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缺氧对人体损伤机制及防治研究进展_柳茵
- 格式:pdf
- 大小:362.08 KB
- 文档页数:4
部队急进高原损伤防治措施研究进展摘要:海拔3000m以上高原地区,具有低氧、低压、低温、高太阳辐射等特点,这里空气稀薄、风速大、昼夜温差大、紫外线强,对人体会产生明显影响,其中低氧是引起人体损伤的主要因素。
人快速进入高原会因缺氧引起以呼吸、消化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的急性高原反应(AMS),表现为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失眠、心慌、气短、烦躁、食欲减退、乏力等,多发生在进入高原数小时至3d内〔1〕,初入高原者AMS的发病率达35.6%~93.0%,严重者可能发展为高原脑水肿或高原肺水肿。
部队进入高原的速度、军事作业强度直接影响AMS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体力和脑力作业能力明显下降,且与海拔高度呈负相关。
关键词:高原;部队;急性高原反应中图分类号:G6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08-043-01当进入高原低氧环境后,机体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心血管系统各个系统参与低氧应答以维持血氧含量,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来适应一定范围的低氧环境,习服的目的在于调动机体对高原环境的适应能力,通过增加肺通气量、增加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毛细血管增生等,改善机体对氧的利用。
在一定程度内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和手段可以加快机体习服的过程,保护官兵身体健康,提高高原作业效率。
促进高原习服的措施包括阶梯习服、缺氧预适应、适应性运动锻炼、促习服药物及营养功能食品等。
1、阶梯习服广大高原医学工作者认为,预防AMS的有效措施是阶梯习服,指的是在进入高原的过程中,阶梯式上升,即在上升到3000m以上高度时,先停留一段时间再进入更高海拔地区,每上升一定高度停留一段时间,最后到达预定高度。
这种阶梯习服能有效避免AMS的发生。
何祎等〔2〕认为较合适的阶梯习服为:在2500~4000m高原每天上升高度300m、4000m以上的高原每天上升高度150m较为合适。
谷有全等〔3〕认为在2500~3000m水平,停留2~3d后继续登高;海拔3000m以上,每上升600m停留1d(在同一海拔高度睡两夜)可增强机体高原低氧的适应能力。
高原低氧环境对人体的生理影响以及人体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的研究进展年永琼;辛元尧;周雪姣;李向阳【期刊名称】《药学研究》【年(卷),期】2018(037)006【摘要】目的对近年来高原低氧影响人体生理以及药代动力学特征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能够为临床合理用药,避免不良反应和个性化用药做出合理指导.方法查阅国内外41篇相关文献,从人体生理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两个方面,总结低氧环境对机体造成的影响.结果与结论高原具有低氧、低气压、高寒、强辐射、昼夜温差大等特点,其中因高原低氧引起的缺氧对人体造成了生理压力. 大部分研究药物的药代动参数变化主要表现为清除率( CL)显著降低,半衰期( t1/2 )和平均驻留时间( MRT)显著延长,表观分布容积( Vd )在急性缺氧组中减小.高原诱导的低压缺氧会导致细胞中氧浓度异常,影响身体的药物代谢能力和药代动力学( PK)特征.【总页数】6页(P346-351)【作者】年永琼;辛元尧;周雪姣;李向阳【作者单位】青海大学生态环境工程学院,青海西宁810016;青海大学生态环境工程学院,青海西宁810016;青海大学生态环境工程学院,青海西宁810016;青海大学医学院,青海西宁8100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69.1【相关文献】1.高原低氧环境复合健身运动下人体 HDL-C与LDL-C指标的变化及其影响 [J], 李晓菲;马福海2.高原低氧环境对人体适应性的影响探析 [J], 马小明;樊蓉芸3.高原低氧环境复合健身运动对人体运动能力促进的研究 [J], 祁继良;樊蓉芸;郝少伟;铃木省三;内丸仁;贺颖英;苏青青;杜霞;李亚南;樊超;马伟祯;马福海;;;;;;;;;;;;;;;;;;;;;4.高原低氧环境对人体的生理影响以及人体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的研究进展 [J], 年永琼;辛元尧;周雪姣;李向阳;;;;5.高原低氧环境复合健身运动对人体高原适应能力的影响 [J], 邢国全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原高寒环境对人体功能的影响及预防措施研究高寒是一个地理学术语,属于气候特征,是由于海拔高或者纬度高而形成的特别寒冷的气候区。
在我国来讲,新疆、西藏等地,就有很大一部分地区属于高原高寒环境,其中最显著的代表,就是青藏高原。
高原高寒环境的特殊性,决定这些地区对于人体功能有较大影响,而如何预防这些影响的出现,是关系到人们在高原高寒环境下生活和工作的关键。
2高原高寒环境对人体功能的影响高原高寒环境的特点是低压缺氧、寒冷干燥、日照长辐射强。
特殊的环境条件使得高原高寒环境对于人体各系统都有较大的影响,包括生理和心理。
很多研究表明,低温、低氧、强辐射等会引起机体功能的变化,尤其是对于初次到高原接触高寒环境的人来说,更有可能出现不适,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安全。
2.1低压缺氧对人体功能的影响低压缺氧主要是因为高原高寒环境下大气压较低,大气中的含氧量和氧分压降低,这使得人们在呼吸时进入体内的氧分也低,使得人体肺泡内氧分压降低,弥散血液循环中的氧也降低,动脉血氧分压和饱和度随之降低。
当血氧饱和度降到一定水平时就可引起各器官组织供氧不足,从而产生功能或器质性变化,进而出现缺氧症状,如头痛、头晕、心慌、气短、恶心、呕吐、食欲下降、失眠、记忆力下降等,其中脑功能损害是最早发生且后果最严重的损害,而且暴露时间越长损害越严重。
低压缺氧是各种高原病发生的根本原因。
而且长时间缺氧有可能导致心肌损伤或坏死,特别是人体在低环境下进行剧烈运动时,氧气供需失衡严重,导致心血管功能下降。
低压缺氧还可能影响机体免疫功能,因为低氧对机体的免疫抑制会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而且也会抑制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细胞的免疫功能,增加机体的敏感性。
2.2寒冷干燥对人体功能的影响高原地区气温会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逐渐下降,一般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约6℃。
而且高原地区大部分空气稀薄,白天地面会接收大量的太阳辐射,温度较高,但到了晚上,地面气温急剧下降,这使得昼夜温差很大。
高原训练影响运动成绩及损伤修复的分子机制
高原训练是一种训练方式,常在高海拔地区进行,其目的是通过暴露于低氧环境中使身体适应高海拔环境。
它被广泛应用于运动员训练以提高运动成绩。
高原训练可以影响运动成绩及损伤修复的分子机制,下面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
1. 促进红细胞生成:高原环境下缺氧刺激会导致机体释放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促进骨髓内红细胞生成。
这样一来,体内的氧运输能力增加,可以提高在低氧环境中的耐力和持久力,进而提高运动成绩。
2. 改善线粒体功能:高原环境下的低氧刺激能激活细胞中特定信号通路,提高线粒体内呼吸链相关酶的表达和活性。
线粒体是细胞内能量供应的主要场所,提高线粒体功能可以增加细胞能量供应,从而提高肌肉耐力,改善运动成绩。
另外,在损伤修复方面,高原训练可能通过以下分子机制起作用:
1. 促进血管生成:高原训练可以增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从而促进血管生成和修复受损组织的血液供应。
2. 调节氧化应激:高原训练可以提高抗氧化系统的活性,减轻氧化应激对细胞的损伤,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
需要注意的是,高原训练的具体效应和机制还存在一定的争议,且个体差异较大。
此外,参与高原训练的过程中需要合理监测身体状况,避免过度训练造成不适或损伤。
在进行高原训练之前,建议咨询专业的运动医学或训练指导人员,以确保自身安全和适应性。
高原病的发生机制与预防措施高原病是由于在高海拔地区氧含量减少而导致的一系列身体反应。
这种疾病通常在登上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或长时间停留在高原地区时发生。
为了理解高原病的发生机制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我们需要深入了解该疾病。
一、发生机制1. 高海拔氧含量减少:最主要的原因是气压降低,导致相同体积空气中的氧分压减少。
登上海拔较高的地区意味着暴露于低氧环境中,从而引起一系列身体适应性反应。
2. 缺氧应激:缺氧条件下,人体会经历一系列的应激反应。
皮质醇和催产素等激素分泌增加,脑部血液流量增加,并且心肌耗氧量也会增加。
这些变化有助于适应缺氧环境,但如果超过身体的调节能力,就可能导致高原病。
3. 细胞缺氧及代谢紊乱:缺氧环境下,细胞供氧不足,导致ATP合成减少,酸中毒和氧自由基生成增加。
这些变化会引起细胞功能异常和代谢紊乱,对器官功能产生不利影响。
4. 血液黏稠度增加:高原地区由于气温低、空气干燥,人体水分易流失。
血液浓缩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阻碍了微循环和氧的输送。
5. 血管舒缩调节失衡:在高原地区,交感神经对血管收缩的作用逐渐减弱,而扩张作用增加。
这导致末梢血管根据需要无法充分调节及供给组织和器官所需的氧。
二、预防措施1. 渐进性上山:为了适应高海拔地区的低氧环境,最好采取渐进式上山方法。
这意味着慢慢提升海拔,在每个阶段逗留一段时间以便身体适应。
2. 充足休息:在登山过程中或长时间停留在高原地区时,给予足够的休息时间。
这有助于减轻身体疲劳和应对高原病的发生。
3. 适当饮食:在高海拔地区,饮食应富含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同时补充足够的维生素C和维生素E等抗氧化剂。
避免摄入过多盐分和咖啡因。
4. 充分水分摄入:由于干燥的环境会增加水分的流失,要确保充足的水分摄入以保持体液平衡。
5. 预防药物:可以根据医生建议服用高原室内缓解反应(Diamox)等预防药物。
这类药物可以通过促进呼吸中枢产生适应性调整来帮助身体适应低氧环境。
高原缺氧对人体损伤机制及防治研究进展对于高原地区的判定,主要是指海报超过3千米的地区,这种环境比较特殊,在一定程度上会严重影响人体各器官的系统功能与代谢,还会诱发高原病,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疾病,临床表现以缺氧为主。
近年来,随着高原旅游业的兴起与发展,高原运动项目的开设,导致高原病的发病几率越来越高、高原肺水肿的情况层出不穷,若不能及时救治则极易造成肺水肿、脑水肿、形成脑疝等严重后果,甚至死亡。
标签:高原缺氧;人体损伤机制;防治研究;进展人在急进高原的情况下身体各组织、器官、细胞会出现急性缺氧反应,机体也会出现各方面的代偿性变化,如脏器功能、内分泌、组织形态学等,这些改变旨在促进机体氧供量的增加、机体耗氧的减少,或者帮助机体更加耐受缺氧,满足机体最基本的生理氧需要[1]。
与此同时,能够有效的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功能,这是一种人力在高原环境下耐受力降低的重要始动因素。
1高原缺氧的發生机制从平原进入高原,人为了更好的适应低氧环境和保持毛细血管内血液、组织间的压力差,机体就会做出各种适应性改变。
血管活性因子、各种应激性炎症介质的表达,不仅是机体为更好适应改变所做出的反应,且能够为各个脏器出现应激代偿性改变创造良好条件。
血管活性物质得以分泌与合成的场所在于肺血管内皮细胞,其能够合成与释放两种物质,即舒缓血管,从而能够更好的调控血管张力。
前列腺素、一氧化氮在血管舒张方面是两种最为重要的物质,即所谓的内皮舒张因子,而高原病与一氧化氮合酶基因G894T多态性有关,而内皮素、血管紧张素II与血管收缩有关。
在PG合成酶的帮助下前列腺素能够转化为多种物质,如PGE2、PGF2、PGD2、PGI2、血栓素A2等。
针对多种组织器官的生理生化过程,PG可以有选择性的参与,对于肺血管PG和其前体、中间产物、代谢物所产生的舒缩效应十分强烈,其中能够调节肺循环的物质在于PGI2、TXA2在血液中的平衡效果[2]。
2血流动力学改变对于初次进入高原的人来说,随着海拔的升高一旦出现急性缺氧,则极易因凝血、抗凝系统失调而形成微血栓和出血的情况,机体在缺氧的情况下红细胞会出现代偿性增生,也会增加血液的粘滞度、血小板粘附性与Ⅷ因子相关性,随之极易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激活内源与外源的凝血途径,血液也处于高凝状态,从而极易造成机体凝血、纤溶失调的情况。
高原缺氧对血栓形成的影响及防治高原缺氧是指海拔较高地区的氧气供应不足,对人体健康产生一系列的影响。
其中之一便是对血栓形成的影响。
在高原缺氧环境下,人体由于低氧供应而诱发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液凝固能力增强,从而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
本文将就高原缺氧对血栓形成的影响以及相关的防治方法进行探讨。
一、高原缺氧对血栓形成的影响高原缺氧环境下,人体缺氧导致红细胞数量增多,血液黏稠度增加。
此外,由于红细胞数量增多,血管内血流速度较慢,瘀滞现象增加,这也为血栓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
同时,高原缺氧还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受损,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液中凝血因子活性增强,进一步促进了血栓形成。
二、高原缺氧对血栓形成的防治方法1. 医学进展与改善条件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针对高原缺氧引起的血栓形成问题的防治方法也在不断改善。
医疗设备的提升和完善,使得对于高原血栓的诊断和治疗更加精准和及时。
因此,改善医疗条件是预防和治疗高原缺氧引发血栓形成的重要手段。
2. 合理调整生活习惯合理的生活习惯对于预防高原缺氧引起的血栓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合理安排运动量,适当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有助于加速血液循环,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
其次,均衡饮食,避免高脂、高浓度的食物摄入,保证血液畅通。
同时,合理饮水,保持足够的水分摄入,有助于稀释血液,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此外,戒烟限酒,减少饮酒和吸烟行为,也能减轻高原缺氧对血管系统的伤害,降低血栓形成风险。
3. 药物干预针对高原缺氧导致的血栓形成,药物干预也是一种有效的防治方法。
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可以用于改善血液流动性,减少血栓形成风险。
例如,阿司匹林常用于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
此外,肝素等抗凝药物可以有效降低血液的凝结能力,预防血栓形成的发生。
然而,药物干预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需谨慎选择和使用。
4. 氧疗在高原缺氧环境下,进行氧疗可以改善缺氧状态,减轻血栓形成的风险。
从中医学角度探讨高原低氧对机体损伤机理任春贞;刘永琦;骆亚莉;苏韫;李玲;卢志伟;王凤梅【摘要】近年来随着西藏高原地区经济及国防建设的需要从平原移居高原的人数越来越多.高原反应也成为这人群的高发疾病.高原医学逐渐成为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对高原反应的认识及防治越来越重要.虽然现代医学对高原低氧的认识、已取得了许多进展,但是中医学对高原低氧的认识不足,就此,从中医学病因、脏腑、十二气血流注等方面阐述高原低氧对机体的损伤机理,为防治高原病提供依据.【期刊名称】《甘肃科技》【年(卷),期】2016(032)004【总页数】3页(P121-123)【关键词】高原低氧;中医病因病机【作者】任春贞;刘永琦;骆亚莉;苏韫;李玲;卢志伟;王凤梅【作者单位】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兰州730000;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兰州730000;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兰州730000;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兰州730000;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兰州730000;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兰州730000;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兰州7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94.3高原病(mountain sickness,MS)是进驻海拔3000m以上高原地区的特发病和常见病,是人体在对高原缺氧环境的适应过程中机体生理代偿或失代偿所致组织和器官负荷加重而出现的临床症候群的统称,是器官、组织、细胞等适应缺氧环境特殊状态[1],海拔3000m以上的地区称为高原地区,具有气压低、氧分压低的特点。
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表明,低氧对人体的各个器官和系统的损伤严重,并产生相关的疾病。
其发病机制普遍认为与高原低氧所引起的高原习服失衡、呼吸驱动减弱、炎性因素,血红蛋白与氧气亲和力下降、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合成与释放调节机制紊乱等有关系,但其发病机制是多样复杂的,现在尚未阐明[2]。
本文从中医学角度探讨高原低氧对机体的损伤发机理如下。
青藏高原为我国四大高原之首,主要气候特点是寒冷、干燥、风大、空气稀薄。
高原缺氧损伤的机制及其防治的研究发表时间:2009-06-11T09:40:12.7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2月第4期供稿作者:贾晓宁罗景慧[导读] 有效清除自由基、抗组织缺血、提高机体耐受力可有效预防和治疗高原病的发生与发展。
高原缺氧损伤的机制及其防治的研究贾晓宁1 罗景慧2(1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宁海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江苏南京 210024)(2广东省广州市南方医院药学部广东广州 510515)【中图分类号】R852.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04-0043-02【摘要】有效清除自由基、抗组织缺血、提高机体耐受力可有效预防和治疗高原病的发生与发展。
【关键词】中药有效成分高原缺氧全球海拔3000米以上高原的特殊环境,除了对人体各系统器官的功能、代谢等产生广泛影响以外,还会引起一种特殊类型的疾病——高原病。
我国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占我国国土面积 1/6,特别是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500 米,是世界上高原面积最大、海拔最高、居住人口最多的国家,更为重要的是,我国有相当数量驻军在高原高寒山地,加之近年来旅游业的兴起,高原旅游日益旺盛,急进高原发生高原病和致命性疾病如高原肺水肿的情况屡见不鲜,在4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区,移居性人群高原病的发病率可高达60%-100%,如果救治不及时,急性重症高原病有很高的死亡率,病死率为37%,对社会生产力和部队战斗力的影响十分严重。
因此,高原病成了高原部队、高原居民、高原游客及高原训练的运动员中发病率最高的疾病,研究和防治高原病的任务十分繁重。
高原病的研究与防治对于保持部队战斗力和保障力、减少非战斗性减员、保证训练和作战的顺利进行、高原居民劳动生产力的保持均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具有重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研究表明,当人急进高原时,会发生急性缺氧反应,身体所有器官、组织、细胞处于缺氧应激状态,机体会因此而发生一系列生理、脏器功能、内分泌以及组织形态学方面的代偿性变化,这些变化的目的在于提高机体氧供量、减少机体耗氧或提高机体对缺氧的耐受性而维持机体基本生理氧需要。
氧疗对急性高原缺氧损伤预防作用的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随着旅游业和户外运动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涉足高原地带。
高原缺氧是指人体在高海拔地区进行活动时,由于缺氧而导致各种身体损伤的情况。
由于高原缺氧造成的损伤多种多样,因此预防和治疗也需要不同的方法。
其中,氧疗预防急性高原缺氧损伤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实验研究,探究氧疗对急性高原缺氧损伤预防作用的有效性。
二、研究问题
氧疗能否有效预防急性高原缺氧损伤?如果可以,氧疗的具体应用方式和效果如何?
三、研究方法
受试者:选择20名健康成年人,其中10名为男性,10名为女性,年龄在20-35岁之间,无高原经验。
实验设计:采用双盲随机对照实验,将受试者随机分配至氧疗组和对照组。
氧疗组在高原活动前进行氧疗,对照组不进行任何特殊处理。
两组受试者均在高原地带进行相同的轻度运动,比如徒步等,时长为2小时,运动强度为每小时X千米。
数据收集:收集受试者运动前后的心率、血压、呼吸频率、动脉血氧饱和度等生理指标,比较两组受试者在这些指标方面的差异。
四、研究预期结果及贡献
本研究预计发现氧疗能够有效预防急性高原缺氧损伤,可以明显改善受试者的生理指标。
这将为人们在高原地区进行户外运动和旅游提供更好的保障措施,也将为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高原缺氧环境对机体运动代谢的影响及调节研究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许多人都选择到高原地区旅游或工作。
然而,高原缺氧环境对人体的代谢系统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机体运动代谢的影响更加明显。
本文将探讨高原缺氧环境对机体运动代谢的影响及其调节研究。
一、高原缺氧环境对机体运动代谢的影响1. 呼吸系统的影响高原缺氧环境下,机体需要更多的氧气来满足代谢需求,导致呼吸频率和深度增加,以提高血氧饱和度。
此外,肺泡面积增加、肺毛细血管分布增多等因素也会影响氧的传递和利用效率,从而影响运动时的能量供给。
2. 心血管系统的影响高原缺氧环境下,机体需要更多的氧气,因此心脏需要更多的工作来提供足够的氧气供应。
此时,心脏收缩力和心输出量会增加,而心率和心肌重量也会增加。
同时,由于血液粘度增加和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受损等原因,动脉阻力和外周血管阻力可能会增加。
3. 能量代谢的影响高原缺氧环境下,机体的能量代谢会发生改变。
由于氧气供应不足,机体将需要更多地依靠无氧代谢,因此产生乳酸的速率会增加,并伴随着酸中毒的风险。
4. 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高原缺氧环境下,机体的神经内分泌系统也会受到影响。
低氧环境会导致体内一些激素的分泌增加,如血管加压素和肾上腺素等,以增加心血管系统的代偿能力。
同时,肾上腺素和皮质醇的分泌也会调节机体的代谢水平。
二、高原缺氧环境对机体运动代谢的调节研究1. 训练适应尽管高原缺氧环境对机体的运动代谢产生了不良影响,但是研究表明,适当的训练能够提高机体对缺氧环境的适应性。
例如,长期在高原环境下进行训练,可以增加肺功能、改善氧的传递和利用效率,从而提高机体的耐缺氧能力。
2. 药物干预在高原缺氧环境下,一些药物可以帮助机体改善代谢能力。
例如,甲状腺素可以增加机体的代谢水平和氧的利用能力,酸化剂可以提高机体的酸耐受性,以及钙通道阻滞剂等药物也可以改善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从而降低外周阻力。
3. 营养补充在高原缺氧环境下,机体需要更多的能量和营养素来维持正常的代谢水平。
高原缺氧复合化学物中毒致急性肺损伤研究进展王玲【摘要】我国高原地区幅员辽阔,约占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而且大多是边疆重要战略地区,居住在高原地区人口约为700万,开展高原军事毒理学的研究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低压低氧是高原地区特有的大气环境,对人体功能影响明显.人从平原快速进入到高原地区,不仅会出现明显的症状和体征,生理、生化功能也会出现异常.缺少适应性训练的人员快速进入高海拔地区时,还可能出现高原病,如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等.在高原环境下遭受化学中毒,有机化学毒剂进入机体后,机体将受到"缺氧"和"中毒"两重因素的打击,而肺脏是人体最容易遭受这两种打击的器官,加之低压缺氧可以引起肺血管收缩、肺动脉高压,加重中毒造成的急性肺损伤,致使肺部通气功能进一步下降,严重者可出现呼吸衰竭甚至死亡,以下对此作一综述.【期刊名称】《实用医药杂志》【年(卷),期】2011(028)012【总页数】3页(P1124-1126)【关键词】高原病;缺氧;化学物中毒;肺损伤【作者】王玲【作者单位】471031河南洛阳,150医院麻醉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135.6;R569我国高原地区幅员辽阔,约占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而且大多是边疆重要战略地区,居住在高原地区人口约为700万,开展高原军事毒理学的研究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低压低氧是高原地区特有的大气环境,对人体功能影响明显。
人从平原快速进入到高原地区,不仅会出现明显的症状和体征,生理、生化功能也会出现异常。
缺少适应性训练的人员快速进入高海拔地区时,还可能出现高原病,如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等。
在高原环境下遭受化学中毒,有机化学毒剂进入机体后,机体将受到“缺氧”和“中毒”两重因素的打击,而肺脏是人体最容易遭受这两种打击的器官,加之低压缺氧可以引起肺血管收缩、肺动脉高压,加重中毒造成的急性肺损伤,致使肺部通气功能进一步下降,严重者可出现呼吸衰竭甚至死亡,以下对此作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