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曹操的哭和笑
- 格式:docx
- 大小:30.97 KB
- 文档页数:7
描写曹操人物形象的作文《论曹操——乱世之枭雄》一提起曹操,那可是历史上极具争议的人物。
有人说他是乱世奸雄,也有人赞他为雄才大略的霸主。
在我看来,曹操就是一个复杂多面的“狠角色”。
曹操这人,首先不得不提他的野心。
这家伙从一个小官做起,一步步壮大自己的势力,心里那可是一直揣着称霸天下的梦想。
“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话一出,就知道他可不是什么善茬。
为了达到目的,那是不择手段。
不过呢,在那个乱世,没点心狠手辣还真混不下去。
曹操的军事才能也是杠杠的。
他善用兵法,以少胜多的战役打了不少。
官渡之战,那可是经典中的经典。
面对强大的袁绍,曹操硬是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把袁绍给打得屁滚尿流。
这就好比玩游戏,曹操一开始装备不行、等级也低,可他就是能凭借操作和策略,把那些大 boss 给拿下。
曹操还是个爱才如命的主。
只要是有才能的人,他都想招揽到自己麾下。
为了得到关羽,那是各种优待,又是送美女,又是送金银财宝,可惜关羽就是不买账。
曹操心里那个郁闷啊:“我这么有诚意,你咋就不跟我混呢?”不过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曹操对人才的重视。
当然,曹操也有搞笑的一面。
据说他有一次打仗,因为自己的多疑,把自己的手下给吓得不轻。
他半夜起来,突然大喊一声:“有刺客!”结果手下们全都慌了神,拿着武器到处乱跑。
最后发现根本没有刺客,曹操却哈哈大笑起来:“看你们吓的,我就是试试你们的反应。
”这曹操,还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总的来说,曹操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人物。
他有野心、有才能、爱才惜才,同时也有狠辣和多疑的一面。
在那个乱世,他用自己的方式书写了一段传奇。
不管别人怎么评价他,他都是那个独一无二的曹操。
就像那句话说的:“说曹操,曹操到。
”曹操的故事,永远让人津津乐道。
曹操的“三笑”嘉信天合贺成纲“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
”《三国志》武帝纪开篇如是说。
这意思是说曹英雄出身很好,根正苗红。
其实三国枭雄,牛人老爸老祖真的不少,比如袁绍、袁术、刘表、刘璋……陈寿其实大可不必翻出孟德祖上为其贴金,因为曹操本人就是三国最牛的牛人,英雄中的英雄!曹操刺董卓,壮举堪比荆柯;曹操误杀吕伯奢,一句“宁叫我负天下人莫叫天下人负我”,惊走陈宫,天下人皆称奸雄;曹操官渡会袁绍,一战天下有其二……这些都不足为奇!我视其为真英雄,却是赤壁完败之后曹操的“三笑”!新《三国》第四十二集,诸葛亮借东风,周瑜火去烧曹操八十三万大军之后,曹操从赤壁逃脱,噩梦般亡命乌林道,其向败军吼道:“胜败乃兵家常事,可怕的是心气败了!”其后“一笑”引来赵子龙;好不容易杀出重围,面对惊惶失措的属下,对张辽平静地说:“吓破了胆的军士再多也无用!”引所剩二十七骑仍言不愁,不料“二笑”引来张翼德;程昱苦劝曹操不要再笑,曹操却仍“三笑”:“孙刘联盟长不了!”之后华容道上又遇关云长。
曹操放下身段,以情动人,终得以逃回南郡。
这便是新《三国》著名的“三笑”桥段。
胜利的英雄,不是真英难;不怕失败的,才是真英雄!“三笑”,铁一般地证明了曹操是勇于面对失败的真英雄!那么,曹操是如何看待赤壁之败的呢?在败回南郡面对损失了三千兵士痛哭流涕的许褚,曹操竟还要逼他再笑一个,然后击鼓升帐,召开了“赤壁之败总结大会”。
曹操对惨败后的兵士说:“将者如同医者,医死的人越多,医术越高明;将者不经历几次失败,如何能知道怎么打胜仗?世上从来就没有百战百胜的将军,只有败而不怠,败而益勇,最终取胜的人。
”尔后,他总结赤壁之败的原因:“这些年胜仗打得太多了,兵骄将怠,文恬武嬉,轻敌自负。
”又做了自我批评,同时又说:“失败是个好事,失败能教会我们如何成功,如何取天下。
一个人,要想成事就得拿得起放得下;打仗也是如此,要胜得起也要败得起。
论曹操的高一作文精选5篇曹操,一个用兵谨慎,爱民如子的好君王;一个赤胆忠心,严于律己的好臣子;一个奸诈无比、足智多谋的好将军。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写曹操的高中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写曹操的高中作文篇1不论是京剧唱词,还是巷头故事,还有文学作品,曹操都被骂为“白脸奸雄”、“曹瞒狗贼”,可是又有谁又去欣赏这位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诗人?谁又去了解他背后的孤独、寂寞?我欣赏曹操,欣赏他的粗犷豪放,用兵如神。
官渡之战,打得本初落花流水。
可惜四世三公,竟成黄粱一梦!北征乌丸,东临碣石,他挥笔写下了豪迈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河澹澹……”多么壮丽的篇章!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是后人对他的赞叹。
一次战乌丸,使曹操这个名字青史留名。
我欣赏曹操,欣赏他的求贤若渴,苦觅贤才。
江东赤壁,八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将东吴围个水泄不通。
大战在即犒赏三军喝了个酩酊大醉,把酒临风,横槊赋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岁月不饶人,华发早生,贤才的重要曹操比我们都要清楚:“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不就是你的心事吗?在大江上,所有愁绪都化作金樽中的美酒一倾而尺,随着江水东流不回,只有那船只的影子打在水面,仿佛一片黑黝黝的山影。
月亮如一块玉壁沉入江面。
寂静的夜里,只有那雄浑的声音一遍遍诉说着心中的寂寞,在江中飘荡。
只叹曹公大意,公瑾运筹帷幄,文韬武略,八十万大军号谈笑间灰飞烟灭。
孟德败了,可是他的《短歌行》却永传于世,他求贤若渴的精神感动了天下贤士,曹公手下猛将如云,谋士如雨。
我欣赏曹操,欣赏他的老当益壮。
迟暮之年,可仍怀雄心壮志,激流勇进,毫不亚于大耳碧眼。
你仍用话语表达着自己的愿望:“老骥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列士暮年,壮心不已。
”你须发苍苍,却仍迸发着无限的精力。
东征仲谋,西讨孟起,北伐张鲁,中稳朝纲。
为魏国的建立和三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如今曹公早已远去,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曹公,仍低吟着他的诗句。
现在回想起来,曹操留给我的印象最深的倒不是他的宏图霸业,而是这家伙爱笑。
董卓专权,朝堂之上,众官哀哀戚戚,唯独曹操抚掌大笑,笑他们哭不死董卓。
破吕布,俘获张辽,张辽骂他国贼,曹操怒,举剑欲杀,刘备关羽求情,曹操立马变怒为笑,说心知文远忠义,刚才只是开玩笑。
煮酒论英雄,来到刘备后院,大笑说“在家做得好大事”,唬的刘备面如土色。
渭水之战,被马超所败,幸得诸将解围,曹操却轻描淡写地笑说,“今日几位小贼所困。
”赤壁前夕,宴长江横槊赋诗,略述生平诸事,大笑地谈论自己: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的功绩。
曹操的笑声中,好像藏有千张面孔,自信,大气,诡诈,吞吐无声,深不可测。
赤壁一战,曹操遭到了空前的惨败,一代枭雄在此屯兵号称百万,以待时日攻取江东。
不料诸葛孔明的东风加之周瑜的烈火,将舟船战舰付之一炬化为灰烬。
八十三万兵丁葬身火海,灭吴之梦随之烟灭。
曹操遭到火攻以后,由张辽等人护卫,带领少数残兵往彝陵方向逃跑。
当他发现追兵离的渐远,惊魂未定,竟突然“于马上仰面大笑不止。
”这真是不笑则已,一笑惊人。
此时的曹操,被一场大火断送了数十万大军,征服江南的美梦化为泡影,这是他一生遭到的最大惨败,居然还笑的出来。
他对诸将说:“吾不笑别人,单笑周瑜无谋,诸葛少智。
若是吾用兵之时,预先在这里伏下一军,如之奈何?”明明被诸葛亮、周瑜用一系列妙计打得一败涂地,却要笑对方“无谋”、“少智”,曹操为何要笑?首先,曹操要用笑声来驱除失败的痛苦,为垂头丧气、失魂落魄的手下打气。
其次,曹操通过讥笑周瑜、诸葛亮“无谋”、“少智”,来掩饰自己的失算,维持自己在精神上的优越感,以求自己恢复自己的心理平衡。
同时,这笑声显示他不愿意认输,不会从此一蹶不振,他决心东山再起,日后再与周瑜、诸葛亮决雌雄。
曹操的笑声,不失为一代枭雄的笑声。
但是,他的笑声未落,白马银枪的赵云拦路杀出。
他在长坂坡上见识过赵云的勇猛。
他赶紧拢上嘴,扬鞭催马,夺路而逃。
跑了一段路,不见追兵的声音,手下的开始埋锅造饭,他下马坐在一片疏林里。
赞美曹操的优美句子1、大气。
曹操是真实的,也是本色的。
包括他的奸诈、狡猾、残忍、暴虐,都表现得从容不迫,落落大方,真诚而坦然。
这实在是一种"大气"。
"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从这个角度看,曹操是英雄,而且是大英雄。
曹操的气质,正是一种"大气",一种将生死成败、进退荣辱置之度外的豁达大度,一种我行我素、笑傲江湖的英雄本色。
曹操确实是很大气的。
读他的诗和文,常会感到他的英雄气势。
哪怕是信手拈来,嘻笑怒骂,随心所欲的短章,也因有一种大气而不显粗俗。
尤其是他的《观沧海》,是何等的气势:"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样的诗,确非大手笔而不能作。
钟嵘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这种悲凉,除如刘勰所说,是"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慨而多气也"外,与曹操对宇宙人生的哲学思考也不无关系。
曹操毕竟是乱世英雄,对于生命的毁灭,他比谁都看得多。
他的感慨,是多少要带点终极关怀的意味的。
也许,正是这种对宇宙人生的透彻了悟,使曹操自始自终都能够以笑容面对艰难困苦和曲折坎坷。
如果去读《三国志·武帝纪》,我们就会发现,笑、笑曰、太祖大笑这些字眼,竟会频频出现。
当然,曹操的笑是各种各样的。
有放声大笑,开怀大笑,也有自我调侃的苦笑、嘲笑,还有讥笑、冷笑,甚至是充满杀机的冷笑。
然而曹操始终在笑。
曹操也哭。
他的战友去世,他的朋友去世,他的亲人去世,也会嚎啕大哭。
但如果是做错了事情,打了败仗、遭到人家的羞辱,曹操绝对不会哭,他一定是笑。
因为曹操豁达开朗大气磅礴,他是一个性情中人和本色英雄。
2、可爱曹操是很可爱的。
生活中的曹操常常穿薄绸做的衣裳,腰里挂一个皮制的腰包,用来装手巾之类的零碎东西,有时还戴着丝绸制的便帽去会见宾客。
与人交谈时,也没什么顾忌,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说道高兴处,笑弯了腰,一头埋进杯盘之中,弄得帽子上都是汤汤水水。
《三国》积累【桃园三结义】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天下大乱。
汉皇室后代刘备见太守刘焉张榜招募义兵,决定匡扶社稷。
刘备看榜时遇见张飞,饮酒间又与关羽相会,三人共论天下大事,情投意合,选定张飞庄后桃园焚香祭拜天地,义结金兰,立誓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
刘备为兄,关羽第二,张飞为弟。
【曹操诈叔】曹操小时候游荡无度,其叔父见此曾愤怒地向其父曹嵩告状。
曹操受不了父亲的责备,忽心生一计,看见叔父诈倒于地,作出中风情状。
叔父信以为真,告之曹嵩。
但当曹嵩急视曹操时,竟发现曹操安然无恙,曹嵩竟相信曹操所言叔父不喜欢自己的谎话,日后但凡叔父言操之过,都不听。
【曹操献刀】董卓自任相国,专权朝野,捏造罪名杀死少帝。
满朝文武敢怒不敢言,曹操挺身而出,曹操借王允七星宝刀进府行刺。
董卓不耐久坐,倒身转向内卧于床上。
曹操抽刀欲刺,董卓在穿衣镜内看见了曹操的动作,转身相问。
曹操急中生智说:“我得到一口宝刀,欲献给恩相公。
”董卓接刀一看,果然是一口宝刀。
董卓引曹操出阁看马,曹操谢道:“愿借马一试。
”然后快马加鞭,逃之夭夭。
【捉放曹】曹操谋刺董卓未成,逃出京城,在中牟县被县令陈宫捉住。
陈宫钦佩他的忠义,弃了官职与他同逃。
逃到成皋,多疑的曹操错杀吕伯奢家人,又杀死好心的吕伯奢以绝后祸。
陈宫看出曹操心狠手辣,但又念及自己为国家跟他到此,杀之不义,便弃曹操而他往。
【温酒斩华雄】董卓当权,把持朝政。
十八路诸侯兴兵声讨。
交战中,先后有四位各诸侯中的悍将被董卓的部将华雄斩杀。
盟军各将都有些惊慌失措,袁绍正担心没人可拿下华雄时,关羽自告奋勇,愿与华雄交锋。
袁术嫌他地位低微,称其“安敢乱言”,喝令将其打出。
曹操上前阻止,关羽才有了出战的机会。
曹操端了杯热酒为关羽壮行,而关羽愿先去斩华雄,回来再喝酒,便提刀而出。
俄顷,关羽拍马而回,掷华雄人头于地,而斟的酒还是热的,令众诸侯惊讶不已。
【连环计】董卓为乱朝政。
司徒王允先将美貌的义女貂蝉许给董卓的义子吕布为妾,不久又把貂蝉作为歌姬送给董卓。
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学术界对《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评价是众说纷纭的:有用“奸雄”概之的;有用“英雄”概之的;有用“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概之的……评价多,争论激烈,说明了曹操这一形象是罗贯中刻画得非常成功的形象。
我认为:曹操这一形象是集作者对理想的追求与对传统文化反思于一体的形象,是智慧卓越的能人,是品质优秀的强人,是封建政治文化的代言人。
一、曹操是集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社会政治文化反思于一体的形象作为生活在元末明初时代的罗贯中,与生活在东汉末年的曹操,他们所经历的社会大环境有许多共同之处。
一方面都处在朝代更替、战乱连年的动荡年代。
在这样的时代里,要生存要有所作为,就必须有卓越的才能和优秀的品质,于是,罗贯中就选定曹操作为浓墨重彩的对象。
罗贯中为什么选定曹操?这有历史的原因。
从历史来看,曹操在先秦、两汉时期,是少数受人们关注的领袖人物之一,他的受关注程度,远远超过刘备、孙权,这主要是由于他几十年生涯中的所作所为及其巨大影响;率兵镇黄巾大起义,东征西讨,统一北方;实行“屯田”、“抑制豪强”,减轻农民负担,促使生产力水平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他采用“唯才是举”招揽人才,把天下豪杰集于帐下,听命于他;特别是他在文坛上的巨大贡献,促进了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这些,有力地体现了曹操卓越的才能和优秀的品质,是有真正雄风的王者。
然而,更重要的原因,是罗贯中有同曹操一样的理想和抱负,都豪气千云地要在世上干一番大事业。
罗贯中从小就是“有志图王者”,并且与元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的张士诚有密切关系,可见,他是一个志向远大,并有一定的军事、政治斗争经验的人物。
然而,作为投身于农民起义队伍的他,不同于举孝廉而进入官场的曹操那样施展才华,实现理想。
由于张士诚对知识分子的不重视,罗贯中不得不离开他,而元朝统治正四面楚歌,岌岌可危,致使罗贯中“图王”的理想,成了“乌托邦”。
政治上的失意,使从小喜爱读书,博览经史的他,开始专心著起书来,并把“有志图王”的理想,寄托在笔下曹操这一形象上,这样,便在《三国演义》中,有了正史中所没有的关于曹操的诸多情节:发檄文讨伐董卓,爱贤才招收许褚,酌美酒赠赐关羽,煮佳酿谈论英雄……这些都是罗贯中以自己的理想,为尺子给曹操量身定作的“衣裳"。
《三国演义-华容道放曹》主要内容解读与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三国演义-华容道放曹》主要内容解读与赏析【导语】:《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历来号称义绝。
试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的塑造仇怀英内容提要曹操作为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反面人物出现,是一个“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艺术典型。
《三国演义》中作者着意刻画了曹操身上“奸”与“雄”的两个侧面,并使奸与雄在他身上成为一个统一体。
在曹操身上集中体现了封建地主阶级代表人物的典型特征:虚伪、奸诈、残忍和极端利已主义:其思想性格还有另一方面,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一方面。
首先,写他的虚伪、奸诈、残忍和极端利已主义,是坏人与恶德的象征。
其次是写他的雄才大略和政治上的远见卓识,能从统一大业出发考虑和处理问题。
在军事上能发扬民主,广泛采纳意见,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
不但有勇有谋,而且有百折不挠、生机勃发的政治家风貌,雍容大度积极乐观的英雄情怀;而且还有任人唯才,奖惩分明、严正不苟的治法观念和体恤百姓保护农业的民本思想。
并具有敢做敢为、不畏人言,不怕风险的精神,豪放飘逸、洒脱大度的文学家气质,诗人风度和扶植文化的远大眼光。
在罗贯中笔下,曹操不失为东汉末年叱咤风云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军事家的形象。
是一位有志于除残去秽,定乱扶衰,统一北部中国的英雄。
本文就人们心目中的曹操的形象作了一些探讨,以一家之言对曹操的文学形象作了概括。
关键词:曹操奸雄政治家军事家正文:试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的塑造一、引言曹操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
但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把刘备与曹操进行对比,着力揭露了他的奸险机诈。
曹操本姓夏侯氏,因中常侍曹腾收曹父曹嵩为养子,故改姓曹。
操自幼具有奸诈机变的特点,是一个“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艺术典型。
作者着意刻画了曹操身上“奸与雄”的两个侧面,并使“奸”与“雄”在曹操身上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曹操被视为“乱世奸雄”。
其奸表现在他是一个雄才大略,精明干练的奸雄,是奸贼,是英雄,是“奸诈,伪善,阴谋家”的代名词。
与此相反的则是比较肯定“雄的”一面。
我们到底该怎样去评判呢?很明显,我们既不能受固有的陈腐的“尊刘抑曹”观念的影响,也不能用现代的观点去衡量当时的历史人物。
浅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物形象浅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物形象作者:hzf00121提交⽇期:2010-3-13 13:03:00 | 分类: 未分类| 访问量:1470 《三国演义》是流传⾄今为数不多的经典⼩说之⼀。
⼩说中呈现了⼀段帝王将相的风云故事,刻画出了各种鲜明的⼈物形象,展现着多向的意义。
⽽⼩说中最能引起⼈们讨论的⼈物应该就是曹操了。
学术界对曹操形象的评价众说纷纭;有⽤“奸雄”概之的;有⽤“英雄”概之的;有⽤“奸贼”概之的;有⽤“治世之能⾂, 乱世之奸雄”概之的……评价很多, 争论⼗分激烈,说明了曹操这⼀形象是罗贯中刻画得⾮常成功的形象。
笔者认为不能单⽤⼀个词或⼀句话就能把曹操的形象概括完整,因为曹操是⼀个性格多样化的⼈物,他亦奸亦雄、智慧卓越、品质优秀,是封建政治⽂化的代表⼈物。
⼀、曹操⼈物形象中的性格特征 1、奸诈。
提到曹操,⾸先让我们想到的就是曹操的奸诈形象。
为什么⼀提到曹操,⼈们就觉得他是⼀个奸诈的⼈呢?当然原因也是多⽅⾯的。
(1)最⼤的原因应该就是曹操本⼈的性格就⽐较奸诈吧。
在三国演义的很多回合中都能看出曹操的奸诈。
①在第⼀回中就有写曹操⼩时候不务正业,⼜不满叔⽗管束,于是就⽤欺诈的⼿段挑拨⽗亲和叔叔的关系,只为了达到⾃⼰放荡的意图,这充分说明他天⽣狡猾,善于阴谋,从⼩就具有政治家的资质。
曹操⼀出场,就给⼈⼀个狡诈的形象,尽显了他奸诈的本⾊。
②在第⼆⼗回中中描写到:“话说曹操举剑欲杀张辽,⽞德攀住臂膊,云长跪于⾯前。
⽞德⽈,“此等⾚⼼之⼈,正当留⽤。
”云长⽈:“关某素知⽂远忠义之⼠,愿以性命保之。
”操掷剑笑⽈“我亦知⽂远忠义,故戏之⽿。
”“乃亲释其缚,解⾐⾐之,延之上坐,辽感其意,遂降。
”这回说的是当曹操擒住张辽之后,张辽不肯投降,曹操⼤怒要杀了张辽,经刘备、关⽻等苦苦求情,他听了之后⼜马上掷剑换上⼀副笑脸说:“我亦知⽂远忠义,故戏之⽿……”,并亲⾃给张辽松了绑,还解⾐⾐之,延之上坐。
【《三国演义》中,曹操54次笑】第二回张翼德怒鞭督邮何国舅谋诛宦竖主薄陈琳曰:“不可!……功必不成,反生乱矣。
”何进笑曰:“此懦夫之见也!”傍边一人鼓掌大笑曰:“此事易如反掌,何必多议!”视之,乃曹操也。
第四回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贼孟德献刀众官惊问曰:“司徒贵诞,何故发悲?”允曰:“今日并非贱降,因欲与众位一叙,恐董卓见疑,故托言耳。
董卓欺主弄权,社稷旦夕难保。
想高皇诛秦灭楚,奄有天下;谁想传至今日,乃丧于董卓之手:此吾所以哭也。
”于是众官皆哭。
坐中一人抚掌大笑曰:“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允视之,乃骁骑校尉曹操也。
(笑,也可说是曹操的一种“威慑力量”。
关键时刻大笑,可以出人头地,出类拔萃)第十二回陶恭祖三让徐州曹孟德大破吕布曹操拨转马头,望东门而走,正逢典韦。
韦拥护曹操,杀条血路,到城门边,火焰甚盛,……城门上崩下一条火梁来,……曹操……手臂须发,尽被烧伤。
典韦回马来救,恰好夏侯渊亦到。
两个同救起曹操,突火而出。
操乘渊马,典韦杀条大路而走。
直混战到天明,操方回寨。
众将拜伏问安,操仰面笑曰:“误中匹夫之计,吾必当报之!”第十四回曹孟德移驾幸许都吕奉先乘夜袭徐郡昭曰:“明公兴义兵以除暴乱,入朝辅佐天子,此五霸之功也。
但诸将人殊意异,未必服从:今若留此,恐有不便。
惟移驾幸许都为上策。
然朝廷播越,新还京师,远近仰望,以冀一朝之安;今复徒驾,不厌众心。
夫行非常之事,乃有非常之功,愿将军决计之。
”操执昭手而笑曰:“此吾之本志也。
但杨奉在大梁,大臣在朝,不有他变否?”第十八回贾文和料敌决胜夏侯惇拔矢啖睛嘉曰:“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
高祖惟智胜,项羽虽强,终为所擒。
今绍有十败,公有十胜,……公有此十胜,于以败绍无难矣。
”操笑曰:“如公所言,孤何足以当之!”第十九回下邳城曹操鏖兵白门楼吕布殒命却说武士拥张辽至。
操指辽曰:“这人好生面善。
”辽曰:“濮阳城中曾相遇,如何忘却?”操笑曰:“你原来也记得!”第二十回曹阿瞒许田打围董国舅内阁受诏操掷剑笑曰:“我亦知文远忠义,故戏之耳。
我们从曹操的“三笑”中学到了什么?(2008-07-03 22:08:28)转载▼分类:杂文标签:人物奸雄借鉴杂谈曹操“三笑”为哪般?谈到“三国”,你就不能不谈到曹操。
因为曹操是“三国”中,乃至中国文学史上塑造的最为成功的文学形象之一。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谈起曹操来就难。
难就难在大家对这个人物太熟悉了,这是其一。
还有其二,就是想谈透,就需要很长的篇幅才行。
所以,就有人写出了“细说曹操”,“品曹操”,“阿瞒出道”等鸿篇巨作。
在这里关东妙声明一点,咱谈曹操绝不是在作学问,而是探讨罗贯中老先生是如何将这个人物塑造得如此丰满,刻划得入木三分的。
因其这个人物在书中所占的篇幅也过多,一篇或几篇博文也难说明白。
所以,咱也只能找其中的一段或几段的章节加以评说。
另外,加以说明的是本人只谈“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而不谈“三国志”中的曹操。
更不会将这两者混在一块谈,来卖弄自己的学问。
而且,根据本人经验,初学写作的人,还是先看透“三国志通俗演义”为好。
再有,“三国”的版本有120回的也有240回的,我的经验是选择240回的先看,为好。
为啥?因为120回的有褒刘贬曹的倾向,而240回的描写的就比较客观。
相对而言,主观倾向性少一些作品,往往艺术性就强。
今天写的这篇博文,主要是探讨如何借鉴名著中,刻划人物的艺术手法。
提起“三笑”,有个电影名叫“三笑”。
此故事来源于《三笑姻缘》。
这是一个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作品,主要情节是写江南大才子唐伯虎与无锡华鸿山太师婢女秋香的恋爱故事。
《三笑姻缘》,又名《点秋香》,不署撰者姓名,是三卷本,且不分回。
本文写的是曹氏版的“三笑”,是火烧赤壁后,曹操折了83万大军后,一路逃亡的描写。
这一段描写得十分精彩,确实可为我们写作时的借鉴。
且说曹操在赤壁被烧得几乎净光后,只得望彝陵而逃。
在路上撞见张郃,操令断后。
纵马加鞭,走至五更,回望火光渐远,曹操这时惊心方定,于是问道:此是何处?左右说:此是乌林之西,宜都之北。
《三国演义》精读:第五⼗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却说当夜张辽⼀箭射黄盖下⽔,救得曹操登岸,寻着马匹⾛时,军已⼤乱。
韩当冒烟突⽕来攻⽔寨,忽听得⼠卒报道:“后梢舵 duò 1 上⼀⼈,⾼叫将军表字 2 。
”韩当细听,但闻⾼叫“义公救我!”当⽈:“此黄公覆也!”急教救起。
见黄盖负箭着伤,咬出箭杆,箭头陷在⾁内。
韩当急为脱去湿⾐,⽤⼑剜 wān 3 出箭头,扯旗束之,脱⾃⼰战袍与黄盖穿了,先令别船送回⼤寨医治。
原来黄盖深知⽔性,故⼤寒之时,和甲堕江,也逃得性命。
却说当⽇满江⽕滚,喊声震地。
左边是韩当、蒋钦两军从⾚壁西边杀来;右边是周泰、陈武两军从⾚壁东边杀来;正中是周瑜、程普、徐盛、丁奉⼤队船只都到。
⽕须兵应,兵仗⽕威。
此正是:三江⽔战,⾚壁鏖 áo 兵 4 。
曹军着枪中箭、⽕焚 fén ⽔溺 nì 者,不计其数。
后⼈有诗⽈:魏吴争⽃决雌雄,⾚壁楼船⼀扫空。
烈⽕初张照云海,周郎曾此破曹公。
⼜有⼀绝云:⼭⾼⽉⼩⽔茫茫,追叹前朝割据忙。
南⼠⽆⼼迎魏武,东风有意便周郎。
1、梢舵:船尾的舵。
2、表字: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德⾏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
3、剜:⽤⼑挖。
4、鏖兵:双⽅战⽃激烈。
不说江中鏖兵。
且说⽢宁令蔡中引⼊曹寨深处,宁将蔡中⼀⼑砍于马下,就草上放起⽕来。
吕蒙遥望中军⽕起,也放⼗数处⽕,接应⽢宁。
潘璋、董袭分头放⽕呐喊,四下⾥⿎声⼤震。
曹操与张辽引百馀骑,在⽕林内⾛,看前⾯⽆⼀处不着。
正⾛之间,⽑玠 jiè 救得⽂聘 pìn ,引⼗数骑到。
操令军寻路。
张辽指道:“只有乌林地⾯,空阔可⾛。
”操径奔乌林。
正⾛间,背后⼀军赶到,⼤叫:“曹贼休⾛!”⽕光中现出吕蒙旗号。
操催军马向前,留张辽断后 1 ,抵敌吕蒙。
却见前⾯⽕把⼜起,从⼭⾕中拥出⼀军,⼤叫:“凌统在此!”曹操肝胆皆裂。
忽刺斜⾥⼀彪军到,⼤叫:“丞相休慌!徐晃在此!”彼此混战⼀场,夺路望北⽽⾛。
《三国演义》填空题一、填空。
1、《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是元末明初小说家,他着有小说《三国演义》、《隋唐志传》等。
被称为:中国章回体小说的鼻祖。
2、《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是根据三国时期的史实和民间传说创作而成。
全书描述了从东汉灵帝建宁元年起,至晋武帝太康元年止,其间一百余年的战争风云、历史波涛和政治漩涡。
全书以蜀刘政权为中心,写出了魏蜀吴三国的盛衰历史。
3、《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着之一。
另外三部名着分别是《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
《三国演义》又叫《三国志演义》、《三国志通俗演义》。
4、《三国演义》小说的开卷词以及电视剧的主题曲是明代杨慎所作的《临江仙》。
内容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小说采用话本章回叙事的叙述手法。
5、小说中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刘备(知人待士)、诸葛亮(足智多谋)、张飞(粗中有细)、关羽(忠心耿耿)、曹操(生性多疑)、吕布(目光短浅)。
如《好书》中“温酒斩华雄”的片段,写出了关羽武艺之高超,命令为关羽斟酒的是曹操。
6、小说也是一部写计谋的书如:苦肉计、连环计、空城计、反间计、美人计、以假乱真、走为上计等。
其中苦肉计施计着是周瑜,被施计者是曹操;连环计施计者庞统,被施计者是曹操;空城计施计者诸葛亮,被施计者司马懿。
7、《三国演义》三大战役分别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
共同特点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都用火攻。
8、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从杀吕伯奢全家、梦中杀人等事例中可看出其残忍、奸诈的性格特点。
“三英战吕布”三英:刘备、关羽、张飞。
诸葛亮病死何地五丈原;三国被灭的顺序是:蜀、魏、吴。
9、“天下三分”是指天下分裂为_魏_、_蜀_、_吴_,各自的首领是曹操、刘备、孙权。
10、《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的三弟兄分别是使双股锏的刘备,使丈八蛇矛枪的张飞和使青龙偃月刀的是关羽。
论《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摘要:曹操历来是史学家和文学家都关注的对象,曹操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也随着人们对其看法的改变而变更。
罗贯中根据他所理解的历史真实塑造了经典的曹操形象,《三国演义》中曹操曹操胆识过人,奸诈残忍,爱才惜才,赏罚分明,蔑视皇权,生活奢侈,而且作者深入到曹操的内心来塑造,进行提炼、概括,塑造为“乱世之奸雄”;历史上的曹操据《三国志》记载,他文武双全,精通古代兵法,政治、军事上都颇有建树,识才、爱才,不拘一格地录用人才,虽然奸诈残忍,但并未象《三国演义》中那样渲染。
《三国志》作者陈寿主要突出了其军事才能,统一北方等功绩,对其残杀的故事以简洁笔记含蓄带过。
陈寿的观点代表了他所处社会对曹操的基本观点,距离历史人物的曹操应该不会太偏离,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创造的曹操的文学形象,既是、又不完全是历史人物曹操,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讲,更丰富和典型,是历史真实和艺术创作相结合的结果。
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历史形象;文学形象历史上的曹操文武双全,精通古代兵法,凭着雄才大略逐步统一了北方,魏武帝的称号在他死后才由儿子追封的,在他生前尽管权倾天下,却并未废汉武帝而自立,可谓乱世之英雄。
文学作品中曹操的形象则经历了不断的演变,或着重刻画其文治武功和政治军事才能;或突出其奸诈凶残的特点。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虽然以历史上的曹操为蓝本,但很多方面由于文学典型的需要和思想倾向的原因,小说中的曹操形象与历史上的曹操仍然迥然不同。
曹操的胆识过人,在“诛宦讨卓”的宫廷政治斗争中,在献刀刺董卓,以及官渡之战中都得到了集中体现;而他的奸诈残忍也有许多例子为报父仇残戮百姓;杀害粮官以平军心;杀死近侍,害死华佗;此外,还着力描写了他爱才惜才,乐观的一面,如赤壁一战,逃亡途中,曹操的三次大笑;曹操赏罚分明,这是他成就霸业不可或缺的品质之一。
历史上的曹操据《三国志》记载,有雄才大略,具备高瞻远瞩的政治战略眼光,机智勇敢,懂得笼络和任用人才,能够听取正确的建议。
哭与笑中的权术智慧—试析《三国演义》中刘备的哭与曹操的笑内容摘要:本文从《三国演义》中出现的刘备大量的“哭”与曹操大量的“笑”的表情描写入手,多角度分析“哭”与“笑”的原由,进而揭示出刘备曹操的哭与笑,虽外在形式不同但本质上是一样的。
哭与笑不仅是两个人物形象内心情感的流露,更大程度上是他们收揽人心的一种手段,是他们权术谋略的外在表现,是统治者用人智慧的体现。
以刘备惯用的表情哭与曹操的表情笑为线,就可把两个人物形象作为一个类型进行解读,进而对这两个人物形象进行新的诠释。
哭与笑是人物智慧的外在显现,是统治者收揽人心、调度人才的手段,是从新一种角度剖析人物形象的突破口。
关键词:《三国演义》刘备曹操“哭”“笑”《三国演义》因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丰富复杂的思想内涵及广泛深远的影响,而受到历代学者的广泛关注。
其中对于人物形象的研究,在深度,广度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
而对于刘备曹操形象的研究也已深入到多角度、多层面、立体化,采用了新角度、新方法。
但是这些都立足于对人物的独立个体研究。
刘备与曹操两个人物形象虽有许多不同之处,但他们在本质上却存在着一个很大的共性,即都是封建统治者。
本文以刘备曹操惯用的表情哭与笑为线,把两个人物形象作为同一个类型——统治者进行分析,揭示哭与笑的本质,进而对两形象进行新的诠释。
哭与笑是统治者智慧的外在显现,是统治者收揽人心,调度人才的手段,是从新一种角度剖析人物形象的突破口。
哭与笑有着丰富的内涵。
一哭与笑是一种收揽人心争夺人才的工具取材于三国历史,这是没有疑问的。
但历史在这里只不过是一个故事框架,一个时空断限。
历史人物已被重新塑造,历史事件已被重新安排。
它不再像历史典籍那样去真实地记录历史、、对历史规律的把握和对历史精神的阐释全都融合到一起,将三国历史加以演义、虚构、渲染,或者改头换面。
对于曹操,书中描述其出场亮相为:“身长七尺,细眼长髯。
操幼时好游猎,善歌舞,有权谋,多机变。
”作者还特意写了他幼年时“愚弄叔父欺骗父亲”的故事为曹操这一性格特征写照传神。
与此相映,曹操对桥玄、何隅言其“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等语“闻之不喜”(毛宗岗《三国演义》第一回夹批)而对有知人之名的汝南许勋“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预言则闻之大喜,活化出奸雄的性格特点。
对曹操的描写,基于“尊刘贬曹”这一鲜明的立场,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刘备,是作者从主观、客观两方面有意识塑造成的与曹操完全对立的一个人物形象,是一个仁慈爱民、宽厚仁义、礼贤下士的贤明仁君。
刘备的出场由作者主导在全知视角,先述其性格特征:“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
素有大志。
专好结交天下豪杰。
”随之特描写其具有龙凤之姿,帝王之相:生的身长八尺,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
并从不同层面强化这一点。
言:“其家之东南,有一大桑树,高五丈余,遥望之,童童如车盖。
相者云:此家必出贵人。
刘备幼时,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曾言: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
”其叔父奇而谓之“非常人也”。
一个是奸雄一个是仁君,他们的幼时,一个是出身官宦,达富显贵,一个是卖履谋生,家境贫寒。
但他们都有一共性:素有大志且有权谋。
,刘备是作者着力褒扬美化的人物,是一个与曹操、孙权鼎足而立的英雄。
然而,与曹操、孙权相比,他既无曹操的雄才大略,又无孙权的祖蔽之功,他靠什么成就了一番霸业呢?在刘备三顾茅庐时,孔明曾言:“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
”“人和”可以说是刘备成就霸业的关键。
“人和”包含了争取民心、延揽贤士的内容。
那么,刘备是如何实现“人和”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恐怕不能不留意到刘备那形形色色的眼泪。
在小说中,刘备所流眼泪次数之多,形式之多样,都高居小说之冠,堪称一绝。
可以这样说,眼泪是塑造仁主明君的一种典型手段。
为了突出人物的这一主要特征,作者以眼泪作为载体,从笼络贤士、收取民心、智脱险境、赚取城池几个方面,对人物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写,充分发挥了眼泪的作用。
刘备,世之枭雄,胸襟宽广,礼贤下士,高举匡扶汉室的大旗,吸引了一批性格鲜明且忠诚度极高的良相勇将,辅佐其成就了蜀汉王国。
曹操,雄才伟略,挟天子以令诸侯,凭借其雄厚的实力和网罗人才的本领,手下聚集文武百官,占据半壁江山。
刘备和曹操吸引人才的本领可谓不相上下,然而两人在用人之道上却各有千秋。
刘备,谦逊有佳,虽胸怀大志却是一个能和下属同甘苦、共患难的上司。
因此他不但能够吸引来象关羽张飞、伏龙凤雏这样的世外高人,而且真正能做到用人不疑、充分授权。
“人和”的理念被刘备奉为安邦治国的最高境界,这也使得他成为三国中最有人缘的一位君主,下属的忠诚度也最高。
可以说“感情留人”的人才观被刘备演绎地淋漓尽致。
眼泪代表脆弱,人大都有同情心,易被感动,尤其是身份地位都高于自己的人,在你面前流泪,你多半会为之所动。
刘备借助“哭”来显示自己的无助,借以掩饰内心的权谋,夺取人才的同情与信任,以达到收揽人心的目的。
民间流传着一句话: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
如刘备三顾茅庐:玄德泣曰:“先生不出...言毕,泪粘袍袖,衣襟尽湿。
...”(见三十八回)。
他最后终于用眼泪请出了“智绝”,心甘情愿为他争天下。
刘备用哭牢牢抓住了诸葛亮的心。
尤其在临终托孤中:“...先主传旨... 言讫,泪流满面... 先主命内侍... 一手掩泪... 先主泣曰... ”(见八十五回)。
“刘备示意把蜀汉天下交给诸葛亮,这表面上看刘备任人为贤,但实为一种攻心术。
”[2]诸葛亮是典型的儒派代表,忠君仁义。
刘备深知这一点,于是就把对诸葛亮的信任在临终前表现到极至,而深行“知恩图报”的诸葛亮别无他选,只有为弱君刘禅肝脑涂地耗尽毕生精力了。
诸葛亮人性中的“为他”思想决定了他只能做一个佐君人物。
刘备用哭为其后嗣换取了一“护身符”。
刘备在赵云面前哭过两次。
初次见面就一见钟情。
当时赵云在公孙瓒手下,武艺超群,并且与刘备一见如故,在分别时“执手垂泪”,不忍相离。
第二次相聚,赵云作为援军,与刘备共同帮助陶谦,后来退了曹兵,陶谦劳军已毕,赵云辞去玄德执手挥泪而别。
后来赵云投奔刘备,证明曾经刘备那两次流泪的效力。
再有刘备边哭边摔子一节,分明就是做给赵云看的。
有“为他”思想的人,只要对他的价值给予肯定他就会认定帮你,并且知恩图抱的理念也会让其心甘情愿的为你效力。
刘备对徐庶哭。
曹操以徐母要挟徐庶,想从刘备手中夺走这个贤才。
刘备还是深知徐庶为人,知道留他不住,故在与其临别时痛苦流涕,言不忍与元直离别。
哭的感天动地,哭的有理有据。
但是从徐庶角度分析,他离开刘备并不是去奔赴断头台,很可能等待他的是高官厚禄。
而刘备仅仅是为了离别之苦而对徐庶哭吗?他哭自己失去了一个帮他的贤才,他哭敌人那里很可能增加了这一贤才,他哭,才会哭软徐庶的心,证明他刘备把徐庶看的亲如手足。
此处还是印证了前两例的分析,刘备对于人才的控制:先是用眼泪(外在表象)证明自己对人才的重视,以此来激发此类人所共有的“为他”理念,以使他们甘心情愿回报肯定他们的人。
然而同是哭,曹操却与刘备有不同的哭法。
刘备对活着的人哭,为揽其心,而曹操是对死去的贤才哭,为的却是收揽活人的心。
曹操有过两次典型的哭:哭典韦,哭郭嘉。
十八回中:“曹操忽于马上放声大哭。
众问其故,操曰...”曹操先用哭声引起谋臣智士的惊奇,然后再做自己哭的文章。
哭的是曾为他送命的典韦。
哭完并亲自祭拜他,向活着的现正为他效力的人证明,他曹操对为他出过力的人是多末重视,也想以此来告诉身边的贤才为他决不会白效力:厚葬,赡养家属,并受到他永远的悼念。
这些做法操都屡试不爽。
笔者认为这些都是做出来给人看的,目的很明显,让活人对他效忠,为他竭尽全力,为他卖命。
曹操根本不是那种重情重义的人。
哭,绝不是没目的的一时感伤的外在表现与流露。
关于曹操哭郭嘉,则是在兵败赤壁之后。
有学者认为曹操哭郭嘉是他对这场败仗沉痛而深刻的反思,也是对幸免于死的众谋士的嘲弄和批评。
笔者认为曹操深通统军用兵、收揽军心之道,他这样哭逝去的谋士,为的是让活着的现身边为他效力的人内心惭愧、自责。
人一旦有了自责心理以后往往会想方设法开脱这种心理,而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弥补以前的过失。
以前没做好的会想尽办法做好,以让自己良心上得到平衡。
故由此曹操收揽人心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曹操是作者着力丑化的人物,是最鲜明的奸雄形象。
写曹操的笔触几乎都在写他的奸诈,阴险,狠毒。
并且对于曹操的表情描写要比刘备丰富,多次写到哭与笑。
在《三国演义》里有曹操的三笑三哭:其中三笑出自华容道:一笑为狂妄的笑,笑的是周与诸葛智谋不足,结果引出赵云. ;二笑为无奈的笑,想掩饰头一笑的尴尬,结果引出.张飞.;三笑为绝望的笑,以为自己已经脱离了险境,结果引出关羽。
曹操,虽爱惜人才,但却是“宁要我负天下人,莫要天下人负我”。
其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法宝是金钱和事业。
“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侍”,冲着高薪和能够得到事业发展的舞台,一大批能人投奔到了曹操营下。
“金钱留人,事业留人”让曹操在人才管理上游刃有余。
然而随着刘备的去世,其赖以留人的感情也失去了依托,那些没有受到刘备恩泽的人才,除了看到后主的昏庸无能,并没有看到蜀国的前途,自然也没有了投奔蜀国的理由。
随着诸葛亮等一批老臣的相继去世,蜀国的人才也凋零到“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尴尬局面。
可见单凭感情留人是不能够持久的。
曹操“金钱留人,事业留人”的人才观似乎更切合实际,操作上也具有可持续性,因此魏国的强盛要长久的多。
但是时间一长,手下人的忠诚度却常常出问题,随着司马氏的强大,臣子们纷纷倒戈,这正是下属对上司缺乏感情的真实写照。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在人才任用方面向来都是求才若渴,知人善用。
用人唯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
看看三国演义中关于对待许攸的一段描写:“时操方解衣歇息。
闻说许攸私奔到寨,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
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操先拜于地。
‘在平定荆襄时,’入城至府中坐定,即召蒯越近前,抚慰曰:吾不喜得荆州,喜得异度也。
‘另外徐晃,张辽,张郃,庞德,贾诩,文聘,韩蒿,王粲等都是降将,但是曹操都能够推心置腹,委以大任,成就大业。
而刘备在“凤雏”庞统的对待方面呢?作为荆襄名士,早已有水镜先生和诸葛亮介绍过了。
但是玄德见统貌陋,心中亦不悦。
就让他去当了一个小小县宰。
到头来还是几个月后在张飞面前使出一点手段,才不至于明珠暗投。
幸亏‘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否则孔明也会遭庞统之祸了。
又岂能出山?可叹刘备竟是此等注重外表之人!曹操是以文才和胸襟吸引了其优秀的谋士和猛将;但是刘备则是重武将而轻谋臣,以其不羁更吸引了草莽英雄的心刘备要与曹操争天下,从始点看处于弱势,所恃者只有人和,即靠仁义收买人心,扩充实力,以实现鼎足三分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