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疗法
- 格式:docx
- 大小:13.97 KB
- 文档页数:2
针灸疗法操作手册1. 引言本操作手册旨在向针灸师和其他医疗从业人员提供有关针灸疗法的操作指南。
针灸疗法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中医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2. 操作准备在进行针灸疗法之前,务必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为患者做好个人资料记录,包括病史、过敏史等信息;- 确保治疗环境清洁卫生,并准备好所需的器械和材料;- 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了解其主诉和期望效果,以确定治疗方案。
3. 穴位选择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目的,选择适当的穴位进行针灸。
常用的穴位包括:- 头部:百会、太阳、风池;- 颈部:大椎、风府、天鼎;- 背部:膈俞、大杼、肺俞;- 手臂:内关、合谷、三阴交;- 腿部:足三里、神阙、关元。
4. 操作步骤4.1 清洁和消毒在进行针灸之前,要确保穴位周围的皮肤清洁和消毒。
可以使用医用酒精或消毒液进行清洁,并采用无菌棉球擦拭。
4.2 针刺技巧选择合适的针具,根据穴位的深浅和患者的体质,采用适当的针刺技巧。
常用的针刺方法包括:- 直刺法:针尖垂直刺入穴位,深度适中;- 斜刺法:针尖以一定角度斜刺入穴位,适用于深层穴位;- 平刺法:针尖平行于皮肤表面刺入穴位,适用于浅表穴位。
4.3 留针时间根据患者的情况和治疗需要,确定留针的时间。
一般情况下,留针时间为15-30分钟。
4.4 针刺后处理拔针后,用无菌棉球轻拭穴位周围,以止血和消毒。
根据需要,可以给予患者适当的疗养,如针灸按摩或中药熏洗等。
5. 操作注意事项在进行针灸疗法时,务必注意以下事项:- 严格遵守卫生操作规范,确保操作区域清洁卫生;- 针具必须使用一次性器械,并在使用前进行检查;- 针灸师应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针灸过程中,患者应保持安静、放松,并告知针灸师有任何不适感。
6. 总结针灸疗法操作手册提供了针灸疗法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帮助针灸师和医疗从业人员规范操作,确保疗效和安全性。
针灸过后注意事项针灸疗法是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通过在人体经络穴位上刺激特定的针灸点来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循环,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在进行针灸疗法后,为了确保疗效和避免不良反应,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避免过度劳累:针灸疗法对身体有调整和平衡的作用,需要给身体足够的时间来适应和恢复。
因此,在接受针灸疗法后应尽量避免过度劳累,保持适度的休息和睡眠。
2. 饮食调整:在接受针灸疗法后,应注意饮食调整,以帮助身体恢复和补充所需营养。
建议多食用新鲜蔬菜和水果,适当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避免油腻和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3. 避免过食寒凉食物:针灸后身体往往处于一种稳定的平衡状态,为了保持身体的阴阳平衡,应避免过食寒凉食物,如冰淇淋、冷饮等,以免影响身体的调整和恢复。
4. 饮食规律:尽量保持规律的饮食,避免过度饥饿或暴饮暴食,以免影响身体的能量平衡和消化功能。
5. 避免饮酒和烟酒刺激:在接受针灸疗法后,应避免饮酒和吸烟,以免影响疗效和身体的自愈能力。
6. 注意保暖:针灸疗法会刺激人体的经络和气血循环,因此在接受针灸疗法后,尤其是在冬季,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受寒。
7. 注意伤口护理:在进行针灸疗法时,需要穿透皮肤,因此可能会留下一些小的刺激点或伤口,应及时进行清洁和护理,避免感染和疼痛。
8. 避免沐浴和游泳:在接受针灸疗法后,应避免沐浴和游泳,以防止感染和过度刺激伤口。
9. 遵从医师要求:针灸疗法需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应遵从医师的要求和建议,按时复诊和调整治疗方案。
10. 注意观察和反馈:在接受针灸疗法后,应注意观察身体的变化和疗效,并及时向医师反馈,以便医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处理。
总之,针灸疗法是一种有效的中医疗法,但在接受针灸疗法后需要注意一些事项,以确保疗效和避免不良反应。
在接受针灸疗法时,应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和专业医师进行治疗,同时遵从医师的建议和指导,才能达到良好的疗效。
中医针灸疗法促进人体神经系统功能中医针灸疗法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精髓之一,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和认可。
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穴位,以调理气血、平衡阴阳的方式,提高人体内的自愈能力和免疫力,进而促进整个人体的健康发展。
其中,中医针灸疗法对人体神经系统功能的提升尤为明显。
本文将探讨中医针灸疗法在促进人体神经系统功能上的作用和意义。
一、中医针灸疗法的基本原理中医针灸疗法是一种通过对特定穴位进行针刺或其他刺激手段来调节人体功能的疗法。
它基于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经络学说、阴阳五行学说等。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内的经络系统是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经络的流动,进而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畅通。
二、中医针灸疗法对神经系统的作用机制1. 调节神经传导:中医针灸疗法能够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神经纤维的传导,使其正常运行。
针刺穴位能够激活周围的组织和神经末梢,进而改善血液循环和神经传导速度,促进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
2. 平衡神经调节:中医针灸疗法可以调节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平衡,使其相对均衡。
这对于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非常重要。
实验证明,针灸刺激可以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增加副交感神经的活动,从而使人体神经系统更平衡。
3. 改善血液循环:中医针灸疗法能够促进血液的循环和氧气的供给。
通过刺激穴位,可以扩张血管,增加血液流通的速度和数量,进而改善神经细胞的供氧情况,提高神经细胞的代谢活性。
4. 释放内源性物质:中医针灸疗法刺激穴位后,可以引起内源性物质的释放,如内啡肽、血清素、多巴胺等。
这些物质具有镇痛、抗炎和抗压抑等作用,能够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
三、中医针灸疗法对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1. 提高反应和认知能力:中医针灸疗法对大脑皮层的刺激能够促进神经细胞的活力,提高反应和认知能力。
研究表明,经过针灸治疗后,受试者的注意力和记忆力显著提高。
2. 缓解神经系统疾病:中医针灸疗法在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疗效。
如何通过针灸疗法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618000针灸疗法作为中医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和应用,被广泛认可为一种可促进身体自愈能力的有效疗法。
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达到治疗疾病和促进康复的目的。
在现代医学的视角下,针灸的疗效主要通过多个机制实现: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改善血液循环、调整免疫功能、缓解疼痛等。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激活身体内部的生理反应,从而增强自身的抵抗力和修复能力。
针灸疗法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和症状,例如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肌肉骨骼病等。
此外,针灸也可作为辅助治疗方法,提供镇痛、减压、促进康复等效果。
针灸疗法通过调整身体的能量平衡和促进自愈能力,为人们提供了一条可选择的健康之路。
在寻求针灸治疗时,与专业医务人员的合作和指导是非常重要的。
让我们一起探索针灸的奥秘,并享受身心健康的福祉吧。
一、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传统中医药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调整人体生理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它起源于中国古代,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和认可。
在针灸疗法中,针灸师会使用细针刺激穴位,通常选择经络分布上的特定部位。
这些穴位被认为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在穴位上施加刺激,可以调节气血的流动,平衡阴阳,恢复健康。
针灸的具体作用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刺激穴位可以通过神经反射作用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影响下丘脑-垂体-靶腺轴,从而调节内分泌功能。
2. 改善血液循环:针刺穴位能够扩张血管,增加局部血流量,改善组织供氧和营养,促进废物代谢的排出。
3. 调整免疫功能:针灸可以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抵抗病原体的能力。
4. 缓解疼痛:针刺穴位可以刺激神经末梢释放出内源性物质,如内啡肽和β-内啡肽,起到镇痛作用。
针灸疗法的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常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包括但不限于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痛、胃溃疡、腹泻)、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支气管炎)、神经系统疾病(如偏瘫、面瘫、头痛、失眠)、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心绞痛)和肌肉骨骼疾病(如颈肩腰腿痛、关节炎)等。
针灸疗法案例分析
案例描述
该案例涉及一位患有慢性头痛的患者,年龄为45岁,女性。
患者头痛问题已经持续了超过一年,头痛的频率和强度逐渐增加,
严重影响了她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患者已经尝试过多种药物治疗,但效果不佳或只能提供短暂缓解。
针灸治疗方案
基于患者的症状和病史,决定采用针灸疗法作为主要治疗手段。
针灸治疗方案如下:
1. 针灸穴位选择:选择头痛相关的穴位,如百会穴、太阳穴、
风池穴等。
2. 针刺技术:采用细针刺入皮肤浅层,调整针刺深度和角度以
达到治疗效果。
3. 针灸疗程:每周进行一次针灸治疗,连续进行8周,观察疗效。
治疗效果
经过8周的针灸治疗,患者的头痛症状明显减轻。
头痛的频率和强度都有所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得到了明显改善。
此外,患者还报告了睡眠质量的提升和情绪的稳定。
结论
本案例中,针灸疗法在治疗慢性头痛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针灸作为一种安全、非药物依赖的治疗方法,对于一些慢性疼痛症状的缓解具有一定的优势。
然而,针灸疗法并非适用于所有头痛患者,因此在应用之前需要进行详细的病史评估和临床判断。
以上分析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案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判断进行调整。
针灸疗法在中医外科中的应用有哪些中医外科是中医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治疗方法多样,包括中药内服、外用,手术等。
而针灸疗法作为中医传统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外科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且疗效显著。
针灸疗法包括针刺和艾灸两种方法。
针刺是通过将细针准确地刺入人体特定穴位,以调节气血、疏通经络;艾灸则是利用艾绒燃烧产生的温热刺激穴位,达到温通经络、扶正祛邪的目的。
在中医外科常见的疮疡疾病中,针灸疗法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对于痈疽初起,通过针刺相关穴位可以促进气血流通,消散痈肿。
此时常选取的穴位如合谷、曲池等,具有清热解毒、疏风通络的功效。
而对于已成脓的痈疽,针灸则可以帮助排脓消肿,缓解疼痛。
在乳腺疾病方面,如乳腺增生,针灸可以调节内分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从而缓解乳房胀痛、肿块等症状。
常用穴位有膻中、乳根、肩井等。
对于急性乳腺炎,早期针灸干预能够疏通乳络,促进乳汁排出,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
在肛肠疾病中,针灸对于痔疮、肛裂等也有一定的疗效。
通过针刺长强、承山等穴位,可以缓解肛门局部的肌肉痉挛,减轻疼痛和出血症状。
对于术后的患者,针灸还能促进伤口愈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在皮肤疾病方面,针灸疗法应用广泛。
比如,对于带状疱疹,针灸可以迅速缓解疼痛,缩短病程,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发生。
通过针刺皮损周围的穴位,如夹脊穴等,能够调节神经功能,清除病毒。
对于湿疹、荨麻疹等过敏性皮肤病,针灸能够调节免疫功能,减轻过敏反应,缓解瘙痒症状。
在周围血管疾病中,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针灸可以改善肢体的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发凉等症状。
选取的穴位多为血海、足三里、阳陵泉等,以活血化瘀、通经活络。
此外,在外科手术后的康复治疗中,针灸也有着独特的优势。
手术后患者往往会出现气血亏虚、经络阻滞等情况,针灸可以促进身体的恢复。
例如,腹部手术后,针刺足三里等穴位可以促进胃肠蠕动,预防肠粘连;骨折手术后,针灸有助于促进骨折愈合,减轻肢体肿胀。
需要注意的是,针灸疗法虽然在中医外科中应用广泛,但也有其适应证和禁忌证。
中医针灸疗法的原理与应用中医针灸疗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
它以针灸为主要手段,运用经络、气血、脏腑等中医理论分析和治疗疾病。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针灸疗法的原理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情况。
一、中医针灸疗法的原理中医针灸疗法的原理基于中医学的核心理念,包括经络理论、气血理论、脏腑理论等。
以下为其主要原理:1. 经络理论中医认为人体有经络系统,通过经络能保持人体内外的联系和平衡。
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经络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恢复病人的健康。
2. 气血理论中医认为气血是生命活动的重要基础,通过经络运行于全身各部位。
针灸可以调节气血的流动,疏通经络,进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 脏腑理论中医将人体的功能分为脏器和腑器。
脏器负责气血的生成,腑器负责气血的运输。
针灸可以调节脏腑功能,改善疾病状态。
以上是中医针灸疗法的主要原理,其实质在于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气血平衡,恢复人体的健康状态。
二、中医针灸疗法的应用中医针灸疗法的应用非常广泛,几乎可以治疗任何类型的疾病。
下面将列举一些常见的应用情况:1. 疼痛治疗针灸可以有效缓解各种疼痛,如头痛、颈椎病、腰椎病、关节炎等。
通过刺激经络,针灸可以促进气血流通,缓解疼痛并恢复受损的组织功能。
2. 内科疾病中医针灸疗法在内科疾病中也有广泛应用,如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等。
针灸可以调节脏腑功能,增强人体免疫力,促进疾病康复。
3. 妇科疾病中医针灸疗法在妇科疾病中有良好的疗效,如月经不调、痛经、更年期综合征等。
针灸可以调节女性的生殖系统功能,缓解相关症状。
4. 神经系统疾病针灸在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中也有应用,如面瘫、中风后遗症、神经损伤等。
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针灸可以促进神经再生,恢复神经功能。
5. 精神疾病中医针灸疗法在精神疾病治疗方面也有积极作用,如抑郁症、焦虑症等。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针灸可以调节患者的情绪,改善精神状态。
中医针灸疗法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并且在临床实践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数据。
针灸疗法案例集引言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些针灸疗法的真实案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针灸疗法在不同疾病和症状上的应用。
这些案例都是基于临床实践和研究的结果,但请注意,每个病例的治疗效果因人而异,不能保证相同结果。
案例一:头痛患者信息- 性别:女性- 年龄:35岁- 主要症状:经常性头痛,每月至少发作三次,疼痛剧烈,伴随恶心和呕吐。
治疗方案- 针灸穴位:太阳穴、百会穴、合谷穴- 治疗频率:每周一次,连续六周- 治疗效果:经过六周的治疗,患者头痛的频率和强度明显减轻,恶心和呕吐症状也有所改善。
案例二:失眠患者信息- 性别:男性- 年龄:45岁- 主要症状:入睡困难,多梦,早醒,白天疲倦,注意力不集中。
治疗方案- 针灸穴位:神门穴、心印穴、涌泉穴- 治疗频率:每周两次,连续四周- 治疗效果:经过四周的治疗,患者入睡时间明显缩短,多梦和早醒情况得到改善,白天精力恢复,注意力明显提升。
案例三:肩颈痛患者信息- 性别:女性- 年龄:50岁- 主要症状:肩颈部疼痛,活动受限,夜间睡眠质量下降。
治疗方案- 针灸穴位:肩井穴、颧髎穴、风池穴- 治疗频率:每周三次,连续八周- 治疗效果:经过八周的治疗,患者肩颈疼痛明显减轻,活动范围恢复正常,夜间睡眠质量改善。
结论以上是三个针灸疗法案例,展示了针灸在不同病症下的应用效果。
针灸疗法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式,在缓解疼痛、改善睡眠质量等方面显示出一定的疗效。
然而,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反应都不同,治疗效果可能会有所差异。
在实际应用中,建议患者在专业针灸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并根据个人情况进行调整。
中医针灸疗法的原理与应用中医针灸疗法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
针灸是通过刺激人体上的特定穴位,以达到防治疾病的效果。
它的原理基于中医的理论体系,包括经络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等。
一、中医针灸的理论基础中医针灸疗法的原理基于中医的理论基础,其中最核心的理论是经络学说。
经络是在人体内部的通道,贯穿全身,相互连接。
经络的畅通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在中医理论中,通过刺激经络上的穴位,即可调整经络的流通,从而起到疏通经络、调整阴阳平衡的作用。
此外,中医针灸还依据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来诊断和治疗疾病。
阴阳学说认为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疾病变化都是阴阳的变化。
而五行学说认为自然界的事物可以分为五行(木、火、土、金、水),而人的五脏也与之对应。
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可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以及五脏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二、中医针灸的应用中医针灸疗法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的各个领域。
它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他中医疗法相结合,如中药、推拿等。
1. 神经系统疾病针灸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方面有着显著的疗效。
比如对于偏头痛、面瘫、帕金森病等疾病,经过针灸治疗可以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2. 内科疾病中医针灸对内科疾病也有较好的效果。
比如在肝炎、胃炎、高血压等常见病的治疗中,经过针灸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免疫力,加速康复。
3. 妇科疾病中医针灸在妇科疾病治疗方面也有广泛应用。
例如对于经期不调、月经痛等疾病,针灸可以通过调理经络、调整生理功能,起到治疗的效果。
4. 骨伤科疾病针灸在骨伤科疾病的治疗中也有独特的优势。
比如对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经过针灸可以舒缓疼痛,促进患处的血液循环,加速康复过程。
5. 神经功能康复中医针灸在神经功能康复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针灸可以刺激患者身体的自愈机能,帮助患者恢复受损的神经功能,对于中风、脑萎缩等疾病有很好的辅助治疗效果。
总之,中医针灸疗法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治疗方式,在临床实践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疗效。
针灸疗法的处理和应急预案
简介
针灸疗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以调节人
体功能,改善健康状况。
在使用针灸疗法时,必须采取一些处理和
应急预案,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处理
在进行针灸疗法时,建议采取以下处理措施:
1. 消毒:在使用针头之前,务必对其进行充分消毒,以防止感
染和交叉传播疾病。
2. 穴位选择:根据患者症状和需求,选择适当的穴位进行针刺。
3. 针刺深度:根据患者情况和疗效要求,合理掌握针刺深度,
避免过深或过浅。
4. 观察患者反应:在针刺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和舒适度,及时调整治疗方式。
5. 技术操作:确保操作者具备足够的经验和技术,遵循正确的针刺方法。
应急预案
针灸疗法中可能出现一些意外情况,因此制定应急预案十分重要:
1. 针头折断:如果针头折断,应立即停止治疗,避免进一步伤害,采取措施将折断的针头取出。
2. 失血过多: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可能出现大量出血,应立即停止治疗,迅速施行止血措施。
3. 过敏反应:有些患者可能对针灸疗法过敏,出现皮肤瘙痒、红肿等反应,应立即停止针刺,给予适当的抗过敏治疗。
4. 突发疾病:如果患者在针灸过程中突发不适或出现严重疾病症状,应立即停止治疗,并尽快联系医疗救护。
5. 术后处理:针灸治疗结束后,应妥善处理针头和其他相关器械,确保无风险处理废弃物。
结论
针灸疗法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在使用时务必注意处理和应急预案。
通过严格遵守处理要点和制定应急预案,可以确保针灸疗法的安全和有效性。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作参考,请在实际操作中遵循专业的医疗指导和法律要求。
针灸疗法操作手册目录1. 简介2. 准备工作3. 操作步骤4. 注意事项5. 后续护理1. 简介本操作手册旨在提供有关针灸疗法的基本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针灸疗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刺激穴位,调整人体的生理机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2. 准备工作在进行针灸疗法前,需要进行以下准备工作:- 确保操作环境清洁,避免有杂质影响操作效果。
- 检查使用的针具是否完好无损,避免出现安全问题。
- 准备好适当的麻醉和消毒用品,以确保操作过程安全和舒适。
3. 操作步骤针灸疗法的操作步骤如下:1. 定位穴位:根据病情和治疗目的,确定要刺激的穴位。
正确的穴位定位是针灸疗法成功的关键。
2. 消毒处理:使用适当的消毒剂对要刺激的穴位进行消毒处理,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3. 麻醉处理:对于部分敏感的穴位,可以使用适当的麻醉方法,减轻病人的疼痛感。
4. 针刺操作:使用合适的针具,将针刺入穴位。
注意刺入的深度和角度,以确保刺激的效果。
5. 待针操作:根据需要,保持针灸针在穴位内的一段时间,以增加刺激效果。
6. 拔针操作:根据治疗需要,适当时间后将针从穴位拔出。
7. 记录观察:记录患者的反应和治疗效果,以供后续参考。
4. 注意事项在进行针灸疗法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操作过程中要轻柔、稳定,避免刺激穴位过深或过快。
- 注意患者的反应,如有不适或异常反应,立即停止操作。
- 避免在有感染或皮肤损伤的穴位进行针灸疗法。
- 遵循消毒和麻醉操作的正确方法,确保操作过程安全。
5. 后续护理在完成针灸疗法后,需要进行适当的后续护理:- 清洁穴位:使用适当的清洁剂对穴位进行清洗,以防止感染。
- 观察反应:观察患者的反应和症状变化,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 休息调理:根据需要,患者可能需要适当的休息和调理,以促进疗效。
以上为针灸疗法操作手册的简要内容,希望能对您的实践工作提供帮助。
如有任何疑问或需要进一步的指导,请咨询专业医生或中医师。
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Acupuncture),即利用针刺与艾灸进行治疗,起源于新石器时代。
“针”即针刺,以针刺入人体穴位治病。
它依据的是“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辨证原则,进针后通过补、泻、平补平泻等手法的配合运用,以取得人体本身的调节反应;“灸”即艾灸,以火点燃艾炷或艾条,烧灼穴位,将热力透入肌肤,以温通气血。
针灸就是以这种方式刺激体表穴位,并通过全身经络的传导,来调整气血和脏腑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病保健”的目的。
针灸因为易学易用,已经在现代家庭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了。
根据中国传统医学,健康的身体取决于一种极其重要的能量循环,这就是身体中的“气”。
这种能量存在于全身的脉络中(十二经),穴位便坐落在这些脉络之上。
当一个器官过渡活跃或是机能减退的时候,能量的循环则变得不正常。
经脉当中产生了一个堵塞的地方,必须将之打通。
所以通过针刺则可以治疗病患,使脉络的循环恢复正常。
常用的针灸疗法,包括针刺法、灸法和其他针法。
“针”是指“针刺”,是一种利用各种针具刺激穴位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灸”是指艾条,是一种用艾绒在穴位上燃灼或熏慰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针灸具有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作用。
1 疏通经络
疏通经络的作用就是可使淤阻的经络通畅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是针灸最基本最直接的治疗的作用。
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运行气血是其主要的生理功能之一。
经络不通,气血运行受阻,临床表现为疼痛、麻木、肿胀、瘀斑等症状。
针灸科选择相应的腧穴和针刺手法及三棱针点刺出血等使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正常。
2调和阴阳
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就是可使机体从阴阳失衡的状态向平衡状态转化,是针灸治疗最终要达到的目的。
疾病发生的的机理是复杂的,但从总体上可归纳为阴阳失衡。
针灸调和阴阳的作
用是通过经络阴阳属性、经穴配伍和针刺手法完成的。
3 扶正祛邪
针灸扶正祛邪的作用就是可以扶助机体正气及驱除病邪。
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正邪相争的过程。
针灸治病,就是在于能发挥其扶正祛邪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