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伤风的首要死因及病理过程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1
破伤风常见的致死原因是破伤风,又称为气性坏疽,是一种由于梭状芽孢杆菌分泌的破伤风毒素侵入人体引起的疾病。
破伤风致死率较高,且其致死原因主要与其病理生理机制及早期诊断和治疗等方面有关。
首先,破伤风的致死原因之一是破伤风毒素在人体内的作用。
梭状芽孢杆菌分泌的破伤风毒素进入人体后,会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严重的毒性作用。
这一毒性作用主要表现为影响神经肌肉传导功能,导致肌肉强直和痉挛。
肌肉强直和痉挛可引起呼吸肌肉的痉挛,导致呼吸困难和通气不足,严重时甚至导致呼吸停止。
呼吸困难是破伤风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次,破伤风可能引起心血管系统和循环系统的功能障碍,也是导致破伤风患者死亡的原因之一。
破伤风毒素的作用会导致血管痉挛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改变,包括心脏收缩力的降低、心率和血压的升高等。
这些改变可能导致心血管系统的衰竭,影响各组织器官的灌注和供氧,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最终导致患者死亡。
此外,破伤风的并发症也可能成为导致患者死亡的因素。
破伤风在发病初期,由于肌肉痉挛和疼痛,患者可能出现呕吐、咳嗽和吞咽困难等症状,这些症状往往导致食物和口水等物质进入呼吸道,引发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
此外,肌肉痉挛还可能导致肌肉脱垂和骨折,进一步增加并发症的风险。
破伤风还可能导致肾功能衰竭和其他内脏器官损害,这些并发症都会加重患者的病情,增加死亡的风险。
最后,早期诊断和治疗的缺乏也是导致破伤风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破伤风在发病早期症状较轻,往往被患者或医务人员忽视,延误了诊断和治疗的时机。
同时,由于破伤风的治疗病情较为复杂,需要多学科的综合干预,而在一些资源匮乏的地区,对于破伤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条件不足,也增加了患者死亡的风险。
总之,破伤风的致死原因主要与破伤风毒素的神经肌肉作用、心血管系统和循环系统的功能障碍,以及并发症等因素有关。
加强破伤风疫苗接种和早期诊断、治疗措施的改进,有助于降低破伤风患者的死亡率。
外科护理重要知识点:破伤风病因和病理生理
外科护理的相关注意事项是医疗事业单位考试的重要考察内容,帮助大家梳理相关内容,以便大家更好地复习和记忆。
特异性感染-破伤风病因和病理生理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侵入人体伤口并生长繁殖、产生毒素所引起的一种急性特异性感染,常继发于各种创伤后,亦可发生于不洁条件下分娩的产妇和新生儿。
1.病因
破伤风杆菌的主要致病因素为外毒素,即痉挛毒素和溶血毒素,痉挛毒素与神经组织有特殊亲和力,可经血液循环和淋巴系统作用于脊髓前角细胞和脑干运动神经核,引起随意肌紧张性收缩与痉挛;同时还可阻断脊髓对交感神经的抑制而致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大汗等。
溶血毒素则可引起局部组织坏死和心肌损害。
2.病理生理
破伤风风杆菌为革兰阳性厌氧芽胞杆菌,其广泛存在于泥土、人畜粪便和尘埃中,破伤风杆菌及其毒素不能侵入正常皮肤和黏膜,但一旦发生开放性的损伤,如烧伤、火器伤、开放性骨折、甚至细小的木刺或锈钉伤等造成的皮肤黏膜完整性受损,加之疮面局部的缺氧环境,则易感染破伤风;若侵入体内的破伤风杆菌
数量多,且伤口狭深、缺血、伤口内有坏死组织、血块堵塞、引流不畅,或填塞过紧、局部缺氧等,细菌可大量繁殖,导致发病;在同时混有其他需氧菌感染并因此而消耗伤口内残留的氧气时,则更利于破伤风的发生。
例题:
导致破伤风病理生理改变的原因是
A、伤口内有破伤风杆菌
B、全身缺乏免疫力
C、破伤风杆菌在伤口内生长繁殖
D、破伤风杆菌产生外毒素
E、破伤风杆菌产生类毒素
正确答案:D。
破伤风疾病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与管理及预防要点破伤风破伤风是疫苗可预防疾病,由破伤风梭菌产生强效神经毒素引起。
破伤风梭菌的芽孢广泛存在于环境中,如土壤、唾液、灰尘等,在家畜、马、鸡和人类的肠道菌群中都有发现。
产生内孢子形成典型的鸡腿形状,从损伤的皮肤或黏膜进人机体,在厌氧条件下繁殖,产生神经毒素和溶血毒素,侵袭脊髓前角细胞和脑干神经细胞,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
临床表现:破伤风分为四种形式:局部破伤风、全身性破伤风、新生儿破伤风和头部破伤风。
1)全身型全身型是最常见形式,通常表现为苦笑面容和牙关紧闭,腹肌坚硬,颈部强直、头后仰,上肢屈曲下肢伸展,背部肌群强烈收缩导致躯干扭曲成弓状,称为角弓反张。
患者在痉挛发作时并未失去意识,伴有严重的疼痛。
光线、声音、物理接触都可以触发痉挛发作,喉头阻塞和膈肌痉挛可能导致呼吸骤停,产生致命后果。
同时也可以出现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表现为心慌乏力,心律不齐,血压波动明显。
新生儿型破伤风是全球防控的重点之一。
患儿在出生后 3—28 d 出现无法哺乳、全身肌肉僵硬和抽搐等症状。
2)局部型破伤风主要症状为与损伤部位相关的肌肉灵活度、硬度的改变。
这种改变通常温和持久,并且可以自发缓解。
但局部破伤风可以是全身发作前驱症状或当有足够毒素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可转变为全身型破伤风发作。
头型破伤风是最不常见,最常累及三叉神经和面神经,表现为面部轻瘫、吞咽闲难、中耳炎和眼球运动功能障碍,会进展为全身型破伤风。
破伤风严重程度的Ablett分类破伤风诊断压舌板测试是一种简单的床边诊断测试,用压舌板触摸口咽部。
在正常情况下,它会引起呕吐反射,患者会试图排出压舌板。
出现破伤风,患者会出现咬肌反射痉挛并咬伤抹刀。
对于疑似破伤风的患者,可以采用测定血清中 TAT 抗体滴度,如果抗毒素滴定度大于 0.01 U/mL 则可以排除破伤风诊断。
在鉴别诊断方面,需要与导致横纹肌痉挛的其他疾病进行鉴别:强烈的肌肉痉挛强直可能被误认为是急性肌张力异常反应以及各种化脓性脑膜炎、脑炎等,牙关紧闭可能由于口腔颌面部感染或脓肿引起。
破伤风的病因与诊断其临床特点是,有皮肉破伤史,有一定潜伏期,全身肌肉强直性痉挛、阵发性抽搐,抽搐间歇期全身肌肉仍紧张强直,伴有发热,但神志清醒,多因并发症而死亡。
破伤风是指先有破伤,风毒之邪由创口侵入而引起惊风的一种疾病。
西医亦叫破伤风。
其临床特点是,有皮肉破伤史,有一定潜伏期,全身肌肉强直性痉挛、阵发性抽搐,抽搐间歇期全身肌肉仍紧张强直,伴有发热,但神志清醒,多因并发症而死亡。
破伤风病名首见于宋代《太平圣惠方》,云:“身体强直,口噤不能开,四肢颤抖,骨体疼痛,面目喁斜,此皆损伤之处中于风邪,故名破伤风。
”风毒之邪广泛存在,不仅发生于皮肉破伤,手术中消毒不严格,或新生儿脐带污染,或生产及流产处置不当,或褥疮染毒,也可引起破伤风。
外伤所致者,称金创痉;产后发生者,称产后痉;新生儿断脐所致者,称脐风摄口。
病因病机病因为皮肉破伤,又感受风毒之邪。
风毒之邪乘皮肉破伤之处侵袭人内,风为阳邪,善行而数变,外风引动肝风内动,风毒人侵日久,化热化火,使脏腑失调,气血失和,阴损及阳,甚至阴阳离决而死亡。
诊断潜伏期:一般在10天左右,短者可1—2天,长者半月至2个月不等。
脐带染毒多在5—7天发病,故又称七日风。
潜伏期越短,病情越重,预后越差。
前驱期:时间较短,仅l一2天,表现有乏力,头晕,头痛,全身不适,咀嚼无力,畏寒低热,烦躁不安,下颌稍感紧张,张口略感困难。
反射亢进。
创面多于陷无脓,周围皮肤暗红,有疼痛感和牵制感。
发作期:典型发作症状是肌肉强直性痉挛和阵发性抽搐。
肌肉强直性痉挛,最初是咀嚼肌,依次为面肌、颈项肌、腹背肌、四肢肌群、膈肌和肋间肌。
病人开始感到咀嚼不便,张口困难,随后牙关紧闭,口角向外上方牵引,前额出现皱纹,双眉举起,呈苦笑面容。
继而颈项强真,头向后仰,痉挛向四肢延伸,呈现不能坐起,头后仰不能前屈,腰部前凸,称为角弓反张。
四肢肌肉收缩时,因屈肌比伸肌有力,肢体可出现屈膝、弯肘、半握拳等姿态。
膈肌和肋间肌痉挛,可出现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破伤风如何引起的文章目录*一、破伤风如何引起的*二、破伤风的治疗*三、破伤风的预防破伤风如何引起的1、破伤风如何引起的破伤风就是破伤风杆菌经由皮肤或黏膜伤口侵入人体,在缺氧环境下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阵发性肌痉挛的一种特异性感染。
破伤风是常和创伤相关联的一种特异性感染。
除了可能发生在各种创伤后,还可能发生于不洁条件下分娩的产妇和新生儿。
病菌是破伤风梭菌,为专性厌氧,革兰染色阳性。
平时存在于人畜的肠道,随粪便排出体外,以芽胞状态分布于自然界,尤以土壤中为常见。
此菌对环境有很强的抗力,能耐煮沸。
创伤伤口的污染率很高,战场中污染率可达25%~80%。
但破伤风发病率只占污染者的1%~2%,提示发病必须具有其他因素,主要因素就是缺氧环境。
创伤时,破伤风梭菌可污染深部组织(如盲管外伤、深部刺伤等)。
如果伤口外口较小,伤口内有坏死组织、血块充塞,或填塞过紧、局部缺血等,就形成了一个适合该菌生长繁殖的缺氧环境。
如果同时存在需氧菌感染,后者将消耗伤口内残留的氧气,使本病更易于发生。
2、破伤风的潜伏期破伤风具备一定的死亡率,据统计病死率在16%左右。
而且潜伏期越短,病死率越高,如果受外伤3天之内破伤风就发作,表明凶险程度比较高。
此外,破伤风如果不经过治疗,并不能自愈,很有可能因为持续抽搐呼吸不继而死亡。
那么,一般的破伤风潜伏期是多久呢?手脚受外伤而引发破伤风,这在卫生条件不好的年代并不少见,但近年随着医疗保健水平的提升已很少发生。
但假如手脚遭到外物损伤却不及时处理,依旧有破伤风的危险。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疾病。
是一种革兰氏染色阳性厌氧性芽胞杆菌。
它通过皮肤或粘膜上的创口侵入人体,产生毒素,使人致病。
破伤风发病前有一个7~8天的潜伏期。
短者可在24小时发病,也有时间更长者。
3、破伤风并发症3.1、窒息:由于喉头呼吸肌持续性痉挛和粘痰堵塞气管所致;3.2、肺部感染:喉头痉挛、呼吸道不畅、支气管分泌物郁积、不能经常翻身等都是导致肺炎肺不张的原因;3.3、酸中毒:呼吸不畅、换气不足而致呼吸性酸中毒,肌强烈收缩、禁食后体内脂肪不全分解,使酸性代谢产物增加造成代谢性酸中毒;3.4、循环衰竭:由于缺氧、中毒,可发生心动过速,时间过长后可形成心力衰竭,甚至发生休克或心搏骤停。
破伤风发病的主要因素文章目录*一、破伤风发病的主要因素*二、破伤风的症状*三、破伤风的防治原则破伤风发病的主要因素1、破伤风发病的主要因素病菌是破伤风梭菌,为专性厌氧,革兰染色阳性。
平时存在于人畜的肠道,随粪便排出体外,以芽胞状态分布于自然界,尤以土壤中为常见。
此菌对环境有很强的抗力,能耐煮沸。
创伤伤口的污染率很高,战场中污染率可达25 %~80%。
但破伤风发病率只占污染者的1%~2%,提示发病必须具有其他因素,主要因素就是缺氧环境。
2、什么时候需要打破伤风针破伤风杆菌是厌氧菌,在无氧的条件下或伤口较深并合伴有有氧菌感染的情况下易生长繁殖(有氧菌消耗氧气使厌氧菌容易繁殖)。
破伤风杆菌在泥土及铁锈中多见,这点符合老百姓常识,所以临床上,在伤口较深沾染泥土或被铁锈类铁器扎伤时均应打破伤风针,一般来说,只是被非铁锈器物划伤表皮,伤口不深,只要做好适当的清创,可以不打。
当然现在医疗条件比较发达,加之感染破伤风后果严重,更多患者在外伤后大都会选择打破伤风针。
3、新生儿破伤风的潜伏期新生儿破伤风潜伏期一般为4-12天,平均7天,故民间有“锁口风”、“脐带风”、“七日风”、“四六风”之称,新生儿破伤风首发症状,常表现为不能吸乳( 咀嚼肌痉挛所致 )。
早期症状为哭闹、口张不大、吃奶困难、如用压舌板压舌时,用力愈大,张口愈困难,有助于早期诊断。
新生儿破伤风潜伏期,一般是指从出生到发病的时限。
潜伏期短,说明细菌的毒力强,产生的毒素多,故病情重。
潜伏期短于6天者,预后多较严重。
有一组资料表明,潜伏期短于6天者,其病死率为44.4%(11/25),而潜伏期长于6天者,病死率仅为20%( 4/20 ),一般认为,潜伏期长于10天者,大多数能够治愈。
破伤风的症状破伤风前期症状是全身乏力、头晕、头痛、咀嚼无力、局部肌肉发紧、扯痛、反射亢进等。
典型症状是在肌紧张性收缩(肌强直、发硬)的基础上,阵发性强烈痉挛,通常最先受影响的肌群是咀嚼肌,随后顺序为面部表情肌、颈、背、腹、四肢肌,最后为膈肌。
破伤风,破伤风的症状,破伤风治疗【专业知识】疾病简介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梭菌侵入人体伤口后,在厌氧环境下生长繁殖,产生嗜神经外毒素而引起全身肌肉强直性痉挛为特点的急性传染病。
重型患者可因喉痉挛或继发严重肺部感染而死亡。
新生儿破伤风由脐带感染引起,病死率很高。
虽然世界卫生组织积极推行了全球免疫计划,据估计全世界每年仍有近百万破伤风病例,数十万新生儿死于破伤风。
疾病病因一、病因破伤风杆菌广泛存在于泥土和人畜粪便中,杆菌及其毒素都不能侵入正常的皮肤和粘膜,故破伤风都发生在伤后。
一切开放性损伤如:开放性骨折、烧伤,甚至细小的伤口如林刺或锈钉刺伤,均有可能发生破伤风。
破伤风也见于新生儿未经消毒的脐带残端和消毒不严的人工流产;并偶可发生的胃肠道手术后摘除留在体内多年的异物后。
伤口内有破伤风杆菌,并不一定发病;破伤风的发生除了和细菌毒力强、数量多,或缺乏免疫力等情况有关外,局部伤口的缺氧是一个有利于发病的因素。
因此,当伤口窄深、缺血、坏死组织多、引流不畅,并混,破伤风便容易发生。
泥土内含有的氯化钙能有其他需氧化脓菌感染而造成伤口局部缺氧时促使组织坏死,有利于厌氧菌繁殖,故带有泥土的锈钉或林刺的刺伤容易引起破伤风。
二、发病原因破伤风梭菌(Clostridium tetani)属厌氧芽孢梭菌属,专性厌氧。
长为2~5μm,宽0.3~0.5μm,周身有鞭毛,能活泼运动。
革兰染色阳性,但在繁殖过程中由伤口涂片检查时,可变为革兰染色阴性。
破伤风梭菌在厌氧环境下繁殖,形成繁殖体并产生毒素,但易被消毒剂及煮沸杀死。
当环境条件不利时,则形成芽孢,位于菌体一端,形似鼓槌状。
破伤风芽孢对外界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在土壤中可存活数年,须采用高压消毒才能将其杀死。
破伤风外毒素可被胰蛋白酶处理分解为α,β,γ组分,以其各自引起的不同临床效应分别称为破伤风痉挛毒素(tetanospasmin)、破伤风溶血素(tetanolysin)、和纤维蛋白溶酶(fibrinolysin)。
2020年《外科护理学二》自学考试重要知识点:破伤风给大家整理了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2020年《外科护理学二》自学考试重要知识点:破伤风,科学宅家,高效备考!
2020年自考《外科护理学二》
破伤风
(1)定义:是由破伤风杆菌侵入人体伤口并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引发的局部和全身性肌强直、痉挛和抽搐为特征的一种急性特异性感染。
(2)病因:破伤风杆菌是革兰染色阳性厌氧梭状芽胞杆菌,在深而窄的伤口的缺氧环境生长。
——P69
(3)病理生理:破伤风杆菌产生大量外毒素,主要是痉挛毒素——P69
(4)临床表现:三个期:潜伏期、前驱期、发作期。
而发作期有典型症状——P69
破伤风病人典型症状是在肌紧张性收缩(肌强直、发硬)的基础上,呈阵发性强烈痉挛,通常最先受影响的肌群是咀嚼肌,随后顺序为面部表情肌、颈、背、腹、四肢肌,最后为隔肌。
(5)并发症:窒息、肺部感染、酸中毒、循环衰竭4个——P69
(6)预防措施:正确处理伤口、主动免疫、被动免疫三方面——P69
(7)治疗原则:消除毒素来源、破伤风抗毒素应用、药物控制痉挛、防治并发症四方面——P70
(8)护理措施:病室要求、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受伤、用药护理、加强营养、留置导尿护理、消毒隔离、基础护理8点——P70~71
以上就是2020年《外科护理学二》自学考试重要知识点:破伤风相关内容
1。
新生儿破伤风新生儿破伤风是什么引起的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的主要原因是接生时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剪刀剪断脐带,或接生者双手不洁,或出生后不注意脐部的清洁消毒,致使破伤新生儿破伤风又称“四六风”七日风”或“脐风”。
1、发病原因感染方式常为用未消毒的剪刀,线绳来断脐,结扎脐带;接生者的手或包盖脐带残端的棉花纱布未严格消毒时,破伤风梭菌即可由此侵入,新生儿破伤风偶可发生于预防接种消毒不严之后,伤风杆菌不是组织侵袭性细菌,仅通过破伤风痉挛毒素致病;破伤风毒素是已知毒素中排位第2的毒素,仅次于肉毒毒素,其致死量约10—6mg/kg。
2、发病机制坏死的脐残端及其上的覆盖物使该处氧化还原电势降低,有利破伤风梭菌出芽繁殖并产生破伤风痉挛毒素而致病,随着毒素的释放,产生毒素的细菌死亡,溶解,破伤风毒素经淋巴液中淋巴细胞入血,附在球蛋白到达中枢神经系统;也可由肌肉神经结合处吸收,通过外周神经的内膜和外膜间隙或运动神经轴上行至脊髓和脑干,此毒素一旦与中枢神经组织中的神经节苷脂结合,抗毒素也不能中和,毒素与灰质中突触小体膜的神经节苷脂结合后,使它不能释放抑制性神经介质(甘氨酸,氨基丁酸),以致运动神经系统对传入刺激的反射强化,导致屈肌与伸肌同时强烈地持续收缩,活动越频繁的肌群,越先受累,故咀嚼肌痉挛使牙关紧闭,面肌痉挛而呈苦笑面容,腹背肌当痉挛较强后,形成角弓反张,此毒素亦可兴奋交感神经,导致心动过速,高血压,多汗等表现。
新生儿破伤风症状潜伏期大多4—8天(3—l4天),潜伏期与出现症状到首次抽搐的时间越短,预后越差,一般以哭吵不安起病,患儿想吃,但口张不大,吸吮困难,随后牙关紧闭,眉举额皱,口角上牵,出现“苦笑”面容,双拳紧握,上肢过度屈曲,下肢伸直,成角弓反张状,强直性痉挛阵阵发作,间歇期肌肉收缩仍继续存在,轻微刺激(声,光,轻触,饮水,轻刺等)常诱发痉挛发作,呼吸肌与喉肌痉挛引起呼吸困难,青紫,窒息;咽肌痉挛使唾液充满口腔;膀胱及直肠括约肌痉挛可导致尿潴留和便秘。
破伤风
一、破伤风破伤风又名强直症,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创伤性、中毒性传染病。
1.病因及病的传染破伤风是由强直梭菌(破伤风梭菌)引起的。
本菌为厌氧菌,一般消毒药物均能在短时间内将其杀灭,但其芽孢具有很大的抵抗力,在土壤表层能存活数年。
本病通常由伤口感染含有破伤风梭菌芽孢的物质引起,羔羊多数从脐带感染。
2.症状病初症状不明显,常表现卧下后不能起立,或站立时不能自由卧下,走路不稳,随后四肢僵硬,步态异常。
全身阵发性痉挛,头颈弯曲于一侧,尾强直立突出。
由于面部咬肌的强直性收缩,牙关紧闭,流涎吐沫,不能饮食。
在病程中,常并发急性肠卡他,引起剧烈的腹泻。
3.防治(1)防止外伤,一旦发生外伤,可用2%的高锰酸钾或7%的碘酊消毒。
(2)每年定期注射预防破伤风类毒素。
(3)发病早期可应用破伤风抗毒素,用量每只20万-80万国际单位,分一次或2或3注射。
(4)静脉注射25%硫酸镁40-60毫升,同时肌注青、链霉素各100万200万国际单位,每日2次,连用3-5天,可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
破伤风的首要死因及病理过程
破伤风病人常见的死因是:窒息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梭菌(一种很厉害的细菌)感染导致的。
破伤风梭菌是厌氧菌,空气中氧气含量充足,对它来说没有适宜的环境,氧气对它有很强的杀伤最用,所以被风吹了是不可能患破伤风的。
另外,只是破了点皮,创口不深,创口面能充分的与空气接触,也就是能充分的接触到氧气,也不适于破伤风梭菌生长,这种伤口一般连破伤风针都可以不注射。
破伤风梭菌在外界环境中一般存在于氧气不充足的土壤中,如果你的创口很深,并感染了破伤风梭菌,还进行包扎,从而使创口缺氧,给破伤风梭菌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大量复制后侵入血液,导致破伤风梭菌菌血症,才会发病。
破伤风症发作后现有的医疗条件是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案,属于彻底的绝症,一般发病七日之内人的生命就会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