法,让学生感受歌曲的美感。
八、教学步骤1. 第一步: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和视频介绍长江的壮丽风光和历史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第二步:学唱歌曲(10分钟)教唱《长江之歌》,讲解歌曲的节奏和旋律,引导学生跟唱。
3. 第三步:分组练习(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唱练习,提高合唱效果。
4. 第四步:歌曲欣赏(10分钟)欣赏不同版本的《长江之歌》,感受歌曲的魅力。
通过歌曲学唱和欣赏,让学生更加了解长江,培养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九、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歌曲的掌握程度如何,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小学音乐教案《长江之歌》优秀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江之歌》的背景知识,感受歌曲所表现的意境。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 通过学唱《长江之歌》,提高学生的音准、节奏和合唱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感受《长江之歌》的音乐风格,理解歌曲的内涵。
2. 学会《长江之歌》的歌词,掌握基本的演唱技巧。
三、教学难点1. 音准的把握,尤其是高音频的演唱。
2. 合唱部分的协调性,做到音色融合、音量平衡。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长江之歌》音频、视频资料。
2. 乐谱:《长江之歌》合唱谱。
3. 教学设备:音响、投影仪、黑板、钢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课件展示长江的图片,让学生对长江有直观的认识。
2. 欣赏:播放《长江之歌》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3. 学唱:教师带领学生学唱《长江之歌》,注意音准、节奏的准确性。
4. 分组练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练习合唱部分的各个声部。
5. 合唱:全班学生一起合唱《长江之歌》,教师指导合唱技巧。
6. 表演:学生自选角色,进行《长江之歌》的表演,展示所学成果。
8. 拓展:推荐学生欣赏其他有关长江的歌曲,如《长江之歌》(电影版)、《长江长》等。
9. 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长江之歌》,培养音乐兴趣。
10.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长江之歌》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运用示范法,教师先行演示,学生跟随模仿,提高学习效果。
3. 利用分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
4. 采用互动教学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七、教学步骤1. 课前准备:教师提前准备好相关资料,确保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2. 课程导入:通过展示长江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长江的兴趣。
3. 歌曲欣赏:播放《长江之歌》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长江之歌音乐教案《长江之歌》是中国音乐家刘天华创作的一首交响诗歌。
该曲以长江为背景,描绘了长江在各个时期的景象和人们对长江的赞美之情。
该曲有着壮丽激昂的旋律和丰富多样的音乐形式,表达了人们对长江的热爱和崇敬之情。
一、教学目标1. 了解《长江之歌》的创作背景和音乐形式。
2. 培养学生对长江这一中国大河的了解和热爱。
3. 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表演能力。
二、教学重点1. 了解《长江之歌》的创作背景和音乐形式。
2. 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表演能力。
三、教学步骤1.引入(10分钟)教师播放《长江之歌》的音乐,让学生倾听音乐,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意境。
然后向学生介绍《长江之歌》的创作背景和音乐形式。
创作背景是中国大陆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正在进行改革开放,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迅速,人们对长江这一中国大河的关注和热爱也日益增加。
《长江之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音乐形式上,《长江之歌》采用了交响乐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长江的深情厚意。
2.分析音乐(15分钟)教师分析《长江之歌》的音乐形式和主要乐器的使用。
指导学生聆听音乐中的旋律、节奏和变化,体会音乐的整体结构和情感表达。
然后让学生讨论音乐中各个部分的特点和意义,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
3.学唱曲目(20分钟)教师教学生唱《长江之歌》的主题曲目,教唱方法和技巧。
重点培养学生的音准和节奏感,让学生能够准确地唱出音乐中的旋律和节奏变化。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音乐中的情感表达和音色特点,理解曲目的内容和意义。
4.声乐训练(15分钟)教师进行声乐训练,帮助学生提高音乐表演的技巧和能力。
通过练习发声、放松喉咙和唇舌的训练,使学生的声音更加纯净和饱满。
同时,指导学生掌握呼吸方法和发声技巧,以提高音乐表演的效果。
5.合唱表演(30分钟)教师和学生合唱《长江之歌》,进行集体表演。
学生分组进行排练,分工合作,科学使用音乐设备,以达到最佳的演唱效果。
教师对学生的合唱进行指导和调整,帮助学生提高音乐表演的质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