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脉血栓抽吸指南精品PPT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2.03 MB
- 文档页数:28
《冠状动脉血栓抽吸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要点冠状动脉血栓抽吸术(thrombus aspiration)是一种用于缺血性心血管病患者的介入治疗方法。
近期,中国心血管病学会、中国心脏病学杂志和中国循环杂志三家专业机构共同发布了《冠状动脉血栓抽吸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该共识着重介绍了冠状动脉血栓抽吸术的适应症、操作步骤、并发症预防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将对该专家共识的要点进行阐述。
首先,在适应症方面,冠状动脉血栓抽吸术适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尽管之前不少研究认为冠状动脉血栓抽吸术在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也具有一定的益处,但目前尚未有充足的证据支持其应用于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
其次,在操作步骤方面,冠状动脉血栓抽吸术应由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医生进行操作。
首先,需要进行适当的麻醉和消毒,然后通过适当的导丝和导管将抽吸器导入到冠状动脉栓子所在的位置,进行血栓抽吸。
其中,抽吸前需要先进行造影,以明确血栓位置和大小。
血栓抽吸时,应将抽吸器放置在栓子上方,避免血栓碎片进入微小血管内。
抽吸后,需要进行再次造影,以确保血管通畅。
然后,在并发症预防方面,专家共识指出了一些可以预防或减少并发症的措施。
其中包括,选择合适的导丝和导管,避免对血管造成损伤;选择合适的抽吸器,避免抽吸器太粗导致血管损伤;在进行抽吸之前,应激活泵,以减少初始抽吸时的负压;抽吸时应遵循抽吸-推出-冲洗的循环操作,以减少血栓碎片进入肺动脉。
另外,专家共识还提到了对抽吸术效果评估的方法。
可通过冠状动脉造影、造影剂被冲洗出来的速度和血栓溶解程度等指标来评估冠状动脉血栓抽吸术的效果。
此外,还可以根据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来评估术后预后。
总体而言,该专家共识强调了冠状动脉血栓抽吸术在ACS患者中的应用。
通过适当的操作步骤和并发症预防措施,可以提高抽吸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但需要强调的是,血栓抽吸术并非适用于所有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应根据具体病情进行判断和选择。
冠状动脉血栓抽吸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最全版)冠状动脉血栓抽吸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最全版)概述1912年,Herrick[1]首次阐述冠状动脉血栓与心肌梗死发生的关系。
1980年DeWood等[2]证实,在4h内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88%的梗死相关血管存在血栓。
2007年Sianos等[3]也发现,在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AMI患者中,91.6%可见冠状动脉血栓。
AMI血栓机制确立,推动了再灌注治疗的快速发展。
随着直接PCI的广泛开展,由冠状动脉血栓导致的微循环栓塞等问题日渐突出,血栓抽吸和栓塞防护装置由此应运而生。
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血栓抽吸装置用于处理冠状动脉血栓的个案报道。
2002年,第一项评价机械抽吸导管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随机对照试验发表[4]。
2003年,美国XXX批准第一款带有远段封堵球囊的手动血栓抽吸装置。
2005年,第一项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直接PCI时使用手动抽吸导管的随机对照试验发表[5]。
2008年发布的TAPAS试验进一步推动了血栓抽吸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程[6]。
然而,近年发表的TASTE试验[7]和TOTAL试验[8]却使血栓抽吸的疗效与安全性面临质疑。
目前,冠状动脉血栓抽吸在临床上存在较多争议与困惑,亟需统一认识,规范技术操作,指导合理应用,进而提高AMI介入治疗的水平。
冠状动脉血栓的病理与病理生理按照血栓发生时间的长短,可将血栓分为早期血栓(<1d)、中期血栓(1~5 d)和晚期血栓(>5 d)。
按照病理特征一般将其分为三种类型:(1)白色血栓:首要由血小板和纤维蛋白构成,又称为血小板血栓或析出性血栓。
多发生于血流较快的部位(如动脉、心瓣膜、心腔内)或血栓形成于血流较快的时期。
(2)红色血栓:一般发生在血流极度缓慢乃至停止之后,其形成进程与血管外凝血进程相同。
(3)混合血栓:多发生于血流缓慢的部位,在结构上可分为头、体、尾三个局部。
冠状动脉血栓抽吸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最全版)概述1912年,Herrick[1]首次阐述冠状动脉血栓与心肌梗死发生的关系。
1980年DeWood等[2]证实,在4 h内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88%的梗死相关血管存在血栓。
2007年Sianos等⑶ 也发现,在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AMI患者中,91.6% 可见冠状动脉血栓。
AMI血栓机制确立,推动了再灌注治疗的快速发展。
随着直接PCI的广泛开展,由冠状动脉血栓导致的微循环栓塞等问题日渐突出,血栓抽吸和栓塞防护装置由此应运而生。
早在20世纪80年代, 就有血栓抽吸装置用于处理冠状动脉血栓的个案报道。
2002年,第一项评价机械抽吸导管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随机对照试验发表[4]。
2003年,美国FDA批准第一款带有远段封堵球囊的手动血栓抽吸装置。
2005年,第一项在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直接PCI时使用手动抽吸导管的随机对照试验发表⑸。
2008年发布的TAPAS试验进一步推动了血栓抽吸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程[6]。
然而,近年发表的TASTE试验[7]和TOTAL试验⑻却使血栓抽吸的疗效与安全性面临质疑。
目前,冠状动脉血栓抽吸在临床上存在较多争议与困惑,亟需统一认识,规范技术操作,指导合理应用,进而提高AMI介入治疗的水平。
冠状动脉血栓的病理与病理生理多数冠状动脉血栓继发于斑块破裂,部分来源于心腔内血栓、细菌性赘生物、人工心脏瓣膜血栓、钙化栓、月旨肪栓和癌栓等。
无论是血栓形成还是血栓栓塞,其病理成分大致相同,均含血小板、红细胞、中性粒细胞、纤维蛋白和胆固醇结晶等。
研究显示,冠状动脉血栓成分与缺血时间密切相关。
缺血时间与纤维蛋白含量呈正相关,与血小板含量呈负相关[9]。
根据血栓发生时间的长短,可将血栓分为早期血栓(<1 d)、中期血栓(1 ~ 5 d)和晚期血栓(>5 d)。
根据病理特征一般将其分为三种类型:(1)0 色血栓:主要由血小板和纤维蛋白构成,又称为血小板血栓或析出性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