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护理学重点
- 格式:docx
- 大小:23.62 KB
- 文档页数:7
传染病护理学讲稿一、引言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的疾病。
传染病的防控对于维护人民健康至关重要,而传染病护理学作为一门学科,致力于研究传染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护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传染病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传染病是由病原体感染引起的一类疾病,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传染病按传播途径可分为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垂直传播等不同类型。
不同类型的传染病有着不同的传播途径和特点,因此在护理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三、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是传染病护理学的核心内容。
在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个人防护:医护人员在接触传染病患者时,应佩戴好口罩、手套、防护服等个人防护用品,避免直接接触患者体液和分泌物,以防止病原体的传播。
2.环境清洁:对于传染病患者的病房和周围环境,需要进行定期的清洁和消毒,以杀灭潜在的病原体,并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
3.隔离措施:对于传染病患者,根据病原体的传播途径和特点,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如空气隔离、飞沫隔离、接触隔离等,以防止传染病的扩散。
4.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某些传染病的重要手段,通过接种疫苗,可以增强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力,减少感染的风险。
四、传染病的护理原则在护理传染病患者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个体化护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护理计划,包括饮食、卫生、活动等方面的安排,以满足患者的特殊需求。
2.注意观察: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体温、呼吸、心率等指标的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3.合理用药:根据传染病的病因和临床表现,合理选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等治疗手段,以控制病情的进展和传播。
4.心理支持:传染病患者常常面临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困扰,护理人员需要给予他们充分的关怀和支持,帮助他们积极应对疾病,提高康复的信心和意愿。
传染科护理学传染科护理学是护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传染病的防控、传染病患者的护理和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在当前全球疫情的背景下,传染科护理学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
本文将从传染病的定义、传播途径、传染病患者的护理和传染病的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传染病的定义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可以通过飞沫、空气传播、接触传播、消化道传播等途径传播给他人。
常见的传染病包括流感、肺结核、艾滋病等。
传染病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
二、传播途径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多样,常见的有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和血液传播。
空气传播是指病原微生物悬浮在空气中,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飞沫传播是指病原微生物随患者呼出的飞沫进入他人的呼吸道;接触传播是指人与人之间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源,如握手、接触污染物品等;血液传播主要是通过血液和体液的接触传播,如注射、输血等。
三、传染病患者的护理传染病患者的护理是传染科护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护士在护理传染病患者时,首先需要做好个人防护,佩戴口罩、帽子、手套等防护用品,以防止自身被感染。
其次,要做好病房的清洁消毒工作,保持病房的清洁和通风。
同时,护士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及时处理。
在与患者接触时,要注意正确的洗手方法,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四、传染病的预防措施预防是传染病控制的重要环节。
传染病的预防主要包括个人预防和集体预防两个方面。
个人预防是指个人通过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来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如勤洗手、保持室内通风、避免接触传染源等。
集体预防是指社会各个层面采取措施来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如加强疫苗接种、提高公共卫生意识、加强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等。
传染科护理学的研究和实践对于传染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传染科护理学的研究,可以提高护士的传染病防控意识和技能,提高传染病患者的护理质量,减少交叉感染的发生。
同时,传染科护理学的发展也可以促进传染病防控工作的开展,为传染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传染病护理学传染病的护理与卫生教育传染病护理学:传染病的护理与卫生教育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空气传播或其他途径传播的疾病。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成为了全社会的重要任务,特别是护理人员在传染病的护理与卫生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重点探讨传染病的护理与卫生教育,旨在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更好地开展传染病的护理工作。
一、传染病的护理传染病的护理是指在患者感染传染病后,护理人员采取一系列措施,保障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恢复健康。
传染病的护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感染控制措施:护理人员需要严格遵守感染控制措施,包括洗手、佩戴防护用品、隔离措施等。
在与传染病患者接触时,必须保证自身的安全,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2. 症状缓解与治疗支持: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给予相应的症状缓解治疗和支持性治疗,如控制发热、减轻咳嗽症状等。
同时,注重患者的营养支持,帮助患者提高免疫力,促进康复。
3. 心理护理:传染病患者往往面临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的困扰,护理人员需要通过耐心倾听、温暖关怀等方式,给予患者心理上的支持和鼓励。
二、卫生教育的重要性卫生教育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公众、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科学的卫生知识普及,提高其对传染病的认知和预防意识,可以有效减少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1. 传染病知识的普及:护理人员在进行卫生教育时,需要重点讲解传染病的定义、传播途径、预防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使公众了解传染病的基本信息,增强防控意识。
2. 卫生行为的指导:护理人员可以引导公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包括勤洗手、远离传染源、保持通风等,减少传染病的发生。
针对不同传染病的特点,制定相应的预防策略和行为准则。
3. 社区宣传与应急响应:护理人员需要与社区、卫生部门等合作,开展传染病的宣传活动,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指导公众做好应急响应工作,有效减少人群感染风险。
三、传染病护理与卫生教育的挑战与对策在开展传染病的护理与卫生教育工作中,护理人员面临一些挑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传染病护理学期末复习资料传染病护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在医学领域中,传染病护理是一门重要的学科。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增加,传染病的防治变得尤为重要。
传染病护理学旨在培养护理人员对传染病的认识和处理能力,以保护患者和公众的健康。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传染病护理学的期末复习资料。
一、传染病的基本概念传染病,顾名思义,是指能够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给他人的疾病。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空气传播、飞沫传播、血液传播、食物和水传播等。
了解传染病的基本概念对于护理人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只有了解了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特点,才能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二、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是传染病护理的核心任务之一。
护理人员需要掌握一系列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以降低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风险。
这包括个人防护措施、环境清洁和消毒、隔离措施等。
此外,护理人员还应了解传染病的病原体特点和传播途径,以便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三、传染病的常见病原体传染病的病原体种类繁多,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护理人员需要熟悉常见的传染病病原体,了解它们的特点和传播途径,以便在护理过程中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常见的传染病病原体包括流感病毒、结核杆菌、肺炎链球菌等。
四、传染病的诊断和治疗传染病的诊断和治疗是传染病护理的重要内容。
护理人员需要了解传染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以便及时发现和诊断传染病。
一旦传染病被诊断出来,护理人员需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支持性治疗等。
此外,护理人员还需要关注传染病的并发症和合并症,及时处理并提供相应的护理。
五、传染病的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护理人员需要了解各种传染病的疫苗接种时间和方法,以便在工作中提供相关的指导和建议。
此外,护理人员还需要了解疫苗的副作用和禁忌症,以便在接种过程中提供相应的护理和监测。
六、传染病的心理护理传染病不仅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威胁,还对患者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
传染病护理学引言概述: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可以通过接触、空气传播或其他途径传播的疾病。
传染病护理学是一门研究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和护理的学科。
在现代社会,面对病原体的不断变异和传播速度加快的现象,传染病护理学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本文将围绕传染病护理学展开,分为五个大点进行详细阐述。
正文内容:一、传染病的基本知识1.传染病的定义和分类2.病原体的种类和特点3.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危害4.传染病的免疫学基础二、传染病护理的基本原则1.预防传播a.接种疫苗的重要性b.个人卫生的重要性c.感染控制措施的推行2.患者隔离和防护a.隔离措施的种类和实施方法b.防护措施的种类和选择c.护士的个人防护要求和技巧3.病人护理a.病人的生活护理b.体温、心率、呼吸频率的监测c.护理中的药物管理d.病人的心理护理4.与家属和社区的沟通a.传染病的家庭护理b.社区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c.传染病的健康教育与宣传5.预防医学研究a.传染病的疫情监测与预测b.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c.传染病的新发疫苗和治疗方法的研究结论:传染病护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探讨了传染病的基本知识、传染病护理的基本原则以及预防传染病的医学研究。
对于护士或医疗机构来说,了解传染病护理学的理论和实践,可以提高护理质量,预防传染病的扩散,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
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病原体的不断变异,我们需要不断深化传染病护理学的研究,提高传染病护理的效果和水平,为保障人类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传染病护理学知识总结引言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可以在人际之间传播的疾病。
传染病的爆发和传播可能对公共卫生和个人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
因此,了解并掌握传染病护理学知识是每个医护人员的基本要求。
本文将从传染病的定义、预防措施、护理方法以及个人防护方面进行阐述和总结。
传染病的定义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可以在人际之间传播的疾病。
传染病可分为呼吸道传染、食物传染、接触传染以及昆虫媒介传染等多种传播方式。
常见的传染病有流感、肺结核、艾滋病等。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包括空气传播、飞沫传播、血液传播、接触传播等。
预防措施为了控制传染病的传播,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1.清洁卫生:保持室内外环境的清洁卫生,经常消毒空气、地面、物品等,尤其是公共场所和医疗机构。
2.手卫生:保持良好的手卫生习惯,经常洗手,尤其是接触过患者或患者周围环境后。
3.接种疫苗:根据传染病的流行状况和疫苗接种计划,及时接种相应疫苗,提高免疫力。
4.医学观察:对于疫情流行地区的人员,应进行医学观察,及时发现病例并采取相应措施。
5.避免接触:尽量避免与患传染病的人接触,尤其是呼吸道传播的疾病,避免去人群拥挤的公共场所。
护理方法对于已经感染的患者,采取正确的护理方法可以有效减轻症状和促进康复。
1.隔离措施:对于已经确诊或高度疑似传染病的患者,应采取隔离措施,严禁与他人接触,避免传播。
2.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原体,合理使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控制传染病的发展。
3.患者营养:提供营养均衡的饮食,增加免疫力,帮助患者更快康复。
4.体温监测:定期测量患者的体温,及早发现是否发热,以便采取相应措施。
5.改善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保持温度适宜,保持床上用品和衣物的清洁。
个人防护作为医护人员,了解如何个人防护是非常重要的。
1.佩戴口罩:在接触或处理患者时,佩戴合适的口罩,防止病原体通过呼吸道传播。
2.穿戴手套:在接触患者或处理患者排泄物、分泌物等时,佩戴合适的手套,防止感染。
传染病护理学(第2版)供护理学等专业用(一)引言:传染病护理学是护理学中的重要分支,它研究传染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预防和治疗方法。
本文主要介绍了《传染病护理学(第2版)供护理学等专业用》的内容,旨在为护理学等专业的学生提供全面的传染病护理学知识。
正文:一、传染病的基本概念1. 传染病的定义和分类2.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3. 传染病的病原体4. 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5.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二、传染病的诊断和监测1. 传染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2. 传染病的实验室检测方法3. 传染病的传播链研究和防控策略4. 传染病的流行趋势监测和预测5. 传染病的相关法律和制度三、传染病的治疗和护理方案1. 传染病的治疗原则和药物选择2. 传染病的护理措施和隔离方法3. 传染病的并发症及其护理4. 传染病的康复护理和心理支持5. 传染病防控手册和操作规范四、特定传染病的护理重点1. 呼吸道传染病的护理要点2. 肠道传染病的护理要点3. 血液传染病的护理要点4. 性传播病的护理要点5. 儿童传染病的护理要点五、传染病护理质量评估和质量改进1. 传染病护理质量评估的指标和方法2. 传染病护理管理的重要性和策略3. 传染病护理事故的处理和学习4. 传染病护理质量改进的措施和效果评价5. 传染病护理质量保证的制度和流程总结:传染病护理学是护理学等专业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它涉及到传染病的分类、诊断、治疗、护理和质量评估等方面。
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传染病护理学的内容,提高传染病护理能力,为未来的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传染病护理学》教案一、第一章:传染病护理学概述1. 教学目标:了解传染病护理学的定义、意义和任务,掌握传染病的特点、分类和传播途径。
2. 教学内容:传染病护理学的定义、意义和任务,传染病的特点、分类和传播途径。
3.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
4. 教学评估:课后作业、课堂讨论。
二、第二章:传染病的基本护理措施1. 教学目标:掌握传染病的基本护理措施,包括隔离、消毒、灭菌、健康教育等。
2. 教学内容:传染病的基本护理措施,包括隔离、消毒、灭菌、健康教育等。
3. 教学方法:讲授、操作演示。
4. 教学评估:操作考核、课后作业。
三、第三章:病毒性传染病护理1. 教学目标:掌握病毒性传染病的特点、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包括流感、乙型肝炎、艾滋病等。
2. 教学内容:病毒性传染病的特点、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包括流感、乙型肝炎、艾滋病等。
3.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
4. 教学评估:课后作业、课堂讨论。
四、第四章:细菌性传染病护理1. 教学目标:掌握细菌性传染病的特点、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包括结核病、细菌性痢疾、布氏杆菌病等。
2. 教学内容:细菌性传染病的特点、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包括结核病、细菌性痢疾、布氏杆菌病等。
3.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
4. 教学评估:课后作业、课堂讨论。
五、第五章:寄生虫病护理1. 教学目标:掌握寄生虫病的特点、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包括疟疾、血吸虫病、绦虫病等。
2. 教学内容:寄生虫病的特点、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包括疟疾、血吸虫病、绦虫病等。
3.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
4. 教学评估:课后作业、课堂讨论。
六、第六章:消毒、灭菌与隔离1. 教学目标:掌握消毒、灭菌的方法和原则,了解隔离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熟悉隔离措施的实施。
2. 教学内容:消毒、灭菌的方法和原则,隔离的基本概念和分类,隔离措施的实施。
3. 教学方法:讲授、操作演示、角色扮演。
4. 教学评估:操作考核、课后作业、课堂讨论。
1、感染:就是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与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得过程。
(1)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就是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病理变化轻微,临床上无任何症状、体征,只有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大多数传染病以隐性感染最常见。
(2)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就是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得作用或机体得变态反应,使机体发生组织损伤,导致病理改变,出现临床特有得症状、体征。
(3)病原携带状态:系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在人体内生长繁殖并不断排出体外,成为重要得传染源,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疾病表现得状态。
小于3个月称急性~,超过3个月称慢性~。
(4)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某个部位,机体得免疫功能使病原体局限而不引起机体发病,但又不能将病原体完全清除,病原体潜伏于机体内。
常见于结核病、疟疾。
2、感染过程中病原体得致病作用:(1)侵袭力: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体内扩散得能力。
如:侵袭能力、溶组织能力、穿透力等。
(2)毒力:包括外毒素、内毒素及毒力因子。
(3)数量:同一病原体,入侵数量常与其致病能力成正比;不同传染病中,引起某种传染病发生得最低病原体数量差别较大。
(4)变异3、感染过程中机体免疫应答作用: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1)非特异性免疫:就是机体对进入体内异物得一种清除机制,通过遗传获得,无抗原特异性,又称为先天性免疫。
①三大天然屏障—皮肤、血-脑脊液、胎盘;吞噬作用;体液因子。
②吞噬作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具有非特异性吞噬功能。
③体液因子:包括补液、溶菌酶与各种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γ-干扰素等。
(2)特异性免疫:通过对抗原识别后产生得针对该抗原得特异性免疫应答,就是通过后天获得得一种主动免疫。
包括由B淋巴细胞介导得体液免疫与由T淋巴细胞介导得细胞免疫。
4、传染病得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流行性、季节性、地方性)、传染后免疫。
传染病护理学中的感染性疾病的护理要点传染病护理是医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涉及到各种感染性疾病的护理与控制。
在护理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要点,以确保患者得到恰当的护理并防止疾病的传播。
1. 病区管理与感染控制病区管理是护理感染性疾病的首要步骤。
首先,建立一个适当的隔离措施框架,包括严格执行手卫生、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加强清洁和消毒工作等。
其次,合理分配病床,将患者分配到相应的感染性疾病病房。
此外,要负责监测病房的清洁度和空气质量,并严格控制访客的数量和行为。
2. 患者个人护理对于患者个人护理,我们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求患者严格遵守手卫生规范,包括正确洗手、使用洗手液或洗手剂,并教育患者正确的洗手方法和频率。
此外,对于不同感染性疾病要采取不同的隔离措施,比如带隔离衣物、佩戴口罩等。
同时,还要保持患者周围环境的清洁和整洁,确保换洗衣物和床上用品的干净。
3. 环境清洁与消毒传染病疾病的传播往往与环境清洁直接相关。
因此,对于病房和医疗设备的清洁与消毒,我们需要格外重视。
首先,要做好病房的日常清洁工作,包括擦拭地面、桌面和墙壁等,并使用消毒剂进行彻底消毒。
其次,要正确操作和维护各种医疗设备,确保其洁净和有效。
此外,要设立专门的消毒区域,用于消毒工具和物品,避免交叉感染。
4. 药品管理与用药控制药物管理是护理感染性疾病的一个重要环节。
我们需要做好药品的储存、配药、给药和监控工作。
首先,要确保药品储存的环境干燥、通风、干净,并遵循有效期和药品分类管理的原则。
其次,在给药过程中,要精确计算剂量并遵循给药时机和给药途径的规定。
此外,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用药情况,包括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等。
5. 健康教育与宣传在护理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健康教育与宣传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需要向患者和他们的家属传达相关的防控知识,包括感染途径、预防方法、早期症状等。
同时,也要宣传疫苗接种的重要性,并提供相关的疫苗信息。
传染病护理学重点(Key points of infectious diseases nursing)2. pathogenicity of pathogens during infection:(1) invasiveness: the ability of pathogens to invade the organism and spread in vivo. Such as: invasive ability, soluble tissue capacity, penetration and so on.(2): including virulence exotoxin, endotoxin and virulence factors.(3) quantity: the same pathogen, the number of invasion is often proportional to its pathogenic ability; in different infectious diseases, the minimum number of pathogens causing an infectious disease varies greatly.(4) variation3. the immune response during infection: nonspecific immunity and specific immunity(1) nonspecific immunity: the organism is a scavenging mechanism for foreign bodies entering the body. It is obtained by heredity, without antigen specificity, or congenital immunity.Three main natural barriers - skin, blood, cerebrospinal fluid, placenta, phagocytosis, humoral factors. Phagocytosis: mononuclear phagocyte system has nonspecific phagocytosis.Humoral factors: including fluid infusion, lysozyme and various cytokines, such as interleukin, tumor necrosis factor,interferon gamma, etc..(2) specific immunity: the specific immune response produced against the original antigen by the original recognition is acquired by an active immunity. Humoral immunity mediated by B lymphocytes and cell-mediated immunity by T lymphocytes are included.7. the route of transmission of viral hepatitis(1) fecal oral transmission: the main route of transmission of hepatitis A and e.;(2) the spread of blood and body fluids: mainly spread hepatitis B, hepatitis C, d way(3) mother to child transmission: mainly through the placenta, birth canal, childbirth, breast-feeding and feeding.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route of transmission of HBV infection.8. detection of hepatitis viruses (markers)The hepatitis A: Anti -HAV-IgG serum: recent infection index, is a marker for diagnosis of hepatitis A in the main. Serum anti HAV-IgG: protective antibody can be seen in patients who have been inoculated with hepatitis A vaccine or who have been infected with HAV. HAV RNAThe hepatitis b:Surface antigen (HBsAg) and surface antibody (anti -HBs): HBsAgpositive in HBV infected persons, HBV infection 3 weeks after the first occurrence of HBsAg. Anti -HBs positivity is seen mainly in patients who have been vaccinated against hepatitis B vaccine or who have been infected with HBV and who have developed immunity.E antigen (HBeAg) and e antibody (anti -HBe): HBeAg only appeared in HBsAg positive serum, HBeAg positive indicated that HBV replication was active and infectivity was stronger; anti -HBe appeared after HBeAg disappeared.Core antigen (HBcAg) and its antibody (anti -HBc): HBcAg mainly exists in the nucleus of infected liver. Anti -HBc occurs in the 3~5 week after HBsAg. Type IgM anti -HBc exists in acute or chronic hepatitis B with acute exacerbation. Type IgG anti -HBc is a marker of past infection.Hepatitis B virus DNA (HBV) and DNAP are the most direct, specific and sensitive indicators of HBV infection. Both positive suggest the existence and replication of HBV, infectivity is strong.The hepatitis c:Hepatitis C virus RNA (HCV, RNA);Hepatitis C virus antibodies (anti -HCV): a marker for HCV infection, not a protective antibody.The HDAg and HDV RNA: hepatitis DThe hepatitis E: Anti -HEV-IgM and anti -HEV-IgG9. antiviral drugs for chronic hepatitis:1) interferon: indications for the use of chronic hepatitis: (HBV) in active replication; hepatitis is in active phase.Interferons are generally used in 10~65 year old patients with severe heart and kidney dysfunction and decompensated cirrhosis.2) nucleoside drugs: HBV, DNA replication has a strong inhibitory effect, there is no obvious adverse reactions.Lamivudine was first used in clinic. Other: adefovir, entecavir.3)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Shandougen agents such as Ganyanlin injection etc..[viral hepatitis] commonly used nursing diagnosis / measuresThe activity intolerance and impaired liver function and energy metabolism disorders.Rest and activities: acute hepatitis, chronic hepatitis, active stage, severe hepatitis should be in bed rest, liver function is normal, 1~3 months later can resume daily activities and work, but should avoid excessive exertion and heavy physical labor.The life care: serious illness need to assist patients for dining, bathing, toilet and other life care.Psychological counseling.The nutritional disorders: less than body requirements and loss of appetite, vomiting, diarrhea, digestion and absorption dysfunction.1) introduce the importance of a reasonable diet;2) eating principle:Acute hepatitis: should eat light, easy to digest, rich in vitamin fluids; can be prescribed, intravenous supplement of glucose, fat milk and vitamins.Jaundice subsided period: gradually increase diet, eat less and more meals, avoid overeating. Diet principle for chronic patients: energy intake in bed rest or rest should be 84 to 105kJ/ (kg, d). Moderate activity (work) should be 126 to 147kJ/ (kg, D). The protein of 1.5 ~ 2.0g/ (kg? D), with high quality protein, such as milk, lean pork, fish and other carbohydrates; 300 ~ 400g/d; fat tolerance limit of about 50 ~ 60g/d, with vegetable oil; eat more fruits, vegetables and other foods rich in vitamin.Hepatitis cirrhosis and severe hepatitis: light and low saltIV diet of various types of hepatitis patients: should not be long-term intake of high sugar and high calorie diet, abdominaldistension can reduce the production of gas products (milk, soy products) intake. All types of hepatitis patients should be prohibited from drinking alcohol.3) observe the gastrointestinal symptoms: To observe the appetite, nausea, vomiting, acid and other symptoms.4) assess the patient's nutritional status: measure your weight every week and assess your daily intake.The potential complications of bleeding1) observe the condition of the patient: observe the bleeding position, development and regression of the patient.2) general nursing: rest and diet guidance; encourage patients to eat high protein, high vitamin, digestible diet or semi liquid, fast and excellent, too rough food; maintain defecate unobstructed.Bleeding and nursing of common site:3) skin bleeding: to avoid artificial injury or lead to increased bleeding; high fever patients disable alcohol bath cooling.4) nasal bleeding: first, prevent the nasal mucosa dry and bleeding, keep the relative humidity in the room about 50% to 60%;Avoid artificial induced bleeding: do not force the nose;A small amount of bleeding can be filled with cotton or gelatin sponge. When bleeding is serious, the nasal cavity is filled with Vaseline gauze.5), oral gingival bleeding: with a soft toothbrush, do not usea toothpick, avoid eating fried, prickly, food containing bone, shelled nuts, eating slowly.The potential complications of adverse reactions: interferon treatment1) pre medication instruction;2) nursing during the medication - common adverse reactions and treatment:Fever: general injection of interferon in the first 3~5 times, ranging from low fever to high fever, may be accompanied by headache, muscle, bone pain, fatigue, weakness and so on. Patients should be instructed to drink more water, stay in bed, and treat them as necessary;Gastrointestinal reactions: nausea, vomiting, anorexia, diarrhea and so on. Generally symptomatic treatment, severe withdrawal.Alopecia: after withdrawal, can be restored.Liver function impairment: jaundice, increased ALT, etc.. Continue treatment or withdrawal as appropriate.Neuropsychiatric symptoms: depression, anxiety, etc. Severe cases should be reduced or discontinued.The change of peripheral blood white blood cell count decreased more common, if the white blood cells in more than 3 * 109/L should adhere to treatment, the doctor's advice to give leukogenic drugs; if the white cell is less than 3 * 109/L or neutrophil <1.5 * 109/L, <40 * 109/L or platelets can reduce the dose of interferon and withdrawal.3) periodic reviewMain points of treatment for epidemic encephalitis b:The symptomatic treatment:1) high fever: to physical cooling mainly, sustained high fever with repeated convulsions, can be Ya Dong sleep therapy, chlorpromazine and promethazine each 0.5 ~ 1mg/d intramuscular injection.2) convulsions or convulsions: treatment measures include the removal of the cause of the disease and the onset of convulsion (preferably diazepam (diazepam)) in the town.3) according to the cause of respiratory failure: given the therapy of brain edema caused by dehydrating agent treatment; central respiratory failure by respiratory stimulant, such as lobeline (Toban) and Nikethamide; respiratory tract obstruction, attention suctioning, postural drainage,inhalation of phlegm drugs; also can use vasodilator agents such as anisodamine and scopolamine.4) increased intracranial pressure: early adequate dehydration treatment, commonly used 20% mannitol or sorbitol, furosemide, glucocorticoid.The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White Tiger Decoction, qingwenbaidu drink etc.. The medicine can be used as an Niuhuang Niuhuang pill.The recovery and sequelae of treatment: pay attention to functional training, including language, swallowing and limb function, physical therapy, acupuncture, physical therapy, feasible 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
第一节概述1.感染5个过程1)病原体被清除不传染2)潜伏性感染不传染3)隐性感染最常见有免疫学改变无症状体征传染4)病原携带状态第二常见重要传染源病原体不被清除第二常见5)显性感染最少见传染2.感染过程中血液中最先出现IgM抗体3.复发与再燃区别:已退热一段时间——复发体温尚未稳定——再燃4.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丙类传染病: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甲乙丙共39种5.检疫日从最后接触日到该病最长潜伏期6.切断消化道传播途径三管一灭:管食管便管水源,灭苍蝇蟑螂老鼠消毒是切断传播途径重要措施第二节传染病常见症状体征7.各种热型1)稽留热伤寒极期2)弛张热肾综合症出血热败血症伤寒缓解期3)间歇热疟疾败血症4)回归热布氏菌病5)不规则热流感败血病8.斑丘疹伤寒麻疹风疹压之褪色出血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肾病综合症出血热疱疹水痘单纯疱疹荨麻疹结节状病毒性肝炎血清病9.一痘二猩三天花四麻五斑六伤寒第三节病毒感染一.流行性感冒1.典型症状:发热,全身酸痛,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伴相对较轻呼吸道症状2.传染期:潜伏期(1~2天)末到发病后5天有病毒分泌物排出,传染期约1周,发病初2~3天传染性最强3.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传播4.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不同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性5.流行特征:发病突然,迅速蔓延,发病率高,流行过程短6.分型:1)单纯型最多见全身症状重,呼吸道症状轻2)肺炎型老年人,婴幼儿,免疫力低下易发生病死率高3) 胃肠型儿童多见恶心呕吐腹泻腹痛2~3天可恢复4)中毒型极少见5)非典型(轻型)与单纯感冒难以辨别7.并发症:1)细菌性呼吸道感染2) 肺外并发症8.甲型抑制病毒增殖药物:金刚烷胺不良反应:中枢孕妇和癫痫病史者禁用9.预防:接种疫苗用于免疫力低下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1.典型症状:发热,头痛,肌肉酸痛,乏力,干咳,胸闷,腹泻和白细胞减少,严重者快速进展的呼吸功能衰竭2.主要机制为免疫损伤3.病原:SARS相关冠状病毒4.传染源:病人尤其急性期发病初传染性强,隐性感染者5.传播途径:1)飞沫传播2)接触传播(距离1m内)3)其他6.临床分型:1)普通型2~4周发热呼吸道症状2)轻型3)重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符合一条为重型:p6836.重症处理:1)无创正压通气2)严重5L\min下SaO2<90%或氧合指数<200经无创无改善或不能耐受无创7.出院指标:1)未用退热药物,体温正常7天以上2)呼吸系统症状明显改善3)胸部影像学显示明显吸收8.标本采集:发病早期5天内采集漱口液三.病毒性肝炎1.典型症状:以疲乏食欲减退,肝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出现黄疸,甲戊型肝炎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乙丙丁型可转化为慢性肝炎并发展为肝硬化,与肝癌有密切关系2.传播途径:甲型戊型粪口传播乙丙丁型血液传播体液传播母婴传播3.流行病学:1)甲型学龄前儿童发病率高2)乙型乙肝病人病毒携带者,HBe Ag 、HBV DNA 阳性传染性最强3)丙型4)丁型混合感染同时重叠感染HBV基础上HDV5)戊型成年人3.黄疸型肝炎直接间接胆红素均升高淤胆型肝炎间接不升(尿胆原)4.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用于临床诊断和预后诊断5.乙肝病原学检测:HBSAg阳性——感染抗HBS抗体阳性——感染过或预防过HBeAg——HBV复制活跃传染性强抗HBe抗体阳性——复制停止或仍活跃基因变异IgM型抗HBC抗体——急性期IgG型抗HBC抗体——过去感染HBV DNA最直接最特异最敏感指标诊断和判断疗效6.肝衰竭促进肝细胞再生用G-I疗法即胰高血糖素—胰岛素7.抑制肠道有害物质生成用诺氟沙星8.各型肝炎不宜高糖高热量饮食9.乙肝疫苗三针0月,1月,6月10.意外接触HBV应立即注射HBIG四.肾综合症出血热1.典型症状:发热,充血出血,低血压休克和急性肾衰竭2.传染源:鼠3.病原学:布尼亚病毒科4.最基本病理变化: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的广泛受损5.早期休克主要病因:血浆外渗血容量下降(出血)6.传播途径多种7.临床表现:三点五期三点:发热出血肾损害五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发热期: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红:面红,颈红,胸红,三红:眼结膜,软腭与咽部充血,肾损害少尿期:具有特征性一期,持续时间与病情成正比,出现高血容量综合症7.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增多,血红蛋白红细胞增多,血小板减少尿常规:蛋白尿免疫学检查:IgM IgG 相隔一周双份血清效价4以上升高有诊断价值8.抗病毒治疗:利巴韦林9.免疫不强五.艾滋病1.典型症状:机体多种免疫细胞受损,最终并发各种严重的机会感染和恶性肿瘤2.主要破坏辅助T淋巴细胞3.HIV有高度变异性广泛细胞和组织嗜性,毒力的变异影响疾病的进程和严重性4.传染源:病人和病毒携带者5.临床表现:分期1)急性感染期:血清病症状感染2~6周后HIV可成阳性2)无症状感染期:2~10年3)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期除腹股沟淋巴结外,质韧无痛能活动4)艾滋病期:机会感染,恶性肿瘤5.肺孢子菌肺炎为机会感染主要死因6.实验室检查:三系细胞减少HIV RNA 定量检测既有助于诊断,又可诊断治疗效果及预后7.核苷类似物反转录酶抑制剂齐多夫定首选8.意外感染2h内,HIV孕妇,产前3个月开始齐多夫定9.齐多夫定有骨髓抑制作用,HB小于等于80g/L或骨髓抑制可输血,并减量,中性粒细胞小于0.5乘以10的九次方停药10.预防用药:1)基本用药:两种反转录酶抑制剂连用28天2)强化用药:增加一种蛋白酶抑制剂六.乙脑典型临表: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严重者有呼吸衰竭1.传染源:幼猪2.传播途径:蚊虫3.隐性感染,持久免疫,儿童发病率高4.临床表现:1)初期:发热,颅内高压,颈部强直2)极期高热惊厥呼吸衰竭——严重症状呼吸衰竭:中枢性,节律不规则幅度不均匀。
传染病护理学课程(一)引言概述:传染病护理学是医学护理领域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学习传染病的基本概念、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内容,旨在培养护理人员对传染病的认识和防控技能,提高他们在传染病护理中的工作效果和安全意识。
本文将对传染病护理学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正文:一、传染病的基本概念1. 传染病的定义及特点2. 传染病的分类与临床表现3.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4.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与临床预后的关系5.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与防控措施的设定二、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1.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的重要性2. 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原则与策略3.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策略的实践应用4.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中的团队协作与沟通5.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中的问题与挑战及应对策略三、传染病护理的基本原则1. 传染病护理的概念与目标2. 传染病护理的基本原则与实施步骤3. 传染病护理的个体防护与环境控制4. 传染病患者的心理护理需求与特点5. 传染病护理中的交流与教育四、传染病护理技术与操作1. 传染病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与评估2. 传染病患者的卫生护理技术与操作3. 传染病患者的药物管理与安全措施4. 传染病护理中的感染预防措施与操作5. 传染病患者的营养支持与康复护理五、传染病护理的应急管理1. 传染病护理的应急管理与组织机构2. 传染病护理中的灾难与危机管理3. 传染病护理应急预案的编制与实施4. 传染病护理应急处理与指导原则5. 传染病护理应急演练与评估总结:传染病护理学课程是培养护理人员对传染病防控知识和护理技能的一门重要课程。
通过学习传染病的基本概念、预防与控制策略、护理原则与技术操作以及应急管理等内容,护理人员能够更好地认识传染病,有效预防与控制传染病的传播,并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确保患者的安全与健康。
为进一步提高传染病护理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实际应用效果,还需加强教师培训、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实践教学的改革更新等措施。
《传染病护理学》教案一、课程介绍《传染病护理学》是护理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研究传染病患者的护理、预防和管理。
本课程将为学生提供传染病护理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和良好的临床实践能力。
二、课程目标1、掌握传染病的基本概念、分类、传播途径及流行病学特征。
2、理解传染病患者的护理评估、诊断和治疗原则。
3、掌握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护理和管理方法。
4、培养学生对传染病的认识和应对能力,提高临床实践技能。
5、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以更好地服务患者和社会。
三、课程内容第一章:传染病概述1、传染病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流行病学特征。
3、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原则。
第二章:常见传染病护理1、病毒性肝炎的护理。
2、艾滋病的护理。
3、结核病的护理。
4、手足口病的护理。
5、流感的护理。
6、其他常见传染病的护理。
第三章:传染病患者的心理护理1、传染病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
2、心理护理的方法和技巧。
3、提高患者的心理适应能力。
第四章:传染病预防与控制1、传染病预防和控制的原则。
2、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和方法。
3、传染病疫情的监测和报告。
4、消毒和隔离技术。
第五章:护理在传染病控制中的作用。
幼儿园中班教案《传染病》活动目标:1、了解传染病的相关知识。
2、知道预防传染病的方法。
3、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4、培养幼儿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初步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活动准备:1、有关传染病的新闻视频(背景音乐:轻轻的钢琴音乐)2、幻灯片3、自制PPT4、一次性医用帽子、口罩、手套、脚套、白大褂等物品活动过程:一、谈话引入,并观看视频,了解传染病的相关知识。
1、谈话:小朋友们,我们都有生病的时候,有时候会打针吃药,有时候医生会提醒我们要注意传染,那么什么是传染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播放视频)2、提问:刚刚我们看到的新闻里面说了什么?(幼儿自由表述)3、教师小结:原来,传染病就是由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直接侵入人体使人感染的一种疾病,它具有传染性。
传染病护理学知识总结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在人与人之间可以直接或间接传播的疾病。
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对于维护公共卫生和人民健康至关重要,而护理是传染病防控的重要环节之一。
本文将对传染病护理学知识进行总结,以便护理人员更好地应对传染病的防治工作。
首先,传染病护理的基本原则是隔离。
对于患有传染病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当采取隔离措施,包括空气传播疾病、飞沫传播疾病、接触传播疾病等不同类型的传染病应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以防止疾病的传播。
在隔离措施中,护理人员需要做好个人防护,包括佩戴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同时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其次,护理人员需要做好传染病的观察和监测工作。
对于疑似或确诊患有传染病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当密切观察其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及时报告,以便进行相应的处理和控制。
同时,护理人员需要做好传染病的监测工作,包括对患者的体温、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另外,护理人员还需要做好传染病的预防工作。
传染病的预防工作包括个人防护、环境卫生、消毒灭菌等方面。
护理人员应当做好个人防护,包括佩戴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避免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污染物质。
同时,护理人员需要做好环境卫生工作,保持病房的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消毒灭菌工作,以减少传染病的传播风险。
最后,护理人员还需要做好传染病的教育工作。
对于患有传染病的患者和其家属,护理人员应当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工作,包括传染病的预防知识、个人防护方法等,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传染病,增强预防意识,减少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总之,传染病护理学知识的总结对于护理人员更好地开展传染病防控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护理人员需要严格遵守传染病护理的基本原则,做好隔离、观察、监测、预防和教育工作,以保障患者和社会公众的健康安全。
希望本文能够对护理人员在传染病防控工作中起到一定的指导和帮助作用。
感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与人体彼此作用或斗争的进程。
隐性感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发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发或只引发轻微的组织损伤,因此无明显症状、体征,乃至生化改变,只有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检出特异性抗体。
病原携带状态:病原体在人体内生长、繁衍,并可排出体外,但人体并非出现疾病的临床表现。
侵袭力: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扩散的能力。
传染源: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衍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传播途径: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通过必然的方式或渠道抵达另一个易感染者体内,这种方式或渠道称为~ 易感者: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比例决定该人群的易感性。
暗藏期: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受感染者开始出现临床症状止的时期。
前驱期:从患者开始感到不适至出现该病的明显症状为止的一段时间~隔离:把传染病人(传染源)与健康人跟非传染病人分开,安置在指定地方,进行集中医治和护理,以防传染和扩散。
清洁区:未与病人接触、未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如值班室、配餐室、会议室等污染区:常与病人接触、常常被微生物污染的区域,包括病室、病人洗浴间、茅厕、入院处置间。
半污染区:有可能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如内走廊、医护办公室、医治室、消毒室终末消毒:传染源已离开疫源地所进行的最后一次完全消毒办法,以便杀灭残留在疫源地内各类物体上的病原体。
疫源地消毒:对于有传染源存在或曾经有过传染源的地址进行的消毒预防性消毒指的是对可能受到病原体污染的物品和场所进行消毒,以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复发:病人退热后1-3周,临床症状再度出现,血培育再次阳性。
再燃:病人在病后2-3周体温开始下降,但尚未恢复正常时体温又复上升,血培育可以阳性。
鸡皮疹:猩红热发烧后第二天出现与毛囊一致的皮疹,类似鸡皮样,称为“鸡皮疹”粟粒疹:猩红热发热后第二天少数出现有带黄白色脓头不易破溃的皮疹,称为“粟粒疹”帕氏线:猩红热发病后再皮肤褶皱处如肘窝、腋窝、腹股沟等处皮疹密集,常因压迫、摩擦而引发皮下出血,形成紫红线状。
1.感染:是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与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1)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病理变化轻微,临床上无任何症状、体征,只有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大多数传染病以隐性感染最常见。
(2)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使机体发生组织损伤,导致病理改变,出现临床特有的症状、体征。
(3)病原携带状态:系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在人体内生长繁殖并不断排出体外,成为重要的传染源,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疾病表现的状态。
小于3个月称急性~,超过3个月称慢性~。
(4)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某个部位,机体的免疫功能使病原体局限而不引起机体发病,但又不能将病原体完全清除,病原体潜伏于机体内。
常见于结核病、疟疾。
2.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致病作用:(1)侵袭力: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体内扩散的能力。
如:侵袭能力、溶组织能力、穿透力等。
(2)毒力:包括外毒素、内毒素及毒力因子。
(3)数量:同一病原体,入侵数量常与其致病能力成正比;不同传染病中,引起某种传染病发生的最低病原体数量差别较大。
(4)变异3.感染过程中机体免疫应答作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1)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对进入体内异物的一种清除机制,通过遗传获得,无抗原特异性,又称为先天性免疫。
①三大天然屏障-皮肤、血-脑脊液、胎盘;吞噬作用;体液因子。
②吞噬作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具有非特异性吞噬功能。
③体液因子:包括补液、溶菌酶和各种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γ-干扰素等。
(2)特异性免疫:通过对抗原识别后产生的针对该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是通过后天获得的一种主动免疫。
包括由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和由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
4.传染病的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流行性、季节性、地方性)、传染后免疫。
5.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1)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将其排出体外的人或动物。
①病人;②隐性感染者;③病原携带者;④受感染的动物。
(2)传播途径:①空气、飞沫、尘埃--呼吸道;②水、食物--消化道;③手、玩具、用具--接触传播;④媒介昆虫--分为生物性和机械性传播;⑤血液、血制品、体液--见于乙型、丙型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⑥土壤(3)人群易感性: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决定该人群的易感性。
6.法定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9种。
①甲类:强制管理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城镇6h内上报,农村不超过12h;②乙类:严格管理传染病,25种,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甲类管理,还包括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禽流感)、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12h 内上报;③丙类:10种。
7.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1)粪-口传播:甲型和戊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2)体液和血液传播:乙型、丁型、丙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3)母婴传播:主要经胎盘、产道分娩、哺乳和喂养等方式传播,亦是HBV感染的一种重要传播途径。
8.肝炎病毒病原学检测(标记物)⑴甲型肝炎:①血清抗-HAV-IgG,:近期感染指标,是确诊甲型肝炎最主要的标记物。
②血清抗HAV-IgG:保护性抗体,见于甲型肝炎疫苗接种后或既往感染HAV的病人。
③HAV RNA ⑵乙型肝炎:①表面抗原(HBsAg)与表面抗体(抗-HBs):HBsAg 阳性见于HBV感染者,HBV感染后3周血中首先出现HBsAg 。
抗-HBs阳性主要见于预防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或过去感染HBV并产生免疫力的恢复者。
②e抗原(HBeAg)与e抗体(抗-HBe):HBeAg 一般只出现在HBsAg 阳性的血清中,HBeAg 阳性提示HBV复制活跃,传染性较强;抗-HBe在HBeAg消失后出现。
③核心抗原(HBcAg)与其抗体(抗-HBc):HBcAg 主要存在于受感染的肝细胞核内;抗-HBc 出现于HBsAg出现后的3~5周。
IgM型抗-HBc存在于急性期或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期;IgG型抗-HBc是过去感染的标志。
④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和DNAP:是反映HBV感染最直接、最特异和最灵敏的指标。
两者阳性提示HBV的存在、复制,传染性强。
⑶丙型肝炎:①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HCV RNA);②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是HCV感染的标记而不是保护性抗体。
⑷丁型肝炎:HDAg和HDV RNA ⑸戊型肝炎:抗-HEV-IgM及抗-HEV-IgG9.治疗慢性肝炎的抗病毒药物:1)干扰素:慢性肝炎的使用指征:①HBV在活动性复制中;②肝炎处于活动期。
干扰素一般用于10~65岁病人,有严重心、肾功能不全、肝硬化失代偿期禁用。
2)核苷类药物:对HBV DNA复制有强力抑制作用,无明显不良反应。
拉米夫定最先用于临床。
其他:阿的福韦、恩替卡韦。
3)中草药:山豆根制剂如肝炎灵注射液等。
11.【肾综合征出血热】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两周。
典型病例起病急骤,表现为发热、出血和肾损害三类症状和五期经过:⑴发热期:1)发热:突起畏寒、高热,24h内体温可迅速升至39~40℃,以稽留热或弛张热多见,多持续3~7天。
体温越高,持续时间越长,病情越重。
2)全身中毒症状:①(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②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腹痛剧烈时腹部有压痛、反跳痛。
③嗜睡、烦躁不安、谵妄、神志恍惚等神经症状。
3)毛细血管损伤表现:①充血性皮疹:颜面、颈部、胸部潮红(皮肤三红),重者呈醉酒貌,眼结膜、软腭与咽部充血(黏膜三红);②渗出与水肿:球结膜水肿;③出血:皮肤出血多呈点状、搔抓样条索状瘀点;黏膜出血可见于软腭及眼结膜。
4)肾损害:主要表现为蛋白尿、血尿和尿量减少,重者可见管型尿。
⑵低血压休克期:主要表现为低血压和休克;可先出现代偿性低血压、低血压倾向、低血压,最后发展为休克;轻者一过性低血压,重者可为顽固性休克。
⑶少尿期:多发生于起病后第5~8天,持续2~5天。
本期以少尿或无尿、尿毒症、水和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为特征。
⑷多尿期:多发生于病程的第9~14天,持续约7~14天。
尿量500~2000ml/d为移动期;尿量2000ml/d为多尿期,多尿后期尿量可3000m可再次出现继发性休克、急性肾衰竭及电解质紊乱。
⑸恢复期:多尿期后,一般情况逐渐好转,尿量逐渐恢复至2000ml/d以下。
10.【病毒性肝炎】常用的护理诊断/措施⑴活动无耐力与肝功能受损、能量代谢障碍有关。
①休息与活动: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重型肝炎应卧床休息,肝功能正常1~3月后可恢复日常活动及工作,但应避免过度劳累和重体力劳动。
②生活护理:病情严重者需协助病人做好进餐、沐浴、入厕等生活护理。
③心理疏导。
⑵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食欲下降、呕吐、腹泻、消化和吸收功能障碍有关。
1)介绍合理饮食的重要性;2)饮食原则:①肝炎急性期:宜食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流质;可遵医嘱静脉补充葡萄糖、脂肪乳和维生素。
②黄疸消退期:逐渐增加饮食,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
慢性期病人饮食原则:卧床或休息者能量摄入以84~105kJ/(kg·d)为宜,中度活动者(上班)以126~147kJ/(kg·d)为宜。
蛋白质1.5~2.0g/(kg·d),以优质蛋白质为主,如牛奶、瘦猪肉、鱼等;碳水化合物300~400g/d;脂肪以耐受为限,约50~60g/d,多选用植物油;多食水果、蔬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③肝炎后肝硬化、重型肝炎:清淡、低盐④各型肝炎病人的饮食禁忌:不宜长期摄入高糖高热量饮食,腹胀者可减少产气食品(牛奶、豆制品)的摄入。
各型肝炎病人均应禁饮酒。
3)观察胃肠道症状:观察病人食欲,有无恶心、呕吐、返酸等症状。
4)评估病人营养情况:每周测体重,评估每天进食量⑶潜在并发症:出血1)病情观察:注意观察病人出血部位、发展及消退情况。
2)一般护理:休息与饮食指导;鼓励病人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软食或半流质,禁食过硬、过于粗糙的食物;保持排便通畅。
常见部位出血及护理:3)皮肤出血:避免人为的损伤而导致或加重出血;高热病人禁用酒精擦浴降温。
4)鼻出血:①防止鼻黏膜干燥而出血,保持室内相对湿度在50%~60%左右;②避免人为诱发出血:勿用力抠鼻;③少量出血时,可用棉球或明胶海绵填塞;出血严重时用凡士林油纱条行后鼻腔填塞。
5)口腔、牙龈出血:用软毛牙刷,忌用牙签剔牙,避免食用煎炸、带刺、含骨头的食物、带壳的坚果类食品,进食时细嚼慢咽。
12.【肾综合征出血热】治疗要点:治疗原则--"三早一就",即早期发现、早期休息、早期治疗和就近治疗。
治疗时注意防治休克、肾衰竭、出血、感染。
⑴发热期:1)一般治疗:饮食,营养丰富、热量足、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少食多餐;安静,温度、湿度适宜,抢救设备齐全;静脉输液以补充血容量。
2)对症治疗:高热以物理降温为主,中毒症状者可短程予以激素。
3)预防与治疗DIC:可用丹参注射液、低分子右旋糖酐,降低血液粘滞性。
有DIC时应尽早使用肝素。
4)抗病毒治疗:利巴韦林,700~1000mg/d,连用5天。
应在发病后第一周内尽早使用5)免疫调节:可选用甘草甜素制剂、干扰素。
⑵低血容量休克期治疗:1)补充血容量:输液以早期、快速、适量为原则,先晶后胶。
2)纠正酸中毒:多用5%碳酸氢钠。
3)强心剂的应用:毛花苷丙或毒毛旋花子苷k。
4)血管活性药物与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如间羟胺、多巴胺等;亦可用地塞米松10~20mg静滴。
⑶少尿期治疗:原则为"稳、促、导、透",即稳定内环境、促进利尿、导泻和透析疗法。
⑷多尿期治疗:注意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随尿量增加水分的补充;注意防止继发感染。
⑸恢复期治疗:继续休息,补充营养,逐步恢复活动与工作。
⑹并发症治疗:1)消化道大出血:注意病因治疗。
如血小板减少引起,应补充血小板;尿毒症引起者需透析治疗。
2)心衰、肺水肿治疗:严格控制输液量及输液速度、给予强心、镇静、扩血管和利尿治疗。
3)ARDS:可给予地塞米松,必要时使用机械通气,可采用呼气末正压通气方式辅助呼吸。
4)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抽搐者给镇静剂,脑水肿或颅内高压者可用甘露醇静滴。
13.【流行性乙型脑炎】治疗要点:⑴对症治疗:1)高热:以物理降温为主,持续高热伴反复抽搐者可用亚东眠疗法,以氯丙嗪和异丙嗪各0.5~1mg/d肌注。
2)惊厥或抽搐:处理措施包括去除病因及镇静止痉(首选地西泮(安定))。
3)呼吸衰竭:根据病因给予相应治疗,脑水肿所致者用脱水剂治疗;中枢性呼吸衰竭可用呼吸兴奋剂,如洛贝林(山梗菜碱)、尼可刹米等;呼吸道分泌物梗阻者,注意吸痰、体位引流、雾化吸入化痰药物等;还可选用血管扩张剂如山莨菪碱或东莨菪碱。